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朝的工業革命這部奇書記載,有中國人發明了自行車、蒸汽機
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的進程,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階段性的大跨越。 (瓦特改良蒸汽機繪畫) 關於蒸汽機的歷史,我們都知道:法國的物理學家丹尼斯·巴本,於1679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的工作模型;後來經過瓦特的改良之後,於1776年製造戚察大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當然,在這期間,還有很多人為蒸汽機的改良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明代的一部奇書中卻提到:在我國的明朝,可能就已經有了類似於「 」蒸汽機」使用的記載。 (王征雕像) 王征,字良甫,明朝著名的科學家、機械製造家,西安府涇陽人(今陝西省涇陽縣)。明天啟二年的(1622年)進士,曾先後擔任過推官、巡撫、按察司儉事、遼海搜索軍務等職。 王征可以說是當時開眼看世界的少數幾人,他和當時的徐光啟都以中西結合聞名,被譽為「 」南徐(光啟)北王」。 崇禎十七年(1644年),當他得知京師淪陷,崇禎帝自縊時,在家中絕食七日而亡。 王征窮其一生,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發現、製造與改良。 據《明史·王征傳》中記載:王征早年身在農村,對農民的疾苦和艱辛深有體會,所以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潛心研究、改良、發明了多種適合農耕的工具和日常用具,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為官之後,有幸與艾儒略、金尼閣、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結識。 (王征的農耕發明簡圖) 在與西方傳教士的接觸中,王征對西方的科技術有了很深的認識,並從中吸取了很多的經驗,為之後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幫助。他博學多才,興趣廣泛,除科技外,對文學、宗教、音韻等方面也多有涉獵。一生當中曾編撰有《兩理略》、《學庸書解》、《奇器圖說》、《西儒耳目資》、《畏天愛人極論》等十餘部書籍。 清朝入關後,因王征編撰書籍中,有些涉及到了明清戰爭,有些又涉及了宗教問題,所以大部分書籍被禁止傳閱。只有《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和《新制諸器圖說》,在世間廣為流傳。 (王征編撰的《新制諸器圖說》) 在王征編撰的《新制諸器圖說》中,王征記載了虹吸、鶴飲、轉磑(即磨)之器三種(1.輪激磑(有銘),2.風(動)磑,3.自轉(行)磨;)自行車、代耕、輪壺、連弩等機械圖示。 自行車則是參考自鳴鍾的齒輪輪系設計,依靠懸重驅動。(見下圖) 在《奇器圖說》裡面,還有風力磨、水力磨,水力鋸等,通過風力、水力帶動軸承和齒輪然後帶動石磨和鐵鋸用來磨面、鋸木頭,甚至用來分解石塊。 下圖就是水力驅動的鋸子,王征稱之為解木,可以看出有很復雜的齒輪聯動機構了。 根據目前流傳下來的王征的著作來看,得益於和西方傳教士的深入溝通,王征的技術水準幾乎和當時西方技術水平在同一起跑線。 但是據崇禎十三年(1640年)王征另一科技著作《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 」額辣濟亞牗造」意為受上帝啟發創造。)這部書裡面還提到了: 天球自旋、地塹自收、日晷自移、月規自轉、水輪自汲、水漏自升、火船自去、火雷自轟、風輪轉重、風車行遠、雲梯直上、雲梯斜飛、氣足發矢、氣足傳聲、機淺汲深、機小起沉、自轉常磨、自行兵車、活台架炮、活鉗擒鍾、靈竅生風、妙輪奏樂、通流如海、神威驚敵等二十四種發明;此外已有名稱而未編入的還有十八種。 有一項發明:火船自去。船隻在水中自動航行,而且「 」火」為船隻提供動力。雖然在記述中不太詳細,但是如果用現在的物理學來解釋的話,這應該就是採用了「 」蒸汽機」的原理,為船隻提供了運行的動力。 根據《清史史料探究》裡面的記載:1672年,比利時的傳教士南懷仁,採用了西方的蒸汽機技術,為康熙皇帝製造了一輛「 」蒸汽機汽車」,現在的博物館裡面還陳列著當時的機沒哪器原型。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 可以說,西方發明第一台蒸汽機的時間是在1679年。南懷仁雖然也是從西方而來的傳教士,但是在 1672年就利用了西方的蒸汽機技術,為康熙製造了蒸汽機汽車,可以說如果明清時代中國也搞工業革命的話,起步並不遜色於西方。 從王征和南懷仁的事跡中可以看出:明朝時期擁有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是類似蒸汽機,明朝早在十六世紀就出現了水力紡紗機。如果當時人們充分利用這些科學技術,並進一步發展,在明朝中後期以及後來的清朝,中華文明或許不會落後於西方。 不僅是科學技術,在江南地區,一些百姓靠紡織業起家,想要憑借自己的手藝發家致富,他們高豎在探索這條路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自己一個人,或是幾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就開始聘用員工,擴大規模,出現了資本主義體系的萌芽。可明朝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家,百姓受到思想的限制,終究沒有把這些體系帶出江南,走向全國。 可事實大家都知道,明清時期的統治者眼光狹隘,自詡地大物博,瞧不起外來技術,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而當時的文人又都認為是天朝上國,根本不願意開眼看世界,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致使中華文明在閉門造車中落後於西方文明。 王征雖然寫下來了這樣的奇書,但是時也命也,明朝的滅亡一並讓這位奇才自殺殉國,後來者也並沒有繼承王征的遺志,最後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如今我們研究歷史,就是要探尋歷史背後的真相,通過這些歷史的經驗總結,以史為鑒,讓我們的未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史料探究》、《新制諸器圖說》、《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
