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然氣工業是怎麼發展的
天然氣的發現歷史已達數千年,但是,作為一種燃料,它直到最近才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重要起來,這種情況始於20世紀30年代。到了20世紀後期,天然氣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一種獨立的燃料資源。
早在公元前940年,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利用一些空竹筒插入濱海來獲取天然氣了。當時人們用天然氣煮沸海水,然後收集鹽。一些專家說,當時的中國人可以鑽深達2000ft(600m)的井。 日本人的鑽井記錄大概出現在公元前600年。
還有一些古代的人們注意到了從地下散發出來的天然氣並發現它們可以燃燒。人們在這些神秘的「永恆火焰」處特意蓋起了廟宇,以供那些信仰和崇拜這些火的人們一同頂禮膜拜。後來的報道注意到「火柱子」和一種發泡的神奇水,它可以「像油一樣燃燒」。無獨有偶,喬治·華盛頓描述了一種「可以燃燒的噴泉」。但是,這種現象出現得並不廣泛,直到最近,天然氣才得到了實際利用。
天然氣工業的誕生
天然氣工業在美國和歐洲的出現並不是起源於天然氣本身,而是「人造」天然氣,這是一種加熱煤炭而產生的氣體。這種「煤氣」(又被稱為「城市氣」)出現在 19世紀早期,被用來點燈照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工廠從此可以有更多的工作時間,家庭成員可以在天黑以後在家中閱讀報紙和書籍,而不必使用昂貴而危險的蠟燭照明。
William Murdon是一位英格蘭發明家,他是最早認識到煤氣是一種比煤炭更為方便的能源的人士之一,因為天然氣可以用管線進行輸送而且更加容易控制。在 1792年,他就用煤氣在家中點燈照明,當時他四周的鄰居還以為發生了爆炸。Murdon繼續從事他的開發、儲存和純化煤氣的工作,他所在的公司(Boulton & Watt公司,以蒸汽機出名)開始在英國與法國的工廠中實現煤氣照明。1802年,為了慶祝英國與法國締結和平條約,伯明翰市全部用煤氣燈照明,引發了天然氣工業發展的風暴。
同時,在法國,Phillippe Lebon進行了通過加熱鋸木架、木頭和木炭而產生氣體的實驗。在 1799年,他獲得了從木材中製得蒸餾氣體的專利,他發明的天然氣燈是最早的此類燈具之一,稱為「熱燈」,並於1802年在法國巴黎公開展示了自己的這一發明。然而,法國政府拒絕了Lebon關於大范圍使用煤氣燈照明的提議。而在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及英國,人們卻對煤氣照明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一位德國企業家Frederick Winson,提出了關於生產更多的煤氣並通過一套中心系統輸送的工程方案。他創辦了一個投資企業,以保證投資安全,並用這種煤氣燈照明為英國女王祝賀生日。1807年,Winson在英國倫敦第一次展示了街頭路燈照明,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煤氣燈裝置之一。在與William Murdon爭議之後,Winson於1812年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天然氣配氣公司。
早期的天然氣配氣系統採用木製管線,後來被金屬管線 (與海軍的機槍槍管相似的方法製造)代替。一些城市和鄉鎮安裝了中心氣站並鋪設管線,到1819年,倫敦已經鋪設了近300mile(482.7km)的天然氣管線,為50000多個灶具提供天然氣。
在大西洋區域,美國的企業跟上了歐洲企業的發展。1802年,Charles Peale於設在Philadephia的獨立大廈的歷史博物館中試驗了天然氣照明。他的兒子Rembrand Peale於1816年受僱到Baltimore天然氣裝配照明系統公司,在那裡,美國建立了第一個天然氣公用設施。與英國的情況相似,天然氣的配氣系統也使用木製管線。許多天然氣公司很快就在美國東部幾個大城市中成立了。新奧爾良建立了美國南部第一個天然氣公司,加拿大的第一家天然氣公司在蒙特利爾成立。
到了19世紀後期,在美國有近千家銷售煤氣的公司,所出售的煤氣主要用於照明,而煤氣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大城市中使用了。煤氣燈已經不僅限於工廠和街道的使用,而且進入了家庭、教學樓、公共場所,在這些地方,人們可以盡情地享受夜生活。
遭遇競A
雖然,早在 1815年,一種用於天然氣測量的計量表就已經發明了,但絕大多數天然氣用戶所消耗的天然氣在最初是不計量的。當時是根據用戶所使用燈的種類和使用時間來記賬付費的。用來測量用氣量的煤氣表於 1862年在英國倫敦被發明,而這種早期計量表的基本原理目前依然在使用。在 19世紀90年代,人們發明了一種投幣式計量表,可以適應不同等級的煤氣燈的計量和大量增加的煤氣用戶。
在1855年,當代最有意義的發明之一誕生了,這就是Bunsen燃燒爐,它可以產生灼熱的藍色火焰。這種爐具可以在燃燒前將空氣與煤氣預先混合在一起,在爐內煤氣可以更加充分地燃燒,能夠釋放出更多的熱量。這一原理向著天然氣更大用途邁進了一大步。在 19世紀,還出現了更加復雜的煤氣製造工藝,它可以使煤氣的照明性能更加出色。
但是,到了19世紀後期,這種新生的煤氣工業險些被電力照明所扼殺,這包括Thomas Edison(愛迪生)的電燈泡。Karl Auer (Baron von Welsbach)於1885年及時地發明了白熾天然氣燈罩,才使得天然氣工業免遭滅頂之災。這種圓錐形的氣罩 (圖1.2)安裝在煤氣燈的火焰上,可以產生更加明亮的白色光,而早期的電燈泡發出的光則相對要暗一些。即使到了1920年,人們所生產的煤氣中有 1/4的還是被用於照明,而這種燈罩依然被人們使用著,同時也可以裝飾煤氣燈。
圖1.5早期管線中向Rochester輸送天然氣的木製管子
當得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發現了大量的天然氣後,人們就採用了管線輸送,將天然氣輸送到附近的市場。出於經濟和技術上的原因,長距離的天然氣輸送依然沒有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而且,向美國的東部和西部的天然氣輸送依然受到了鐵路和其他一些將會因燃料競爭而失去市場的人們的抵制。
但是,當20世紀20年代引入無縫鋼管以後,天然氣的輸送就開始了蓬勃的發展。採用無縫鋼管製成的管線可以將天然氣在更高的壓力下輸送,因此可以使輸送的天然氣量大增。1911年,氧乙炔焊接技術的引入實現了鋼管的長距離焊接,而且還開發了大體積天然氣的測量技術。A.O.Smith在1927年發明了高強度的電焊接管線技術。
天然氣的長距離輸送使天然氣的價格下降並使其具備了與其他燃料更大的競爭性,這也使得天然氣的用途大增,可用於空間加熱。
當然,天然氣的這種運輸證實了鋪設更多輸送管線的必要性,包括鋪設並行的雙管線,以便為已經使用了天然氣的城市提供更多的用氣。為了避免那些早期產出天然氣田的枯竭,並進一步滿足用戶對天然氣的需求,一些聯合公司應運而生,實現了從天然氣開采、輸送、分配再到用戶的一條龍服務。在 1925年之前,最長的輸氣管線為300mile (500km),而到了1931年,人們就修建了多條長距離輸送系統。
由於 1929年的經濟衰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鋼鐵使用的限制,在20世紀30—40年代,天然氣的管線建設出現了暫時的停頓。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天然氣工業幾乎全部限於對人造煤氣的配送方面,而那些容易發現大型天然氣田的區域則是例外。
在那次經濟衰退時期,幾乎沒有製造什麼與天然氣工業有關的設備,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燃料的極大需求,使得絕大多數生產天然氣的公司極度缺乏。那些曾經被斥責為過時的工廠也紛紛重新上馬。但是,二戰結束之後不久,經濟迅速復甦,而且長距離的輸氣管線的鋪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到 1950年,天然氣管線的長度就超過了輸油的管線。
參考文獻
「The Gas Range and How It Grew」 Control Tower 2, 6-7 (1960)First Quarter.Harper, R. B., 「Outlin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as Instry」 Unpublished notes by the author, 1942. IG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er.Hilt, L., 「Chronology of the National Gas Instry」 American Gas Journal 172, 29-36 (1950) May.「How Man Made a Substitute for the Sun」, Baltimore Gas and Electric News 5, 272-35 (1916) June.Hunt, C., 「Gas Lighting」, Vol. III 232, 300, in Chemical Technology, Groves, C. E., and Thorp, W., Eds.Hunt, C., A History of the Introction of Gas Lighting. London: W. King, 1907.Hyne, Norman J., Nontechnical Guide to Petroleum Geology,Exploration Drilling and Proction. Tulsa, OK: PennWell Publishing Company, 1995.Norman, O.E., The Romance of the Gas Instry. Chicago : A. C. McClurg and Co., 1922.「Step Taken in Third Era to Eliminate Gas Waste,」 Oil & Gas Journal 33. 115-16 (1934) August 27.「The Story of Gas , 」 (12-part series) . A.G.A. Monthly, July/August 1975 ff.Stotz, L., and Jamison, A., History of the instry. New York : Stettinger Bros., 1938.Suttle, R. R., 「Chronology of the Southern Gas Instry 1802-1957,」American Gas Journal 178, 29-33 (1955) May.Travers, Bridget, Ed., World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Detroit: Gale Research Inc., 1994.
『貳』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現狀及前景怎麼樣
(1)油氣資源豐富,發展潛力較大。
國際上通常用「資源量」、「儲量」、「可采儲量」和「剩餘探明儲量」等概念來描述和界定油氣資源的多少。油氣資源量是指聚集在地下岩層中的油氣總量,它會因發現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儲量是指經過勘探證實了的並在現有條件下有經濟價值的資源。可采儲量則是指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從地下儲層中開采出來的儲量。剩餘探明儲量是總儲量減去已開采出石油後的剩餘量,通常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潛力。
