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化學工業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一,日本"世界工廠"的發展
日本從明治時期開始發展現代工業,20世紀30年代工業化基本達到了歐美的水平,成為東亞惟一的工業強國.二戰結束以後,日本以趕超歐美為目標,大力發展重化學工業,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和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到80年代日本一舉成了公認的"世界工廠".
(一)二戰之前的工業化
1.工業化歷程
1870年,明治政府成立了實施"殖產興業"政策的工部省.該機構改組舊幕府的軍工廠,建立了大批國營企業;並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建立了一批"模範工廠"出售給特權商人,以鼓勵投資近代工業.以棉紡織業為龍頭產業,日本工業從此走上了現代化道路.
工業化初期,輕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一直是70%左右.但19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和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對鋼鐵,機械等重化學工業品的需求,重化學工業各部門增長迅速.1919年重化學工業佔GDP的比重增加到37%,一些部門已完成了由人力向機械動力和電力的轉換.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工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投資熱,並在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周圍形成了具備一定規模的工業帶,初步建立了近代工業體系.
一戰結束以後,日本經濟連續遭遇危機,工業發展停滯,直到進入30年代以後,以軍事工業為中心,重化學工業才又迅速增長.1930-1937年,重化學工業的生產額增加了3.6倍,附加值增加了2.9倍.1937年,重化學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2.1%,占附加值總值的比重則高達86%,已經成為日本工業的主角.
30年代日元匯價下跌,外國產品在日本市場的價格優勢大為削弱,這對日本工業的生存發展非常有利.當時,鋼鐵,汽車,造船等重工業部門致力於開發技術,開拓市場,努力降低成本,推動產品國產化和多樣化;相比之下,化學工業特別是其中與纖維工業關系密切的產業,則依靠國內市場,走向了自主發展的道路.
兩次世界大戰雖然催生了日本的重化學工業,但由於為戰爭服務,重化學工業結構高度軍事化,而且生產管理落後,產品質量低劣,其基礎非常脆弱.另外,與重化學工業相比,用於滿足大眾生活的產業,如輕工業,家電業等在戰爭期間卻受到了嚴重的抑制.
科技能力看,日本的工業技術水平居世界前列,這也正是日本"世界工廠"的優勢所在.戰後以來,日本利用陳舊設備少的優勢,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發展重化學工業,迅速縮小了與歐美各國在傳統工業技術方面的差距.以鋼鐵工業為例,1974年日本氧氣頂吹轉爐和連續鑄鋼機的年生產能力分別達到12451萬噸和4018萬噸,把其他發達國家遠遠甩在了後面.
在70年代後期開始的新科技革命中,日本不僅逐漸擺脫了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全面趕上或超過了美國,而且在高新技術的某些領域,也取得了相當的優勢.據通產省1989年《產業白皮書》的統計,在當時已經商業化的40種高新技術產品中,日本趕上或超過美國的已有36種.以代表半導體尖端技術的晶元為例(參見表9),1984年以後日本的晶元生產技術迅速提高,1988年1M晶元產量佔世界市場的91%.1990年日本已經掌握了1000M晶元的生產技術,連美國也望塵莫及.
1.重化學工業化戰略
(1)重化學工業的范圍及特點
從上文對日本工業化歷程的考察可以看出,正是由於重化學工業化,日本才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正是由於重化學工業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了歐美發達國家,日本才最終成為了"世界工廠".重化學工業對日本成為"世界工廠"究竟為什麼有這樣大的作用呢
重化學工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鋼鐵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為主的基礎原材料工業,二是以一般機械,電氣機器,運輸機械和精密機械為主的加工組裝型產業.其中,鋼鐵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是日本50-60年代的支柱工業,而汽車工業,電氣機器工業和一般機械工業則是70年代以後的支柱工業.
重化學工業的顯著特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重化學工業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效益,大批量生產將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重化學工業的發展有一定的順序性,一般是在輕工業發展得比較充分的基礎上,沿著基礎原材料工業——機械機器工業的順序發展的,基礎原材料工業是機械機器工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機械機器工業則是傳統工業的精華和現代工業的支柱產業;第三,重化學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積累,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具有一定素質勞動力.
