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學生如何推動建築工業化發展
如何推動建築工業化發展?
51f6c36ebe6b
回答於 2022-08-12
「 BIM+」時代,如何推動建築工業化發展?關於建築工業化的發展,不少人眾說紛紜,在BIM這項技術的推動下,建築行業發展迅速。各國家都在新的信息化時代推出相應的研究和一些政策導向,特別是德國前幾年提出了工業 4.0 的概念,使得以信息技術為特徵的新型工業化成為未來整個全球競爭力的焦點。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是改造和提升傳統建築行業的一個突破口,是中國建築從「建造大國」走向「建造強國」的必經之路。
中國建築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伴隨著快速城鎮化成就巨大,但同時也帶來了高污染、高能耗和低質量、低效率等問題。因此建築效率成為中國建築行業再發展的一個瓶頸,超過全球工程量50%的中國建築業需要尋求一個全新的設計建造模式。
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環境發展因建築業承擔了很大的壓力,所以建築行業其實責任非常大。特別是在新的經濟轉型期,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國建築行業也承擔著走出去的責任。我們不僅要建設自己,還要走向國際。現在建築行業也是全球化的過程,對中國建築業來說,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中國建造」也亟待升級轉型,支撐我們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
建築工業化:國內的傳統現實 vs 國外先進的應用狀況
建築工業化使項目開發具有質量可控、成本可控、進度可控的優勢。建築工業化作為一個成熟的技術在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經驗證明,應用建築工業化技術,建築建設的綜合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施工周期僅為傳統方式的 1/3,同時用工量大大減少,施工現場粉塵、噪音、污水等問題都得到了較好解決。
美國住宅標准化率和商業化程度幾乎達到 100%;瑞士 80%的住宅是用通過部件為基礎建造的;法國工業化程度也非常高,主要採用預應力混凝土框架裝配式體系,這個體系裝配率可達到80%,與傳統現澆建築方式相比,施工模板減少了85%,腳手架用量減少 50%,節能70%,節水80%,節約鋼材20%,節地、節石等都是效益均非常可觀,同時還能減少83%的建築垃圾,節省20%-30%的人工,縮短30%-50%的工期。從以上數據可以對工業化的效率有初步了解。
資源再利用方面,十幾年前,日本、韓國等國家資源化率已經達到 90%。而到目前為止,中國建築的實際上還不到5%。
為什麼信息技術與建築工業化會成為「伉儷」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伴隨移動互聯網的推波助瀾,掀起了對大數據、建造數字化、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用的廣泛討論。這首先給傳統思維模式帶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人們從原有因果的思維邏輯正在向關聯的思維邏輯轉變。
建築不再只是解決住的問題,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和能量蓄積已融入到人們對建築的需求中,因此,原有建築的內涵也發生了改變。為了提升建築本身的品質和效率,需要重新評估並重新整合現有的建築設計過程、生產與施工過程及運營管理的過程。
在從因果邏輯向關聯邏輯的轉變過程中,建築師們在創造「更好居所」這一理想上找到了一致的選擇,信息技術與建築工業化有機的結合起來。
這近十幾年中,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建築行業發展迅速。不僅是英國,各國家都在新的信息化時代推出相應的研究和一些政策導向,特別是德國前幾年提出了工業 4.0 的概念,使得以信息技術為特徵的新型工業化成為未來整個全球競爭力的焦點。
大勞務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是改造和提升傳統建築行業的一個突破口,是中國建築從「建造大國」走向「建造強國」的必經之路。
信息技術如何伴隨建築工業化發展之路
工業化的核心是一種組織管理的模式,就是一整套系統,特點是分工協作、資源優化配置、程序優化,用最經濟的生產要素在最短的時間建造完成,明確的工業化分工有利於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
信息技術為建築發展所需要的多重系統交互協同,提供了平台和可能。信息技術是促進新型建築工業化的一個強有力的推手。
