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業化對美國有著怎樣的影響
工業化對美國的直接影響是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模式。因為題主沒有具體問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我就綜合兩次工業革命一並做答。
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第一點是工業化最明顯的影響——提高了工業生產力,這是最明顯的,由此帶來的影響也有,對工人的技能和素質的要求也相應的提高了,市面上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類型也比以前豐富了,然後大家就開始發展貿易,然後資產階級也慢慢發展起來了。
第四點加快了美國城市化的進程,以前都是種地,到處都是一樣的農田。而現在工業發展取代了以前的大量傳統勞動力,大家當然會自謀發展,而貨物聚散的中心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個小的商業中心和城市。所以隨著美國的工業化,也推動了美國城市化的進程。
工業化不僅僅是對美國有影響,還對世界戰爭影響深遠,網上很多資料,有興趣可以看看。這里不再贅述,僅僅是談了幾點對美國本身的影響,望採納喲~
Ⅱ 美國的工業在地區分布上有著什麼特點
美國東北部與五大湖工業區傳統工業區
美國和世界著名的工業地帶之一,又稱美國「製造業帶」。位於美國五大湖、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以及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包括俄亥俄、威斯康星等5個州。面積僅占國土的6.9%,但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18%,城市人口比重達74%。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煤、鐵資源豐富、有便利的水運同西、南部聯系。19世紀中葉起,大批移民至此,發展了大規模的農牧業,建立了一系列商業、城鎮和農畜產品加工工業,興建了運河、鐵路網和公路網,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刨造了條件。隨即出現了以芝加哥為首的一些大中城市。20世紀初,蘇必利爾湖區鐵礦開始大規模開發,所采礦石經過五大湖和鐵路線向東運往五大湖沿岸各大港口,極大地推動了本區重工業的發展。現在,這里製造業及其就業人口比重均居全國首位,分別佔全國的23%和24%。突出的工業部門有以汽車為主的運輸設備製造、機床和農業機械製造、電氣設備、鋼鐵、煉油、化學以及肉類、糧食等農畜產品加工部門。本區農業產值佔全國近16%,僅次於中央西北區,居於第2位。種植業以大豆、玉米、燕麥為主,畜牧業以乳牛、肉牛業和養豬業為主。這里是世界上生產率最高的農業區。此外,在伊利湖南岸和密歇根湖東岸,也有較集中的果園區。上述豐富的農畜產品為農產加工業和食品以及輕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這里成為全國最大的肉、乳加工工業地帶。大湖南岸形成大致呈東西方向伸展的工業和城市密集地帶,被稱為「美國經濟地理樞軸」的「橫軸。」其中包括全國第二大城芝加哥及底特律、克利夫蘭等。南部俄亥俄谷地是本區移民最早的地方,分布許多中小工業城市,以辛辛那提為中心,工業結構較復雜,但以機床製造業最為突出,有美國的「機床首府」之譽
新興工業區 美國「矽谷」
1.新技術革命誕生的時間、標志,主要工業部門
2.高技術工業與傳統工業相比特點,與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相比異同?
3.美國「矽谷」崛起的區位優勢.