(2)重化學工業化戰略的確立
戰後初期,日本工業仍是以輕工業為主體的非現代工業結構,其比較優勢是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重化學工業設備陳舊,生產效率低,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因此,在戰後初期選擇工業化道路的時候,國內出現了兩種對立的意見.
一種意見是根據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主張走勞動密集型工業化道路.如當時日本銀行總裁萬田尚登和運輸省的官員們就主張,日本應該以發展輕工業為主,至於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的鋼鐵,汽車等工業,可以依靠進口.
另一種意見是根據動態比較優勢,主張走資本密集型的工業化道路,即實行重化學工業化戰略.他們認為:應通過政府的扶植,保護措施,把重化學工業做大做強,以此帶動經濟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盡快實現工業和技術的現代化,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從而提升日本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由此可見,重化學工業化戰略是著眼於長期經濟發展的強國戰略.因此,日本在工業化總體戰略上沒有強調"發揮優勢,揚長避短",而是強調"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即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化學工業的戰略.
(3)重化學工業化戰略的內容
重化學工業化戰略最主要的目標,是提高重化學工業在工業以及出口中的比重,建立獨立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具體而言,包括進口重化學工業發展所必須的資源和能源;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對原有的基礎薄弱的重化學工業部門進行大規模技術更新改造,或建立新的工業部門;依據進口替代的原則,加大對重化學工業的資金支持,利用產業政策有步驟地加以扶植;通過限制進口國外同類產品,保護重化學工業的國內市場,促使其發展成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出口產業.
(4)重化學工業化戰略的意義和影響
重化學工業戰略的實施,使日本的重化學工業在產業政策的保護和扶持下,成功地完成了進口替代並迅速發展.由於重化學工業具有強大的產業關聯性,其發展有力地增強了日本的生產力.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對日本經濟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全面發展.重化學工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的國產化,使工業發展對產業機械的消費轉回國內,產生了"投資促進投資"的效果,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鑒於重化學工業發展對生產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進和吸收先進技術,促進資本積累,培養高素質勞動力,從而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潛力.
第二,提高了工業技術水平,增強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重化學工業戰略的成功實施,在提升日本產業結構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日本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其中造船工業和鋼鐵工業從60年代開始,汽車工業和家用電器工業從70年代開始,都具有了所向披靡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使日本在國際分工中處於越來越有利的地位.1960年,重化學工業產品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為42.1%,1980年則增長到84.4%.由於出口產品結構得到了改善,出口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日本在對外垂直的國際分工關系中就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好處.
第四,從根本上解決了國際收支問題.戰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日本經濟發展都面臨著嚴重的"國際收支的天花板"問題.重化學工業的規模經濟效益需要依靠龐大的消費市場才能實現,所以工業產品產量的增加在滿足國內市場之後,必然尋求廣闊的世界市場;而且由於規模效應,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將隨著規模的擴大而不斷增強;如此獲得的規模經濟效益使日本的國際收支從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總之,正是由於在一定的工業基礎上成功地實現了重化學工業化,在工業生產,科技水平方面占據了世界領先地位,日本才得以成為了舉世公認的世界工業強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
2.加工貿易立國戰略
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使日本工業的發展更具國際性,因而成為日本"世界工廠"在短期內迅速形成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1)加工貿易的含義
加工貿易是指進口(或出口)的目的在於加工後再出口(或進口),主要包括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以及來件裝配等貿易方式.戰後日本在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不斷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出口結構的改善,例如戰後初期,日本的工業出口以輕紡產品為主,但到80年代初期則提升為以機械機器產品為主.
(2)日本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確立
面對國內外條件,日本在戰後初期開始了一場關於經濟發展模式的爭論,最後集中到了兩種不同的意見:"開發主義模式"和"貿易主義模式".
以有澤廣巳和都重留人為代表的"開發主義"者,主張從優先開發國內資源入手來發展經濟.他們認為:戰後世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分裂,世界生產技術迅速發展,美國以外的國家購買力不足,因此依賴對外貿易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應當通過國家投資,技術引進對本國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促進經濟發展.
相比之下,以中山伊知郎教授為代表的"貿易主義"者,則主張從發展對外貿易入手來發展日本經濟,將國內問題放到世界經濟中解決,實行加工貿易立國型產業化道路.他們認為:日本資源不足,人口過剩,只有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加快資本積累和人才培養,才能加速工業發展,實現現代化.
