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區(也就是常說的「長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津京唐工業區。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
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區,中心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等。
(津京唐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和山東的煙台等又合稱為環渤海工業帶)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區,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廣州。珠海、東莞。(泛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中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基地
珠江三角洲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較近,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但是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滬寧杭即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使四地區中最快的。
京津唐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較低,則更是大的阻礙。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所謂重工業就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的工業,輕工業就是生產生活資料的工業,綜合型工業就是兩者協調發展。輕工業相對重工業更加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
京津唐
地理區位優越。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扼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與日本、朝鮮和韓國等聯系便捷,擁有「亞歐大陸橋」東端的天津港、大連港,是我國華北、東北的經濟核心區,腹地范圍廣大,幾乎包括半個中國。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探明儲量佔全國40%的鐵礦石和石油資源,以及大面積的沿海灘塗,自然條件優越。
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特別是石油工業、煤化工業、冶金工業、海洋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等都很發達,是我國北方最大工業密集區。
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全國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及情報文件機構、17%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都集中在本區,尤其是京津地區是全國知識最密集的區域,能夠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高級人才。
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此外,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也是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今後要加強農業建設,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發揮交通發達、科技人才集中和鋼鐵石油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汽車、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鋼鐵、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開發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信息、金融、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
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廣闊、氣候溫和、河流縱橫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我國人口、城鎮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緣地帶。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珠江三角洲在原有的較好經濟基礎上, 198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遞增達18%,高於廣東14%和全國12%的增長速度,成為全國經濟增長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同香港、澳門毗鄰,靠近東南亞,地理位置相當優越。這樣的區位條件使本區得以發揮勞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轉口大量出口商品,參加廣泛的國際分工。
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僑鄉,與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緣關系。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促進了本區的發展。1979~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際利用的外資額佔全國的16%,其中港澳資金佔77%。外資進入的同時還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濟管理方法,並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創辦了一批現代外資、合資企業,成為本區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基地。現在,這里已經已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發達、工業門類較多、產品競爭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葯、玩具、手錶、自行車、多種日用小商品等輕工業均居全國前列。尤其是電子工業的產值佔全國20%,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電子工業基地。
但是,珠江三角洲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盲目征地的現象,使耕地大量減少,造成了水土資源的緊張;同時也出現不重視農業的傾向,使基礎農業受到明顯削弱;此外,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今後的發展中,可利用香港和澳門主權的回歸這一特殊的有利條件,在工業、金融、運輸、貿易、旅遊等方面進一步與港澳進行分工協作,互相補充。在改造、提高現有的家電、電子、輕紡、醫葯等支柱工業,發展新的支柱產業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加大農業投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長三角 (滬寧杭)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指以上海為經濟中心,以滬寧杭為主體的一系列大中城市
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大。本區地處沿海中段和長江口,既可通過海運與東北、華北、華南乃至海外往來,又可通過內河航運與佔全國1/5陸地面積、1/3人口的長江流域內各省市相溝通,還可通過鐵路與中、西部地帶的各省市相聯系,經濟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工農業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其面積僅佔全國的1%,人口佔全國的 6%,但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5%,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區自然條件豐腴,農業基礎好,是全國聞名的高產穩產農業區,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紡織、化纖、電氣、電子、機械、化學、黑色冶煉及壓延加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金屬製品、食品、服裝加工等多種行業,很多行業在全國總產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具有一定基礎。
