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亭林的產業定位
亭林鎮的工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是金山區的工業重鎮。具有金山區最旱的區級工業園區,現已開發3.1平方公里,園區基礎設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並已顯示出規模發展態勢,是亭林工業經濟的主要依託。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5.4億,已有381家實業型企業在亭林落戶,形成了機械電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環保建材、塑料模具五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產業基礎已基本固形成,並具有較強配套加工能力。在上海市和金山區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亭林將規劃建設以亭林為依託的上海金山國際中小企業城。21世紀正在開發長三角物流港、上海電器城。中小企業城規劃開發6.5平方公里的東部工業園區、3.5平方公里的生態工業園區、5平方公里的亭林鎮區和3.5平方公里的生態林區,整個企業城定位為產業群體布局合理、企業供應鏈完善、生活文化設施一流,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工業重鎮;使其成為一座為海外中小企業順利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中小企業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立交橋。採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多元化融資機制和國際化的品牌戰略,推進上海金山國際中小企業城開發建設,使亭林成為上海郊區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新亮點。
亭林歷史
【亭林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江南水鄉有個稱作十二家棣的地方,居住著十二來戶人家,於是晨聞雞鳴,暮聽犬聲,一時人氣漸旺,很快形成了一個魚米小集市。
有一天,心存隱居之意的顧野王踏上江南水鄉之地,到達了十二家棣。在穿過十二家棣小集市後,眼前突然一亮,只見集市東首竟有成片的梧桐樹林。顧野王一陣欣喜,急忙摸進這片梧桐樹林,駐足呼吸,頓覺一股清新之氣直入肺腑,不由使人心曠神怡。雙目四顧,林中梧桐錯落有致,每棵樹都是枝葉茂盛,非常幽靜,是供人隱居著述的上好之地。顧野王滿心歡喜,十分留戀這片高潔幽靜的梧桐樹林,很快置身林內築茅而居。......
顧野王隱居亭林鎮的一個高阜上,建茅舍讀書。其宅旁有林,人稱「顧亭林宅」,亭林之名即源於此。
後來,由於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都沖著那梧桐樹林和涼亭而來,更因顧野王的非凡著述成為一方文化精髓,天長地久,許多人便把這所到之地稱作顧亭林而忘了其原來十二家棣之名。
不知又經過了多少年代,人們再傳呼顧亭林時,竟把一個顧字省去,單叫一個亭林名了。亭林之名便由此而來,由此叫響。直至明末清初,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一代思想家、文學家顧炎武,也因對亭林、對顧野王的無比推崇,而把自己的號稱作亭林!由此可見亭林在當時江南地區已有其很高的地位和獨特知名度了。
【古鎮亭林】
亭林歷史悠久,作為上海古文化發源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的活動足跡。至明清時期,由於農副業的發展,亭林成為糧棉等集散地。民國時期,亭林已成為松江縣的重鎮,在當時與奉賢南橋、金山張堰並稱為浦南三大商業重鎮。現今是徐匯區或浦東新區進入金山的第一站。
亭林自古人傑地靈,據地誌記載南朝梁陳年間的著名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隱居亭林修《輿地誌》30篇,元末文學家、書法家楊維楨在亭林著書立說,元末明初陶宗儀隱居亭林,能詩能文,清代有詩人蕭中素,清末亭林鎮人氏思想家、翻譯家,中西文化比較研究者鍾天緯,致力於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和優劣,其《格致之學中西異同論》、《中西學術源流論》等著作,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很大影響。現代則有政界實業家瞻歧,畫家孫雪泥、陳白荷,兒童文學家賀宜(朱家振),教育界沈基睿和張思蒓。近代與現代也是如此,如在2000年,以《三重門》等一系列著作風靡全國的才子韓寒。
