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產產品的質量為什麼這么差
關於國產葯,我聽到過幾個好玩的說法,都來自醫生。一個說,心血管方面的葯,夏天可以吃國產的,冬天危險系數比較高,一定要吃進口葯。還有一個說,剛開始生病的時候吃進口葯,等到病情穩定了可以換成國產葯。又有一個醫生說,普通病人的醫保數額有限,只能吃國產葯。老幹部醫保數額則要高很多,幾乎不封頂,所以我們院的幹部病房都用進口葯。
制葯業的從業人員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為國產葯質量還可以,尤其是這幾年生產的,質量應該說都不錯。但他們也承認,確實有個別國產葯質量很差,這些害群之馬讓醫生和患者對國產葯不信任,其結果就是他們這個行業集體背黑鍋。
當然制葯行業為自己說話是可以理解的,那國產葯的質量到底怎麼樣呢?先來明確幾個定義。我這里說的國產葯特指固體片劑,不討論注射制劑,也不討論生物制劑,只討論通常老百姓說的口服葯片和膠囊,它們佔了葯品市場的大頭,其核心成分是小分子化合物。另外中葯也不討論,基本上沒有國產和進口這一說。
這里還要強調一下國產和進口的區別,我們所說的進口葯有很多都是跨國葯企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生產的,雖然嚴格意義上應該算是國產的,只是這類產品是按照國外的標准生產的,打著外國葯企的牌子,無論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定位還是在醫院的定價都享受的是進口葯的待遇,所以我把它們當做進口葯來看待,我這里所說的國產葯只包括國企生產的葯。
再補充一點,我今天只討論正規葯廠的葯,不討論那些三無葯廠生產的假葯,中國有沒有假葯?我不敢說沒有,但目前那種明目張膽的假葯應該是非常罕見了,你在大城市的正規葯店買到的應該都是正經葯,一家店如果被發現賣假葯,店長立刻得判刑。假葯屬於「民憤極大」的事件,一般都會從重從快處理,中國葯監部門在這方面還是很嚴格的。
那麼,國產的葯片到底有多少種呢?根據食葯總局提供的統計數字,中國已有的葯品批准文號總數高達18.9萬個,其中化學葯品有12.2萬個,95%以上為仿製葯。也就是說,目前中國葯品市場上的國產葯絕大部分為仿製葯,所以我這個問題就可以換成一個幾乎等價的命題:國產仿製葯片的質量差在哪裡。
仿製葯質量到底差不差呢?我們來看看政府是怎麼說的。2012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葯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部分仿製葯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這份《規劃》提出,對2007年修訂的《葯品注冊管理辦法》實施前批準的仿製葯,分期分批與被仿製葯進行質量一致性評價,其中570種納入國家基本葯物目錄和臨床常用的化學葯在2015年前完成,這570種常用葯品涉及2400家企業,3.3萬個批准文號,九成以上的文號都是2007年以前批準的。
我來翻譯一下這句話,意思就是2007年以前批準的仿製葯質量都不敢保證,也許有好的也許有不好的,政府也不知道,你吃到好的就算運氣好,吃到差的就算你倒霉。咱們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決定對2007年以前批準的仿製葯進行一次重新評估,但這項工作很困難,要分好幾步來走,第一步預計到2015年以前才能完成,所以你現在吃到的國產葯,尤其是批文在2007年以前拿到的,質量都不敢保證。
如果你不相信政府的話,我再來說一個數字。2009年出版的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年鑒顯示,中國進入世衛組織采購目錄的品種數量為6個,印度則是194個,遠超中國。這一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大多數仿製葯的質量達不到世衛組織的要求。要知道,絕大部分世衛組織采購的葯都用於非洲,所以坊間一直流傳著一個段子,說中國的國產葯連非洲難民都不吃。
這個段子雖然聽上去很匪夷所思,但我不能不說,還真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人聽到這里估計會感到奇怪了,中國是製造業大國,還有個外號叫做「山寨大國」,雖然不雅,但相當形象,因為中國人的模仿能力之強是全球公認的,這其實不是件壞事,模仿也算一種能力。醫葯方面,中國葯品市場巨大,仿製葯的市場規模已經接近5000億人民幣,同樣是全球公認的仿製葯最大的市場。但為什麼中國的仿製葯竟然連我們一直很瞧不起的印度都比不上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從仿製葯的歷史談起。
仿製葯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商品,原因就在於葯品有兩個獨一無二的屬性。第一,不同來源的同一種葯質量應該是一樣的,不能像汽油那樣分成不同的檔次,92的95的,分別對應不同的價格,這在倫理上是說不過去的。第二,制葯業是一個高度管制的行業,葯品不能隨便上市銷售,進入醫保後也不能自由定價。早年間大家對這兩個獨特的屬性沒有搞清楚,仿製葯行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直到美國1984年通過了《葯品價格競爭和專利期修正案》,統一了大家的思想,問題才得到了根本的解決。所以制葯行業都認為1984年是全世界仿製葯元年。
總的來看,這個修正案解決了葯品市場的一個特有的矛盾,就是鼓勵創新和保障公眾利益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如果不給創新者一定的市場獨占和壟斷,沒有高額的利潤回饋,就沒人去創新了,那我們就沒有新葯可吃了,這個很好理解。另一方面,如果保護過度,葯價居高不下,公眾利益得不到保護,也是不行的。這後一條葯品的一個很特殊的屬性,電視機沒這個問題,買不起別買,和公眾利益關系不大了。葯不行,因為葯在很多國家都是屬於醫保范疇的,葯價太高的話不但老百姓不答應,政府也不答應。
這個修正案細節很復雜,我就不多說了,僅從仿製葯角度來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這個修正案的核心就是回答了「如何衡量仿製葯和專利葯效果等同」這個核心問題。前面說了,葯品是不能分等級的,仿製葯必須能夠證明自己和專利葯一樣安全有效才會被允許上市。專利葯經過了I-III期嚴格的臨床試驗的考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沒問題的。但仿製葯如果也要重新做臨床試驗的話,那就太浪費了,而且也沒有必要。於是美國FDA在咨詢了各路專家的意見後,認為「生物等效性試驗」可以作為衡量的指標,這就為仿製葯生產廠家節省了一大筆費用。
