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
提高重點行業准入門檻。加快制定和完善糧食、油脂、肉類、飲料、水產品、果蔬加工等重點食品行業產業政策和行業准入條件,明確食品加工企業在原料基地、生產規程、產品標准、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備條件。
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按照《「十二五」期間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規劃(2011-2015)》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明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責,堵塞監管漏洞,形成監管合力,實現全程監管和無縫銜接。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加強部門間、地方間的協調聯動,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整合資源,提高監管能力。
完善食品標准體系。加快制(修)訂食品安全標准和相關標准,健全食品加工技術標准體系,重點制修訂食品添加劑、方便食品、肉製品、乳製品、飲料等行業標准,完善食品安全標准、基礎通用標准、重點產品標准和檢測方法標准。加強對國際標準的參與程度及對相關國家標準的追蹤研究。
加強檢(監)測能力建設。逐步實現關鍵檢測設備國產化,著力推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和實驗室的建設。督促企業增加原料檢驗、生產過程動態監測、產品出廠檢測等先進檢驗設備配置,完善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監測系統和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加強監管部門的檢驗檢測能力,嚴格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提升國家及省、市、縣各級食品監測機構的檢驗設備水平,加強隊伍能力建設。
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主動召回、責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確食品召回范圍、召回級別、召回處置等具體規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實可行。健全食品質量安全申訴投訴處理制度,加強申訴投訴處理管理。
落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完善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監測系統,重點加強農葯殘留、重金屬、真菌毒素、微生物等項目檢測,建立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投訴管理制度、不合格產品追溯制度、食品退市召回與應急處理制度。開展質量安全誠信對標達標活動,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持續推進企業質量管理提升和食品安全措施改進;建立健全食品工業企業誠信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完善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健全食品安全監督機制,尊重消費者監督權利,保障監督渠道暢通,促進社會監督。 完善企業組織結構。支持骨幹企業做強、中型企業做大、小型企業做精,規范小企業、小作坊經營,形成以大型骨幹企業為龍頭、中型企業為支撐、小(微)型企業為基礎的共同發展新格局。堅持市場化運作,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礙,引導和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培育新興食品產業。積極適應食品消費需求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經濟增長點,加快推動傳統主食品工業化,培育壯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產業,增強品牌企業實力,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食品工業企業群體。
淘汰落後產能。建立健全產業退出機制,明確淘汰要求,量化淘汰指標和規模,分年度逐級分解落實到各地和具體企業。重點在糧食加工、肉類屠宰加工、發酵、釀酒、乳製品等產能嚴重過剩領域,依法淘汰一批技術裝備落後、資源能源消耗高、環保不達標的落後產能。嚴格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 年本)》要求,淘汰生產能力12000 瓶/時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裝生產線,150 瓶/分鍾以下(瓶容在250 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飲料生產線,日處理原料乳能力(兩班)20 噸以下濃縮、噴霧乾燥等設施,200 千克/小時以下的手動及半自動液體乳灌裝設備,3 萬噸/年以下酒精生產線(廢糖蜜制酒精除外),3 萬噸/年以下味精生產裝置,2 萬噸/年及以下檸檬酸生產裝置和年處理10 萬噸以下、總干物收率97%以下的濕法玉米澱粉生產線等。 完善自主創新機制。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機制,建立以企業為應用主體、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技術依託的創新戰略聯盟,逐步解決大企業技術和市場需求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發脫節、中小企業缺乏科技支撐的問題,促進科技與產業的有機銜接。完善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增加食品科技領域的投入。建立基礎理論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產業化開發相融合的投資格局。
加快建設科技創新與服務平台。充分利用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整合資源,提高基礎研究能力;健全以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龍頭、以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和分中心為基礎的工程化研究和應用體系,提高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強科技資源共享,國家級各類實驗室全面向社會開放,提供科學技術研究、儀器設備使用、人才培養等服務。
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營造有利環境,依託食品領域的國家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點科研基地,培養領軍人才,積極引進海外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食品科技創新團隊。鼓勵高等院校加強基礎教育,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夯實創新人才基礎。
