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我縣工業經濟新作為
一、要充分認識新常態給我縣工業經濟帶來的挑戰
一是增速的挑戰。近年來,我縣工業經濟增長雖然取得長足的發展——三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接近翻一番。全縣工業經濟增長趨於常態,仍處於合理區間,但我縣工業總量與合肥市、其它縣區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差距拉大。廬江工業短腿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廬江工業發展的壓力增大。
二是內生性增長動力的挑戰。由於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意味著經濟增長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時期。我縣工業也是如此,我縣工業企業主要屬於勞動密集型、資源型企業,技術創新力強、科技含量高類型的企業很少,過去的增長主要是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和廉價勞動力、自然資源支撐,保持著一定的高速增長優勢。現在面臨著原有動力減弱的挑戰,主導產業礦業由於受市場的影響,礦石產量增加,價格降低,整個礦業經濟增幅緩慢。其它產業,由於受用工、融資等要素成本增加的影響,增長動力難以為繼。
三是工業投資乏力的挑戰。工業發展離不開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產出。近年來,我縣工業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增速卻呈逐年下降趨勢,且投入的質量不高。從近年企業項目看,近年總投資在20億以上的重點工業項目僅有1個,即安徽銅冠礦業有限公司,目前還處於項目工程建設中,10億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僅有7個,其中礦業項目佔4個,實質性開工建設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的大項目很少,廬江面臨著工業投資乏力的挑戰。
二、要在新常態下彰顯新作為
新常態是新挑戰,也是轉型發展新動力和新機遇,既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也要科學制定戰略戰術,勇於擔當,積極作為。
一是在新常態下要大有作為。廬江歷史人文,資源稟賦,聞名遐邇。區劃調整以後,我縣區位優勢更加明顯。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各類優勢越來越突出,廬江大有作為。廬江工業總量小,有很大發展空間。廬江工業僅佔全市工業總量的2.2%左右。縣經濟開發區的工業引擎潛力還未充分發揮,龍橋工業園還處於規劃、基礎設施配套的起始階段,園區發展空間很大。廬江資源豐富,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廬江礦產等資源十分豐富,礦業經濟是我縣及今後一段時期工業的主導產業,但礦業深加工產業鏈一直沒有形成,資源優勢不能形成產業優勢,更沒有形成經濟優勢,因此我縣工業發展潛力很大。我們要科學分析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的新變化,分析其原因,謀求我縣工業經濟發展新機遇,不能順勢而下,而應積極應對。
二是在新常態下要敢於作為。堅持「工業立縣」戰略不動搖,做到「立思想、立政策、立機制、立項目、立園區」真立真行,敢於作為,敢於先行。要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尋求重大項目突破。突出「產業第一」導向,依託現有的產業基礎和區位資源優勢,以產業鏈合作為主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努力使我縣成為全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主戰場,力爭形成礦業及其深加工千億元產業集群,磁性材料及電子、機械製造及汽配兩個百億元產業集群,以及農副產品加工、建材、輕紡業三大特色產業集群,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以二產發展帶動三產發展,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
三是在新常態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適應新常態發展新要求,自覺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自然發展規律,自覺走經濟社會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廬江是省會合肥南部副中心,又有合肥空間發展戰略規劃「1331」廬南產業新城。建設美好廬江,要以高度警醒的生態自覺,統籌劃定好產城發展邊界,站在全市、全縣長遠發展的大局,規劃好廬南產業新城的產業定位、發展方向,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堅定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產值投資最大化,對沿海、大城市產業轉移的項目要實行嚴格的環保審批,大力發展和引進科技含量高、產業鏈長、牽動性強企業,大力加快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實現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朝著環境友好型工業方向邁進。