建築工業化目前走過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第一個階段有三個方面的特點:構件標准化、模式化;施工機械化;現場的裝配化、分工細化、程序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動,建築工業化進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徵是在互聯網路環境下、雲端採用大數據架構實現智能決策應用、並支撐前端的可視化和模擬性,這將給建築工業化提供高效的、豐富的、以往解決不了的解決方案。在第一階段中出現的問題,如建築構件獨特性和工業生產的標准化的矛盾,建築設計和構件製造脫離的矛盾,建築設計和施工脫離的矛盾等相關問題,都可以在建築工業化的第二階段有效地解決。
建築工業化第二階段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用信息技術去推動工業化,從設計、預算、建造以及運維各個階段都能大幅度提高效益。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設計環節構建體系,實現構件化設計,社會化製造和采購,利用互聯網技術,跟以往工業化概念有所不同。
2、工業化與個性化的結合:大規模生產與個性化的定製結合,實現快速大規模的定製。這是信息時代出現的特點。
3、將多專業先進技術集成到建築設計建造中,實現技術集成,克服傳統工業化的難題。
建築工業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必須依託於大數據信息化平台的支撐,目前類似系統在市場上還較少。
未來建築工業化發展趨勢
工業化4.0 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在新的時代里提出信息時代新硬體時代的戰略,中國也提「互聯網+」。工業4.0的指向非常精準,即利用德國製造業的優勢,在新時代里繼續保持國家發展的優勢。
工業4.0 包含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轉變,對於建築行業來說意義非常大。建築的大量采購和運輸在工業 4.0 里得到了顛覆性改變,就像最大的計程車公司沒有車,最大的零售商沒有實體店,沒有產品庫存。所以建築行業未來怎麼樣?其實我們的信息和網路時代也是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將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和全製造流程的數字化以及基於信息通信技術的模塊化的集成,將形成高度靈活個性、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一種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下,BIM是一個核心的技術平台。因此看到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關聯性, BIM 是促進新型工業化和建築業信息化發展重要的技術和技術平台。BIM 技術是推動建築的顛覆性革命。
建築的「BIM+」時代
互聯網+」在建築行業里可以稱為「 BIM+」。在 BIM 技術平台上,很多東西可以載入進來。目前BIM領域里大幅推進,不斷更新BIM標準的版本,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 BIM+」時代的到來,與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以及3D列印、VR/AR技術以及3D GIS等結合在一起,從BIM技術平台上有很多延展。比如在3D GIS和 BIM集成方面延展到城市層面上,智慧城市、數字城市可以打通平台,一起高效率進行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
BIM+VR也是可以解決很多原來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所見非所得和工程式控制制難的一些問題。實際上VR提供了很多新的技術手段,有一種說法是,數字化設計的平台和VR結合將來成為我們泛設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AR 伴隨著 VR 快速發展,不僅是在虛擬環境里,疊加到現實環境里,BIM和AR的結合也有很多發展空間,為我們的城市建造和建築設計、施工帶來了很多可能性。
BIM+3D列印、BIM+機械臂施工方面,現在機械臂從硬體上來說已經較成熟,關鍵現在是否在工程領域、設計領域、施工領域真正把這些用起來,這給我們的建築師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一些根據建築需要生成的造型比較特別的建築,以往屬於比較難以建造的建築形式,現在通過BIM和3D、BIM和機械臂的製造都可以實施。原來一些設計上用非線性做的東西,可能也需要用3D技術和機械臂真正去建造實施出來。
中國建造的轉型升級
中國要從建築業大國成為建築強國走向世界,粗放的中國建造需要升級和轉型,這需要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為核心。其中有三個要點:
1、精緻化建造,即怎麼低能耗、高效率地去建造。
2、智慧化的關鍵,建築要為使用者考慮,很多東西從設計、施工、運營一直到使用監管,智慧的思想要能夠始終貫穿進來。
3、建築要以綠色化為引領。
『貳』 怎麼做建築工業化
1 預制裝配式建築技術
主要有:疊合剪力牆(PCF)體系、現澆外掛體系、裝配整體式剪力牆體系、裝配整體式框架體系、裝配整體式框架-現澆剪力牆(核心筒)體系、全工業化輕鋼結構體系 等6項技術。
1.1
