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現代工業強國需要什麼條件

現代工業強國需要什麼條件

發布時間:2023-10-09 01:38:23

A. 當下中國應該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強國夢

1.堅持改革開放原則。只有堅持改革,不斷改進,才能使工業發展更加有序高效
2.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要不斷創新,走我們自己的中國工業化發展道路,掌握原創技術和核心技術,才能不再受制於人。
3.不斷引進新技術,更要走出去。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借鑒成功經驗,把市場擴大到國外,拉動外需 ,增加知名度和認可度。

B. 推動我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我國近現代工業產生(19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

推動我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大了商品和勞動力市場
②洋務運動誘導和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特點:
①輕工業為主,分布於沿海地區;
②具有革命性與妥協性

2、我國近現代工業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向帝國主義過渡)
原因:
①帝國主義資本輸出
②清政府政策調整(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特點:
集中在輕工業,開始向內地擴展

3、我國近現代工業短暫的發展春天(1912——1919)(一戰期間)
原因:
社會政治條件(辛亥革命)、客觀條件(歐洲列強暫時放鬆經濟侵略)、直接推動力(群眾反帝斗爭)、思想條件(利潤刺激和愛國心驅使)

特點:
時間短暫、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半殖半封特徵。

4、我國近現代工業日益萎縮(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原因:
日、美的經濟掠奪;
特點四大家族的壟斷 瀕臨破產

5、我國近現代工業獲得新生(建國後)
原因:
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特點:
恢復發展、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C. 現代工業化的必要條件之一是什麼為什麼

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資金。工業化需要資本的積累、國內商品市場的形成以及勞動力成為商品。此外,實現工業化還應具備的條件是:國家的獨立,教育、科學比較發達,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
⼯業化的實施都必須具備這樣⼏個最基本的條件:
⼀是必須有⼤量的資⾦投⼊。⼯業化所需要的資⾦是海量的,沒有錢⼀切設想和計劃都是空談。因此,籌措盡可能多的資⾦是實施⼯業化必須⾸先解決的問題。資⾦的來源⽆⾮是兩個:國內和國外。
時代發展到今天,那種靠⾎腥掠奪的原始積累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借重於外來資⾦的辦法,要麼是借款,要麼是靠優厚的條件和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借款是有限度的,⽽且終歸要還;落後地區之所以落後的⼀個重要⽅⾯就是投資環境的惡劣,所以,落後地區通常都以提供優惠條件。為吸引投資的「法寶」。其實,這種優惠所帶來的不平等競爭和對財政收⼊的沖擊,恰恰⼜妨礙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從長期來看,沒有任何地⽅能夠通過優惠政策實現⼯業化。餘下的選擇就是靠⾃⾝的積累。落後地區的企業太弱,⽽且卜哪迅資⾦分散難以集中⼒量辦⼤事。⼀個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強化稅收征管,將有限型此的資⾦更多地集中在政府的⼿中,從⽽為政府主導的⼯業化提供有⼒的資⾦保障。

必須有先進的技術應緩嘩⽤。⼯業化最初的含義是以機器⽣產取代⼿⼯操作。

D. 中國是如何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

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加強質量管理我國出口到歐美等國的產品、樹立品牌意識品牌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企業在推行自主創新的過程中斷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是要素。在加大研發投入的前提下,宏觀上要考慮優化支出結構,堅持引進與自主研發想結合,技術戰略與品牌及市場戰略相結合。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我們要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加大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開發力度,提高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

2、加強質量管理我國出口到歐美等國的產品:從食品、飼料到牙膏、玩具等,遭到過無數質量的挑戰,成為西方媒體抨擊中國的主要話題,同時也是西方國家限制中國產品出口的重要借口。但是,我國產品質量問題確實是存在的,這點毋庸置疑。由於產品合格率不高,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然而,不論是食品,還是其他的產品,質量安全已經引起了大家的重點關注。

3、樹立品牌意識品牌:是一種「信號標准」。品牌意味著高質量、搞信譽、益、低成本。品牌的背後就是在一個市場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成功企業。在世界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和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就離不開中國國際品牌的強大建設,也就是中國「世界」的強大建設,加強、提高和擁有更多的屬於中國自己的知識產權。


