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軍事工業前景如何

軍事工業前景如何

發布時間:2022-01-23 11:41:58

Ⅰ 軍事工業的發展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軍事和戰爭的需要,特別是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和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軍事對抗和軍備競賽的推動下,蘇美兩國和兩大軍事集團出於追求武器裝備在技術上與對方的比較優勢,各自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加強了政府對軍事工業的控制,軍事工業生產呈現出日益集中的狀態。以美國為例,到80年代,美國最大的100家企業包攬了整個軍事生產業務的大約75%。特別是在某些特定種類的武器裝備生產領域,由於專業化程度過高,軍事生產合同的實際簽訂結果顯得非常集中。加之政府對某種類型的武器系統每10年或15年才購買一次的「一次性」購買方式和通常把合同交給一家承包商的做法,使得某些特定武器生產和銷售領域的集中程度大大高於一般的商業部門。例如,美國幾家最大的企業在以下軍品市場佔有絕大部分營業額:偵察與探測衛星(100%)、核潛艇(99%)、航天器運載火箭(97%)、戰斗機(97%)、截擊機(97%)、導彈慣性制導系統(97%)、飛機慣性導航系統(96%)、飛機火控系統(95%)、運輸機和加油機(94%)、直升機(93%)、飛機噴氣發動機(93%)。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兩級世界的崩潰,一些主要軍事工業大國紛紛調整和大力壓縮本國軍事工業規模,使軍事工業生產的集中化程度有了進一步加強。比如,在蘇聯時期,軍事工業企業約有3000~5000個,其中總裝廠134個(地面武器24個,海軍艦船24個,飛機37個,導彈49個),其餘為零部件廠。蘇聯解體後,俄聯邦繼承了蘇聯的70%以上的軍事工業。俄聯邦通過對軍事工業的幾經調整,21世紀初約有1700個軍工企業,其中總裝廠約100個,軍事工業生產的集中化程度比蘇聯時期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防經費減少,軍品訂貨下降,加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世界軍事工業生產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就是通過兼並組建大型軍事工業集團,實行集團化、規模化經營。1995年3月,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與馬丁公司合並組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軍事工業界引起巨大反響。之後,出現了一系列重大軍事工業之間的兼並。1996年12月,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公司;1997年1月,雷西昂公司收購通用動力公司軍品分公司「休斯電子公司」;1997年7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收購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美國大型軍工企業由1992年的32家合並為1997年初的9家,其中航空航天企業由十幾家減少到3家。軍事工業生產集中化程度的提高,使武器裝備的生產控制和掌握在少數大企業手中。英國軍用飛機、導彈和電子設備的生產已被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和GEC-馬可尼公司壟斷。俄聯邦航空企業組建的莫斯科航空軍工綜合體和蘇霍伊航空科研生產聯合體兩大集團加強了對俄航空工業的控制。德國組建的航空航天公司(達薩)包攬了本國70%的軍品訂貨。瑞典成立的塞爾休斯公司和義大利組建的芬梅卡尼卡公司分別控制了本國軍事工業的一大半。日本武器裝備的生產則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電機、日本電氣、石川島擂重工、三井造船等大公司。軍工企業的兼並,不僅局限在國內,一些跨國兼並也時有發生,且在不斷發展。英國航空航天公司與法國達索飛機公司組建了新一代戰斗機聯合開發小組,並與法國馬特拉公司合並其戰斗導彈業務。英國GEC-馬可尼公司與法國湯姆遜-馬可尼聲納公司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聲納系統製造公司「湯姆遜-馬可尼聲納公司」。為了爭奪航空、航天、電子等高科技領域優勢,21世紀初美國、西歐、俄聯邦等國組建的軍工集團,主要集中在飛機、導彈和電子等領域。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以及戰後幾次高技術戰爭的刺激,世界軍事工業結構正在不斷朝著高度化方向發展。
從行業結構來看,軍事工業逐漸集中於某些高技術部門,高技術軍工部門在軍事工業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二戰以前,軍事工業主要集中於冶金工業、機械加工業為主的傳統技術部門,生產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坦克、飛機和火炮等。二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等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以軍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電子對抗技術、戰略預警技術、軍事航天技術、定向能技術、海洋工程技術、軍用生物技術、軍用光電技術、軍用新型材料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軍事高科技得到了迅猛發展。軍事工業已經發展成為幾乎包括所有新興技術在內的一個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與此相適應,軍工行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了一批生產超音速飛機、導彈和軍用衛星的航空航天工業,生產核彈頭和核動力裝置的軍事核工業,生產指揮控制與通信系統的軍用電子工業等。而且,這些軍事高技術工業部門在整個高技術工業部門中佔有相當的比重。據統計,在各主要武器生產國中,航空航天工業部門的生產總值中有40%~80%是為軍事需求服務的,電子工業部門約佔20%~30%,美國最大的10家軍品承包商中,有6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
從技術結構來看,軍事工業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層次高,科技人員所佔比重較大。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促進了軍事工業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的加工設備和新工藝在軍事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數控機床、計算機輔助製造系統、工業機器人、柔性製造系統以及計算機集成生產系統等。生產技術和工藝層次的提高對生產人員的素質也隨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軍事工業的勞動力結構正在朝著智力密集型的方向發展,不少軍工企業的從業人員中如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與管理人員總人數的比例已超過50%。