疊合剪力牆(PCF)體系 預制率在20%左右,主要案例有上海萬科浦東金色里程、上海萬科浦東金色城市和上海上坤松江紅樹灣等項目。其中萬科金色里程是國內首個將工業化預制裝配式技術大規模應用到商品住宅的項目(見圖1),採用預制樓梯、陽台、空調板、面磚反打、窗框預埋、接縫多道防水技術措施,18層住宅,採用PCF疊合剪力牆體系,預制率16%。
1.2
現澆外掛體系 外掛牆板與主體連接簡單,施工速度快,效率較高。主要案例有浙江杭州萬科北辰之光、上海保利浦東艾廬、上海陽光城浦東麗景灣、上海旭輝虹橋恆基中心、上海遠洋惠南鎮東城區G-C2-2地塊、上海金地松江區新橋鎮陳春路一號A-1地塊、上海當代閔行區江川社區01、02單元52-03地塊、上海方興大寧金茂府等,其中上海方興大寧金茂府項目預制率25%。
1.3
裝配整體式剪力牆體系 適用於高層建築,抗震性能好,戶型設計靈活,住戶接受度高。主要案例有上海萬科浦東海上傳奇(該項目是上海市第一個裝配整體式剪力牆高層住宅小區,預制率25%,獲得浦東新區2013年度建設工程設計質量結構專業優秀獎,如圖3所示)、上海萬科浦東地傑A街坊地塊(上海市第一個暗柱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牆住宅小區)、江蘇常州新城帝景北地塊(預制率80%,建築高度99.62m,百年住宅,綠色三星,江蘇省首批建築產業現代化示範項目,裝配整體式剪力牆體系中預制率最高、高度最高的國內在建高層項目,如圖4所示)、上海泰禾青浦紅橋(預制率45%,綠色三星、上海市最高預制率的剪力牆結構商品住宅小區)、上海保利置業楊浦平涼街道18街坊(24~25層住宅,預制率25%)、上海金輝南橋天鵝灣(18層住宅,預制率25%)、上海大名城唐鎮D-03-05a地塊(16~18層住宅,預制率30%)。
1.4
裝配整體式框架體系 平面布置靈活,抗震性能好,技術成熟,施工效率高,單體預制率范圍廣(15%~80%),適用於大開間、大柱網辦公、商業、公寓等建築。主要案例為上海綠地虹口商辦樓,共9層,建築高度44m,預制率25%,該項目也是上海市第一個裝配式商業辦公綜合體。
1.5
裝配整體式框架-剪力牆(核心筒)體系 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進行裝配,形成裝配整體式的框架-剪力牆(核心筒)結構,主要適用於高層,抗震性能較好,適用於辦公商業類建築。主要案例為上海綠地楊浦96街坊,該項目為18層辦公樓,建築高度78m,預制率40%,是上海市第一個裝配整體式高層辦公樓。
1.6
全工業化輕鋼結構體系 以鍍鋅輕鋼龍骨作為承重體系,引進日本技術及生產工藝生產的ALC板,構件尺寸小,可隱藏於牆體內部,結構自重輕,省去了現場焊接及高強螺栓的費用,施工速度快,易於裝卸,主要適用於1~3層的低層住宅。主要案例:江蘇蘇州積水姑蘇裕沁庭(低層住宅,預制率100%)。
2 聚力百年住宅技術研發
在江蘇常州新城帝景北區百年住宅示範項目實踐中,設計將住宅分為結構支撐體和功能填充體兩部分,百年住宅理念在結構支撐體部分主要體現為實現100年的安全耐久性,在功能填充體部分主要體現為實現100年的可變與品質保障。
2.1
建築工業化 外立面及主體採用預制裝配體系及標准構配件等技術手段,內裝採用乾式工法、工廠化通用部品部件等技術手段,大大縮短了生產工期,提高了生產效率。建築工業化模式打破了傳統建造方式受工程作業面和氣候的影響,在工廠即可成批次地重復製造,使高寒地區施工告別「半年閑」。這其中主要體現了十二類技術體系中的結構耐久,SI體系、設備集成這3項內容。
2.2
建築長壽化 建築長壽化的基礎是結構支撐體的高耐久性和長壽化,但不可否認,建築內填充體的壽命無法與結構主體同步,傳統住宅隨著時間的累積,內填充的裝飾、管線部分逐漸老化,必然面臨更新檢修的要求。因此百年住宅強調採用SI住宅體系,實現支撐體與填充體完全分離、共用部分與私有部分區分明確,有利於使用中的更新和維護,實現100年的安全、可變、耐用。這其中主要體現十二類技術體系中的BIM信息化、預制裝配化、空間可變這3項內容。
2.3
品質優良化 強調對綜合性玄關、全屋收納、陽台家政區等進行人性化設計,同時採用環保內裝、新風系統、地暖、整體衛浴等工業化新技術,有效提高住宅性能質量,提升住宅品質。這其中主要體現十二類技術體系中的功能家居空間、全屋收納、人性化部品這3項內容。
2.4
綠色低碳化 在增加外牆的保溫及門窗的氣密性外,考慮增加外遮陽設施,節約空調能耗。同時採用乾式工法,主體結構及外牆採用裝配式,減少工地揚塵、雜訊污染;內裝採用架空地板、輕質隔牆、整體衛浴,減少現場濕作業。綜合實現節水、節地、節能、節材,達到綠色低碳化。這其中主要體現十二類技術體系中的社區智能、節能與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這3項內容。
3 推動工業化家裝
在工業化住宅發展的大形勢下,配套於裝配式建築,建立在一體化設計基礎上的全程設計+精裝工程+部品部件的整體系統產品。
SI工法五大系統
從我國住宅工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傳統的住宅裝修方式對住宅工業化的制約和影響日益凸顯。不僅浪費人工、材料,帶來空氣污染、雜訊污染等,且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綠色節能、低碳環保理念背道而馳。
目前,我國建築工業化的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相對於日本和歐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建築工業化發展水平還很低,無論是在設計理念、科技研發、工廠化製作、現場管理等方面,還是在建築管理體制、建築建材業聯動發展方面,與日本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叄』 建築工業化與工業化建築的意義
