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績溪縣的經濟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全縣發展經受嚴峻考驗、取得新成就的一年。全縣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以「六年齊抓、三城同創」為抓手,把握「好為標准、快字當先」工作導向,扎實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縣經濟發展平穩健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預計,全年完成生產總值54億元,比上年增長8%以上;財政收入8.54億元,增長3.6%;固定資產投資96億元,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25億元,增長12%;進出口總額8070萬美元,增長1.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均增長10.5%;完成節能減排年度任務。
我們狠抓產業發展,經濟轉型邁出新步伐。提速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全省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互聯網「聚土地」模式在全國引起轟動,被首屆中國縣域經濟和電子商務峰會總結為「績溪模式」;制定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四方電商產業園躋身全省首批電子商務示範園區,建成全省首個公用型電子商務保稅倉庫,完成全市跨境電商第一單業務;全縣新增電商企業52戶,實現網路交易額6億元。文化旅遊產業迅猛發展,胡開文墨業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3戶企業入選安徽民營文化企業100強;17個文化旅遊重點項目進展良好,龍川和園溫泉度假中心主體工程完工,華商碧水灣、黃山機場績溪候機樓全面施工,登源省級服務業集聚區獲省發改委批復;龍川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上庄村、湖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最美古村落」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成功舉辦「油菜花節」、「安苗節」及全國攝影大賽,全年旅遊接待量5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4億元,分別增長24%和33%。徽商銀行、華夏保險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金融機構新增貸款7.83億元,增幅達到19.8%,居全市前列。 清、民國時期縣內工業以個體手工業和作坊為主體。
民國8年(1919)從業人員2162人,佔全縣人口的1.95%。
1949年工業總產值126萬元(折1980年不變價)。以糧油加工、陶器、鐵鍋及鐵木農具為主。
1956年對手工業和私營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手工業合作社和地方公私合營工業。
1982年後社隊工業異軍突起,發展較快。
1985年列入省重點扶持縣,補助資金,增加貸款,增撥鋼材,改造老企業,上新項目。重點發展絲綢工業,新建和擴建機械、化工、食品、建材、皮革、服裝工業。
1985年冬國務院批文,接收上海市駐績「小三線」企業,縣內工業基礎壯大。1987年共有獨立核算企業171個。其中全民27個,集體144個;重工業75個,輕工業96個。共有職工9134人,其中全民(國營)4392人,集體4742人。縣直屬企業固定資產凈值3461.2萬元,其中全民(國營)3198.6萬元,集體262.6萬元。全縣工業產值700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60.9%,比1949年增長54.62倍,年遞增率11%。
2014年,績溪縣穩步推進新型工業發展。成立縣工業經濟改革發展領導組和4個幫辦服務組,向企業提供擔保資金8330萬元、應急轉貸資金超億元;預計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6.8億元,增長9%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上升幅度位列全市前茅。13個重點工業技改項目全面完成,泰昂電力、合一電氣等二期工程達產達效;新開工工業項目37個,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家、高新技術企業3戶、高新技術產品6個、省名牌產品1個、著名商標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獲批籌建,園區擴容提質取得積極進展,園區工業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轉產不銹鋼企業8戶,新增入園企業15戶。 績溪山多耕地少,常年糧食不夠自給,需調進補充。種植作物以水稻、小麥、油菜為主,一年兩熟居多。農民勤於耕作,受條件所限,民國以前產量較低,建國後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產力,糧食產量逐步提高。80年代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廣農業科技,糧食生產有突破性發展。
自50年代至70年代,強調以糧為綱,忽視經濟效益。人均年純收入不足百元。
1979年後,縣委和縣政府制定以糧為主,發展多種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的方針。1983年,農民人均收入增至198元,1985年338元,1987年410元。全縣農業總產值,1987年比1953年增長3.32倍,年增長率4.2%。1983年,種植業產值2072萬元,1987年增至2699萬元。
建國後,縣財政每年投放支農款項少則數十萬元,多則百餘萬元,用於興修水利,治理沙化和科技興農事業。1981年至1987年累計達718.28萬元,其中1984年134.5萬元。縣農行每年亦給農貸資金,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生產,脫貧致富。僅1982年就貸出363萬元。縣內商品糧收購量,隨著生產發展而增加。
1949年收購393.7萬斤,1979年增至1046萬斤,1984年2021萬斤。1985年後改統購為合同定購,定銷量減少,曾出現賣糧難。少數農戶將部分糧田改種經濟作物。農業人口平均糧食佔有量1949年339斤,1984年680斤,1987年615斤。
