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史
中國古代手工業:
一、按照行業分類
1、冶煉
商周:青銅。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春秋戰國:冶鐵;東漢:杜詩 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灌鋼法。
2、陶瓷
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朝:五大名窯,景德鎮成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琅彩。
3、紡織
元:黃道婆推廣先進棉紡織技術;明:紡織工業大規模發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產品精美,不進入市場,僅供皇室貴族,或武器。
2、民營手工業:明中葉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民營超過官營;明朝後期,蘇杭紡織業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僱傭關系)
3、家庭手工業:農業的補充,主要供家庭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出售。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1)漢代的手工業是什麼擴展閱讀: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
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②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素以手工業發達著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取得的輝煌成就,進而了解古代手工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特點。
一、金屬冶煉術的進步
1、青銅冶煉(二里頭文化—春秋末)
——商周成熟: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使用廣
2、鋼鐵冶煉技術
——春秋:發明冶煉生鐵和塊煉鋼的技術
——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3、冶煉燃料的進步
——漢代:開始用煤冶鐵
——北宋:用煤冶鐵普遍
——南宋末:開始用焦碳冶鐵
——明朝:焦碳冶鐵流行
青銅器時代,指主要以青銅為材料製造工具、
用具、武器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處於新石
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中國進入青銅器時代,經夏、商、西周、春秋、
大約發展了15個世紀。
二、衣被天下——紡織技術
遠 古 發明絲織業
西 周 工藝突飛猛進
漢 絲綢遠銷歐洲,號稱「絲國」
唐 出現緙絲技藝
宋末元初 棉花種植從邊疆傳到內地
元 黃道婆革新工具(捍、彈、紡、織)
元明時期 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棉紡織為新部門
明後期 棉布成為民眾主要衣料
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
上貿易交往的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
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絲綢之路
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今天,人們把
絲綢之路看作是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可見,絲綢在
古代的東西方交往中充當了重要的媒介。
新石器時代 發明陶器
東漢末 燒製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制白瓷——重大突破
隋唐 工藝成熟,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
宋 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地方特色瓷窯
元 進入彩瓷生產期,燒成青花和釉里紅
明 創造了鬥彩和五彩瓷
清 技術精良,出現了粉彩和琺琅彩
影響:
自唐起,瓷器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的新象徵
景德鎮號稱中國的「瓷都」,其燒瓷的歷史始於南朝,宋真宗景德年間朝廷派遣官吏監督燒窯,產品充當貢瓷,從此便以「景德瓷」而聞名天下,在宋代時,產品即已遠銷海外。
中國手工業的特點:
一 、手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主要以冶金、紡織、陶瓷為主。
二、手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三、盡管手工業發達,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手工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四、官府手工業與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同時並存。
五、隨著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經營方式也在變化(由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明中後期出現手工作坊\工場手工業。)
六、經濟重心南移,手工業分布也相應移至南方。
③ 手工業具體包括哪些
觀點一:屬於第一產業(農業)
理由:手工業仍屬手工勞動,是農業文明的產物。
觀點二:屬於第二產業(工業)
理由:首先,看字面:手工業,手——工業。是工業的一個分支,屬第二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農、林、牧、漁等。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重工業、輕工業,當然也包括手工業了!(當初發改委給工業下定義的時候漏掉了可能是)
第三產業,服務業,包括衣、食、住、行。
大家不要一聽到工業就以為是機械裝備的大工廠,其實也有很多小工廠屬工業范疇之內,不管插花的、編草帽的、納鞋的、炒茶的……都是小工廠,俗稱作坊。
工業,區別於其他行業,特點就是製造,就是把原材料製造成可以直接供生活、生產使用的成品,即產生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手工業具備了這一點!
④ 秦漢時期的工藝是怎樣的呢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的時期。集權的政治制度要求工藝生產具備統一性和宏大的規模,這從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等秦代建築與雕塑中可見一斑。
秦漢時期手工業的經營方式有官營和私營兩類。前者主要滿足皇室貴族、各級政府衙門和軍隊的需要,規模宏大、行業眾多、分工細致、管理完善、資金雄厚。私營手工業則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自然經濟的重要內容。
秦代官營手工業包括采礦、冶鑄、兵器、車輛、工具、漆器、陶器等。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設立了規模龐大的手工業管理機構。秦漢時期,冶鐵業發展較大,出現了多次鍛打的百煉鋼技術,提高了兵器、農具等鐵器的質量,促進了社會生產。秦代早期吏治清明,民風淳樸,工藝亦重實用,造型洗練,敦厚質朴。由於秦朝統治僅15年時間,遺留的工藝品不多,主要是青銅器、漆器和陶器等。
漢代的工藝品種增多,在藝術、技術、材料等方面均有新的創造,取得了實用與審美的統一,具有一物多用的功能。例如銅燈不僅便於使用,還可作為裝飾品;多子漆器奩盒設計巧妙,充分利用了空間。紡織是此時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官營作坊人數達數千之眾。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紡織品,種類多,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紡織工藝的較高水平。山東臨淄、河南陳留和襄邑等地也是當時紡織品的著名產地。
漢代工藝的裝飾常以現實生活、生產為題材,如宴飲、舞樂、狩獵、攻戰、耕種、收割、冶煉等。由於漢代儒學的宗教化、讖緯神學的興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裝飾題材中也流行羽化登仙,祥瑞迷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等內容。裝飾多採用平面剪影的表現手法,善於把握動態和典型特徵,具有質朴古拙、靈動多樣、滿而不亂、多而不散的特點。
這個時期中國各地、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十分活躍,形成國內統一的商業市場,如「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絺紵」等。由此,形成了手工業者與商人合而為一、自產自銷的經營特點。
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從長安直達中亞、西亞及地中海東岸的陸上絲綢之路,漢代還開通了到印度的陸上通道以及沿中國海岸經朝鮮到達日本的海上水路,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中國的絲綢、漆器和鐵器等工藝品開始出口,傳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