建築工業化:建築工業化是我國建築業的發展方向。近年來,隨著建築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建築規模的持續擴大,建築業發展較快,物質技術基礎顯著增強,但從整體看,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不大,質量問題較多,整體技術進步緩慢。為確保各類建築最終產品特別是住宅建築的質量和功能,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建設速度,改善勞動條件,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建築業盡快走上質量效益型道路,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工業建築化:建築工業化是指建築業要從傳統的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小生產方式逐步向社會化大生產方式過渡,即以技術為先導,採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裝備,在建築標准化的基礎上,發展建築構配件、製品和設備的生產,培育技術服務體系和市場的中介機構,使建築業生產、經營活動逐步走上專業化、社會化道路。
『肆』 建築施工企業如何走向新型建築工業化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建築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日益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大幅攀升。
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國建築業仍然是傳統產業,科技含量低,經營管理粗放,企業仍依靠低價格擴張來發展,企業之間差異小,核心競爭力不突出。要使建築施工企業可持續地健康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粗放經營模式,真正把企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新型建築工業化道路上來。
首先,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加快企業的體制改革與創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高競爭力和運營效率,增進財富積累。大型國有建築企業應根據區域性或專業化的原則及企業特點進行改制,歸並重組子公司,妥善分流安置富餘人員,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同時,要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煥發企業的生機和活力。中小建築施工企業可以改制為國有資本不佔控股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或民營企業。各類企業都必須產權清晰,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搞好企業管理。
其次,改革經營機制。樹立"誠信到永遠"的經營理念,隨時分析業主需求,學習與借鑒國際工程企業承包的通行作法,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企業還應對自身的組織形態,管理流程及服務功能進行調整和再造,明確企業的定位,制定目標和發展戰略。在經營方針上,不僅注重產值規模的增長,更要注重打造核心競爭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保證企業快速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企業經營者一定要統籌兼顧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並將發展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企業的質量與建設速度的最佳結合。在做大的過程中,必須謀求有質量的規模,有效益的產值。
再者,改革用人機制,做好人才的選拔、培養與使用。企業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要根據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批企業管理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人才的專業結構要協調,知識要互補,提倡團隊精神。對復合型的高素質管理人才,一定要使用得當,安得下,留得住。企業急需的科技、金融、法律、信息等高層專門人才,可以公開向社會招聘。要加大職工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做到每個職工在一定時間內都有機會得到提高。