四是在新常態下為企服務要親力親為。經信委作為工業企業服務部門,服務企業是我們主要職責,工作不能錯位,要按照工業立縣的總要求:精力向工業集中、資源向工業匯集、政策向工業傾斜。堅持服務工業經濟三項制度,創新服務方式,堅持問題導向,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對「企業家懇談會」活動中梳理的解決中和未解決問題跟蹤督查,加強調度,限期解決。對暫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向企業詳細說明原因,要引導企業規范管理,開拓市場,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實實在在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⑵ 提升三種能力,保持工業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工業經濟可帶動什麼
要想保持工業經濟發展出現持續良好的狀態,一定要提升科技研發能力和提升產業協同能力以及提升品牌推動能力。工業經濟可以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也能夠促進多方面發展。
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有著重要的地位,現在的工業是強大的,還要推動技術的進步,才能有更好的載體依託。提升技術研究的能力主要是個性化便利化和綠色化,現在的技術研究投資是需要持續加大的,這樣才能夠有更多優秀的科研人員。提升產業的協同能力也同等重要,一定要優化工業產業體系,讓內部變得更加暢通,從而形成結構平衡和數量平衡,最終變成高效互動的發展格局。也需要注意品牌的推廣能力,形成自己的一種正面反饋機制。
⑶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我國政府應如何促進我國工業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我國工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促進經濟的持續穩定恢復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建議,以幫助昌或政府促進我國工業經濟的持續穩定恢復:
優化金融政策:政府可以通過適當降低利率、加大財政支持等方式,為唯中工業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減稅降費:政府可以通過減少企業稅負和社會保險費用等方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加強科技創新:政府可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高工業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推動產業升級:政府可以鼓勵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推耐山伍動產業升級,提高工業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優化營商環境:政府可以加強對企業的服務和支持,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發展信心。
總之,政府應該加大對工業經濟的支持力度,通過優化政策、減稅降費、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和優化營商環境等方式,促進我國工業經濟的持續穩定恢復。
⑷ 從經濟開發區的發展談如何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環境
一、當前開發區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
當前,開發區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機遇期」。但同時,隨著政策法規的調整,大的體制環境的演變,以及形勢任務的深刻變化,更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
首先,政策法規環境的變化。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大,各項政策相繼出台,特別是所得稅政策調整、用地指標供求矛盾突出、環境保護加強以及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收緊銀根等,從多個層面制約了開發區的發展。此外,開發區財政綜合收入雖然較高,但可用財力尤其是償債能力低,融資額度受到限制,造成融資困難。目前,我區執行與市屬城區幾乎無差異的市區分稅制財政體制,財權與事權不統一,在推進大建設、優化大環境過程中,資金十分困難,壓力很大。
其次,體制環境的束縛。一是經濟管理權分散化。近年來,國家對稅務、土地、環保等機構先後實行了垂直領導,一些原來下放的職能許可權逐一上收,有些雖未上收但須逐事逐項上報「確認」、「審核」,導致辦事環節增多,協調難度增大,工作效率降低,經濟成本增高。二是管理職能行政化。開發區社會管理與服務職能日益加重,肩負著經濟開發和社會管理的雙重重擔,由此導致管理服務職能延伸,管理鏈條增長,財政負擔增大,精幹、高效的管理架構面臨膨脹的極大壓力。同時,上級部門要求開發區象其他行政區一樣,開展統一要求的各種社會活動,參加名目繁多的各類會議,承擔與工作無關的社會事務,增設相應的工作機構,接受各種檢查評比,導致工作精力分散,主動性減弱,呈現出明顯的行政化趨勢。上述問題,使開發區以往所具有的觀念新、體制優、人員精、效率高等比較優勢受到挑戰,開發區面臨向舊體制回歸或受舊體制「反向輻射」的巨大壓力。
二、對優化開發區發展環境的思考與建議