2014年,績溪縣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准化生產基地。新增專業大戶84個、家庭農場5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家,天路山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範社。加大徽菜山珍等五大特色產業扶持力度,新建徽菜原材料基地2000畝、油茶1萬畝、山核桃4500畝、標准化優質茶園1060畝,優質煙葉、菊花種植面積分別發展到5000畝和6000畝,「績溪黑豬」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縣農業加工企業發展到108戶,完成農產品加工產值50億元,增長20%。徽菜文化園成功爭創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示範園區,家朋梯田景觀獲「中國美麗田園」稱號,仁里村成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我們狠抓項目建設,擴大投入躍上新台階。高頻開展項目調度,總投資468億元的27個重點項目推進有力。
抽水蓄能電站完成4個標段建設,上下水庫大壩工程啟動實施。合福高鐵全面竣工,杭黃鐵路開工建設,高鐵站房基本完工,新站綜合體通站道路等配套設施同步推進,績溪即將跨入高鐵時代。績寧高速通車運營,省道215升格為國道233,東遷工程華龍公路至湖裡段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湖裡至臨溪段開工建設。揚溪源水庫、天然氣輸氣管道項目進入核准公示階段,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垃圾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前期工作加快。29個項目列入省「861」行動計劃,完成投資35.63億元,增長27.8%。著力招大引強,成立縣招商引資重點項目評審委員會,設立駐浙江、廣東招商辦事處,全年引進省外資金58億元。
❷ 如何提高經濟效益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隨著我國加入WTO,市場競爭日趨國際化,作為高等學校校辦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除了發揮其學科優勢、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外,通過加強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也是十分重要的經濟手段。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是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加強對企業的全方位管理,有效地將管理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如果一個企業即使是有了先進技術和一定的生產規模,但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管理人才隊伍,也很難想像會有穩定持久的經濟效益。因此,只有抓住企業經濟活動中的消極因素,採取相應措施,對管理資源進行再開發,才能使企業的管理機制不斷完善,企業經濟效益也才能不斷提高。
一、要提高對企業管理資源和經濟效益關系的認識
就高校而言,長期以來,管理一直是企業工作的薄弱環節,企業的領導沒有真正樹立起提高管理的效能,向管理資源要經濟效益的觀念。要效益不要管理或重效益輕管理成了企業比較普遍的現象。最近幾年,高校出現了一些因管理不善而導致企業資金周轉困難、虧損嚴重、資不抵債、停產、半停產甚至破產的企業。究其原因,就是在管理問題上的認識落後,沒有擺正管理和經濟效益的關系,採取各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如偷工減料,偷稅漏稅等非正常手段人為地刺激企業經濟效益的暫時提高,而不是通過有效的管理來實現。這樣的企業,是以犧牲企業的社會效益和長遠利益為代價,鑽改革和政策的空子,是對經濟活動的一種投機。一旦有關部門(如工商、稅務、質檢等)介入,企業最終要吃苦頭。社會化大生產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生產離不開管理。管理效能的好壞,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企業管理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伴隨物,是在生產過程中凝聚起來的,貫穿於企業整個生產活動之中。對企業所從事的各項經濟活動包括計劃、組織、指揮、調解和監督都離不開管理;合理利用企業的各種資源,減少各生產環節所出現的偏差和失誤,最終達到取得符合社會需要的大於勞動消耗的經濟成果的目的都要通過管理來實現。因此讓管理為實現經濟效益服務,就成為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准則。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勞動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經濟聯系的廣泛,管理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日益緊密,已成為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管理是生產力的要素之一
現代科學表明,管理是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它起著放大生產力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管理的功效,現代管理者必須端正觀念,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合理配置生產力的各種要素,以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在現代生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者必須改變計劃經濟時形成的舊觀念,樹立競爭觀念、人才觀念、時間觀念、民主管理觀念、現代經營觀念等。管理能力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條件。通常說管理落後,主要是指管理者的能力較低,如調查研究不充分,預測不科學,導致決策不符合主客觀條件,難以實施;計劃資料不足,計劃不周,導致意外事故不斷發生;指揮不當,導致職工的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組織不佳,導致相互推諉、扯皮;協調不好,導致摩擦叢生;控制不力,導致計劃、指令流於形式。因此,管理者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要結合管理崗位的具體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以達到生產力各要素的綜合效能的發揮。
三、管理是有形的、具體的管理