B. 工業革命行期和發展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在政治上,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建立了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君主立憲政體、兩黨制和內閣制,政府採取措施,保護關稅,促進商業、航運和工商業的發展。制定合適的對外政策也是政府維護商人和工業家在海外利益的手段。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海外商路的安全,保證原料的來源,開拓英國商品的銷售市場。革命後,英國還把殖民擴張和對殖民地的開拓作為一項國策,到了18世紀,殖民擴張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
革命後,政府為促進流通,扶植銀行信貸業的發展,地主、資本家手中積攢的財富在商業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工業革命需要大量金錢。在資本主義初期,資產階級對金錢的聚斂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這是工業革命的基本前提。而英國原始積累所包括的兩個方面——大量貨幣集中被少數人佔有,大量自由勞動力出現——的實現方式是圈地運動、國債稅收、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圈地運動實際上是英國式的土地革命。它的出現使英國農業發生了根本變化。封建的地產在這一「羊吃人」的過程中變成了近代意義的資本主義財產。
而失去土地的大批農民四處流亡,除了勞動力外別無他物,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自由的勞動力。圈地運動還消滅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失去土地的農民開始仰賴市場,從而促進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從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連年進行對外戰爭,耗資巨大。為籌集經費,政府增加了國債和捐稅。這樣,資本家就以向政府放債取息的方式,經過國家稅收的渠道吮吸人民血汗,積累大量資本。18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同競爭對手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的戰爭,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在北美,在亞洲,在澳大利亞……英國奪取了大量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成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命線」,是重要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
工場手工業時期,商業霸權造成工業優勢,殖民制度起著決定性作用。用「罪惡」來形容奴隸貿易最恰當不過。英國的奴隸貿易始於16世紀下半葉,300多年後英國成為最大的奴隸貿易國。奴隸販子通過三角航程,用欺騙和暴力牟取資本,數量驚人。總之,圈地運動、國債稅收、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積累了資本,造成大量僱傭勞動力,開辟了國內外市場,提供了工業原料,是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必要的經濟前提。此外,工業革命還與工場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18世紀下半葉,英國手工工場相當發達,分工更細,技術提高
而自然科學方面,萊布尼茨、波義爾、布萊克等人的巨大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技術革命准備了條件,政治、經濟、技術前提都具備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應運而生。由於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大,對工業品的需求量大大超過了手工業生產所能提供的數量,市場的需求刺激了生產技術的變革。於是工業革命隨著紡紗機和蒸汽機的發明開始了。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
首先在棉紡織業發生重大技術變革,是因為棉織品物美價廉,是社會必需品;棉紡織業投資少,資本運轉較快;棉紡織業是新興的工業部門,不像毛紡織業那樣受行會規章的束縛;棉紡織的機械化在技術上比較容易。英國氣候潮濕,適合於發展棉紡織業。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1733年,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織布法,經過改進後得到推廣,初步改變了靠手工穿梭織布的落後方法,提高功效兩倍。飛梭織布機的運用使棉紗供不應求,造成了紡織和織布之間的不平衡。為解決這個矛盾,英國皇家學會公開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
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呼籲用物質獎勵辦法鼓勵人們發明創造新式紡紗機。在眾多設計者里,首先獲得成功的是織工哈格里夫斯1765年的一天,哈格里夫斯偶然發現,妻子的手搖紡車翻倒在地,但紡車上的輪子仍繼續轉個不停。他大受啟發,想既然紡車輪子有這么大的轉動力,為什麼只讓它帶動一根紗錠?如能帶動更多的紗錠豈不更好?於是他動手設計了一個能同時帶動8個紗錠的手搖紡車,使紡紗速度提高了8倍。哈格里夫斯把這個發明歸功於妻子珍妮。這個紡紗機就被取名為「珍妮機」,以後,經改造的「珍妮機」能紡80-130根紗,大大提高了功效。
資本主義的大機器工廠出現了,這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後來,童工出身的紡織工人克隆普頓經過5年的反復實踐,結合了「珍妮機」和水利機的優點,於1779年發明了騾機——因取前兩者之長而得名。這是一種新型紡紗機,後來又經他人改進成自動紡紗機,每架機器同時可紡三、四百個紗錠,而且紡出的棉紗精細而又結實。紡紗機械化的技術問題基本解決了,紡紗的效率大大提高。於是紡紗和織布之間又出現了嚴重的比例失調,織布技術的革新又成了當務之急。
