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軍工業一般在什麼時候集中生產

軍工業一般在什麼時候集中生產

發布時間:2022-04-12 15:18:42

㈠ 1942年美國軍工業發展的原因

1942年霉國軍工業發展的原因是
一、歷史背景
1、1941年12月6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經濟轉入戰時軌道,所有的企業開始軍工轉型。
2、通過租借法,美國的軍火和戰略物資被提供給了所有的同盟國,所以需求量巨大。
二、人
由於1939年二戰爆發後歐洲大量人口逃難到霉國,使得霉國有足夠的人力發展任意行業。
三、生產組織模式的創新
由於霉國又想將歐洲湧入的難民投入軍工生產,又擔心歐洲湧入的難民中混有德、日、意產業間諜,窺視霉國軍工技術,因此創新了一種生產組織模式——流水線。但是,流水線在霉國二戰期間僅僅起到了保密的作用,對人均產能的提升並沒有產生積極的作用。

㈡ 戰爭時期國家是如何對工業進行集中管理的,為什麼

這是《戰爭動員學》的內容
簡而言之就是要在平時研究
研究國民經濟動員的原則,發展規律及其實際運用的基本方式方法。具體而言,研究國家將國民經濟各部門及相應的國家機構,有組織、有計劃地由平時轉入戰時體制,納入戰時軌道,以適應戰爭的需要。
主要內容包括:根據戰爭的需要,及時調整國民經濟比例,重新調配人力、物力和財力,統籌安排軍需與民用;改變和調整工業結構與產品結構,實施工業轉產,擴大軍工產品的生產;根據戰爭的可能發展,適時做好重要工廠和戰略物資的搬遷與疏散工作,調整並加強科學研究機構及科研工作,加速研製新式的武器技術裝備;充分調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醫療衛生和農業,財貿、文教等各種行業的力量,支援戰爭,保障戰爭的急需。(三)研究戰爭動員體制的理論原則、組織形式及其發展規律。主要研究國家、軍隊及各級政府機構的戰爭動員組織體制,尤其要注意適應現代戰爭突然性的特點,建立健全快速動員體制,形成一個轉動靈活的有機網路體系,並明確各種機構的職能,做到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各司其責,能隨機應變,應付裕如。

㈢ 甲午戰爭前,晚期軍工業也很強大嗎

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被英法打得內褲都沒有了,這是清朝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恥辱,自此之後清廷開始奮發圖強,認識到了自己技術上的薄弱,開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要自強,要自強必須學習西方最先進的軍事工業技術。到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先後建立了30多家規模龐大的軍工企業。其中以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張之洞的湖北槍炮廠等為代表。

當時的世界剛開始流行半自動步槍,清朝的軍工人員也順利研發出他們的半自動步槍叫做快利槍。日本人只能看著乾瞪眼。讓西方技師都驚嘆不已的是,19世紀80年代的江南製造總局的技術人員完全可以仿製出從80磅到180磅重量不等的各式阿姆斯特朗前裝炮。江南製造總局內的工人都是中國人,不需要外國人插手,他們完全可以自己生產組裝。19世紀90年代後江南製造總局已經能夠製造後膛炮,生產出了阿姆斯特朗快炮。這就意味著清政府從前膛炮到後膛炮的發展只用了18年時間,這個速度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㈣ 中國軍事工業 發展

辛亥革命前:

