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誰知道比較詳細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園區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26萬,其中,中新合作開發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我們的目標是:把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的新城區。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十二年來,在合作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40%左右,累計上交中央和省市各類稅收400多億元,創造就業崗位超過38萬個。200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580.7億元,比開發之初增長了50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1.5億元,增長200倍;進出口總額從開發之初的幾百萬美元增加到405億美元,其中出口192億美元,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城鎮職工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超過2.8萬元和1萬元,均增長了5倍左右。
今年以來,全區幹部群眾按照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要求,統籌推進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與新農村建設等重點工作,區域經濟繼續保持又快又好發展勢頭。1-7月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115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4.5億元,增長31%;完成進出口總額277億美元,增長28.5%;新增注冊外資2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3億美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在較高平台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業用電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6%左右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30%左右的進出口總額。同時,每萬元GDP耗水5.8噸、耗能0.34噸標准煤,每度電產生GDP25元、工業產值90元,達到了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條高產出、低能耗、無污染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其主要發展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近年來,我們積極創新招商理念,更加註重引進項目的質量和成效,稅源型項目、研發型項目、生產性服務項目以及高科技項目明顯增多。目前,全區累計引進合同外資25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9.6億美元,注冊內資863億元,形成了內資外資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從地區結構看,來自歐美的項目佔49%,日韓佔18%,新加坡佔6%,港澳台地區佔22%。從投資規模看,投資上億美元項目超過60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區內項目平均投資額超3000萬美元,5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85個項目。從產業層次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園區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貨基地和晶元封裝測試基地,大型客車和晶元產能均居全國前三位。
2、創新能力日益增強。我們始終堅持把科技進步作為立區之基、強區之本,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1)加快完善創新載體。先後組建了科發、創投、教投等國資創新投資主體,累計投入130餘億元,啟動建設了國際科技園(國家級軟體園)、獨墅湖高教區、生物納米園、創意產業園、中新科技城等各類科技創新載體200餘萬平方米,構建了市場招聘、獵頭招聘和上門招聘三大人才引進網路,引進中外一流高校10餘家、各類人才中介機構50多家。(2)加速集聚創新主體。先後建成了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火炬計劃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園、國家動漫產業基地、中國軟體歐美出口工程試點基地等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獨立研發機構50多家,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機構正式落戶園區,標志著蘇州獨立的國家級研發機構實現零的突破。(3)持續優化創新氛圍。先後建設了集成電路設計、軟體評測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一批創新功能平台;設立了總額超過30億元的風險創投、人才培養、中小企業創業擔保以及IC設計、軟體研發、動漫產業與生物、納米等領域的發展專項基金。目前,園區以佔全國十萬分之三的土地,創造了全國約3%的IT產值和16%的IC產值,汽車零部件和軟體外包銷售收入分別佔到蘇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術產業利稅總額佔全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3、三產發展後來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指示精神,積極推進園區服務業發展「倍增計劃」,重點圍繞「金雞湖、獨墅湖和陽澄湖」做文章,先後投入200餘億元,興建了現代物流園、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博覽中心等大型生產服務設施60多萬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業街、金雞湖商業廣場等各類商業載體50萬平方米;相繼引進沃爾瑪、家樂福、世紀聯華等10多個知名商業品牌,入駐了美國普羅斯、日本通運等20多家國際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匯豐、英國渣打等20多家中外資銀行以及普華永道、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30多家知名專業機構,有力促進了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加快升級,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市新的現代商業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續提升。