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富國工業40和富國中證工業40的區別
富國工業40和富國中證工業40是同一隻基金
該基金跟蹤中證工業4.0指數,重點投資於機械設備、計算機及電子行業領域,少量分布在電氣設備、化工及有色金屬板塊。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借道富國工業4.0指數型基金分享行業成長收益或是不錯的選擇。 據了解,富國基金在分級基金特別是主題指數分級基金上一直表現突出,其推出的移動互聯指數分級、新能源汽車指數分級、國企改革指數分級、中證軍工指數分級基金均為業內該主題的首隻指數分級基金
㈡ 工業鋁型材40系列鋁材怎麼了解鋁材壁厚
可以免費寄樣冊樣段,收到實際量一下就可得到要的結果,具體了解他們家
㈢ 什麼叫工業4.0,這篇接地氣的文章終於講懂了
先聲明,兔哥只是個知識的搬運工,我說的不一定對,不過是看了很多材料後消化理解的結果而已。事實上,工業4.0就沒有標准答案,連德國人自己都沒有。
先看三個概念:
工業1.0
機械化,以蒸汽機為標志,用蒸汽動力動力驅動機器取代人力,從此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正式進化為工業。
工業2.0
電氣化,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用電力驅動機器取代蒸汽動力,從此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實現分工,工業進入大規模生產時代。
工業3.0
自動化,以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PC的應用為標志,從此機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同時也接管了一部分腦力勞動,工業生產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類的消費能力,人類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
這三個定義都很學術,你們放心,這是全文最學術的一段話,後面就都是講故事了。
要理解工業4.0,我們得先看下目前的狀況,我們稱之為工業3.X,用修真小說的時髦描述,也就是3.0中後期,這種狀態叫做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咱們還得從工廠的業務模式說起。
作為一個工廠,存在的目的只有兩個,生產產品,然後賣出去。所以在工業企業中,通常會分為兩個大的部門,一個是生產部門,一個是業務部門,前者通過MES(製造執行系統)管理,後者通過ERP(管理信息系統)來管理。
這兩個系統啥區別呢?ERP更傾向於財務信息的管理,而MES更傾向於生產過程的控制,簡單的說,ERP主要告訴你客戶需要生產多少個瓶子,哪天下單,哪天要貨,而MES主要負責監控和管理生產這些瓶子的每一個步驟和工序如何實現。
在中國工廠的很多車間里,各個生產設備之間、生產設備和控制器之間,都已經基本實現了連通。再牛逼一點的公司里,整個工廠已經通過製造執行系統(MES)連通起來,而業務部門全部通過ERP連通起來了。
發現問題了嗎?
ERP和MES其實並沒有連起來!
所以當ERP給MES下達生產計劃指令後,MES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與計劃偏差的事項(比如設備壞了,原料不合格等等),MES會根據車間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是ERP是不知道的!所以它會繼續按照原本的計劃執行訂單,時間久了,財務系統和工廠的實際情況就會出現非常大的偏差。
至於為啥沒連起來,兩個原因,首先是ERP和MES的開發公司通常是兩撥人,搞財務的和搞生產的合作,不但互相不懂對方的職業術語,雞同鴨講,而且互相看不上對方。另外,業務部門和生產部門在公司里通常是分開運營,各自的領導有各自喜歡的供應商(原因你懂的)。
當然,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是斷然不會乾等著兩個系統的偏差越來越大的,既然系統不給力,咱人工上,咱們工人有力量。所以工廠車間通常會定期把MES的調整項做成一個表,交給業務部門,然後由業務部門手動在ERP中調整過來。
ERP和MES的問題只是工廠內系統斷層的一個問題縮影,事實上工廠里還有非常多的其他系統,設計、製造、采購、辦公等等,這些系統都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互相都不知道對方在幹啥,干到哪一步了。其中一個部分出了特殊情況,其他部分都不知道,只有等到問題出現了,才能退回來,所有系統再一個個改。
插一句,老羅的錘子手機之所以難產,就是因為在設計的時候,生產人員並沒有實時了解情況,所以實際生產時發現原本的牛逼設計會導致良品率很低,只能退回去重新設計。這樣每一個產品都要改來改去,所以一個工業品從設計到上線量產,往往要用一兩年的時間。
當然,這種事也不是第一天存在的,以前因為在工業時代,產品的生命周期很長,兔哥的老東家西門子一個型號的變頻器可以賣三十年,這樣一兩年的研發上線時間也就顯得不那麼長了,其餘的問題,靠著人工溝通,雖然有錯,倒也都相安無事。
然而,可怕的狼終於還是來了。
這兩只狼,一隻叫產能過剩,一隻叫互聯網。
全球性的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往一款產品賣三十年的做法已經不行了,你跑不快,有的是快的。老羅的錘子手機僅僅晚上線了幾個月,就從一款萬眾期待的爆款,成為了臭大街的過時貨,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撼動了工業時代的一大基礎,信息不對稱。工業時代里,因為生產廠家無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個客戶的需求,所以往往採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組合到一起,成為一款產品。
比如你想要一雙適合你的腳的鞋子,鞋廠是無法知道你的腳多大的,所以只能測量很多人的腳之後,把最集中的尺碼分成40號,41號,42號等等,但是如果你的腳偏肥或偏瘦,對不起,概不伺候。
互聯網改變了這個局面,人與人,人與廠商,可以低成本的實現連接,從而讓每個人的個性需求被放大,人們越來越喜歡個性化的東西。但是個性化的東西需求量沒有那麼大,這就需要工業企業能夠實現小批量的快速生產。
這兩只狼,逼迫著傳統工業必須做一件事,一件工業社會最不愛做的事,就是快速、小批量、定製化的生產。
這個時候,先得做點准備工作,就是工業3.0首先要進化為3.X,所謂工業3.X,其實就是先把ERP和MES等等信息系統徹底打通,讓工廠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島實現連通。這個時候,就從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進入了完全的自動化和完全的信息化,也就是工業3.0大圓滿階段。
別小看這個過程,單就這一條,也許我們中國就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才能完成。
好了,前面的都是現實問題,3.0大圓滿之後,我們就要開始科幻燒腦之旅了,我們終於要沖擊工業4.0了。這個過程中,3,0中以及完全的自動化和信息化要開始做一件事,就是結婚,生孩子。
這個過程,德國叫工業4.0,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我們工信部稱之為兩化融合,物聯網的腦殘粉們把它叫做萬物互聯。
這里我要說一下,所有的物,如果需要互聯溝通時,就有一個問題,說什麼語言?說英語、德語、還是四川話?