1.新技術革命的誕生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革新,對工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70年代以來,第三次技術革命誕生了。這場科技革命首先是在工業最發達的美國開始的。到目前,這場革命還在繼續發展。
這場技術革命是以原子能的開發、利用為先導的,以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廣泛研究與開發應用為主要標志,特別是以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其普遍應用為主要標志。在這次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形成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遺傳工程、激光工業等。特別是微電腦和計算機、控制與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迅速增強了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加快了技術與設備的更新周期,從而大大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推動著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
現在世界上已經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術工業區,如美國的「矽谷」、日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德國的慕尼黑等。
2.高技術工業的特點
高技術工業,顧名思義就是代表目前科技水平最高、最先進的工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理論、工業技術基礎之上的。它和義大利新興工業區有著很大的差別。義大利的新興工業是在原傳統工業基礎之上,增加新的技術、設備,採用先進的管理模式,相互密切合作而形成的新興工業區。而高技術工業是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獨立開發出的新興工業。它和傳統工業相比,還有著許多特點。下面我們通過列表形式來了解高技術工業與傳統工業的特點,從而加深對高技術工業的理解。見下表:
高技術工業
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高
低
產品增加值
高
低
生產增長速度
快
慢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短
長
投入中的研究開發費用
多
少
從以上,可以清楚了解到,高技術工業的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之類人才占較大比例,他們才能研製、開發新產品。高技術工業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並且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例如,我國電視機業的發展狀況:以前是黑白電視,之後出現了小彩電,隨即有了大彩電,現在又開發出了液晶顯示彩電、精顯背投彩電、數碼彩電等應接不暇。此外,高技術工業研究開發費用一般較高,其產品面向市場。高技術是知識、人才、資金密集的新興群體,這三者的投入都明顯高於一般傳統技術,這是高技術及其產業具有知識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特點所決定的。高技術研究需要大量高、精、尖設備的投入。而其產品能否在有利時機適銷對路占據市場,取得「捷足先登」或「後來居上」的效應,則是其關鍵所在。
3.「矽谷」崛起因素
美國「矽谷」,是世界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高技術工業區,是世界高技術工業發展的先驅和典範。對分析得知:刺激「矽谷」迅速崛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矽谷」位於舊金山市東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脈,面對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灣(如課本圖5.40)環境潔凈優美。聖弗朗西斯科,即舊金山,是美國西部第二大城市,也是美國華僑和華裔人口最多的城市,它位於聖弗朗西斯科灣和太平洋之間的一個小半島上,是加利福尼亞中央谷地的天然出海口,過「矽谷」向東又有埡口可穿越高聳的內華達山通往東部地區。
(2)氣候宜人
「矽谷」位於太平洋東岸的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東南50千米處,其地理緯度為北緯37°左右,屬地中海氣候。地理位置三面環山,北面臨海。由於面臨聖弗朗西斯科灣,氣候受海洋因素的影響較大,表現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暖夏涼、溫暖濕潤的特點明顯。
(3)有高等院校
這里有斯坦福大學和8000多家高技術公司,它們互相合作,為研究、開發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電子工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斯坦福大學在「矽谷」崛起的早期起了關鍵性作用,並提供了「矽谷」第一個科研工業區的地盤。而高技術工業的發展正需要這樣的科研工業區,於是有關人才迅速向斯坦福大學集聚,高技術工業也逐漸向斯坦福大學之外擴展,「矽谷」開始形成。現在,斯坦福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對「矽谷」的貢獻仍然是重要的。
(4)便捷的交通
這里交通方便,有公路、鐵路從邊緣通過,鄰近舊金山的航空港,並有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便於電子產品的運輸。
(5)軍事訂貨
這里生產的為軍事工業配套的光學儀器和對電子工業占重要地位。美國國防部一直維持著對「矽谷」半導體元件穩定的訂貨量,其訂貨額一度占「矽谷」總產值的40%。著名的洛克希德導彈與航天公司就設在森尼維爾鎮。
總之,「矽谷」得益於以上條件的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世界著名的高新技術工業中心。
4.「矽谷」的發展與擴散
「矽谷」是以微電子工業為主導,集中了數千家電子工業企業,是美國以至世界電子工業的中心。微電子工業是電子工業的技術基礎,因而,成為高技術中的最高技術。「矽谷」的每一項重要發明,都會影響到全世界電子工業的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電子工業更新換代的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幾乎都出自「矽谷」。