(4)現代工業強國需要什麼條件擴展閱讀:

中國製造彰顯中國底氣,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回顧70載歷程,中國製造業穿越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並在2010年重奪丟失了一個半世紀的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地位,如今已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E. 我國工業的主要發展條件

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動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必須加快城市化進程,改變城市化落後局面;採取多途徑發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把握國際化發展趨勢,推進信息化城市建設。這樣,才能使中國城市化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以作為中國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中國已經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有望在新型工業化的條件下獲得快速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並不是沒有條件的,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支撐。
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甚高,並已陸續步入信息化社會的時代,中國卻不能不考慮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三個方面的現代化問題。為了早日趕上世界信息化的發展步伐,中國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並已採取了許多積極的推進措施。同時,在推進城市化發展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本文所要考察的,不是單純的工業化、信息化或是城市化的發展問題,而是在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的中國城市化發展問題。

一、新型工業化: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新型工業化是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早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步入信息社會後,正處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盡早趕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步伐,而採取的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新型工業化作為發展中國家當前選擇的一條現代化發展道路,它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即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發展任務,並已步入更新的信息化發展歷程,而發展中國家尚未完成工業化的發展任務,世界信息化的進程給其帶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的情況下形成的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與發達國家內發性工業化及其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內發性信息化比較,新型工業化具有自身的某些特徵:
1.兩化結合特徵。所謂兩化結合,即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它是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工業化尚不發達,而發達國家又已在完成工業化後大步邁進信息化發展過程,世界經濟一體化倍受發達國家信息化的影響,從而可能造成世界各國之間更大的兩極分化的情況下採取的新的發展戰略。它一方面在尚未完成工業化的情況下不因本國經濟相對落後而退卻,而是積極進取,捷足先登,大力推進本國的信息化進程;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過程中,不是放棄工業化的完成,而是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調整和校正本國的工業化戰略,使工業化和信息化能夠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可以說,新型工業化實際上是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融合的產物,它具有兩化結合的特徵。
2.階段重疊特徵。現代化是世界各國努力追求的目標,各國都有實現現代化的願望。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任務,走上了信息化的歷程;發展中國家則仍處於工業化的中級階段甚至初級階段的水平。我們知道,現代化只能是國際先進水平的標准,任何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有另外的低水平的現代化標准,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去低水平地完成工業化的進程,當然也不可能逾越工業化的發展階段,直接到達信息化社會。因此,發展中國家只有經過自身的努力,在吸取發達國家現代化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同時將本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個階段在一定程度上重疊起來,使自己既不違背傳統工業化的一般規律,逾越工業化發展階段,又能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奮力跟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步伐。
3.跨越發展特徵。新型工業化作為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的發展模式,它具有跨越發展特徵。世界發達國家信息化的經驗表明,信息化就是要在國家宏觀信息政策指導下,通過採用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以滿足全社會的信息需求,從而加速社會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最主要的不是其本身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手段,能加快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從而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不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和對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使工業生產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得到極大的提高,使工業化的時間進程大大縮短,而且可以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發揮後發優勢,推進本國的信息化進程,盡早趕上發達國家的發展步伐。這就是所謂的跨越發展特徵。
從新型工業化的涵義和特徵來看,它完全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這是因為:
1.中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全面完成。對中國工業化水平的估價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從有關資料提供的情況來看,中國目前人均GDP還很低,工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許多裝備依賴進口,同時,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不相匹配,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受阻,第三產業不夠發達,這種情況,所能顯示出的只是中國工業化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的發展水平。但是,從中國已成為世界工業大國,工業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因素,許多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高達50%,還處在略微上升的時期,農業比重和服務業比重都在變化過程之中,就業結構也有明顯變化,外貿結構、消費結構和技術進步貢獻率都有很大提高的情況來看,中國卻基本上達到了工業化中、後期的標准。但不管怎樣,中國工業化的總體水平不高是可以肯定的,綜合來看,中國目前只能算達到了工業化中期的水平,中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中國仍然需要努力去完成工業化的重任。
2.中國信息化的進程必須盡快推進。眾所周知,信息是人類可資利用的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本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學會了比較系統地利用信息資源,尤其是西方國家,它們憑借其工業化高度發達所具有的實力,迅速研製出了各種有效利用信息資源的智能工具。藉助於這類智能工具,西方國家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迅速地發展成為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工業化社會迅速轉變為信息化社會。可以肯定,往後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將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更加迅速,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如不努力跟上發達國家的信息化發展進程,必定會進一步拉大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況且由於信息化導致的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在過去已經取得的支配地位的基礎上再次增加了其支配的實力和可能性,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不迅速推進信息化的進程,則完全可能處於更多地受制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地位。這就是中國必須不失時機地推進信息化進程的理由。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中國選擇了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並已開始沿著這條道路奮進。中國1986年12月即召開了全國首屆中國信息化討論會,之後又於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4年等多次召開了全國性的類似討論會。20世紀90年代,中國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乃至「十金工程」的建設,形成了功能比較齊全的中國互聯網(俗稱信息高速公路)。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計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規定,到2000年,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由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信息產業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在2001年3月召開的九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除進一步規定了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信息化的目標外,更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型工業化戰略,其基本的內容是:通過微電子、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研究開發和設計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藝技術的變革;通過電子商務特別是企業間電子商務的應用,推動營銷、運輸和服務方式的變革,降低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規模;通過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應用,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加速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進程。由此可知,新型工業化對中國來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中國正在走著一條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二、新型工業化: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依據

