❶ 三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呢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機器大工業取代工場手工業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其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
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一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了。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
⑵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⑶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⑷工場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國都無法相比的)
⑸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工廠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
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法國因為工業革命也在歐洲保持地位,普魯士更加強盛,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則日益衰落。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後期的電子管計算機為第一代計算機。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1964年達到300萬次。60年代中期,出現許多電子元件和電子線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積或體積上的集成電路,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發展為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銀河」大型計算機每秒也可計算上億次。
❷ 什麼是工業4.0
一、工業4.0究竟是什麼?
工業1.0是機械製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工業4.0描繪了一個通過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聯通與有效溝通,構建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智能製造模式。
從消費意義上來說,工業4.0就是一個將生產原料、智能工廠、物流配送、消費者全部編織在一起的大網,消費者只需用手機下單,網路就會自動將訂單和個性化要求發送給智能工廠,由其采購原料、設計並生產,再通過網路配送直接交付給消費者。
二、工業4.0有哪些特點?
工業4.0是互聯
工業4.0的核心是連接,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客戶緊密地連在一起。
工業4.0是數據
當感測器無處不在,智能設備無處不在,智能終端無處不在,連接無所不在的時候,其必然的結果就是數據無所不在,一切都可以用數字、代碼表示,一切都是數據。企業研發、製造、銷售、服務以及管理的都是數據。企業就是一個「數據加工」的工廠,車間是「數據加工」的場所,車間是海量數據的集散地,包括「輸入數據」、「過程數據」和「輸出數據」。
工業4.0是集成
工業4.0將無處不在的感測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CPS形成一個智能網路,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以及服務與服務之間能夠互聯,從而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對端的高度集成。
工業4.0是創新
工業4.0的實施過程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製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面的創新將會層出不窮。
馬雲提出五星模式,即新零售、新製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就是製造業模式的一種創新,馬雲認為現在說的「電子商務」會成為傳統概念,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就像,物流的本質不是快,而是降庫存。只有線下、線上、物流真正結合,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收益。
工業4.0是轉型
物聯網和服務互聯網將滲透到工業的各個環節,形成高度靈活、個性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向個性化定製、服務型製造、創新驅動轉變。
在不久的將來,買車可能實現個性化定製。在手機里打開智能汽車工廠的App,從數百種配置中選擇一款車型,然後在個性化訂單中輸入諸如「把轎車內飾設計成綠巨人」的要求,約一個月,一輛用工業4.0流水線為你度身設計、製造的「綠巨人版轎車」就會送到買家家門口,價格並不比量產車貴多少。
❸ 什麼是工業4.0
「工業4.0」的本質是產業互聯網。「互聯網+製造」的融合,這是一場時代的革命,是顛覆和自我顛覆。實際上在過去的15年當中,見證了自動化到互聯網化,還洞察了萬物互聯所帶來的技術變遷。「工業4.0」是人類社會最後一次工業革命,引用工信部部長苗圩的一句原話:「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概念,「互聯網+製造」最具備條件,「工業4.0」也將成為「互聯網+」的最先突破的一個領域。
在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領域里,在過去15年裡,所有的資源、資金都壓在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上面,所以我們稱之為消費互聯網。現在移動互聯網來到了第二產業工業,第一產業農業。按照馬雲的說法互聯網是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的頂層基礎設施,是水、電、煤和高速公路。那麼,隨著移動互聯網對工業領域、農業領域的顛覆、侵襲,實際上整個移動互聯網我個人認為它進入深層次的再造,深層次的重新產生效率的一個階段。
根據預測,第四次工業革命延續視覺大概為30到40年,所以說工業4.0移動互聯網對中國工業的顛覆、再造和融合才剛剛開始。
❹ 賦能發展是什麼意思
最近幾年,有一個詞逐漸走進大家視野——「賦能」。大佬們紛紛提出了賦能戰略,京東到家發布了「零售賦能」新戰略;聯想集團CEO楊元慶表示:AI驅動著第四次工業革命,聯想要做推動者和賦能者!就連大火的奇葩說上,張泉靈也提到的「賦能中心」。這些大型企業都在不厭其煩的強調賦能的重要性,那麼賦能到底是什麼?
「賦能」顧名思義,就是為誰或某個主體賦予某種能力和能量。它最早是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旨在通過言行、態度、環境的改變給予他人正能量。後來被廣泛應用於商業和管理學,其理論內涵是企業由上而下地釋放權力,尤其是員工們自主工作的權力,從而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驅動企業組織扁平化,最大限度發揮個人才智和潛能。
當前,互聯網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全新方式顛覆著傳統行業的同時,更顛覆了傳統的組織治理方式。未來的組織必須有超越傳統的運作方式,對外必須能夠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作出更快速的反應,對內又必須能夠持續激發精英員工的內在動力並在工作中持續為他們賦能。
賦能大概有這么幾種,一種是提供直接的幫助,你缺人送人缺錢送錢卻技術送技術,甚至可以直接出手,比如楊致遠的雅虎對方面的阿里巴巴,也包括騰訊投資京東幫助摩拜,這種賦能數據簡單粗暴,效果直接,但往往會造成自己難以脫身。
另外一種是授人以漁,幫你提高能力,比如螞蟻金服催生了印度版支付寶,阿里巴巴在非洲培訓電商等等。這樣的賦能,不改變被賦能者面對消費者的界面,不改變生產關系,雖然賦能者的控制力會提高,但依然進可攻退可守,進退自如。
還有一種賦能就是比較黑的了,自己的友軍跟不上,就給對手挖坑,曝光他的問題或者通過謠言阻止對手創新發展。
美國《財富》雜志封面特寫描述了馬雲和阿里巴巴如何賦能全球企業。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曾說過:「未來組織最重要職能的是賦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勵」。「羅輯思維」的羅振宇對具有「賦能」特質的公司與員工之間的關系有一個通俗的比喻:「傳統公司組織,每一個員工都是網球運動員——和上級球來球往,公司和員工是博弈關系。未來公司組織,每一個員工都是高爾夫運動員——球、球桿、18個洞就在那裡,各顯神通;公司和員工是「場地」和「玩家」的關系,動作自己選,成績自己算。」
賦能型的組織其實更強調文化的作用,我們看到很多歐美優秀的企業總是能不斷創新,如Google,他們都有很強的創新為導向的企業文化,不像中國的企業一直強調奮斗、奉獻、拼搏、吃苦耐勞。並不是奮斗拼搏不管用,而是創新沒有辦法靠拼出來。從促進創新的角度來看,賦能於業務部門的同時,還需要賦能於個體,賦能於業務部門的最終實施也是賦能於個體。個體是開展某一業務的點,業務線是由一個個工作環節點構成的,業務線之間的交叉點也是站在點上的個體。賦能於個體對於創新性的問題解決、拓展增量都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了解賦能,善於自我賦能,將是今後職場的核心競爭力,在很多大程度上將決定你和別人的差距,這個差距決定了你人生和財富所能達到的高度。時代在變,時代在變,復合型能力的崗位會越來越多,不論你是在什麼崗位上,學會賦能,為自己賦能,也為別人賦能,用創新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