寫道以前還要從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內軍械所開始。
1、安慶軍械所
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建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而洋務運動也推動了中國的三個方面的發展: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2、興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 3、創辦近代海軍。1863年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命名「黃鵠號」 。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2、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為晚清中國重要的軍工廠。但是晚清軍事基礎薄弱,每支步槍的成本高達17.4兩,而外國產品成本僅為10兩左右,再同治年間已經成為東亞是最大的兵工廠。1867年時,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十五枝毛瑟槍和各式彈葯,除了槍彈之外,該局也在1868年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製船身)惠吉號。1891年時,為中國首次煉出鋼鐵。到20世紀末,江南製造總局一年可以製造子彈9萬發,地雷200枚,槍支2000支。1996年改為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3、漢陽鐵廠
1889年春由兩廣總督張之洞開始提案,1893年建成。辛亥革命前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余噸 。抗日戰爭時期 ,漢陽鐵廠部分冶煉設備內遷重慶,其餘被日軍侵佔。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作為敵偽產業清理結束。後在原漢陽鐵廠基礎上建成武漢鋼鐵公司。
4、輪船招商局
1872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5、天津機械製造局
1867年由崇厚創設於天津。初名「軍火機器總局」。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後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易名「天津機器製造局」。1893年增建一座煉鋼廠。該局分為東、西兩局。東局設城東賈家沽,以製造火葯、槍炮、子彈和水雷為主。西局設城南海光寺,以製造軍用器具、開花子彈及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東、西兩局所產軍火除供應本省淮練各軍、兵輪、炮船外,還按時撥給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陸淮軍。此外,東局還附設有水師、水雷、電報學堂。1895年改稱「北洋機器製造局」。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天津時,被破壞。
6、北洋海軍
最後還要提到這個讓我們充滿了傷痛的海軍,正是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中國開始進入了清王朝毀滅的進程,從中法戰爭道甲午戰爭的9年中是19世紀中國相對穩定的幾年,中國的洋務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伴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馬關條約》的簽訂造成了中國的大量賠款,相對的葉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又名被北洋水師。當時北洋水師有船50餘艘,共計5萬余噸。卻在甲午海戰中損失殆盡。這也是中國更加沒落的開始。

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

這期間中國出去軍閥割據的場面,中國沒有更多的心思去發展自己的兵工企業,各個軍閥只想怎樣才能擴大自己的地盤,根本就沒想到民生,別說發展工業呢?只有大批的進口一些外國的武器裝備。怪就怪在清朝這個王朝,始終抱著「騎射乃滿州根本」這種白痴的念頭,導致火器的不能發展,也把中國天才的火器發明家戴梓斷送了發明的念頭。清王朝的時候別的國家可每閑著所以說,外國的火器比中國先進的多了,在1915年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的連發槍,奠定了沖鋒槍的基礎,而中國還是在爭地盤中煎熬著。所以說這個時期中國在軍工方面已經被世界拉大了距離。中國處於軍工發展的停滯階段。

新中國建立以後:

中國處於剛建立階段,很多武器都是繳獲日本的或者是繳獲國軍的武器,而沒有自己的大規模武器製造工廠,或者說只能製造一些手榴彈一類的東西而已。當需要武器的時候只能從蘇聯進口,而蘇聯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蘇聯,早在跟德軍在東線戰場作戰的時候,蘇聯內部相對比較穩定,沒有內部戰爭,所以東線作戰不耽誤他自身內部的軍事設備的研製開發和生產。比如二戰期間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也就是波波莎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就給德軍予以沉重的打擊,因為蘇聯有軍事基礎,當蘇聯佔領德國前,德國的鋼年產量達到2084萬噸,而蘇聯那時候也有1832萬噸。這還是1940年的時候,而中國到了1949年的時候才15.8萬噸。隨著蘇聯從德國的撤軍,西德的一些煉鋼設備,和軍機械製造設備都80%被蘇聯拿走,包括從中國東北撤軍的時候從中國拿走的一些東西,可以想像到蘇聯是一個多麼無恥地國家。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還有幾年的內戰,所以中國那時候的重工業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新中國成立後,90%的重工業都在東北,而東北又經過日本的建造,洗手。蘇聯人的洗手。等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蘇聯紅軍拿走了大部分的重工業機械。重工業開始興建,但是也走過一段彎路,大煉鋼鐵就是一個誤區。但是中國設計到軍事重裝備的設計方面還是一窮二白的境界,沒有經驗。因為中國新政府是從什麼都沒有的身份起家的,和國民黨不同。這也是開展大煉鋼鐵的原因,最終導致材料的浪費。
因為淵源的關系,中國還是跟蘇聯走的比較近的,所以中國的武器裝備也是走了蘇聯的路子,中國的很多武器都跟蘇聯和或多或少的有點關系。
現代,中國根俄羅斯的關系比較融洽了,而中國的武器,發展史還是比較短,而俄羅斯不一樣了。有自己的軍工業長時間發展歷史,盡管跟強盜有關系,但是這是過去了,現在出口中國的武器只有幾種武器了,相對來說中國的一些武器可以自己研製開發製造了,當然是在俄羅斯武器基礎上。而且可發展了一些更高的功能。
中國軍工的發展離不開一些專業技術人員,這些專業人員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中國重裝備的發展還是要靠這些人一手一手來研製,總之祝願祖國早日屹立在世界軍事研發強國之林。
以上個人倉促時間寫出來的,如有不對的地方請拍磚。

