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如何走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
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
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
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
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
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
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
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❷ 36歲國企技術男,月薪6000,一眼看到頭的生活,如何走好人生下半程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現狀,那就是有的人已經工作了很多年了,而且年紀也有一點大了,但是每個月工資不是很高,就夠自己一家的日常開銷,根本就不太能存下什麼錢來,就像36歲國企技術男,他們大多的月薪是6000,一眼看到頭的生活,他們該如何走好人生下半程?
三、可以自己當老闆。已經36歲了,在社會上也打拚了這么多年了,那麼肯定你認識的人也是比較多的,手裡的資源和人脈肯定也是有的,所以這個時候你可以好好利用自己手裡的資源,去自己創業當老闆。
❸ 傳統國家如何向現代化國家轉變近代中國半殖民半封建如何走到現在中國國際地位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第二個問題:
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實現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1927~1931年。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開始崩潰的時期。首先,是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的進行,工農民主政府的公營經濟和勞動人民的合作社經濟的產生。這是一種新型的經濟,「基本上排除了半殖民地的因素和半封建的因素」,①產生了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和半社會主義的成分,從而「造成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真正基礎」。②它是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根本對立的,並是其代替者。其次,是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產生,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中的壟斷資本主義,是在掠奪和破壞國民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的,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和腐朽性;它集中起來的財富,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准備了物質基礎。所以,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瓦解過程的產物,並是其標志之一。
2.1931一1937年。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進一步崩潰的時期,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開始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時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開始發展的時期。首先,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我國東北,在佔領區內建立日本壟斷資本的直接統治,使經濟半殖民地化。毛主席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後,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①其次,各革命根據地從1931年後有了較緊密的聯絡,1931年11月7日成立臨時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統一的經濟政策,革命根據地擴大了,並有了比較固定的地區,土地革命逐步深入,公營經濟有了發展,並開始了可能的必要的經濟建設。最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地區,1931年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工礦企業大量倒閉、停工,農村急劇破產,對外貿易逆差迅速增加。由於蔣介石集團賣國反人民的政策,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結合,發展十分嚴重。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主義是在這幾年中基本上建立起來的。
3.1937~1945年。基本的趨勢和上述時期一樣,主要不同之點,是全國都捲入了戰時經濟,國民經濟遭受更嚴重的破壞。首先是日本佔領的殖民地經濟地區擴大,大部分地區直接受到戰爭的破壞。日本帝國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直接統治和破壞,發展到了最高峰,也是它被趕出中國的時期。其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地區內,四大家族利用民族災難和獨裁政權,通過掠奪的辦法,發展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造成本身統治的危機。這個經濟地區是在曰益縮小的。最後,新民主主義經濟及其地區得到空前的發展,佔有全國五分之一人口的地區,由於抗日戰爭的關系,新民主主義經濟一部分地區的經濟結構和以前有某些不同(由於實行減租減息政策的原因),為抗日的勝利准備了物質基礎。
4.1945~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總崩潰的時期,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勝利的時期。首先,是美帝國主義想把中國變成它的獨占的殖民地,企圖奪取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果實,代替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地位,激起全民族的反對,得到可恥的下場一一被趕出中國的大陸。其次,四大家族也竊奪人民抗戰勝利的果實,官僚資本主義發展到最高峰,壟斷了一切主要經濟命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准備了物質條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並和反動統治的政治軍事危機結合在一起,互相推動,以至使工農業再生產成為不可能,全國經濟混亂,到處飢荒,人民不能繼續生活下去了;同時由於經濟的嚴重危機,四大家族的財政完全垮了台,統治階級也無法繼續統治下去了。這種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經濟制度,到了最後死亡的時日。同時,新民主主義經濟地區,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日益擴大;由於黨的領導正確,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迅速恢復和走向繁榮,給廣大人民帶來物質的實利,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它就為自身的勝利准備了條件。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崩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為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准備了條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我國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開始。
第三個問題:
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新中國成立後,按照國際法慣例,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替。
2.有利條件:⑴中國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在重大國際問題的解決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⑵第三世界迅速崛起,在聯合國中的作用日益增強,開始改變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⑶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操控國際事務的能力減弱。
3.過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4.意義:表明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改變了聯合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有利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關系的改善
1.原因:是中美雙方的共同要求。⑴美國方面:在與蘇聯爭霸中處於守勢,欲改善中美關系,增加對付蘇聯的資本;美國經濟增長趨緩,面臨西歐和日本的有力競爭;美國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遏制、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⑵中國方面:與蘇聯關系惡化,中國需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美國在亞洲實行戰略收縮,已不是中國的主要威脅;中國需要改善國際地位,發展同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關系;解決中美間的長期爭端、改善兩國關系,對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有重大意義。
2.過程:⑴發出信號:尼克松上台後,著意改善對華關系,公開表示希望訪華,中方積極回應。⑵乒乓外交:1971年4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⑶籌備鋪墊: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訪華作準備。⑷總統訪華: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和一個中國的原則,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⑸正式建交:1978年12月中美發表《建交公報》,明確了中美建交的三個原則,即美方同台灣斷交、廢約、撤軍。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影響:中美關系改善是中國外交形勢轉變的關鍵,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在國際上出現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直接推動了中日建交,擴大了中國的世界影響;美國通過緩和對華關系,實現了在亞洲戰略收縮的目標,改善了在美蘇爭霸中的不利地位。
4.妨礙中美關系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台灣問題。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⑴美國的對華「越頂外交」震動了日本,日本欲改變被動局面,搶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交。⑵田中角榮積極推進中日邦交正常化。⑶中國政府本著開誠布公、以和為貴的立場,促成了兩國邦交正常
❹ 新中國的工業化是在蘇聯的影響下起步的,走中國工業化道。。。。 求解!!!最好簡單說明一下,謝謝!!!