什麼是「生物等效性」呢?解釋起來其實很簡單。專利葯當中起作用的是小分子化合物,那麼如果仿製葯和專利葯的這個小分子化合物在分子式和晶體結構等方面完全一樣,它在血液中的動態行為也非常相似,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兩者是生物等效的,不用再看療效。修正案規定,仿製葯只有通過了生物等效性試驗的考驗,才能作為專利葯的替代品而被允許上市銷售。反過來說,一種仿製葯一旦通過了生物等效性試驗的考驗,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它和專利葯在療效上是完全等價的,可以相互替代。但是我采訪過的一位中國葯品審評中心的資深人士對我說,中國的葯品監管機構和醫生群體都沒有弄清楚仿製葯的概念,不明白仿製葯和專利葯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還以為兩者的治療標准有差別,其結果可想而知。
反觀國外,那個修正案催生了一個被稱為「專利懸崖」的現象。拿美國為例,專利葯的專利一到期,仿製葯立刻就出來了,價格低得多,療效卻和專利葯一樣,兩者完全可以相互替代,所以美國的葯劑師可以放心大膽地給病人開仿製葯,除了極特殊的情況外,葯品的付費方,也就是醫療保險機構等等,也都鼓勵葯劑師給病人開仿製葯,節省葯費。在這種情況下,專利葯幾乎沒有活路,除非它也大幅度降價,降到和仿製葯相差無幾的程度,但這往往意味著虧本,起碼利潤很低,所以很多時候專利葯的專利一到期,葯廠甚至會立即停產,有時候整個部門都被撤銷了,相關人員轉去開發新葯了。所以說這個修正案屬於一箭雙雕,一方面鼓勵了創新,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葯價,保障了公眾利益,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但是,這個專利懸崖卻一直沒有在中國出現,進口新葯在專利過期很久之後仍然可以在中國市場上按原價格銷售。不但如此,進口葯還在葯品招標時可以享受單獨定價的所謂「超國民待遇」,導致國內進口葯的價格是國產仿製葯的好幾倍。請注意,此時的進口葯不能再叫專利葯了,於是中國醫葯界為那些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專利葯起了個新名字,叫做「原研葯」,以和國產仿製葯區分開來。這是中國特有的詞兒,國外是沒有這個說法的,他們只有專利葯和仿製葯(Generic Drug)這兩個名詞,兩者的差別是專利的不同,但質量是一樣的。
前面一直在說國產仿製葯在理論層面出現的問題,下面我再從技術層面說說仿製葯的毛病究竟出在哪裡。前面講了,生物等效性是判斷仿製葯質量的黃金標准,從技術上講這個「生物等效性」涉及到兩個部分,第一是那個起作用的小分子必須要一樣,第二是小分子在血液中的行為要近似。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個方面。
我們所說的小分子指的是被申請了專利的化學分子,專業名稱叫做「活性葯物成分」,制葯行業則更喜歡稱之為「原料葯」。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這一定是仿製葯製造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某種角度來看這當然是沒錯的,這是仿製葯的核心,做不出小分子還做什麼仿製葯呢?或者做出來的小分子是錯誤的,那就成假葯了,不在我的討論范圍之內。早年的中國仿製葯確實就是從這個小分子開始的,因為改革開放前國內很難買到進口葯,但文獻還是能查得到的,於是中國制葯廠的技術人員們便從文獻上印著的化學分子式著手,試著將其合成出來,中國的仿製葯時代就是這么開始的。合成原料葯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化學家,大家集體攻關,很快摸到了竅門,現在可以說基本上掌握了這門手藝。
另外,懂化學的都知道,這種化學小分子從無到有的合成肯定需要很多步驟,每一步化學反應之後都要把產物提取出來,再進行下一步化學反應,這么依次做下去。如果哪一步提純的不夠好,或者反應進行得不完全,就會遺留下一些副產品,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雜質的主要來源。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中國仿製葯廠在這一點上確實曾經做的不夠好,但由於國家有關部門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雜質問題在過去的幾年當中基本上被解決了。
事實上,中國企業生產的原料葯一直是出口的,不過你千萬別以為這就代表著中國仿製葯走出國門了,這幾乎可以說是兩回事。原料葯屬於化工產品,不屬於醫葯產品,其價值在葯品當中所佔的比例是很低的。中國生產的原料葯被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歐美和印度以色列的仿製葯廠,人家以此為原料,生產出來的葯品再以極高的價格賣給全世界,這就是世界仿製葯市場的現狀。中國只能算是一個原料葯的生產大國,不是仿製葯的生產大國,印度在這方面要比中國強很多,中國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印度制葯企業的原料供應商,在這個仿製葯生態圈裡處於最底層。
這裡面還有一個貓膩,那就是原料葯的生產過程污染問題很難解決,消除污染的成本很高,所以國外葯企都不願做,讓給我們做,這就相當於把環境污染留在了國內,把利潤讓給了國外。
剛才說的是仿製葯生產過程的第一步,也就是原料葯的生產。原料葯只是葯片中的有效成分,它還不能算是葯,不是商品,商品葯需要被包裝,被運輸,所以要能承受一定的環境變化,要抗壓,要穩定,等等等等,所以原料類必須和輔料相結合,變成固體制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葯片,才能上市銷售。
反過來說,當我們從葯店裡買回一片葯,吞進肚裡後,首先必須在消化道內崩解,然後有效成分才能溶出,最後被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這個過程如果太慢,有效成分還沒完全溶出,葯片就被排出去了,葯效根本發揮不出來。但如果這個過程太快的話,對於某些葯品來說,也有可能導致有效成分的吸收速度太快,一方面有可能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得葯效不夠持久。
