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產品項目如何發展

工業產品項目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2-04-13 22:10:32

① 現在工業裝備前景怎麼樣

中商情報網訊:工業自動化裝備是現代化工廠實現規模、高效、精準、智能、安全生產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應用十分廣泛,發展前景良好。目前,當前僅有40%的製造企業實現數字化管理,5%打通工廠數據,1%使用智能化技術,而預計2025年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企業佔比將達到70%、30%、10%。數據顯示,中國工業自動化裝備市場規模近幾年穩步上升,在2019年達1,865億元。隨著未來我國自動化核心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2021年中國工業自動化裝備市場規模將達2220億元。



數據來源:工控網、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行業發展困境

1.創新能力不足

自動化裝備製造業是國之重器,是製造業的基石。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世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了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而我國自動化裝備製造業在自主創新方面明顯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技術和產品少,行業整體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

2.高端專業人才緊缺

自動化精密製造裝備業涉及自動化控制、電子、機電一體化、精密測量、精密機械、光學與機器視覺、軟體等多個技術領域,企業不僅要加深多門類的學科技術與產業技術的融合,還需不斷保持技術創新。這就要求企業研發及技術人員不僅要有復合知識背景、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對下遊行業有深度的理解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為客戶設計高品質的產品製造解決方案。而我國自動化裝備製造行業起步相對較晚,人才培養和儲備不足,高端專業人才的緊缺對行業的迅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3.資金壓力較大

精密裝備製造產業對技術創新要求較高,前期的研發投入較多,研發周期較長,同時設備購置、人才引進、廠房建設等均需大量資金的支持,而企業往往資金來源有限,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短缺限制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行業發展前景

1.國家產業政策支持

自動化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自動化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水平集中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國家為了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近年來不斷出台鼓勵性政策支持自動化裝備製造行業發展。國家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清晰導向和有力支持,為我國自動化裝備製造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機遇。

2.人口紅利遞減將加大製造業對自動化精密裝備的需求

近幾年,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退,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同時,我國勞動力單位成本也不斷上升,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使得國內製造業的成本優勢逐漸消失,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為減少人口紅利遞減的影響,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和精密度,我國製造業急需加大對自動化裝備的投入和改進,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② 我國工業在未來該如何發展

我國工業在未來該如何發展,范圍很廣了。

一、發展倒逼轉型升級,整合、創新引領時代發展:

③ 做工業產品銷售,一個新的市場需要怎麼樣來開發,需從哪些方面著手

進行市場調研,哪些客戶有這些需求
分析競爭對手,有時候競爭對手的客戶就是你的潛在客戶
宣傳,網路和地面同時進行
招聘有經驗的業務員,最好從競爭對手那裡去挖
了解當地市場的形式
政府政策是否有偏向或支持
公關手段

④ 如何優化工業發展環境

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環境。廣西是一個後發展欠發達地區,工業發展環境與發達地區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制約了工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推進新型工業化跨越發展,就要把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作為基礎工程。
抑制「脫實向虛」現象,營造實業致富的認知環境。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一對關系密切的兄弟。虛擬經濟以實體經濟為基礎,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賴於以金融業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支持。金融市場的合理運行,可以讓閑置資金與合適的實體經濟投資領域匹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融資平台,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金融市場還能識別風險,預警實體經濟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但虛擬經濟由於其復雜性和投機性,容易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自我膨脹,助推資產泡沫的形成。當實體經濟不能夠消化這些泡沫時,過度膨脹的泡沫不可避免地產生破裂,形成經濟危機。因此,既要發展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又要控制虛擬經濟,使其處於良性的可控的范圍。近年來,我國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現象,企業和資本熱衷於炒作並從中謀劃取利益,助長了社會的浮躁和功利,形成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因此,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抑制「脫實向虛」的現象,讓虛擬經濟利潤回歸合理水平,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加大政策扶持、降低稅費負擔,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讓抓工業、干實業的人有搞頭、有奔頭、有甜頭。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整個社會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科學認知環境,形成重視工業發展、支持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科學考核政績,優化發展工業的行政環境。在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各級領導班子的行政行為對工業發展的影響是重要的。要通過科學的政績考核來形成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科學抓好工業發展的行為導向。工業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周期長,即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回收周期長等;環節多,即生產經營環節多,從生產要素的准備,到開始進行生產、生產出產成品,再到銷售產品、回收資金,經歷多個環節;好群聚,即工業產業喜歡群聚,形成產業集群,共享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降低經營成本,等等。開展政績考核並確保考核結果的科學性,就要求深入研究和遵循工業發展規律,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和內容。要改變過去只看見結果看不見過程、只看見現在看不見將來、只看見表面看不見裡面的政績考核缺陷,既要重視考核結果也要重視考核過程,既要考核當前指標也要考核預期指標,既要考核顯性指標也要考核隱性指標。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突出可持續發展的考核,激勵各級領導班子捨得花時間、投本錢、下功夫,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同時,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注意遵循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設置好差別化的評價指標,激勵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發展與功能區相適應的工業項目。
完善制度機制,優化工業發展的服務環境。為工業企業及相關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要完善服務制度,規范服務行為。要完善財稅制度,減輕企業負擔作為完善制度機制的一個重點。從現實看,財政收入的層層壓力使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突破財稅法律法規的限制,設置各種不合理收費,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廣西工業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企業市場競爭力還比較弱,不合理的負擔更使其難於輕裝上陣,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招商引資中也難於與其他環境更優的地方競爭,削弱吸引力。完善財稅制度,就要取締不合理收費,堅持「放水養魚」而不是「竭澤而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⑤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如何發展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徵