通訊協議是什麼,這個是一個關鍵問題。你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用現在互聯網的通訊方式,也就是TCP/IP協議,這是個技術問題,沒法給你這種小白解釋明白(其實我這個曾經的半桶水自動化工程師也不怎麼太懂)。簡單的來說,互聯網的通訊方式,速度還是太慢,精準度還是不夠,安全性還是不好。而工業生產中,對於速度、精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要遠遠高於你在家下德藝雙馨的蒼老師電影的要求。
所以萬物互聯,必須需要一個專門的通訊協議。
這也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以及中國的兩化融合中國製造2025,這些時髦的名詞背後隱藏的核心問題,大家在爭這個通訊標准。美國的互聯網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希望從信息化層降維到自動化層;而德國的機械製造業最強,所以他更希望從自動化層升格到信息化層;中國嘛,製造業第一大國,互聯網第二強國,所以兩邊都不想跟,打算自己搞個互聯網+,也叫中國製造2025。
按照修真小說的習慣,每一個境界都要分成一個小境界,以突顯差異和牛逼,我按照這個方法,把工業4.0也分成六重天。
工業4.0第一重天,智能生產。
之前我們說過,生產設備和管理信息系統也各自連接起來,並且設備和信息系統之間也連接起來了。你有沒有覺得還缺點什麼?沒錯,就是生產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還沒有連接起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東西,叫做RFID,射頻識別技術。估計你聽不懂,簡單來說,這玩意兒就相當於一個二維碼,可以自帶一些信息,他比二維碼牛叉的地方,在於他可以無線通訊。
我還是來描述一個場景,百事可樂的生產車間里,生產線上連續過來了三個瓶子,每個瓶子都自帶一個二維碼,裡面記錄著這是為張三、李四和王二麻子定製的可樂。
第一個瓶子走到灌裝處時,通過二維碼的無線通訊告訴中控室的控制器,說張三喜歡甜一點的,多放糖,然後控制器就告訴灌裝機器手,「加二斤白糖!」。
第二個瓶子過來,說李四是糖尿病,不要糖,控制器就告訴機器手,「這貨不要糖!」
第三個瓶子過來,說王二麻子要的是芬達,控制就告訴灌可樂的機械手「你歇會」,再告訴灌芬達的機械手,「你上!」
看到了,多品種、小批量、定製生產,每一灌可樂從你在網上下單的那一刻起,他就是為你定製的,他所有的特性,都是符合你的喜好的。
這就是智能生產。
工業4.0第二重天,智能產品。
生產的過程智能化了,那麼作為成品的工業產品,也同樣可以智能化,這個不難理解,你們看到的什麼智能手環、智能自行車、智能跑鞋等等智能硬體都是這個思路。就是把產品作為一個數據採集端,不斷的採集用戶的數據並上傳到雲端去,方便用戶進行管理。
德美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分歧之一,就是先干智能工廠,還是先搞智能產品。德國希望前者,美國希望後者。至於中國,我們就搞加,還是加這個東西好,正加反加都行,反正能糊弄住大家就行。
工業4.0第三重天,生產服務化。
剛才說了,智能產品會不斷的採集用戶的數據和狀態,並上傳給廠商,這個就使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向服務收費。我好多年前在西門子的時候,西門子就提出來向服務收費,當時我覺得這是德國佬拍腦袋想出來的傻×決定,但是現在我才明白這是若干年前就已經開始為工業4.0的生產服務化布局了。你對西門子的印象是什麼?冰箱?你個糊塗蛋,西門子這些年已經悄然並購了多家著名軟體公司,成為僅次於SAP的歐洲第二大軟體公司了。
這個服務是什麼呢?比如西門子生產一台高鐵的牽引電機,以往就是直接賣一台電機而已,現在這台電機在運行過程中,會不斷的把數據傳回給西門子的工廠,這樣西門子就知道你的電機現在的運行狀況,以及什麼時候需要檢修了。高鐵廠商以往是怎麼做的?一刀切,定一個時間,到時間了不管該不該修都去修一下,更我們汽車保養沒什麼差別。現在西門子可以告訴你什麼時候需要修什麼時候需要養護,你要想知道,對不起,給錢。
再舉個例子,智能產品實現後,每一輛汽車都會不斷地採集周邊的數據,來決定自己的行駛路線,整個運輸系統會完全服務化,任何人都不需要再買車,有一天也許自己開車會成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因為設備是智能的,而人確實不可控的。
在這個階段,所有的生產廠商都會向服務商轉型。
工業4.0第四重天,雲工廠。
當工廠的兩化融合進一步深入的時候,另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就有要孕育而生了,這就是雲工廠。
工廠里的設備現在也是智能的了,他們也在不斷地採集自己的數據上傳到工業互聯網上,此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哪些工廠的哪些生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轉,哪些是有空閑的。那麼這些存在空閑的工廠,就可以出賣自己的生產能力,為其他需要的人去進行生產。
