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十世紀中國工業發展的原因
一:1、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佔主導地位
2、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
3、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
4、封建國家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的發展
5、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二:原因,太平天國運動和外國侵略沖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
表現,開辦新式學堂、開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工廠、建立新式軍隊、成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送留學生出國留學.
評價,第一,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洋務派想以此達到維護清王朝統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第一批近代企業在中國出現了;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刺激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民用工業的興辦,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
三:原因,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清末「新政」獎勵實業等措施也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表現,這一時期中國出現了一個辦工業的浪潮,輕工業尤其是棉紡織業的發展突出.
四:原因,外國資本主義忙於戰爭,無心顧及中國市場.清政府對民族工業放寬限制.
表現,開辦工廠和投資數額增長迅速;投資地區由東南沿海向內地拓展;輕工業發展顯著,一些商品打入國際市場;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
五:1,中國民族工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2,中國的民族工業雖然較前有了比較大的發展,但仍然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
3,中國近代工業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進行的.
六:表現,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經驗,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不可超越生產力水平;制定經濟建設方針、政策應符合國情;正確認識主要矛盾,不搞階級斗爭;堅持民主集中制;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七:基本上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這樣一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至此,我國的對外開放城市已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我國真正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
八:第一,引起商業革命.由於新航路開辟,歐洲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尼德蘭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第三,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開始了殖民擴張、掠奪.
第四,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六,導致亞非拉殖民地的貧困與落後.
第七,導致販賣黑奴的興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億的精壯人口.
第八,為人口的遷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民族的產生.如18世紀,美利堅民族的產生
第九,使全球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全球市場的形成.
九:第一次工業革命
平版印刷術,螺絲切削機床,鍋爐,礦工燈,鍋爐,蒸汽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
早期汽車,早期飛機,化學工業(炸葯等),內燃機,發電機
十:
1,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要求更大的海外市場和黃金.(經濟因素)
2,歐洲人狂熱於黃金.《馬可·波羅行紀》的誘導.(社會因素)
3,商業危機.
4,客觀條件的具備:生產力,知識和科技.
5,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的發展:
完成中央集權.
熱衷於傳播天主教(精神動力).
優越的地理.
先進的行海
6,當時通往東方的的要道被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並且設置關卡,交很高的關稅
導致歐洲一些國家迫切尋找海路而進行通商.
希望採納,我弄了好長時間,O(∩_∩)O謝謝.
② 我國選擇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1、國家經濟發展的需帶肢信要,通過工業化來改善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飢首
2、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思想。
3、國際環境影響下,中國必須自力力更生,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來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強大。
4、中國人民渴望改變蠢輪貧困落後的生活狀況,支持國家進行工業化建設。
③ 為什麼我們國家一定要建設工業化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是決定工業化快慢和成功的關鍵。
為把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長期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建國6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20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選擇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使我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立起一個初具規模、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總結中國工業化建設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我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全面改革,逐步打破了計劃經濟對工業發展的束縛,使中國工業獲得了持續高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技術革命在全球的展開,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工業化道路,從而為中國的工業化在新世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3)中國近代為什麼工業化擴展閱讀: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也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兩個目標,正處於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變傳統農村社會為現代城市社會,實現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與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
實踐的發展迫切需要理論界探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及其相互之間內在互動關系,並據此來設計未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思路與政策舉措,保持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避免工業化脫離城市化;
或者城市化脫離工業化的不良傾向,使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能夠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通過最短的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和城鄉發展的一體化。
④ 中國近代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坦簡大長70倍;建成蘭新、包咐敏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拓展資料:
中國近代工業是指在1840~1949年間在中國設立的使用機器和機械動力生產的讓豎製造工業,中國近代工業主要的特徵是短暫、快速、發展迅猛。
近代工業的發展雖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也基本把中國推進了近代社會的大門,但由於這個進程不是中國近代因素不斷積累的結果,而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下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它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有違近代工業發展一般規律的畸形特徵。
⑤ 新中國為什麼要發展重工業
1、為了保障國家政治獨立和國防安全。
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 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 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 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 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
2、原有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
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 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 %以上, 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 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 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 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3、蘇聯工業化道路成功的示範效應。
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後期開始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只用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此工業化基礎上,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打敗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以前,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 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
(5)中國近代為什麼工業化擴展閱讀:
「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制定背景:
一五期間,中國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外採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與軍事封鎖,導致相比於戰後處於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與西歐各國,中國無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陣營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進行經濟建設。另一方面,蘇聯與一些東歐國家以資金與技術援助的形式積極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來自蘇聯與東歐的經濟援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之外,一五計劃時期計劃經濟體制也得到了完全確立。有明顯蘇聯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僅是工業化高速推進的需要,也是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普遍特點。國家開始干預國民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市場的作用開始被削弱。
參考祥帆改資料:網路轎咐百謹判科-第一個五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