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標准,企業標准,行業標准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1、國家標准、企業標准、行業標準的區別:
1)、制定主導人不同:國家標准由國家有關部門統一制定發布,企業標准由企業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權的主管領導批准、發布,行業標准由行業標准歸口部門統一管理的標准;
2)、適用范圍不同:國家標準是整個國家都適用,企業標准僅適用於企業范圍內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行業標准適用於某個行業范圍內。
2、國家標准、企業標准、行業標準的聯系:
1)、國家標准與企業標准和行業標准相輔相成,企業標准和行業標准在國家標準的大范圍下對各自的企業或行業進行補充和完善;
2、企業標准和行業標准不得與有關國家標准相抵觸。
(1)工業標準是如何制定的擴展閱讀:
一、企業標準的分類:
1、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地方標準的,制定的企業產品標准;
2、為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進步,制定的嚴於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或地方標準的企業產品標准;
3、為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進步,制定的嚴於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或地方標準的企業產品標准;
4、工藝、工裝、半成品和方法標准;
5、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管理標准和工作標准。
二、國家標準的結構分類:
1、按照標准化對象,通常把標准分為技術標准、管理標准和工作標准三大類;
2、按級別分類中國標准分為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和企業標准;
三、行業標准:分為強制性標准和推薦性標准,由各個行業制定。目前出版的行業標准有安全生產、包裝、船舶、測繪、城鎮建設、新聞出版、檔案、電力、地質礦產、公共安全等67項。
Ⅱ 工業化的標准
關於工業化標準的探討
北京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我認為,工業化的標准似有兩個層次:低層次的標准,即初步實現工業化的標准,是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佔有絕對優勢。其量化標准可以採用前蘇聯學者提出的標准,即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5%以上。高層次的標准,則是要像現代世界上的經濟發達國家那樣,完全消除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是一個很高的標准,我國至今離這個標准還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我個人理解,其實質就是要在今後十幾年內,基本解決我國至今仍顯著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其主要指標似有兩條:(1)在2020年,使我國的非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達到70%以上,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國的城鎮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左右,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別討論一下這兩個指標的問題。
(一)關於把農業就業人口降到30%以下的問題
2001年,我國全社會就業人口為7.3億人。其中,非農業就業人口,即第二、三產業的就業者(包括在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中的就業者在內),僅為3.65億人,佔50%;還有50%的勞動力,也就是3.65億人從事農業。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之中,是與工業化的要求大相徑庭的;更何況,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也大大超過了我國當今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2001年,我國共有耕地19.14億畝,按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經營10畝耕地計算,我國農業中留下2億左右的勞動力就足夠了。這就是說,我國農業中,已經出現了大約1.5億以上的過剩勞動力,他們在農村中實際上處於隱性的半失業狀態。隨著農村人口的增長,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後農業過剩勞動力的人數還會繼續增加。這些過剩勞動力需要逐步地從農業中轉移出去。這既是工業化歷史進程的一個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的一個客觀需求。目前,一些經濟管理機關和學者提出了如下設想:到2020年,把我國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設想來推算(把過剩勞動力的增長計算在內),從2002年到2020年這19年內,就要從農業中轉移出過剩勞動力2.2億人,平均每年轉移出1160萬人。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勞動就業和勞動力轉移的任務。
那麼,我國目前二、三產業的就業容量有多大呢?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1年全年,我國的二、三產業僅提供了94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18(即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僅增長0.18個百分點)。由於就業崗位不足,到這一年末,在全國城鎮中出現的失業人員已達1796萬人(登記失業者681萬人,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515萬人,非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600萬人),城鎮失業率達到9.5%,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失業率不能超過6%)。
從上述勞動力供求的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二、三產業的就業形勢是相當緊張的,既要解決城鎮中大量勞動力的失業問題,又要每年轉移上千萬的農業過剩勞動力,難度不小。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不能不面對的一個嚴峻現實。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國今後應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其突出特點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換言之,我國今後的工業化必須與擴大就業緊密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採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萬百計地擴大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大大提高其就業彈性系數。從而使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解決城鎮勞動力充分就業和農業過剩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重大歷史課題。
(二)關於使城鎮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60%的問題
2001年,從統計表上看,我國有城鎮人口48064萬人,農村人口79563萬人,二者的比例為 38:62。但上述城鎮人口的數據,是按行政區劃統計出來的,其中包括了全國各城市郊區的大約1億左右的農村人口在內。如果把這部分人口劃入農村人口,則目前我國城鄉人口的比例,實際上是30:70,農村人口大大地超過城鎮人口。要把這個比例倒過來,使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任務十分艱巨。據粗略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總人口可能達到或超過14億人。到那時,要使我國的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著城鎮人口將達到8.4億人左右,比現在的城鎮實際人口(3.8億人)翻了一番還多。這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著力加以解決的又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
綜上所述,工業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的標准可分為兩個層次:低層次的工業化,即初步工業化,是要使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絕對優勢;高層次的工業化,則是要完全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我國已經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今後的任務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其實質是要基本消除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個任務是不輕松的,特別是在轉移龐大的農業過剩勞動力和將龐大的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方面,任務相當艱巨,需要通過開拓新型的工業化道路和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來逐步求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