無論是生產管理、物質管理、財物管理、人事管理等都要面對企業實體,沒有固定統一的模式,因廠而定,因時而宜,多層次並存。因此說管理是有形的、具體和實際的。作為系統而言,管理有它自身的客觀規律性。認識和掌握了這個規律搞企業管理就會得心應手,就會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反之如果不按企業管理規律辦事就會受到它的懲罰。一部分校辦企業對管理的規律認識不夠,管理機制不盡合理,沒有處理好管理和經濟效益的關系,結果出現了許多與企業生產管理規律相違背的現象。有的在生產結構上,搞自我封閉,使企業很大一部分固定資產閑置,發揮不了生產效率,造成資源浪費;有的在經營管理上,搞產品幾十年一貫制,不重視市場調查,不注意開發新產品,產供銷不平衡,產品積壓,庫存增大,影響了資金的調轉和效益的增加;有的在勞動組織管理上,勞動力的組織配備和企業生產規模不相適應,盲目地擴大職工隊伍,造成勞動力資源浪費,加重了企業的負擔;有的人為地造成生產和非生產人員的比例極不合理,管理機構重疊,人浮於事,職責不清,使管理效能互相抵消,給企業管理帶來了消極因素,影響了經濟效益的提高;有的在民主管理問題上,企業領導缺乏民主意識,官僚主義嚴重,在企業經營決策、管理方式、分配形式等一些重大問題上不尊重職工和群眾應有的權力,搞一人堂、瞎指揮,致使企業管理混亂、損失浪費嚴重。以上這些現象,必然會導致企業生產速度緩慢、經濟效益低下。
要扭轉這種局面,逐漸消除企業管理中的不合理因素,改革和加強企業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實現從落後的傳統管理方式向科學的現代化管理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強化管理效能上下功夫,為形成合理、穩定、最佳的管理系統創造條件。要學會按客觀規律辦事,正確認識和掌握本企業生產運動的特點,尋求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運行方式,應用最佳的方法、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採用先進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發揮管理在生產上的導向作用,使生產資料、勞動力、資金等各生產要素布局合理,發揮出最大的效用;推廣先進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的自我消化和自我改造能力,促進生產的發展,使生產各環節互相配合,形成有力高效的管理網路,為實現經濟效益服務;採取各種各樣靈活形式,發揮民主管理對生產的能動作用,妥善地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以生產經營為中心,建立一支高效、廉潔、懂經營、會管理的職工隊伍。建立和完善各項企業規章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創造條件。
四、管理是一種資源
管理是一種能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資源。這種資源因為具有非實物性和無法定量的特點而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許多不懂得向管理要經濟效益,不會開發綜合管理能力的企業,在強調提高經濟的有效途徑時,總是熱衷在增加投資,擴大基本建設,引進先進生產技術等方面做文章,很少考慮到管理這個重要資源。其實管理這個資源只要肯於發掘就一定能夠開發出新的效益。同樣條件的企業、決策正確、計劃周密、材料充分、組織得力、措施得當,帶來的經濟效益是不同的。合理地配置企業的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佔有率,以最小的投入換取大的產出,以達到提高經濟效益這一目的。因此說管理也是一種資源,管理也是生產力,只有加強企業管理,才能有效地把管理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今年以來,工交經濟運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生產較快增長,效益繼續提高,產銷銜接保持較好水平。但同時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經濟效益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值得高度重視。
一、上半年工業經濟效益的基本情況
上半年,工業實現效益情況表現出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工業經濟效益總體水平繼續提高,但增幅回落
上半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69.94,比去年同期提高9.78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指標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266億元,同比增長19.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2.5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1.9個百分點。
(二)虧損企業虧損額上升較快
虧損企業虧損額1075億元,同比上升59.3%,升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7.8個百分點,比一季度(36.5%)提高22.8個百分點,為1999年以來最高水平。
(三)兩項資金佔用有所回落,但仍居高位
6月末,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資金、應收賬款凈額分別為11549億元和24186億元,同比增長19.5%和15.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4和3.4個百分點。
(四) 工業行業之間效益水平明顯分化
今年以來,主要工業行業持續兩年利潤全面增長的格局被打破,效益出現明顯分化。
從行業利潤的變化看,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利潤繼續快速增長的行業。煤炭、有色、冶金、石化(含石油石化、化工)行業上半年實現利潤同比分別增長85.6%、54.5%、39.8%和37.2%,這四個行業利潤合計3005億元,佔全國工業利潤總額的48%,合計新增利潤佔全國工業新增利潤的89.2%。
二是利潤穩定增長的行業。紡織、輕工、醫葯、煙草行業實現利潤分別增長28.7%、22.3%、20.8%和15.6%,這四個行業利潤合計1498億元,佔全國工業利潤總額的23.9%。
三是利潤出現下降的行業。建材、機械、電子、電力行業實現利潤分別下降22.1%、7.6%、5.5%和4.4%,這四個行業合計減利147億元。機械行業中的汽車行業利潤下降48.8%(去年同期為增長12.6%),減利額為206億元,是機械行業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
從行業虧損的情況看,石化、電子、建材、電力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升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比分別增長3.3倍、76.6%、66.1%和62.2%,升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5個百分點以上,這四個行業合計新增虧損289億元,佔全國工業新增虧損的72.4%。
(五)不同地區之間工業企業利潤增長水平差異加大