經過爭論和比較,日本政府採納了貿易主義者的意見.1955年12月,鳩山內閣制定了《經濟自立五年計劃》,認為當時國際市場逐漸擴大,礦產資源和能源價格低廉,對發展加工貿易非常有利,把"振興貿易"列為基本政策之一,最終確立了加工貿易立國的戰略.
(3)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內容
戰後初期,日本輕工業恢復生產比較迅速,輕工業產品出口成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日本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推動輕工業品大量出口,以便賺取外匯,解決嚴重的國際收支問題,這成為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起點.
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基本內容是:利用輕工業產品出口獲得的外匯,進口礦產資源和能源發展初級加工生產,滿足國內生產發展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擴大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外匯收入增加後,除進口再生產所需的資源和能源外,更重要的是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提高加工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並進一步擴大工業製成品的出口能力,如此往復循環.通過這種方式,日本依照產業結構由低到高的順序,逐步完成產業的進口替代.
雖然日本政府1980年又提出了"技術立國"戰略,但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思路仍起作用,只是根據當時日本工業現狀,具體貿易產品發生了變化,由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重化學工業產品轉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的知識密集型產品.
(4)加工貿易立國戰略對重化學工業發展的影響
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本的國際收支問題,並利用國際市場克服了重化學工業發展的種種局限.
首先,充分利用了國際市場上廉價的資源和能源.日本資源貧乏,僅僅依靠國內儲量,資源能源消耗巨大的重化學工業是不可能發展的,而通過貿易立國戰略,大量進口資源能源,有力地保證了重化學工業的發展.以鋼鐵工業生產的主要原材料鐵礦石為例,1958年日本進口鐵礦石759萬噸,1965年增加到3877萬噸,1972年又達到11152萬噸,是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
其次,工業產品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市場.日本國土面積狹小,雖然人口稠密,但相對於重化學工業的發展來說,市場還是十分有限的.通過加工貿易立國戰略,日本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保證了重化學工業規模效應的實現.同時,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日本企業在改組,重組的基礎上互相聯合,產業競爭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另外,加工貿易立國戰略還對重化學工業發展賦予了更高的目標:一種產業並不滿足於國內的發展,在比較成熟時還大規模地走向國際市場.隨著工業生產結構重化學工業化的發展,日本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在世界市場上出售的產品更加豐富,在世界工業中的份額不斷增大,並逐漸佔領了高科技產品市場,進而成為世界製造業的重要生產基地.
3.加工貿易立國戰略與重化學工業化戰略的關系
在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加工貿易立國和重化學工業化這兩大戰略是密切相連的.如前所述,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經濟發展與國際市場密不可分,保證"進口原材料——出口加工製成品"這一基本的循環模式連續不斷地運行,實施加工貿易立國是必要條件.而要實現"立國"的目標,關鍵在於該國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競爭力,只有大力發展重化學工業才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而根據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則是沒有出路的.
所以說,重化學工業化是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主要對象和產業基礎,而加工貿易立國又使日本重化學工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兩大戰略反映了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既依靠國際市場又非常自主的發展理念,是日本"世界工廠"在短時期內迅速形成的戰略保證.
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頁
出自日本經濟企劃廳1956年度的《經濟白皮書》.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9頁
苔莎·莫里斯—鈴木在她的《日本的技術變革》一書中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
引自金明善主編:《日本現代化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98頁.
引自金明善著:《日本經濟:昨天,今天,明天》,遼寧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24—325頁.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82頁
國際收支的天花板是指每當景氣過熱進口增加,日本政府都不得不在外匯短缺的情況下採取緊縮措施,以至經濟增長率的上限往由國際收支決定.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9頁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80頁
該提法出自邱詢旻:《國家可持續競爭力長期視角分析》載於《財經問題研究》 2002年06期
張鴻《論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以日本的產業政策為例》 載於《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年第8期
見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著,大連市信息中心編譯:《昭和經濟里程2:日本的產業》東方出版社1992年6月版,84頁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137頁
當時引進並推廣先進的股份公司制度的關鍵人物是棄官從商的涉澤榮一,詳見周見:《明治時期企業家的形成與日本式經營》載於《經濟科學》1997年01期
本定義參考2001年以來呂政,唐傑,馮昭奎等對世界工廠的相關著述或言論.