推進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與產業化。以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自主創新為重點,加強食品原料質量控制、食品品質與營養、有害物遷移規律等基礎研究,支持食品物性修飾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究,推進食品非熱加工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農產品、特色傳統食品加工等工業化、現代化重大關鍵技術。 以提高食品裝備製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支撐食品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目標,堅持自主開發與引進吸收相結合,提高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突破食品裝備數字化設計與先進製造、智能控制與過程檢測、節能減排、質量控制、監測與檢測、安全衛生共性技術與標准等關鍵裝備與配套技術,加快裝備自主化進程,滿足食品工業發展的需求。
在通用裝備方面,選擇一批具有良好技術與產業基礎的企業,重點支持發展市場前景廣闊、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的關鍵與成套設備,建成一批國產化、智能化、成套化裝備生產基地,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食品殺菌方面,重點開發大型智能化連續超高溫瞬時滅菌、膜除菌、粉類膠體物料殺菌、微波殺菌等裝備;食品節能乾燥方面,重點開發熱風高效節能乾燥、太陽能乾燥、熱泵乾燥以及真空微波組合新型乾燥裝備;食品高效分離與濃縮方面,重點開發大型高速碟片離心、卧螺離心、膜分離、芳香物質分離提純、膜式錯流過濾及高效蒸發濃縮等裝備;食品冷凍冷藏方面,重點發展真空冷卻、流態化速凍、雙螺旋速凍、鋼帶速凍以及高效製冰等裝備;包裝裝備方面,重點開發高速無菌灌裝設備、高速吹瓶設備等。
在行業專用裝備方面,重點發展糧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乳製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裝備和飲料製造、食品包裝及食品檢測與控制等裝備。 加快企業技術進步。鼓勵和支持食品加工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對現有生產設施、工藝裝備進行技術改造,優化生產流程、淘汰落後工藝和裝備,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重點加強糧食、植物油、畜禽、糖料、果蔬、水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等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推進專用裝備和檢測儀器設備自主化和公共服務平台、食品安全檢(監)測能力建設等,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支持小企業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技術水平,開發「專、特、新」產品。圍繞產品研發、生產過程式控制制、市場營銷等環節,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推行先進質量管理,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建設,加快中華特色名優食品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大力振興「中華老字型大小」。
推進節能減排。全面落實《節能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重點在發酵、釀酒、製糖、澱粉、速凍食品、肉類屠宰加工等行業,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加快推廣高效節能、清潔生產和綜合利用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提高食品工業副產品的開發利用水平,加大「三廢」治理和廢水循環利用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經濟示範工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加快發展食品產業集群。推廣產業集群示範,在具有資源優勢、物流和消費集中的地區,依託經濟實力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食品骨幹企業,增強配套功能,加強專業分工協作,整合品牌、市場、技術等資源,發展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現代食品工業園區,培育形成以骨幹企業為龍頭、「專、精、特」中小企業為支撐,配套檢驗檢測、人才培訓、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物流建設、融資平台等多項生產性服務業,推動食品工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資源節約、特色突出的現代食品產業集群。
促進全產業鏈的有效銜接。鼓勵食品工業企業積極向上、下游產業延伸和相互協作,建立從原料生產到終端消費各環節在內的全產業鏈,促進各環節有效銜接,加快產業鏈間的集成融合,實現優勢互補、信息共享、協調發展。 提升食品工業企業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食品工業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引導企業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經營管理和質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豐富市場營銷方式。
推進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支持食品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合作,開發應用可追溯信息技術,建立集信息、標識、數據共享、網路管理等功能於一體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統。重點推進乳製品、肉類、酒類等行業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
推進物聯網技術的示範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施食品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物聯網技術在種養殖、收購、加工、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應用,逐步實現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關鍵信息的採集、管理和監控。
完善食品生產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綜合服務機構、信息化服務提供商等的積極作用,推動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公共應用平台等綜合性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務網點為載體、以培訓服務為重點、以公共信息服務為支撐」的食品工業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專業的信息化應用服務,促進食品工業企業的「兩化」融合。建立健全食品工業監測分析與預警體系。
『貳』 食品加工業的發展措施
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五大政策措施:
(1)確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指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上,要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為著力點,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逐步實現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高新技術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實現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化,農產品及其加工製成品優質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還要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2)堅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原則