城市是第二、三產業的載體,現代城市是工業化的產物,也是工業化的伴侶;未來城市則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社會信息化的產物,也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社會信息化的伴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化對城市化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城市化和工業化也應該是協同發展的。這已是一條為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歷史所證明的規律。當前,中國選擇了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中國正在實施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可以肯定,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將加速推進,而新型工業化正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依據。
1.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為了縮小自身與發達國家之間現代化水平的差距,盡快趕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步伐而採取的進取性很強的一種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其基本的目標是通過科技進步,實現具有現代化意義的與信息化相結合的工業化。其基本的內容是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相互融合,發揮信息技術的滲透和關聯帶動作用,提高工業的競爭力,賦予工業化嶄新的內容,並建立起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強大工業體系,為信息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用武之地。中國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包括:第一,新型工業化帶來的中國工業化的新的發展,必然需要大量從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這是與早期工業化為城市化所提供的發展機遇基本相同的城市化發展機遇;第二,新型工業化帶來的中國工業化的新的發展,必然需要比傳統工業化時期更多的從事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勞動力進入城市,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提供各種服務;第三,新型工業化中的新興信息產業的巨大發展,必然需要吸納大量的傳統工業化時期所不可能吸納的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第四,新型工業化中的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對知識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這實際上也給中國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第五,新型工業化按照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某些有效做法運作,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不僅能為中國城市化發展中城市的擴建擴容提供物質和財力的保證,而且能為中國城市化發展中人的觀念變革提供現代意識。這些,都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供了過去所不可能有的極好機遇。
2.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的新型工業化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新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特有信息化發展模式。由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融合的中國新型工業化不僅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給中國城市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主要是:第一,盡快完成傳統工業化階段尚未完成的城市化建設任務。盡管中國工業化的水平較低,但中國的城市化更滯後於中國的工業化。以1998年的情況為例,當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6%,高出當年第一產業產值佔GDP比重(18%)50多個百分點,高出當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重(49.8%)20多個百分點。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的工業化水平會進一步提高,甚至會大大提高,如果不加快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便將繼續拉大中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差距,即使中國能夠達到現代工業化的發展水平,也會由於城市化的滯後而不能達到真正的現代化的水平。因此,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必須補課。當然,這種補課不是退回到傳統工業化過程的補課,而是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來實現跨越式的補課。第二,加強信息化條件下的城市化推進。在信息化條件下,世界城市化正朝著一種新的方向發展,世界城市、國際城市、信息城市等新型城市概念不斷出現,新的城市化實踐也在各國競相開展。卡斯特爾(M.Castells)在其所著的《信息化城市》一書中認為,在信息時代,作為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的技術、社會和空間的相互作用逐漸產生了一個新的「城市一區域」過程,新的國際勞動分工加速了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信息化城市的興起成為一種必然。這就表明,在全球網路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在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中國的信息化城市建設不可有須臾懈怠。這是新型工業化的信息化方面對中國城市化提出的新的要求。第三,必須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結合發展的要求。新型工業化中的工業化與信息化不是相互剝離的,它應是一種有機的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其根本特點。因此,中國城市化也應以信息化城市帶動工業化城市的發展,以工業化城市作為信息化城市發展的基礎和依託空間,以加速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提高中國城市化的水平。
3.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近代以來世界范圍的城市化發展表明,工業化對城市化具有極大的動力作用。新型工業化是中國工業化發展在新的時代出現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它既具有工業化的特點,也具有信息化的特點,兩者的結合,定然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這些動力包括許多方面。首先是推動力。新型工業化將以信息技術,包括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帶來傳統產業在新的技術條件下的進一步的更新、改造和發展;新型工業化將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產業的發展;新型工業化將根據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要求,大力發展服務業,同時也將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新型工業化的這些發展,不僅為中國城市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一種物質經濟動力。其次是拉動力。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由於信息鴻溝和知識鴻溝的作用,在實行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運作的一定時期內,城鄉之間,尤其是城市與偏遠地區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城市生活對鄉村人口將具有比以往更大的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鄉村人口會比以往更加渴望城市生活,或到城市就業,或就地造城,過上城市生活。這就是一種拉動力,一種由新型工業化派生出的拉動力。再次是擴張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由於信息技術的作用,城市的擴張能力將大大增加,一些離城市較近的郊區,由於新的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利用這種適當的空間,這里將會很快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一些離城市較遠的地區,則可能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而使其具有作為大中型城市的加工型工業發展基地而成為衛星城,從而逐步實現城市化。總之,信息技術強化了城市的擴張能力,這種擴張能力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推進作用。最後是承接力。新型工業化改變了傳統工業化時期的大工業、大機器、大車間的工業模式,而代之以小型化的工廠、機器和車間,它使城市的空間能夠得以重新整合,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城市能夠容納的人口得以大大增加,這就是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市化所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動力,即承接力。總之,新型工業化作為中國現階段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一條重要道路,它將極大地推動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使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優質發展的新階段。