亭林在歷史上勝跡頗多,據《松江府志》記載,在亭林歷來有「亭湖八景」之稱分別為:讀書堆(墩)、沈硯池(墨池)、杜雪碑(子昂碑)、欏嚴塔(飛來塔)、仙人洞、八角井、覽翠樓、鐵崖松。「松學碑」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書;「欏嚴塔」豎有石幢一座,幢身由青石雕鑿製成,鐫刻陀羅尼經;而「覽翠樓」則相傳是古時的烽火塔。在八景中尤以「讀書堆」為首。「讀書堆」俗稱「大寺山」,據傳建於南朝梁初。園主是語言文字學家、史學家顧野王,鄉人以該園是顧晚年讀書寫作之處,稱為「讀書堆」。這是現今上海地區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宅園。
【亭 林 地 理】
鎮區北寬南窄,南北長927米,東西寬860米,區域面積為47.4平方公里。亭林鎮西距金山縣朱涇鎮15公里,東北到上海市中心54公里,西南至上海石油化工總廠19公里。
亭林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區域,暖溫多雨,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
【亭 林 歷 史】
據歷史記載,亭林勝跡頗多,有讀書堆(墩)、洗硯池(墨池)、松雪碑( 子昂碑)、楞嚴塔(飛來塔)、仙人洞、八角井、覽翠樓、剔牙松等稱為「亭林八景」。
亭林還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尤以野王讀書堆,元代楊維禎手植樹齡已有648年的「江南第一松」-鐵崖松(羅漢松),僅存的書法家趙孟頫書有《重修寶雲寺記》的子昂碑碑帽與碑文殘塊及原碑拓片為重要。成為相鄰三縣交界的繁榮發達的中心城鎮,集聚了大量人流、物流。
【亭林有座乾隆年間修建的石橋】
四千多年的歷史造就了亭林這塊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文人輩出,古跡甚多,古橋古樹歷史悠久,可特別吸引記者眼球的還屬距今已有240多年歷史的石級踏步橋——枝秀橋,雖然風雨滄桑已洗去了小石橋往日的鉛華,但是它還在為亭林鎮部分居民通往鎮南發揮著余熱。
來到亭林鎮中心街的東南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石橋很不起眼,它長6.12米,寬1.55米,是亭林鎮境內包括已拆毀橋梁和現存橋梁中最長的石級條石橋,橋面原本是由四塊長、寬相近的黃沙條石拼成,1984年有塊條石斷裂,其餘三塊條石經移,過往仍然寬敞。橋面一側凸顯的「枝秀橋」三字非常清晰,另一側「乾隆」二字依稀可辨,雖然經查有關記載稱該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沈元宏修建,但是對照橋下不為人知的碑文所記,似乎又有出入,碑文中講述了當時由沈元宏等人捐銀修橋的情況。
有著名的亭林八景
亭湖八景,《松江府志》記載其名,歷來傳說亦有之。今僅存讀書堆(墩)之半及楞嚴塔中柱和松雪碑碑帽及碑文殘塊。
一、讀書堆
讀書堆,俗呼大寺山,位於中山街寺平南路與大通路交匯處。南北朝梁陳時期顧野王晚年隱居於此,於茂林深處,結茅築舍,讀書、修《輿地誌》而得名。大寺山原高10丈,佔地數十畝,樹木茂密,歷經砍伐,主峰於1968年取土填河被削平,現仍形似土山,北麓緊靠筆尖廠。今讀書堆上,仍有蓬蓬勃勃的樹木數十株。
二、松雪碑
松雪碑(又名子昂碑),系元代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所書。碑文共953字(不包括碑首與文題14字),記述重修寶雲寺事宜。元至大元年(1308年)立石。趙體書法遒勁清秀。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僅剩碑帽及碑文殘塊(占原碑的1/20)。碑帽呈半圓形,高49厘米,寬108厘米,今存鎮政府內。碑身高170厘米,寬108厘米,厚22厘米,中間有裂紋。有拓印碑文在民間流傳。
三、楞嚴塔
楞嚴塔(又稱飛來塔),在寶雲寺內西南隅(今大寺新村)。豎有石幢一座,幢身以青石雕鑿製成,座基蓮花紋,浮雕佛像,猶如仙子,姿勢優美,中柱六角形,鐫刻陀羅尼經,覆頂雕有蓮花,高約丈許。建於唐咸通二年(861年),於1956年底因上半部傾斜危險而拆除,下半部又於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除。後因保管不善,以致散失,僅存中柱豎於亭林中心小學內。
四、仙人洞
仙人洞洞址,相傳有二說:其中,在本鎮東街棲霞道院內(今復興東路94號)。據傳明清時,院宇宏敞,有園亭假山,曲徑通幽,後人湊景附會,稱仙人洞在此;其二,據考實,位於讀書堆下。據清代肖中素詩詠寶雲寺周圍八景時,曾有詩句雲:封來仙洞一泥丸。
五、墨池
墨池(又名洗硯池),歷代民間相傳讀書堆西麓,有小池通向山門之外,終年積水,清澈見底,因顧野王平素在小池洗硯而得名。墨池早已湮沒,成陸建屋。
六、八角井
八角井,井欄呈八角形,欄下用瓦砌直至井底,外直徑0.25米,高0.3米,邊刻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4字可辯。井在讀書堆東側,抗日戰爭前,有八景茶園,設於井處。八角井因井欄鑿有八角而得名。70年代在此處建設郵電局,挖掘地基時,曾挖出八角井之殘欄。
