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輕紡工業金融化程度怎麼樣

輕紡工業金融化程度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9-01 14:16:07

㈠ 中國和哪些國家紡織外貿交易趨勢比較好,比較穩定

中國和美、日、歐三大貿易夥伴紡織外貿交易趨勢比較好,比較穩定。受金融危機影響,美、日、歐三大貿易夥伴需求急劇減少,國際市場萎縮。而且常年合作的國外貿易夥伴出現財務危機導致誠信危機 。貿易保護主義猖獗,貿易摩擦將加劇。導致貿易國之間的貿易環境出現不確定性.紡織品面臨臨時性關稅和配給額度的覆轍. 我國的出口還將受到生產成本升高、出口企業融資困難與融資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調整不確定性、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影響. 出口企業銷售困難,盈利水平降低,甚至虧損,開工率下降,停產或倒閉,工人失業。同時,出口企業面臨著貨款回收風險。由於進口國經濟衰退,企業和個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現支付困難,產品出口到貨後不能及時收回貨款,或根本無法收回貨款。衣食住行乃生活根本,市場雖然會委縮但決不會消失,低成本低報價的產品依然會有贏得定單的先機,紡織企業必然出現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和洗牌. 雖然面臨困境,但中國紡織行業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國際國內的競爭優勢仍然存在。首先,創造的利潤佔全行業利潤98%的1/3的紡織服裝企業發展態勢良好。這部分企業1-8月份銷售收入增長24%,利潤增長33%,平均利潤率8.3%,其中3198家企業,銷售增長達到27%,利潤增長52%,平均利潤率15.1%,這部分企業是行業的主力軍,代表了行業發展的希望。

其次,國內外市場巨大的潛力沒有變化。國內13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人均纖維消費量從1978年的2.8公斤到2006年的14.6公斤,但相對於發達國家30-40公斤的人均纖維消費還是具有很大的差距。中國13億人口具有不同的消費層次,農村、中小城市具有不同的消費人群,消費水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長,個性化、功能化的消費大幅度提高,市場需要更好的紡織品來滿足其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此外,城鎮化程度加快,從農村到城市,住房大大增加,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大幅度提高。國內市場自身的潛力決定了紡織工業的巨大前景。同樣,國際市場對中國紡織品需求沒有變化,中國在國際出口貿易市場份額佔到了30%,中國紡織品的質量、價格已經得到了國際市場大眾消費者的認可,國際市場對中國紡織品的需求趨勢沒有太大變化。

再次,改革開放30年以來,紡織行業的競爭力得到了很快的提升,比較優勢明顯。紡織科技的進步,大大推動了紡織工業的發展,2000年以後平均每年進口40億美元的國外先進設備,以及國內每年采購的370億元的國內先進設備,使得中國現在的加工製造水平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而且,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優勢也更加明顯,從原料到最終產品到各種輔料,產業鏈的優勢以及140多個產業集群的優勢,更顯示了專業化的特點,快速反應、協作條件好、比較成本較低的優勢,並且在行業內形成了一批比較優秀的企業家、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素質較好的工人隊伍,由此形成的中國紡織行業的綜合競爭力也是以後若干年內中國紡織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中央對輕紡工業信貸政策的支持 對行業來說是一場及時雨。目前,行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達到60%,大量的中小企業依靠銀行貸款維持運作,銀行對企業流動資金的支持,是企業資金鏈上的及時雨。

出口政策方面 提高紡織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取消涉及輕紡企業的各種不合理收費,暫停輕紡加工貿易台賬保證金「實轉」政策等,這對於紡織行業來說可以增加出口,抑制出口貿易的下滑勢頭。
內需市場的拉動 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強帶動了衣著消費的增加,大量住房的增加,鐵路、公路的建設,對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的消費都是很大的拉動。