欠發達地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確切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但又有較大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嚴重破壞,且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工業園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因此,資金、中高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藉助外部力量;

2.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十分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比較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優勢對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趨緊缺的發達地區必然能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圈中的有利條件;

3.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往往存在著不平衡性,但也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如一些區域中心城鎮,這些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並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和壯大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徵來看,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總體的經濟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各種影響經濟發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觀念是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和穩固性,直接影響著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積極引入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該地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漸改變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陳舊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先天的自然條件優勢仍是能否贏得競爭的首位因素。例如,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產地接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境外及沿海發達地區眾多生產商入園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工業園的東向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有三種: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邊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的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如淮北、宿州的東南部等地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體的招商引資載體,藉助江蘇徐州經濟圈和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迅速建立了工業化平台和城市發展新區;

(2)融入式。安徽東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了與江浙等省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內。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已經開始進入到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中,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式。在與江浙等省的地理條件相類似的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直接仿效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和借鑒其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市綜合工業園區、滁州市汊澗鎮工業園區和銅陵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地處安徽東南部,緊鄰江蘇省,貫通蘇南、蘇北,屬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南京都市經濟協作區域,其園區的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趨同於「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工業園區。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探究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建設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還是園區的規劃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採用適合該地區的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為主,也開始出現了新的管理方式。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設立的行政管理仍為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也開始注重發展多種管理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建聯合體,興辦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和社團來安徽興辦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開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業混合型、企業管理型過渡。巢湖市富煌工業園由富煌集團自主領辦,這種「企業管理」方式與「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我管理有利於園區內的招商引資,可以根據項目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精心論證、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該區發展的項目企業進園;還有利於對企業在園內的基礎建設、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內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內企業的溝通要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內外兩個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與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大量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資本、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而這卻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強項。此外,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城市傳統工業復制型的蘇南模式、市場導向型的溫州模式、進口替代型的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素材。因此,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地進行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並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本地區的工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並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合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了江浙發達地區對皖的輻射功能,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區的工業園區在東向發展戰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發達地區內部工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相對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做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安徽工業園區發展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和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區為中心輻射四周,東南部發展較快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共有32個分布在安徽東南地區及長江沿線,皖中地區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共有39個,其餘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全省經濟整體來看,東部的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的發展快於北部。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使得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態勢不均。合肥地區和東南部發展較快,合肥位於皖中,貫通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速度較快,並帶動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區發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慶以化工工業為依託,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地區,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等地區,與東部的江浙聯系緊密,有著資金、技術、交通等條件的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地域特徵的特色產業往往是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相對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於本地區,鼓勵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內,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連帶效應,發展相關連帶產業」」。安徽各地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託,並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和環境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認真做好工業園區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堅持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託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憑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區工業園依託阜陽城區區位優勢,突出辦好高新工業項目;宿州市符離鎮政府於 2004年起開始興建符離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以符離集燒雞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的相關產業,連帶產生了養雞業、飼料業、包裝運輸業等產業連鎖效應,先後有六家企業入駐,由於這些企業規模擴大、技術含量提升,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利潤翻了幾番。六安市山區面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來,六安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形成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等農特產品的分布點多面廣。工業園區產業圍繞著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連帶效應,這是安徽各地的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製度,提高園區自我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制度逐漸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意識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由於本身的資金積累和財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緩慢,規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數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一年,大型項目也不會超過兩年。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雖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也逐漸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明確地將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想貫守到了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地理集聚體。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向有效協作轉變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內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工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分別佔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凱立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著名企業,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兩大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在建成初期,憑借其低成本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能夠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起步創造條件。但是,優惠政策畢竟有底限且極容易在短時間被其他地區模仿而具有暫時性,因此僅僅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維持的優勢不是長久之策。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趨膨脹,要素價格也會持續上升,優勢便不復存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幫助企業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便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