根據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我國石油可采資源總量為150億~200億噸。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為150億噸,2020—2050年隨著技術進步和領域拓展,可供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有望再增加50億噸,達到200億噸。石油資源總量列世界第六位、亞洲第一位。我國天然氣可采資源總量為14萬億~22萬億立方米,其中2020年前可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為14萬億立方米,2020—2050年可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再增加8萬億立方米,達到22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總量列世界第五位。
截至2005年底,我國已探明石油可采儲量69億噸,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3.1萬億立方米,油氣資源探明率(已經勘探證明可採的儲量占總儲量的比率)分別為35%和14%。總體上看,我國油氣資源的探明程度都不高。至2005年底,全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累計采出產量為44.7億噸和4324億立方米。
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6~1/5;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7~1/5,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在我國,油氣資源已經成為一種十分緊缺的戰略資源。我國油氣資源總量比較豐富,目前石油勘探程度尚處於中期階段,天然氣勘探尚處於早期階段。通過加大勘探投入和依靠技術創新,還可以獲得新發現、增加新儲量,油氣工業的發展仍具有比較雄厚的資源基礎。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西、甘肅、寧夏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和中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1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近海天然氣總資源量為8.1萬億立方米,海上天然氣儲量為4211億立方米,占近海天然氣資源量的9%。10個海上盆地大多集中在南海和東海,占總量的21.4%。
(3)石油生產處於穩定增長階段,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工業十分落後,石油年產量僅12萬噸,主要靠進口「洋油」維持國民經濟發展。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後,從根本上改變了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1965年實現石油自給。20世紀60—70年代,又相繼發現勝利、大港、遼河、華北和長慶等油田,石油產量迅速增長。2005年,我國石油產量 1.81億噸,天然氣產量500億立方米,分別列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二位。
經過50多年的勘探,一些整體性較好、易發現的大型和特大型油氣田多數已經被找到,今後勘探發現新油田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但從我國油氣資源賦存的地質特點和剩餘油氣資源潛力來看,2020年以前,我國石油探明儲量可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大體每年增加地質儲量8億~10億噸,相當於增加可采儲量1.6億~2.0億噸左右。天然氣年增探明可采儲量的規模大體在1800億~2500億立方米。
我國以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為代表的老油田,總體上已進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雙高」階段,產量遞減在所難免。我國老油田現階段石油產量的綜合遞減率大體為5%。如果沒有新儲量投入生產的話,我國每年都將會有一個近千萬噸規模的大油田消失。要保持我國石油產量穩定增長,每年發現的新儲量首先要彌補老油田的產量遞減之後,石油產量才能「爬坡」。實現這一目標是可能的,但並不容易。
綜合各方面因素,預計今後15年內,我國石油產量可以實現穩中有升。如果石油產量大體以每年250萬噸左右規模增長,到2020年,我國石油產量可保持在2.0億噸以上。我國天然氣工業是新興產業,發展比石油約晚30年。21世紀前30年是我國天然氣工業大發展時期,儲量和產量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保持快速增長。隨著全國天然氣管網建設、市場完善和拓展,天然氣產量也將快速增長。預計201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在1000億立方米左右,2020年產量達到1200億立方米以上。屆時,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轉換的各種能量和資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油頁岩、核能、太陽能、水力、風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熱、生物質能和海洋溫差能等等。一次能源可以進一步分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兩大類。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水力、風力、生物質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溫差能等,它們在自然界可以循環再生。而非可再生能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油頁岩、核能等,它們是不能再生的,用掉一點,便少一點。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將由目前的3%增至8%~10%。
(4)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石油需求迅速走過了由平緩增長到快速增長的過程。2000年我國石油消費量達到2.24億噸,比改革開放前大體增長了一倍,平均增長速度為4%左右,以石油消費增長翻一番支撐了GDP翻兩番。
最近五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5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2億噸,比2000年凈增0.94億噸,年均增長1880萬噸,平均增長速度達7.3%。
從現在到2020年還有14年時間。這期間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仍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0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近年來我國原油產量、進口量及對外依存度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5》,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司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年6月。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節約潛力很大。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千米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0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 25%以上。
上述狀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叄』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怎麼樣
我來解答你一下吧,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是石油大學最牛的專業之一,這幾年分高的不得了,當然就業也很好(僅指男生),你要是考的,可以到學校網站上查一下。
『肆』 石油與天然氣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
石油與天然氣可以說是21世紀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可以比喻成現代經濟的血液。我國是石油消費大國,也是世界第五產油國。石油工程作為一項基礎工業,需要大量的技術性人才,石油工程在石油的鑽探、開采、運輸、配送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目前繼續大量高文化和職業技能的專業型石油工程人才。因此,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就業空間是巨大的。目前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率達到了100%。其中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碩士這類從事石油與天然氣鑽探、開發、儲存、運輸、工程施工規劃與管理的高層次人才,更是高薪就業。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中國對石油的發展戰略是在加快開發國內石油資源的同時,加大國際間石油與天然氣勘探的合作。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均需要大量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的人才,尤以是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碩士為重。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碩士熟練的專業技術、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較強的綜合素質,都註定了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碩士就業前景是廣博的。據有關部門調查,無論是中海油、中石油還是中石化。都缺少大量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的高素質員工。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石油與天然氣佔用量將有大幅的上漲,預計2010年和2015年僅原油消費量就降大到2.96億和3.6億。