互聯網行業為什麼發展的這么快,就是因為創業者只需要專注於產品和模式創新,不需要自己去買一個伺服器,而是直接租用雲端的服務就行了。而目前工業的創業者,還是要不斷地糾結於找OEM代工還是自建工廠中,這個極大地限制了工業領域的創新。當雲工廠實現的時候,我預言中國的工業領域將出現一個比互聯網大百倍以上的創新和創業浪潮,那個時候這個社會的一切都將被深刻的改變。
兔哥之所以堅定地要做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投資和創業服務,就是在等這個風口。但願我是先輩,不是先烈。
工業4.0第五重天,跨界打擊。
互聯網行業天天說降維打擊傳統行業,什麼谷歌小米阿里巴巴樂視,可是我告訴你,當工業4.0進入第五重天時,工業企業的跨界打擊將比這些互聯網企業猛烈百倍。這個過程將從根本上撼動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根基,重塑整個商業社會。
舉個例子,一個生產手錶的廠商,這個表每天貼著你的身體,採集你身體的各項數據,這些數據對於手錶廠商也許沒啥用,但是對於保險公司就是個金庫,這個時候,手錶廠商搖身一變,就能成為最好的保險公司。
當自動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時候,跨界競爭將成為一種常態,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將被重塑。
工業4.0大圓滿,黑客帝國。
整個工業4.0過程,就是自動化和信息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也是用軟體重新定義世界的過程。
在未來,多元宇宙將在虛擬世界成為現實,一個現實的世界將對應無數個虛擬世界。改變現實世界,虛擬世界會改變;改變虛擬世界,現實世界也會改變。一切都基於數據,被精確控制,人類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將被機器和人工智慧所取代,所有當下的經濟學原理都將不再適用。
但是我相信有一些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人類的愛、責任、勇敢,對未來和自由的嚮往,以及永無止境的奮斗。
㈣ 四、比較工業革命1.0-工業革命40,試分析其不同點和相同點。
摘要 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異同
㈤ 什麼是真正的工業4.0 sohu
理解工業4.0最通俗易懂的一篇文章!
先聲明,兔哥只是個知識的搬運工,我說的不一定對,不過是看了很多材料後消化理解的結果而已。事實上,工業4.0就沒有標准答案,連德國人自己都沒有。
先看三個概念:
工業1.0
機械化,以蒸汽機為標志,用蒸汽動力動力驅動機器取代人力,從此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正式進化為工業。
工業2.0
電氣化,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用電力驅動機器取代蒸汽動力,從此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實現分工,工業進入大規模生產時代。
工業3.0
自動化,以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PC的應用為標志,從此機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同時也接管了一部分腦力勞動,工業生產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類的消費能力,人類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
這三個定義都很學術,你們放心,這是全文最學術的一段話,後面就都是講故事了。
要理解工業4.0,我們得先看下目前的狀況,我們稱之為工業3.X,用修真小說的時髦描述,也就是3.0中後期,這種狀態叫做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咱們還得從工廠的業務模式說起。
作為一個工廠,存在的目的只有兩個,生產產品,然後賣出去。所以在工業企業中,通常會分為兩個大的部門,一個是生產部門,一個是業務部門,前者通過MES(製造執行系統)管理,後者通過ERP(管理信息系統)來管理。
這兩個系統啥區別呢?ERP更傾向於財務信息的管理,而MES更傾向於生產過程的控制,簡單的說,ERP主要告訴你客戶需要生產多少個瓶子,哪天下單,哪天要貨,而MES主要負責監控和管理生產這些瓶子的每一個步驟和工序如何實現。
在中國工廠的很多車間里,各個生產設備之間、生產設備和控制器之間,都已經基本實現了連通。再牛逼一點的公司里,整個工廠已經通過製造執行系統(MES)連通起來,而業務部門全部通過ERP連通起來了。
發現問題了嗎?