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實現利潤4069億元、1282億元和9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2%、22.5%、40.3%。31個省 、自治區、直轄市中,24個利潤繼續增長(去年同期為30個)。實現利潤比重約佔全國利潤一半的5個省區市中,山東、江蘇、黑龍江利潤增長在24%-48%之間,廣東僅增長4.4%,上海下降16.3%。
二、工業經濟效益變化的主要原因及趨勢分析
當前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增勢減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生產成本上升幅度持續快於市場銷售價格的因素,也有部分行業生產能力增長快於市場需求的因素,還有行業結構調整、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匯率變化、季節性因素等。
一是原燃料、動力價格漲幅持續高於加工工業出廠價格。2002年以來,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持續高於加工工業出廠價格指數。2002-2004年兩者差距分別為0.8、4.6和6.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差距進一步擴大到7個百分點。由於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長時間持續上漲,下遊行業消化能力有限,上下游產業之間出現了利潤格局的轉移或調整。
二是部分行業生產能力增長快於市場需求。近幾年,部分行業生產能力迅速擴張,一批新建項目集中投產。而去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勢放緩等因素導致部分產品需求減速,行業供大於求矛盾逐步顯現,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價格下降,行業利潤下滑、虧損額上升。電解鋁、鋼鐵、汽車、平板玻璃、化纖等行業這種情況表現得比較突出。
三是季節性因素。一季度是水泥行業的消費淡季,歷年來虧多贏少。2004年一季度由於投資和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水泥行業超常發展,價格明顯上揚,實現盈利31億元。今年一季度,過熱的需求得到有效抑制,水泥行業回歸正常狀況,凈虧損3.5億元。進入二季度後,水泥行業效益下滑趨勢減緩,5月末已實現扭虧為盈,上半年實現利潤17.6億元。
四是國際市場需求變動因素。由於國際市場不景氣,上半年電子器件行業出口增幅回落較多,實現利潤同比減少45億元,降幅達76%。
對於當前工業經濟效益的變化,應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工業利潤從2002年三季度至2004年四季度已連續10個季度保持了30%-40%的穩定高增長。今年一、 二季度在上年較高的基數上,適度回落,仍然達到15%以上的增長,基本上屬於合理回歸。但也應該看到,虧損企業虧損額大幅上升,行業效益明顯分化,部分行業企業生產經營持續困難,也是實際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如果讓其長期存在並逐步擴大,不但將影響工業經濟的較快增長,還將引起企業破產、失業增加等社會問題,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因此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關注。
從下半年走勢看,影響工業企業效益的各種因素同時存在。一方面,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效果逐步顯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多數上游原燃料價格漲勢已趨緩,對下游企業的成本壓力會有一定緩解。另一方面,部分行業近年來投資擴張形成的生產能力陸續投產後,將進一步加劇同類企業之間的競爭,擠壓利潤空間;出口比重較大的行業會受到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升值方面的種種影響;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綜合各方面因素,工業經濟效益已開始從前幾年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入平穩增長階段,雖然部分行業效益可能繼續下滑,但全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仍可保持一定增長。
三、採取綜合措施,切實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益和質量
工業行業的效益狀況是反映宏觀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對於今年以來工業企業效益增速回落、虧損上升的問題,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入手,努力做好有關工作,促進經濟效益的持續穩定增長,切實提高經濟運行質量。
(一)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為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繼續鞏固前一階段宏觀調控成果,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特別要抑制部分行業生產能力盲目擴張和對生產資料需求的過快增長。同時,針對不同行業效益變化的情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和節奏,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慎重出台力度較大的調控措施。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為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奠定基礎。企業經營壓力加大,效益有升有降,正是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要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加大結構調整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發布引導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產業政策,支持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鼓勵企業採用先進、適用、成熟技術和高新技術進行改造。著力培育和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制定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研究提高相關行業准入資質,提高其質量、安全、環保、能耗等方面的標准,加快淘汰落後的生產工藝、裝備、產品和能力。
