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發明成果是什麼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石墨烯、基因、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基於網路物理系統的出現。網路物理系統將通信的數字技術與軟體、感測器和納米技術相結合。與此同時,生物、物理和數字技術的融合將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1]
中文名
第四次工業革命
外文名
The four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時間
21世紀—22世紀中葉
發起國家或組織
中國、美國、歐盟、日本、英國等
分類
人工智慧、虛擬現實、量子通信、新材料、分子工程、基因工程、核聚變等
快速
導航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促進從生態赤字轉向生態盈餘
無紙辦公並未實現
各界觀點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到來
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推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參展商和觀眾們對本屆展會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德國聯邦科研部專家伯伊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6年的,聯邦政府就已經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為《未來項目—「工業4.0」》。聯邦政府從2010年到2013年為高技術戰略大約投入270億歐元,對未來項目的專項投資達83億歐元。為了進一步落實「工業4.0」的計劃,最近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三大協會」)決定,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的辦事處,該平台已正式啟動,旨在推動實施聯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戰略。
漢諾威工博會負責人柯克勒認為,「工業4.0」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已成為核心題目,在未來10年至15年,製造業的綜合整合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6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徵,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徵的躍遷,並普及至整個社會。
21世紀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在過去200多年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上,我們曾先後失去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在前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國都是邊緣化者、落伍者,急劇地衰落,由於錯失工業革命機會,中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後就要挨打,這也是近代中國飽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後中國在極低發展水平起點下,發動國家工業化,同時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中,我們也僅僅是僥幸上了末班車,還是個「後來者」,因為對外開放才成為「追趕者」。但是中國實現了成功追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正在成為領先者。進入21世紀,中國第一次與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貳』 明朝的工業革命這部奇書記載,有中國人發明了自行車、蒸汽機
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的進程,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階段性的大跨越。 (瓦特改良蒸汽機繪畫) 關於蒸汽機的歷史,我們都知道:法國的物理學家丹尼斯·巴本,於1679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的工作模型;後來經過瓦特的改良之後,於1776年製造戚察大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當然,在這期間,還有很多人為蒸汽機的改良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明代的一部奇書中卻提到:在我國的明朝,可能就已經有了類似於「 」蒸汽機」使用的記載。 (王征雕像) 王征,字良甫,明朝著名的科學家、機械製造家,西安府涇陽人(今陝西省涇陽縣)。明天啟二年的(1622年)進士,曾先後擔任過推官、巡撫、按察司儉事、遼海搜索軍務等職。 王征可以說是當時開眼看世界的少數幾人,他和當時的徐光啟都以中西結合聞名,被譽為「 」南徐(光啟)北王」。 崇禎十七年(1644年),當他得知京師淪陷,崇禎帝自縊時,在家中絕食七日而亡。 王征窮其一生,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發現、製造與改良。 據《明史·王征傳》中記載:王征早年身在農村,對農民的疾苦和艱辛深有體會,所以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潛心研究、改良、發明了多種適合農耕的工具和日常用具,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為官之後,有幸與艾儒略、金尼閣、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結識。 (王征的農耕發明簡圖) 在與西方傳教士的接觸中,王征對西方的科技術有了很深的認識,並從中吸取了很多的經驗,為之後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幫助。他博學多才,興趣廣泛,除科技外,對文學、宗教、音韻等方面也多有涉獵。一生當中曾編撰有《兩理略》、《學庸書解》、《奇器圖說》、《西儒耳目資》、《畏天愛人極論》等十餘部書籍。 清朝入關後,因王征編撰書籍中,有些涉及到了明清戰爭,有些又涉及了宗教問題,所以大部分書籍被禁止傳閱。