三、新型工業化: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相應對策

中國已經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有望在新型工業化的條件下獲得快速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並不是沒有條件的,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支撐。因此,根據新型工業化對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要求,提出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相應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1.加快城市化發展進程,改變城市化滯後局面。世界各國的城市化發展,依據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之間的水平差距來判斷,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同步城市化(Synchron-urbanization),一是過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三是滯後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四是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同步城市化是指一國城市化的水平與工業化發展水平趨於一致,城市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呈正比例關系,城市人口的增長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有機城市化模式。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它能使城市化與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互促進。過度城市化是指一國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第三產業來推進的。這種城市化的質量較低,不利於一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反而容易造成諸多的城市病的發生。滯後城市化是指一國城市化水平落後於工業化的水平,城市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的城市化發展模式。這種城市化發展模式不利於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對一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嚴重的阻礙作用。逆城市化是指一國大城市中心區人口郊區化、大城市外圍衛星城鎮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它是一國高度城市化的表現。
中國仍然屬於滯後城市化的國家,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約為32%左右,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大約要比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落後 11-22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中國1997年人均GNP為860美元,同年世界上人均GNP在630-1090美元的12個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41. 3%,而中國低於這個平均水平 11個百分點。按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PPP)指標計算,1997年中國人均GNP為3570美元,同年世界上按購買力平價(PPP)指標計算的人均GNP在2040-4840美元的28個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52.6%,中國要低於22個百分點。中國不僅城市化水平如此低,而且城市化發展速度也不快。1978-1998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1995-1998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只有0.47個百分點。
中國城市化滯後的局面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事實,它與中國工業化發展極不相稱,對中國的工業化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會獲得更快的發展,低水平的城市化將更加不能適應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結合的發展要求。中國城市化水平如果長此以往處於現有的狀態,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如果長此以往維持現有的速度,將不僅會嚴重影響中國城市化本身的發展進程,而且也將會嚴重影響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步伐。因此,在新型工業化的條件下,中國城市化滯後於中國工業化的局面必須努力設法改變,中國必須下大力氣切實推進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基本目標應當是,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目標為依據,加快城市化發展速度,使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達到與中國工業化,進而達到與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成為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強力支撐。