①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政府和企業都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認真研究農產品加工業市場的多樣性和多變性,不斷滿足優質、安全、方便、營養的市場需求。
②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原則。依託優勢農產品自然分布形成的專業化生產區域,發揮傳統特色加工優勢,實現加工與原料基地結合和上下游產品的銜接。
③適度經營規模和先進適用技術的原則。與原料基地的規模和銷售市場輻射半徑相適應確定加工規模,實行「大中小」企業結合。保護和發揚具有特色風味的傳統工藝,選用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有條件的要積極引進和開發高新技術,實行「高中低」技術結合。
④發展和保護並重的原則。注重環境保護和食品衛生,既要注意防止周邊環境對產品的污染,又要防止加工企業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⑤加強宏觀指導的原則。通過制定政策、規劃和質量標准等,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鋪新攤子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市場秩序。對生產過剩、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安全沒有保障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予以關停並轉。
(3)緊緊抓住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 大力發展糧、棉、油、肉等精深加工,其中糧食加工以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稻米深加工為主,肉類加工以豬、牛、羊、雞、鴨、兔等肉類深加工為主,不斷開發皮毛(絨)系列產品;積極發展奶類加工,實施好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發展有機蔬菜產品和綠色蔬菜產品,發展干鮮果品保鮮儲藏及精深加工,鞏固發展糖、茶、絲、麻等傳統加工,發展優質魚、蝦、貝類、海珍品精深加工。在鞏固和提高東部地區和城市農產品加工水平的同時,積極促進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等生產要素向中西部地區和小城鎮流動。
(4)採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要認真組織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依託現有的農業商品基地建設,把優勢產品及其生產基地布局在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上,加強良種繁育、技術推廣、基礎設施、運銷服務等方面的建設,盡快形成與加工業發展要求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原料生產基地,生產出專用優質、質量穩定的大宗農產品,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有力的原料保障。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推進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標准體系。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做大做強優勢農產品加工骨幹企業。積極發展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參與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
(5)努力創造農產品加工業的外部環境 要在基建、技改、財稅、信貸、科技、出口、股票上市等政策方面繼續給予更多的支持;構建農產品加工業原料保障、加工企業、質量安全標准、技術創新和政策扶持等五大體系;依據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制定指導目錄並適時發布;提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技術政策措施;積極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園區建設;建立完善農產品加工業信息收集分析和發布制度;抓緊組建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協會;努力構建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農業行政管理體制。
『叄』 食品生產工業化對我們的生活有那些影響
影響很大啊。
首先就是,食品變得更加安全了。
目前工業化食品對於安全的控制,是手工小作坊食品無法相提並論的。從原材料控制,供應鏈控制,到每一個加工/倉儲過程的危害分析,關鍵點控制,以及詳盡的食品安全記錄,可追溯體系,召回機制,這些都是小作坊沒有能力做到的。特別是發酵類食品,手工作坊生產臭豆腐、泡菜等很容易出現雜菌污染問題,自釀酒容易甲醇超標,而工業化食品通過精確的發酵參數控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
然後,食品也變得更加好吃了。
工業化食品在研發過程中會做一系列感官實驗和消費者測試,在一輪又一輪的測試中逐漸改進,最終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味道肯定不至於太差,是「多數目標消費者認可的味道」。而手工食品可能兩極分化會比較嚴重。
工業化食品有的還會添加各種食品添加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來改善感官品質的,簡單來說目的就是讓食品「變得更好吃」。比如說,添加了膨鬆劑,蛋糕才得以更加松軟;添加了增味劑,調味料可以更鮮;添加了香精,醬聞著才會更香。這些添加劑只要按照限量添加,不超量、超范圍使用的話,對人體安全無害,而又增強了食品的感官品質,何樂而不為呢?
再有,有些新型食品出現了。
有些食品是隨著工業化的大潮才出現的,比如罐頭食品,方便麵,速溶咖啡,在食品工業化之前,壓根沒有這個品類。工業化之後,更多類型的食品出現,我們也就擁有了更多的選擇。
食品也不再受地域限制。
比如說K記把美國的炸雞推向了全世界,不管在哪裡吃,味道都是差不多的。我們在中國也能吃到正宗的美國炸雞風味。雖然手工食品也可以風靡全球,甚至形成飲食文化,但做到標准化,做到「不管在哪裡吃味道都差不多」是相當難的。
在乳製品工業化之前,只有處於牧場周邊的地區才能喝到持續供應的鮮奶。而UHT奶(超高溫滅菌乳)發明之後,任何一家乳企生產的牛奶可以直接銷往全國。
工業化食品也更加便宜。
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因為大規模生產,從原材料采購到加工過程都比手工食品更節約成本,最後的產品也比手工更加便宜。
工業化食品可以做到更加健康。
這里用的是「可以做到」,因為確實目前有很多加工食品在健康角度比手工食品更差。比如罐頭食品的營養肯定比不上新鮮食品。大部分加工肉製品也不算健康。但這些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的。比如改進生產工藝、去除有害物質、添加營養強化劑等。之前,方便麵一直被人詬病不健康,主要是因為油、鹽太多,蔬菜量不夠,維生素被破壞等。但現在也有非油炸+料理包+凍干蔬菜包的泡麵,比起傳統方便麵就健康了很多(雖然水溶性維生素還是有損失)。長期來看,工業化食品的健康和營養價值是會越來越高的。
