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有什麼重工業
汽車,造船,鋼鐵,核電站,機械都有,但是規模都不大。。台灣重工業主要在南部的高雄,而北部的台北,新竹,桃園主要電子科技半導體業發達
B. 台灣以什麼產業為主
台灣產業很多,最大的是以電子半導體代工
C. 什麼居台灣工業的核心地位
紡織、電子電器、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居台灣工業的核心地位,台灣工業中主要以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和IT產業居於重要地位,台灣的主要工業部門有紡織、電子電器、食品加工、石油化工。
台灣自然資源豐富,經濟曾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自60年代後,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進口原料和原配件,加工出口,經濟發展迅速。出口商品以工業製成品為主,其中紡織、電子電器、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居重要地位。
台灣工業發展現狀
機床,被譽為「工業之母」。經過20多年發展,台灣地區已成為全球中高端機床的主要生產地之一,憑借先進的設計理念、精湛的工藝、穩定的性能以及較高的性價比,一直是國際機床市場上的強有力競爭者。
台灣地區機床產業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聚集,就近的地利優勢也令機床產業的協作分工更細化。很多小型企業可以專注於某個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再通過直供的方式連接到大型機床企業。
這樣不但縮短了供應鏈和生產時間,機床企業對產品交付期也能更好控制,同時,減少了對國外零部件廠家的依賴。比如,台灣地區機床的五軸聯動精密機床,其核心部件就是本地企業自主研發、生產的,藉助自動化傳動控制設備,供貨商直接供貨。
D. 台灣以什麼行業為主
自80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台灣當局於1986年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葯、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年,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
台灣經濟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但內需市場狹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並受此制約,形成了「淺碟子經濟」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1980年,台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也達47.89%;1995年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1.65%,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還有42.36%。近幾年來雖然台灣產業升級取得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仍然對外依賴性較高,如集成電路晶元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一關鍵技術仍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所以,台灣產業升級雖有進展,但整體工業技術並無突破性發展,工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的基本格局仍未改變。台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幾年台灣經濟能維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拓、貿易創造效果大於技術創造效果。
長期以來,台灣財政狀況不佳,稅基萎縮,賦稅收入年增長率從1992年的19.7%一路下滑到1996年的-2.8%。同時,各級公庫和「國庫」支出增長很快,分別從1993年的3.0%和0.1%增至1996年的9.6%和7.6%。在支出結構中,軍備開支佔了財政預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財政預算中,「國防支出」(未含外購軍備的特別預算)佔了22.1%;若再把行政開支計入,整個財政開支中非生產性開支的比重很大。財政收支增長不平衡導致財政赤字不斷擴大,1992年度財政赤字為2946.92億元新台幣,到1995年增至4889.20億元。財政狀況趨於惡化,使台灣當局在基礎建設上的財政能力有限,重大公共設施建設進度一拖再拖,導致台灣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為解決財源不足的問題,台灣當局採取了發行公債的辦法,公債發行額增長很快,占歲出的比重從1990年的18.0%增至1996年的52.4%,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9%增至8.2%。公債比重過大加重通貨膨脹壓力,導致財政赤字陷入不斷增大的惡性循環。
台灣經濟發展還受島內政爭激烈和兩岸關系不穩定的影響。近幾年來,台灣政黨之爭異常激烈和頻繁,大大影響了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也成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許多重大項目的工程進度和質量受到負面影響。同時,由於台灣當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兩岸關系的不穩定,影響了台灣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在台灣的投資意願。
E. 台灣經濟以什麼工業為主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F. 台灣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支柱產業: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為降低生產成本,台灣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也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台灣已投資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在大陸有8萬多家台資企業,常住大陸的台商及眷屬已超過100萬人。
參考資料:http://news.163.com/15/0104/16/AF4KPF5U000146BE.html
G. 台灣地區工業的三大支柱是指哪三個行業
摘要 提到台灣肯定就是半導體除了半導體還有三大支柱
H. 台灣的工業主要以什麼為主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
I. 台灣八大行業指什麼
基本內容:
一、視聽歌唱業:指提供伴唱視聽設備,供人歌唱之營利事業。
二、理發業:指將營業場所加以區隔或包廂式經營為人理容之觀光理發或視聽理容之營利事業。
三、溫暖業:指提供冷、熱水池、蒸烤設備,供人沐浴之營利事業。
四、舞廳業:指提供場所,備有舞伴,供不特定人跳舞之營利事業。
五、舞場業:指提供場所,不備舞伴,供不特定人跳舞之營利事業。
六、酒家業:指提供場所,備有服務生陪侍,供應酒、菜或其他飲食物之營利事業。
七、酒吧業:指提供場所,備有服務生陪侍,供應酒類或其他飲料之營利事業。
八、特種咖啡茶室業:特指提供場所,備有服務生想陪侍,供應飲料之營利事業。
中國台灣被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等機構認定為發達經濟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按國際匯率計算,2014年,台灣GDP5170.19億美元,為世界第25大經濟體,居中國省級行政區第6名。
人均GDP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台灣GDP9770.88億美元,為世界第20大經濟體,人均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五。2013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882,居世界第21名,處於極高人類發展水平。
中國台灣地區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祖國大陸是台灣地區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地區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地區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地區生產。
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J. 台灣以什麼為主體,以什麼產業為支柱
三民主義和人權自由。以半導體晶元產業為主。如台積電和聯發科。旅遊業,農業(水果)及漁業和文創產業也相對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