因此,蒸汽機大大促進了機器的運用和工廠的生產,使工業技術的變革出現了新的飛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了。蒸汽機在其他部門也推廣開來。1785年,蒸汽機開始用於棉紡廠,1791年開始用於織布廠,以後逐漸在毛麻紡工業、煤炭、冶金、交通運輸等工業部門廣泛採用。鋼鐵工業技術的變革在工業革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各種機器和交通運輸工具都離不開金屬。18世紀綱鐵工業最重大的突破是用焦炭取代木炭煉鐵和煉鋼新技術的發明
1814年,史蒂芬遜又發明了一種更完善的機車。1825年,英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條運送旅客和貨物的鐵路。史蒂芬遜的機車在鐵路上以驚人的速度行駛——也許現在人看來這不算什麼,但這確實是人類交通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從此,史蒂芬遜製造的機車被實際運用於鐵路上,他本人便以蒸汽機車的發明聞名於世。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出現了修建鐵路的狂潮。
工業革命使工業生產完成了從手工生產方式到機器生產方式,從手工工場制到工廠制的過渡,使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各主要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成幾倍、十倍地增長。工業革命在一個世紀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所有年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大。英國的工業,因首先發生工業革命而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各國,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場」的稱號。工業革命加強了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國憑借強大實力加緊殖民擴張,攫取殖民利益,為「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
工業革命造成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後果,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的產生。工業革命簡化了社會階級關系,土地貴族、商業資產階級向工業資產階級靠攏,以工業資產階級為主體;農民作為階級消失,和破產手工業者加入無產階級的隊伍。一切階級矛盾轉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在大機器生產制度下的無產階級受壓迫、受苦難的程度最深:嚴酷的工作條件,長達十五、六個小時的工作日,大量的女工和童工……他們為資本家創造大量的財富,卻收入微薄,常處於失業、飢餓和貧困之中。
工業革命所造成的生產力巨大飛躍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領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英國最終確立,封建生產方式走向消亡,社會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但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帶來了廣大工業階級的貧困、失業和周期性的危機,也造成了亞非拉各國遭侵略的深重災難。英國工業革命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經濟和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英國成為歐洲和世界頭號強國,國際政治地位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大大加強了。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到歐洲、北美等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幫助各地的新興資產階級打擊了封建勢力。
C.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首先,當時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中國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發生。
其次,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是近代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取得較好發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帝國主義國家不允許中國掌握正真的近代科學技術,他們要把中國作為他們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市場。
第四,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特性決定,民族資產階級自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堅強的革命意志,力量比較弱小,相對於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力量弱小。
總之,諸多的原因決定了近代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發生可得到發展。只有革命推翻封建政府,人民翻身做主人才是我們最後的選擇,實質上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雖然今天中國還是存在諸多令人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們相信一切都會有多改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要經歷一個過程的。
D. 為什麼高效利用能源資源對工業革命至關重要
這個得從各方面考慮。
明朝末年就出現了資源主要萌芽,,,但就是發展不起來,感覺主要還是中國太大!
