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推進工業農業旅遊城市動力五個轉型
首先是推進城市空間轉型升級。促進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組團式發展的轉變,形成布局合理、規范有序、高效暢通、生態宜居、疏密有度、錯落有致的城市空間秩序。
其次是推進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產業轉型升級,實力顯著提升,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四化」同步發展,依託科技、教育、人才和信息資源優勢,加強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著力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進一步把握產業關聯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樹立全域發展理念,突出規劃銜接、項目支撐,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提高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⑵ 為什麼要用工業化的思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發展現代農業社主義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科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必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項系統工程 1、科制訂規劃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制訂科行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於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至關重要規劃要科眼光思維充考慮農村實際發展規模、發展進度務求實事求建立適合本經濟發展坐標系要打破全、全格局通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示範帶規模做鏈條做品牌做響促進新農村農業產業向區域化、專業化產業化向發展級部門應鄉鎮資源情況、發展現狀進行詳細摸底圍繞主導產業制宜產業發展規劃鎮、村產業發展作新農村建設重要內容加快培育批特色明顯競爭力強專業村同落實規劃程要力戒隨意性短期行 2、抓規模發促產業發展通政策引導、產扶持等系列措施引導農業由零星散經營模式向規模經營轉變形主導產業主優勢農副產品產業帶提升競爭能力抓基建設二給試點村定目標三政策傾斜扶持整合林業、扶貧、農業綜合發、農業產業化資金試點村及專業戶規模資金給予補助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持續發展能力充發揮農業綜合發、現代農業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專項資金作用加快建設適應主導產業發展高標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強渠、路、田、林、井、電綜合配套基礎積極引導、規范農村土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主導產業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利用率農民產積極性另外要加強農業態環境建設保護力度加快農業污染源治理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全面提升農業持續發展能力 4、加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提供才保障現代農業建設需要培養文化、懂技術、經營新型農民要努力百萬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戶科技園建設工程同現代農業機結合起積極引導農民樹立現代農業理念增強發展意識競爭意識培養創造能力提高農民群眾獲取各種知識信息能力結合發展主導產業實際需要展針性強、務實效、通俗易懂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廣農民科技素質加新農村建設駐村指導員培訓使現代農業知識傳播者 5、加投入力度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資金保障機制要加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級財政投資盡快形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穩定資金源;二要加農業招商項目建設力度創新農業發展思路徹底跳農業抓農業落思維式工業化理念抓農業加快農業招商步伐項目、項目;三要抓住家實施西部發積極財政政策等機遇努力爭取更資金改善農村產條件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四積極吸收農民社力量投入充發揮打工返鄉員聰明才智引導參與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增加投入提高科經營水平鼓勵民營資金投資現代農業現代農業建設注入力 6、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科技現代農業發展決定素應力發展普及農業科技改造傳統農業要發展綠色農牧業目標努力普及新技術
⑶ 如何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一)推進城鄉聯動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扭轉城鎮化發展偏差,加快中小城市發展;
(三)注重內源驅動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
(四)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五)優化「三化」發展政策,實現「三化」協調發展。
⑷ 如何依靠工業支撐和帶動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謀求農業生態系統中各要素及其相關各系統之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有序化與整體性持續運作,其核心是保持農業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生產力的可持續性。