㈤ 為什麼軍工業都在北方多

因為東北具有大量的礦產資源。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系,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東北地區一度佔有中國98%的重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主要有沈大工業帶、長吉工業帶、哈大齊工業帶三個工業帶。 形成了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兩大城市群 。主要工業城市有沈陽市、大連市、鞍山市、本溪市、撫順市、吉林市、長春市、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


沈陽經濟區: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八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秦皇島都市圈:以河北秦皇島為核心,輻射葫蘆島、錦州、朝陽、承德、赤峰等地的經濟圈。


五點一線:「五點」即:遼寧沿海岸線上的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等五個重點區域、丹東臨港產業園區、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一線」即:遼寧將建設1443公里的濱海路。通過打造沿海公路網,連接沿黃海和渤海的「五點」。


㈥ 軍事工業的發展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軍事和戰爭的需要,特別是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和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軍事對抗和軍備競賽的推動下,蘇美兩國和兩大軍事集團出於追求武器裝備在技術上與對方的比較優勢,各自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加強了政府對軍事工業的控制,軍事工業生產呈現出日益集中的狀態。以美國為例,到80年代,美國最大的100家企業包攬了整個軍事生產業務的大約75%。特別是在某些特定種類的武器裝備生產領域,由於專業化程度過高,軍事生產合同的實際簽訂結果顯得非常集中。加之政府對某種類型的武器系統每10年或15年才購買一次的「一次性」購買方式和通常把合同交給一家承包商的做法,使得某些特定武器生產和銷售領域的集中程度大大高於一般的商業部門。例如,美國幾家最大的企業在以下軍品市場佔有絕大部分營業額:偵察與探測衛星(100%)、核潛艇(99%)、航天器運載火箭(97%)、戰斗機(97%)、截擊機(97%)、導彈慣性制導系統(97%)、飛機慣性導航系統(96%)、飛機火控系統(95%)、運輸機和加油機(94%)、直升機(93%)、飛機噴氣發動機(93%)。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兩級世界的崩潰,一些主要軍事工業大國紛紛調整和大力壓縮本國軍事工業規模,使軍事工業生產的集中化程度有了進一步加強。比如,在蘇聯時期,軍事工業企業約有3000~5000個,其中總裝廠134個(地面武器24個,海軍艦船24個,飛機37個,導彈49個),其餘為零部件廠。蘇聯解體後,俄聯邦繼承了蘇聯的70%以上的軍事工業。俄聯邦通過對軍事工業的幾經調整,21世紀初約有1700個軍工企業,其中總裝廠約100個,軍事工業生產的集中化程度比蘇聯時期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防經費減少,軍品訂貨下降,加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世界軍事工業生產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就是通過兼並組建大型軍事工業集團,實行集團化、規模化經營。1995年3月,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與馬丁公司合並組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軍事工業界引起巨大反響。之後,出現了一系列重大軍事工業之間的兼並。1996年12月,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公司;1997年1月,雷西昂公司收購通用動力公司軍品分公司「休斯電子公司」;1997年7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收購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美國大型軍工企業由1992年的32家合並為1997年初的9家,其中航空航天企業由十幾家減少到3家。軍事工業生產集中化程度的提高,使武器裝備的生產控制和掌握在少數大企業手中。英國軍用飛機、導彈和電子設備的生產已被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和GEC-馬可尼公司壟斷。俄聯邦航空企業組建的莫斯科航空軍工綜合體和蘇霍伊航空科研生產聯合體兩大集團加強了對俄航空工業的控制。德國組建的航空航天公司(達薩)包攬了本國70%的軍品訂貨。瑞典成立的塞爾休斯公司和義大利組建的芬梅卡尼卡公司分別控制了本國軍事工業的一大半。日本武器裝備的生產則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電機、日本電氣、石川島擂重工、三井造船等大公司。軍工企業的兼並,不僅局限在國內,一些跨國兼並也時有發生,且在不斷發展。英國航空航天公司與法國達索飛機公司組建了新一代戰斗機聯合開發小組,並與法國馬特拉公司合並其戰斗導彈業務。英國GEC-馬可尼公司與法國湯姆遜-馬可尼聲納公司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聲納系統製造公司「湯姆遜-馬可尼聲納公司」。為了爭奪航空、航天、電子等高科技領域優勢,21世紀初美國、西歐、俄聯邦等國組建的軍工集團,主要集中在飛機、導彈和電子等領域。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以及戰後幾次高技術戰爭的刺激,世界軍事工業結構正在不斷朝著高度化方向發展。