(三)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推動企業為提高經營效益苦練內功。積極引導企業加強成本費用控制,努力增收節支、節能降耗,促進循環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制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特別是加強資金和成本管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增加供給、引導需求,為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創造條件。一是要堅決抑制不合理需求的過快增長,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二是要採取綜合措施,大力促進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供需銜接,減少中間環節。三是要努力增加有效供給,加快能源、交通、鐵路等基礎產業和設施的建設。四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加國內短缺資源的進口。盡快完善鼓勵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政策,建立穩定的資源供應渠道,積極爭取國際市場定價權。五是鼓勵企業強化勤儉節約意識,開發和使用節能技術和產品,降低能耗和物耗,進一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五)加強監管、規范競爭,為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創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加強對重要能源、原材料生產、銷售、庫存、價格、進出口態勢的監測,引導各地合理疏導重要商品價格矛盾,防止價格出現異常大幅波動,努力保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鼓勵煤電企業簽訂長期合同,保持煤電價格相對穩定,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加大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力度,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企業成本;加大價格秩序整頓力度,加強物價監管;加大質量監督和打擊走私力度,規范企業競爭行為。
1.經濟效益的含義
經濟效益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所謂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用公式表示: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的生產效果和能力。勞動生產率高意味著活勞動消耗的減少,人力資源的節約,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此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還必須減少物化勞動的消耗,生產出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
2.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性
(1)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提高經濟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提高經濟效益,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才能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
(1)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提高企業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使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依靠科技進步,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是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
4.企業兼並和企業破產
(1)企業兼並,指的是由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吞並那些長期虧損甚至資不抵債的劣勢企業的經濟現象。
(2)「強強聯合」是指大企業之間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而實行合並。實行大企業、企業集團之間的「強強聯合」,特別是組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先進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達到擴大市場佔有份額、獲取更大經濟效益的目的。同時,還能夠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企業破產,指的是對那些長期虧損、資不抵債而又扭虧無望的企業,按法定程序實施破產結算的經濟現象。實行企業破產制度,是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
首先,它強化了企業的風險意識,激發了企業的活力,使企業在破產風險的壓力下改善管理,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次,企業破產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及時淘汰落後企業,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企業兼並和企業破產是價值規律作用的具體體現,其目的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
❸ 如何加快工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一、繼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二、著重抓好工業企業晉檔升級工作,不斷增強綜合實力。
三、加快園區建設,發揮工業發展集聚效應。