園區開發突出了「以人為本」理念,較好地體現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形成了較強的綜合環境優勢。(1)堅持規劃先行。從開發伊始,園區就編制了具有前瞻性的總體規劃,先後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項專業規劃,並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和「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2)適度超前投入。先後投入300餘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按照「九通一平」標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區主要基礎設施開發。(3)高標准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積極打造生態園林城區,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計新增綠地1700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超過45%,為區內企業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創業環境。目前,中新合作區就業人口已超12萬人,居住人口近10萬人,其中外籍人士超過8000人。
5、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園區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1)注重資源集約利用。積極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擴地」相結合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農村宅基地審批,大力推廣「零土地」招商,鼓勵各類建築向高層發展,多年來共節約土地近20平方公里。2005年,在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的情況下,土地出讓面積減少30%,中新區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投資強度達到17億美元。(2)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牢固確立「綠色招商」理念,堅持環保部門「一票否決」制,努力從源頭控制污染項目進入。十多年來,因環保因素被否決的項目有200多個,累計合同外資超過11億美元。同時,率先在全國開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創建試點,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3)注重和諧社會構建。堅持「以德治區」和「以人為本、重在建設」方針,通過「虛事實做」的形式,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統籌社會資源力量,綜合推進科教文衛、生態環保和扶貧幫困等各項實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鄰里中心為依託的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創建「平安園區」,完善社會綜合治理網路,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創業環境。
6、富民工程優先實施。我們始終將執政為民和富民優先作為黨委、政府的第一責任,不斷加大富民強區、城鄉統籌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力度。(1)注重區鎮聯動開發。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加快區鎮基礎設施對接。目前,90%農戶已遷入現代化居住小區,所轄三鎮綜合實力均居全市前列,婁葑還被評為全國千強鎮第四名。(2)加大就業創業扶持。重點實施「五個一工程」 (即建立一本IC卡就業管理台賬,強化一種技能培訓,騰出一批適應性崗位,培育一種創業致富光榮氛圍,探索一條股份合作、失地不失業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努力形成「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就業、家家有股份」的致富基礎。目前,征地待安置勞動力中已有95%的人重新上崗就業,其中自主創業當老闆的超過5000人。(3)強化社會保障功能。建立了以預籌積累、個人賬戶為主,涵蓋醫療、住房、養老和失業救濟等各項社會保障的區域性公積金制度,健全完善了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及大病統籌制度、征地農民保養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對社會和農村弱勢群體,建立了貧困幫扶制度,對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目前,企業參保率已達100%,各類參保人員超過24萬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病有所醫、難有所助」。