第四,樹立"質量第一"思想,多創精品工程。工程質量還應包括使用功能和舒適度。為使建築物的全壽命周期費用低,能源資源消耗少,選用的工程材料和建造技術必須符合環保,並盡可能地應用可再生材料。企業必須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走質量效益型道路。要樹立品牌意識,以優秀的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求得社會的贊譽。
第五,提高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要制訂中長期規劃,明確科技發展目標、重點與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創新激勵機制。結合工程組織科技攻關,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機具和應用信息等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建築業。大型施工企業要提高先進機械裝備能力,發展施工圖設計,將設計與施工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企業特有的專利技術。中小企業要積極消化、應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採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企業都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標准和施工工法,增強技術儲備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綠色建築、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努力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和對工程環境的影響。
建設部於今年初頒發了經修訂後的「建築業10項新技術」。這是依據當前情況將建築新技術擴展為10大類,99個子項,要求在建築業企業中推廣應用。同時,也開始了第五批新技術示範工程的申報工作。施工企業應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和掌握新頒發的10項新技術內容,結合企業實際,進一步梳理出推廣的重點,制訂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對應用較多或有本企業特色的項目,還應組織編寫工法或工藝技術標准,用以指導施工。要以示範工程為載體,進一步落實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
『伍』 我國工業化建築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住宅產業經過了一個驚人的歷程,現在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何擺脫現有的土地本位和規模型的單一開發模式,使住宅產業更加理性和有序發展,更加註重效率、品質和質量,實現資源最大化和節能效益化,這是關繫到中國住宅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日前,在京召開的「中國住宅可持續發展與集成化、模數化國際研討會」上,與會者總結了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深入探討具有21世紀特色的中國住宅建築的發展模式以及工業化、標准化、模數化的方策。
持續發展的住宅建設面臨挑戰
我國開展大規模的住宅建設已經持續了20多年,從目前的發展趨勢可以預見,在今後若干年裡,這種大規模的住宅建設活動仍將持續下去。住宅研究會副會長兼人居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元端指出,當前,我國的住宅建設面臨著一些挑戰,其中,資源的緊缺是最為關鍵的。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的國情所決定,我們的住宅開發建設受到各種資源的制約,特別是土地等緊缺性資源的制約。這就要求建設者樹立新的住宅發展理念,這將成為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的重要立足點。
同時,住宅的開發效率也成為了住宅建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經過這么多年的開發建設,開發企業的理念和規劃設計水平越來越趨同了,土地供應也日益規范、公開了。以後競爭的關鍵是要從效率上提高,包括建築施工周期、資金運轉周期等。今後,開發企業的實力可能就體現在效率和品質上。
要提高住宅建設的整體效率和產品品質,就必須推進住宅產業化或者說住宅工業化,把過去的現場濕法施工變為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而改變傳統的住宅生產方式,大力推動住宅工業化、提倡定製化生產和模數協調的制度,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層面。
各國建築發展歷程指明未來方向