鄉鎮工業發展迅速。本區鄉、鎮、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同一類型總數的40%,大部分縣以及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 1/2,大多數縣市的農村工農業產值中,工業已佔90%以上,可見鄉鎮工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鄉村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鄉村城鎮化的發展,各種人口規模的城鎮等級齊全,使其成為我國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但是目前本區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土地資源緊缺;區域環境質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後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加強農業發展,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大力進行對太湖的治理,保護環境;促進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外貿、商業等第三產業;借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為契機,進一步明確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核心地位和龍頭地位,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帶動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
⑵ 急需關於三大工業經濟地區(環渤海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知識
長江三角洲北起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西至鎮江,東到海濱,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鄰近海域。面積約為九萬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約7500萬,是一片坦盪的大平原。這里岸線平直,海水黃渾,有一條寬約幾千米到幾十千米的潮間帶淺灘。 這個都市群匯集了產業、金融、貿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實力,對於帶動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連接國內外市場,吸引海外投資,推動產業與技術轉移,參與國際競爭與區域重組具有重要作用。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鎮江、揚州以東長江泥沙積成的沖積平原,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區。長江三角洲頂點在儀征市真州鎮附近,以揚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線為其北界,鎮江、寧鎮山脈、茅山東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灣北岸一線為西界和南界,東止黃海和東海。
三角洲基底為揚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斷沉降。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地殼和海平面頻繁升降,最後一次大海侵結束後,長江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開始在江口發育三角洲。
由於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斷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並入北岸。紅橋期、黃橋期、金沙期、海門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壩、沙洲群,形成今天長江北岸的邗江、泰興、靖江、如皋、南通、海門、啟東諸縣地。現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長興、橫沙等沙島,也將按此規律並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經江陰、太倉、外岡、馬橋一線向東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與錢塘江北岸相連後達杭州灣。沙咀內側的淺水海灣被淤封成為古太湖的前身。此後淺水海灣不斷淤淺,逐漸演變為湖盪羅布、河道交錯的低平原。南岸沙咀外側濱海地區不斷淤積成濱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岩和粗面岩構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類就在這里從事漁獵和農耕。
經公元4~6世紀東晉、南北朝和12~13世紀南宋兩次大移民,以及10世紀以來的河網建設,三角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
近代工業興起較早,內河航運發達,滬寧、滬杭鐵路相繼建成,上海和江蘇省崑山、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丹陽、南通、揚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興等地先後發展為工業城市。
為推動和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1992年由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14個市經協委(辦)發起、組織,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
1997年,上述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願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市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協調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委)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
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部分。位於江蘇省鎮江以東,杭州灣以北,通揚運河以南。面積約為5萬平方公里。這里地勢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但也零星散布著一些孤山殘丘,如無錫的惠山、蘇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馬山等,它們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於太湖之中,有的成為游覽區,有的成為花果山。長江三角洲的頂點在鎮江附近,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這里是一個三角形港灣,長江河口好似一隻向東張口的喇叭,水面遼闊,潮汐作用顯著。在海水的頂托下,長江每年帶來的4.7億噸泥沙大部分沉積下來,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沙堤。北岸沙堤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至如東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黃河、淮河沖積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從江陰附近開始向東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縣的漕涇附近,並與錢塘江北岸沙堤相連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於長江北岸,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為一碟形窪地。窪地中心湖盪連片,主要有射陽湖、大縱湖等。由於地勢低窪,歷史上,洪澇災害異常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投資興修水利工程,西擋淮水,東擋海潮,開挖運河,增強排灌能力,使這個十年九澇的多災區變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太湖平原地處長江以南,是長江三角洲的主體。