即使是手工食品,也無法完全避免工業化。
這一點很好理解。平時在家做菜,總要添加調味料吧。鹽,糖,醋,醬油等,這些調味料也都是用工業化手段生產出來的呀。做手工烘焙,總要買麵粉,黃油,雞蛋之類的原料吧,這些也都是用工業化手段生產出來的。想完全避免工業化,得到「純手工製品」,挺難的
『肆』 食品工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2019年度冷凍冷藏食品行業執行食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改革創新辟新徑,迎難而上求發展,實現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冷凍冷藏食品門類增加,品種豐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向定製化、高端化、差異化方向發展,有力滿足市場消費升級趨勢,對安全、營養、方便、快捷的需求。
主要冷凍冷藏食品產量穩定增長,全國鮮冷藏肉產量2817.5萬噸,同比增長0.9%;冷凍水產品739.2萬噸,同比增長3.7%;速凍米麵食品302萬噸,同比下降0.2%;冷凍飲品246.3萬噸,同比增長0.6%。
——以上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速凍食品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伍』 實現食品產業化的途徑有哪些
中國食品工業走向與河南食品產業優化升級途徑及舉措
在線薦稿記者博客聯系記者
□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工程師陳振傑
食品工業發展的前提是確保食品安全。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2013年,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我國食品工業仍然保持了平穩的增長,第一次突破了10萬億元大關,達到101399.9億元,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6萬億元,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速,食品進出口繼續增長。
2013年食品工業競爭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河南食品工業居全國第二位,山東是第一,湖北第三。河南食品規模以上企業3108家,主營業務收入8459.28億元。
如今,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既存在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也面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產業轉型升級,保證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戰和壓力。
未來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方向,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優質,第三是健康。
我們不能再把食品工業當成簡單的農產品加工業。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有市場,食品工業企業就要按市場的需求加工,農民就按市場的需求和食品企業的需求去種什麼養什麼,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典型的計劃經濟的概念,不能把食品工業再簡單的認為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個已經不適應現在市場的競爭。
過去在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當中,把河南食品定在了重要的戰略支撐產業,現在我們的想法是把河南建成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食品工業強省,成為中國最大的休閑方便食品基地,實現從國人廚房到世界餐桌的跨越。這個基本思路是圍繞食品安全、市場引領、消費升級、精深加工、創新發展來考慮的,這個考慮應該說是統籌協調發展,既要主動分割市場,更要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既要利用本地資源,又要利用外部資源。
河南省食品工業結構升級路徑是把所在的行業做專,把產業鏈中的兩頭(上下游)做透,把產業鏈處於低端的產品向高端攀升,由生產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由點式突破向鏈式產業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工程、食品精緻化工程、食品改良化工程、品牌化工程、市場創新工程實現河南省食品工業產品結構升級。
河南省食品工業升級的目標是培養出來一批河南省的「單打」冠軍,那麼河南省的單打冠軍能夠成為全國的冠軍,這樣的冠軍多了,河南食品強省就建起來了。
總的來講,只有安全才能保證發展。河南食品工業在社會上要說的一句話就是。
『陸』 中國食品工業經歷哪些重要階段
中國食品工業經歷了恢復元氣、緩慢增長、高速增長、創新驅動等4個歷史階段。
1、恢復元氣階段:1949年10月,新生的共和國在食品工業上,面對的仍是一個技術落後、產能低下的局面。1953年,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國務院發布《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最終穩定了糧食市場和日用品市場,穩定了民心和政權,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2、緩慢增長階段:自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近20年間,我國食品加工業及食品機械工業從開始起步到不斷發展,除食品加工廠仍處於半機械半手工狀態之外,全國各地陸續建起一大批麵粉、大米、食用油加工廠,實現了初步的機械化工業生產,食品機械工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機械工業門類。
3、高速增長階段: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大幕開啟,食品領域也隨之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4、創新驅動階段: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國的食品工業繼續闊步向前。2008年,我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我國食品工業重新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年增速達到29.97%。201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食品工業高速增長。2015年,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食品工業開始全面進入新階段。
(6)食品加工產業如何工業化擴展閱讀:
食品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顯著提高,實現從「三跑並存」「跟跑」為主向「並跑」領跑」為主的轉變,食品生物工程、綠色製造、食品安全、中式主食工業化、精準營養、智能裝備等領域科技水平進入世界前列。
食品工業進一步向營養、健康、安全、多樣、方便、美味的方向發展,普通民眾由生存性消費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費轉變,食品消費日益呈現營養化、健康化、風味化、休閑化、高檔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
在產業結構上,綠色製造、智能製造能力大幅度提高,推動食品產業從注重數量增長向提質增效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