隨著科技的發展,「矽谷」的規模在不斷擴大,至70年代末,由於「矽谷」的土地被佔用殆盡,許多企業把新工廠建到內地的得克薩斯等州,以及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如上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狀況」,美國微電子裝配工業在東南亞及港、澳、台等地的分布狀況,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等都很便宜的優勢條件。
Ⅲ 美國現在的三大支柱產業(要能夠說明)
美國的支柱產業有很多,比如:軍工、汽車、高科技、電子、金融、航空、娛樂、能源等等。但與我國現階段的四大支柱產業(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相比,美國的三大支柱產業分別是:軍工、汽車和高科技。
(1)美國軍工產業
據美國國會研究處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是世界頭號軍工產品出口國,佔全球軍工出口總額的近42%。這份報告說,盡管近年來全球軍工銷售總額有下降趨勢,但美國的軍工出口總額仍保持繼續上升的勢頭。報告認為,這主要是由於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國戰爭和沖突使得鄰近國家增加了對美國的軍購。
另外,該報告還顯示:美國同樣是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軍售最多的國家。按合同金額計算,美國去年總共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銷售了103億美元的軍品。
(2)美國汽車產業
美國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美國分部分別宣布,今年它們的汽車銷量都出現了大幅度增長。
世界頭號汽車生產商通用公司的汽車銷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6%;世界排名第二的福特汽車公司銷量比去年同期上升12.2%;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美國分部也取得了同比增幅28.1%的成績。
(3)美國高科技產業
20年來,美國證券市場憑借其穩定與強勁的經濟增長而穩步發展,也為美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縱覽美國證券市場,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000點騰升到11000點左右,指數上漲了3.5倍左右,特別是高科技股的迅速崛起,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直接推動力量。
在市值方面,美國高科技產業中的微軟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超越了通用電器,目前市值已達4063億。在股價增長方面,戴爾公司的股價在上世紀90年代竟然上漲了700倍!隨著美國高科技產業的上布公司規模與業績的大幅增長,科技股成為美國證券市場大幅上升的內在動力所在。
Ⅳ 美國的工業有什麼特點
美國工業以技術先進、門類齊全、資源豐富、生產實力雄厚、勞動生產率高而著稱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工業生長取得巨大進展,工業設備能力與生產規模都大大超過世界其它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目前,美國的主要工業產品,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銅、鋁、硫酸、乙烯、汽車、飛機等的產量,以及微電子工業、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宇航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能利用和新材料的研製與開發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然而,在小型轎車、家用電器、通訊及辦公自動化設備、電子計算機晶元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則在近年內落到了日本、德國等國後面。
美國工業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東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馬克河,北至密執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以及新英格蘭的南部。這一工業密集的東西狹長地帶,被稱為美國的「製造業帶」。其面積只約佔全國的8%,但卻集中了美國1/2以上的製造業,成為全國工業最集中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等州,一些與軍事有關的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造船、飛機、導彈、電子、汽車裝配等得到巨大發展。南部得克薩斯等州的產油區,已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70年代以來,經濟和人口出現南移現象。被稱為「陽光地帶」的南部和西部工業發展較快,其速度大大超過東北部地區。
美國工業生產的特點:第一,工業生產規模大。第二,部門齊全,體系完整。第三,新興部門和尖端技術發達。第四,工業生產分布不平衡。在東北部,所屬十四個州的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8%,卻集中了50%製造業,80%的剛產量和90%的汽車產量。在西部工業帶,航空、造船、電子和導彈等工業部門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10%。在南部工業帶,石油、化工、造船和軍工等工業部門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20%。
工業分述:
電力工業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其發電裝機容量、機組容量、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美國電力工業的發展速度始終超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在全國發電量為3000億千瓦小時時(1947),用了20年的時間翻了兩番,1967年達13000億千瓦小時以上。電力增長的超前系數(電力彈性系數)達 2左右。此後的20年,由於「石油危機」等因素,電力增長速度減慢,年平均增長率為3~4%,但仍超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1989年,全美總發電量為29582億千瓦時,裝機總容量為6.85億千瓦,居世界首位。發電用能源佔一次能源總消費的比重為33%。這一比重逐年增長,反映了電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到2000年,這一比重將增至45%以上。用電構成主要是三大用電部類:工業用電佔38%,生活用電佔34%,商業用電佔26%。隨著工業電氣化程度的提高,單位產值電耗上升,而單位產值能耗卻不斷下降,如1960年每美元產值電耗為0.9千瓦小時,能耗為1.65千克標准煤。1980年,前者增加到1.25千瓦小時,而後者卻下降為1.35千克標准煤。與此同時,生活用電水平也不斷提高。1980年,美國年人均生活用電為9536千瓦小時,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