綜合多方面因素,不難看出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就業的廣闊前景。石油與天然氣作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對經濟和民眾生活來說具有重大的影響意義。尤以高學歷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碩士就業前景尤為燦爛,可謂是供不應求。
『伍』 天然氣行業未來發展如何
中國天然氣處於歷史最繁榮時期
經歷了2014-2016年的低速增長後,中國的天然氣消費已經進入了「3」時代,即天然氣年消費增長超過300億立方米。2017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2373億立方米,比2016年增加了315立方米。
2018年的增長量大概率會超過這一數字。今年前三季度,表觀天然氣消費量201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了18.2%——增長速度比2017年高出了1.9個百分點。
▲2010-2018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018年為前三季度數據)
由資深天然氣專家楊建紅創立的世創能源咨詢公司最新的預測結果,今年天然氣消費凈增量在370億立方米左右。
這意味著中國天然氣消費已經走出了2014-2016年的消費低谷。2014-2016年,中國天然氣消費年均凈增長僅為122億立方米,年均增速約為6%。相比之下,2017-2018年的中國天然氣消費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陸』 石油與天然氣,會在未來多少年後枯竭
石油和天然氣永遠也不會用完 有人危言墜聽,說2035年石油就要用完了。而有數據說現在地球上還有六萬五千八百三十億加侖石油,而我們現在每年用掉一億五千萬加侖的石油,那麼石油多長時間會用完呢? 全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其實還遠遠沒有探明,探明的,因為技術手段、經濟效益等原因,還非常多沒有開采。而把我們放進一個永恆時間長河裡,誰又能說現在正在生成、即將生成的石油又有多少呢? 所以說,石油和天然氣永遠也不會用完
『柒』 中國石油天然氣安全面臨嚴峻形勢的特點
一、石油供需矛盾加劇
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石油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石油石化產品消費量將大幅度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品種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目前,成品油市場需求旺盛,煉廠開工率已達到90%,但供應仍然趨緊。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煤油、柴油需求量將達到2.6億噸,乙烯需求量將達到2300萬噸,三大合成材料需求量將達到9200萬噸,均比2003年增長一倍以上。屆時,乙烯等化工產品將有40%左右需從國外進口。
二、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增高
據美國能源部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分別高達50%和60%;而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的數字更高,分別為65%和76%。根據國內有關分析和預測,21世紀前半葉,中國油氣特別是天然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下屬的國際能源小組委員會則預測,2010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將超過日本居亞洲第一位。曾以《石油風雲》力作聞名於世、現為美國劍橋能源研究會主席、美國戰略能源研究與開發特別研究組主席的丹尼爾·耶金也十分關注亞洲新的能源消費大國特別是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態勢。他說:「世界總體石油生產能力的增長,必須滿足來自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中國和印度主導的需求增長。」盡管國內外有關的預測數據有一定的出入,但對中國石油安全變化趨勢的估計卻是一致的:國內原油自給率不斷下降,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
石油對外依賴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應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說,中國未來石油安全問題的出路在「海外」。從發展的眼光看,這種觀點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它卻道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國際石油市場和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石油對外戰略或石油國際戰略。
三、受國際能源市場變化影響大,石油進口渠道存在風險和隱患
中國對海外能源運輸安全保障的能力嚴重不足。能源安全,說到底是國家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與國家對國際事務的政治、軍事參與和控制能力之間的比例關系。一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越大,而對外軍事外交參與能力越小,則該國石油安全系數就越低,不安全的風險就越大。對於現代國家而言,國家參與和控制世界事務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海軍在世界范圍自由行動的能力。目前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海上政治軍事參與控制能力相應也較弱。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如圖2-4所示。
圖2-4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資料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圖2-5 我國原油主要進口來源地(資源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我國石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非洲(圖2-5),2004年從中東和非洲的石油進口量分別占總進口量的46%和29%。除此之外,從俄羅斯和中亞及東南亞地區也分別有10%左右的進口量。其中,中東、非洲是目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盪的主要地區,局部沖突持續不斷,恐怖事件頻頻發生。兩次伊拉克戰爭之後,隨著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更易受制於人。2004年,中國進口的原油有超過七成是途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運抵國內,有90%的進口原油經海上運輸,一旦出現國際關系緊張的局面,我國的海上石油運輸通道將受到嚴峻威脅。
四、缺乏良好的石油戰略儲備保障
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包括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和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儲備。美國、日本等能源消費大國,石油基地儲備量約是本國3個月的消費量。按照這樣的標准,作為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目前應儲備3750萬噸,10年後應儲備7500萬噸。而目前我國才剛剛著手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五、由於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人為原因而造成的浪費,是威脅我國石油安全的首要因素
以單位產值能耗來衡量,中國能源利用效率不但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遠遠低於同等發展程度國家。2000年,以當時的名義匯率計算,中國是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1274噸標煤,是美國(364噸標煤)的3.5倍、歐盟(214噸標煤)的6倍、日本(131噸標煤)的9.7倍。我們的能耗指標甚至高於印度(889噸標煤)。除了由於技術水平低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而造成浪費之外,人為原因造成的浪費尤為讓人痛心。
六、國際政治、軍事因素威脅石油安全
我國的台灣問題、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可能使所處的國際政治、軍事環境在一定時期惡化,會直接影響我國的石油安全。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戰略來看,美國供養著龐大的進攻性軍事力量,控制著全球16條最主要的海上航線,其主要目標就是控制石油資源。對超級大國利用石油資源遏制中國的企圖不能掉以輕心。今後世界石油供需的矛盾錯綜復雜,引發政治、軍事、外交矛盾和沖突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直接對世界或區域石油市場造成重要影響。國際環境雖然有利於我國利用兩種資源、兩種資金加快發展,但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明確石油安全的戰略方針,並加以全面實施。
七、海外投資難度大
中國石油海外投資難度大,主要體現在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資金不足,投資成本過高,海外投資管理體制限制等幾個方面。
1.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
由於我國很多石油項目投資於一些政治風險較高的國家,石油海外投資面臨戰爭、動亂、財產沒收、國有化、外匯管制等造成的風險,如中東戰爭。然而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有關海外投資保險的政策。為了防範這些政治風險,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海外投資政策性風險政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也開展了擔保業務。
2.資金不足制約海外投資發展
中國企業在海外開發的油田規模一般都不太大。即使像蘇丹這樣比較成規模的油田,也是由多方共同投資,因而獲得的份額油和收益也比較少。同時,由於缺少資金,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在承包海外石油工程貸款及開具保函等方面存在困難,有時不得不放棄一些很好的項目。
3.投資成本過高