從產品結構來看,尖端武器裝備和高技術含量的常規武器裝備成為現代軍事工業的主要產品。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和軍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上軍事和戰爭需求的導向作用,武器裝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工智慧、定向能、微波、隱形、動能、航天等新技術武器不斷出現,C3I、電子戰、信息戰等新式器材層出不窮。即使是傳統的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火炮、精確制導武器、燃燒武器、燃燒空氣彈、地雷、軍用飛機和直升機等常規武器也由於溶入了大量新技術,而使之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常規武器。這些尖端高技術武器裝備和高技術含量的常規武器是政府訂貨的主要菜單,因而在軍事工業的產品中佔有相當高的份額。五角大樓簽訂的軍事訂貨合同中的1/3(超過500億美元)是屬於先進的導彈和飛機,每年采購的軍用電子設備的費用達到560億美元。在法國的軍事工業總產值中,航空航天工業佔34%,電子工業佔29%,而兵器、艦船、炸葯和軍事核工業部門的總和才佔37%。
從組織結構來看,現代軍事工業的分工協作化程度越來越高。現代武器裝備系統結構日益復雜,高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加上武器裝備更新周期在不斷縮短。為了適應武器裝備的這一發展規律,不僅軍事工業內部分工協作程度在不斷提高,而且軍事工業與非軍事工業之間也存在著日益密切和廣泛的分工協作關系。一些軍工企業將一些原本由自已生產的零部件,轉由其它供應商來完成,自已專注於某些主營業務,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戰後,軍事工業分工協作程度提高的一個顯著表現是,它在許多領域已越出了一國界限,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甚至是多國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逐步加深,從一定意義上講,世界經濟已進入了所謂的無國界的限制,軍事工業發展為國際化的軍事工業。從軍事工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向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傳統的軍事工業國際分工正在演變為世界性軍事工業分工。從國際分工的內容上看,軍事工業國際分工從戰前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為戰後乃至今天的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軍事工業產業各部門之間的分工發展到各個軍事產業部門的內部分工和以產品專業化、協作化為基礎的分工;從沿著軍工產品界限進行的分工發展到沿著生產要素界限進行的分工;從軍事生產領域分工發展到向非軍事服務業部門的分工。如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國內只進行主機的組裝,而飛機的上萬個零部件則由其它國家來完成。從國際分工的形成機制來看,從由市場自發力量決定的分工向企業、主要是跨公司經營的分工和向地區性軍貿集團成員國之間分工的方向發展,出現了協議性的分工。從國際分工的形式來看,由垂直型分工為主發展為水平型分工為主。在傳統軍事工業國際分工中,只有工業化國家從事軍品製造業生產,發展中國家則只負責軍事原材料生產,而21世紀初的軍品生產,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分工朝著同一方向發展。例如,同樣是軍用飛機製造,美國生產F-16型號飛機,而印尼製造S-2型號飛機。
第二,地區及跨國間軍事合作有了深入的發展。這主要表21世紀初技術、生產合作及聯合。20世紀60年代,英國飛機公司與法國合作研製了「美洲虎」戰斗機、「大山貓」直升機;70年代,英國與德國和義大利合作研製出「狂風」戰斗機,並積極參與歐洲航天局的空間項目,如「軌道試驗衛星」、「空間實驗室」等合作計劃。21世紀初,不僅西方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且西方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合作也發展得比較迅速。其中,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比較典型的是英美的軍事技術合作;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比較典型的是義大利與巴西的軍事技術合作。80年代初美英合作進行的導彈核潛艇計劃,雙方不僅聯合進行投資,還把原來的一些機構進行更名,以保證核計劃的順利進行。此外,英國還積極參加了美國的「戰略防禦計劃」,以進一步增強美英在空間領域的密切合作。義大利同巴西在噴氣攻擊機的合作研製方面比較突出,兩國在進行AMX輕型攻擊飛機合作研製中,義大利航空公司承擔70%的業務,另外30%由巴西負責。
第三,軍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擴展。隨著跨國公司向全球各地的經濟滲透,軍事跨國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進入9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對世界軍事工業產生巨大影響作用的軍事跨國公司。其中影響較大的軍事跨國公司有: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波音飛機公司和巴西航空公司等。軍事工業大型跨國公司還通過擴大自已的分公司和在國外建立自已子公同的形式,不斷增強自已的實力。例如,一些西方大軍火跨國公司打著聯合生產的旗號,從80 年代以來,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大量的國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瑞士以生產防空武器為主的阿利控股集團公司在全球各地建立了100多家分公司,其最終目的顯然是擴展軍事實力,增強其軍事競爭力。越來越多的軍事工業跨國公司還採取聯合、收購、兼並等方式,來保護和增強其競爭能力。比如,為了與美國的一些航空巨頭展開競爭,1996年以來,法國、德國與荷蘭的空中客車飛機廠商聯合起來,力圖在世界航空市場擴展其地盤。面對1996年底美國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的合並,歐洲一些國家以政府的名義促使所在國家的軍事工業跨國公司進行合並。 二戰後,為了謀求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使社會資源與技術成果得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在軍事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一股「軍轉民」、「民轉軍」和有計劃地開發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趨勢,使軍事工業的軍民結合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軍轉民」,即軍事工業的民用生產,是指軍事工業在確保完成軍品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剩餘生產能力和軍工技術優勢,挖掘自身的生產潛力開發和生產民用產品。