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生物等效性試驗的關鍵所在。生物等效性試驗通常是用健康中青年男性來做的,一般是找20個左右這樣的志願者,遵醫囑服葯,然後定期抽血,測出葯的有效成分在血液中的濃度,畫出一條葯時曲線,葯品濃度和時間的曲線,橫軸是時間,縱軸是濃度。同一個志願者先後吃專利葯和仿製葯,分別畫出葯時曲線,如果兩者相差在20%以內的話,我們就認為兩種葯是生物等效的。當然這個20%就是告訴大家一個概念,裡面的技術細節很多,我就不仔細說了。
生物等效性試驗需要用到真人,所以是很貴的。有人又提出一個變通的辦法,叫做體外溶出試驗。簡單說,這就是在37°C的容器中加介質攪拌,模仿人體消化道內的環境,然後測量一片葯在介質中的溶出曲線,和原研葯作對比。從理論上講這個方法可以模擬消化能力差別很大的患者的體內環境,但國際上還是認為生物等效性試驗是最高標准。不過體外溶出試驗有一個優勢,它非常容易做,成本很低,可以在研究製造工藝的時候隨時用來進行校正。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要問了,一片葯吃到肚子里,吸收速度真的會差別那麼大嗎?答案是真的,原因就在於生產工藝裡面的貓膩是很多的。專利葯在申報專利的時候肯定會把有效成分的分子式公開出來,但生產工藝則是保密的。仿製葯廠要做的事情就是從專利葯倒推回去,也就是所謂的逆向工程,一步步還原人家的生產工藝,最後生產出和人家生物等效的仿製葯。當然工藝不一定和人家一模一樣,但最後的結果一定要過硬。這個製造工藝才是制葯工業的真正的難點所在,技術含量也都體現在這里。而這個可不像合成原料葯那樣,只需要一個優秀的化學家在實驗室里鼓搗鼓搗就能行的,而是一個系統工程,說一句特俗的話,需要深厚的工業底蘊,不是一下子能提高的,中國缺的就是這份底蘊,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能仿其他東西,卻仿不了葯的主要原因。
這種情況其他行業也有,比如汽車,國產的質量就是不行。問題在於我前面說的葯品特殊性,國產汽車可以低價銷售,葯品行嗎?起碼在理論上是不行的。
我采訪過的一位工程師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解釋過這件事,他說制葯好比蒸饅頭,你可以用和人家一樣的麵粉,一樣的酵母,一樣的不銹鋼蒸鍋,但因為工藝不到位,最後很可能蒸出一鍋死麵疙瘩。以前中國葯監局在評價仿製葯質量的時候只看最終成分,一看是麵粉,就通過了,可實際上相差很遠。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可以知道,中國的仿製葯工業的毛病就出在鄭筱萸身上。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不能再偷人家專利葯了,只能做仿製葯。在鄭筱萸的主持下,前葯監局於2002年出台了中國第一部《葯品注冊管理辦法》,從此中國仿製葯行業進入了一個瘋狂的時期,大家都在拚命申報項目,盡可能多拿批文,這股風潮一直持續到2006年中期達到了頂峰,短短4年的時間里前葯監局批了太多的許可證,隱患就此埋下。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鄭筱萸東窗事發,很快就被槍斃了。
現在看來這部《葯品注冊管理辦法》漏洞百出。這個法雖然也要求口服固體制劑要做生物等效性試驗,但標準定得很低,比較的對象也不固定。這個多說一句:國外要求仿製葯必須和專利葯做對比,但中國可以拿已經批準的仿製葯作為參比制劑,前面說了,專利葯和仿製葯的葯時曲線只要差別在80%以內就可視為生物等效,但如果下一個仿製葯和仿製葯做對比了,兩個80%一乘,那麼就有可能差得更多了,如此一步一步比下來,到第5第10個仿製葯很可能和專利葯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更關鍵的地方是,這個《葯品注冊管理辦法》在仿製葯申報與審批環節中留下了太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使得造假變得極為容易和便捷,廠家很容易矇混過關,這就導致一大批本來不具備生產仿製葯能力和資質的企業輕易地拿到了許可證。據統計,中國現有的18.9萬余張葯品上市許可證中的95%是在2007年以前發放的,分布在將近5000家葯廠手裡。如今全中國幾乎任何一家葯廠手裡都有十幾張甚至幾十張許可證,同一種葯品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在生產,這些企業為了生存,在招標的時候進行惡性競爭,實在做不下去了就換一張許可證接著來。
這個現象是中國獨有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么多葯廠,差了一個數量級,這就是中國仿製葯質量為什麼差的根本原因。也許有人會說,競爭不是件好事嗎?這么多葯廠相互競爭,消費者肯定得利呀。這個看法在其他行業也許正確,在葯品這個行業就不靈了。原因就在於葯不是一個自由競爭的行業,中國採用的是國家招標,醫保買單的政策,招標的結果就是拚命壓低葯價,中國的葯廠在這種環境下居然也能生存,因為中國有地方保護主義,各地在招標的時候有一定的比例是可以機動靈活的,這部分份額基本上都給了本地的葯廠。再加上國家標准又定的不嚴格,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犧牲質量拼價格,毒膠囊就是這么來的,因為能便宜幾分錢,這很可能就是唯一的利潤點。
很多人看到毒膠囊這幾個字都很激動,以為這就是國產葯質量差的主因了,其實這點毒性說實話影響真的不大,大家都漏掉了更關鍵的因素,那就是生物等效性和進口專利葯相差甚遠。換句話說,你吃的這片葯很可能根本就不溶解,或者溶解度很低,從消化道里走個過場然後就直接拉出去了。這才是國產葯質量差的主要原因。這時候不少消費者還在要求降低葯價,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國產葯的價格說實在的並不高,老百姓之所以覺得高,是中國的以葯養醫政策導致的,怪不到制葯企業頭上。
中國政府知道這事嗎?當然知道,我前面說的那個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就是政府對於這件事的一次糾錯,可以說是一次歷史的補課吧。但是我聽說這次重新評價工作進行的很不順利,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要想動真格的,就必須砍掉一批不合格的葯企。但是現在制葯廠都是各地的利稅大戶,屬於國企,僱傭了很多工人,你敢砍嗎?一個業內人士跟我說過一個特好玩的比喻,說現在的政策是寧可讓大家吃完晚飯上網罵娘,也不願讓他們吃完早飯上街罵娘。要是砍掉一大批地方制葯廠,工人失了業,吃完早飯上街罵娘,誰負責?