近年來,中國企業為了中標海外石油項目,普遍報價偏低,個別企業甚至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投標,似乎一旦中標就意味著一切都成功了。但當他們履行完若干合同後,才發現經過激烈價格競爭到手的項目利潤實在太少,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石油收購哈薩克油田的案例。1997年中石油出資35億美元,購買哈薩克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儲量,並計劃建設一條長3000千米的輸油管線,直通中國西部。公司中標以後,才發現項目投入資金太大,而依靠開采當地原油的收入,根本無法彌補巨額的支出,最後終因成本過高而被迫擱淺,使企業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4.海外投資管理體制制約海外石油投資事業的發展
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是對海外投資項目實行審批制度。在審批限額上,其主要內容是中方投資在100萬美元及以上的海外投資項目,以及3000萬美元以上的海外再投資項目,需經過國家審批。在審批程序上,規定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兩道程序。上述審批制度是20世紀90年代初制定的。目前,已經不適應海外投資項目時效性強和投資強度高的特點。從投資限額看,100萬美元的項目多採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招標的突出特點是時效性強,如果因為審批來不及參與招投標,可能會貽誤時機。
另外,在外匯管理方面,由於中國尚未實行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海外投資企業的用匯額度仍受到一定限制。
八、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
國際油價高漲,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使得我國石油安全在國際油價的變化中遭受極大風險。
1.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國際油價上漲會抑制經濟增速,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高油價將會增加外匯支出,加大企業成本,增加居民消費支出,抑制經濟活力,加劇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因而將會增大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
國際油價上漲,會增加居民消費支出。個人消費者將直接成為高油價的承受者。2009年,由於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我國5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明顯增加了部分消費者在這方面的支出,並導致部分消費緊縮或消費轉移行為的產生。隨著住宅、轎車以及高檔家電等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生活消費石油的增長幅度加大。因此,未來石油與生活消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
國際油價上漲會加大相關企業生產成本。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擴張期,近兩年石油消費增長速度超過10%以上,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明顯上升,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43.3,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必將給國民經濟各行業帶來很大沖擊。石油是交通運輸業的主要成本,近年來交通運輸業耗油快速上升,因而交通運輸業首當其沖受到高油價的影響;同時,化肥、農葯、農用薄膜,以及農用機械等,也因石油價格上漲使生產成本上升。
2.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給石油安全帶來風險
我國當前的油價雖然採用國際油價,但接軌的時機仍由政府有關部門調控,尤其是成品油是否與國際油價接軌,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這說明價格的決定權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於國際油價波動有時並不能反映國內的供求關系,因而政府沒有明確規定原油與成品油的價差和調整標准,只是含糊地說油價波動到「一定幅度」「適當調整」。這是我國目前油價機制不夠靈活的表現。由於我國石油定價機制不夠靈活,導致我國在國際油價出現大的波動時極為被動,不能很好地規避風險,給我國石油安全帶來很大風險。
九、天然氣工業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國外能源研究機構預測,未來20~30年內,世界天然氣消費總量有可能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將由目前的340億立方米增長到1200億立方米,天然氣需求量將由300多億立方米增長到2000億立方米左右,供給缺口大約為800億立方米。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的比重將由3%上升到10%左右,成為我國僅次於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
十、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探明率分別為60%和40%,待探明的油氣儲存量分別為1700億噸和225萬億立方米,資源潛力仍然很大,世界油氣勘探仍然處於比較活躍的時期。世界剩餘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東亞、俄羅斯等少數地區和國家。目前,這些地區積極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國外大型公司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調整和重組,為我國利用國外資源,利用地緣政治優勢和外交政策優勢進行國外資源開發提供了機遇。此外,石油與國際金融市場、國際政治外交和軍事形勢相關度越來越高。盡管世界石油生產總體將保持持續增長,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的態勢,但在多種因素影響下,不可預見性更加明顯,國際油價仍將起伏跌宕。
十一、我國石油運輸的能力與需求有較大差距
中國船東協會僅承運了10%的海上石油進口,特別是在中東東行和西非東行航線上,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份額更少。究其原因,首先是與中國船東協會的承載能力不足相關。相對於集裝箱和散貨船航運,中國的油輪運輸規模不大。目前,由中國船東控制的大型油輪VLCC20萬~30萬載重噸和AFRAMAX8萬~12萬載重噸分別只有10條左右。即使全部服務於中國的原油進口,充其量每年的承運能力也只有3000萬~4000萬噸。
其次,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進口石油份額偏低,也是與石油公司和油輪公司缺乏合作,沒有建立起長期的策略夥伴關系相關的。以招商局為例,自從1990年開始經營油輪船隊,其一直以服務國際油輪運輸市場為主。2002年招商局油輪船隊共為世界各國客戶承運了3106.8萬噸石油,其中承運中國進口石油僅為227.3萬噸,占船隊總運量的7.32%。換言之,招商局油輪船隊總運力的92.68%是服務於國際市場的。
目前,中國從事進口原油海運業務的,主要有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和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等國有企業,以及河北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和大連海昌集團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隨著我國原油進口量的增加,海運企業呈現快速發展之勢。截至2006年,我國海運企業油運能力已超過1200萬載重噸,但我國進口原油大部分由國際油輪運輸企業承運,國內企業的承運比例只有10%~20%。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油輪數量有限,難以與我國進口原油的航期匹配。而且中國油輪總體裝備水平較低,船隊結構不合理,管理相對落後,在國際市場上認知度較低。此外,我國尚未加入《73/78MARPOL公約1997年議定書》,因而無權給入中國籍的船舶簽發有關證書,同時中國籍的船舶進入97締約國港口時要受到嚴格的檢查,甚至有被拒絕入港或者被滯留的可能。上述情況表明,中國的石油公司與中國的油輪船東之間,缺乏長期的策略合作,在能力和需求上出現嚴重的「錯配」:一方面,中國90%的石油進口是由外國船東承運的;另一方面,中國船東以招商局為例,90%的運力卻是為國際市場提供服務的。這種狀況使得我國原油運輸受制於人,一旦國際社會政治動盪,資源國(地區)政局不穩或突發事件,我國的石油運輸安全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捌』 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與油氣工業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有了很大增長,經濟體制正向市場化方向邁進,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公益事業有了很大進步。在達到「小康」水平後,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前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資源尤其是作為能源主力軍的石油天然氣對經濟發展目標的保障程度如何,是需要深思與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1.成就巨大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奮斗,如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的跨越,現正在實施從「小康水平」到「小康社會」的跨越。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西部大開發全面展開;所有制結構逐步完善,現代市場體制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確立;對外開放向廣度和深度擴展;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當前宏觀經濟出現了若干亮點:發展速度快,1998~2000年,GDP平均增長7.7%,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利用外資能力強,成為全球第一引資大國,五年實際利用外資2216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五,達6208億美元;投資空前,2002年基本建設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五年翻了一番,達3208億美元,財政收入達到18914億元;耐用消費品已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千元級「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轉向了萬元級至十萬元級的「新三件」(電腦、汽車、住房);百姓生活出現幾大亮點:出行越來越方便,餐飲越來越豐富,住房越來越寬敞,旅遊越來越火爆,通訊越來越迅捷等。