從各國軍事工業的發展過程來看,最初總是全力以赴從事軍品生產,隨著軍事工業的發展壯大開始逐步轉向民用產品生產。軍事工業進行民用生產的趨勢在二戰後得到了迅速發展。據報道,1990年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軍工企業中,37家歐洲廠商的民品銷售額占其總銷售額的57%,6家日本廠商的民品銷售額佔53%,世界上頭號軍火商麥道公司也計劃在1994年底前將民品銷售額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1/3提高到1/2。各主要軍事工業國家的軍事工業在不影響軍品生產的情況下從事民用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本國綜合國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成為加速本國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它可以在不用或少用基建投資的條件下迅速增加生產能力;可以加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可以以自身在人才、技術、設備、資金和其他生產條件上的優勢帶動或促進民用工業水平的提高;可以在減輕國家平時為維護軍工生產能力而承擔的財政補貼負擔的同時為國家提供利稅收入和為社會提供財富。
軍事工業軍民結合中「軍轉民」的另一個側面就是「民轉軍」,主要是不斷擴大對民用部門技術的利用。二戰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十分重視民用經濟的發展,在民用技術的開發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民用經濟在一些高技術領域保持著優先和控制地位。採用現存的民用工業先進技術或將其改為軍用,顯然比自已投入專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究和開發新技術更經濟有效。正因為如此,軍事工業的發展,正在越來越多地利用民用部門的技術,例如,光電子技術是世界范圍先進電信系統的主要技術基礎,而美、日、歐在爭奪新興的光電子領域支配權的競爭中所帶來的光電技術成果,可為軍事領域的利用提供便利條件。在計算機領域,美國軍方已意識到專門研製軍用計算機系統已沒有意義,美國國防部已清楚地認識到,軍用計算機方面越來越多地依賴民用產品。
為了更有利地推動「軍轉民」和「民轉軍」,從而進一步提高軍民結合程度,有計劃地開發軍民兩用技術已成為軍事工業軍民結合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軍民兩用技術是既可以用於軍事又可以用於民用的技術。軍民兩用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倍受重視,從技術上考慮主要是因為,許多對軍事至關重要的高技術,如計算機、半導體、通信、先進材料和先進技術的發展,已主要由民用市場所推動。從經濟上考慮,主要是高技術武器成本一度上升,通常需要民間力量來推動軍事科研的進一步發展。美國國防部認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是美國國防科技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振興美國經濟,增強國防競爭能力的國家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美國軍民兩用技術的投資重點放在確保國家安全所需的兩用技術上。1995財年的投資重點集中在信息化、先進材料、先進製造和模擬技術等領域;在兩用技術研究和發展上投資額為20.6億美元,約占該年度國防部科技預算的25%。英、法對開發軍民兩用技術也非常樂觀。英國為了將軍民兩用技術納入制度化軌道,國防部於199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國防鑒定與研究局。研究局在具有兩用潛力的技術方面已經或正在創立一系列的兩用技術中心。1994年4月首先創建結構材料中心,1995年1 月超級計算機中心正式成立,該局還將在軟體工程、信息技術、電子和光電子等領域建立兩用技術中心。法國軍事工業界的一些高級官員說除了核武器,純軍事性的技術已經很少,這就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供了可能。為了更好地開發兩用技術或軍用和民用技術相互轉化利用,法國一些國防承包商公司正在建立軍民兩用統一的設計小組,利用同樣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這樣有利於設計工程師的軍用項目轉向民用項目或從民用項目轉向軍用項目。 由於武器裝備需求變化增大,軍事工業生產規模極不穩定。武器裝備需求的起伏變動,主要由兩個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軍事采購的周期性特徵。在正常情況下,軍事采購具有周期性,某種武器系統一旦裝備部隊,軍方要在一定時期以後才有新的采購需求,使武器裝備形成更新換代周期。政府對(飛機、坦克、艦艇等)武器系統需15 年到20年才采購一次,這就必然導致軍品生產的周期性變化。二是國際形勢的變化。軍工生產同國際形勢的關系極為密切,和平時期對軍品的需求量有限,大量軍工生產能力長期閑置。據報道,美國平時彈葯工業的過剩生產能力達90%以上,其它軍工行業也在30%~50%,而戰爭時期,特別是在突然性和高消耗的現代化戰爭中,由於戰爭物資需求量大,軍工生產規模也大。軍品需求的起伏變化和軍工生產的不穩定性,使二戰後軍事工業顯現出一個新的發展特點,即在維持一定軍工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朝著生產經營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努力實現軍品生產多樣化,而且面向民用市場,大力開發和生產具有發展前景的多種民用產品。21世紀初,美國軍事工業生產總值中就有60%左右是針對民用市場的。
從軍事工業的世界格局變化來看,盡管發展中國家軍事工業在不斷崛起,然而控制世界軍事工業的仍然是少數軍事工業大國。世界軍事工業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從整體上來看,由於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少數西歐國家壟斷了軍工生產的某些關鍵技術和關鍵部件,實際上控制了世界軍事工業的要害,這主要表21世紀初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軍用電子設備。軍用電子設備是現代武器系統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軍工生產中最保密的部件。美國等國為適應軍事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電子技術,已奠定了在軍用電子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其次是動力裝置方面。動力裝置是現代武器系統的最核心部件之一,沒有動力裝置提供足夠的能量、速度,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任何先進的飛機、艦艇、導彈等都將失去軍事價值。先進的動力裝置需要特殊的材料、工藝和高超的技術。21世紀初,具備設計和生產先進發動機的只有美、英、法、俄等極少數國家。第三世界軍事工業仍然沒有擺脫對少數軍事工業大國的技術依賴,主要還是依靠發達國家的許可證生產,真正具備獨立自行設計與生產能力的國家為數極少,而且也只是集中於個別比較簡單的武器領域里。