從行業結構來看,軍事工業逐漸集中於某些高技術部門,高技術軍工部門在軍事工業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二戰以前,軍事工業主要集中於冶金工業、機械加工業為主的傳統技術部門,生產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坦克、飛機和火炮等。二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等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以軍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電子對抗技術、戰略預警技術、軍事航天技術、定向能技術、海洋工程技術、軍用生物技術、軍用光電技術、軍用新型材料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軍事高科技得到了迅猛發展。軍事工業已經發展成為幾乎包括所有新興技術在內的一個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與此相適應,軍工行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了一批生產超音速飛機、導彈和軍用衛星的航空航天工業,生產核彈頭和核動力裝置的軍事核工業,生產指揮控制與通信系統的軍用電子工業等。而且,這些軍事高技術工業部門在整個高技術工業部門中佔有相當的比重。據統計,在各主要武器生產國中,航空航天工業部門的生產總值中有40%~80%是為軍事需求服務的,電子工業部門約佔20%~30%,美國最大的10家軍品承包商中,有6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
從技術結構來看,軍事工業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層次高,科技人員所佔比重較大。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促進了軍事工業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的加工設備和新工藝在軍事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數控機床、計算機輔助製造系統、工業機器人、柔性製造系統以及計算機集成生產系統等。生產技術和工藝層次的提高對生產人員的素質也隨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軍事工業的勞動力結構正在朝著智力密集型的方向發展,不少軍工企業的從業人員中如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與管理人員總人數的比例已超過50%。
從產品結構來看,尖端武器裝備和高技術含量的常規武器裝備成為現代軍事工業的主要產品。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和軍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上軍事和戰爭需求的導向作用,武器裝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工智慧、定向能、微波、隱形、動能、航天等新技術武器不斷出現,C3I、電子戰、信息戰等新式器材層出不窮。即使是傳統的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火炮、精確制導武器、燃燒武器、燃燒空氣彈、地雷、軍用飛機和直升機等常規武器也由於溶入了大量新技術,而使之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常規武器。這些尖端高技術武器裝備和高技術含量的常規武器是政府訂貨的主要菜單,因而在軍事工業的產品中佔有相當高的份額。五角大樓簽訂的軍事訂貨合同中的1/3(超過500億美元)是屬於先進的導彈和飛機,每年采購的軍用電子設備的費用達到560億美元。在法國的軍事工業總產值中,航空航天工業佔34%,電子工業佔29%,而兵器、艦船、炸葯和軍事核工業部門的總和才佔37%。
從組織結構來看,現代軍事工業的分工協作化程度越來越高。現代武器裝備系統結構日益復雜,高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加上武器裝備更新周期在不斷縮短。為了適應武器裝備的這一發展規律,不僅軍事工業內部分工協作程度在不斷提高,而且軍事工業與非軍事工業之間也存在著日益密切和廣泛的分工協作關系。一些軍工企業將一些原本由自已生產的零部件,轉由其它供應商來完成,自已專注於某些主營業務,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戰後,軍事工業分工協作程度提高的一個顯著表現是,它在許多領域已越出了一國界限,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甚至是多國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逐步加深,從一定意義上講,世界經濟已進入了所謂的無國界的限制,軍事工業發展為國際化的軍事工業。從軍事工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向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傳統的軍事工業國際分工正在演變為世界性軍事工業分工。從國際分工的內容上看,軍事工業國際分工從戰前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為戰後乃至今天的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軍事工業產業各部門之間的分工發展到各個軍事產業部門的內部分工和以產品專業化、協作化為基礎的分工;從沿著軍工產品界限進行的分工發展到沿著生產要素界限進行的分工;從軍事生產領域分工發展到向非軍事服務業部門的分工。如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國內只進行主機的組裝,而飛機的上萬個零部件則由其它國家來完成。從國際分工的形成機制來看,從由市場自發力量決定的分工向企業、主要是跨公司經營的分工和向地區性軍貿集團成員國之間分工的方向發展,出現了協議性的分工。從國際分工的形式來看,由垂直型分工為主發展為水平型分工為主。在傳統軍事工業國際分工中,只有工業化國家從事軍品製造業生產,發展中國家則只負責軍事原材料生產,而21世紀初的軍品生產,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分工朝著同一方向發展。例如,同樣是軍用飛機製造,美國生產F-16型號飛機,而印尼製造S-2型號飛機。