2.戰略宏偉
我國經濟發展的另一特點是發展戰略明確而宏大。鄧小平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明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解決「溫飽」,第二步實現「小康」,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顯然我們已圓滿實現了第一步,現正在實施第二步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按照鄧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的要求,黨和政府始終抓住發展這一當代中國的主題。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發展的基本思路上,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在發展的戰略方針上,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並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在發展的基本國策上,提出控制人口增長,節約使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
3.目標實惠
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已有不少權威機構和專家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對以上美好目標作了具體化的分析。烏東鋒同志將以上目標細劃為10個方面。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達到18000元,三是農村人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爾系數低於40%;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八是大學入學率20%;九是千人醫生數2.8人;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烏東峰,2003)。
上述指標除人均GDP低於第一次現代標准6399美元/人年,以及相關的城鎮和農村人均收入有差距外,其餘指標均達到或接近國際上第一次現代化指標水平。可以想像,到2020年我國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殷實幸福。
4.道路科學
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之後,黨的十六大又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基本上是資源消耗型的,而且是比較初級階段的,資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如果還走過去的發展道路,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諸如能源消耗等也跟著翻兩番,這是不現實也是絕對不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以後,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信息經濟、虛擬經濟、知識經濟等新理念相繼出現,有關政策相應出台,而且成效顯著。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國以一倍的能源增長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口凈增長率由20‰下降到6.64‰。同時,我國全面啟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田還湖工程,實行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草原恢復與建設等生態工程,目前森林覆蓋率由14%增長到17%。
雖然我國近20年發展的確很快,但在世界范圍比較,還相當落後,我國社會經濟還處於工業化初中期,我們現在實施的現代化只是第一次現代化,現在所追趕的10大指標還只是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指標。要想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實行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六大指出:「堅持以信息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顯然這里的內涵很多。首先,經濟發展必須既要有高速度又要有高質量;其二,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已是不少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其三,堅持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這樣一種科學的發展思路,是得到世界認可的。
二、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消費現狀
1.中國能源的儲量
中國一次能源蘊藏量十分豐富,根據多年勘探的結果。中國常規能源(煤、油、氣、水能等)總資源量為40466.4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總量的3.9%。探明剩餘可采總儲量為1392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總量的10.1%(表10-1)。但按人均計算,中國是個能源短缺的國家。僅以石油、天然氣為例,按2001數據計算,我國石油人均剩餘可采儲量為1.93噸,人均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41立方米,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8.2%和5.8%。這顯然不適應中國20年持續快速發展之需。
表10-1中國常規能源資源儲量及結構
(據吳季松,2003)
2.我國石油、天然氣生產現狀
「九五」計劃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體年均增長7.7%。從產業結構方面考察,2002年我國一、二、三次產業比為:15.1∶51.2∶33.7。與此相適應,能源產業有一定的發展。原油生產保持穩定,天然氣生產穩步增長,水力發電有所發展。從表10-2中可以看出,原油所佔比例增長了2%,天然氣和水電所佔比重都有增長,各種能源生產比例趨於合理,但石油產量基本穩定。
表10-2中國「九五」期間能源生產量及結構
(據吳季松,2003)
3.我國石油、天然氣消費狀況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在「八五」、「九五」期間,都把能源開發作為基礎產業,重點予以發展。這有力地保證了我國自1989年至2002年的13年間,年均9.7%的GDP增長率。能源消費總量從1990年的98703萬噸標准煤,增加到2000年的128000萬噸標准煤,增加了30%,但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78%,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從5.32噸標准煤,降低到1.43噸。如果按1980年至2000年這20年計,中國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而能源消費只翻一番。這在經濟增長方式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這期間我國油氣已逐漸不能自給,近年來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大,從1993年起我國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2年我國凈進口石油共約8000多萬噸。
自1998年以來我國能源及油氣消費呈現以下趨勢(表10-3)。
表10-3中國1998~2002年能源消費情況表
(據吳季松,2003)
①1998~2002年,從總的趨勢看,我國經濟保持了7.3%的增長速度,但能源消費卻逐年下降。這說明能效提高,經濟質量提高,是極好的苗頭。②石油、天然氣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增加,這是工業發展、社會進步的象徵。發達國家該數字可達40%以上,而我國僅為26%,說明還很落後。③天然氣和水等清潔能源比例亦逐年增加。隨著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開發,天然氣和水電所佔比例還將連續擴大。這一方面可滿足能源需要,同時也減輕大氣污染,帶來多重好處。④石油進口量越來越大,據權威部門預測,到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的需求量將分別達到2.5億噸、3.0億噸和3.8億噸。但同期石油生產能力僅為1.6億~1.8億噸,缺口分別為0.7億~1.1億噸,1.2億~1.4億噸、2.0億~2.2億噸。即2005年國內需求的保障度為68%左右,2010年為57%左右,2020年為45%左右,預計2050年為24%左右。其餘所需石油要靠從國外進口解決。即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32%、43%、55%、76%。(國土資源部油氣研究中心,2002)如果國際石油市場暫時或局部供應短缺,世界石油價格波動,將對我國石油供給產生重大影響,顯然危及我國經濟安全。
三、中國油氣資源對實現小康目標,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保障程度
黨的十六大指出,2020年要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根據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一般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增長保持線性增長關系。據有關專家研究,按美國的消費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均消費量要達到7噸油當量;按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費為4噸油當量;達到目前能效最高的日本的消費水平,人均消費量也要3噸油當量。到2050年,若按15億人口計算,屆時我國將要消費能源分別為105億噸、60億噸和45億噸油當量。按目前石油消費約佔24%計算,則分別需要消費石油為5億噸、15億噸和10.8億噸。考慮到未來50年間的技術進步,我國的能源效率在當今世界水平的基礎上再提高50%,2050年我國能源需求最少也不會少於30億噸油當量,仍按24%計石油消費量也需要7.2億噸石油。而目前我國剩餘可采儲量僅24億噸,年產量為1.6億噸。石油供給缺口非常巨大,對外依存度將達到76%以上。所以我國石油資源嚴重不足,將對我國經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可持續發展是重大制約因素。