只有《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和《新制諸器圖說》,在世間廣為流傳。 (王征編撰的《新制諸器圖說》) 在王征編撰的《新制諸器圖說》中,王征記載了虹吸、鶴飲、轉磑(即磨)之器三種(1.輪激磑(有銘),2.風(動)磑,3.自轉(行)磨;)自行車、代耕、輪壺、連弩等機械圖示。 自行車則是參考自鳴鍾的齒輪輪系設計,依靠懸重驅動。(見下圖) 在《奇器圖說》裡面,還有風力磨、水力磨,水力鋸等,通過風力、水力帶動軸承和齒輪然後帶動石磨和鐵鋸用來磨面、鋸木頭,甚至用來分解石塊。 下圖就是水力驅動的鋸子,王征稱之為解木,可以看出有很復雜的齒輪聯動機構了。 根據目前流傳下來的王征的著作來看,得益於和西方傳教士的深入溝通,王征的技術水準幾乎和當時西方技術水平在同一起跑線。 但是據崇禎十三年(1640年)王征另一科技著作《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 」額辣濟亞牗造」意為受上帝啟發創造。)這部書裡面還提到了: 天球自旋、地塹自收、日晷自移、月規自轉、水輪自汲、水漏自升、火船自去、火雷自轟、風輪轉重、風車行遠、雲梯直上、雲梯斜飛、氣足發矢、氣足傳聲、機淺汲深、機小起沉、自轉常磨、自行兵車、活台架炮、活鉗擒鍾、靈竅生風、妙輪奏樂、通流如海、神威驚敵等二十四種發明;此外已有名稱而未編入的還有十八種。 有一項發明:火船自去。船隻在水中自動航行,而且「 」火」為船隻提供動力。雖然在記述中不太詳細,但是如果用現在的物理學來解釋的話,這應該就是採用了「 」蒸汽機」的原理,為船隻提供了運行的動力。 根據《清史史料探究》裡面的記載:1672年,比利時的傳教士南懷仁,採用了西方的蒸汽機技術,為康熙皇帝製造了一輛「 」蒸汽機汽車」,現在的博物館裡面還陳列著當時的機沒哪器原型。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 可以說,西方發明第一台蒸汽機的時間是在1679年。南懷仁雖然也是從西方而來的傳教士,但是在 1672年就利用了西方的蒸汽機技術,為康熙製造了蒸汽機汽車,可以說如果明清時代中國也搞工業革命的話,起步並不遜色於西方。 從王征和南懷仁的事跡中可以看出:明朝時期擁有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是類似蒸汽機,明朝早在十六世紀就出現了水力紡紗機。如果當時人們充分利用這些科學技術,並進一步發展,在明朝中後期以及後來的清朝,中華文明或許不會落後於西方。 不僅是科學技術,在江南地區,一些百姓靠紡織業起家,想要憑借自己的手藝發家致富,他們高豎在探索這條路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自己一個人,或是幾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就開始聘用員工,擴大規模,出現了資本主義體系的萌芽。可明朝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家,百姓受到思想的限制,終究沒有把這些體系帶出江南,走向全國。 可事實大家都知道,明清時期的統治者眼光狹隘,自詡地大物博,瞧不起外來技術,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而當時的文人又都認為是天朝上國,根本不願意開眼看世界,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致使中華文明在閉門造車中落後於西方文明。 王征雖然寫下來了這樣的奇書,但是時也命也,明朝的滅亡一並讓這位奇才自殺殉國,後來者也並沒有繼承王征的遺志,最後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如今我們研究歷史,就是要探尋歷史背後的真相,通過這些歷史的經驗總結,以史為鑒,讓我們的未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史料探究》、《新制諸器圖說》、《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
『叄』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
1945年美國,原子彈爆炸;
1946年美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47年美國,晶體管問世;
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建成;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1960年美國,激光器出現;
1961年蘇聯,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77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投入使用;
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天;
1996年英國,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年美國,首次成功製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類基因工作草圖。
(3)工業革命中國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來對比,蒸汽機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人類勞動生產率,電力的發明直接改變了人類幾千年的生活習慣,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更加偉大,空間技術的開創,讓人類探索太空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已經從自足自滿的求生狀態上升到了,探求自我及宇宙來源的精神追求層面上。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成果,更多的運用在了第三產業上,深刻影響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體驗方面,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人類的社會生活。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因為技術壁壘,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貧富差距。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而利用科技進步造福全人類,拉進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也是科技界的共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