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汽車行業未來的生意機會在哪
圖片來自網路
點圖片上方藍字中國汽車經銷商一鍵關注
傳統企業未來出路在哪?且聽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怎麼看。原文來源許小年教授演講稿,有刪減。文/許小年最近我除了上課以外,就在各地看企業。為什麼現在企業看得比較多?因為宏觀經濟沒得看了。而且我研究宏觀經濟,人家也不喜歡聽。我去看基層,發現機會起碼有這幾個方面:
一個是行業重組,行業重組的機會非常之多。我剛才說的鋼鐵行業,很多中小型的鋼鐵公司都要倒掉,這個時候是購並的好機會。但是現在購並的障礙在於地方政府的干預,所以我和政府說不要阻礙市場上的購並,不要阻礙企業的倒閉。企業不行了,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稅收和就業,他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挽救瀕臨死亡的企業。
我對他們說,經濟就像自然界,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死的時候你要讓它死,它不死,那些活著的也活不好。因為這些瀕臨死亡的企業是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現金流,把價格壓得非常低,以至於那些好企業也活不下去。政府和經濟學家的考慮不一樣,由於地方政府的干預,好企業不敢去收購,因為收購的前提條件是不許裁員。
這怎麼可能呢?我去購並一個低效的企業,當然要裁剪冗員。地方政府說不許裁員,這就阻礙了行業重組的進行。如果不是地方政府阻礙的話,現在購並有很多機會。優秀的企業通過購並提高它的市場集中度,獲得一定的定價的能力來改進它的利潤率,實現經營狀況的好轉。
這些市場份額比較集中的企業下一個要做的就是研發,推動升級換代。在行業分散的情況下,中小型企業沒有做研發的力量。中國各行各業的一個特點就是太分散了,分散到了沒有幾家領軍的企業能夠做創新式的研發,所以市場集中度一定要提高,世界各國全都是這么走過來的。
在上一世紀,汽車工業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美國有200多家汽車公司,中國現在有1000多家,太分散了,分散到規模經濟效益無法發揮,分散到每個企業都不可能做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幾十年間美國的200多家汽車公司最後變成了3家。中國工業的發展,也會走同樣的道路,不斷地集中,只有集中才有規模效益,只有集中才能有足夠的資源進行研究與開發。
我們上千家的汽車公司,要通過購並、通過行業重組來提高市場的集中度。再比如零售業,中國的全年的零售額是20多萬億,我們最大的零售公司不算京東,一年的銷售額是多少?國有零售商1000多億,但是不賺錢,賺錢的是民營的,最大的也不過500億。而沃爾瑪的年銷售額是4800億美元,和中國的500億人民幣怎麼比啊?我們的傳統行業過於分散,效率太低。這些問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無法解決,為什麼?因為在高增長時誰都賺錢,中型的,小型的企業也賺錢,經濟一慢下來,問題就暴露了。
以零售業為例,為什麼京東這樣的電商在幾年的時間里就成長為中國的第一大零售商?亞馬遜幹了這么多年,干不過沃爾瑪,只是沃爾瑪的五分之一,而京東在很短的時間里就超越了所有的零售商成為中國第一,因為傳統零售商的效率太低。我說的是自營零售,不是淘寶天貓那樣的銷售平台。就是京東這個全國第一也不過120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和中國20萬億的零售額相比,微不足道。
零售業一定會進行大規模的整合,鋼鐵行業,水泥行業都會進行大規模的整合,一些企業在衰退的時候倒掉,把市場份額讓給那些有競爭力,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在整合的過程中有多少機會?對於做投資的來說,機會是非常多的,我要有錢的話就想搞個購並基金,遺憾的是我沒錢。
第二個機會是傳統企業的更新換代。我去年看了賓士和寶馬的生產線,車間裡面沒有幾個工人,雖然還沒有達到工業4.0的標准,頂多3.0、3.5,也已經相當好了。機器人到處都是,工位和工位之間的搬運全都是自動化,不用人工,車間內部全都連起來了,自動化程度很高。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新的技術去提高效率,不必硬把自己套進互聯網思維,而是要思考如何運用這些新技術來提高企業的效率。
我們一個校友是做縫紉機的,縫紉機整個行業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大概跌了20%,利潤整個行業跌了60%,而他的企業銷售額和去年基本持平,利潤跌了大概不到10%。我問他為什麼可以取得高於行業平均的成績?