⑸ 如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需要轉變觀念和經營方式,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突破農業內部純粹種植養殖業限制,向加工和市場延伸。目前傳統農業所佔經濟比重在下降,而深厚的小農思想和舊的生產方式以及捆綁在農業上的人口和勞動力還大量存在。雖然農業依然難於抵禦自然災害,但汪洋大海的小農經濟,以自產自銷為主,總體上還是風平浪靜的。 傳統農業在市場經濟的社會里不可能成為世外桃園,在其轉變的過程中,除了自然風險還要經受市場風險,雖然面臨的是驚濤駭浪的未來,卻是農業新的革命和進步。 一、認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三個階段 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需要一個自然的又是自覺的發展過程。既要考慮廣大農民的適應性,不能人為的激進。應看到農民的種養習慣,特別是世世代代形成的農業經營理念,都與現代農業的發展相距甚遠,當然也不能迎合以往的傳統。必須在打持久戰的同時,戰術上爭取積極主動,正確把握好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從「三農」現狀及其發展規律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可否劃為三個階段。 1、傳統農業為主、現代農業為輔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傳統農業占絕對優勢,現代農業處於萌芽和弱勢,但其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等要素是新生事物,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生命力,孕育著向更大范圍的推進。盡管大量農民和土地,甚至不少基層幹部的精力還在傳統農業上,但只要我們認識到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的趨勢,積極採取措施,就能從傳統農業中突破重圍,走出自己的路子。因此在傳統農業的汪洋大海中,我們不能聽之任之,無所作為。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一點一點的推進現代農業的要素轉變。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要抓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推進現代化,就在群眾和幹部尚未提高認識前盲目地把農民拉過來,把土地調過來,要從基礎工作抓起,逐步地實現此消彼長,在共處中走向新的彼岸。首先,教育農民。積極向農民宣傳現代農業優勢,讓農民認識到依靠傳統農業擺脫不了貧窮,讓市場經濟和競爭意識在農民那兒入腦入心。其次,提高幹部。要用現代農業經營理念武裝幹部,學會用市場經濟的辦法組織、引導和服務「三農」,增強幹部指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第三,辦點示範。把農民的自覺性與政府的示範引導結合起來,發揮兩個積極性。通過在很少的面積上,由少量人發展現代農業,迅速富裕起來,使農民看到現代農業帶來的好處,讓農民教育農民、農民說服農民、農民動員農民,認識到現代農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慢慢地接受現代農業的全新理念,把廣大農民逐步引導到現代農業上來。我市通過示範發展早熟梨,讓農民看到早熟梨不僅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而且經濟效益高,農民很快在荒山坡地種了20萬畝早熟梨,並建立各種專業合作組織,舉辦早梨節,擴大市場,引深加工,還以每年5萬畝的速度在增加,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持階段。這個階段是在動員農民、教育農民,使農民對現代農業認識有所提高的基礎上,現代農業星火燎原,形成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旗鼓相當的格局。由於農業與自然緊密相連,農業生產力低下,基本靠天吃飯,這註定了調整結構,促進現代農業轉變還有一個漫長過程,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更不會象工廠生產一樣不受季節限制。可喜的是,現代農業的要素在這個階段有了非比尋常的發展。一是現代農業的份量在增大。二是現代農業的機制在形成。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轉向規模化,加工和市場的鏈條在延伸,合作經濟組織在壯大。三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示範效應越來越突出,農民自願選擇現代農業的意向在增加。唯物辨證法告訴我們,舊事物的消亡是個痛苦的過程,不會自動退出舞台,新的事物要突破舊事物質的束縛必然會有猛烈的暴風雨,因此在戰略相持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要完成量的積累,逐步走向質的飛躍,還須採取比以往更強的措施來支持現代農業,用正確的發展思路指導現代農業。既要立足於改造傳統產業,不簡單的否定傳統,又要發展現代特色種養業,把現代農業的優越性一分一厘地發揮出來。傳統產業改造一分,現代農業就增加一分,一增一減,現代農業就越發厚重,農業發展的天平就逐漸向現代農業傾斜。 3、現代農業為主、傳統農業為輔的現代化階段。相持階段是兩種農業的較量,在量的積累到了相當的程度,事物質變的條件具備了。第三階段就是在量上現代農業占絕對優勢後的飛躍。這時現代農業的理念、機制基本形成。無論是結構調整的規模,還是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產業化經營水平,都能完全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特別是農民的經營理念,大多已轉變為現代農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已成為農民的自覺行為。同時農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在下降,農業人口和勞動力在減少,素質在提高,人地比例下降使農業規模趨於擴大,資本供給越來越充裕而勞動成本越來越高。因此,用機械替代體力勞動成為現實。現代農業完全取代傳統農業,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 目前,我們正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變過程中,有不少地方已進入第二階段,正確認識所處階段,對於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二、走農業結構調整規模化市場化的路子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應將農業的生產目標由滿足自給性消費的產量最大化,轉變為商品性生產的利潤最大化。要完成生產目標的轉換,必須調整農業結構,由單純的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產量向適應市場需求、滿足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需要的方向調整。 1、按照土地和糧食政策與農民作為市場主體自由選擇相結合的原則調整結構。