《邏輯思維》裡面有期講的還不錯。你自己去搜搜看。
大概有幾個原因。
首先得有資源,有市場,有交通便利,才能有可能發展工業革命。 不然像早期蒸汽機那種低效率機,怎麼可能得到推廣。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情況,在清朝的時候,重要的能源資源如煤炭,主要集中在陝西、山西。那時候交通不發達,不可能大量的往外運,即使運到的像北京,或者南方廣州這些城市,那麼勢必那個煤價會上漲,做生意的用不起呀。
而在英國大城市都有河連接大海,航運交通方便,運輸成本低。然後大規模使用煤炭,早期蒸汽機得到應用,然後再去用低效率的蒸汽機去開採煤,形成經濟鏈,然後改良能源機,能源得到解決,然後各種工業都起來了。。。
E. 為什麼說工業革命能使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500子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間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F. 近代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中國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中國近代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中國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發生。
1、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的封建勢力的頑固阻撓使近代工業革命不可能發生在中國。
2、帝國主義不會允許中國掌握高精尖的的近代科學技術,他們只願意把中國國當成原材料的越多地和商品傾銷區域。
3、由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特性決定的。民族資產階級自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堅強的革命意志,力量比較弱小,相對於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力量弱小。
(6)為什麼工業革命發展到陝西擴展閱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9世紀末,民族工業獲得初步發展。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
一戰後,民族工業蕭條。20世紀30年代,民族工業又有新的發展,但是官僚資本主義獲益最大。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民族工業發展艱難,陷入困境。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但因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沒有完成、民族沒有獨立,工業化革命一方面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另一方面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擠壓,處於夾縫中艱難生存的境地,最終胎死腹中。
G. 工業革命的原因是什麼
1、農業革命與人口增加
在18世紀,英國人口不斷增加,以及英國農業革命和圈地運動的後果,以致農業勞動力過剩,不得不尋求新的就業機會,有助於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再加上人們的消費需求亦日漸增加,為批量化生產的商品提供了銷路。
2、自然資源的因素
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中北部,那裡擁有豐富的淺層煤礦和鐵礦資源,但缺乏木材資源。工業革命下產生的蒸汽機,以及利用焦煤而不是木材煉鋼的冶金技術革新,這些使得英國的煤礦和鐵礦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3、貿易限制的解除
1623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允許設立專利權保護新發明的權利,開始刺激許多新發明的產生。工業革命約於1750年開始於大英地區。工業革命的展開有多種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結束就是一個明顯的工業革命導火線。隨著封建制度於18世紀初在西方消失,貴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種特權(例如貿易的專利)也隨之消失。這些改變推動了自由貿易,形成了更大規模的市場,使工商業的發展更為蓬勃。在這種改變下,舊有的家庭式工業生產模式已不能滿足貿易發展的需要,所以人們便致力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以增加產量,因而引發了工業革命。
4、殖民地市場和原料
此外,世界貿易的發展亦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從15世紀發現新航路起[1],許多歐洲國家在亞、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紀,這些殖民地不僅為它們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場,還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為了滿足因世界貿易所引致的龐大需求,人們便開始採用機器和其他方法來提高產量,從而引發了工業革命。
5、資本與新技術
資金的積聚及新機器的發明也是引發工業革命的其中兩個主要原因。18世紀時,歐洲本土的貿易發展蓬勃,使商人累積了大量財富。為了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他們便致力投資開設工廠、購置原料和發明新機器。加上隨著各類型機器的發明及應用,舊有以人力為主的生產工序逐漸被由蒸汽推動的機器取代。生產工序的機械化,提高了工農業的產量。結合以上的種種原因,就成就了工業革命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