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聯的工業化有何特點
優先發展重工業
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因此,蘇聯在資金分配上,側重支持重工業。頭兩個五年計劃用於重工業的投資佔全部投資的84.2%和82.8%。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輕工業和農業。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各自的年遞增速度,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28.5%、11.7%、-2.9%;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19%、14.8%、4.6%。
高速度
斯大林一直強調高速度發展工業,並以此作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的標志之一。蘇聯在工業化期間工業發展的年平均速度為17~20%,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幾乎達到30%。
資金積累靠國內
斯大林提出,工業化的資金來源要「靠自己」,認為資本主義可以靠掠奪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資本,靠戰爭向外國勒索賠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債。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採取這些辦法,而只能靠自己國內的積累,靠節約。蘇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了國內外資本家的剝削,擴大了資金積累的源泉。工業化的成就又增加了新的積累源泉。國家通過農產品義務交售、機器拖拉機站的實物報酬、農業稅以及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等途徑也為工業化積累了一部分資金。在蘇聯工業化時期,積累基金占國民收入的26~29%。
重視技術和人材
斯大林先後提出"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兩個口號,強調必須使自己成為專家。當時蘇聯下大力量開辦各種學校培訓幹部,派出大批人員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到1940年工業已擁有93萬名工程技術幹部。同時用重金聘請外國的專家,1932年在蘇聯工作的約有 2萬名各國的專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擔任過總工程師等職務的第一流技術專家。這對於改變技術落後的面貌,加快工業化進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鼓勵群眾的首創精神
蘇聯在工業化時期,開展了以掌握新技術為特點的、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全國性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特別是1935年冬開展的斯達漢諾夫運動,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蘇聯以比較快的速度,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的比例1913年為42:58,1926年為38:62,1929年工業比重第一次超過農業,比例為54.5:45.5,到1940年達到85.7:14.3。在工業中,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1913年為33:67,1925年為43.4:56.6,1932年為53.4:46.6,到1940年達到61.2:38.8。蘇聯在30年代末已成為世界上的工業強國之一。但在工業化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比例關系不協調,經濟效益差,國家財政負擔過重,人民生活特別是農民生活提高得不快,市場供應緊張,並形成了一套管理過分集中的經濟體制。
② 蘇聯實現工業化的方式及影響
以重工業為主,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工業提供經濟基礎。影響:積極 是蘇聯的國防,經濟地位得到提升,蘇聯的鋼產量達到了世界第二,歐洲第一。此時正當經濟大危機時,其他國家也紛紛派考察團到蘇聯考察甚至還有移民到此。 消極 斯大林模式僵化成為以後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蘇聯有原先的沙皇統治下的糧食出口國變成糧食進口國,1964年蘇聯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
③ 蘇聯的社會工業化有何突出特點
政府完全主導,工業化沒有市場因素。不同於英國工業革命的市場推動作用,蘇聯的工業化是一次徹底的政府主導的工業化進程。為了強大國力,政府主導了所有的工業化過程,確立了計劃經濟的絕對地位。蘇聯工業化是政府強制進行的,阻擋工業化的力量不是被市場淘汰,而是被強行消滅。
工農業剪刀差極大。蘇聯的工業化成就是建立在對農民利益的犧牲之上。剪刀差是指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它表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這個問題蘇聯採用集體農庄的方式進行解決,農民在集體農庄強制勞動,說實話,也就是把人「機械化」,除了擦油維修,誰會給機器發工資?
目的性明顯,重重工業輕輕工業。蘇聯工業化的原動力是軍事化,所以重工業是重中之重,而輕工業則被無限淡化。所以蘇聯才會出現「要大炮不要黃油」的說法。蘇聯的重工業在工業化之後幾乎能與美國抗衡,但輕工業呢?蘇聯解題之後中國倒爺倒到蘇聯去最賺錢的是毛巾牙刷這些基本生活用品,甚至幾條毛巾能在蘇聯換一台高精度機床回來。。。
國家主導國家收益,蘇聯工業化對民眾的生活改善幾乎沒有作用。
④ 分析蘇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快速工業化的原因和後果
原因: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巨大災難,但是,它卻給蘇聯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蘇聯工業化之前,還只是一個內外交困,處在水深火熱中的農業型國家。
蘇聯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國輸出資本、技術和尋找擺脫危機出路的有利時機,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技術人員和資金,在各主要工業部門建立了一大批骨幹企業,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後果: 工業化,特別是斯大林時期制定的重工業,雖然使得蘇聯在很短的時間里,成為歐洲,乃至世界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但是他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很快便顯現出來,由於幾十年(包括在解體前)蘇聯一直側重對重工業的發展,著直接造成了蘇聯重工業出奇強大,而輕工業和農業則嚴重的發展嚴重滯後。一段時間,蘇聯不得不用他們生產的飛機大炮,向第三世界國家換取輕工業和農業產品,甚至整個蘇聯的解體與他們不合理的畸形的工業布局,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
而造成這個原因的正式由於蘇聯在20-30年代的工業化開始階段所奠定的。
然而如果沒有蘇聯初期,沒有選擇發展重工業,那麼也就不會有衛國戰爭的勝利,不會有一個冷戰時期強大的一極蘇聯。
⑤ 怎樣評價蘇聯的工業化
蘇聯的工業化大大加強了蘇聯的力量,改變了世界格局和力量對比,但是農業損失太大、重工業和輕工業比例失調給蘇聯未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⑥ 蘇聯的工業化有何特點,試作簡要評價
特點:即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
蘇聯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是:
①蘇聯處在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帝國煮義發動反蘇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國際因素)
②俄國經濟落後,而落後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須高速發展國民經濟。(國內因素)
評價: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在特定的時間內曾有力地推動了蘇聯國民經濟和整個社會生活高速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