目前,我國農村實行的是一家一戶的家庭經營,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在結構調整中既要貫徹中央政策,保證糧食、棉花的種植面積,又要尊重農民的意願,由農民選擇符合當地實際、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東西來種養和經營。這就會在同樣多的面積上增加效益。 2、把適宜種養、有市場的東西調大,實行規模經營。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產業政策的要求,把一家一戶選擇出的經濟效益高的種養品種進一步擴大,形成同類產品的專業鄉或專業縣或專業區域,進行大規模生產,形成規模效益,農民在自己不大的面積上也可以獲得規模效益。我市都昌縣在發展有核珍珠養殖中,通過示範引導,充分利用本地水面,並沖破縣域界限,把珍珠養殖發展到周邊地區,形成了千家萬戶的規模化養殖。目前,養殖面積已發展到8萬畝,有核珍珠產量佔全國80%的市場份額,被授予「中國淡水珍珠之鄉」。規模化生產吸引各地客商紛至踏來,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千家萬戶的小規模養殖獲取了大規模生產的平均效益。 3、把上了規模的品種調優,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使結構優化。食品緊缺時期,農產品生產追求量的最大化以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在數量上有了保障後,人們越來越重視質的提高和食品安全。目前,綠色、有機食品已成為市場消費時尚,越是優質農產品價值越高。同時,國際市場有嚴格的綠色壁壘,國內農產品市場有嚴格的准入制度,因此農產品要經受市場競爭,必須堅持以標准化生產為基礎,促進結構調整的優質化,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保障從田頭到餐桌的安全生產,從源頭到終端實行全程優質化。改變了過去優的不多,多的不優的狀況。 4、做好兩個「流轉」工作,為結構調整開辟廣闊道路。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山林、水面流轉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和農村資源從農業解放出來,為結構調整開辟廣闊空間。一是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或其它產業,使農村人口和勞動力減少,有利於形成少數人種多數人的地,擴大人均生產面積,為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使規模化經營成為現實。二是把土地、水面、山林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逐漸轉移到少數人手裡,使農村勞動力與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就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掃清了生產關系的束縛,可以沖破一家一戶的壁壘,使農業機械賓士在廣袤的土地上,且能廣泛運用科技。 5、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結構調整提供扎實基礎。在一家一戶小規模耕作的情況下,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和機械化、標准化生產受到限制。隨著結構調整的深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山林、水面向少數人流轉,種養規模擴大,會涌現出許多大農場、大庄園,使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不受一家一戶的限制,有條件在更大規模上推進。大機器的廣泛應用,又促進了產業化與結構調整,二者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同時在大農場、大庄園內,大量聘用大中專畢業生、精簡的機關幹部、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來工作,園區內實行現代化經營,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這也是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的題中應有之義。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從整體上改進了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村環境,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水平就會大大提高。 三、走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路子 現代農業就是要把農業從內部的一產向二、三產延伸,實現農業的工業化、市場化。農業產業化作為我國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模式,能較好地把種養殖、加工、流通融為一體,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特別是在縣鄉搞農產品加工,能把部分農民轉成職工,由於他們能認識到作為工業原料生產的種養業的投入和辛苦,會以特殊的情感和理解,把現代技術條件下農產品加工的效益,部分地轉移到一產,使農民也可以得到二、三產業中的一些利潤,打破工農產品剪刀差。特別是產業化經營對二、三產業發展的促進,有利於實現城鄉產業的融合和城鄉協調發展,為農村的城鎮化奠定物質基礎。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在二、三產上有突破,在產業化經營上加大力度。 1、建好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通過調整結構形成工業原料的規模化生產,不僅可以使農產品進入鮮活產品市場獲取規模效益,同時規模化的生產也為農產品加工提供了原料基地,解決了集中加工與零星資源的矛盾。建好原料基地,首先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對區內特色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實行跨區生產,建設地區性規模基地。其次要以企業為依託。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資金、品牌、信息、技術、市場和管理優勢,以現代工商理念和方式把資源基地擴建到全國有同類資源的地方。第三要突破地域界限。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尋求最佳資源組合。按照國家九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對同類產品生產加強跨區域合作,增大區域內資源規模,為加工業提供廣闊的原料生產基地,使加工業立於不敗之地。 2、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按照其內在的發展規律,要盡量辦在縣城或建在資源集中地。在發展中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沖破鄉親觀念束縛,盡可能減少家族式的企業管理。