2.採取多途徑發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世界各國的城市化發展,依據其所側重的發展重點不同,大致可分為三條途徑:一是重點發展大城市,二是重點發展中小城市,三是重點建設小城鎮。重點發展大城市就是將原有大城市擴建擴容,將大城市擴建為超大城市,或將原有中小城市擴建為大城市,在城市擴大的過程中吸納或劃入大量鄉村人口成為城市人口,從而實現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化,達到推進城市化發展的目的。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包括擴建原來的中小城市、讓某些條件較好的建制鎮升格為城市、新建某些新的中小城市三種情況。發展中小城市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城市在區域空間層面上的合理分布,當然也能讓較多的鄉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達到推進城市化的目的。重點建設小城鎮也即鄉村社區依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藉由鄉村工商貿易的發展,主動積極地推動鄉村人口向某些交通、運輸、通訊等相對便利的地方集聚,並逐漸形成某些小城鎮的城市化發展途徑。
在城市化的發展途徑問題上,可以說,中國一直以來採取的是舍大求小的途徑,即限制大城市的發展,把發展重點放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鎮的發展上面。對於這一問題,理論界實際上一直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形成了某些爭議。有人主張中國應走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道路,重點發展小城鎮;有人提出中國應走發展中小城市的道路,重點建設中小城市;有人認為中國應走發展大城市的道路,重點發展大城市和城市群。政府則出於某些方面的考慮,提出:「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不過,近些年來,中國對於這一提法提出不同意見和要求的大有人在,而且呼聲越來越高。不管怎樣,當前人們對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提法確是有較大異議了。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化、網路化、全球化的情況下,在大城市甚至大都市連綿區的發展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的時候,中國作為積極實行新型工業化戰略並希望藉此趕上世界信息化進程的國家,不發展大城市甚至大都市連綿區看來是不行的了。這是中國新型工業化條件下考慮中國城市化發展途徑所必須注意的問題之一。
城市學的研究表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城市化進程中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功能上也是互補的。城市的規模結構是由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木能以城市規模作為制定城市發展方針的依據,更不能強調一個方面而偏廢另一方面。從中國的具體情況來看,中國的超大城市一般是跨省的區域經濟、科技、信息中心,大城市一般是省一級區域經濟、科技、信息中心,中小城市多數是全國製造業的主要載體,對周邊小城鎮能起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鎮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促進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的潛在城市化向顯在城市化轉化,並在一定時期內緩解城市人口壓力的作用。基於上述考慮,筆者認為,中國當前的城市化發展途徑問題,決不能走單打一或者舍大求小的路子,而應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途徑的城市化道路。這樣做,不僅可以加快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有利於提高中國城市化的質量,形成中國合理的城市體系,增強中國城市的總體競爭能力和總體發展能力。這才是與新型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中國城市化發展之路。

F. 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工業強國的因素有哪些

工業革命是發起於英國
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的現代化進程,經過這場革命,英國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經濟迅速增長,為成為工業強國打下了基礎。

你搜一下「工業革命」,有更詳細的說明。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其次,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以及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原始資本和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市場,更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都無法比的。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閱讀全文

與現代工業強國需要什麼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的車鑰匙怎麼裝 瀏覽:122
溫州工業區哪些不限電 瀏覽:798
賓士車smc什麼模式 瀏覽:353
北方賓士後橋質量怎麼樣 瀏覽:961
如何導入兩次工業革命 瀏覽:130
老工業區怎麼玩 瀏覽:544
如何駕駛六速手動擋汽車 瀏覽:59
汽車車門下面噴漆需要多久能開走 瀏覽:819
如何節約工業用氣 瀏覽:737
汽車如何拆裝電瓶 瀏覽:345
怎麼駕駛無人駕駛汽車 瀏覽:999
賓士剎車燈線怎麼找 瀏覽:409
汽車美容做什麼 瀏覽:347
奧迪門檻飾板怎麼拆 瀏覽:153
賓士防爆胎輪胎多久換一次 瀏覽:426
賓士為什麼漏水 瀏覽:38
蘇州哪裡有賣蔚來汽車 瀏覽:882
汽車室內清洗用什麼 瀏覽:111
北京工業大學什麼時候出分數線 瀏覽:126
工業編程都有哪些 瀏覽: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