Ⅱ 中國未來軍事如何發展

現在正在實行的是保持或削弱陸軍,加強海軍,重點建設空軍。

在未來,肯定是空軍優先,畢竟中共是陸軍起家,歷來不重視海、空軍建設。但第二次海灣戰爭和利比亞戰爭昭示了現代戰爭的新模式,軍隊高層開始重新思考部隊建設,並不斷探索實踐,目前正在糾結中

麻煩在於陸軍是中國軍隊的傳統老大,勢力盤根錯節,一下子改革根本行不通,
所以為了一二十年肯定是軍隊上層在不斷扯皮和利益交換中龜速前進

Ⅲ 中國的軍事科技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中國的軍力僅次於美國,俄羅斯,排世界第三,但有逐漸超過俄羅斯之趨向
悉尼奧運會和雅典奧運會的金牌榜也體現了這個趨勢,美國穩坐第一,中國由2000年的第三位上升到了第二位。雖然這種結論看似荒謬,但俄羅斯的經濟已經不足以維持他們強大的海軍和空軍。俄羅斯甚至沒錢購買蘇-30MKK,而這種戰斗機卻是中國要大規模采購的。中國要求EU取消對華軍售禁令,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俄壟斷中國的軍火進口市場,給俄羅斯施加壓力,迫使他們降價

陸軍方面98式坦克的性能優秀,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只差在部隊中普及開來。陸軍的兵種還是相當強大的。

號稱中國空軍二十年磨一劍的殲-10戰斗機不負眾望,擁有出眾的性能和戰斗能力,雖然比起F-22這樣的高性能戰機還有明顯差距,但是要打下其他飛機也絕非難事。另外中國已經啟動了隱形戰斗機的開發計劃,估計這也就是中國軍費逐年增長,且增長速度高於國名經濟的增長速度的原因了。