說了半天又回到老問題上去了,就是中國的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的關系沒有理順。上世紀80年代初的台灣曾經遇到過這個問題,但當時的台灣省葯監局領導人黃文鴻頂住了來自地方勢力的巨大壓力,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把台灣的制葯廠從550家迅速砍到163家,大幅度提高了台灣仿製葯的質量。
當然了,中國大陸的情況遠比當年的台灣復雜,改革的阻力肯定要多得多。但葯是一個關繫到廣大民眾身體健康的特殊商品,佔用國家財政支出的份額也極高,未來的市場潛力巨大。我們能否從這個關鍵行業開始,大膽改革,為其他行業的改革樹立一個標桿?再說一句特俗的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2. 如何提高產品質量
產品的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也事關創業者的切身利益,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要提高產品的質量,應該從整個生產流程出發,從相關的環節著手,把握好每一個環節,不能夠存留任何一個空擋。
每一個產品的生產都有其一定的產品要求,要想達到其質量要求,必須按照其技術要求進行生產、包裝、銷售。
以種植業為例,如果該創業者計劃生產無公害農產品,那他就要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的要求,從產地要求、品種選擇、栽培技術、土壤肥料、病蟲防治各個方面,都按照無公害生產的技術要求落實。主要從進料檢驗、生產過程、出廠檢驗、售後服務等方面去控制,從而確保產品的整體質量。
由於產品要進入市場才能夠獲得回報,生產者還要在產品的整理、包裝、運輸上採取措施,使之達到相應的質量要求。
對於不合格的產品,千萬不要放入其出售的規范產品中,也就是不能夠摻假。
3. 23部門聯合發文:優化國內市場供給 改善進口商品供給 完善免稅業政策
3月13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將大力優化國內市場供給,改善進口商品供給,進一步完善免稅業政策。
全文如下:
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
發改就業〔2020〕29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務院有關部門:
消費是最終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為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大力優化國內市場供給
(一)全面提升國產商品和服務競爭力。積極推進質量提升行動,引導企業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深入開展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應用,推進「一站式」服務試點。盡快完善服務業標准體系,推動養老、家政、托育、文化和旅遊、體育、健康等領域服務標准制修訂與試點示範。在消費品領域積極推行高端品質認證,全面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開展質量分級試點,倡導優質優價,促進品牌消費、品質消費。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建立工業設計中心、創意設計園等平台,培養引進創意設計人才,提高產品文化內涵。鼓勵外貿加工製造企業充分利用自身產能,創新商業模式,通過自營、合作等方式增加面向國內市場的優質商品供給。規范檢驗檢測行業資質許可,提升消費品領域的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技術服務能力,為企業樹立質量提升的示範標桿。(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保護和發展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建立動態管理機制,認定和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有市場競爭力的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加強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建設,制定完善相關評價標准和制度規范,塑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農業品牌。持續辦好中國品牌日活動,通過舉辦中國品牌發展國際論壇、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以及自主品牌消費品體驗活動等,塑造中國品牌形象,提高自主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擴大自主品牌消費。鼓勵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開展中國品牌研究。(中央宣傳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改善進口商品供給。依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進口,進一步增加國內市場優質商品供給。支持中心城市做強「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鼓勵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市場首發或同步上市新品。落實好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和相關監管政策,除國家明令暫停進口的疫區商品以及因出現重大質量安全風險而啟動風險應急處置的商品外,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按個人自用進境物品監管,進一步暢通商品退換貨通道。優化網路營銷生態,規范大型跨境電商平台管理,鼓勵線上率先實現境內外商品同款同價。落實好降低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的措施,調整優化部分消費稅品目徵收環節,將高檔手錶、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的消費稅由進口環節後移至零售環節徵收。(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進一步完善免稅業政策。以建設中國特色免稅體系為目標,加強頂層設計,破除行業發展障礙,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科學確定免稅業功能定位,堅持服務境外人士和我出境居民並重,加強對免稅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健全免稅業政策體系。完善市內免稅店政策,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對市內免稅店的建設經營提供土地、融資等支持,在機場口岸免稅店為市內免稅店設立離境提貨點。擴大口岸免稅業務,增設口岸免稅店。根據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升級情況,適時研究調整免稅限額和免稅品種類。在免稅店設立一定面積的國產商品銷售區,引導相關企業開發專供免稅渠道的優質特色國產商品,將免稅店打造成為扶持國貨精品、展示自主品牌、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平台。(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重點推進文旅休閑消費提質升級
(五)豐富特色文化旅遊產品。構建文旅多產業多領域融合互通的休閑消費體系,建設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旅遊購物場所。推動重點城市加快文化休閑街區、藝術街區、特色書店、劇場群、文化娛樂場所群等建設,發展集合多種業態的消費集聚區。規范演出票務市場,加強對演出贈票和工作票管理,強化票務信息監管。培育新型文化和旅遊業態,鼓勵博物館游、科技旅遊、民俗游等文化體驗游,開發一批適應境內外遊客需求的旅遊線路、旅遊目的地、旅遊演藝及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創意旅遊商品。促進全域旅遊發展,提升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品質和品牌影響力。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入境海島游、近海旅遊、鄉村旅遊、冰雪游、歷史古都文化游等特色旅遊。加快中國郵輪旅遊發展示範區和實驗區建設。(文化和旅遊部、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改善入境旅遊與購物環境。鼓勵各地區、各行業運用手機應用程序(APP)等方式,整合旅遊產品信息,暢通消費投訴渠道,改善旅遊和購物體驗。提升「智慧景區」服務水平,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做好客流疏導和景區服務。加大入境游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提升景區景點、餐飲住宿、購物娛樂、機場車站等場所多語種服務水平。在充分考慮國家安全和人員往來需要的前提下,積極研究出台便利外籍人員入出境、停居留的政策措施。鼓勵境內支付服務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與境外發卡機構合作,為境外遊客提供移動支付業務。鼓勵境外遊客集中區域內的商店申請成為離境退稅商店,優化購物離境退稅服務。培育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消費潛力大、國際化水平高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實施出入境便利、支付便利、離境退稅、免稅業等政策,形成一批吸引境外遊客的旅遊消費目的地。(文化和旅遊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移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創新文化旅遊宣傳推廣模式。編制前瞻性入境旅遊營銷戰略規劃,更好發揮各地區旅遊推廣聯盟、行業協會和新媒體作用,持續推廣塑造「美麗中國」形象。鼓勵成立專業化的文化旅遊形象營銷機構,探索建立政府搭台、企業主導、線上線下融合、遊客參與互動的全方位推廣宣傳模式。充分利用境外旅行社渠道,創新商業合作模式,促進境外旅行社宣介中國旅遊品牌、銷售中國旅遊產品。(文化和旅遊部、中央宣傳部、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著力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路
