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蘇聯如何以農業反哺工業

蘇聯如何以農業反哺工業

發布時間:2022-04-01 10:24:36

❶ 前蘇聯農業集體化和工業集體化之間的關系

農業集體化是為工業集體化做鋪墊的,因為蘇聯成立後土地仍然掌握在富農手中所以要那他們開刀,斯大林是採取的暴力手段干預的。工業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農業改革成功工業自然也要實施了

❷ 蘇聯工業化過程出現的問題

蘇聯國內日常消費品的生產卻被忽視,城市居民並未分享到多少工業進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蘇聯的人均食品消費和人均工業消費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而且不能達到生產要求的會被處分,以至進行勞改甚至被槍決。

工業如何有效反哺農業

工業反哺農業具體表現: 1.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將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 2.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新增資金主要安排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 3.國家科技投入將不斷提高用於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資的規模。 4.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財政收入中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 5.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 6.各級財政大幅度增加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用於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從今年的一號文件可以發現國家政策的總體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轉變財政分配、資源配置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的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三農」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簡介: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農產品生產則受到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增產的困難很大。我國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進口來彌補不足,但作為一個大國,不可能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為此,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不斷增強國內農業生產能力。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要求:為了克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務,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減緩乃至扭轉這種城鄉差距擴大趨勢的要求,是按貢獻取酬和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也是穩定社會的要求。

❹ 蘇聯為什麼會糧食匱乏以至於造成解體是否有美國人的陰謀

令人擔憂的糧食產量

我們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先進的一個標准,便是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因為城市化水平越高,意味著這個國家的工人數量越多,工業化水平也就越高,但在此消彼長之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所佔比例也就越低。

而在農業反哺工業的情況下,農場工人工資待遇遠不如城市裡的工,這導致成為工人是每一個農村下一代的夢想,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不但擁有城市,鄉村人淪為老年人的居所,農業生產率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前蘇聯的糧食產量也逐年遞減,這正是赫魯曉夫上台時的歷史背景。

很多人無法想像,在整個20世紀前蘇聯的時間是糧食產量高峰是在1913年,自此以後糧食產量便一路下滑,最初的表現是,前蘇聯對外出口的糧食越來越少,由此換取用來補貼公寓的外匯數量也越來越少,工業發展受到了限制,咱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糧食產量的減少,讓前蘇聯不得不從國際上購買大批糧食,才能養活逐漸增多的城市人口,原本捉襟見肘的外匯節余和黃金儲備就雪上加霜了。

治標不治本,進口糧食開啟了噩夢

對此前蘇聯也並非毫無解決辦法,其實只需要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匱乏的問題,但這無疑是承認之前的集體化經濟防範是錯誤,進而否定蘇聯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道路,這是赫魯曉夫不想看到的。於是他想到了前蘇聯廣袤的土地儲備,於是另闢蹊徑,開始鼓勵農民進行大規模開荒。

在最初的幾年,這一政策的確產生了一些作用,前蘇聯的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但緊接著便停滯不前了。這是指的蘇聯開始嘗試另一種方法,但是大規模引進現代化農業機械,如聯合收割機,牽引機等農業大型機械,所以到了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糧食產量小有提高,在以快速增速的消耗量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

於是前蘇聯終於在1963年做出一個驚人決定,開始終止向東歐附屬國出口糧食,正是這一次決策,讓很多附屬國家失去了對前蘇聯的信任,為後來的前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但單純的節流已經難以挽回國家缺糧的局面,就在在同一年中,蘇聯動用了1/3黃金儲備,從國際上購買糧食,那他主要購買的對象便是他的競爭對手美國。

到了80年代,蘇聯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遙想20世紀初,蘇聯一度是國際上糧食出口最多的國家,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時蘇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是這個危機既非美國的航母境界,也不是遙遠的核威懾,而是關乎老百姓吃飯問題的糧食。

糧食危機中的解體

由於集體經濟體制的僵化,蘇聯生產的商品,已經全線落後於國際水平,這意味著他很難將自己本國生產的商品在國際上推銷,想要購買糧食,只能依賴真金白銀。不過好在俄羅斯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加上70年代的高油價,緩解了前蘇聯面臨的糧食困境。

但當時的前蘇聯領導,錯判了國際油價的形式,沒有趁這段時間積極儲備外匯,反而花費大量資金用於軍備競賽,所以當上世紀80年代油價下跌時,前蘇聯之前面臨的糧食窘境,變本加厲的襲來,而1989年至1990年,又是全世界糧食歉收的一年,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此時的前蘇聯已經沒有錢再從國際上購買糧食了。

為了突破這一困境,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允許農場以市場價格自由銷售糧食,通過利潤激勵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從而從整體上提高輕松人的糧食產量。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蘇聯解體了。

❺ 蘇聯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標志是

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
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 「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❻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創新舉措被我國借鑒,但在我國實施的效果不好之後我國又進行了怎樣的改變

1,以農補工發展工業,然後讓工業反哺農業。現在進行中
2,計劃經濟。現在改成規劃加市場,主要是市場經濟。當年實施計劃經濟其實大體效果不錯,但是從農村改革後,越來越覺得缺少靈活性,窒礙生產發展,經過漫長時期的改革和調整,終於確定搞市場經濟。比起計劃經濟,壞處是,技術推廣,尤其是農業技術和工業基礎技術的推廣,明顯的不暢了(現行的世界知識產權制度非常妨礙我們這個窮人國家搞大面積推廣),而我們的高端技術又遲遲發展不起來。。。
3,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結果慘不忍睹
4,工資級別制和高官特權,這個容易培養特殊利益階層或階級,但是不知道甚麼制度能代替它,而且時間越久改革阻力越大。著名的三公消費問題,根由即此。