ERP和MES其實並沒有連起來!
所以當ERP給MES下達生產計劃指令後,MES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與計劃偏差的事項(比如設備壞了,原料不合格等等),MES會根據車間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是ERP是不知道的!所以它會繼續按照原本的計劃執行訂單,時間久了,財務系統和工廠的實際情況就會出現非常大的偏差。
至於為啥沒連起來,兩個原因,首先是ERP和MES的開發公司通常是兩撥人,搞財務的和搞生產的合作,不但互相不懂對方的職業術語,雞同鴨講,而且互相看不上對方。另外,業務部門和生產部門在公司里通常是分開運營,各自的領導有各自喜歡的供應商(原因你懂的)。
當然,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是斷然不會乾等著兩個系統的偏差越來越大的,既然系統不給力,咱人工上,咱們工人有力量。所以工廠車間通常會定期把MES的調整項做成一個表,交給業務部門,然後由業務部門手動在ERP中調整過來。
ERP和MES的問題只是工廠內系統斷層的一個問題縮影,事實上工廠里還有非常多的其他系統,設計、製造、采購、辦公等等,這些系統都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互相都不知道對方在幹啥,干到哪一步了。其中一個部分出了特殊情況,其他部分都不知道,只有等到問題出現了,才能退回來,所有系統再一個個改。
插一句,老羅的錘子手機之所以難產,就是因為在設計的時候,生產人員並沒有實時了解情況,所以實際生產時發現原本的牛逼設計會導致良品率很低,只能退回去重新設計。這樣每一個產品都要改來改去,所以一個工業品從設計到上線量產,往往要用一兩年的時間。
當然,這種事也不是第一天存在的,以前因為在工業時代,產品的生命周期很長,兔哥的老東家西門子一個型號的變頻器可以賣三十年,這樣一兩年的研發上線時間也就顯得不那麼長了,其餘的問題,靠著人工溝通,雖然有錯,倒也都相安無事。
然而,可怕的狼終於還是來了。
這兩只狼,一隻叫產能過剩,一隻叫互聯網。
全球性的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往一款產品賣三十年的做法已經不行了,你跑不快,有的是快的。老羅的錘子手機僅僅晚上線了幾個月,就從一款萬眾期待的爆款,成為了臭大街的過時貨,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撼動了工業時代的一大基礎,信息不對稱。工業時代里,因為生產廠家無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個客戶的需求,所以往往採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組合到一起,成為一款產品。
比如你想要一雙適合你的腳的鞋子,鞋廠是無法知道你的腳多大的,所以只能測量很多人的腳之後,把最集中的尺碼分成40號,41號,42號等等,但是如果你的腳偏肥或偏瘦,對不起,概不伺候。
互聯網改變了這個局面,人與人,人與廠商,可以低成本的實現連接,從而讓每個人的個性需求被放大,人們越來越喜歡個性化的東西。但是個性化的東西需求量沒有那麼大,這就需要工業企業能夠實現小批量的快速生產。
這兩只狼,逼迫著傳統工業必須做一件事,一件工業社會最不愛做的事,就是快速、小批量、定製化的生產。
這個時候,先得做點准備工作,就是工業3.0首先要進化為3.X,所謂工業3.X,其實就是先把ERP和MES等等信息系統徹底打通,讓工廠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島實現連通。這個時候,就從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進入了完全的自動化和完全的信息化,也就是工業3.0大圓滿階段。
別小看這個過程,單就這一條,也許我們中國就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才能完成。
好了,前面的都是現實問題,3.0大圓滿之後,我們就要開始科幻燒腦之旅了,我們終於要沖擊工業4.0了。這個過程中,3,0中以及完全的自動化和信息化要開始做一件事,就是結婚,生孩子。
這個過程,德國叫工業4.0,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我們工信部稱之為兩化融合,物聯網的腦殘粉們把它叫做萬物互聯。
這里我要說一下,所有的物,如果需要互聯溝通時,就有一個問題,說什麼語言?說英語、德語、還是四川話?