(八)結合區域發展布局打造消費中心。持續推動都市圈建設,不斷提升都市圈內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加快推進成熟商圈上檔升級,形成若干區域消費中心。優化百貨商場、購物中心規劃布局,引導行業適度集中,避免無序競爭。支持商業轉型升級,推動零售業轉變和創新經營模式,著力壓減物流等中間環節和經營成本,通過精準營銷、協同管理提高規模效益,改善消費體驗。促進社區生活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便利店、社區菜店等社區商業,拓寬物業服務,加快社區便民商圈建設。推動商業步行街改造提升,進一步擴大示範試點范圍,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完善消費業態,打造形成一站式綜合性消費平台。(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鼓勵引導有實力、有意願的大型商業零售企業在中小城市開展連鎖網點建設,促進適應當地市場需求的品牌商品銷售。深入推進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豐富適合農村消費者的商品供給,完善供應渠道,充分發揮郵政系統、供銷合作社系統現有農村網點布局優勢,實施「郵政在鄉」、升級「快遞下鄉」。開展農村食品經營店規范化建設試點。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擴大電商進農村覆蓋面,促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深入開展消費扶貧,構建互聯網企業與貧困地區合作交流平台,助推農村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特色優勢農產品銷售。(商務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自然資源部、郵政局、扶貧辦、供銷合作總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加強消費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電商物流節點與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運輸網路統籌布局、融合發展,建設一批綜合物流中心。完善城市物流配送停靠、裝卸等作業設施,優化城市配送車輛通行管理,簡化通行證辦理流程,推廣網上申請辦理,對純電動輕型貨車不限行或少限行。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路,加快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生產基地、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性商貿物流配送中心、社區菜市場、末端配送網點等建設,加大對農產品分揀、加工、包裝、預冷等一體化集配設施建設支持力度。(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鐵路局、民航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快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
(十一)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商用步伐。支持利用5G技術對有線電視網路進行改造升級,實現居民家庭有線無線交互,大屏小屏互動。推動車聯網部署應用。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構建為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依託「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升農村地區寬頻用戶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降低農村信息網路使用成本。
(十二)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消費模式發展。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鼓勵建設「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商旅文體協同。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和企業建設一批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體驗館,促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普及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鼓勵使用綠色智能產品。健全綠色產品、服務標准體系和綠色標識認證體系。以綠色產品供給、綠色公交設施建設、節能環保建築以及相關技術創新等為重點推進綠色消費,創建綠色商場。落實好現行中央財政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政策和基礎設施建設獎補政策,推動各地區按規定將地方資金支持范圍從購置環節向運營環節轉變,重點支持用於城市公交。大力推進「智慧廣電」建設,推動居民家庭文化消費升級。加快發展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等新型信息產品。鼓勵企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動各類電子產品智能化升級。加快完善機動車、家電、消費電子產品等領域回收網路。各地區結合實際制定獎勵與強制相結合的消費更新換代政策,鼓勵企業開展以舊換新,合理引導消費預期。促進機動車報廢更新,加快出台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嚴格執行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規范,完善農機報廢更新實施指導意見。促進汽車限購向引導使用政策轉變,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限額。
(十四)大力發展「互聯網+社會服務」消費模式。促進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遊、體育等服務消費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拓展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覆蓋面。探索建立在線教育課程認證、家庭醫生電子化簽約等制度,支持發展社區居家「虛擬養老院」。鼓勵以高水平社會服務機構為核心,建立面向基層地區、欠發達地區、邊遠地區的遠程在線服務體系。(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衛生健康委、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十五)促進重點群體增收激發消費潛力。進一步改革完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技術工人技能水平,完善專業技術人員分配政策。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人員返鄉入鄉創業,挖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收潛力。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使更多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定居,著力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穩定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豐富和規范居民投資理財產品,適度擴大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發行額度。穩定資本市場財產性收入預期,完善分紅激勵制度,堅決查處嚴重損害中小投資者分紅派息權益的行為。深化農村土地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人民銀行、證監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全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