七、覽翠樓
覽翠樓,自古流傳,位於讀書堆西面,據民間傳說,位置各異。一謂在寶雲寺內,一謂乃防倭舉烽火為信號之樓。據《華亭縣志》載,肖中素游寶雲寺題詩雲:欲知覽勝樓何處,衰草寒煙野寺西。據此,該樓當在寶雲寺之西,其興廢年代無考。
八、剔牙松
剔牙松,據松江府志引淞故述雲:讀書堆舊有大樹剔牙松,成化初(1465年)猶存。九峰曹先生有詠亭林古松詩,則同善食(今古松園)之松。現園內古樹羅漢松,又名鐵崖松,俗稱骨碑松。此松系楊鐵崖手植,非八景之一。
② 廣東東莞塘廈有幾個工業區
東莞塘廈主要有6大工業園區。
分別是:第一工業區,128工業區、宏業(138)工業區、高麗工業區、高科技工業區、科苑城信息產業園。
6個工業區詳細介紹:
1、宏業工業區,於1991年由鎮府投資動工開發,總面積193.74萬平方米,總投資達2.5億元。1992年,宏業工業區投入使用。1992年,成功引進了日本、韓國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企業38家,其中有世界500強企業華強三洋馬達有限公司。
2、高麗工業區,佔地面積51.6萬平方米,1992年由鎮政府投資建成。高麗工業區是塘廈南部的工業基地,主要是電子、電腦、家用電器生產企業。1996年後,一批大型電子企業,如國巨電子(東莞)有限公司、智寶電子(東莞)有限公司、童園玩具廠(生產電子玩具)等大型企業先後落戶該工業園區。
3、科苑城信息產業園,是塘廈鎮規劃面積最大、建設檔次最高、配套設施最完善、引資功能最齊全、產業輻射功能最強、經濟效益最為顯著的現代化產業園區。科苑城產業園區於1996年由塘廈鎮政府投資動工興建,經過逐年建設,逐年完善,至2000年初具規模。
4、塘廈第一工業區,是最早改革開放後興建的第一個工業區,屬於最老的工業區。
5、塘廈128工業區,在廣東省改革開放之後,相應國家號召,於80年代創建的工業區。
6、高科技工業區,位於塘廈鎮四村高科技工業路,靠近大屏障國家森林公園,是最晚建設的工業區。新世紀以來,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的發展,創建智慧科技城市成為了時代必須的重任。
(2)高麗工業園頂茂廠怎麼樣擴展閱讀:
建國初期,塘廈手工業仍佔主要地位,但其規模不大,設備簡陋,發展緩慢。1953年,工業總產值僅有3.5萬元。到1978年,塘廈公社先後建成規模較大的工廠有:塘廈石灰廠(日產石灰5噸)、塘廈糖廠(日榨量200噸)、紅磚廠(機制)、塘廈糧食加工廠、營盤水力發電站(600千瓦)、塘廈農機站(維修農機和出售農機零件);各大隊建有磚瓦廠15家,糧食加工廠16家。
全年(含各大隊)工業總產值258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塘廈外源型工業開始發展。1979年9月,港商首次在塘廈圩內解放街辦起塘廈毛織廠。
1982年4月,塘廈成立對外加工裝配辦公室,負責外資企業引進和管理。其後各村也陸續利用「三堂」(會堂、祠堂、飯堂)做廠房,引進「三來一補」外資企業。到1985年,先後引進一批毛織廠、制衣廠、鞋廠等企業共52家,全鎮工業總產值1743萬元,比1978年258萬元增長5.7倍。
1994年5月,對外加工裝配辦公室改稱為塘廈鎮對外經濟辦公室。1999年,鎮工交辦公室改稱為鎮財經辦公室,統管全鎮商貿、鎮辦、村辦以及個體私營等內資企業。1999年年底,全鎮共建成高麗工業區、宏業工業區等6個鎮級工業區和28個村級工業區,總面積達2183公頃。
2004年,全鎮利用外資221宗,協議利用外資額3.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總量排全市第四位。2004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4368家,總產值218.18億元(當年價),有從業人員24.57萬人,實現利潤12.72億元。
至2005年,共引進外資企業1083家,總產值267.3億元,民營製造業總產值25億元,鎮屬工業0.7億元(當年價,統計范圍為年產值500萬元的規模企業)。2005年工業總產值比1950年增長83.77萬倍。
2011年,全鎮全年實現生產總值約202.54億元,比2010年增長9.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7.19億元,比2010年增長3.2%;各項稅收35.47億元,增長15.6%;鎮級一般預算可支配收入13.43億元,增長18%;社區居民人均純收入25726元,比2010年增長15.9%;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50.5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11.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0.97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12.1%。
園區建設_陽光塘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