通訊協議是什麼,這個是一個關鍵問題。你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用現在互聯網的通訊方式,也就是TCP/IP協議,這是個技術問題,沒法給你這種小白解釋明白(其實我這個曾經的半桶水自動化工程師也不怎麼太懂)。簡單的來說,互聯網的通訊方式,速度還是太慢,精準度還是不夠,安全性還是不好。而工業生產中,對於速度、精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要遠遠高於你在家下德藝雙馨的蒼老師電影的要求。
所以萬物互聯,必須需要一個專門的通訊協議。
這也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以及中國的兩化融合中國製造2025,這些時髦的名詞背後隱藏的核心問題,大家在爭這個通訊標准。美國的互聯網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希望從信息化層降維到自動化層;而德國的機械製造業最強,所以他更希望從自動化層升格到信息化層;中國嘛,製造業第一大國,互聯網第二強國,所以兩邊都不想跟,打算自己搞個互聯網+,也叫中國製造2025。
按照修真小說的習慣,每一個境界都要分成一個小境界,以突顯差異和牛逼,我按照這個方法,把工業4.0也分成六重天。
工業4.0第一重天,智能生產。
之前我們說過,生產設備和管理信息系統也各自連接起來,並且設備和信息系統之間也連接起來了。你有沒有覺得還缺點什麼?沒錯,就是生產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還沒有連接起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東西,叫做RFID,射頻識別技術。估計你聽不懂,簡單來說,這玩意兒就相當於一個二維碼,可以自帶一些信息,他比二維碼牛叉的地方,在於他可以無線通訊。
我還是來描述一個場景,百事可樂的生產車間里,生產線上連續過來了三個瓶子,每個瓶子都自帶一個二維碼,裡面記錄著這是為張三、李四和王二麻子定製的可樂。
第一個瓶子走到灌裝處時,通過二維碼的無線通訊告訴中控室的控制器,說張三喜歡甜一點的,多放糖,然後控制器就告訴灌裝機器手,「加二斤白糖!」。
第二個瓶子過來,說李四是糖尿病,不要糖,控制器就告訴機器手,「這貨不要糖!」
第三個瓶子過來,說王二麻子要的是芬達,控制就告訴灌可樂的機械手「你歇會」,再告訴灌芬達的機械手,「你上!」
看到了,多品種、小批量、定製生產,每一灌可樂從你在網上下單的那一刻起,他就是為你定製的,他所有的特性,都是符合你的喜好的。
這就是智能生產。
工業4.0第二重天,智能產品。
生產的過程智能化了,那麼作為成品的工業產品,也同樣可以智能化,這個不難理解,你們看到的什麼智能手環、智能自行車、智能跑鞋等等智能硬體都是這個思路。就是把產品作為一個數據採集端,不斷的採集用戶的數據並上傳到雲端去,方便用戶進行管理。
德美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分歧之一,就是先干智能工廠,還是先搞智能產品。德國希望前者,美國希望後者。至於中國,我們就搞加,還是加這個東西好,正加反加都行,反正能糊弄住大家就行。
工業4.0第三重天,生產服務化。
剛才說了,智能產品會不斷的採集用戶的數據和狀態,並上傳給廠商,這個就使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向服務收費。我好多年前在西門子的時候,西門子就提出來向服務收費,當時我覺得這是德國佬拍腦袋想出來的傻×決定,但是現在我才明白這是若干年前就已經開始為工業4.0的生產服務化布局了。你對西門子的印象是什麼?冰箱?你個糊塗蛋,西門子這些年已經悄然並購了多家著名軟體公司,成為僅次於SAP的歐洲第二大軟體公司了。
這個服務是什麼呢?比如西門子生產一台高鐵的牽引電機,以往就是直接賣一台電機而已,現在這台電機在運行過程中,會不斷的把數據傳回給西門子的工廠,這樣西門子就知道你的電機現在的運行狀況,以及什麼時候需要檢修了。高鐵廠商以往是怎麼做的?一刀切,定一個時間,到時間了不管該不該修都去修一下,更我們汽車保養沒什麼差別。現在西門子可以告訴你什麼時候需要修什麼時候需要養護,你要想知道,對不起,給錢。
再舉個例子,智能產品實現後,每一輛汽車都會不斷地採集周邊的數據,來決定自己的行駛路線,整個運輸系統會完全服務化,任何人都不需要再買車,有一天也許自己開車會成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因為設備是智能的,而人確實不可控的。
在這個階段,所有的生產廠商都會向服務商轉型。
工業4.0第四重天,雲工廠。
當工廠的兩化融合進一步深入的時候,另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就有要孕育而生了,這就是雲工廠。
工廠里的設備現在也是智能的了,他們也在不斷地採集自己的數據上傳到工業互聯網上,此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哪些工廠的哪些生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轉,哪些是有空閑的。那麼這些存在空閑的工廠,就可以出賣自己的生產能力,為其他需要的人去進行生產。
互聯網行業為什麼發展的這么快,就是因為創業者只需要專注於產品和模式創新,不需要自己去買一個伺服器,而是直接租用雲端的服務就行了。而目前工業的創業者,還是要不斷地糾結於找OEM代工還是自建工廠中,這個極大地限制了工業領域的創新。當雲工廠實現的時候,我預言中國的工業領域將出現一個比互聯網大百倍以上的創新和創業浪潮,那個時候這個社會的一切都將被深刻的改變。
兔哥之所以堅定地要做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投資和創業服務,就是在等這個風口。但願我是先輩,不是先烈。
工業4.0第五重天,跨界打擊。
互聯網行業天天說降維打擊傳統行業,什麼谷歌小米阿里巴巴樂視,可是我告訴你,當工業4.0進入第五重天時,工業企業的跨界打擊將比這些互聯網企業猛烈百倍。這個過程將從根本上撼動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根基,重塑整個商業社會。