(十七)強化市場秩序監管。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嚴厲打擊各類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偽劣商品等違法犯罪活動,徹查生產源頭和銷售網路,開展全鏈條打擊,有效凈化消費環境。強化對個人攜帶物品進境行為的監管,提高現場查驗的效率和精準性。加大對非法代購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堵住相關商品非法入境「旁門」。加強進口產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提高進口產品及渠道透明度。鼓勵地方監管平台、電商平台、第三方追溯平台與國家重要產品追溯平台信息互通。(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積極推進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和消費後評價制度,大力優化線上消費環境,加大力度打擊網路刷單炒信等黑色產業鏈。充分運用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等,建立健全企業和相關人員信用記錄。強化「信用中國」網站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公開功能,逐步實現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產品抽檢結果、缺陷產品召回等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信息依法向全社會公開,為公眾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和消費預警提示服務。(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加強12315行政執法體系和消費者維權信息化建設,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消費者維權服務體系,強化對消費者權益的行政保護。實施產品傷害監測和預防干預。針對質量問題集中和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服務領域,加強服務質量監測。嚴格落實網路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制度,鼓勵線下實體店自主承諾無理由退貨。支持各地區探索建立當地特色旅遊商品無理由退貨制度。開展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利用網路、廣播電視、維權服務點電子公示牌等多種形式公開投訴產品和服務信息。充分發揮媒體監督功能,加大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違法行為的曝光力度。(市場監管總局負責)
國家發展改革委
中央宣傳部
教 育 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公 安 部
民 政 部
財 政 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交通運輸部
農業農村部
商 務 部
文化和旅遊部
衛生健康委
人民銀行
海關總署
稅務總局
市場監管總局
廣電總局
體育總局
證 監 會
2020年2月28日
4. 提高產品質量的措施
********對產品質量的保證措施
公司實施「名牌」戰略,實行「全面質量管理」及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1. 產品由有經驗的工程師設計,設計圖紙專家審核,保證設計質量;
2. 產品決不整機轉包給第三方生產;
3. 關於產品的零部件:
1) 鋼板、型材等原材料全部從名牌廠家進貨;
2) 配套件、標准件(如軸承、電機和減速機等)盡可能從名牌廠家購買,或由用戶根據使用及維修等情況指定生產廠家;
3) 鑄件由國內大型鑄造廠生產,質量高、價格低。同時,進入我公司時由 專業質檢人員把關;
4) 其它零部件(包括板焊件、加工件等),都在公司內部完成,以控制製造質量。
5) 電氣元件採用國產優質(或進口,根據用戶要求)產品,PLC選用國外名牌(歐姆龍、三菱或西門子等)產品,保證自動控制水平。
4. 由設計、質檢人員成立專門質量監督小組,保證製造質量;
5. 關鍵部件(如拋丸器等)廠內長時間負載試車;
6. 對於大型非標設備,設備製造完成後,由用戶對產品各功能部件進行廠內初驗收,合格後才出廠。
7. 對出廠的產品,保證零配件供應。
******* 太谷縣人民政府
關於對我縣瑪鋼鑄造產品質量
進行治理整頓的意見
鑄造產業是我縣的支柱產業,多年來,一直為我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年初,縣鑄造管理辦公室、質量技術監督局、鑄造協會聯合對全縣鑄造企業生產的794個批次的管路聯接件產品質量進行了大批量檢測,檢測結果不盡人意,全縣管件成品抽樣調查合格率令人擔憂。反映出我縣有些鑄造企業質量意識淡薄,生產工藝粗糙,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檢測手段不完善,導致不合格產品比例上升。為改變這種現狀,經研究,提出如下治理整頓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瑪鋼管件質量低劣,直接影響到我縣瑪鋼鑄造產品的信譽,也影響到市場的拓展和競爭,更威脅到產業的生存與發展。制定我縣瑪鋼鑄造產品質量治理整頓方案和瑪鋼鑄造企業生產必備條件及產品質量驗收標准,進一步規范我縣瑪鋼鑄造企業生產行為。對符合生產條件的發給鑄造生產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限期整改。
二、重點扶持一批名優品牌。
要選擇一批產品質量穩定、市場佔有率高、經濟效益好、有發展潛力、節能降耗明顯、環保治理顯著的企業及產品進行重點培育,樹為典型起到示範帶頭作用。對獲得省標志性品牌產品、省著名商標和省名牌產品、全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縣政府要給予表彰獎勵。各企業要積極爭創信得過產品、優質產品、免檢產品,強化質量意識,盡量減少非標生產,堅決杜絕無標生產。對連續三年抽檢合格率達100%的企業,縣政府將為其代交每年兩次的監督檢測費。同時,縣鑄造辦公室、質量技術監督局、鑄造協會要組織企業法人代表、經理和技術人員參加一些專業培訓會,鼓勵企業改變我縣落後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方式,實現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整體提升我縣鑄造產品的質量水平。
三、全面建立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當前,我縣大部分鑄造企業仍然使用傳統的生產設備,專業技術人員水平低,沒有健全的質量管理制度,是導致企業產品質量下滑的又一原因。為改變這一落後局面,質量技術監督局要幫助企業建立起一套適合我縣企業生產水平的質量管理體系標准,積極幫助企業搞好質量認證工作。促進企業逐步進行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暫不具備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要更新企業落後的生產設備,配備專業技術人員,按照縣質監部門出台的標准建立起自己的質量管理體系,實現規范化管理。
四、嚴禁粗製濫造。對生產工藝粗糙,沒有檢測設備和人員,不能按國家標准和企業標准生產的企業,特別是這次抽查合格率差的企業,質監部門要與工商部門配合實施限期停產整頓。整頓後經驗收合格,方可恢復生產;經整頓仍不達標的企業,要按照相關規定,依法吊銷其營業執照,並堅決予以取締。
五、加大監督檢測力度,建立質量管理長效機制。縣質監部門要依託山西省瑪鋼檢測中心加大對全縣鑄造企業產品質量的抽檢力度,對鑄造企業實行分級管理,對企業管理好、產品質量穩定、連續三年抽檢合格率達100%的企業,授予「產品質量信得過單位」的稱號;較好的企業限期整改,並實行每月抽檢制度,按規定收費,直到產品合格率達到規定標准為止;較差的企業,加大監督檢測力度,無論從抽檢批次還是產品種類都要擴大;差的企業要派人定點檢查,直到企業產品質量穩定、建立起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對存在產品質量隱患,質量保證體系不健全的企業要依據《產品質量法》進行嚴格的處罰,堅決銷毀企業使用的不合格模具。
六、加強對鑄造企業治理整頓的監督。縣質監、工商等部門要加大對鑄造企業治理整頓的監督力度。在治理整頓過程中,無論是產品的取樣、檢測、檢驗,還是企業的復產、審批等,都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依法整頓,依法生產,依法關停,依法取締,保證這次治理整頓工作的正常進行。鑄造協會在這次整頓中要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特別是理事以上的企業單位,要帶頭整改,帶頭提升產品質量,帶頭達到要求標准,帶頭提高「質量興縣、名牌興企」的意識。工商部門要加大對無證經營企業的檢查打擊力度,規范經濟秩序,維護公平競爭,這次治理整頓,各企業要與職能部門緊密配合,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確保整頓工作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加強過程質量控制,提高工藝管理水平
工序質量控制是過程質量控制的基本點,是現場質量控制的重要內容。
一、切實做好過程策劃工作,提高工藝工作的准確性
過程策劃是過程質量控制的重要內容,是確保各產品質量形成過程按程序文件的規定、程序和方法在受控狀態下長期有效運行的一項重要工作。為了保證所設計產品的質量,工藝工作必須未雨綢繆。在產品設計開發初期,就應以用戶要求為基礎,並超過產品要求進行產品生產的基礎策劃,制訂詳細的過程開發計劃,充分考慮現有人員、工裝、裝備、技術能力、物流、生產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確各介面部門的工作任務和職責,將各項任務的目標值和時間表具體細化到各介面部門,並按照任務要求進行檢查督促,確保按規定要求完成工作任務。