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增值稅的調整轉型將直接增加企業當期增值稅進項稅額,減少企業的增值稅負擔,鼓勵企業增添新的設備,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了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專項 近來中央有關部門批准1000億元的專項資金,其中一部分會注入到紡織行業。其中,紡織行業獲得支持的項目包括1.高新、功能性纖維的產業鏈開發應用。2.環保節能降耗等相關項目。3.天然纖維的高附加值產品及先進工藝技術開發。4.十項成套紡機設備。5.行業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通過這些舉措,可以加快我們實現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目的,這是紡織行業困境中的機遇,給行業帶來了走出困境的希望。

中國是紡織出口大國,底子好,出口體制日趨健全。國家頒發相關政策扶持,拉動內需,增加出口退稅。經過這一次的重新洗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外貿紡織市場會更加規范,紡織出口依然會復甦。

㈡ 誰能介紹下蘇州紡織業的歷史與現狀

美國紡織業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已經歷了全面的衰退;這一形勢嚴重沖擊著一些紡織重地,如喬治亞州、北卡州、南卡州及阿拉巴馬州等。

首當其沖的是業界的大量裁員,如喬州紡織界就業機會創下1940年來最低點,已由1973年高峰20萬就業人口降至目前僅約12萬人。目前紡織業界窘境看似已達谷底,但預料其衰退的慣性還將將持續一些時間。

美紡織業衰退有其內外的原因。除了美國經濟產業結構急需調整外,數十年來廉價進口紡品逐步蠶食美國本土紡織業市場,尤其自亞洲金融危機後,亞洲因幣值劇減,當地紡品遂以低於一九九七年40%的售價大量銷至美國市場,導致美國業者根本無從與外界抗爭。加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雖大幅提升美國貿易總額,但卻迫業者面臨外移壓力,使紡織業規模大幅縮小。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自施行以來,協議國之一墨西哥已取代中國大陸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貿易國,美國紡織業者最常以將紗、布等紡織原料運往墨西哥製造成品後再銷回美國市場,藉以利用當地廉價勞工及較低之進口關稅。然而前述協定在業界評價不一,受褒揚的是該協議確為美國帶來許多外國投資公司,例如日商;貶的是紡織業界於兩年內已耗資20億美元將工廠自動化,而這些對投資的回收卻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和變數。

另外,近年類美紡織企業的效益也很低下。有資料顯示,2000年美國紡織業整體營利由1999年的6億8800萬美元的成長驟變為虧損5億1900萬美元,此為自1947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第一次呈現負成長。

而新的變數是:1、中國(紡織最大國)進入WTO將極大加劇國際紡織業業已非常激烈的競爭;2、據說作為對阿富含戰爭的補償,美國同意將給予巴基斯坦(紡織第四大國)紡織品出口美國以最大優惠待遇,這對美業界而言將無異於雪上加霜。

顯而易見,如何使紡織業保持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應有地位,發揮它的社會功能,美國業界恐需一段很長的時間來思考其因應策略。

(二)

現代紡織工業,或稱現代纖維加工產業,關乎人們的穿衣和美化生活問題,始終是國計民生的大事之一。從世界范圍看,紡織行業往往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加速時期的主導產業之一,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擴張後,又可能成為重點調整的產業之一。西歐、美國等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紡織業都有過這種調整經歷,其原因是國內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就國內需求變化而言,在工業化初級階段後,棉紡織品在消費總額中的比重下降,生產擴張隨即減緩。從國際市場結構看,隨著出口量的增加,貿易磨擦將不斷加劇;同時由於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在紡織品生產方面的比較優勢會逐漸減弱,後起國家往往更有競爭力。因此,紡織行業的困境和調整,是一個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標志和必經階段。

紡織業在一些國家曾經或正在衰退,但同時又在另一些國家正在或將要興起;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紡織產品的需求會不斷增加。所以紡織業作為一產業,並不存在什麼"夕陽工業"(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存在的倒是「夕陽技術」。真正的「夕陽工業」應是那些對其產品不在有市場需求,生產技術、手段落後,耗竭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傳統生產方式和行業、部門。現代纖維工業不斷開發各種新型的材料,其應用已廣泛深入地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由此,在相當長的時期,紡織業不是也不會是「夕陽產業」。