⑥ 湘西州應該怎樣去發展工業才有希望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作為我省後發地區的湘西州,如何探索工業發展的路徑,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子,怎麼樣去發展,走出一條貢獻突出、後勁強足、發展持續的道路。值得我們去探討。 一、理清發展思路。從湘西州工業發展歷程看,不論是生產總值提升,還是結構調整的變化,湘西工業發展思路與發展方向還沒真正明確。發展什麼樣的工業?怎麼發展工業?什麼工業為主導?什麼工業為支柱等問題至今沒有形成共識。同時現有工業向何處去?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如何將現有工業做大做強?也都沒有一個定論。為此,湘西州必須有正確認識,全州發展什麼樣的工業,各縣發展什麼樣的工業,都必須跳出長官意識,擺脫官員任期局限,制定中長期發展目標,給工業發展進行准確定位。就目前湘西工業而言,應該將礦產品開采加工業作為支柱工業產業,將生物工業作為主導工業產業,將涉旅遊工業作為新興工業產業,將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作為重點工業產業,將生產性服務性工業作為先行工業產業。對目前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從增強工業內涵入手,加強工業內部管理,構建有效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用好、用活、用足各種資源,改變現有工業的發展思維,應從既期利益轉向長遠利益,從單純追求利潤轉向綜合追求效益。同時給予現有工業企業正確的導向與管理調控,要制定工業企業發展的扶持性政策,也要制定工業企業發展的限制性政策,確保工業企業發展有序、合理、長遠。 二、體現民族特色。湘西州具有豐富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錳、鋅、鈣、鎂、磷、銅、鐵、釩、鉀等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生態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和豐富的山地資源,這就是湘西州工業發展的優勢。發展湘西工業就必須從這些資源入手,發揮資源的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讓湘西資源的差異性、特色性、互補性充分發揮出來。要進一步深化礦產資源的開采與加工,引導礦產資源開采業加工業走精、深、優的發展道路,加強技術投入,引進新工藝,開發新產品,建立新鏈接,改變粗放經營的模式,擺脫市場對產品的束縛,強化品牌意識,提高礦產資源產品的附加值,這樣既確保了礦產資源的高效永續利用,也確保了不可再生性礦產資源的使用安全。對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除要發展以旅遊業為中心環節的第三產業,更要抓住文化生態旅遊資源對工業發展蘊含的商機,通過旅遊產品工業、工業與旅遊業聯姻、工業產品標識文化符號等形式,提高工業對文化生態旅遊資源的利用,不能再讓這大好的資源閑置。也要通過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生物制葯業來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多樣性體現到工業發展的多樣性上來。在大力扶持經老爹公司為龍頭的涉農工業之外,還要大力發展依靠湘西本土資源的煙、酒、水、果、菜、醋、茶等工業,更要從摸清資源,搞好發展規劃,切實加大支持力度,著力大展依靠天然植物資源的中葯加工業,培育新的工業增長點。同時,必須讓民族特色、民族符號、民族情感融入到工業發展中來,通過諸如士家織錦、土家酸乾菜等項目工業化運作,產品民族符號標識,廣告宣傳民族特點渲染等不同途徑,實現工業與民族的共榮。 三、優化工業布局。湘西州工業結構調整以及各縣市工業發展的現狀,必須在工業發展思路清晰、方向定位的前提下,對現有工業結構還要適度調整,對工業布局進行重新審視。就結構來說,所有制結構當前並不在於還要怎麼轉變,要做的是如何將國有集體工業做大做強,如何將非公有工業引導上正規,增強不同所有制工業的內部發展實力。要改變當前這種重工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現狀,通過發展生物制約、農產品工業、旅遊工業等來提高輕工業的比重,使輕重結構合理。全州及各縣市要在總體布局的前提下,認真挖掘縣內資源,利用比較優勢發展工業,工業發展好的縣要走重質量、拓市場、創品牌的發展道路,工業發展差的縣要分析問題所在,改變不合理的發展方式,調整競爭力弱的行業與產品。產品結構的優化不在於數量的增加,而在於質量的提升,樹立經營品牌意識,創造有民族特色的工業產品和工業品牌。至於工業布局,湘西州應該制定統一規劃,可以構建諸如花垣瀘溪礦產資源開采加工中心、龍山永順特色農副產品製造加工中心、吉首鳳凰古丈旅遊產品製造中心等,並加以政策的扶持與管制,從而讓各縣市工業發展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對現有各縣市工業布局要加大調整力度,對重復建設、市場發展空間不足的要予以管制或以取締,對有發展潛力且效益較好的工業企業要進行地區整合,該合並的要合並,該重組的要重組,在本區域內逐步實現工業布局合理,形成多個工業增長點,帶動湘西州工業的全面發展。 四、增強發展內力。針對湘西州工業發展內力不足,聚集效應低的特點,必須從推進工業技術創新、推進工業集群發展來增強工業的發展內動力。要引導企業轉變對技術創新的認識,重視企業自身技術創新的運作機制,從引進科技人員,設置科技創新部門,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等基礎環節入手,搞好企業自主創新。