而海軍方面,江南等船廠每年都有新驅,海軍常規兵力正在迅速擴張,戰鬥力也在不斷增強。只是核潛艇數量不明,對軍力的評估有一定的影響。
從目前的世界排名來看.中國排在第三,但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擊敗中國但是中國可以對抗世界任何的國家,即便是美國.
首先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的確擁有武器上的優勢,但是這不表明中國就會輸掉,中美戰爭,首先中國目前不是清朝,盡管高級裝備數量不多,但是的確是有,就常規武器來說比如有超過美國主要制空F-15戰斗機的SU-30、SU-27,地面可以和M1A2相抗衡的國產98式坦克,而且由於SU-27的國產化和國產VLS軍艦的下水,所以在中國本土沿海300公里處,就有能力和美國進行決戰,首先我要說明的是,中國的導彈導彈部隊不會寂寞,而美國的沖繩等海軍基地面臨的將是上空鋪天蓋地的導彈(據說中國老式的地地導彈就能打到沖繩,而且數目驚人)說到這我還是很佩服毛主席,中國目前的地下設施和相關大戰中的糧食儲備還有武器的大規模生產都是很驚人的.所以說到和美國開戰我覺得確實很有趣.
雖然美國在各個戰場中取得了不完群的勝利,但是美國在南斯拉夫戰爭中沒有進行地面攻擊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承受不起戰爭的人員消耗,何況是中國的.
伊拉克本身的中央體制已經崩潰基本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而且10的制裁別說是武器就算吃飯都成了問題,完全是個脆弱的空客,所以美國才很容易的佔領了伊拉克,可是然後呢?是一個接一個的民眾團體的武裝襲擊.
中國本身軍隊和人民對外來侵略是不可能像伊拉克那麼放縱的,我們都是熱血男兒,還能讓美國鬼子欺負我們的國家屠殺我們的同胞嗎?至少我會拿起武器!
我再推一千步來講,中國的陸軍世界NO1,沒人敢否認吧?恐怕任何外國勢力都不敢否認,那麼美國如果登陸了中國本土會怎麼樣?看看伊拉克吧,那麼個小窮國都把美國折騰個夠嗆,那麼我們呢?不論是戰術運用,不論是武器裝備,不論是人數,美國能怎麼樣?平原、山地、沼澤、森林、高山,那裡都會有我們的武裝不分晝夜的連續攻擊,(想想都恐怖).13億,組織個1億的部隊沒問題吧?呵呵呵呵
還有核武器,美國真把我們逼急眼了,你慣他們毛病嗎?
南斯拉夫戰爭美國的阿帕奇沒飛到南斯拉夫自己就掉了2架,為什麼呢?越高端的武器,其維護、保養、零件供給就越麻煩.想想美國本土到中國的距離吧?我們的潛艇部隊還不開葷了.呵呵呵呵
所以如果美國攻擊中國本土,那麼不是中國堅持多久,而是美國堅持多久的問題了,美國打越南帶著數十萬傷亡的名單回家了.也就是說中國不畏懼任何國家,如果連美國都能擊敗,想想世界還有誰的力量強於中國,中國現在只是在發展經濟沒有擴充武裝.
打朝鮮戰爭呢?看著中國的陸軍神出鬼沒,(彈葯消耗干凈,人員傷亡超過2/3、被包圍,其中任何一條美國聯軍規定都可以投降)可是基本上在朝鮮戰爭都滿足了這些條件,面對沒有空軍海軍坦克大炮的中國部隊,他們只有敬佩卻不能給自己找任何借口.只能說中國軍隊太強悍.朝鮮戰爭的以美國為首的18個國家又怎麼樣?事實證明了中國的軍事實力異常大
補充:
而目前所謂的軍隊人員數量已經不能成為評價一個國家戰鬥力有效的方式,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陸軍都超過百萬可是沒有任何實際的軍事意義.
而所謂中國超越俄羅斯的軍事實力是無機之談,二俄羅斯的經濟GDP是中國的3倍,而俄羅斯的軍事工業和科技水平甚至比美國都不遜色,如果中國真比俄羅斯強,不如看看SU-37和MIG-1.44、S-400這些武器裝備都是世界一流的,不論軍事工業科技和經濟都遠比中國好的多,龐大的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巡洋艦..)、裝備有真正意義上的SU-27(不是外賣品哦)SU-35、以及數目龐大以及精良的戰略導彈部隊,和有大洋黑洞的潛艇,以及戰略空軍的T-160(海盜旗)中國還用H-6呢,在大多的軍事環節中都不如俄羅斯,你拿什麼和俄羅斯比?不會拿俄羅斯賣給我國的SU-27去比吧?
因此中國排名第三才是最為現實的

Ⅳ 中國軍事的發展有何優勢和劣勢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寬泛,不大好回答。
我從武器,軍力,戰略思想來分析一下中國軍事發展的趨勢。
武器:由於長期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施武器交易制裁,中國最先進的武器幾乎都來自對俄羅斯武器的改進。法國德國曾經想賣戰機給中國,但都迫於美國壓力,交易胎死腹中。中國對武器製造的要求是學習,改進,創新,實現國產化。殲20就是模仿蘇33改進得到的。所以說中國對俄羅斯武器的有一點依賴。一個國家武器的發展水平跟其國內的工業製造水平有很大關系,俄羅斯經濟對石油依賴太大,國內工業水平差距跟美國那是越拉越大,去年的航空災難就是一個明證。對俄羅斯不能太依賴了,必須走自己的路,中國現在工業水平越來越高,武器製造水平肯定也會越來越高的。但不得不承認,跟美國相比,還有差距。
軍力:中國解放軍的戰鬥力沒有人懷疑過(近代的戰爭就沒有敗過,要知道那是在武器水平比敵對國家低的情況下取得的),劣勢:缺少實戰(畢竟太久沒打仗了)
戰略思想:三軍立體作戰,打贏信息化戰爭。由於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必須要具備反擊的實力和能力,所以一定要加強防守能力,確保敵方不能一次摧毀我方有生力量。對美國的c型包圍,中國戰略專家提出採取「東守西攻,北穩南進」,突破第一島鏈封鎖。
見識淺薄,大概齊就說這么多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30年代末,德國軍事工業的發展如何

30年代末,德國軍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達到了高於英、美、法的水平。在1935~1939年間,美國軍工生產總值為15億美元,英國為25億美元,德國為120億美元。日本和義大利也使其經濟明顯軍事化。