用工業化生產理念來辦加工企業,用股份合作制來改造企業。用先進的工業管理機制、標准化的生產要求,把農民培養成產業工人;把土生土長的企業經營者培育成懂經營,善管理,視野廣,胸懷大志,善於在市場經濟中駕馭企業、揚帆遠航的企業家,增強企業的發展後勁。二是千方百計增加資金投入。農產品加工業資金密集、生產周期長,同時,存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這就決定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必須有比工業生產更加優良的發展環境。通過優化環境,把最好的資源做成最好的項目,吸引區域外資本,民營經濟和農村種養大戶來發展加工企業。通過產業化資金補貼等財政杠桿形式,引導更多的信貸資金投放到農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三是用集群化的模式來壯大企業。目前大多數農產品加工廠仍停留在作坊式的生產水平,精深加工不多,帶動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毫無優勢可言。從實踐看必須形成強大的企業集團,提高產業整體抗風險能力,才能在競爭壓力中不被各個擊破。因此,在當前要搞好企業整合,鼓勵並扶持現有的工、農和企、企加強聯合,用現代企業制度把散、小、弱企業整合發展成為龍頭企業集團,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經營。例如我市紡織業情況,有充足的原料,歷史上棉花產量達到240萬擔,與湖北、安徽等棉花主產區緊密相連,還有大量的薴麻、蠶桑、化纖等原料。有較好的紡織工業基礎,有大量的紡織機器、紡織技術人員、專門熟練工人,當地群眾有接受發展紡織產業的觀念。現在,零散紡織加起來也有近100萬紗錠的規模,近年各縣區引進了大量服裝加工企業。問題是這些資源和企業零散,在市場上內部惡性競爭,互不聯系,產業上紡多、服裝加工多,中間的織布和印染少,形不成鏈條。急需要在橫向上形成產業聚集,合理分工,市場上共同對外;在縱向上,形成種植—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完整的產業鏈條,減少成本和風險。這是保持產業強勁發展的必由之路。 3、開拓市場搞活流通。要在立足資源基地、擴大加工基礎上開拓市場,既賣鮮活產品又經營加工產品,讓農民成為商人、經紀人。一個縣一個地區原料基地擴大之後,其規模效益,必須通過擴大市場來實現,這就要求縣域經濟走出縣外、省外、國外,讓自己的產品佔領市場。在鮮活市場和加工產品市場兩個日益成熟的市場內,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市場佔有率。必須從產品質量控制,打造市場品牌,提高營銷手段等多層次著手,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特別是要用先進的商業理念武裝企業職工和農民,提高他們的經營決策能力和市場分析能力。能及時准確地分析了解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內外市場狀況,包括主要競爭對手的情況及影響供求變化的多種因素,避免企業和農民生產的盲目性,以大流通,促進大生產,獲取高效益。 四、創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的農業組織形式 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是一種經濟社會行為,越是社會化的經濟發展,越需要現代化的組織管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對農業組織形式變革要求越來越迫切。只有正確把握組織形式變革的方向,才能在深化農村改革中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組織形式,首先是以生產隊為基本生產單位的集體經營向以一家一戶為主的家庭經營轉變。由此也拉開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序幕。過去的農民集體生產雖然有利於規模生產,有利於基礎設施的建設,但這種組織形式和生產關系是虛假的,追求「一大二公」,與當時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抑制了農民的創造力,所以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農產品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實行家庭承包經營20多年來,我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產品由長期短缺進入了供求平衡,豐年有餘的新階段,充分證明變革了的這種組織形式,把農民從對生產隊、公社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來,發揮了農民個體力量,滿足了生產力發展多層次需要,是一種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符合這個時期我國國情。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分散化、個體化生產經營的農民,越來越經受著市場、自然和技術三重風險,在重重壓力下,廣大農民發揚首創精神,不斷調整經濟組織結構,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在一家一戶生產的不平衡發展中,有一部分大戶或企業脫穎而出,但這僅僅是少數。大多數小戶生產仍然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在實踐中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聯合起來,建立起利益共同體,如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共同應對各種風險。這樣原來一家一戶的組織形式悄然演變成四種要素同時並存的形式,即一家一戶生產經營、代表眾多小戶利益共同體的合作經濟組織、大戶、企業。其中的合作組織是小戶發展壯大前的一種緩沖組織形式。這些要素在實踐中相互組合,形成了:公司+農戶、農戶+大戶、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合作經濟組織+公司。目前的農村組織多是這四種要素的不同組合。如我市都昌縣周溪鎮把珍珠養殖和加工發展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養殖和加工者,建立了若干專業合作組織,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共同體,有的通過合作組織共同對外,有的是合作組織加公司,形成了統一加工,統一生產、統一價格,大大提高了參與市場的競爭能力,養殖戶、加工戶獲得了規模養殖和加工的利潤。 隨著農村的改革和發展,農業組織呈小戶做成大戶、大戶做成企業的趨勢,這種發展和變化,還需在量上積累,在質上飛躍,產生大戶和企業的條件正在顯現。一是隨著兩個流轉的加快,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越來越少,剩下的農戶逐漸佔有規模的農業資源,有條件向農業大戶、企業家轉變。