分別為1688年停止進口法國,荷蘭的毛織品;1700年禁止從印度,伊朗和中國進口棉織品.
左大培:《混亂的經濟學——學到底教給了我們什麼》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2
見金鳳德:《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模式再研究》載於《日本問題 》1986年第6期
美國學者彼德·德魯克甚至認為,在日本之前的英,德和美都是通過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只有20世紀的日本是通過經營管理上的領先地位成為經濟大國 (彼得·德魯克,1990).
馮昭奎:《"世界工廠"的變遷》載於《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2年07期
《詮釋"中國製造"》國研網相關專題
見國家經濟統計局公布的1-6月份相關數據
《詮釋"中國製造"》國研網相關專題
工業增加值為工業行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總資產貢獻率是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獲現能力,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體,是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計算公式: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
張祖:《中國向"世界工廠"大踏步前進》載於《價格與市場》2003年01期
《經濟觀察報》2003年8月18日
2. 哪位大蝦能介紹一下日本的三菱重工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軍工生產企業。2003年自防衛廳接受的軍工訂貨額為2800億日元,居各家軍工企業之首。三菱重工生產的裝備,如F-2和F-15J型戰斗機,以及90式坦克,在航空自衛隊和陸上自衛隊中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在海上自衛隊,三菱重工則建造了幾乎一半的潛艇,和三分之一的驅逐艦。其在日本軍工行業的地位可見一斑。
歷史沿革及概要
三菱重工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年間。1884年,三菱創始者岩崎彌太郎從政府租借了工部省長崎造船局,將其命名為長崎造船所,此後發展為三菱造船株式會社。至1934年,由於公司業務已拓展至重型機械、飛機、鐵路車輛等領域,公司更名為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美國佔領當局解體財閥的政策,三菱重工於1950年被分割為西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中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東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等3家公司。但隨著美國政策以及日本國內政治的變化,1964年,三家公司合並,重建了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至今。這期間,三菱重工的汽車部門於1970年獨立為「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目前,三菱重工業務涵蓋機械、船舶、航空航天、原子能、電力、交通等領域,至2004年4月1日,注冊資本金2656億日元,員工人數34306人。擁有9家海外事務所或代表處,9家分公司,6個研究所,9個事業所。年訂貨額21592億日元(2003年4月1日~2004年3月31日),年銷售額19401億日元(統計日期同前)。其中,以部門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計算,船舶•海洋部門佔8%,核能部門佔23%,機械和鋼結構部門佔20%,航空•宇宙部門佔17%,車輛、機床等產業部門佔29%,其它產業佔3%。
三菱重工屬於三菱財閥的成員。今天的日本財閥,是以所謂keiretsu(日文漢字「系列」的發音)的形式出現的。三菱系列公司均為三菱集團組織「金曜會」(意為星期五俱樂部)的成員,它們包括(為統一起見,本文使用的為其日文漢字名或英文原名):