該平原以太湖為中心,狀如一隻大盤碟,地形呈周高中低。這樣的地形特點使這里上有長江和太湖上游來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節又常遭台風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十分頻繁。當地人民為抗禦自然災害,大力開挖河渠,排除積水,修圩建閘,逐步形成了溝溝相通、渠渠相連的稠密水網。這里是我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網長度達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個。長江三角洲河川縱橫,湖盪棋布,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在全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號稱中國的「金三角」。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區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及鹽城、連雲港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常州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長三角是一個具有三重意義的概念。
地理概念:長江入海的地方,由於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萬里長江由西向東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斷淤積,滄海桑田,歷經千萬年,終於形成坦盪、寬闊的三角形的陸地。
工業經濟概念:以上海為龍頭的蘇中南、浙東北工業經濟帶。這里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2004年度統計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佔全國土地的1%,人口佔全國5.8%,創造了18.7%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2%的財政收入和18.4%的外貿出口。
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沖積平原上,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和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及鹽城、連雲港等18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
作為中國經濟版圖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長三角」正在吸引全球越來越多的眼光。2001年,在這塊佔全國2.2%陸地面積、10.4%人口的地方,創造出了佔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和28.5%的進出口總額。
正在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據統計資料,2003年1至 9月,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四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均已超過1000億元,同期增幅均超過12%,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90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而這一經濟增長高速和高於全國同期增幅3至5個百分點的狀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已連續保持了多年。
在這片不到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滿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斷崛起:「超級巨人」上海,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10000億元,位列全國第一;「重量級巨人」 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5000億元;「小巨人」紹興、南通、常州、台州、嘉興,年國內生產總值在1000億元以上。為「長三角」 都市圈帶來豐富性和層次感的縣域經濟,極具競爭力。2005年11月揭曉的全國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有七個「長三角」的縣市(區)進入前十位。縣域經濟的崛起,使「長三角」城市連片化、都市化成為可能。
這一經濟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眾多世界級經濟巨人的目光。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這一地區落戶,其中,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的就有逾200家,僅在蘇州投資的有81家,投資項目達188個。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地區合同利用外資累計已近1500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已變成一個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的強大磁場。
在「長三角」這個都市圈裡,作為經濟發展主力軍的企業獨領風騷。這里集中了近半數的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還有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企業。這些企業大多規模大、實力強、產品市場佔有率在行業中名列全國前茅,並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帶動著「長三角」地區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2010年世博會花落上海,從各方面給上海帶來了良機,上海正努力成為「世界城市」。上海強大的輻射力及其周邊「近水樓台」城市的飛速發展,已經使蘇、浙兩省的所有城市都意識到了區域合作的重要性,其它城市無不同樣在努力尋找自身的城市定位,在資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動中找到城市崛起的機遇。
接軌上海,實現共贏,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成為長三角區域內各地政府的共識。蘇州:近水樓台,四沿布局;無錫:融入一體化,謀求新發展;南京:呼應上海,輻射周邊;杭州:接軌上海,錯位發展。「長三角」周邊城市不約而同地把與上海的聯動看作是重要的戰略,以路橋交通網路的規劃和建設為契機,長三角正在打造一個「3小時經濟圈」。
大融合的態勢已經發端。蘇浙滬三地或16城市聯手的項目已涉及交通、旅遊、會展、人才、科技、信息、商標、信用、質檢、環保等多個領域,並正在由淺入深地探討產業規劃、政策法規、金融服務等高層次的合作聯動。而「接軌上海」也已超出了單純招商平台的含義。
「長三角」一體化是入世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世界。
城市經濟概念:就是江浙滬毗鄰地區的16個市組成的都市群。長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8個市:南京、蘇州、揚州、鎮江、泰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個市:杭州、寧波、湖州、嘉興、舟山、紹興、台州。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
長江是我國的經濟開放區之一
[編輯本段]
舊稱粵江平原。簡稱珠三角。位於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沖積成的大三角洲與東江沖積成的小三角洲的總稱,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復合體。呈倒置三角形,底邊是西起三水市、廣州市東到石龍為止的一線,頂點在崖門灣。面積約1.1萬平方千米。沖積層薄,一般 20~30米。地面起伏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島嶼,占面積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廣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門以東、虎門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區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 米,成為中國重點圍墾區之一。三角洲屬於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年均溫21~23℃,最冷的1月均溫13~15℃,最熱的7月均溫28℃以上。6~10月,常有台風影響,降雨集中 ,天氣最熱。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縱橫,對農業有利。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在中國名列前茅。熱帶、亞熱帶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蘿、龍眼、楊桃、芒果、柚子、檸檬等 50 多種 。 發展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立體農業結構形式,成為中國生態農業的典範。有製糖、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築材料、造船等工業,有南海明珠之稱。