美國電力工業的所有制格局由私營電力公司、聯邦政府經營的電力局、市政公營電力公司和農電合作社4種形式的電力企業構成,並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形成,一直延續至今。私營電力公司幾經合並,已由2000餘家變為240家,其發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佔全國總數的78%;聯邦政府經營的6個電力局(田納西流域管理局、邦維爾電力局、西南電力局、阿拉斯加電力局、東南電力局和西部地區電力局)和1900家市政公營電力公司,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分別佔全國總數的20%和19%。農村電氣化計劃由1936年開始執行,由內務部的農村電氣化局(REA) 向全國各農電合作社貸款,經20多年的努力,全美基本實現農村電氣化。現有農電合作社1000餘個,裝機1850萬千瓦。
美國的發電能源主要是礦物燃料,火電比重一直佔70%左右,火電中又以煤電為主,特別是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煤電比重不斷增長,1984年煤電比重由1972年的44%增加為56%,油電和天然氣發電相應地由37%下降到17%。與此同時,由於易開發的水電減少,水電比重由15.6%下降到13.3%;核電比重由3.1%增加到13.5%。
美國現有火電裝機4.97億千瓦。早在1930年,世界第一台20萬千瓦機組在美國投入運行;接著在1955、1960和1965年分別投入了第一台30萬千瓦、50萬千瓦和 100萬千瓦機組。這是單機容量迅速發展的高潮時期,大致每隔5年左右單機容量翻一番,這對加快電力建設速度、降低造價和發電成本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此後,由於發電效率和運行可靠性方面的原因,放慢了機組容量增長的速度。
Ⅳ 美國超級大國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范圍力量的對比。自資本主義興起以來一直處於中心地位的西歐被嚴重削弱,美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爬上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
大戰期間,美國由於有兩大洋作為天然屏障,戰爭遠離本土,生產能力沒有受到破壞。不僅如此,美國經濟由於受到世界范圍內大量軍火和糧食需求的刺激而急劇地增長。1941年3月至1945年12月,美國作為「民主陣營的兵工廠」,通過「租借法案」,向英、蘇等國供應了約491億美元的軍用物資和糧食。這一方面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1940—1944年,工業增長速度每年平均達16.9%。1945年同1939年相比,美國工業生產能力擴大了約40%。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939年的886億美元上升到1945年的1350億美元。
戰後初期,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一半以上、出口的1/3、黃金儲備的3/4、穀物收獲量的1/3;它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大大加強。與此同時,其主要競爭對手則嚴重削弱,不得不仰仗於美國的援助。1947年6月,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感慨道:美國「今天正處在拿破崙戰爭結束時英國的地位。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掌握了全世界財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國則掌握了大約50%。」①
美國作為二次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憑借強大的經濟後盾,軍事實力也急劇膨脹。1939年,美國武裝部隊總人數只有33.5萬人,國防預算不過10億美元,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這兩個數字分別上升到1212萬人②和800億美元以上。美國擁有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1200多艘戰艦和5萬多艘供應、登陸船隻,它的海軍艦艇噸位達380萬噸,大大超過英國的150萬噸,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強國。美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它的15000架遠程飛機幾乎壟斷了整個洲際空中運輸。戰後初期,美國在56個國家駐有軍隊,在國外建立了484個軍事基地,還壟斷了原子武器。美國已成為全球性軍事強國,它的軍事力量不僅在資本主義世界,而且和蘇聯相比也處於明顯優勢。
在科學技術方面,美國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二次大戰期間,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從事科學研究,1941—1945年間,受雇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從8.7萬人增加到19.9萬人。同時,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大批世界第一流科學家流亡美國,從而使美國擁有了空前的智力優勢。代號為「曼哈頓計劃」的原子彈研製工程就是來自各國的科學家通力合作的產物。1945年7月16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標志人類大規模利用原子能時代的開始。
1945年底,美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標志著世界應用電子計算機的開端。戰爭期間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戰後美國作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率先興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國家。
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客觀上把美國推上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心的位置,確立了它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它憑借比其他國家強大得多的經濟、軍事實力,公開追逐世界霸權。1945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致國會的咨文中說:「勝利已使美國人民有經常而迫切的必要來領導世界了」。