他無非是把電腦裝到了縫紉機上,用電控提高縫紉機的自動化程度。產品的升級,他早就開始做了,他說不做不行了,因為傳統的縫紉工越來越難招。設想手工操作的縫紉機,手裡捏著布,眼睛盯著針,一天緊緊張張8小時,現在誰願意干這樣的活兒?勞動力市場的形勢迫使他提高縫紉機的自動化程度,你稍稍提升一點,就可以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不需要追求那些高大上的東西,一點一點地改進產品,一點一點地改進技術,這方面的空間是非常大的。又比如鋼價的下跌迫使鋼鐵廠削減成本,回收煉鋼的余熱,因為相比國外,我們能源的成本還是高的,現在它可以做到能耗的80%來自利用余熱、余氣的發電。所以經濟下行並不可怕,倒逼企業研發,改進產品和技術,提高傳統行業的效率。
第三個機會就是創業。創業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不是大眾之事,而是小眾之事。互聯網在中國之所以轟轟烈烈,以至於大市值互聯網公司有一半在中國,為什麼呢?
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中國的傳統行業效率低,給互聯網公司留出了很大的空間。第二個原因就是政府管制少,進入相對自由。現在是一提創業必談互聯網,其實傳統行業一樣有創業機會,不一定非做「互聯網+」,傳統行業「+互聯網」也可以啊。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沒有一定之規,要做具體分析,哪一個有效我就走哪一條路,並不存在著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的案例說明,「+互聯網」比「互聯網+」更有效。當然,搞互聯網的可能不同意我這個觀點。
我不否認互聯網是一個很有效的工具,但是互聯網的作用是什麼?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互聯網無非是一種更為快捷的傳遞信息的手段,有助於降低和消除信息的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會產生交易成本,所以互聯網的作用是提高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量,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互聯網的應用因此主要是在交易環節而不是在生產環節。
至於生產環節效率的提高,我們仍然要靠傳統的研發,在這個領域中,互聯網幫不了你什麼忙,能幫忙的是在交易環節上。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互聯網用的最多的就是營銷,減少交易中介,縮短交易鏈條,降低交易成本。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還得走傳統的老路子。
所以對互聯網,既不要排斥、輕視它,也不要產生恐慌情緒,而是要冷靜地沉下心來分析自己行業的業務特徵,有哪些是適合互聯網上做的,有哪些是互聯網沒辦法做的,我自己的優勢到底在什麼地方?我要不要上網,我怎麼上網?要獨立的思考。
傳統企業對互聯網剛開始是漠視,當互聯網沖擊到自己的時候,很快就從冷漠變成了恐慌,又從恐慌變成了盲目的崇拜,以為我不上網就要死,沒有那回事。很多傳統企業向互聯網投降,我覺得太早了,還沒有認真抵抗呢,怎麼就投降了?
我們不妨看看沃爾瑪,沃爾瑪做網上銷售做了十幾年,投資建自己的網站和電商倉庫,沃爾瑪在中國收購了僅次於京東的1號店,要發展他自己的網上銷售。同時沃爾瑪在調整自己的店面結構,下沉,逐漸減少大型的門店,增加中小型的社區店,這些社區店將來就是它電商的提貨點和送貨點。為什麼亞馬遜在美國無法撼動沃爾瑪的統治地位?為什麼電商在日本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日本的電商如果想乾的話,可能幹不過遍地開花的便利店,便利店過兩條街就是一個,電商無法和它們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