旭硝子(玻璃、化工方面公司)、麒麟啤酒、新日本石油、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東京三菱銀行、尼康相機、日本郵船、P.S三菱(從事建築行業)、三菱鋁業(Mitsubishi Aluminum)、三菱化學、三菱化工機、三菱氣體化工、三菱地所(從事房地產業)、三菱自動車、三菱重工、三菱樹脂、三菱商事、三菱信託銀行、三菱伸銅、三菱制鋼、三菱制紙、三菱倉庫、三菱綜合研究所(日文漢字為「三菱總合研究所」)、三菱電機、三菱電線工業、三菱扶桑卡客車、三菱材料(Mitsubishi Materials)、三菱人造纖維(「三菱Rayon」)、明治安田生命保險。
同一系列的公司之間,能夠進行較為緊密的合作,各個公司在自己分工負責的領域內,可以為其它兄弟公司提供好的產品或較低的價格。例如由日本郵船就是三菱重工船舶部門的訂貨大戶,三菱電機則為三菱重工提供機電產品,三菱制鋼、三菱伸銅、三菱鋁業和三菱材料等公司,則可為三菱的船舶和航空航天部門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三菱銀行和東京海上等公司可以提供貸款和特殊保險服務(如航天發射保險)。尼康公司負責的光學產品、三菱樹脂負責的新材料等,對高科技武器而言,均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三菱集團也有一些關聯公司和社會團體作為外圍,包括:
「IP Talk」集團(從事電話卡業務)、熱海陽和洞(岩崎小彌太紀念館)、MT保險服務有限公司、關東閣(一家利用岩崎家族故居改造的酒店)、小岩井農牧、湘南郊區俱樂部、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綜通集團(主要面向東京三菱銀行的物業管理公司)、大日本塗料、Dia高齡社會研究財團、鑽石家庭俱樂部(由金矅會29家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婚介機構,主要面向集團內部服務)、千歲興產、東洋文庫、丸之內Yorozu(一家從事房地產中介和廣告代理的公司)、三菱金矅會(三菱系29家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聯誼機構)、三菱俱樂部、三菱經濟研究所、三菱廣報委員會、三菱財團、三菱CC研究會(IT業研究機構)、三菱社名商標委員會、三菱市場研究會、三菱養和會(一家以運動、健康為主旨的俱樂部)、LEOC日本(從事醫療和公司食堂管理的公司)。
可以看出,通過大集團的協作和分工,三菱重工能夠從兄弟企業和團體,獲得資金、技術、原材料、上游產品、金融服務、銷售等多種支持。這對於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以下為三菱重工軍品相關部門的介紹:
船舶•海洋事業本部
船舶工業是三菱重工最早起家的部門。目前,該事業部下屬4家中,長崎、神戶、下關等3家造船廠建造軍品。
長崎造船廠:長崎造船廠二戰時期曾經建造過「武藏」號戰列艦,目前也是自衛隊主要的驅逐艦生產廠家,先後建造過太刀風級、旗風級、榛名級、朝霧級、金剛級、高波級等多型艦艇。最新一艘高波級驅逐艦4號艦「漣」號(さざなみ,sazanami),便是於2005年2月在長崎造船廠服役的。
下轄本部、香燒工廠、幸町工廠和諫早工廠。總佔地面積2420127平方米(以下均為2004年數據),建築面積929976平方米,員工人數6299人。該工廠是海上自衛隊主要的水面艦艇建造地,截至至2004年4月,已為海上自衛隊建造艦艇105艘522000排水噸,修船266艘次858000排水噸。
本部目前擁有225000噸船塢一座,80000噸船台一座,300000噸和95000噸的修船塢各一座。並擁有岸壁5段1120米,水深6~10米。
香燒工廠是1972年完工的造船工廠,擁有1座長990米,寬100米,深9.55~14.5米的100萬噸級船塢,以及一座500000萬噸級的修船塢,並擁有岸壁3段1053米,水深9.5米。
幸町工廠是船用發動機、發電機、舵機、壓縮機等設備的生產工廠。
諫早工廠是軍用產品的總裝工廠,也是火箭和人造衛星用的姿態、軌道控制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的製造地。
根據三菱重工給出的數據,長崎造船廠的年生產能力為:新造船190萬總噸,修船550萬總噸。陸地•船舶用蒸汽輪機400萬千瓦,船用推進器100具。2004年,該工廠產品生產額3796億日元,其中船舶•鋼結構產品佔39%,船用設備佔9%,陸用鍋爐和汽輪機設備佔42%,航天和其它產品佔10%。
神戶造船廠:神戶造船廠二戰前即生產過潛艇,戰後成為自衛隊的專業潛艇生產廠家,海上自衛隊的潛艇均在該廠和川崎重工的神戶造船廠建造。神戶造船廠先後建造過春潮級、夕潮級、親潮級潛艇,最新一艘親潮級潛艇「高潮」號,也是於2005年3月在該造船廠服役的。