7、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園區是改革開放的前哨陣地,我們在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和隊伍建設。(1)加強了學習借鑒工作。累計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在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認真借鑒新加坡經驗,先後編制實施了68項新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確立了全新的「親商、富商」理念,建立了「精簡、統一、效能」的政府架構和對企業「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體系,形成了科學規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環境。(2)加強了幹部隊伍建設。在幹部選拔和使用上,採用公開民主途徑,堅持全員招聘、績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動態管理。目前,管委會機關幹部平均年齡36歲,研究生、博士生、留學歸國人員和擁有高級職稱的佔30%以上。(3)加強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針對開發區特點,我們特別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先後成立了園區外企黨委和私營個體經濟聯合黨委。目前,工委下設14個黨委、67個黨總支、304個基層黨支部,共有黨員1.2萬余名,基層黨組織建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4)加強了勤政廉政建設。注重黨章學習,強化「八榮八恥」意識,堅持「以教倡廉,以制保廉,以俸養廉,以勤促廉」,標本兼治,著力治本。通過完善責任體系、健全監督網路,重點規范財務管理、政府采購、建築有形市場招投標等各項制度,提高了廉政建設系統程度。
代表的娛樂設施去左案商業街一帶看看吧,好像還真的沒什麼。
⑵ 蘇州工業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是同一個地方嗎
1、地點不同:園區在蘇州東面,離上海近;新區在蘇州西面,近太湖。
2、級別不同: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政府合作開發的國家級開發區。
世界十大經濟開發之一。
新區是江蘇省開發區,級別稍低點。
3、開發時間不同:園區啟動至今有17年了。
新區是1992年啟動的。
4、環境:當然是園區更好。很國際,很現代。
不管是就業還是居住,我覺得園區更勝一籌。
而且從風水學角度來說,呆在城市的東(紫氣東來)比西(日落西山)要好。
蘇州很多市民也正在往東遷。
⑶ 蘇州哪個區以後發展潛力比較大
20年後絕對是相城為大,或者跟園區平起平坐。
當前園區第一,沒疑問。未來的潛力和發展速度會受限,畢竟體量已經很大。
吳中:地形長條狀,規劃亂,發展不平衡,後續的發展方向不明確,不看好。
吳江:並區後發展確實較快,其實更多的是大家的一種感覺,源於吳江太湖新城的發展,而太湖新城只是房地產撐起來的,並沒有什麼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因此吳江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靠過去的產業在支撐。
新區:在蘇州城區一直排第二, 科技 城也發展了不少新產業,未來應該會為新區助力不小,新區的不足在於交通落後、發展腹地不夠。
看好相城源於以下幾點:
1-蘇州地理中心,蘇州的交通樞紐,雙十字的交通要道。
2-相城自身成立最晚,當前經濟較差,但是其跟蘇州最發達的區縣相鄰和包圍(新區、老城區、園區、崑山、常熟),勢必會受到發達區域的帶動。
3-相城發展晚,經濟相對較差,拆遷動遷相對容易且成本低,結合相城的地形較齊整,便於整體規劃。
4-從政府的一些規劃安排可看出端倪,市一級政府的一些公共設施新建地點,除了園區,就數在相城多,比如二圖、二宮,疾控中心等,說明執政者有往北發展的長遠規劃,這里也有落子相城的成本較低、與古城區很近的考慮,也有以下第5點的考慮。
5-下一步,蘇州並區對象,大概率是常熟,並崑山的難度要比常熟大,且並常熟後,蘇州直接擁有了長江港口,同時意味著蘇州城區跟所有縣市直接相連(當前與張家港和太倉不相連),這一點很重要,並常熟後,相城的地位就顯而易見了。
6-蘇州的機場,遲早是要有的,一個地區的機場,尤其是像蘇州這樣,各區縣發展非常均衡的地區,無論客流還是物流體量都會很大,所以蘇州未來的機場定位一定應該首先服務蘇州大市的各區縣。以此推斷,未來機場落戶在蘇州的地理中心位置最合適………陽澄湖北與常熟中間位置。
7-相城這兩年的規劃和對外招商引資力度讓人側目,雖然還沒普遍開花,但結果可期。
以上,個人見解。
蘇州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當屬吳江區。
一,未來的高鐵蘇州南站會設在吳江,通蘇嘉高鐵和湖蘇滬高鐵在此交匯,吳江將成為蘇州南部的交通樞紐。此外,經過吳江並通達上海的省域地鐵線路也在規劃之中。
而蘇州若建設機場,最有可能的選址就是吳江,因為吳江遠離上海兩大機場,空域比較充足,而且可以覆蓋蘇南浙北的客流需求。
二,國家重點發展的長三角合作區,已經初步選址位於江浙滬交界的吳江一帶,這是吳江的一大機遇。 此前吳江撤市設區之後,所得到的政策扶持基本是蘇州大市層面,而長三角合作區則是國家層面的規劃。
所以,擁有長三角合作區,並補足了交通這一短板,成為高鐵、高速、地鐵、機場四位一體的樞紐,吳江的發展前景確實值得期待。
歡迎評論、關注,獲取更多干貨知識
本人蘇州十年媒體從業經驗,對蘇州本地資訊長期關注。
論實力,園區毫無懸念,首屈一指;但論潛力,近一兩年來,蘇州最有「上升空間」的是 相城區 。
相城區, 在很人的概念里曾經一直是以「大閘蟹」、「水稻田」為標簽的,所謂的鄉下地方, 然而近兩年來,相城區開始「驚醒」了。
據相城區委政府新媒體平台「今日相城」數據,2018年,相城產業招商成績顯著,先後舉辦了北京、上海、深圳及美國、德國、荷蘭、日本等投資環境推介會及區經貿懇談會,共簽約項目235個、總投資超 2000億元 ,其中超10億元項目69個。
2019年,相城區共有省、市、區重點項目37個,實事工程項目20個,計劃總投資達 1197.2億元 。
相城區2019年的關鍵詞是:項目落地推進。
所以,相城區將來發展值得看好!潛力值爆滿!
以下個人觀點,和大家探討一下:目前和近幾年內,毋庸置疑,蘇州工業園區是首屈一指,五區可以撼動,這也證明了當時新加坡城市整體規劃和國家,蘇州政府全力之下可以讓原本一片綠油油的農田郊區,在資源政策的扶持下可以發揮到極致。97-10年,我就住在園區最西的徐家浜小區。眼看著田變草坪,草坪變住宅高樓,再變商業中心等等。從園區的 歷史 和經驗中,可以看出。只要有資源和政策的扶持,土地條件允許,發展變強只是時間的問題。90年代的崑山,80年代的深圳,民國時期的上海,封建末期的香港,這些都能佐證,資源政策扶持需要一個條件,就是土地廣闊干凈並且周圍都是經濟人才富饒之地,這個交集之地只需要一個導火線,就能引爆。
根據以上的條件,蘇州目前不含縣級市,唯一可以發展的就是吳江區和相城區。十八大期間,吳江市撤市劃區,市政府全力發展房地產,為了不讓GDP下降,先後開發了太湖新城、吳江南城。但是,這種沒有後續產業支撐的短期發展,只要是有點眼光和想法的領導班子都會知道,這樣不是真正的方向。吳江區還有一點就是再往南就是浙江省。姑蘇區已沒有大面積給予新型產業做溫床,園區再往東發展,就是崑山市的西郊;新區的發展也是到了太湖邊緣,政策上也是不能破壞蘇州大市的生活用水源頭——太湖,後期新區沿湖區域都是生態城。最後,蘇州市唯一一塊未被大力開發,有且還能根據以往優秀經驗和試驗的地方——相城區,一定會成為未來蘇州2025-2045年的最大發展寶地
在未來20年依然是工業園區潛力最大,江蘇看蘇州,蘇州看園區。1994-2019 這是一個萬眾矚目的「非凡新城」!