至於某國(或地區)的重點產業,則取決於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比較優勢。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某一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生產領域具有比較優勢,該國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領域不具備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比較優勢。經濟學常識還告訴我們,國民經濟是一復雜的系統,某一產業除了對整個國民經濟有其直接效益外,還有其間接效益和誘導(inced)效益,即所謂的「乘數」效益,而就對某一產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系統來說,這兩種效益往往是不一致的;另外,在對經濟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效益」不僅僅指這些可直接計算的收益,而且還包括那些非直接計算的社會效益,如創造勞動力就業,環境保護,收入分配在不同社會階層和地區的公平等。

其實,即使在人們熱衷於高談「新經濟」的今天,發達國家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也給予有些傳統產業(如紡織業)應有的重視。2000年,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用紡織品比例接近了50%。產業用紡織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非常高。美國20世紀80年代經歷紡織低谷後,著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力圖將「夕陽工業」轉變為「朝陽工業」。

(三)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紡織業在中國既是傳統產業,也是優勢產業,為國民經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使紡織業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凸現,如企業的重組,勞動生產率的低下,設備的陳舊和技術的落後,等等。然而,紡織工業仍然是一個大產業並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1999年紡織工業出口順差320億美元,佔全國外貿順差的70%。據2000年數字統計,紡織業產業工人1300萬,佔全國產業工人13%,固定資產佔全國的11.4%;而江蘇省紡織工業出口創匯達74億美元,占順差凈值16億美元的94%。全國近13億人口,其衣用和裝飾用紡織品離不開紡織工業。

據測算,中國加入WTO後最大的受益者是紡織行業:7年內紡織行業上崗人數估計增加23%;在未來5年裡,中國紡織工業總產值將每年以6。5%的平均速度增長;到2005年,紡織纖維年加工總量將達到1425萬噸,人均年消費量將達到7.8公斤左右;紡織服裝年出口創匯將達到650億美元;行業科技進步對產值增長的貢獻率有望達到60%以上。

二十一世紀貿易體制的主要變化有:一方面,關稅的不斷降低,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不斷減少,必然出現西方發達國家以其高新技術產品直接沖擊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設置繁多的技術規定和標准,形成各種無形的技術、標准壁壘,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他們的市場。

中國加入WTO意味著其國民經濟將被快速全面地納入全球經濟體系。這一方面為中國紡織業在新的經濟大環境中求得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有利於改善國際貿易環境,擴大出口市場,調整行業的產業結構,更好地利用資源,引進「外資」和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出口,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的市場也要同時向世界開放,中國傳統的紡織產業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包括:進口的增加給國內市場帶來的巨大壓力,技術和成品標準的不完善所帶來的在貿易爭端處理上的不利,跨國公司的雄厚資本、先進技術和名牌優勢等對國內企業的沖擊。

在一片進人WTO對中國紡織業利大於弊的樂觀聲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仍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課題。

(四)

中國紡織業想再創輝煌的關鍵首先在於不斷創新,不斷吸收新知識,應用新技術。面對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和新興產業技術(如IT產業,新材料產業和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紡織業要不斷地及時地更新其生產技術,拓寬產品領域;要把握「知識經濟」年代新機遇,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的發展和振興。據估計,中國在1998年以前,紡織系統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在新纖維、新設備、新時尚方面的原創性開發更是鳳毛麟角。因此,由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中國紡織業必須以行業世界領先水平為目標,大力開發原創型的科技成果。

其次在於做好市場,即以全球市場現實需求為目標,開發新產品。紡織新產品的開發方向既決定市場空間,又決定產品生命周期;新產品的定位,隨著地域和市場的不同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產品類別。因此要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外看市場,內看企業,要根據國際時尚潮流動向來確立企業市場定位。中國紡織產品質量、檔次、品種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遲緩,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部分中低檔產品出現過度競爭。在出口產品中,仍以中檔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服裝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大都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紡織面料水平低、品種少,不能滿足服裝生產需要,導致出口服裝大量使用進口面料。國際上流行的多組分纖維、復合纖維、改性纖維、高模擬纖維、特殊功能纖維等新產品,在國內化纖企業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開發機制、專有技術和一定的生產規模。這些導致了在西方國家對紡織品需求持續上升的有利形勢下,中國紡織產品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如英國和歐洲)市場上的擴張速度卻明顯落後於巴基斯坦、印尼等一些紡織大國。