Ⅵ 軍事工業的發展前景

進入21世紀,世界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軍事變革的步伐加快,戰略力量對比失衡,綜合國力競爭激烈。各國在進行軍事戰略調整的同時,也在積極制定新的軍事工業政策和發展計劃、規劃,繼續推進軍事工業的轉型和良性發展。可以預期,未來軍事工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會繼續加強,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將進一步深入,主要國家的武器裝備的生產可望持續增長,軍事科技的創新能力將持續增強。
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主要國家為力爭在今後的全球戰略格局中贏得先機,分別提出了新的軍事戰略、國防科技戰略、軍事工業政策和軍事工業改革規劃,力圖充分發揮軍事工業在本國戰略力量中的先導作用和潛力基礎。美國政府提出了21世紀初期「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這一軍事戰略明確了軍事工業作是「新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在其2002年10月公布的軍事工業政策中也表明,一個充滿生機、富於創新精神和競爭力的軍事工業對於英國的國防至關重要、必不可少。
各國在21世紀發展軍事工業的目標,不僅是要使軍事工業為武裝部隊提供高質量的裝備和保障,同時,還要求軍事工業為國家經濟和科學與技術基礎的發展服務,推動一個有高技術含量和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的形成。而軍事工業在軍民兩用技術和兩用產品上經過連續多年的投入發展,已經並將繼續對各國的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當前,軍事工業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既要削減過剩的一般能力又要維持有效競爭和創新能力。為此,美國和歐洲軍事工業結構和能力的重組將在實現集團化的基礎上追求大規模的專業化,俄羅斯將結合專業化重組超大型的國防科研生產綜合體,顯示世界軍事工業集團化、專業化的結構調整還將繼續進行。而為了擴大融資渠道、降低風險、增強競爭力各國軍事工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將進一步加強。同時,一些軍事工業產權以國有制為主的國家,為了提高效率和效益將繼續推進國有軍工企業私有化或私營化的改革。
近兩年,美國和歐洲系統主承包商一層的大型企業繼續通過並購組成規模更大的跨行業巨型企業集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深入進行內部重組,剝離非核心的業務,增強在主要優勢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某些分系統承包商和另部件/材料供應商則是在專業化重組的同時,通過並購向集團化發展。更多的中小轉包商和供應商則突出專業化,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2002年收購TRW公司後,成為跨艦船、軍用電子、航空、航天等行業的全球第二大軍事工業企業。在這一收購過程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出售了TRW公司的航空系統業務和汽車業務,以加強其在導彈防禦及相關空間系統、大型系統集成項目等領域與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巨頭集團的競爭能力。美國雷聲公司在出售剝離飛機綜合系統公司後對國防業務重新調整、定位,將原電子系統與指揮、控制、通信與信息系統兩部分業務整合分立為綜合防務系統等7個部分。俄羅斯在今後幾年也將以集團化、專業化的方式,進行軍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俄羅斯2001~2006年軍事工業改革與發展規劃》規定,俄將根據武器裝備的類型,以各行業的核心設計局和工廠為主體,組建科研生產綜合體的軍事工業結構。現有1700多家軍工企業將按3個方向合並重組為36家超大? 凸?攬蒲猩??酆咸澹?2家武器裝備總裝企業,主要生產飛機、直升機、航天器、坦克艦船等裝備;13家武器系統生產企業;11家動力和其它配套設備生產企業,主要生產雷達、發動機、電子儀器、彈葯等。
軍事工業的國際化正在模糊以往對其產權所有國構成的界定,而外資對本國軍事工業的投入將在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和就業機會等方面為本國帶來效益。為了長期從國外向本國的投入中獲益,英國、印度等國制定了有利於將外資吸引到本國軍事工業的政策,這將促進軍事工業企業產權國際化的發展。英國在其最新的軍事工業政策中表明,軍事工業企業「所有權或控股權的國籍已經遠不象以往那樣重要或具有戰略性意義」。英國政府已經取消了外資所持英國軍事工業企業股份不得超過50%的限制,同時為防止軍事工業企業被國外個人或單一機構完全控制,保留了每個國外股東的持股比例不得高於15%的限制。2002年,印度政府決定以合資公司的方式允許外國企業直接投資印度軍事工業,並限制外資控股的比例不得超過26%。當然,軍事工業事關國家安全,其國際化發展還有一定限度。法國明確表示,涉及到國家主權和根本利益的核武器及其相關技術裝備,必須保持完全獨立自主的研究、研製、生產和開發能力;某些涉及決策和作戰指揮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敏感技術領域,適當地考慮與盟國合作,但必須保持獨立研製和發展的能力和技術優勢;其他主要的常規武器裝備均可以考慮同歐洲盟國分享技術成果和共同研製;普通的共同性常規武器裝備則充分實 行來源多元化。?
在軍事工業以國有制為主的俄羅斯、以色列和印度等國,將逐步推進軍事工業的產權私有化和國有企業的私營化進程。法國將在股份制大型軍事工業企業中逐步降低國有股的比例。出於對私有化利弊的不同考慮,這些國家進一步實施軍事工業私有化的態度相對謹慎,因而私有化的進程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預計各國軍事工業的私有化將從兩個方面繼續進行:一是國有制的軍事工業企業實行私有或私營,如法國在混合所有制的大型國防企業中逐步減少國有股份的比例;二是允許以前軍事工業以外的私有企業和部門進入軍事工業。
由於軍民兩用技術、兩用產品經過10多年不斷發展取得的成果,軍事工業在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以及新的產品供應商進入軍事工業領域,預計軍事工業產品中的民品比例,將在21世紀初約50%的基礎是進一步增長。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核和電子等行業民品產品比例增長將更為明顯。
隨著高技術局部戰爭對高新武器裝備需求的增長,新的軍事戰略、國防轉型政策對軍事工業發展的支持,尤其是各國國防預算、國防研究與發展(R&D)和武器裝備費的增長,主要國家軍事工業的軍品產品的研製、生產,有望改變冷戰後約10年的下降趨勢,進入一個近10年的小幅增長時期。冷戰結束後各國軍費逐年縮減的狀況到世紀交替之際已開始改變,從2000年以後,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印度等主要國家的國防預算已相繼逐年增長。在國防預算增長的同時,各國國防研究與發展(R&D)費和武器裝備采購費在國防預算中的比例一般保持穩定或有所提高,使R&D費和武器裝備采購費隨國防預算同步增長。根據美、英、法等國的國防預算長期計劃,預計主要國家國防預算增長的趨勢將延續到2008年以至2008年以後。隨著新一代武器裝備的研製發展,主要軍事強國將有新的采購需求,軍貿市場的交易也會趨於活躍。所以,預計軍事工業在武器裝備的軍品研製生產方面將有一個約10年的持續小幅增長期。到那時軍事工業可進入下一個發展紀元。