實際上,該廠的主要產品集中在核能和發電領域,產品包括壓水型反應堆,核動力發電機組等,至今已經完成23台核電機組的建造,功率共計2000萬千瓦,形成了完善的核電、核動力機組設計生產能力。2004年,在該造船廠2918億日元的銷售額中,53%來源於發電機及核動力領域,只有22%來源於船舶•海洋領域。同時由一個工廠負責潛艇和反應堆的建造,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情況。
該造船廠的建造部門包括本部及二見工廠,本部負責修造船工作,二見工廠負責鑄造、大型機械組裝以及核動力相關產品的生產。兩工廠目前共計佔地面積11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2300平方米,員工4607人。
下關造船廠:位於本州西端的下關,是自衛隊小型艦艇的生產地之一,海上自衛隊最新型導彈艇隼級的1、2號艇,就是在這里生產的。目前,該廠有33000噸船台一座,600噸輕質合金艇體專用船台一座。40000噸、17000噸、4000噸和1000噸船塢各一座。
橫濱製作所:該工廠主要從事柴油機、汽輪機,以及船用輔機的生產,也承擔修船業務,其本牧工廠有2個修船塢。
凡用機特車事業本部
「凡用機」指的是各種民用機械,「特車」是日文「特殊車輛」的簡稱,也就是指軍用或治安用車輛。該事業部生產了陸上自衛隊主要的裝甲戰斗車輛,包括90式坦克、89式步兵戰車、87式自行高炮、90式坦克搶救車、91式架橋坦克等型號。並為海上自衛隊的掃雷艇生產了6NMU型非磁發動機。
相模原製作所:該工廠隸屬凡用機特車事業本部,位於東京附近的神奈川縣的相模原市。也是「特車事業部」軍用車輛的生產地。除了軍用車輛外,該工廠也生產建築工程機械,各種發電機和發動機等民用產品。
凡用機特車事業部,近年來在北海道的千歲又建立了新的生產基地。
航空宇宙事業本部
航空宇宙事業本部下轄航空宇宙事業部,軍用飛機部(日文為「防衛航空機部」),制導武器部(日文為「誘導機器部」),民用飛機部(日文為「民間航空機部」),航天事業部(日文為「宇宙機器部」)。
三菱重工的航空部門歷史悠久,1920年代即製造了日本海軍最早的國產戰斗機10式艦載戰斗機,二戰前及二戰期間的著名產品還包括89式艦攻、96陸攻、零式艦戰、一式陸攻等各型飛機。二戰以後,該部門於1950年代仿製了F-86F型戰斗機,1960年代仿製了F-104J型戰斗機,1970年代進入大規模的軍品生產階段。目前,該分部的主要產品如下:
航空產品(包括許可生產和組裝):包括F-2、F-15J、F-1、F-4EJ等型戰斗機,T-2型教練機,SH-60J、UH-60J、HSS-2B、MH-53E等型直升機,YS-11、MU-300等型民用飛機,多種航空發動機,並承擔波音777、波音747、空客A-340等型飛機部件的轉包生產。
航天產品:H-IIA型火箭,國際空間站日本部分。並且正在研製更大推力的低溫火箭發動機以及太空梭等其它航天器。
其它武器裝備:「愛國者」導彈,ASM-2型空艦導彈,SSM-1型艦艦導彈,AAM-3型空空導彈,97式魚雷。
名古屋航空宇宙系統製作所:該工廠為三菱重工的戰斗機和直升機生產廠,其產品涵蓋前述提到了三菱重工所生產的各型飛機和火箭,也是航空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主要的戰斗機、直升機生產商。該製作所下屬三個工廠,大江工廠負責研發、管理和部分零件製造,飛島工廠負責航天產品的總裝和航空產品的部分分裝。小牧南工廠則負責航空產品的總裝和試飛工作。
該工廠也負責日本磁懸浮列車技術的試驗和生產。目前日本磁懸浮列車試驗線山梨線所使用的列車,就是由該工廠與東海鐵道株式會社共同研製的。
名古屋制導推進系統製作所:該工廠負責生產各型航空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制導武器和制導頭。下屬本部工廠和田代試驗場。2003~2004財政年度,該工廠生產額1396億日元,其中50%為導彈產品,34%為航空、火箭發動機,16%為其它制導裝備。其產品涵蓋前文提到的三菱重工生產的各型導彈和制導武器,以及H-2A型火箭所用的發動機。
該公司目前為自衛隊「愛國者」型導彈的主要生產商,並即將開始生產「愛國者」III型導彈,日本若參與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該工廠將會是海基和陸基攔截器的主要承包商。
其它生產機構
廣島製作所:該工廠的產品領域涵蓋各種機械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該工廠負責日本位於青森縣六所的鈾濃縮工廠的建造,該工廠採用離心法獲得濃縮鈾,設計能力1500噸SWU(分離功單位),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廢料處理基地,其名義則是為了安全處理核廢料。