Ⅵ 二戰後,美國在世界上政治經濟霸主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主客觀原因及對我們的啟示 發
政治霸主是靠原子彈的威力實現的。
經濟霸主是靠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簡單解釋的話,你說銀行賺不賺錢?賺錢!銀行為什麼賺錢?就因為他發行和管理貨幣。而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就充當了銀行的角色,所以大賺特賺。
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
1`蘇美對立為日本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美國把日本作為遏制社會主義中國、蘇聯的前沿陣地,對其進行了大力的扶持。
2~日本雖然戰敗了,但其本國的基礎牢固,人口素質高。
3~美國佔領日本後,革除了日本的大量封建殘余,為經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4~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由於日本距離戰場較近,為美國提供各種後勤物質供給,刺激了本國的經濟發展。
Ⅶ 俄羅斯和美國的什麼工業和什麼工業都佔世界重要地位
俄羅斯和美國的核工業和宇航工業都佔世界重要地位。
Ⅷ 論述題--如何理解美國在當今世界的國際地位
從國際地位來看,無論是從 軍事 科技 政治 經濟 文化方面,美國均算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軍事方面,美國每年的軍費開支和對外軍售均是全球第一,其擁有航空母艦的數量也是全球最多,飛機包括 航母甲板上的大黃蜂,還有諸如F22、F35均算是全球最為先進的戰機。盡管最近無人機被伊朗擊落,但其無人機技術任然算是全球頂尖。美國在自身角色的定位方面,向來還以世界警察的角色自居,其在海外擁有眾多的軍事基地,最近更是打著重返亞洲的旗號駐軍澳大利亞,在東北亞地區更是與日韓保持軍事同盟的關系;科技方面,美國的電子、汽車、工業,也都處在世界前列,在電子行業,在世界500強中更是占據相當多的席位,諸如谷歌 微軟 IBM 蘋果 戴爾 英特爾 AMD等巨頭公司實力更是不容小覷····· 政治方面 ,除了東北亞的朝鮮 南美的古巴等少數幾個國家外,世界其他國家幾乎都不敢明目張膽的得罪美國,想抱美國大腿的國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尤以歐洲小國、東北亞的日韓更為突出。經濟方面,美國早已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並且其地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難以撼動,其經濟實力可以算作是世界最強的幾股力量之一,並且可以算作是世界的老大哥;在文化方面,聯合國的一項統計表明其占據世界文化份額的約40%,而整個歐洲加起來才約佔30%,中國更是少於3%,足見其文化功底早已今非昔比。關於更多有關美國國際地位的信息,不想再一一贅述。
想補充的一點是,我是一工科生。謝謝,希望對你有幫助。
Ⅸ 美國在工業革命中哪個部門的技術革新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與電力有關的所有部門,因為那時候的美國有特斯拉,交流電之父,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他主持建造的尼加拉瓜水電站,這個是交流電發電機組第一次被應用,其後還第一次實現電力的長距離傳輸;第二個是他發明了無線電技術;如果是追問的LS的問題,那應該是機械製造也,因為現代工業的標准化生產標准就是從美國開始的
Ⅹ 美國第二次產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75年,在19世紀美國的最後25年,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美國的電力電氣工業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到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已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美國在1860年以前仍屬於殖民地類型的經濟:出口農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工業基礎相當薄弱。那麼,美國是如何從歐洲工業的邊緣地區和模仿者一躍而成為新工業革命領導者的?這對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有哪些啟發呢?
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會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與美國大量出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產品相反,美國在棉紡織業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主導產業的技術上雖然也有很大改進,但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一直是棉織品凈進口國。這種歷史事實說明,一國在傳統產業上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在新興產業上可以一躍超過發達國家。
演化經濟學對此在理論上已經證明,落後國家利用勞動力、資源等成本要素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試圖在傳統產業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將永遠不會縮小與後者的經濟差距。相反,在新技術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雖然新技術最初出現在發達國家,但由於其技術體系處於最原始的早期階段,科技知識大都處於公共領域並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知識的意會性程度很低,落後國家在這時如果能夠迅速進入新技術體系,就有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早期新技術和科學基礎的領先地位轉移到本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國也是這樣崛起的,而英國卻因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領先地位,鎖定在舊技術經濟範式之中,導致了其工業力量的衰落。
巨大國內市場規模的關鍵作用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美國並不是新技術的最初發明者;即使是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電力電氣工業,美國在技術發展上也不具有佔先優勢,基礎科學研究更是落後於英、法、德,那麼,美國是如何抓住新技術革命機會窗口的呢?