再次在於迅速擴展紡織領域。高新技術一方面使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紡織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紡織業的生產空間和市場空間。紡織業已從傳統的服裝、家庭用領域向工業、醫療衛生、安全防護、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冶金機電、交通水利、軍事等各個領域全面擴展,其前景非常樂觀。

(五)

世界紡織工業的發展格局在過去200年間經歷了三次較明顯的轉移。第一次產業革命把世界紡織業的中心從東方移到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第二次轉移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從美國、日本和西歐轉移到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第三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仍在繼續,從韓國和台灣、香港地區向亞洲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等地轉移。似乎世界紡織業的重心又回歸到了200年前的位置,但這絕不是簡單的迴流,而是工業文明過程中全球性生產、貿易及專業化分工在當今紡織業生產手段條件下「物競天擇」的必然安排;一旦紡織業由現在的「勞動力密集型」轉化為科技含量和資本構成高的產業,這種轉移將再次發生。其實,從90年代冷戰結束特別是近兩年的高科技泡沫浮現以來,決策者和學者們已開始從系統的角度重新認識傳統產業(如紡織和製造業)對第三產業,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多重影響。即使對處於新經濟領頭羊地位的美國,也不敢輕易忽視重要的傳統產業。國會為了保護其紡織工業,曾經立法在北美,加勒比海和南美地區實行紡織品低關稅,鼓勵廠商去南美設廠返銷。

毋容諱言,紡織品所創造的附加值遠小於IT產品、生物醫葯和汽車產品。但對中國這樣工業化落後的大國而言,若盲目地「好高騖遠」,以所謂的「夕陽產業」定位而忽視如紡織業這樣的傳統產業的發展,無異於抓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面。紡織業曾作為率先發展起來的民族產業為中國的工業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國加入WTO為其紡織業再創輝煌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對解決目前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難題,對加速向工業化、城市化的過渡,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有其重要的經濟社會意義。而這里的關鍵在於對紡織業加大注入高科技含量,提高產業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其產品的附加值,使這一傳統產業在新世紀里為強國利民再立新功。