25年前,中國和新加坡兩國第一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簽署,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25年後,一座現代化國際化的產業新城拔地而起,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發展區域之一。
有人說,這還是一座後來居上的「典範之城」、一個名副其實的「開放之城」、一個著眼未來的「創新之城」。如何理解盛名之下的蘇州工業園區?園區下轄的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集聚了29所國內外知名高校,被稱作「世界名校區」。1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有在校生人數近8萬人,區域經評審的各類高層次人才1542人次,高層次海歸人才1700多名,人才密度與活躍度全國罕見。與國內其他開發區相比,園區起步並不算早。它靠什麼彌合時空之差,實現後來居上?園區人給出的答案是:十年如一日對新加坡經驗的學習借鑒和再創新。統計顯示,在最新的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蘇州工業園區位居第一;在全國百強產業園區排名中,位列第三。
不可能是相城區,相城區現在還是在補課階段。要看還是園區,新區,姑蘇區。
相城區不過一個火車站罷了,全國高鐵樞紐多了去了,依靠高鐵就能興風作浪?
如今相城在風頭上只不過它北面還有常熟,讓很多人遐想連篇,但是在目前環境下,蘇州吃得下常熟嗎?
園區,新區已經發展過一輪了,現在都要搞第二輪,第三輪。相城只不過開發晚,規劃起點高而已。真要聚集人氣,也不是幾年,十幾年能好的事情。
就目前看園區是第一名,但蘇州長期發展的潛力只有相城區,雖現在在排行上落後園區、姑蘇區和高新區,但整個蘇州要做大做強也只有相城區能擔次重任,相城區北連常熟,土地方正,在今後的打算來看常熟肯定會成蘇州的一個區,目前東面園區己經建設成熟飽和,南面吳江己成為蘇州的吳江區正加緊建設,高新區也基本布局到位,只有相城區還基本是處女地,目前市政開發相城各方面都是高起點高標准,重心逐步北移,除加緊高鐵新城規劃外,北面的盛澤湖與陽澄湖的雙湖規劃也在加緊實施,此雙湖今後有可能媲美金雞湖當獨墅湖,難怪現在外來人口在蘇州買房也只有相城區要求積分600分,所以本人看來在若干年後,蘇州的蘇州中心基本定型相城區。
我生活工作在園區湖西近18年年了,最近去看了吳江區的蘇州灣,大大震驚,蘇州灣的一紙規劃,先地下後地上,在規劃區內不留一個原住居民,不留一幢原有房子,其規劃水平己超過早期的園區湖西地區。目前的建成區域的城市建設水平也已經超越了工業園區。在蘇州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就是園區和蘇州灣太湖新城,其它區域僅僅是地塊規劃。而吳江的太湖新城的又明顯優與吳中,因為吳江太湖新城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冬季是向岸風向,夏季是離岸風向,氣候學上位置特別好,風水寶地。
未來常熟撤市建區可能性最大,崑山是省管縣試點縣之一,蘇州動不了,常熟並區,便於管理,市區直接與崑山,太倉,張家港相連,常熟一旦並區,蘇州就要撤掉一個區,相城區是首選,那麼相城區直接就會並到園區,姑蘇區,高新區,相城區建區最晚,發展滯後,攤子太大,開發的煎餅根本攤不到望亭,東橋,那裡還是比較農村,天高皇帝遠,望亭鎮老鎮區改造,牆面白化,只粉刷沿街沿馬路一側,裡面濤聲依舊,如果這樣發展趨勢,相城區永遠是墊底的一個區。
肯定是吳江啊,現在蘇州規劃相城是因為蘇州能碰的規劃而且有地的地方就只有相城了,但是吳江的規劃是國家長三角一體化小組的,這個級別和當年新加坡工業園區得到的政策也差不多了而且也是兩湖為核的發展。這也是為啥蘇州現在拼了命趕在長三角一體化所有政策落地之前死命給相城資源,如果等長三角一體化規劃落地,相城就要被虹吸了。而且吳江嘉善虹橋這個配置起來的體量,未來單獨成立地級市,或者中央直管區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⑷ 為什麼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的這么好,而蘇州新區怎麼就這么差呢,感覺這2年新區的發展已經停滯了,什麼原因
等級不同啊,SIP是中國和新加坡的最大合作項目,也是國內單面積工業產出最大的園區。而SND是蘇州自己瞎搞著玩玩的,哈哈!而且向東發展也是蘇州的發展方向。
====
補充:蘇州西部地形復雜,山地較多,不適合城市發展。而東部不管是地形,還是原有交通設施,與上海的融合度,都比SND有優勢。所以蘇州西部還有環太湖主要發展生態旅遊業,而東部的園區則重點進行城市工業、商業和人居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