環境建設是一個常抓常新,「永不竣工」的基礎工程。優化發展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明確定位。首先是法律定位的問題。盡管我國工業區建設已實行了20多年,但關於工業區的成立、運作、監管的法律、法規卻仍然處於缺失狀態。在國家法律法規對開發區地位沒有法定認可的情況下,地方黨委和政府更應給以相對寬松的政策法規環境,為開發區管委會「正名」。建議政府對開發區管委會進行書面正式授權,讓管委會代表政府對開發區范圍內土地的開發、使用行使權力。在進行土地徵收、管理、開發過程中雖然「無法可依」,但至少「有據可依」,而不至於說不清、道不明,做的時候是對的,檢查起來又都是錯的,造成工作的被動局面。其次是功能定位的問題。開發區作為城市戰略定位和產業發展的載體,其功能應為城市戰略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區的主要職能是吸引、發展先進製造業,同時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城市第三產業,最終目標是建設成為合肥市經濟實力最強、人居環境優良、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
二是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經過14年的努力,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基礎設施配套水平逐步提高,但適應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發展的城市配套設施仍欠完善。下一步,要進一步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公共交通、商業等服務業體系。同時,要創造良好條件,吸引法律、會計、保險、金融等中介組織充實到開發區的城市框架中,使靜態的「城」變為動態的「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帶動現代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配套的完善上,作為合肥市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電、熱、氣、以及污水處理等,還有會展中心、接待中心等市重點工程,都由開發區來投入和運營,壓力極大,建議應納入全市的統一規劃和綜合配套之中,不能僅僅依靠開發區的投入和負債來解決。
三是更加深入地解放思想。如何看待開發區,其實是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從開發區來說,不能就開發區說開發區,更要認識到開發區是合肥的開發區,是安徽的開發區。從上級部門來說,急需站在全市的大局上考慮,不能把開發區簡單地等同縣區或市直部門,以同樣的標准、規范和尺度來要求,而必須當成「特區」來看,給予特別的政策、特殊的關注、特事特辦,更多地關心、幫助和支持,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只有這樣,才能舉全市之力,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集中精力辦好開發區以及工業園區,為工業立市多做貢獻。
四是大力優化體制環境。在硬體設施、政策環境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開發區之間的競爭最終體現在體制環境上的競爭。吳儀副總理去年在視察長沙經濟開發區時指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必須由政策優勢向體制機制優勢轉變。當前,開發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進一步壯大,必須實施體制創新戰略,保持其在區域經濟社會競爭中的領先優勢。但是,體制創新不能僅靠開發區的努力,更需要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第一,支持開發區在用人機制、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以及分配機制上大膽試驗,只要不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都應放手讓開發區先行先試。第二,鼓勵開發區進一步積極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探索市場化招商、中介機構招商、代理招商等新路子,促進招商手段的市場化和專業化。引進專業咨詢公司、財務公司、律師所、評估機構、代理公司等中介機構,提升招商層次和水平。第三,切實為開發區「減負」。對開發區的機構,不能要求對口設置,盡量採取合並、綜合和代管的方式;各項工作不能按區一級政府來要求;各種會議、檢查、評比對開發區應給以特殊對待。第四,應對審批許可權上收的壓力,應學習西安、南昌等地開發區的經驗,將垂直部門設置在開發區管委會的職能部門,實施管委會統一領導,上級對口指導。開發區工委管委會可根據發展情況和形勢變化,自主對機構、幹部、編制等進行適當調整,在很多做法上,賦予開發區先行先試、試驗的權力。
合肥市工業經濟發展環境,集中體現在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環境上。
⑸ 面對新工業革命中國該怎麼轉型心得
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經濟發展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
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③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④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
⑤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⑹ 如何在改善工業安全條件下和地方經濟保持平衡
方法如下:
1、努力保持工業經濟平穩發展,力爭實現工業經濟運行低開高走。
2、深入企業調研,加大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停產、半停產企業的幫扶力度,准確把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3、做好"挖潛增效"工作。協調有關部門,認真排查增長源,挖掘工業增長潛力。
4、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