但也應看到,我國可採石油資源量為135億~160億噸,目前我國陸上石油探明率為28%,低於世界平均探明率的45.6%。天然氣資源量為38.14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為10萬億~12萬億立方米,陸上探明率為6%,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2.45%,所以還有較大勘探開發潛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若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率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則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還有55億噸。按每年平均1.6億噸(2002年產量)生產,則可采35年。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1萬億立方米。按平均產量313億立方米(2002年產量)生產,則可采38年。顯然,這對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有保障的。
從我國消費發展趨勢看,資料顯示,1980年到2000年,我國工業用能源供應的翻一番,保證了我國GDP的翻兩番,即用能源供需的較低增長實現了國民經濟的高增長。這顯然是我國在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出現的增長方式跨越式轉變的閃光點。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能源供應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是有保障的。但同時也要看到,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我國年均石油消費增長速度比石油生產平均增長速度高出4.63個百分點,年均石油產量與年均石油消費量差額為719萬噸。石油消費的大量增長與石油生產的低速增長,造成我國上世紀90年代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而且進口數額越來越大,以至到2002年達到8000萬噸。石油在保障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上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玖』 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現狀
一、中國石油工業的特點
1.油氣儲產量不斷增長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儲產量穩中有升,誕生了一批大型油氣生產基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油氣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連續3年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先後在鄂爾多斯等盆地發現4個重大油氣儲量目標區,落實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等7個億噸級以上石油儲量區和蘇里格周邊等3個數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區。經獨立儲量評估,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實現石油儲量接替率1.097,天然氣儲量接替率4.37,均超過了預期目標,為油氣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基礎與此同時,中石油一批較大油氣田相繼投入開發,油氣業務實現持續增長。長慶油田原油產量一舉突破1000萬噸,標志著中國石油又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誕生。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國儲量最大、規模最大的低滲透蘇里格氣田投入開發,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資源保障能力增強。西南油氣田的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氣為主的千萬噸級油氣田,也是國內第6個跨入千萬噸級的大油氣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產能力1222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91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圍、勝利深層、東北深層等油氣勘探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2.3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600億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儲量約45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約739億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對外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經國土資源部審定,普光氣田到2005年末的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根據審定結果,該氣田已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規劃到2008年實現商業氣量40億立方米以上,2010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國海域共獲得10個油氣發現,其中包括中國海域的第一個深水發現———荔灣3-1,並有6個含油氣構造的評價獲得成功。該公司2006年實現儲量替代率199%,年內新增凈探明儲量4676萬噸油當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擁有凈探明儲量約3.56億噸油當量。
2006年,全國共生產原油1.84億噸,同比增長1.7%;生產天然氣58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2%其中,中石油生產原油1.0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生產天然氣442億立方米,連續兩年增幅超過20%;中石油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58%和76%。連同海外權益油在內,當年中石油的油氣總產量達到1.49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9%。中石化原油生產量超過4000萬噸,同比增長2.28%;生產天然氣超過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6%。中石化「走出去」戰略獲得重要進展。預計海外權益油產量達到450萬噸,增長了1.2倍。隨著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潿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東、惠州21-1等油氣田的先後投產,全年該公司共生產油氣4033萬噸油當量,較上年增長3.4%,比3年前增長了21%。
2.經濟效益指標取得進展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高漲,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價的拉動下,中國石油工業的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較好,收獲頗豐。2006年,中國石油行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0132億元,工業增加值637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9982億元,利潤3227億元,利稅471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突出主營業務的發展,在全力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受油價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公司的利潤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該公司2005年的利潤增長了38%,但2006年僅增長4.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利潤增長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煉油和乙烯產能快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油品需求增長較上年加快。面對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煉油行業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國內成品油價格和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掛、檢修任務繁重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主要裝置實現滿負荷生產。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億噸,比上年增長6.3%,但增幅回落了0.2個百分點。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億噸,增長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億噸,增長4.6%。
全年全國共生產成品油1.82億噸,比上年增長4.5%,增幅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為5591.4萬噸,比上年增長3.7%;柴油產量為1.4萬噸,比上年增長5.5%;煤油產量為960萬噸,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產成品油7349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汽油產量為2408.3萬噸,增長4.81%;柴油產量為4605.17萬噸,增長2.53%;煤油產量為333.45萬噸,增長4.8%。中石化約生產成品油1.6億噸。其中汽油產量為2546.0萬噸,增長1.37%;柴油產量為6161.58萬噸,增長5.83%;煤油產量為635.40萬噸,下降4.15%(表1-1)。
