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灣的工業
...這是作業嗎?直接找老師要「標准」答案吧!!
所謂的標准答案是拿來應付考試用的,有些與台灣現況不相符。
1.主要出口蔗糖、稻米
糖業出口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現在台灣的糖幾乎都是國外進口;而稻米,從來就不是出口主力,甚至這十年來,還進口泰國米。
若要說現在農業出口主力,算是蘭花和水果。
2.工業區主要分布在 (西部)
西部有較廣闊的平原,陸上交通也較東部方便太多了。
3.北部(桃園)、中部(雲林)、南部(高雄)
桃園和高雄有煉油廠,雲林則有台塑六輕工業。
4.台灣矽谷之稱(新竹)
矽谷!? 台灣人說「矽谷」不說矽谷。
『貳』 台灣的工業主要以什麼為主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
『叄』 台灣八大行業指什麼
基本內容:
一、視聽歌唱業:指提供伴唱視聽設備,供人歌唱之營利事業。
二、理發業:指將營業場所加以區隔或包廂式經營為人理容之觀光理發或視聽理容之營利事業。
三、溫暖業:指提供冷、熱水池、蒸烤設備,供人沐浴之營利事業。
四、舞廳業:指提供場所,備有舞伴,供不特定人跳舞之營利事業。
五、舞場業:指提供場所,不備舞伴,供不特定人跳舞之營利事業。
六、酒家業:指提供場所,備有服務生陪侍,供應酒、菜或其他飲食物之營利事業。
七、酒吧業:指提供場所,備有服務生陪侍,供應酒類或其他飲料之營利事業。
八、特種咖啡茶室業:特指提供場所,備有服務生想陪侍,供應飲料之營利事業。
中國台灣被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等機構認定為發達經濟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按國際匯率計算,2014年,台灣GDP5170.19億美元,為世界第25大經濟體,居中國省級行政區第6名。
人均GDP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台灣GDP9770.88億美元,為世界第20大經濟體,人均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五。2013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882,居世界第21名,處於極高人類發展水平。
中國台灣地區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祖國大陸是台灣地區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地區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地區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地區生產。
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肆』 台灣有哪些高科技的行業
台灣高科技產業有:
資訊電子產業:主要從事電腦的硬體與軟體開發、製造及其使用。台灣信息工業主要以硬體開發與生產為主。台灣信息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已成為台灣的新興支柱產業。台灣信息產業主要產品包括終端機、微電腦、監視器、主板機、交換式電源供應器、滑鼠、影像掃描器、印表機、繪圖卡等。
信息軟體產業:在90年代以來發展十分迅速。2001年,台灣信息軟體產業產值為1344億元新台幣,較上年增長12.4%。按台灣的規劃,未來信息軟體工業仍保持高速增長。
半導體工業:指集成電路(IC)、分離式元件與光電元件等設計、生產與製造,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高科技產業。台灣半導體生產能力逐漸邁向高級化與復雜化,已從原來的以封裝測試業為主轉為以晶元生產為主。目前台灣是全球最大的晶元代工地,佔全球晶元代工市場的70%左右。
通訊工業:台灣十大新興工業之一。台灣通訊工業的發展始於70年代初,在90年代後獲得高速增長。
其他高科技產業包括高級材料工業、航太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精密機械工業、自動化工業、環境保護工業、醫療保健工業、特用化學品工業、制葯工業、生物技術工業等,產業規模較小,大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其中生物技術產業是前景看好與台灣重點發展的高科技產業。
『伍』 台灣地區工業的三大支柱是指哪三個行業
摘要 提到台灣肯定就是半導體除了半導體還有三大支柱
『陸』 台灣有什麼重工業
汽車,造船,鋼鐵,核電站,機械都有,但是規模都不大。。台灣重工業主要在南部的高雄,而北部的台北,新竹,桃園主要電子科技半導體業發達
『柒』 台灣支柱產業是什麼
台灣支柱產業是:半導體製造,光學高科技產業。
『捌』 台灣以什麼行業為主
自80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台灣當局於1986年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葯、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年,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
台灣經濟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但內需市場狹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並受此制約,形成了「淺碟子經濟」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1980年,台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也達47.89%;1995年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1.65%,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還有42.36%。近幾年來雖然台灣產業升級取得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仍然對外依賴性較高,如集成電路晶元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一關鍵技術仍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所以,台灣產業升級雖有進展,但整體工業技術並無突破性發展,工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的基本格局仍未改變。台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幾年台灣經濟能維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拓、貿易創造效果大於技術創造效果。
長期以來,台灣財政狀況不佳,稅基萎縮,賦稅收入年增長率從1992年的19.7%一路下滑到1996年的-2.8%。同時,各級公庫和「國庫」支出增長很快,分別從1993年的3.0%和0.1%增至1996年的9.6%和7.6%。在支出結構中,軍備開支佔了財政預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財政預算中,「國防支出」(未含外購軍備的特別預算)佔了22.1%;若再把行政開支計入,整個財政開支中非生產性開支的比重很大。財政收支增長不平衡導致財政赤字不斷擴大,1992年度財政赤字為2946.92億元新台幣,到1995年增至4889.20億元。財政狀況趨於惡化,使台灣當局在基礎建設上的財政能力有限,重大公共設施建設進度一拖再拖,導致台灣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為解決財源不足的問題,台灣當局採取了發行公債的辦法,公債發行額增長很快,占歲出的比重從1990年的18.0%增至1996年的52.4%,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9%增至8.2%。公債比重過大加重通貨膨脹壓力,導致財政赤字陷入不斷增大的惡性循環。
台灣經濟發展還受島內政爭激烈和兩岸關系不穩定的影響。近幾年來,台灣政黨之爭異常激烈和頻繁,大大影響了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也成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許多重大項目的工程進度和質量受到負面影響。同時,由於台灣當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兩岸關系的不穩定,影響了台灣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在台灣的投資意願。
『玖』 台灣經濟以什麼工業為主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拾』 台灣不同歷史時期發展什麼工業
清朝時期:設立台灣省之後,清朝政府開始在台灣發展近代工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具備一定規模,使得台灣變成當時中國比較進步的省份
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佔領台灣後,為了配合整個日本的發展需要,決定日本本土發展工業,台灣發展農業,尤其是糖業和橡膠等。工業發展較為落後。
1945-1960年代,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為了鞏固政權,便因地制宜,在鼓勵發展農業的同時,積極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以便積累資本。
1960-1980年代,台灣由農業完成了工業改變。從加工貿易變成了工業出口地區。
1980-,此後的台灣,工業基礎雄厚,開始發展高科技精密產業,產業的升級使得台灣成為亞洲最富裕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