舉個例子,一個生產手錶的廠商,這個表每天貼著你的身體,採集你身體的各項數據,這些數據對於手錶廠商也許沒啥用,但是對於保險公司就是個金庫,這個時候,手錶廠商搖身一變,就能成為最好的保險公司。
當自動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時候,跨界競爭將成為一種常態,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將被重塑。
工業4.0大圓滿,黑客帝國。
整個工業4.0過程,就是自動化和信息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也是用軟體重新定義世界的過程。
在未來,多元宇宙將在虛擬世界成為現實,一個現實的世界將對應無數個虛擬世界。改變現實世界,虛擬世界會改變;改變虛擬世界,現實世界也會改變。一切都基於數據,被精確控制,人類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將被機器和人工智慧所取代,所有當下的經濟學原理都將不再適用。
但是我相信有一些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人類的愛、責任、勇敢,對未來和自由的嚮往,以及永無止境的奮斗。
摘自「科理咨詢」
㈥ 工業4.0為什麼是最後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4.0在德國被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至19世紀,以蒸汽機的使用為標志,實現生產過程機械化;第二次發生於19世紀後半期的電力應用;第三次發生於20世紀後半期,以「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為代表,實現生產工程的自動化。工業4.0被認為是機械化(第一次)、電氣化(第二次)、自動化(第三次)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未來十年,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步入「分散化」生產的新時代。工業4.0通過決定生產製造過程等的網路技術,實現智能製造,進行實時管理。智能製造中的生產設備具有感知、分析、決策、控制等功能,是先進製造技術、信息技術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生產過程中,感測器、智能診斷和管理系統通過網路互聯,由程序控制上升到智能控制,從而製造工藝能夠根據製造環境和製造過程的變化,進行實時優化,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
工業4.0需要解決四大難題
工業4.0是由大規模批量生產向大規模定製生產轉變,是由集中生產向網路化異地協同生產轉變,是由傳統製造企業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德國工業4.0工作組的最終報告指出,實現工業4.0尚存在標准化、復雜的系統管理、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網路安全保障等四大難題。(1)標准化:工廠要對內外的各種物品與服務進行聯網,那麼,通信方式、數據格式等許多內容都需要標准化。
(2)復雜的系統管理:實際生產過程與各種業務管理系統協同之後,系統整體更加復雜化,對其進行管理將更困難。
(3)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指適用於工業的、具有高可靠性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
(4)網路安全保障:工廠與外界實現聯網之後,惡意軟體的入侵、受到網路攻擊的危險性將進一步提升,需要制定保障網路安全的對策與解決方案。
未來,我國製造業將面臨同樣的難題。因此,加強與德國在工業4.0方面的合作,或將有助於前瞻性地解決這些難題,為未來製造業發展鋪平道路。
最後一次工業革命?
未來製造領域,信息技術將得到史無前例的深度應用。互聯網技術發展正在對傳統製造業的發展方式帶來顛覆性、革命性的影響。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實時感知、採集、監控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促進生產過程的無縫銜接和企業間的協同製造,實現生產系統的智能分析和決策優化,使智能製造、網路製造、柔性製造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方向。從某種程度上講,製造業互聯網化或者工業互聯網正成為一種大趨勢。
就產品而言,隨著信息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廣泛滲透,互聯網技術、人工智慧、數字化技術嵌入傳統產品設計,使產品逐步成為互聯網化的智能終端。汽車將不僅僅是一個電子產品,未來更將是一個網路產品,或者叫大型可移動的智能終端,具有全新的人機交互方式,通過互聯網終端把汽車做成一個包含硬體、軟體、內容和服務的體驗工具。
從製造模式而言,工廠的集中生產將向網路協同生產轉變。信息技術使不同環節的企業間實現信息共享,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現和動態調整合作對象,整合企業間的優勢資源,在研發、製造、物流等各產業鏈環節實現全球分散化生產。這也使得傳統信息技術企業有機會更多地參與到製造業之中,而傳統製造企業則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企業生產從以傳統的產品製造為核心轉向提供具有豐富內涵的產品和服務,直至為顧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互聯網企業與製造企業、生產企業與服務企業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