第二,地區及跨國間軍事合作有了深入的發展。這主要表21世紀初技術、生產合作及聯合。20世紀60年代,英國飛機公司與法國合作研製了「美洲虎」戰斗機、「大山貓」直升機;70年代,英國與德國和義大利合作研製出「狂風」戰斗機,並積極參與歐洲航天局的空間項目,如「軌道試驗衛星」、「空間實驗室」等合作計劃。21世紀初,不僅西方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且西方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合作也發展得比較迅速。其中,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比較典型的是英美的軍事技術合作;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比較典型的是義大利與巴西的軍事技術合作。80年代初美英合作進行的導彈核潛艇計劃,雙方不僅聯合進行投資,還把原來的一些機構進行更名,以保證核計劃的順利進行。此外,英國還積極參加了美國的「戰略防禦計劃」,以進一步增強美英在空間領域的密切合作。義大利同巴西在噴氣攻擊機的合作研製方面比較突出,兩國在進行AMX輕型攻擊飛機合作研製中,義大利航空公司承擔70%的業務,另外30%由巴西負責。
第三,軍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擴展。隨著跨國公司向全球各地的經濟滲透,軍事跨國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進入9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對世界軍事工業產生巨大影響作用的軍事跨國公司。其中影響較大的軍事跨國公司有: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波音飛機公司和巴西航空公司等。軍事工業大型跨國公司還通過擴大自已的分公司和在國外建立自已子公同的形式,不斷增強自已的實力。例如,一些西方大軍火跨國公司打著聯合生產的旗號,從80 年代以來,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大量的國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瑞士以生產防空武器為主的阿利控股集團公司在全球各地建立了100多家分公司,其最終目的顯然是擴展軍事實力,增強其軍事競爭力。越來越多的軍事工業跨國公司還採取聯合、收購、兼並等方式,來保護和增強其競爭能力。比如,為了與美國的一些航空巨頭展開競爭,1996年以來,法國、德國與荷蘭的空中客車飛機廠商聯合起來,力圖在世界航空市場擴展其地盤。面對1996年底美國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的合並,歐洲一些國家以政府的名義促使所在國家的軍事工業跨國公司進行合並。 二戰後,為了謀求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使社會資源與技術成果得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在軍事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一股「軍轉民」、「民轉軍」和有計劃地開發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趨勢,使軍事工業的軍民結合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軍轉民」,即軍事工業的民用生產,是指軍事工業在確保完成軍品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剩餘生產能力和軍工技術優勢,挖掘自身的生產潛力開發和生產民用產品。從各國軍事工業的發展過程來看,最初總是全力以赴從事軍品生產,隨著軍事工業的發展壯大開始逐步轉向民用產品生產。軍事工業進行民用生產的趨勢在二戰後得到了迅速發展。據報道,1990年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軍工企業中,37家歐洲廠商的民品銷售額占其總銷售額的57%,6家日本廠商的民品銷售額佔53%,世界上頭號軍火商麥道公司也計劃在1994年底前將民品銷售額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1/3提高到1/2。各主要軍事工業國家的軍事工業在不影響軍品生產的情況下從事民用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本國綜合國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成為加速本國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它可以在不用或少用基建投資的條件下迅速增加生產能力;可以加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可以以自身在人才、技術、設備、資金和其他生產條件上的優勢帶動或促進民用工業水平的提高;可以在減輕國家平時為維護軍工生產能力而承擔的財政補貼負擔的同時為國家提供利稅收入和為社會提供財富。