從世界各國的建設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建築工業化是強盛住宅建設、優化房地產開發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的住宅建設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從追求外表的美觀發展到講究內在的居住性能與質量。特別是在當前大力提倡中小套型開發建設模式的背景下,房地產開發更需要精明發展、精細化建設,要提高住宅的居住品質和開發效率,盡量降低成本,要對環境保護和資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做出理性的決策。
在此次研討會上,參會的各國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呼籲:在建築發展中,要大力關注住宅標准化。推進住宅產業化和標准化,將使住宅開發盡量做到實用、精製和高效率,提倡模數協調,逐步實現定製化方式生產,從而節約大量的資源、能源,提高住宅的生產效率和效益。
德國慕尼黑工科大學主任教授TomasBock指出,中國的建築規模佔了整個世界的45%,使用了大量的能源,雖然說這些能源是一定要用的,但是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怎麼樣合理的使用這些能源,爭取更多地運用大腦,盡量節省能源是至關重要的。
住宅建設模式轉型勢在必行
我國的房地產開發雖然經過了了多年的快速發展,但是目前的開發建設仍然處於粗放型的階段,一直在延續傳統的現場濕作業勞動手工操作。這種傳統的操作模式,不僅生產效率明顯偏低,而且由於大量的手工現場操作,使住宅產品的性能及工程質量相對較低,並且很不穩定,遠遠跟不上國際住宅產業發展的步伐,也無法滿足我國現階段日益提高的住宅品質要求。
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兼專家組組長開彥介紹說,有數據表明,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先進國家的七分之一,產業化率僅為15%,增值率僅為美國的二十分之一。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因此我國既是缺能大國,又是耗能大國,我國的能耗比率為發達國家的3~4倍。而對住宅部品來說,我國的產業化水平和一些先進國家的差距更大。1997年,我國商品化供應的住宅部品為1800餘種,而美國已達到5萬余種。我國的系列化產品不到20%,不但品種少、質量差,而且同種產品的規格繁多,性能單一,普遍達不到現代居住水平的要求。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目前沒有與市場經濟相協調的住宅產業運行機制,單靠市場和學術界的推動是很難實現住宅產業化的。
推動標准化建設時機成熟
標准化是住宅產業化的基礎,而模數協調則是標准化的重要內容。為了推動我國的住宅產業化發展,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已經開始對模數數列以及擴大模數展開了研究。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擬定了「建築統一模數制」,並開始在全國房屋建造過程中推廣實施。經歷了當時輝煌發展的金田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築師黃匯自豪地說:「當時我國的建築標准化和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相距甚小。尤其是在建築購配件預制和安裝方面,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根據國際標准化組織提出的模數協調TC95文件的原則,對我國1970年制定的文本進行了必要的修訂和擴充,形成了GBJ2-86建築模數協調統一標准。
遺憾的是,在當時「輝煌」的基礎上,我國的建築工業化和模數化發展突然停滯不前,並且幾乎被人們遺忘了。由於我國的模數協調原則的應用和實踐,主要局限在房屋建築的結構件及配件的預制與安裝方面,對住宅產品、設備和設施開發、生產和安裝方面缺少模數協調的應用和指導。尤其是不同行業建築部品之間的模數協調性不交叉,導致了當時較為單一的模數化形式缺少對市場的應對能力,無法適應市場開放後住戶的多種選擇性和多樣化需求,人們不由自主的走向了個性化發展方向。
到目前為止,標准化和多樣化之爭一直還是我國住宅產業發展的焦點問題。
與會專家們認為,當前,模數協調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完全可以滿足市場化的多樣性需求。日本建築學會理事深尾精一認為,只要在推進過程中,注意收集住宅購買者的意見和建議,並根據這些市場反饋對方案進行不斷的修改、設計,使產品得以改善,最終是可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的。強化我國模數協調編制和推廣應用工作,將有利於推動我國的住宅產業發展,可以幫助住宅產業發展在當前的困境中及時找到突破口,從而發生質的飛躍。