四、進一步健全完善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❹ 如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企業經營追求的核心目標是利潤,因為利潤是企業經營的血液。倘若沒有利潤,企業就無法緊跟社會的發展而長期改進生產技術、擴大生產規模、為社會做更多貢獻等等,進而終究會被淘汰。因此,企業需要獲得盈利,這就談到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問題。 一、積極採用現代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是企業永恆的主題,是企業良好運行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否順暢和有效將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工作流程,進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比如:進行財務管理時,需注重全面預算管理、科學安排資金周轉和財務審計等等;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需注重合理人才的培養、激勵和儲備等等;進行銷售管理時,需注重產品與市場的有效結合點、銷售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場信息的掌控等等;進行裝備能源管理時,需注重對設備的點檢和維護管理、經濟型狀態預知維修管理、改進和大修管理等等;進行生產工藝和流程管理時,需注重工藝的改進、流程的優化、節能降耗方法的應用等等;進行安全管理時,需注重員工的安全意識培養、工作過程中危險因素的辨識與控制等等。 二、建立企業完全成本管理體系,向完全成本要效益。比如:建立三全成本管理體系,即全員、全系統、全方位推行成本管理;進而加強對員工成本意識的培養和行為規范;查找和分析影響產品完全成本構成的因素;全系統地推行成本責任制;應用完全成本管理系統中的有效方法尋求成本改善空間和進一步降低完成成本。 三、根據自身企業特點,適度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向規模化要效益。目前,向規模化要效益的企業比比皆是,但對於自身企業能否擴大企業經營規模,要考慮眾多因素,比如:考慮自身企業所處行業的特點與前景、考慮自身企業的實際經營業績、考慮企業的利潤空間等等,做好充分的調研、研究、分析和評估等,方可決定是否向適度的規模化要效益。 四、優化產業結構,開發合適的產品和服務,向產業結構要效益。比如:發展良性的循環經濟;進行產品的深加工;開發合適的產品和服務等等。 五、依靠科技,採用先進技術,向科技要效益。比如:通過自主開發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贏得核心競爭力;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工作方式方法的現代化,贏得市場先機和增加產品的附價值。 六、注重營銷策略和手段的創新,把握市場脈搏,向市場要效益。 比如:通過有效的方法,及時了解市場上產品價格的波動,合理營銷,使得企業自身產品賣高價。 七、擁有高素質的企業經營者,向企業帶頭人要效益。因為企業帶頭人的素質往往影響甚至決定企業發展的方向,並對企業管理有重大影響,進而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構成潛在的甚至直接的巨大影響。 八、提高產品質量,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向產品質量要效益。比如:藉助質量管理體系的標准化和有效性,來提升產品的質量;通過掌控原材料的質量、精細化生產、對產品質量嚴格把關等來提升產品的質量。 九、對於部分企業的產品單一而且發展前景不樂觀的,適度考慮深化改革,發展多種經營,向經營策略要效益。結合自身企業實際狀況,適度開展改革和運營轉型,在發展多種經營之前需要充分調研和研究,切不可盲目或不切實際地進行,需要注重近期和長期有效結合,更要貼合實際。 十、向修舊利廢、小改小革、節能降耗要效益。 十一、構建優秀的企業文化,培養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向員工要效益。員工素質直接決定工作水平,員工又是直接作用於產品的操作者和執行者,所以員工對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等各方面有著重大影響。通過構建優秀的企業文化,通過企業文化的傳播、影響和深入,不斷提升企業員工素質,進而使得員工從思想意識、工作水平、合理化建議提交和創新的開展等各方面發揮有效和積極作用,實現效益新的增長點。 總之,企業結合自身特點,有選擇性地考慮和應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為獲得更大利潤做出積極貢獻。
❺ 如何在改善工業安全條件下和地方經濟保持平衡
方法如下:
1、努力保持工業經濟平穩發展,力爭實現工業經濟運行低開高走。
2、深入企業調研,加大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停產、半停產企業的幫扶力度,准確把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3、做好"挖潛增效"工作。協調有關部門,認真排查增長源,挖掘工業增長潛力。
4、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❻ 推動工業經濟的任務和行動方案
一、深入推進園區建設,大力提升經濟開發區及鄉鎮工業園區發展水平
責任單位:經貿局、經濟開發區、鎮鄉、街道
配合單位:國土資源局、建設局、外經貿局、統計局
工作要求:
1.扎實開展鄉鎮園區「五比」競賽活動。各鄉鎮園區迅速開展以比擴容、比配套、比項目、比質量、比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園區建設「五比」競賽活動。力爭征地6500畝,平整3500畝,基礎設施投入3億元。鄉鎮規上企業(2000萬以上)凈增30家以上,鄉鎮規上工業產值、工業投入、稅收分別實現280億元、30億元、14億元。
2.扎實推進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經濟開發區要迅速推開蘭江片登勝路兩側和江南片新周路以北、迎賓大道以西地塊,加快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配套,拓展工業用地4000畝,新增規上企業25家以上,規上工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實現工業稅收6億元,外貿出口3.7億美元,完成工業投入27億元以上,爭取全年引進工業資金18億元以上。
3.緩解土地制約瓶頸。建立用地指標安排與鄉鎮復墾掛鉤機制,制訂考核辦法,提高補助標准,調動鄉鎮土地復墾的積極性。實施工業用地招拍制度,開展低效用地清理專項行動,全年清理低效閑置用地1000畝,其中經濟開發區清理500畝,鎮鄉、街道清理500畝。
二、開展項目落地專項行動,加快項目投入產出
責任單位:外經貿局、經貿局
配合單位:發改局、人行、經濟開發區、鎮鄉、街道
工作要求:
1.開展項目落地專項行動。梳理項目落地過程中的難題,建立項目落地一對一服務機制,明確時間節點與進度要求,定期督查,加快項目審批、落地。
2.開展達產達效專項行動。對近3年來招商引資項目進行一次回頭看,由園區辦牽頭,從優化服務、規范管理、履行合同三方面,復核項目運作狀況。