❼ 為什麼蘇聯通過集體農庄以農業補工業成功實現了五年計劃而我們使用人民公社確實已農業部工業卻失敗了。

國情不一樣,蘇聯地多人少,發展農業可以獲得大量糧食並減少農民數量(集體農業使農業相對從業人口變少),並且在某些情況下蘇聯還有糧食出口,我們地少人多,即使現在農業這么發達,還是需要進口糧食,蘇聯的工業發展很大程度上也不是你說的集體農業的功勞

❽ 俄羅斯曾是以農耕為主的窮國,它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俄羅斯的崛起歸功於斯大林,斯大林對於俄羅斯從農業向工業的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給蘇聯帶來了比較嚴重的隱患,但是在當時確實是成功卓越的。綜上所述,俄羅斯的崛起歸功於斯大林。

❾ 蘇聯農業集體化與工業集體化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

工業集體化和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等首創的,又稱為斯大林模式,他影響著蘇聯30年代到90年代的興衰。
工業集體化和農業集體化之間有著密切聯系。首先,農業集體化把農村勞動力集中起來,這樣就有更多的勞動力,於是就為工業化提供勞動力。其次,農業集體化有利於余糧徵集,余糧不僅保證工業化順利進行,還可以出口換匯,為工業集體化的初期原始積累提供來源。最後,工業集體化為農業集體化提供農機,提高工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集體化雖然對工業化有著巨大作用,同時有力地提高了農業效率(人均產量而非畝產量),但它拿走農民的太多了,以至農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除此之外,這也是蘇聯經濟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

❿ 如何理解「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政策提出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

工業反哺農業,是對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變化特徵的一種概括。這里的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而農業則涵蓋「三農」。工業反哺農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象,從國際上看,許多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經歷過由農業哺育工業轉向工業反哺農業的過程。一般來講,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發展;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時,要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除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國家還必須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國民經濟發展到工業對農業反哺期時,如果及時加強農業、反哺農業,整個國民經濟就會協調健康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反之,如果繼續挖農業、忽視農業,就會出現農業萎縮、貧富差距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加劇社會矛盾,甚至出現社會動盪和倒退。 從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過程看,新中國成立後,為迅速擺脫經濟落後的局面,我國採取了重工業超前發展戰略。當時,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低。1952年,全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50多美元,農業勞動力份額達83.5%,農業凈產值的比重為70%。在這樣的基礎上搞工業化,農業必然成為籌集工業化資金的主渠道。據測算,1979年以前的29年,農業部門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的資金約4500億元。這種向工業傾斜的政策從全局和整體看是必要的、有效的,問題是延續時間過長,使本來就落後的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得不到應有改善。不僅如此,長期實行的城鄉分割體制,還使城鄉之間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實際上被排除在國家工業化進程之外。由於實行農村農業人口與城鎮非農業人口兩種戶籍制度,造成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權利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加劇了城鄉結構的失衡。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城鄉關系逐步改善,但農業和農村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仍處於不利地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發展機會、社會地位等方面仍不平等,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未從根本上改變,因而造成工農業發展失調和城鄉發展失衡的局面沒有扭轉,城鄉差距依然懸殊。 我國是否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階段?回答是肯定的。從工業化發展階段來看,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產值結構大約為15∶85,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就業結構大約為50∶50,城鎮化水平為40%。這四項指標表明,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這時採取相應措施,以工業反哺農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例如,日本在戰前處於以農養工階段,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轉向工業反哺農業階段。韓國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還從農業部門抽取工業化資本,自60年代末開始轉向保護農業。 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僅與我國工業化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而且是由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復雜性決定的。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承受風險最大的弱質產業。我國人口60%以上居住在農村,農民生活水平明顯低於城鎮居民,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發展水平也明顯落後於城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村面臨的任務更為艱巨。從歷史經驗來看,農民安居樂業對於國家的穩定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廣大農村形成和諧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有堅實的基礎,國家長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我們必須從鞏固工農聯盟、加強國家政權基礎的高度,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深刻認識工業反哺農業、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其實質是要處理好對農民「取」與「予」的關系,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與蘇聯如何以農業反哺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貢南駿汽車保養在哪個地方 瀏覽:380
奧迪p5j393在哪裡 瀏覽:338
汽車發動機風扇哪個位置 瀏覽:232
汽車車門噴漆需要烤多久 瀏覽:747
安徽工業相機怎麼樣 瀏覽:192
汽車改完色多久備案 瀏覽:210
工業路化肥廠家屬樓怎麼樣 瀏覽:260
汽車輪胎一般多少錢 瀏覽:785
寶馬車如何分別配置 瀏覽:986
汽車辦公室如何供電 瀏覽:175
濟南哪個汽車站離機場 瀏覽:452
汽車採集數據用什麼網路 瀏覽:388
工業電解鋁的原料是什麼 瀏覽:276
賓士e怎麼設置座位記憶 瀏覽:468
寶馬零件以什麼發放 瀏覽:69
人被汽車撞了司機跑了怎麼辦 瀏覽:781
馬雲牌榮威汽車多少錢 瀏覽:922
除了奧迪a7還有什麼車型 瀏覽:42
寶馬8系四門和雙門哪個好 瀏覽:541
寶馬525性價比怎麼樣視頻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