㈢ 我國發展棉紡織工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紡織工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紡織業能否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優勢,直接關繫到增加就業、擴大出口、繁榮市場、提高農民收入等國計民生,備受人們關注。日前,我們專訪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同志。記者:紡織業歷來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出口一直穩居各行業前列。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外需萎縮,從而使我國的紡織業備受打擊,行業內部分化嚴重,您對這一分化有什麼感悟?杜鈺洲: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紡織工業發展今年1—2月進入谷底。其間,全國5萬多戶規模以上企業與上年同期相比工業總產值僅增長2.63%,增速回落13.92個百分點;紡織品服裝出口額負增長14.78%;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負增長11.01%,企業虧損面達到25.17%;從業人員比上年末減少了49萬人。更令人憂慮的是,紡織業還出現了兩極分化。近1/3的企業,約1.6萬多戶,銷售收入增長11.28%,利潤總額增長34.23%,綜合銷售利潤率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另有4376戶企業銷售收入增長12.48%,利潤總額增長54.92%,平均利潤率達到17.41%。而近2/3的企業,約3.4萬戶,處於虧損或虧損邊緣。其餘的12644戶企業,銷售下降23%,平均利潤率為-9.26%。分析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示:決定企業抵禦風險能力的不是規模,而是增長方式,是產品結構。在規模以上的5萬多戶企業中,大型企業佔0.52%,1—2月平均利潤率是2.81%;中型企業佔8.4%,平均利潤率是2.35%;小型企業佔91.08%,平均利潤率是3.30%。可見虧損的大企業不少,盈利的小企業很多。占總數2/3的企業陷入困境,暴露了長期粗放發展積累的風險和問題,而占總數1/3的企業逆勢而為,代表了全行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方向。記者:為了贏得挑戰,中央果斷決策,不斷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制定並實施了包括紡織工業在內的10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一規劃的實施,給我國紡織業帶來了哪些積極變化?杜鈺洲: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央連續4次提高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從11%提高到16%,對我國紡織服裝恢復國際競爭地位、穩定市場份額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國務院公布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紡織業明確定位,極大地鼓舞了全行業戰勝困難和實現中長期可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近期以來,我們認真落實中央關於「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提高國內外市場的開拓能力,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推動紡織工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取得了明顯效果。一是生產增速持續回升,今年3—7月紡織工業產值累計增速分別達3.65%、4.26%、5.21%、6.44%、6.84%,產銷基本穩定,產銷率達97.51%。二是在國際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到6月累計下降10.87%,但比2月底降幅收窄3.91個百分點。三是內需對行業增長發揮了更大的拉動作用。規模以上企業1—2月內銷交貨值增長6.63%,3—7月累計內銷增速分別為7.8%、8.57%、9.42%、10.72%、11.14%。四是固定資產投資逐月回升,從4月開始正增長,6月份增幅已達6.35%。五是行業效益逐月回升,1—5月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同比雖有所下降,但利潤降幅收窄到了-0.14%,其中3—5月利潤總額同比出現5.06%的正增長。六是行業的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2—7月累計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為5.8%、6.1%、8.2%、7.4%、8.2%、8.5%,這說明質量效益在不斷提高。當前,我國紡織業正處於企穩回升的關鍵期。保持這一勢頭,任務艱巨,因為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不利影響並未減弱,外需嚴重萎縮的局面還在繼續,美元、歐元和周邊國家貨幣貶值對我國出口的壓力增大,國內市場的需求增幅尚未恢復到以往的水平。可以說,我國紡織工業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恢復到正常增長仍需加倍努力。記者:您多次講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在使紡織業遭遇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們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動力。您是怎樣思考這個問題的?杜鈺洲:新中國成立60年來,紡織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早在上世紀末,我國就已是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在新世紀,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紡織工業也進入了由生產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新征程。這一年多來,盡管紡織業遭受了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的嚴重沖擊,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特別是《規劃》的及時制定和迅速實施,確保了紡織工業從大國走向強國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對於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首先,國際金融危機從外部對我國紡織工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為我們清醒認識並著力解決行業內部結構性問題提供了契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感受到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性,這在紡織行業顯得尤為突出。所以說,《規劃》出台的時機把握得好,問題找得准,措施針對性強。目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認真落實《規劃》。只要把《規劃》落實到位,我國紡織工業就一定會突破困境,實現新的跨越。其次,危機源自「資本」所固有的逐利性、貪婪性和破壞性,這必然引起人們對現存經濟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行集中反思。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給世界生產方式、經濟結構、政治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帶來深刻的調整和變化。