由於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加快了乙烯產能建設的步伐。2006年我國乙烯總產量達到941.2萬噸,增長22.2%。其中,中石油的產量為207萬噸,增長9.5%;中石化為633萬噸,增長15.3%,排名世界第4位。長期以來,我國的乙烯領域為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所主導,但隨著中海油上下游一體化戰略的推進,尤其是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項目於2006年年初建成投產後,其在2006年的乙烯產量就達到了64.62萬噸。我國乙烯生產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現雛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國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產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三大石油集團及股份公司網站。
2005年國家發布了《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使我國煉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勢頭更加迅猛。我國一大批煉化項目建成投產或啟動。吉林石化70萬噸/年、蘭州石化70萬噸/年、南海石化80萬噸/年、茂名石化100萬噸/年乙烯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產;撫順石化100萬噸/年、四川80萬噸/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項目開工建設。2009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投產後,鎮海煉化具有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和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的標志性企業。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為43.5億美元、國內最大的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結束了中海油沒有下游石化產業的歷史。
2006年是多年來中國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一年。大連石化新1000萬噸/年、海南石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以及廣州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大連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可以看出,我國的煉化工業正在向著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不斷推進。
2006年,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產運銷銜接,優化資源流向,繼續推進營銷網路建設,努力增加市場資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銷售成品油7765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零售量達4702萬噸,同比增長23.3%。中石化銷售成品油1.12億噸,增長6.7%。中石油加油站總數達到18207座,平均單站日銷量7.8噸,同比增長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在2006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通過新建、收購和改造加油站、油庫,進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網路,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營加油站數量已經達到2.8萬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國際合作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氣業務取得了進展,尤其是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有了很大發展,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
中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深化蘇丹、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等主力探區的滾動勘探,穩步開展查德等地區的風險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儲量6540萬噸。同時加強現有項目的穩產,加快新項目上產,形成了蘇丹1/2/4區、3/7區及哈薩克PK三個千萬噸級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業量和權益產量分別為5460萬噸和28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877萬噸和804萬噸;天然氣作業產量為57億立方米,權益產量為38億立方米,同比約分別增長17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在蘇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鈣、高酸原油延遲焦化裝置,3/7區長輸管道工程也投入運營;該公司還新簽訂查德、赤道幾內亞和烏茲別克等9個項目合同,中標奈及利亞4個區塊;海外工程技術服務新簽合同額31.9億美元,業務拓展到48個國家,形成了7個規模市場。在國內,中石油與殼牌共同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正式投入商業生產,並向外輸送天然氣。
中石化「走出去」獲得重要進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資約500億元,獲得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的股權,正在執行的海外油氣項目達到32個,初步形成發展較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開發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權益石油可采儲量5700萬噸,權益產量達到450萬噸。該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場,成功中標巴西天然氣管道、伊朗煉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在國內,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領域的主導地位,與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資企業「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的總投資額約為51億美元,成為中國煉油、化工及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將把福建煉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萬噸/年,主要加工來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時建設80萬噸/年的乙烯裂解裝置,並在福建省管理和經營大約750個加油站和若干個油庫。此前,中石化與BP合資的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資的揚巴6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找油」的戰略已初見成效。但隨著資源國對石油資源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控制,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油的旅途上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
5.管道網路建設順利進行
我國油氣管道網路建設繼續順利推進,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覆蓋全國的油氣骨幹管網基本形成,部分地區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網系統。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獨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產,使中國首條跨國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線貫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總長度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線已敷設完成。
成品油管道: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產,管道全長1842千米,年設計量為1000萬噸;干支線全長670千米、年輸量300萬噸的大港—棗庄成品油管道開工建設;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貫通輸油,管道全長1143千米,設計年輸量為1200萬噸,將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區所屬的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東興煉廠和海南石化等煉油基地連接在一起,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於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2006年是中國液化天然氣(LN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第一個LNG試點項目———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投產並正式進入商業運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為260萬噸的福建液化天然氣項目與印度尼西亞簽署了液化天然氣的購銷協議,資源得到落實;一期工程年進口量為300萬噸的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並與馬來西亞簽訂了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在我國,經國家核準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有10餘個。在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氣源問題將成為制約中國LNG項目發展的最大瓶頸。