軍事工業軍民結合中「軍轉民」的另一個側面就是「民轉軍」,主要是不斷擴大對民用部門技術的利用。二戰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十分重視民用經濟的發展,在民用技術的開發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民用經濟在一些高技術領域保持著優先和控制地位。採用現存的民用工業先進技術或將其改為軍用,顯然比自已投入專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究和開發新技術更經濟有效。正因為如此,軍事工業的發展,正在越來越多地利用民用部門的技術,例如,光電子技術是世界范圍先進電信系統的主要技術基礎,而美、日、歐在爭奪新興的光電子領域支配權的競爭中所帶來的光電技術成果,可為軍事領域的利用提供便利條件。在計算機領域,美國軍方已意識到專門研製軍用計算機系統已沒有意義,美國國防部已清楚地認識到,軍用計算機方面越來越多地依賴民用產品。
為了更有利地推動「軍轉民」和「民轉軍」,從而進一步提高軍民結合程度,有計劃地開發軍民兩用技術已成為軍事工業軍民結合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軍民兩用技術是既可以用於軍事又可以用於民用的技術。軍民兩用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倍受重視,從技術上考慮主要是因為,許多對軍事至關重要的高技術,如計算機、半導體、通信、先進材料和先進技術的發展,已主要由民用市場所推動。從經濟上考慮,主要是高技術武器成本一度上升,通常需要民間力量來推動軍事科研的進一步發展。美國國防部認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是美國國防科技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振興美國經濟,增強國防競爭能力的國家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美國軍民兩用技術的投資重點放在確保國家安全所需的兩用技術上。1995財年的投資重點集中在信息化、先進材料、先進製造和模擬技術等領域;在兩用技術研究和發展上投資額為20.6億美元,約占該年度國防部科技預算的25%。英、法對開發軍民兩用技術也非常樂觀。英國為了將軍民兩用技術納入制度化軌道,國防部於199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國防鑒定與研究局。研究局在具有兩用潛力的技術方面已經或正在創立一系列的兩用技術中心。1994年4月首先創建結構材料中心,1995年1 月超級計算機中心正式成立,該局還將在軟體工程、信息技術、電子和光電子等領域建立兩用技術中心。法國軍事工業界的一些高級官員說除了核武器,純軍事性的技術已經很少,這就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供了可能。為了更好地開發兩用技術或軍用和民用技術相互轉化利用,法國一些國防承包商公司正在建立軍民兩用統一的設計小組,利用同樣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這樣有利於設計工程師的軍用項目轉向民用項目或從民用項目轉向軍用項目。 由於武器裝備需求變化增大,軍事工業生產規模極不穩定。武器裝備需求的起伏變動,主要由兩個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軍事采購的周期性特徵。在正常情況下,軍事采購具有周期性,某種武器系統一旦裝備部隊,軍方要在一定時期以後才有新的采購需求,使武器裝備形成更新換代周期。政府對(飛機、坦克、艦艇等)武器系統需15 年到20年才采購一次,這就必然導致軍品生產的周期性變化。二是國際形勢的變化。軍工生產同國際形勢的關系極為密切,和平時期對軍品的需求量有限,大量軍工生產能力長期閑置。據報道,美國平時彈葯工業的過剩生產能力達90%以上,其它軍工行業也在30%~50%,而戰爭時期,特別是在突然性和高消耗的現代化戰爭中,由於戰爭物資需求量大,軍工生產規模也大。軍品需求的起伏變化和軍工生產的不穩定性,使二戰後軍事工業顯現出一個新的發展特點,即在維持一定軍工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朝著生產經營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努力實現軍品生產多樣化,而且面向民用市場,大力開發和生產具有發展前景的多種民用產品。21世紀初,美國軍事工業生產總值中就有60%左右是針對民用市場的。
從軍事工業的世界格局變化來看,盡管發展中國家軍事工業在不斷崛起,然而控制世界軍事工業的仍然是少數軍事工業大國。世界軍事工業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從整體上來看,由於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少數西歐國家壟斷了軍工生產的某些關鍵技術和關鍵部件,實際上控制了世界軍事工業的要害,這主要表21世紀初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軍用電子設備。軍用電子設備是現代武器系統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軍工生產中最保密的部件。美國等國為適應軍事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電子技術,已奠定了在軍用電子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其次是動力裝置方面。動力裝置是現代武器系統的最核心部件之一,沒有動力裝置提供足夠的能量、速度,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任何先進的飛機、艦艇、導彈等都將失去軍事價值。先進的動力裝置需要特殊的材料、工藝和高超的技術。21世紀初,具備設計和生產先進發動機的只有美、英、法、俄等極少數國家。第三世界軍事工業仍然沒有擺脫對少數軍事工業大國的技術依賴,主要還是依靠發達國家的許可證生產,真正具備獨立自行設計與生產能力的國家為數極少,而且也只是集中於個別比較簡單的武器領域里。