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在對世界紡織工業造成嚴重沖擊的同時也必然帶來深刻變革,這就為中國紡織工業搶佔新的制高點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記者:我贊同您的分析,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改變不了我們向紡織工業強國轉變的態勢,這不是我們妄自尊大,而是有著充分的現實依據與實踐基礎的。請您談談我國紡織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要現實依據是什麼?杜鈺洲:一是我國紡織工業基礎雄厚。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中國人民在上世紀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基本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衣著消費需求。改革開放之後,生產力再一次得到解放和發展,紡織工業最早實現市場化,並且大踏步走上國際市場。到上世紀末,中國纖維加工總量已佔全球的27.5%,2000年紡織品服裝出口已經佔世界的14.8%,出口貿易順差400億美元,國內人均纖維消費量從1978年的2.9公斤上升到8.2公斤,從世界平均水平的1/3提高到平均水平。二是我國擁有非常廣闊的國內市場。進入新世紀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提出,為中國紡織工業從大國走向強國創造了最重要、最可靠的內需條件。中國從2001年起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根據世界各國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是紡織消費較快增長的新起點。就人均纖維消費量來說,我國在1980年是人均4公斤,到2000年是人均8.2公斤,人均消費量翻番用了20年時間,而從2000年到2007年,只用了7年時間就達到人均15公斤。由此看來,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衣著消費不僅在數量上不斷增加,而且在質量上不斷升級,這將為中國紡織工業轉型發展提供廣闊的國內市場。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科學發展觀逐步得到落實,農業、消費品工業、重化工、信息通訊技術等產業快速發展,既為紡織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又為其加快發展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三是國際環境非常有利。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打破了世界主要市場長期對我國歧視性貿易政策的束縛,為紡織工業提供了更大的國際發展空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有助於加速中國紡織工業的國際化進程,有利於我國縱向、橫向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增強後發優勢。二是發軔於上世紀中後期的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為傳統紡織工業競爭力的提升以及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強大動力。新世紀,我國紡織工業進入了創新能力提高最快,新型纖維材料、新型工藝和裝備、產品功能和性能差異化進步最大,供應體系建設、產業組織結構升級、自主品牌發展最興旺的時期。記者:這些因素為我們向紡織強國的轉變提供了現實可能性,但要實現這一轉變任重而道遠,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麼?解決的路徑又在哪裡呢?杜鈺洲:中國紡織工業從大國走向強國,雖面臨著歷史機遇,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當前最突出的困難是傳統的粗放發展方式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還未得到根本解決。形勢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結構調整推動發展方式的徹底轉變,才是我國紡織工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最佳路徑。要從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的競爭優勢轉變。今後,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但應看到,在經濟高速發展情況下,勞動力成本上升也很快,勞動力比較優勢將會不斷削弱。對紡織工業來說,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有兩條:一是通過加快結構調整實現比較優勢的延伸,二是通過提高創新能力促進比較優勢升級。這也就是說,我國要推動要素稟賦優勢從外生比較優勢(簡單勞動)向內生新比較優勢(復雜勞動)轉變,在深度參與國際產業鏈縱橫向分工中促進產業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拓展獲取產業高附加值的空間。要從資源消耗型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轉變。近年來,依靠農村改革和農業科技進步,我國棉花單產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仍需進口棉花以及生產化纖所需的單體原料。另外,目前我國紡織工業廢水排放量已佔全國工業的10%,其中80%為印染廢水。因此,推動紡織工業健康發展,必須著眼於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其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單位纖維製品的附加值;二是開辟新型纖維資源,發展竹、麻、絲、毛等非棉可再生天然纖維;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方面要促進聚酯製品、化纖和棉製品等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要促進能源、水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大幅降低單位增加值的能源和水資源消耗。要繼續推動產業組織結構從小生產方式向社會化大生產方式轉變。一是要打破地區市場分割,推動產業和企業跨地區重組,支持產業集群式發展;二是要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實現管理現代化,提高產業效率和競爭力;三是要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國際產業並購,著力培育中國紡織行業的跨國公司和國際品牌,不斷提升在國際產業結構分工中的影響力。

閱讀全文

與輕紡工業金融化程度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汽車有什麼技術含量 瀏覽:173
無錫到武進汽車站多久 瀏覽:845
鐵錘和汽車哪個好 瀏覽:136
國家發展什麼工業 瀏覽:722
工業廠房租賃招商什麼時候招租 瀏覽:933
寶馬倒車鏡怎麼關閉教程 瀏覽:413
12款奧迪a5底盤代號多少 瀏覽:618
奧迪a3尾燈燈罩壞了怎麼修 瀏覽:827
賓士增壓閥怎麼拆 瀏覽:977
汽車頁面是什麼 瀏覽:226
哈弗汽車是美國車嗎為什麼叫哈弗 瀏覽:447
如何製作汽車啟動應急電源 瀏覽:791
汽車飼料多久可以喂 瀏覽:413
汽車報廢了車牌怎麼辦 瀏覽:100
寶馬e90水溫怎麼調 瀏覽:525
宜豐工業鍋爐司爐操作證如何辦理 瀏覽:177
奧迪a7變速箱怎麼拆不下來 瀏覽:231
45萬的奧迪首付多少錢 瀏覽:276
寶馬上生產線要多久 瀏覽:420
奧迪q3熄火後有聲音是怎麼回事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