6.科技創新投入加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石油企業努力實現穩定、有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裝備技術產品研發獲得重大突破,EI-Log測井裝備和CGDS-I近鑽頭地質導向系統研製成功。這兩項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中石油全年共申請專利800餘項,獲授權專利700項,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登記重要科技成果600項。2006年,中石油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令人矚目。按照「一個整體、兩個層次」的架構,相繼組建了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層面的研究院已達到8家,覆蓋公司10大主體專業、支撐7大業務發展的20個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精幹高效、協同互補」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產歐Ⅳ標准清潔成品油的技術研究,為油品質量升級儲備了技術;油藏綜合地質物理技術、150萬噸/年單段全循環加氫裂化技術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完成;空氣鑽井、高效柴油脫硫催化劑等一批技術得到應用;一批自主開發的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建或改造項目,特別是海南煉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石化自主技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中石化及合作單位的「海相深層碳酸鹽岩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氣田的發現」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帶動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層天然氣儲量增長高峰,推動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理論的重大突破,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中石化共申請專利1007項,獲得中國專利授權948項,其中發明專利佔74%;申請國外專利97項,獲得授權61項。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過20億元,約占銷售收入的1.3%,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復雜油氣藏勘探」、「高濃縮倍率工業冷卻水處理及智能化在線(遠程)監控技術」榮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研究取得突破,發現、盤活了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復合油氣藏和特稠油油群,該公司的海上稠油開發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
我國國有石油公司明顯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開發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彰顯了從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的決心和勇氣。
中石油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實施『四川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把四川建設成『綠色能源』大省、清潔汽車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萬噸甘薯燃料乙醇、年產10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規模」;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雲南、四川第一批面積約為4萬多公頃的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建成後可實現每年約6萬噸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計劃建成非糧乙醇生產能力超過200萬噸/年,達到全國產能的40%以上;形成林業生物柴油20萬噸/年商業化規模;支持建設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達40萬公頃以上,努力成為國家生物質能源行業的領頭軍。
中石化年產2000噸生物柴油的試驗裝置已在其位於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發基地建成,成為迄今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標志性試驗裝置,為我國生物柴油產業開展基礎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強有力技術平台與支撐。中國海洋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攀枝花市簽訂了「攀西地區麻風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備忘錄,計劃投資23.47億元,建設年產能為10萬噸的生物柴油廠。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國有大企業介入生物柴油領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國石油工業存在的問題
1.油氣資源探明程度低,人均佔有量低
我國油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較低,人均佔有量也較低。根據全國6大區115個含油盆地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結果,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085.57億噸,其中陸地934.07億噸,近海151.50億噸;地質資源量765.01億噸,其中陸地657.65億噸,近海107.36億噸;可采資源量212.03億噸,其中陸地182.76億噸,近海29.27億噸。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1/6;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5~1/7。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l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3.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6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5億噸,比2000年凈增1.24億噸。
到2020年前,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4.原油採收率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羅斯的原油平均採收率達40%,美國為33%~35%,最高達70%,北海油田達50%,國外注水大油田的採收率為50%左右。我國的平均採收率大大低於這一水平。原油包括發現成本、開發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在內的完全成本,目前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國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之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一直作為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為保證產量任務的完成,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將有限資金投向油氣田開發和生產;而在新增可動用儲量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對老油田實行強化開采,造成油田加速進入中後開發期,綜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費用的上升。重組後的中石油,職工總數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這就導致人工成本太高,企業組織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內部各單位管理機構臃腫,管理層次很多。預算的約束軟,亂攤亂進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沒有認真實行目標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夠嚴格和科學,有時還出現成本不實的現象。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公里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6.石油科技水平發展較低
我國石油科技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更差。基礎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只是把國外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加以具體運用。如地震地層學、油藏描述、水平井技術和地層損害等。另外,國外還有許多先進理論尚未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如自動化鑽井、小井眼鑽井、模糊理論在油藏工程中的應用等。基礎研究的這種局面表現為我國科研工作的創新能力差,缺乏後勁,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