㈦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形成是在什麼時候

東北的老工業基地起步很早,在清朝末年就由日本的企業在此設廠,利用這里的煤、鐵、石油資源,主要發展軍工。日本在此一直經營到抗戰結束,所以這里的基礎工業設施比較完善,解放後,這里產出新中國第一桶石油,第一台機床,第一輛汽車等等。
現在形成了以大連,沈陽,哈爾濱,長春為軸線的東北工業基地。輻射有齊齊哈爾,大慶,吉林,鞍山,本溪等等工業城市。
遼寧主要以鋼鐵和機械重工業為支柱;吉林則是以汽車和新興的生物醫葯為主,而黑龍江重在石油和煤炭工業。
另外東北也是中國主要的軍工業基地

㈧ ​晚清時期的軍工業如此發達,清朝為什麼還是滅亡了

因為當時的軍工業發展觸犯了當時保守派的利益,即便因為洋務運動,使清朝的軍工業在當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因為在帝國主義的炮火下,因為保守派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件,以及為了自身的利益賣國的行為,從而導致了晚清的覆滅,再加上當時的清朝已經使一個千瘡百孔的王朝民心盡失,同時鴉片戰爭的爆發,令清朝徹底走向了滅亡。這是必然的。


雖然洋務運動的爆發,促進了中國的改革和創新,但是在後期的甲午戰爭中,因為中國的戰敗,從而致使改革之前的努力受到了阻擾,而列強也在這個時候開始瓜分中國。後期因為維新運動的爆發,才終結了保守派的抵制,雖然在清朝末期,當時的清政府也做出一些改變,但是由於當時的戰爭格局,以及一些政策內容令很多知識分子失望,從而令知識分子們紛紛走向革命,而清王朝也開始走向滅亡。

閱讀全文

與軍工業一般在什麼時候集中生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倒車雷達松動了怎麼辦 瀏覽:869
西北農林和河北工業大學哪個好 瀏覽:137
徐州汽車雷達哪裡可以定做 瀏覽:443
途觀r和寶馬x4哪個好 瀏覽:802
哈密的工業有哪些 瀏覽:45
濰坊電動汽車在哪裡 瀏覽:362
汽車加什麼 瀏覽:984
貴州賓士gla二手車多少錢 瀏覽:82
奧迪新車多久後打折 瀏覽:508
寶馬f850身高多少可以騎 瀏覽:755
捷豹汽車哈爾濱一共有多少台 瀏覽:966
賓士商務後出風口在哪裡 瀏覽:62
賓士40萬元的車是什麼樣的 瀏覽:457
汽車項目階段LR是什麼階段 瀏覽:628
寶馬745節溫器在什麼位置 瀏覽:362
奧迪a1中控怎麼調成中文 瀏覽:877
寶馬車是哪個國家生產的好 瀏覽:528
奧迪a7賣多少萬 瀏覽:759
松江市工業區怎麼樣 瀏覽:201
人和到唐閣工業廣場怎麼去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