切實做好過程策劃工作,准確地進行人員、工裝、設備、技術能力、物流、生產環境等方面的調研與分析,組織必要的工藝方案設計與評審,做到計劃落實,目標明確,措施具體。只有準確地做好這些前期策劃工作,才能合理地組織開展全面的工藝工作,提高工藝工作的准確性,減少盲目投資,避免造成不良資產積壓和資源浪費,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過程策劃工作的好壞是產品開發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公司在這方面有過失敗的教訓,也有成功的喜悅。過去幾年,我公司由於沒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藝管理體系,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不注重過程策劃工作,沒有工藝部門的積極介入,在工裝、設備、工藝手段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投入,產品試制過程中沒有持續的改進措施,產品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導致新產品開發失敗的事例屢屢發生。例如,我公司在開發河北田野、江南奧拓等車用空調系統的過程中,就是由於過程策劃工作做得不好,沒有進行必要的工藝驗證和工裝驗證,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而最終失去了市場。相反,工藝部門在開發桑塔納轎車空調冷凝器、蒸發器和富康轎車空調冷凝器的過程中,由於模擬了上海大眾公司和武漢神龍公司的供應商質量能力審核模式,過程策劃工作做得比較仔細,編制了完整的開發計劃,充分考慮了人員、工裝、設備、技術能力、物流、生產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制訂了詳細完整的工藝方案,在樣品試制、小批試制、批量試制的過程中過程質量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並能夠通過工藝驗證、工裝驗證等過程式控制制手段持續地改進和提高產品質量。因此,不但在產品開發的時間周期上滿足了用戶的要求,而且產品質量和過程質量能力也得到了上海大眾公司、武漢神龍公司的認同。
二、建立工序質量控制點,提高工序的質量能力
工序質量控制是過程質量控制的基本點,是現場質量控制的重要內容。在產品質量的形成過程中包括多個工序過程,其定義分為三類:
(1)一般工序:對產品形成質量起一般作用的工序;
(2)關鍵工序:對產品形成質量,特別是可靠性質量起重要、關鍵作用的工序;
(3)特殊工序:其結果不能通過後面的檢驗和試驗,而只能通過使用後才能完全驗證的工序。
建立工序質量控制點,即在加強一般工序質量控制的同時,採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對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進行重點控制,保證工序經常處於受控狀態。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根據有關原則確立工序質量控制點,在工藝文件中編制關鍵工序控制點表,列出重要的控制參數和控制內容,並用專用章將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標識清楚;
(2)在生產現場設立標識牌,車間技術副主任負責控制點的日常工作,工藝部門主管產品的項目經理負責監督抽查;
(3)編制工藝規程和作業指導書,對人員、工裝、設備、操作方法、生產環境、過程參數等提出具體的技術要求;
(4)工藝文件重要的過程參數和特性值必須經過工藝評定或工藝驗證;
(5)操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工藝紀律,及時進行首檢和自檢,堅持做好生產原始記錄,由控制點負責人檢查確認;
(6)檢驗人員必須嚴格按工藝規程和檢驗指導書進行檢驗,做好檢驗原始記錄,每周報質量監督部;
(7)質量控制點負責人必須堅持進行日常檢查和收集原始記錄資料,運用調查表、控制圖、因果圖等統計技術進行統計分析與監控;
(8)生產設備、檢驗及試驗設備、工裝器具、計量器具等必須處於完好狀態和受控狀態。
當發現工序質量控制點的控制方法不能滿足工序能力要求時,控制點負責人應立即向工藝部門匯報,工藝部門應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分析、改進和提高,保證工序處於受控狀態,使工序能夠長期穩定地生產合格產品。
三、加強過程質量審核,提高工藝管理水平
質量審核是為了驗證質量活動是否符合計劃安排,以及其結果能否達到預期目標所進行的系統的、獨立的質量工作。企業外部的質量審核,是以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為代表的第三方質量體系認證機構的權威認證及供應商質量能力認證。企業內部的質量審核,是以內部質量體系審核、過程質量審核、產品質量審核為核心的一系列質量活動。
過程質量審核是內部質量審核的重點,其目的是為了驗證影響生產過程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是否滿足過程式控制制和工序能力的要求,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並採取有效的糾正或預防措施進行改進和提高,確保過程質量處於穩定受控狀態。
加強過程質量審核,就是要參照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和上海大眾、武漢神龍等公司的供應商質量能力審核的模式,以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為重點,以影響過程質量的諸多因素進行全面的審核。為此,必須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有計劃地組織進行過程質量審核,對審核的內容、時間、頻次、人員等作出具體的部署,每年一般不得少於兩次;
(2)審核現有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是否符合過程質量控制的要求;
(3)審查外購件、外協件、原材料的產品質量和分承包方的質量能力,對A類配套件模擬上海大眾公司的審核模式定期進行質量跟蹤審查,綜合評分;
(4)審查工藝規程、作業指導書的正確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過程式控制制的重要參數和特性值必須經過工藝評定或工藝驗證,有形成文件的工藝評定書或工藝驗證書;
(5)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的貯存、包裝、搬運、標識必須符合程序文件的規定,不得有磕碰、損壞、變質的現象;
(6)審查生產設備、檢驗及試驗設備、工裝器具、計量器具的完好率、專管率、周期檢驗率等是否滿足過程式控制制的質量要求;
(7)重點審查工序質量控制點的工序質量能力、質量記錄和統計分析結果;
(8)審查各介面部門的工作質量,介面部門之間的銜接應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
(9)運用數理統計技術、過程FMEA、工藝FMEA進行過程能力分析和缺陷分析,找出過程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採取有效的糾正或預防措施,不斷地改進和提高過程質量能力。
過程質量審核是持續地改進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對生產車間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也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如我公司生產的桑塔納轎車空調蒸發器一次合格率低,主要原因就是釺焊接頭泄漏。在審核真空爐釺焊質量控制點時,我公司對釺焊接頭泄漏問題進行了重點追蹤審查,經過分析和解剖缺陷,排除了其它工藝參數的影響,認為集管的沖孔尺寸是影響釺焊間隙和釺焊質量的關鍵,通過工藝試驗確定了合適的釺焊間隙,重新製作模具後使產品的一次合格率從70%左右提高到95%以上,顯著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瑞雪迎春a
5. 如何提升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
產品生產出來是要給使用對象使用的,做服務也是有服務對象的,針對使用和服務對象,同時在根據自己企業的能力特點,這樣做出的產品和售後還不能說完全會成功,只能說成功幾率大的多,在產品銷售時和售後還會出現很多未知的問題,比如產品原料的供應產品在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同行之間的競爭,來自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或干擾,等等......
其實做企業就看你能不能去適應市場把握政策,有句話說的一針見血,適者生存!
6. 保證和提高商品質量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何意義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具體意義如下:
第一,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我國經濟在30多年高速增長之後突破結構性矛盾和資源環境瓶頸,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條件,是勞動力、土地、環境的低成本吸引了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將製造業轉移到我國。現在我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驅動力明顯減弱,正面臨高中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迴流、中低端製造業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兩頭擠壓。同時,我國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長模式已經不可能持續,現在必須也有條件轉向高質量發展。從需求方面看,以往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境外需求和國內投資需求高漲帶動的。
