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山在哪裡的
亞山鎮為中國廣西博白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縣城以南10公里,有博沙二級公路通過。該鎮有造板、制紙、松脂、製糖等工業。 亞山鎮 - 簡介 亞山鎮位於博白縣城以南,博沙二級公路沿線,亞山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0公里。亞山鎮全鎮總面積131平方公里,轄14個村委會,56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4萬多人。2003年財政收入402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0多元。 亞山鎮 - 經濟發展 亞山鎮業基礎雄厚,縣級工業區、投資九千萬的三威集團博白人造板廠座落亞山境內,現有的松脂廠、木片廠、紙廠、膠合板廠、磚廠、獸葯廠、林用復合肥廠產銷兩旺。農業綜合開發初具雛形,已形成優質谷、黑皮冬瓜、甘蔗、劍麻、瘦肉型豬等5個生產基地,黑皮冬瓜、淮山、果蔗、香蔥種、生豬等農副產品遠銷全國各地。隨著博白糖廠成功轉制,亞山糖蔗生產重新走向輝煌,2003年生產糖蔗7000多噸。第三產業發展迅猛,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傳統「亞山牛阿湯」歷史悠久,亞山溫泉久負盛名,溫羅水庫山環水繞,氣象萬千,湖光山色,相映成輝。 亞山鎮 - 基礎設施建設 2003年亞山鎮建好亞山至互衛7公里四級路,新修機耕路3 7公里,實現村村通四級路、通公共汽車。完成溫羅水庫、馬蘭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修建抽水機站11座,亞山鎮新修水渠三面光3公里,渠道清淤46公里。新建蒙村、互衛村人畜飲水工程,解決5000多人的飲水問題。亞山鎮建清湖三全小學、二中教學樓,拆除中小學全部D級危房,維修磚瓦結構的校舍1460平方米。新建互衛村衛生室,完善規范其他各村衛生室。新建互衛、清湖、民富、田旺、白花等村辦公樓,全鎮各村解決了「有地方」辦公的問題。發動群眾自費建沼氣池540多座。亞山鎮新建互衛村敬老院、四維五保新村、互衛村農貿市場。
2. 博白有幾個鎮
博白全縣設置鄉鎮33個,其中鎮28個,轄村委會(街道居委會4個)319個,村民小組8622個。
鎮:博白鎮、亞山鎮、三灘鎮、三育鎮(已與徑口鄉合並為徑口鎮)、雙鳳鎮、綠珠鎮(已合並到博白鎮)、水鳴鎮、大利鎮(已合並到水鳴鎮)、永安鎮、那林鎮、江寧鎮、沙河鎮、東平鎮、松旺鎮、龍潭鎮、雙旺鎮、沙陂鎮、那卜鎮、大垌鎮、新田鎮、鳳山鎮、文地鎮、寧潭鎮、旺茂鎮、合江鎮(已合並到東平鎮)、頓谷鎮、大壩鎮、黃凌鎮、菱角鎮、英橋鎮。
鄉:徑口鄉(已與三育鎮合並為徑口鎮)、浪平鄉(已改鎮)、三江鄉(已合並到文地鎮)。
3. 博白縣的經濟
民國時期,博白縣禾稻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的80%。農作物產量主要的就是稻穀產量。稻穀(包括水稻和陸稻)最高產是民國27年(1938年)總產量238萬市擔(合11.9萬噸),最低產是民國34年(1945年)稻穀總產量79.10萬市擔(合3.95萬噸)。主要的經濟作物花生產量,最高產是民國27年達5.20萬市擔(合2600噸),最低產是民國26年僅3.83萬市擔(合1917.5噸);甘蔗產量最高產是民國22年(1933年)達4.913萬市擔(合2456.5噸),最低產是民國26年僅1.25萬市擔(合625噸)。
解放後,主要的農作物仍然是糧食作物。1949年博白縣糧食產量8829萬公斤,從1950年到1964年共15年糧食產量每年都是在1億多公斤的范圍內浮動。1965年推廣矮稈高產良種約占稻田面積的三分之一,博白縣種植綠肥超過10萬畝,推廣磷肥超過1萬噸,農田灌溉面積35萬多畝,這幾個增產因素加在一起,糧食產量才超過2億公斤,達到20065萬公斤,上了一個新台階。1974年全面普及矮稈高產良種、綠肥面積連年超過30萬畝、推廣使用化肥(包括氮磷鉀)超過4萬噸、灌溉面積超過50萬畝,這一年總產量才突破3億公斤達到30218萬公斤,此後7年糧食產量都是3億多公斤。1982年春全面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使多年積累起來的生產條件發揮良好作用,這一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39億萬公斤。此後幾年由於自然災害和水利投資減少、部分水利失修等因素制約,糧食產量徘徊了幾年,1989年糧食總產量4.41億公斤。