美國巨大、豐富的市場使美國在國際比較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許多技術創新源於歐洲,但由於可以在美國市場中實現規模經濟,其發展卻是在美國進步最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由於本國市場狹小,歐洲技術創新在原有的技術軌道上難以開發新產品並大幅度提高生產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國,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能夠很快開發出生產率高於歐洲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申請新專利,開辟新的技術軌道,搖身一變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導者,並反過來佔領甚至壟斷技術先發國的市場。
最近的類似例子則是:德國的高鐵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德國和歐盟卻無用武之地,而在中國卻可以取得快速的技術進步。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超過美國、歐盟、日本和俄羅斯的人口總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需市場,這種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重大歷史機遇的得天獨厚的絕對優勢,是任何國家所不具有的,除了歷史上的美國。但我們珍惜、保護並運用這種無以倫比的優勢了嗎?這無疑值得我們深思。
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獨享巨大國內市場為美國提供的技術創新租金
美國在19世紀許多行業上技術落後於歐洲國家,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行業中基本沒有外國直接投資,而直接投資卻是開發優勢技術的天然渠道。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此是不會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說拉丁美洲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但從未聽人說美國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這是因為我們不給他們這種權利,原因就在於投資於某個國家的資本會佔有並且統治該國。美國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華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國的遭遇就是明證。正是由於實行了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一旦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反向工程」被引進,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會為這種技術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歐的技術領導地位也就不得不讓位於美國了。
反觀我國,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是我國各產業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這與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依賴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市場重於技術,珍惜、保護並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導部門創造領先市場,這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歷史機遇最基本的條件。
高工資戰略
由於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美國的崛起並不是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而是通過內向型經濟實現的,國內市場規模除了人口規模外,美國民眾的工資增長是其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崛起時期的政治家認為,工業化不能像英國那樣靠剝削工人來實現,而要靠開發大自然的技術創新租金為美國人民提供高工資來實現,所以,他們絕不允許像100多年後的跨國公司那樣「把利潤帶走,把GDP留給中國」,因為這樣的話,美國人民的高工資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把低工資看做是競爭優勢相反,當時的美國工業保護主義者卻把低工資看做是「禍根」,稱作是「乞丐勞動力」。他們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機器生產將使高工資國家在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比廉價勞動力國家更低,原因就在於機器生產率的增長超過了工資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處,由高收入勞動者所組成的國家都必將戰勝『乞丐勞動力』的國家」。
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刺激了用機械替代昂貴的勞動力,而機械發明導致了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使工資更高,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採用新的發明。因此,在技術創新與工資增長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正反饋的良性循環,這是美國依靠美國人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實現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頭四十年就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發明創造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深植於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這種文化的形成與美國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傑明·富蘭克林以來,對科學技術的尊崇就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持久特徵。美國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萊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指出,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培育實用技術和製造工藝優勢的國家在力量上必將勝過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國家;而在鴉片戰爭150年之後的中國,政治家們一方面在津津樂道「人口紅利」,另一方面在帶頭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其命運的差別由此可略見一斑。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訪問美國後,在他1836年的經典性著作《美國的民主》中由衷地贊嘆到:在美國,人們對科學中純粹實用部分的理解令人欽佩,同時又對那些在應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論部分給予認真的關注,在這方面,美國總是展現出一種自由的、原創的和富於發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這種文化造就了對技術新動向的高度敏感,歐洲的任何技術動向,幾乎馬上在美國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過歐洲大陸本身,這幾乎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例如,1803年,英國開始研發蒸汽動力機車,但在英國還沒試製成功的時候,1807年美國就成功地試航了蒸汽推動的輪船。歐洲人發明了電的理論,而對之理解最透徹的卻是美國的愛迪生和貝爾等人。發明和創新是人的天職。擯棄目前在我國流行的消費主義和犬儒主義的頹廢文化,大力弘揚創造主義新文化,開創一個全民創新的新時代,這是我國通過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