既然無論從製造模式角度來看,還是從產品角度來看,物質產品和服務都將被電腦存儲和處理的信息所取代。那麼,製造業本身將不復存在,抑或製造業繼自動化、智能化之後不再有突破。
傳說一:工業4.0是革命性改變
德企從不愛談「革命」「顛覆」,或是「破壞」。
套用寶馬集團工業4.0生產專家ChristianPatron博士對新浪財經的答復:「在寶馬集團,不斷改進生產系統是日常工作。工業4.0是符合寶馬邏輯的下一步,而絕不是『革命性改變』」。
寶馬集團對新浪財經確認說,他們在給「工業4.0」起名的時候就開始參與了。現在有一些公眾辯論的主題,最早都是從寶馬的工廠中總結出的,有的甚至在寶馬的工廠中已經處在鋪開階段。這家車企對生產流程改造中的一些嘗試,後來被列為「工業4.0」的生產方式。
他們之後又給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Acatech)提了很多實施項目方面的建議。寶馬參與了德國聯邦政府教研部資助的,針對信息物理系統所設計的CyProS項目;另一個項目是研究在以機器人為主的自動化流程中,如何大幅度提升盈利能力。
對於工業4.0的各個模塊,德國企業並沒有成型的文件,但是他們已經在做了。
「在汽車行業,供給鏈條至關重要。我們在過去幾十年最大的嘗試,就是如何相互聯通以減少庫存。十分巧合,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這一概念,然後就叫開了。」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即將在今年3月底履新德國馬勒公司董事會主席的Wolf-HenningScheider接受新浪財經專訪時表示。
「我們現在可以更清楚了解一些零部件在整個供應鏈中的需求狀態。舉例來說,我們生產一種電力輔助剎車系統——無人駕駛中的一個關鍵部件。這個部件在博世6個工廠生產,然後在一個工廠組裝。在工業4.0的背景下,我們可以隨時知道每一個零部件在供給鏈中所處的狀態。」
「我們有一個工廠已經在採用工業4.0的基本原理,並在嘗試不同的指標對工業4.0進行效果評估。」Wolf-HenningScheider對新浪財經確認說。
Wolf-HenningScheider補充說,他們同時也在和客戶,也就是一些生產廠商討論,甚至與一些客戶進行項目試驗,博世生產環節的信息安全也被考驗。
目前,博世集團有專門的軟體公司處理信息安全問題;生產專門的硬體確保信息發出和接受的安全性;所以,和其他德國工業領頭企業一樣,在實現信息聯通的同時,他們也在解決信息安全的問題。
「工業4.0其實是關於創造力的:通過技術革新來獲取競爭力。『物聯網』 (InternetofThings)是工業4.0的一環,機器對話機器,機器對話生產部件,按照實現設定的程序自己完成生產全部過程,以此提升產品質量,解放人力。」德國的企業戰略專家,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的創始人及監事會主席羅蘭-貝格(RolandBerger)接受新浪財經專訪時表示。他強調說,即使是「物聯網」,你也要有「物」才能玩得轉,自動化設備是承載,也是根本。
傳說二:工業4.0可將總生產成本降四成
之前有猜想稱,「工業4.0」直接將人、設備與產品實時聯通,工廠接受消費者的訂單直接備料生產,省卻了銷售和流通環節,整體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物料成本、管理成本)比過去下降近40%。
德國企業和專家們並不急於下這樣一個結論。
寶馬集團工業4.0生產專家ChristianPatron博士對新浪財經直言:「誰都在找尋優化成本的最佳解決方案,寶馬也不例外。可現在,很多有關工業4.0的臆想在現實中根本做不到。寶馬也絕不參與到類似有關成本削減比例的辯論中,或是支持毫無根據的預估。」
「很難用一個具體的數字來說明工業4.0到底可以帶來多大程度的成本降低。單個產品的成本下降空間都不同。我們認為工業4.0最大的意義在於降低庫存,這點是非常顯著的。另外一點就是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Wolf-HenningScheider對新浪財經坦言。
「今天,每位顧客都巴不得有一輛獨一無二的座駕,至少也要有定製選擇菜單。如果依照傳統生產方式,這會帶來成本的激升。但工業4.0時代就可以反應夠快。」
Scheider認為,工業4.0還有一個重大意義,就是市場形勢略有變化時,這種變化都會毫無時間差地由終端直接反饋到生產線。現在,走完整個價值鏈仍需要時間,還需要從一個計劃體系轉向另一個計劃體系。
採用工業4.0的理念可以優化整個價值鏈,整個生產流程就會更為有效,減少庫存,生產速度更快。這樣都是節省成本的體現,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用簡單的百分比來來衡量。
「工業4.0或許可能將生產成本減少4成到5成,但是這筆賬不是這么算的。實際上,工業4.0可以帶來40%左右的產能提升。在傳統製造業,勞工成本是生產成本的2成,其他的成本包括原材料,機器設備和第三方服務等等。所以,假設產能提升了40%,整體的生產成本大概降低了8%左右。這8%里,你還要考慮到工人薪酬待遇有所提升才可以。」羅蘭貝格認為正確的成本計算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工業4.0不代表『無人化生產』,甚至未必一定是自動化程度加深。其實工業4.0的關鍵是採用新技術的合理應用程序,為工人們生產過程提供最理想的支持。例如,通過機器人和人力組合,讓機器人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可以極大地改善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寶馬集團工業4.0生產專家ChristianPatron博士對新浪財經歸納說。
此外,現在所流行的「精益生產」(leanproction),其實無非是快速對客戶需求作出反應,減少一切生產過程中無用和多餘的環節。這種生產方式可以在「多樣化」和「小批量」生產中達到效率最大化。
傳說三:工業4.0是一個德國問題