二是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目前的多種組織形式並存的局面,將在不平衡發展中促使許多小戶變成大戶,大戶轉變為企業。三是農業現代化都要求農業生產者參與市場競爭,競爭促使農業主體從種養殖向加工和流通發展,要求農業企業的現代管理和經營意識不斷增強,將使農業企業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可以設想,以後的農業組織形式雖然還是一家一戶經營,但與從前的一家一戶家庭經營有了本質的區別,這時一家一戶變成了大戶或企業。在量上大戶或企業佔有的土地、山林、水面多了,聘用農村勞動力多了,擁有的農業機械等現代化工具多了。質上的飛躍就是農業勞動力素質提高了,參與農業勞動和管理的的有農民、大中專畢業生、技術人員,專業管理者,精簡了的機關幹部。產業鏈條拉長了,盡管有的可能是單純的種養基地,但多數會從種養發展到加工、流通;經營方式不是原來的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而是企業化經營,講求效率,真正用工業理念、企業制度和管理來經營農業。這種新的組織形式的轉變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要推進這種轉變,必須解放思想,在放活組織管理,破除陳舊觀念上下功夫,不斷改革管得太寬、統得太死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組織控制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群體的創造活力,讓一切有利於農業組織形式轉變的要素活動競相迸發,讓新型農業組織形式的活力充分涌流,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⑹ 如何理解"用工業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產業鏈終端 對接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通過辦家庭農場,農民入股、土地託管等多種形式,土地並沒有流走,農民想收回來就能隨時收回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說,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不拘一格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是「農業工業化」一個很重要的內容,而農業工業化最終實現的是供給和需求相對接:
張曉山:從觀念來看,做農業的話呢,應該有工業這一些理念,標准化、專業化、規模化,這些很多都是和工業是相通的。另外一點農業不光是一產。1+2+3,就是一產和二產和三產融合,把農業這些初級產業種植業和養殖業和流通加工,包括我們以後的旅遊服務所有這些能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還有一個就是說農業本身生產的農產品最終是要滿足需求的,也就是說我們農業整個生產過程全過程實現我們的可追溯。這樣的話呢,能夠真正實現消費者需求的一個導向的農業生產。
⑺ 如何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現代農業
農產品加工業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中小微企業多、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保障群眾營養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十三五」時期,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一、充分肯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伴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依靠市場拉動、科技驅動和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好勢頭。
(一)總量規模快速擴大。2011-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3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增長11%,在工業中佔比從16%提高到18%,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從1.8∶1提高到2.2∶1。規模以上企業從6.9萬家發展到7.6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70家(其中超500億元的5家)。
(二)發展動力持續強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累計達到16.8萬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2015年預計達4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於工業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成為經濟發展新的亮點。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食用類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52%。主要農產品加工初步形成齊全的國產化機械設備品種,如肉類加工設備國產化88.5%以上,糧油加工設備逐步替代進口。
(四)空間布局更趨合理。2015年農產品加工園區達到1600家,匯聚了3.5萬家企業(其中龍頭企業1.5萬家),成為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聚集地;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等10個畜禽大省的肉類加工總量佔到全國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貨、福建膨化、湖北冷凍、四川豆製品等形成區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發展趨勢明顯。農業經營主體接二連三融合,以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發展加工和流通業,農民合作社中已有53.3%從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前延後伸融合,將農戶、加工企業和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體,打造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版。「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滲透融合,將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引入,模糊產業邊界,縮短供求距離。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實現補農建農帶農。目前農民人均收入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工資性收入,加上關聯產業比重更大,每億元加工營收吸納96人就業,明顯高於工業;農業逐步從出售原字型大小農產品轉向加工製品,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都是加工製品。可以講,「十二五」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時期。