第三,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經濟發展方面集中表現為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由於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尤其是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已經超過投資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消費結構也隨之加快升級換代,消費需求已經從滿足數量型轉向追求質量型,對商品和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供給結構仍然主要重視量的擴張而忽視質的提高。因此,一方面有不少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居民的高品質消費需求卻得不到滿足。
第四,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實現這個目標,我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從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階段,關鍵在於實現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這一根本性轉變。
7. 以自己的觀點說說中國產品質量管理需要提高完善嗎為什麼請提出幾點可行的建議,不得少於200字
1. 中國產品質量因價格低雖然擁有一定的市場,但在原材料的選用上,固然忽視了質量因素,可靠性、耐用性的檢驗不能通過市場的檢驗;
2. 中國產品質量因有一個新產品就一哄而上群起復制,在產品性能上趨於同一性而沒有特殊性,在市場上沒有長久佔有市場的優勢;
3.中國產品質量因企業求短期利潤而少求百年企業的想法,在產品和服務的開發上需要向百年企業學習,因為在中國百年企業太少了;
4.中國產品質量要想整體提高完善,決不是某個企業或某個行業的企業的事情,而是中國大環境,因為在這個大環境下,想追求優質產品的企業,總是被多數追求利益的企業競爭,很難讓追求優質產品的企業外環境寬松,能夠堅持追求優質產品企業很難很少,所以只有在宏觀環境的改變,中國國民對產品質量的認識改變提升,中國產品質量管理才能真正地提高完善。
8. 了解中國製造的產品質量在世界上所得那些評價 目前主要存在那些問題 你認為應如何解決
你這個話差也。什麼叫精細化工產品?就是市場用量很少但又不能缺少化工產品,目前精細化工產品的品種達數萬種,例如生產洗滌劑用的精細化工產品6501[椰油二乙醇醯胺]、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鈉]、LAS[十二烷苯磺酸鈉]等每年在全國銷量達幾千噸,產量大精細化工產品國內有人生產,也有的精細化工產品一年在全國銷售只有幾十公斤,有的制葯廠某一種化工原料一年使用量不超過1公斤,市場需求極少的化工產品國內沒人願意生產,只能進口。
9. 「中國製造2025」要怎麼做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製造業的轉變。
2. 重點領域
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製造2025」,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3. 強化保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移動寬頻在製造業的應用,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管控難度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強化質量保障。應結合應用要求開展全面專業的系統測試評估,結合國外先進的智能產品指標,開展國內外產品對標測評,以提升應用質量。例如,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已經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對比測評、工業智能電子系統的對比測評,對於保障系統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0. 是國人真的迷信外國貨 還是國產不夠努力
兩方面都有
對洋貨迷信主要來自兩方面,虛榮心與安全感
一些洋貨由於關稅與地區定價的緣由,賣的比國內產品更貴,這一點就刺激了喜歡炫富的群體。同時洋貨的出產國大多是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更久更發達,更善於輿論宣傳等措施,從而吸引了一些消費者。再者,國內對於洋品牌趨之若鶩的大多是年輕人或女性群體,他們對洋貨的消費大多是感性消費,這些洋品牌大多來自發達國家、西方國家,這些國家掌控著世界時尚界的風向標。想要離潮流中心近一點,購買來自發達國家產品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年輕人注重生活品質,即使產品定價貴也阻止不了他們的購買慾望
洋貨的質量更好,有事實,但更多的是水份,尤其近年來我國常見商品與一些發達國家產品差距越來越小,就越能看出一些東西。國貨一些因為投資、消費水平所造成的質量硬傷我就不講了,我只說一樣東西:產品的市場公關,這不等於忽悠,這是企業必備的一種能力,我們國內企業相比一些洋品牌這方面事件的處理經驗就捉襟見肘了。路虎汽車的電路故障與召回、大眾汽車的尾氣門、豐田汽車剎車門,乃至於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宜家「殺人衣櫃」,我具體提這幾個是因為這幾個洋品牌出現質量問題時產生了嚴重的公關危機,同時它們官方處理事件的舉措針對中國市場的態度是不友好的,但這些事件沒有或者僅僅是在社會小范圍的掀起旋渦便平息了,這便是這些品牌具備強大的公關力量,通過與一些ZF部門的合作、與媒體的合作、與代理商和知名人士的合作,使得針對這些品牌的不良輿論被降到最低。著名的三鹿事件,從一個奶企燒到另一個,直到導致我國奶業業績連續跳水數年,影響至今仍在,我不是替危害食品安全的企業洗地,而是這些事件很能看清一個企業、一個產業的危機公關能力,當年那股火燒的太大甚至燒到了香港,媒體沒有得到有效管控甚至有目的的煽風點火,知名人士口誅筆伐,ZF方面除了把壓力給整個奶業並沒有多做什麼,接著一股荷蘭、法國、紐西蘭等地洋產品之風便刮入國內,那個時候大多數有條件的城市家庭兒童奶粉甚至成人乳品沒有不是進口的,若干年後他們甚至不滿足反而發起了直接前往目標國代購原裝奶粉的運動,直到今天還有大批的從他國超市貨架上「狂掃」甚至不適合中國人體質的奶粉的代購商,連一些外國消費者與知情人都覺得納悶。這火燒有點太旺了,反正你說當年發酵中國奶企輿論危機的人與推動洋品牌佔領國內市場的人不是一撥人我是不信的。這充分暴露了國內一些產業危機公關能力是多麼薄弱。巧的是,在國內奶企花正大量人力財力爭取所謂「歐盟認證」以滿足國內消費者時,法國前段時間爆發了某乳製品品牌產品感染沙門氏菌的事件,影響遍及整個法國(其實之前乳業更發達的荷蘭也爆發過毒奶事件,一些歐洲國家還常發生口蹄疫疫情,只不過時間較久遠報道不多沒有列舉),這就很好證明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自信的消費者對某種標準的過分迷信帶來的僅僅是心理上的安慰而已。相似的,近年來我國日化用品、葯品,因為配方問題也造成了一些公關危機,媒體圍堵,品牌受損,導致大量企業被外企收購,國內市場被搶占,國內標準的權威被透支,只不過這火燒的沒奶業這么大。
之前微信等流量平台瘋傳的塑料紫菜、棉花肉鬆等,清楚地說出了具體品牌,明顯就是製造假新聞以造成那個品牌的公關危機,如果這個企業處理這種事件的經驗不夠豐富、ZF不出面的話,很可能就會就此垮台。至於互聯網上那些天天在網上拿著低價國貨與同類高價洋貨「對壘」想攪水的流量大V,你說他沒收洋企紅包我是不信的。國內商品天天用,總有不舒心的,洋貨很多人都是只看不買,再加上人雲亦雲、胳膊肘往外拐的本地媒體,名聲好太正常
除了國貨企業的公關能力缺少外,國貨在用戶體驗上還要多下功夫。這方面又要把年輕人拿出來背鍋了。就拿蘋果產品來說,為什麼蘋果創造了神話,就是它非常注重用戶體驗,一些西方的產品尤其注重不同用戶群體的不同需求,他們願意花更多的經費去私人訂制,按消費者角度為每個客戶群定製個性的合適的產品功能,當同類型的其他品牌商品無法有效做到這點時,消費者自然就對這個品牌產生依賴。國內的電子產品在這點上基本與發達國家並駕齊驅,但發達社會能做到這點的不止電子產品(第三產業),而國內的大多數商品信仰的還是標准化路線,甚至還有很多上世紀的老古董抱著便宜壓倒一切的態度。關於產品嗅覺,舉個現實的例子,某日本品牌電飯煲,質量其實不如某國產同類型,但國產操作面板過於復雜,使用前還需要看說明書,這看上去是為了滿足大眾的不同需求,但只有一個鍵一鍵就能烹飪的日本電飯煲顯然更抓住了現代城市快節奏消費的特點,加上自身日本進口的包裝、宣傳,自然就勝過了那款本應更優秀的中國產品
對於國貨來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八九十年代到在00年代的世界上,流行的觀念就是中國貨=便宜水貨,其實不算誇張,那個時候還是襪子換飛機的時代,改革開放,國內消費水平與物質要求突飛猛進的年代,充斥著混亂,龐大的需求量只有龐大的供給量才能解決,帶來的就是大量的水貨與大量的進口、走私洋貨,當然這與國人傳統的務實觀念也分不開關系。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國產商品質量越來越高,更自由的市場與要求越來越高的消費者使得市場淘汰了大量的廉價商品,為了提升國內消費質量與國民人口素質,ZF也主動干預優化國內市場,帶來了國產商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現在身邊的大小國產商品從水筆電池打火機到汽車火車飛機,雖然質量方面可能還沒有一些發達國家做的好,但起碼毫不廉價,物有所值甚至超值,以我國目前的水準,輕工業水平在國際上位置還是比較靠前的,而且可生產的產品門類是世界第一
其實僅僅是拿國貨與洋貨這兩個概念來比是不公平的,畢竟就算是製造業再發達,想要全領域商品質量都能超過全世界那也是過於夢幻了
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