2011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61萬公頃,糧食播種面積8.93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65萬公頃。林地面積25.18萬公頃。社會用電量6.63億千瓦時。農業機械總動力53.31萬千瓦。 解放後,中共博白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重視發展工業生產。1950年工業總產值為28萬元,1952年達69萬元。1954年起,對私營工業、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完成私營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博白縣有工業企業84個,工業總產值48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1.12%。1958年在「大躍進」和「大辦鋼鐵」的影響下,縣委提出抓「二大元帥」(鋼鐵生產、機械製造)、「三路先鋒」(煤炭工業、電力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四員大將」(化肥製造、農葯生產、自來水生產、農產品加工),成立鋼鐵指揮部,開展以鋼為綱,全民辦工業的群眾運。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967年底至1968年春,兩派群眾組織在縣城搞武鬥。農具廠(自行車零件廠前身),處於武鬥中心區,房屋被炸毀,門窗全部被毀壞,設備被炸毀、搶走,倉庫物資被洗劫一空,整個廠成了一片廢圩。農具廠、粉絲廠成為武鬥據點。許多廠領導機構癱瘓,工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1989年,總投資4665萬元的博白龍潭糖廠建成投產。
2011年工業經濟主導地位凸顯城東、旺茂、文地、亞山、龍潭5個工業園區全年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000萬元,建成標准廠房5.3萬平方米。與自治區農墾局合作開發建設的旺茂新型建材產業園(規劃面積800公頃、投資總額120億元)年內開發面積85.33公頃,引進投資總額30億元的2家陶瓷企業簽約入園。 民國時期,博白縣的山林,多數是天然林,少數是人工林。據估算,民國38年(1949年)博白縣有山林203.03萬畝。解放後,林業生產的發展幾經曲折。解放初期和合作化時期(1950~1-957年)林業生產秩序正常。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全民大辦鋼鐵,砍木燒炭煉鐵,一舉砍伐了28萬多畝山林;「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政策法令和規章制度遭到破壞,山林受到嚴重濫伐;60、70年代博白縣大種烤煙,長期消耗大量木柴;在1979~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部分群眾乘體制變動之機,大肆濫伐林木。1982年博白縣荒山增至171萬多畝,林業生產出現嚴重危機。至此,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遂層層建立嚴格的林業生產責任制,採取措施,實行人工造林和飛機播種造林相結合,造林、封山、管護同時並舉。1971~1987年先後6次使用飛機播種造林,作業面積143.81萬畝,其中有效面積104.7萬畝。1987年以來營造的工程林,做到了高質量、高效益。1987~1991年人工造林111.27萬畝,其中工程林42.9萬畝。
1990年,博白縣榮獲自治區造林綠化一等獎;全國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人事部授予博白縣「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稱號,授予縣林業局主管營林的副局長韋雄英「全國造林綠化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博白縣總面積575.38萬畝,其中宜林面積345.45萬畝,占總面積的59.7%。是年12月林業普查統計,博白縣有林面積達214.44萬畝,比1949年增加11.41萬畝。覆蓋率37.3%,綠化程度64.00%。林業生產,在解放初期歸建設科統管。1954年建設科改為農林水利科,有林業幹部3人:1955年7月農林水利科分為農業、林業、水利三個科,林業科有幹部7人。1959年始設林業局,1989年縣林業局內設秘書股、營林股、林政股、財會股、林業公安股、林業檢察室,以及林業開發服務站、飛播管理站,全局有幹部、職工59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人、工程師7人、助理工程師7人、技師1人、技術員6人、會計員1人。鄉鎮一級設林業管理站31個,1989年有職工92人,其中助理工程師8人、技術員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