「十二五」時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來之不易,各地在工作中有許多好經驗。一是始終把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通過產業發展,引領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努力為農業注入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為農民開辟了新的就業增收渠道。二是始終把市場決定和宏觀指導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原則。通過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資源、資源服務產業,針對農產品加工薄弱環節、瓶頸制約和重點領域,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作用,形成了發展產業的合力。三是始終把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政策來推動,用規劃做引領,用標准來衡量,善於把問題變成課題,把課題變成政策,把政策變成項目,為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四是始終把創新和推廣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瞄準資源配置、人才培育、體制機制建設、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不斷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果推廣應用、標准化進程、品牌培育、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支撐。五是始終把職能和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保障。不斷加強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整合系統資源,匯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推進工作的新格局。
⑻ 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⑼ 如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理解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這樣理解: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核心是要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提高農業產業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有效舉措。近些年,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很快,但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特別是隨著國際競爭日益加劇,進口農產品對國內農業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為此,必須從農業產業體系整體謀劃,著眼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和整體競爭力,讓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利益。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產業集群,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效益。注重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到農業產業中來,借鑒工業等領域的成功範式,加快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經營組織方式變革。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等現代特色產業,拓展農業的內涵、外延和發展領域。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公共服務平台、科技、人才以及財政支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始終強調的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以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能變成少數人謀取不當利益的渠道、成為導致農村資源要素外流的新因素。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核心是要促進農業供給更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更好適應資源與環境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在快速發展中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大,在產量增加中部分農產品出現暫時性或階段性過剩,糧食、棉花等庫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農產品不能滿足需求,大量進口。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著力圍繞人的需求發展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此,必須下大力氣夯實農業基礎,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水利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支撐水平。必須不斷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升糧食產能,樹立大食物理念,科學審視國內農業資源潛力,合理安排農產品生產優先序,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