3.加大工業性投入。發揮產業政策導向作用,引導企業投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等產品傾斜。積極推進低碳、環保、節能等項目建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扎實推進大項目建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年完成工業性投入55億元以上,其中製造業投入完成52億元以上。經濟開發區完成工業性投入27億元,鎮鄉、街道完成工業投入30億元。
4.全年實施60項總投資44.3億元的市重點技改項目,年內完成技改投入18億元,建成投產47項。
5.認真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全年舉辦1~2次銀企合作洽談會,積極爭取金融機構的項目信貸支持。
6.加大項目儲備和包裝力度,爭取列入省重點工業項目8隻以上,獲得更多的省統籌指標及專項財政貼息。
三、優化駐點招商布局,提升招商選資水平
責任單位:外經貿局、經濟開發區、鎮鄉、街道
配合單位:市機關各部門
工作要求:
1.任務目標:爭取引進企業60家以上,引進工業資金35億元(含外資3500萬美元),力爭40億,並在引進「大好高」項目上取得較大突破。
2.優化駐點招商:實施駐點招商與產業招商相結合的「8+2」模式,分別在台州、紹興、寧波、崑山(太倉)、東莞、溫州、杭州、永康等八個重點區域進行駐點招商。同時新設立新型棉紡織和銅鋁延伸2個產業招商組,分別由一名市級領導牽頭負責。
3.發展總部經濟,推進回歸工程。2011年爭創總部經濟稅收1億元以上,在蘭新設立公司10家以上,回歸創辦企業15家以上。
4.完善項目考核:完善項目信息第一報告制度,負責每月向市招商引資領導小組辦公室匯報項目進展情況,每月召開招商引資工作例會,招商項目逐月對賬,對5000萬元以上項目個數列入鎮鄉、街道招商引資考核。
四、繼續擴大對外貿易,實施外向帶動戰略
責任單位:外經貿局
配合單位:人行(外管)、檢驗檢疫辦、海關聯絡處、財政地稅局、國稅局、經濟開發區、鎮鄉、街道
工作要求:
1.爭取新增自營出口企業20家以上,超千萬美元出口企業達18家以上。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9億美元,其中出口7.5億美元以上;實現境外投資300萬美元,完成境外勞務輸出200人次。
2.增強海關聯絡處作用,實現「大通關」運作,為外經貿企業順利開展各項海關業務提供服務。
3.全力為企業搭建國內外參展平台。計劃爭搶廣交會攤位110個,華交會攤位10個,境外參展展位80個。
4.充分發揮國際商會和牛仔面料對外貿易省級預警示範點作用,搭建起外經貿企業大服務平台。
五、積極推進棉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
責任單位:經貿局、紡織行業協會
配合單位:外經貿局、科技局、經濟開發區、人勞社保局、教體局、財政(地稅)局、工商局、質量技監局
工作要求:
1.加快推進棉紡織產業集聚升級,編制和實施《市紡織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關於推進市棉紡織產業集聚升級工程的意見》,不斷提升我市棉紡織產業競爭優勢,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2.建設紡織品綜合市場和省棉紡織品質量檢驗中心,加快建設紡織綜合市場。強化服務指導,建立配套政策,推動紡織業集群化發展。
3.扎實開展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帶動工程,加快棉紡織產業集群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產業集聚度,低能耗、低污染的現代化棉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4.強化紡織行業協會功能,提升服務功能,促進行業自律,引導行業可持續發展,推廣毛巾行業聯盟企業標准。
5.加大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增強企業應對危機能力,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爭列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家,信息化示範(試點)企業2家、市級以上新產品10隻。
六、培育壯大企業主體,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責任單位:經貿局、行政服務中心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外經貿局、財政(地稅)局、科技局、統計局、人行
工作要求:
1.加大涉企政策宣傳力度,繼續推行難題交辦制度,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及時兌現工業扶持政策,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繼續推行市領導聯系優強企業制度,鼓勵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精細化管理。
2.培育一批上規模的優強企業,全年力爭銷售額超億元企業突破90家,「億千」企業突破35家,「雙五」企業突破30家。新增企業150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0家。全市規上企業產、銷增長25%以上,力爭30%。
3.加強優勢企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對優強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生產、經營遇到的重大問題及時予以協調解決。
4.梳理調研全市企業分布結構,確定新興培育行業。確定一批成長性好、創新能力強、有特色優勢中小企業列入重點培育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庫,並在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基金中安排不少於30%的'資金,專項用於支持特色優勢中小企業技改項目和技術創新的項目補貼。
七、抓好節能降耗和循環經濟工作
責任單位:經貿局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發改局、環保局、質量技監局、統計局
工作要求:
1.進一步推進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工作,嚴格項目准入,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控制在1.0噸標煤以內(國家鼓勵類項目按行業標准執行),確保「十二五」期間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18%。
2.進一步完善節能項目庫建設,加大財政節能獎勵政策,鼓勵企業合同能源管理項目。
3.開展能源效率標識專項檢查和能耗限額標准執行情況的專項督查。對不達標企業立即停產改造,改造無望或經改造仍不能達標的企業列入淘汰名單。
4.注重推行工業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的監管,列入重點用能企業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10~20家),同時加強能源檢測(監察),不少於20家。