寶馬集團在4大洲14個國家有29個工廠。僅此一個原因,ChristianPatron認為就足以說明工業4.0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對全球每一個工廠都同等重要。對於其他的德國跨國企業來說,更是同理。
博世集團的工業4.0項目也正在全球運作,針對每一個模塊都有不同的工業4.0項目在進行。全球各地的博世工廠也在尋找因地制宜的項目機會,再全球范圍內推廣。
無論從生產到銷售的任何一個環節來看,工業4.0都不是一個德國問題,但德企是以最為整齊的步伐在推進的。他們想做領頭羊。
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與20家頂尖工業企業和研究機構,在德國的凱撒斯勞滕(Kaiserslautern)建了一個智能工廠。德國企業中,以自動化技術和工業軟體系統為企業強項的西門子一直在擴充他們所有與垂直IT系統相關的業務。這些年來,西門子的每一次軟體收購,都是為了合並及更新他們認為工業 4.0時代所需的技術。
「工業4.0將信息安全這個問題提上了日程。但這並不是德國一國的問題。數據保護最終將需要一個全球性的合作協議——這顯然一時半會是落實不了的。那就一步步來,先從每個工廠,國家和地區自己的數據保護法規做起。最終會有一天,對信息安全的保護就像現在保護財產,和保護專利一樣,成為常態。」羅蘭貝格對新浪財經說。
一些德企日常的合作機構和參與的研發項目,都可以列出一條很長的名單。這些合作不僅局限涉及諸多國際研究機構。例如針對人力與機器人合作,美國喬治尼亞科技研究所很見長。針對自動化組裝中的機器人協助,馬薩諸塞科技研究所合作十分活躍;而針對ROS工業(ROSInstrial)中的控制軟體研發,慕尼黑科技大學是絕對強項。
工業4.0的巨大潛力
「工業4.0有很大潛力,尤其是在針對市場需求『量身定做』這一環節。讓計劃生產與客戶需求更快速聯通,滿足客戶的多樣需求,工業4.0是個很好的路徑。」Scheider對新浪財經說。
寶馬集團生產部發言人SaskiaE?bauer對新浪財經表示:在所有有關工業4.0的嘗試中,依然只有「人」才能從消費者的視角去看一個產品。很多高端生產廠商相信,只有「人」才能保證產品的高質量。
SaskiaE bauer認為,寶馬集團的生產系統要求有很高的靈活性,人力可以很快適應新程序,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
寶馬認為,工業4.0首先要保障設備互通的同時絕不能威脅到工人本身的操作安全;其次,設備和產品都要受到保護,不能被濫用,或是未授權被使用。所以,工業4.0所遇到的網路安全問題是十分寬泛的概念,為了保障安全,需要生產團隊和IT專家合作才可能達成目的。
羅蘭貝格總結說:如果工業4.0可以減少8%的生產成本,這絕不是一個大數字。當然,在電子產業,例如手機生產,由於人力成本比例更高,成本降低幅度也會高些。整體而言,工業4.0時代的產品主要不是成本腰斬,而是成本降低的同時產品質量還能大幅提升,這就是意義所在。
羅蘭貝格還認為:工業4.0還可以帶來一個好處,就是工人的生活質量將有大幅度提升。
為什麼這么說?物聯網時代,人力將轉移到做更多的軟體開發或是質控方面,他們體力上的壓力就會減少很多—解放人力,這在之前的三次工業革命中都有所體現。
工業4.0時代,產業工人將有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待遇福利都將大幅度提升——這大概是很多中國企業家還沒有關注到的。
㈦ 什麼是工業4.0
「工業4.0」的本質是產業互聯網。「互聯網+製造」的融合,這是一場時代的革命,是顛覆和自我顛覆。實際上在過去的15年當中,見證了自動化到互聯網化,還洞察了萬物互聯所帶來的技術變遷。「工業4.0」是人類社會最後一次工業革命,引用工信部部長苗圩的一句原話:「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概念,「互聯網+製造」最具備條件,「工業4.0」也將成為「互聯網+」的最先突破的一個領域。
在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領域里,在過去15年裡,所有的資源、資金都壓在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上面,所以我們稱之為消費互聯網。現在移動互聯網來到了第二產業工業,第一產業農業。按照馬雲的說法互聯網是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的頂層基礎設施,是水、電、煤和高速公路。那麼,隨著移動互聯網對工業領域、農業領域的顛覆、侵襲,實際上整個移動互聯網我個人認為它進入深層次的再造,深層次的重新產生效率的一個階段。
根據預測,第四次工業革命延續視覺大概為30到40年,所以說工業4.0移動互聯網對中國工業的顛覆、再造和融合才剛剛開始。
㈧ 到底什麼是工業4.0
「工業4.0」的本質是產業互聯網。「互聯網+製造」的融合,這是一場時代的革命,是顛覆和自我顛覆。實際上在過去的15年當中,見證了自動化到互聯網化,還洞察了萬物互聯所帶來的技術變遷。「工業4.0」是人類社會最後一次工業革命,引用工信部部長苗圩的一句原話:「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概念,「互聯網+製造」最具備條件,「工業4.0」也將成為「互聯網+」的最先突破的一個領域。
在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領域里,在過去15年裡,所有的資源、資金都壓在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上面,所以我們稱之為消費互聯網。現在移動互聯網來到了第二產業工業,第一產業農業。按照馬雲的說法互聯網是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的頂層基礎設施,是水、電、煤和高速公路。那麼,隨著移動互聯網對工業領域、農業領域的顛覆、侵襲,實際上整個移動互聯網我個人認為它進入深層次的再造,深層次的重新產生效率的一個階段。
根據預測,第四次工業革命延續視覺大概為30到40年,所以說工業4.0移動互聯網對中國工業的顛覆、再造和融合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