珠江三角洲地區
[編輯本段]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於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後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出現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來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實際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個不同層面既相互區分又緊密關聯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中明確說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區、惠東縣、博羅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總人口4230萬,土地總面積41698萬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包括城市建設用地、建制鎮建設用地和村莊建設用地)面積6640平方公里。
小珠江三角洲地區
[編輯本段]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廣東省委在七屆三次全會上提出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最初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7個城市及惠州、清遠、肇慶三市的一部分組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廣東珠三角。後來,「珠三角」范圍調整擴大為由珠江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積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廣東省國土面積的14%,人口4283萬人,占廣東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總值達11450.9億元(1383.5億美元),佔全國GDP的10%。
大珠江三角洲地區
[編輯本段]
「大珠三角」有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粵港澳。目前通常所說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構成的區域。「大珠三角」面積18.1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8679萬,2003年GDP總值3287億美元。以經濟規模論,「大珠三角」相當於長三角的1.2倍。
泛珠江三角洲地區
[編輯本段]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GDP總值52605.7億元(6356億美元)。其中,9省區面積佔全國的20.9%,人口佔全國的34.8%,GDP總值佔全國的33.3%。
所謂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組成的「環渤海」經濟圈,似乎始終沒有得到山東、遼寧的認可。山東人更關心自己的膠半島,遼寧人也怎麼不買「環渤」的面子。
下面是引用的一些例子,大家認為「環渤海存在嗎??」
●中國三個主要的經濟帶,廣東(珠三角)、江蘇浙江(長三角)、山東(靠近環渤海灣)之間近年……
●環渤海地區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青島、煙台、秦皇島等沿海開……
●環渤海是由遼中南、京津唐、山東半島三個城鎮密集地區組成,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圈……
問題補充:環渤海經濟圈名存實亡
「環渤海地區的這三個城鎮密集地區各自形成了一個次區域,有自己的經濟特點、產業布局,有各自不同的城市體系、國內聯系腹地和對外聯系方向,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和出海口。但遼中南、京津唐和山東半島三個城市群之間的聯系還遠沒有密切到一體化的程度。環渤海不是一個經濟區而是三個二級經濟區。」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周一星認為,環渤海是由遼中南、京津唐、山東半島三個城鎮密集地區組成,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圈。
⑶ 環渤海工業地帶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優勢:
第一、環渤海地區屬資源型經濟區域,自然資源豐富,且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利用。其中,能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原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3%,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在中國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價值的礦產資源達100多種。環渤海經濟圈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漁業資源,同時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畜牧業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牛羊養殖居中國之首。
第二、該地區海陸空交通發達。區域內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為中心,以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五省會城市為支點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三、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凸現新的優勢,金融環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經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汽車、紡織、食品等八大支柱產業,同時以優勢的教育、科技資源帶動了高科技產業發展,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等已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產業,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金融區,並對國際金融改革提供嘗試。
第四、該區域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高度聚集,教育資源堪稱中國最優,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北京的重點高校佔全國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全區擁有高等院校376所,佔全國的27%,高等院校教師約佔全國的1/3,高校學生數約佔全國的1/4以上。從1990-2006年,該地區普通高校數和在校生規模所體現出的整體培養能力一直很強,五省市在中國的比例穩定在22%~24%,超過「珠三角」、「長三角」兩經濟圈的總和。
劣勢:
1、人口集中,且整體平均收入情況偏低;
2、水資源非常有限;氣候乾燥,春季的風沙天氣明顯。部分地區治理沙化,造林的任務很重。
3、政府主導經濟的趨勢明顯,民營經濟活力遠不如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上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創新能力不足,政府職能還需要調整。
4、渤海緯度高,每年冬季有一定時間結冰,影響航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