5.進一步完善集中供熱布局,加快浙能電廠熱電聯產建設步伐,繼續擴大城西集中供熱范圍。
八、實施名牌戰略
責任單位:工商局、質量技監局
工作要求:
1.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年內新增省市著名商標10件,省級名牌產品2隻,制定年度商標品牌戰略具體推進計劃,並開展組織實施且有量化目標。
2.開展商標搶注活動。明確創牌對象,實行一對一全程幫扶,對無商標工業企業進行摸底調查,引導外向型企業、無商標工業企業加強國際、國內商標的申請注冊,繼續完成10%無注冊商標工業企業的商標申報任務。
3.實施「以質取勝」戰略。開展質量獎評審活動,評出1~3家市市長質量獎企業;積極爭創1家市市長質量獎企業。年內扶持培育並申報省質量趕超項目1~2個,積極爭創1個項目。
九、推進技術創新
責任單位:科技局、經貿局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財政局、國稅局
工作要求:
1.著力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努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全年新增市級以上科技型企業10家以上,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全年新增各級研發和技術中心20家以上,其中省級研發(技術)中心2家以上。
2.大力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積極推進科技強市創建。全年爭取市級以上科技項目50項以上,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120隻以上,專利申請量660件以上,其中發明專利50項以上。
3.不斷加大科技合作力度,進一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舉辦各類科技對接會活動,加大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合作。充分發揮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作用,鼓勵企業與大院名校共建研發機構。
十、強化安全監督,努力實現安全生產「三個零增長」
責任單位:安監局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經貿局、公安局、交通局、建設局、教體局、總工會、旅遊局
工作要求:
1.進一步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減少一般事故,遏制較大以上事故,確保全年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實現「三個零增長」。
2.深化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繼續推進消防及「三合一」、道路及水上交通、建築施工、危險化學品、礦山、電力設施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安全專項整治。
3.強化安全教育培訓力度,大力開展「安全生產月」等活動,加強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著力提高安全意識和事故防範能力。
十一、加強電網建設,提高供電保障能力
責任單位:供電局
工作要求:
1.加強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建成投運110千伏香溪變、擴建110千伏蓮花變,開工建設110千伏女埠變,建設500KV信安至線路,提高變供電能力及供電可靠性。
2.加快城農網建設改造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174.72公里;改造或新增農村台區246個。
十二、加強對進出口企業的質量監管,促進外向型企業轉型升級
責任單位: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辦事處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質量技監局、外經貿局
工作要求:
1.加強涉及安全、衛生、健康、環保、假冒偽劣等出入境貨物的檢驗檢疫和監管,按要求對出口企業開展新的分類管理,使一類企業達6家以上,完成出入境檢驗檢疫3億美元以上。
2.加快對外貿易便利化進程,直通放行企業達40家以上,對出口企業100%實行電子監管。
3.幫助出口企業採取有效措施應對國際技術貿易壁壘,使出口產品無質量問題國際通報和退貨,幫助企業積極利用自貿區優惠原產地證書,提高外向型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十三、開展「企業文化年」和「職工技術創新」活動,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
責任單位:總工會、人勞社保局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經貿局
1.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企業職工文體活動,舉辦慶祝建黨90周年職工文藝聯歡晚會;開展「千萬職工大行動、轉型升級立新功」活動,認真抓好「六比一創」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競賽活動。
2.深化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活動。2011年,全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面達到90%以上。
工業經濟任務和行動方案責任編輯:陳老師閱讀:人次
❼ 工業經濟運行的各項指標是怎樣走出低谷的呢
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很多企業都無法復工復查呢,這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但是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企業大多都陷入了低谷,所以當前擺在企業面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使企業盡快恢復正常。在疫情面前,國家有關部門採取了對企業分類復工復產的措施,幫助企業渡過了難關,也推動了工業經濟運行的各項指標走出了低谷。
正是由於採取的措施得當,沒有想過去那樣搞一刀切,在保證重點行業不停工的前提下,根據疫情防控形勢,分批安排各類企復工復產,這才使得工業經濟運行的各項指標盡快走出了低谷。
❽ 怎樣結合工業與經濟發展
要注重工業技術的現代化改造,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原材料與燃料的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全國工業就會上水平、上檔次,如此,也就會導致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與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