Ⅶ 中國軍事工業 發展

辛亥革命前:

寫道以前還要從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內軍械所開始。
1、安慶軍械所
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建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而洋務運動也推動了中國的三個方面的發展: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2、興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 3、創辦近代海軍。1863年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命名「黃鵠號」 。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2、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為晚清中國重要的軍工廠。但是晚清軍事基礎薄弱,每支步槍的成本高達17.4兩,而外國產品成本僅為10兩左右,再同治年間已經成為東亞是最大的兵工廠。1867年時,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十五枝毛瑟槍和各式彈葯,除了槍彈之外,該局也在1868年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製船身)惠吉號。1891年時,為中國首次煉出鋼鐵。到20世紀末,江南製造總局一年可以製造子彈9萬發,地雷200枚,槍支2000支。1996年改為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3、漢陽鐵廠
1889年春由兩廣總督張之洞開始提案,1893年建成。辛亥革命前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余噸 。抗日戰爭時期 ,漢陽鐵廠部分冶煉設備內遷重慶,其餘被日軍侵佔。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作為敵偽產業清理結束。後在原漢陽鐵廠基礎上建成武漢鋼鐵公司。
4、輪船招商局
1872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5、天津機械製造局
1867年由崇厚創設於天津。初名「軍火機器總局」。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後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易名「天津機器製造局」。1893年增建一座煉鋼廠。該局分為東、西兩局。東局設城東賈家沽,以製造火葯、槍炮、子彈和水雷為主。西局設城南海光寺,以製造軍用器具、開花子彈及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東、西兩局所產軍火除供應本省淮練各軍、兵輪、炮船外,還按時撥給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陸淮軍。此外,東局還附設有水師、水雷、電報學堂。1895年改稱「北洋機器製造局」。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天津時,被破壞。
6、北洋海軍
最後還要提到這個讓我們充滿了傷痛的海軍,正是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中國開始進入了清王朝毀滅的進程,從中法戰爭道甲午戰爭的9年中是19世紀中國相對穩定的幾年,中國的洋務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伴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馬關條約》的簽訂造成了中國的大量賠款,相對的葉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又名被北洋水師。當時北洋水師有船50餘艘,共計5萬余噸。卻在甲午海戰中損失殆盡。這也是中國更加沒落的開始。

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

這期間中國出去軍閥割據的場面,中國沒有更多的心思去發展自己的兵工企業,各個軍閥只想怎樣才能擴大自己的地盤,根本就沒想到民生,別說發展工業呢?只有大批的進口一些外國的武器裝備。怪就怪在清朝這個王朝,始終抱著「騎射乃滿州根本」這種白痴的念頭,導致火器的不能發展,也把中國天才的火器發明家戴梓斷送了發明的念頭。清王朝的時候別的國家可每閑著所以說,外國的火器比中國先進的多了,在1915年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的連發槍,奠定了沖鋒槍的基礎,而中國還是在爭地盤中煎熬著。所以說這個時期中國在軍工方面已經被世界拉大了距離。中國處於軍工發展的停滯階段。

新中國建立以後:

中國處於剛建立階段,很多武器都是繳獲日本的或者是繳獲國軍的武器,而沒有自己的大規模武器製造工廠,或者說只能製造一些手榴彈一類的東西而已。當需要武器的時候只能從蘇聯進口,而蘇聯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蘇聯,早在跟德軍在東線戰場作戰的時候,蘇聯內部相對比較穩定,沒有內部戰爭,所以東線作戰不耽誤他自身內部的軍事設備的研製開發和生產。比如二戰期間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也就是波波莎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就給德軍予以沉重的打擊,因為蘇聯有軍事基礎,當蘇聯佔領德國前,德國的鋼年產量達到2084萬噸,而蘇聯那時候也有1832萬噸。這還是1940年的時候,而中國到了1949年的時候才15.8萬噸。隨著蘇聯從德國的撤軍,西德的一些煉鋼設備,和軍機械製造設備都80%被蘇聯拿走,包括從中國東北撤軍的時候從中國拿走的一些東西,可以想像到蘇聯是一個多麼無恥地國家。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還有幾年的內戰,所以中國那時候的重工業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新中國成立後,90%的重工業都在東北,而東北又經過日本的建造,洗手。蘇聯人的洗手。等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蘇聯紅軍拿走了大部分的重工業機械。重工業開始興建,但是也走過一段彎路,大煉鋼鐵就是一個誤區。但是中國設計到軍事重裝備的設計方面還是一窮二白的境界,沒有經驗。因為中國新政府是從什麼都沒有的身份起家的,和國民黨不同。這也是開展大煉鋼鐵的原因,最終導致材料的浪費。
因為淵源的關系,中國還是跟蘇聯走的比較近的,所以中國的武器裝備也是走了蘇聯的路子,中國的很多武器都跟蘇聯和或多或少的有點關系。
現代,中國根俄羅斯的關系比較融洽了,而中國的武器,發展史還是比較短,而俄羅斯不一樣了。有自己的軍工業長時間發展歷史,盡管跟強盜有關系,但是這是過去了,現在出口中國的武器只有幾種武器了,相對來說中國的一些武器可以自己研製開發製造了,當然是在俄羅斯武器基礎上。而且可發展了一些更高的功能。
中國軍工的發展離不開一些專業技術人員,這些專業人員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中國重裝備的發展還是要靠這些人一手一手來研製,總之祝願祖國早日屹立在世界軍事研發強國之林。
以上個人倉促時間寫出來的,如有不對的地方請拍磚。

Ⅷ 俄羅斯軍事工業現狀如何

客觀來講,俄羅斯的軍事工業實力仍然不容小覷。雖然我們對於俄羅斯的現狀評價不高,普遍認為其不如蘇聯。但是我個人的立場是,俄羅斯的軍事工業實力還是不錯的,但是未來的發展堪憂。俄羅斯軍工實力不錯是因為起點高,脫身於蘇聯。冷戰時期蘇聯為了和美國進行對抗,國家積極投入資金給軍工業。說其發展堪憂是因為俄羅斯的經濟問題。一個窮困的國家是不可能發展出非常強大的軍工業的。而且俄羅斯其實非常依賴自然資源,而且是出口導向型國家。

俄羅斯海軍的軍事工業發展更是慘,普京早就說要造航母了。結果到現在俄羅斯的航母要麼停留在圖紙階段,要麼停留在互聯網上。其實歸根結底,造船廠實力不夠,而且還沒錢。有限的經費只能留給潛艇。俄羅斯軍工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陸軍了。

Ⅸ 發展軍事工業對國家的利弊

發展軍事工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意味著發展別的產業所能用的資金減少。發展軍事工業的利是能躋身成為軍事強國,弊是荒廢其它產業,窮兵黷武。 造船業繁榮的與海軍的強大掛鉤。海軍是最費錢的兵種。一支步槍多少錢?幾千塊夠了吧。一輛坦克多少錢?貴點的幾百萬美元夠了吧。一架飛機多少錢?一般的幾千萬美元夠了吧。一艘強大的軍艦多少錢?幾億也是小意思

Ⅹ 機器人在軍事,工業,礦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

總體說機器人現在在軍事上的應用仍然處於研究地位,幾乎在實戰中沒什麼作用,在工業上機器人使用比較早而且技術比較成熟,比如現在最典型的汽車裝配生產線,數控機床,電焊機器人等。在開采業方面,以後也只能是自動化控制方向,類人或者類動物機器人是沒什麼用處的

閱讀全文

與軍事工業前景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凹槽落葉怎麼處理 瀏覽:456
兒童汽車如何換歌曲 瀏覽:140
汽車需要什麼油保持動力 瀏覽:332
凱美瑞與寶馬320i哪個好 瀏覽:466
賓士r320空調格怎麼換 瀏覽:69
奧迪車為什麼省油 瀏覽:428
如何鑒別汽車是否新車 瀏覽:965
西昌汽車東站到哪裡 瀏覽:4
寶馬摩托車的壽命是多久 瀏覽:365
台州到普安汽車票要多少錢 瀏覽:324
寶馬如何設置投影 瀏覽:316
汽車開燈熄火後能開多久 瀏覽:865
寶馬x3的腳踏板多少錢 瀏覽:123
捷豹賓士奧迪哪個更保值 瀏覽:430
寶馬新3系qq音樂怎麼暫停 瀏覽:3
寶馬迷你和奧迪a1哪個舒適 瀏覽:359
台灣工業最缺什麼 瀏覽:928
賓士車標價值多少 瀏覽:416
崑山汽車製造廠怎麼樣 瀏覽:469
章丘區工業3路在哪裡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