要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宏觀管理與調控,通過對技術創新突出的企業實行稅費減免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給企業以推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通過稅費比重調高或強化管理來控制不重視技術創新企業的發展,給企業產生自主創新的壓力,從而轉向技術創新。當然也要通過引導企業狠抓技術改造,實施科技專項等措施來培育創新型企業,提升企業的優勢。要通過培育骨幹企業培育工業發展中心,通過打造發展平台引導產業集聚,實現產業內的規模化生產,減少產業鏈運行的成本,拉近產業內企業的距離,實現工業企業的集群化,提高工業企業的集聚效應。當前,湘西州必須著力培育礦產、食品、制葯、旅遊工業的核心企業,為產業行業的集群化提供前提條件,也要打造專業工業園區,諸如生物制葯工業園、農副產品加工製造工業園、礦產品開采加工工業園等,引導企業的群居化,引導園區專業化發展。作為政府,要從政策制定、基礎投入、管理運營運等方面增強園區的承載能力。 五、優化服務供給。為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高質量的社會化服務是各級政府的應盡之責。首先,在大力發展工業企業的同時,更要注重生產性服務業與公共性服務體系的建設,讓社會公共服務與工業共生、共融。要協調好銀企關系,為中小工業企業解決流動資金難的現實困難,也可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行」等不同的方式,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突破中小企業融資瓶頸,從而為中小工業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要結合國家、省的交通規劃,加大對交通的投入,縮短湘西州工業與市場的距離,也要大力建設現代物流基礎,發展快捷綜合運輸體系,降低企業運作成本。同時也要通過完善電信業務、推廣電子商務、構建信息平台等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也要發展與規范法律、咨詢、評估、會展等行業,構建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州縣(市)兩級政府還要確保民族政策、貧困地區政策落到實處,這不僅是湘西州的一種政策優勢,更是一種民族特色的體現。要努力爭取國家財稅政策的支持,充分利用好民族自治的稅收減免政策,減輕企業負擔;要積極爭取國家對貧困地區項目、資金、人才的支持,增強工業企業發展的資本力與智力水平。 六、強化環保意識。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工業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本質要求。考慮湘西州三十年工業發展環境欠帳巨大的現實,我們必須樹立「綠色工業」理念,增強工業發展中的生態文明意識,在政策制定、實施、監督中得到體現,也要通過引導與監管來加強企業家踐行綠色生產理念。要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再生利用,實現工業生產的低能耗、低排放、高效果。現實中必須加大循環經濟模式在礦產資源開采加工中的應用與推廣,加大對礦藏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大力推行共生礦與伴生礦的加工與提煉,大力實施廢棄礦渣等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提高礦產資源的精深廣加工,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深度。要通過推進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強度,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程度。對礦產資源開采加工、農副產品製造加工要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勞動力、資本、土地以及其他綜合生產要至少的利用效率,特別是對煤電消耗過大企業要加大監察力度,該關停的關停,該整改的整改,不能因為眼前利益而浪費能源與資源。同時更要給予低能耗、資源利用程度高的企業實施政策優惠,甚至政策性獎勵。在加大資源、能源利用的引導與監管力度的同時,還要加大對工業企業污染的防治。要從市場准入把關,認真堅決落實環評標准;要加大企業環保執法力度,環保部門認真履行自已的職責,改變受當地政府左右的狀況,在執法過程中嚴把項目審批關,抓好三廢治理,鞏固治污成果。以此形成產前、產中、產後環環相扣,生產、產品、市場彼此交織的企業環境監評體系,實現工業生產與自然的和諧共進。

閱讀全文

與工業產品項目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新車多久後打折 瀏覽:506
寶馬f850身高多少可以騎 瀏覽:753
捷豹汽車哈爾濱一共有多少台 瀏覽:964
賓士商務後出風口在哪裡 瀏覽:62
賓士40萬元的車是什麼樣的 瀏覽:457
汽車項目階段LR是什麼階段 瀏覽:628
寶馬745節溫器在什麼位置 瀏覽:360
奧迪a1中控怎麼調成中文 瀏覽:877
寶馬車是哪個國家生產的好 瀏覽:526
奧迪a7賣多少萬 瀏覽:758
松江市工業區怎麼樣 瀏覽:201
人和到唐閣工業廣場怎麼去 瀏覽:432
汽車弗利氧多久加一次 瀏覽:731
發酵工業為什麼是朝陽產業 瀏覽:627
汽車怎麼閃燈不被罵 瀏覽:576
如何換汽車標牌 瀏覽:594
抵押奧迪派克峰q7多少錢一輛 瀏覽:132
汽車工程專業考研考哪些 瀏覽:44
常熟汽車噴漆有哪些地方 瀏覽:809
十年寶馬x6二手可賣多少錢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