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是與千家萬戶都息息相關的事情,是大勢所趨。但是,住宅產業化的發展不是單憑某一個地產公司的力量就可以做到的。我國目前在設計施工及部品生產方面仍存在很多缺陷,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住宅產業化的發展需要政府、開發商、消費者以及建築設計、施工、建材生產企業的共同努力,要打破常規,全面推廣,快速前進,將我國的住宅產業化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陸』 工業設計的前景如何
機械專業就業前景含而不露的「就業大佬」
一提到機械類機械專業,大家就不免和工廠里滿身油污,手拿冰冷堅硬「鐵疙瘩」的工人聯想到一起,這樣一耐信汪來,很多人就在機械類機械專業面前望而卻步了,轉而去擠一些爆熱的機械專業,直到三四年後看著機械類機械專業生成為市場的「香餑餑」時才後悔不已。
行業現狀
有關專家介紹說,近年來我國大型工業逐漸在復甦,社會對於精通現代機械設計與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漸增大,像北京交通大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院的就業率近幾年一直保持在90%以上,生一次就業的結構和地域都非常好。今後一段時間內,機械類人才仍會有較大需求,具有開發能力的數控人才將成為各企業爭奪的目標,機械設計製造與加工機械專業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
就業遠景
機械類機械專業坦仔主要包括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等。不少同對該類機械專業的就業機械專業前景存在著誤解,認為該類機械專業的對口工作看起來不太「體面」。其昌仔實,他們都忽視了機械類機械專業所具備的廣度適應性,比如在設備維護、數控維修、環保設備設計等領域的應用。同時,機械類機械專業還涉及不少交叉科,通過這些知識的積累,也為跨機械專業、跨行業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該類機械專業要求同學們具備敏銳的感受力和獨特的創造力,富於想像力,並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
其實,機械類機械專業也並非全部都只是和硬梆梆的機器打交道,比如工業設計機械專業,就是一門和藝術相關的機械類機械專業。「什麼是工業設計?」有人認為,工業設計就是簡單的包裝。其實不然,工業設計是屬於對現代工業產品、產品結構、產業結構進行規劃設計、不斷創新的機械專業。它是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形成商品,符合需求,有益環保的核心過程,是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的著陸點,是產品、商品、用品、廢品相互轉化的系統方法。該機械專業就是培養具備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機械專業設計部門、科研單位從事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和教學、科研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工業設計在一件產品的價值里佔多大成分,不大容易量化,因為它是蘊含在里邊的,是一個軟價值。國外有些類似的比方,如美國有這樣一個說法:企業里如果投資於技術設備更新帶來了效益的話,那工業設計帶來的效益是它的5倍。這樣說來,工業設計師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又比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材料、機械、控制、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技術機械專業,主要研究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超導材料、微電子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成型設備與工藝、成型過程的自動化與智能控制、質量檢測和可靠性評價等。隨著各種新材料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加之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與材料成型設備新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因此對既有材料科學知識,又能掌握材料成型設備設計和製造技術的高級科技人才的需求將有所增加。而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是集機械工程、化學工程和控制工程等多學科於一體的交叉機械專業。強調以計算機應用為平台,使工藝、裝備和控制緊密結合,側重於閥門密封、低溫與製冷、壓力容器等過程裝備與控製成套技術的設計開發及應用。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機械專業的同學接受了正規的機電一體化訓練,具備機械設計、電子控制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識,是企業和研究機關的搶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