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近代中國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資方式,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民族工業只能從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輕工業開始。因此早期中國民族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
2、地區分布不平衡。
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
由於民族工業誕盯亮賀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1)工業發展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及形成原因:
1、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民族工業的萌芽。
原因:第一個階段的原因是洋務運動刺激了民族工業產生、甲午戰爭後出現「實業救國」浪潮初步推動了民族工業鍵州的發展。
2、一戰期間的民族工業「黃金時代」。
原因:第二個階段的原因是內因是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一戰後至新中國建立前民族工業的凋謝、萎縮。
原因:一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卷土重來、20世紀30到40年代,日本發凱派動對中國的侵略、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導致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近代民族工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族工業
Ⅱ 現代工業建設的特點
現代工業採用現代生產技術設備的工業生產。主要包括生產工藝過程的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化學化等。一般泛指20世紀末21世紀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以來對現存物質系統飛躍性認知後發展起來的的新型高技術高信息化的工業生產,不同於「新興工業」的概念。
現代工業主要特徵有:①工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即勞動手段的機械化、電氣化、強速化、精密化和自動化;②工業結構現代化。主要指產業結構與規模結構的合理組成比例;③工業生產組織現代化。生產實現高度集中化、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④工業企業管理手段和方法現代化;⑤工業職工結構的現代化。要求擁有大量素質高、技術熟練的生產工人、科技人員與管理人員。
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它反映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階段。工業現代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和中心環節,必須選擇符合現代工業基礎的工業現代化途徑與目標,選擇科學的跳躍追趕戰略,才能保證工業現代化的順利進行。這也是國家與地區工業發展規劃與布局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現代工業布局必須重視和滿足現代工業的各種特點與布局要求。
Ⅲ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1、產
生(19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
原因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大了商品和勞動力市場
②洋務運動誘導和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特點①輕工業為主,分布於沿海地區;
②具有革命性與妥協性
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向帝國主義過渡)
原因:帝國主義資本輸出
清政府政策調整(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特點:集中在輕工業,開始向內地擴展
3、短暫的發展春天(1912——1919)(一戰期間)
原因:社會政治條件(辛亥革命)、客觀條件(歐洲列強暫時放鬆經濟侵略)、直接推動力(群眾反帝斗爭)、思想條件(利潤刺激和愛國心驅使)
特點:時間短暫、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半殖半封特徵。
4、日益萎縮(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原因:日、美的經濟掠奪;
特點四大家族的壟斷
瀕臨破產
5、獲得新生(建國後)
原因: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特點:恢復發展、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Ⅳ 簡述中國工業發展主要特徵
第一,歷史悠久,並且不斷發展進步.
遠古時期的陶藝,紡織和玉器製作等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如半坡人面網文盆、龍山文化中的玉器.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相當成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鑄造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漢代的煉鐵、鑄鐵和制鋼業、絲織業及造紙業的發展,是當時經濟繁榮的主要標志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這成為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方法,成功燒紙出的白瓷,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緙絲技藝,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宋元時期,宋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燒制出青花和釉里紅.明清時期,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燒制出鬥彩、五彩瓷、粉彩和琺琅彩.
第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其中官營手工業長期占統治地位.
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經營,即所謂「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呈現出長期並存的格局.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分工細致、組織形式嚴密,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技藝的提高,代表中國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密不可分,且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除了受資源、交通限制較大的礦業外,歷史上發達的手工業區都分布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地帶.如前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後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地帶能提供與農業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手工業大量的原料,如紡織業、製糖業、制茶業、釀酒業等,此外,手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金屬冶煉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業和冶鋼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第四,手工業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受商品經濟活躍程度的影響.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手鉛巧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脊激滑現提供了條件.如宋代溫州「地不宜桑而織紉工,不宜漆而器用備」(《永樂大典》).明清時期,《天工開物》載:「凡倭緞製造起東夷,漳泉海濱效法之,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景德鎮制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可見,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第五,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相互影響.
宋代在造紙業大發展的基礎上,雕版印刷得到普及,民間印書業繁榮,南方出現眾多私人刻書中心,過去「難得」的書籍作為商品周流天下,唾手可得,《百家姓》、《千字文》一類識字課本的流行,使民間教育有了很大普及,識字率提高,學術下移,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為了節省印刷費用,提高印刷效率,社會迫切要求改進雕版印刷技術,推動了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第六,手工業中心分布地區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呈相應變化.
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轉移.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業部門、手工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轉移到南方.以絲織業為例,西周至唐代,中國的絲織業中心都在北方,基本以長安為中心.南宋時代,蘇州、杭州、成都等地設置織錦院(官營絲織業機構),各有織機數百架,工匠數千人.民間私營作坊更多,生產大量精美絲織品,如武康與安吉的絹紗、鵝脂棉,均屬上品,嘉善魏塘的宓家所織櫻臘畫絹,遠近聞名.這些表明絲織業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Ⅳ 工業的特點
工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一)工業生產同農業生產的生物生長過程不同,工業生產主要是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如食品工業的發酵)過程。工業生產不象農業那樣受生長季節和自然地帶的嚴格限制,只要具備資金、原材料、設備、能源、技術和勞動力等條件,就可以根據需要選定適宜廠址進行生產,或是調整生產規模。工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也小,生產比較穩定可靠。只有少數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如製糖),生產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地帶性。但是,工業生產都需要佔有一定的地域空間,都需要原料、動力和用水,因而土地、礦藏、水等自然資源,也是工業生產的必要條件。
(二)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是促進工業發展的巨大動力。自然條件為工業生產准備了必要的物質前提,但是對工業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乃是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其中包括生產工具的革新和應用,以及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水平。從歷史上看,科學技術上的每一次重大發明和革新,都會促進工業生產的飛躍發展,並從而引起工業地區分布的重大變化。
歷史上的工業技術革命,首先是18世紀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由於蒸汽動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廠能夠遠離河流峽谷,在煤、鐵產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發展起一批新的工業城市,使生產由分散走向集中。英國最早出現的一批工業中心,如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棉紡織工業區,以伯明翰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就是這樣形成的。
以後,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發生了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使內燃機和電力廣泛應用於現代化工業生產。煤、鐵資源的開采規模迅速擴大,鋼鐵工業迅速發展;電力、化學、石油開采和加工、汽車與飛機製造等新工業部門出現。在工業生產上,美國、德國趕上並超過了英國,世界上形成西歐和美國兩大工業地帶。西歐的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的東北部工業區是當時工礦業高度發達的工業區。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原蘇聯歐洲部分逐步形成了它的工業區。
Ⅵ 各國工業的特點是什麼
俄羅斯:工業以重工業為主,主要分布在俄領土的歐洲部份。 加拿大:工業發達,以輕工業為主,主要分布在東南方的五大淡水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