答案:D
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選擇
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使中國迅速走出戰爭破壞的陰霾,並建立了獨立的和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但
蘇聯工業模式也帶來了重工業畸形發展、農業發展滯後等問題。從歷史角度看,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具有特定的時代意義,對奠定中國工業基礎發揮了巨
大作用。
❺ 黨在社會主義初期對走好中國工業化有哪些舉措
我們國家走好工業化道路,應該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❻ 當下中國應該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強國夢
1.堅持改革開放原則。只有堅持改革,不斷改進,才能使工業發展更加有序高效
2.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要不斷創新,走我們自己的中國工業化發展道路,掌握原創技術和核心技術,才能不再受制於人。
3.不斷引進新技術,更要走出去。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借鑒成功經驗,把市場擴大到國外,拉動外需 ,增加知名度和認可度。
❼ 如何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實現國家工業化
新的歷史機遇就是時代的進步,生產力的解封,科技大發展,和文明的多元化。
在新的歷史機遇下,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機遇,藉助科學發展的力量,充分發揮人口優勢,充分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從而實現國家工業化。
如今時代飛速發展,工業化也需要藉助科技發展,同時進行科學布局,爭取走在時代前列,要掌握歷史發展的軌跡。
總之新的歷史機遇,即是挑戰,也是機會,充分利用機會,積極面對困難,科學避開風險,實現國家工業化。
❽ 什麼要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如何走好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中共十六大確定的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新的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
這里可以想像下新型工業化道路其實就是工業4.0類似的一個想法,也就是最近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藍裕文化李設計師說:「企業要發展,必須擺脫高價的勞動力和落後的生產效率,還得面對客戶的定製需求,所以必須要走上信息化、高科技的道路,用最少的人作出最多最大限度的定製化產品,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
這里就設計到工業旅遊的一部分內容,工業4.0標准下的工廠是可以供遊客參觀的,整潔的工廠,高等級的自動化,都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力,所以未來工廠的設計不在只是單純的滿足生產的需求,還要以旅遊的思路去規劃整體的工廠,充分考慮參觀的需求。這樣就還要考慮融合周邊景點甚至涉及酒店餐飲等項目
❾ 人活到中年,應該如何走好下半生的人生路
人到中年,是最苦最累的時候,家裡負擔很大,工作也很累。但這個年紀的人,也是慢慢顯現「本事」的時候,經過年輕時候的努力,摸索到了做事的門道,也積累了為人處世的經驗,還有很多人,已經積累了不少的財富。
真正厲害的人,卻總是「老樣子」,看起來毫無起色,就是站在群眾之中,也不會看起來「特別」。事實上,一個人,越謙卑,越有出息。反而那些喜歡出風頭的人,結果被人暗中使壞,導致人生不順,越過越煩惱。
人到中年,要學會以下這三個本事,餘生越走越順。中年人一方面要為家庭努力賺錢,還要考慮自己的老年生活,該如何度過。為了避免晚景凄涼,早點做打算,是沒有錯的。
❿ 你認為如何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完成國家工業化
在新的歷史機遇下,應該首先完成本國的穩定,而後引進國際資本,先從初級工業品開始,逐步升級本國工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