高砂製作所:該工廠主要生產各種動力裝置,目前年生產能力為:火力、核動力發電機組400萬千瓦,燃氣輪機720萬千瓦,水電機組200萬千瓦。工廠佔地面積980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3206平方米,員工人數3380人。
研發體制及機構
三菱重工負責研發的機構是技術本部。
技術本部下轄各個研究所和技術研修部、技術企劃部及知識產權部。
技術本部從事研發的主要機構是各個研究所,它們包括:
先進技術研究中心:地處橫濱市,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環境、運輸和防衛、工業等方面的尖端技術,例如太陽能電池、薄膜技術、新元素、激光技術及各種感測技術。
長崎研究所:主要方向為船舶工業相關的流體動力、材料、工藝、聲學、制導等方面技術。該研究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民間企業所屬試驗水池群,包括推進性能水池、適航性水池、淺水水池、水洞以及冰海水池等。該研究所可以視為日本船舶工業最為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
高砂研究所:位於兵庫縣高砂市,主要從事能源、交通和動力方面的研究,包括燃氣輪機、核電、高速公路信息系統、空調製冷或供暖設備、機器人、發電機組管理等方面。
廣島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尖端技術,包括新材料、固體高分子電池、燃料電池、X射線照相機、高純度制氫設備等。該研究所也從事鋼鐵、化工、建築、交通、印刷和風力發電技術的研究。
橫濱研究所:主要方向為環境保護相關技術,包括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也進行柴油機、蒸汽輪機等發動機領域的研究。
名古屋研究所:該所的特長在於為包括機械、船舶、建築等各個領域提供工業設計方案。也從事流體動力、聲學、電子制導、高分子化學、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研究。
綜上所述,經過上百年的發展,三菱重工企業內部有完善的研發、製造、銷售體系,與三菱系其它兄弟企業亦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其目前的軍工生產規模,只是處於「維持」狀態的體現,與其背後真正的軍工生產潛力相比,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3. 日本川崎重工在世界重工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川崎重工起家於在明治維新時代,1878年川崎正藏在大藏省的幫助下建立了川崎築底造船所,1896年更名為株式會社川崎造船所,這就是川崎重工的前身,至大正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有蓬勃的造船業,經歷昭和時代的二戰、戰後的日本經濟急劇增長以至日本近代史及工業史,川崎重工仍為日本企業中的老字型大小之一。 川崎公司成立後藉助政治關系,迅速成為日本最重要的重工業企業之一,1906年向日本軍隊交付了第一艘國產潛艇,並於當年建造了第一台國產蒸汽機車,1939年公司更名為川崎重工株式會社。二戰期間該公司為日本軍隊提供了「飛燕」戰斗機、五式戰斗機、一式運輸機等空軍裝備,還建造了著名的「榛名」號戰列艦和「加賀」號航母。二戰結束後,川崎重工仍然保持重要地位,其業務涵蓋航空、航天、造船、鐵路、發動機、摩托車、機器人等領域,代表了日本科技先進水平。
川崎重工株式會社目前注冊資本1043.28億日元,銷售額為8899.63億日元,集團員工30653人,川崎重工集團下轄主要有車輛公司、航空宇宙公司、燃氣輪機、機械公司、通用機公司、船舶公司等部門,產品涵蓋海陸空各個領域,對軍工訂貨的依賴程度低於10%,但航空航天部門主要依賴軍工訂貨才得以維持。目前川崎重工是日本軍工產業的重要成員,僅次於三菱重工,是日本自衛隊飛機和潛艇的主要生產商。
本公司誕生於19世紀末期,在整個20世紀,我們從造船開始,向鐵路車輛、航空機、摩托車、各種工業用成套設備以及機械領域不斷推進發展。時至今日,川崎重工集團在廣泛開展以新干線為首的高速鐵路車輛及近郊電車、地鐵車輛、波音777及T-4 「Blue Impulse(藍天沖力)」等航空機、直升機、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油輪等運輸設備的製造業務的同時,作為奠定社會及工業基礎的綜合性重工業製造企業,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此外,摩托車及「JET SKI®」(私人水上摩托艇)等娛樂產品是本公司集團唯一向大眾消費者提供的產品,這些產品以享有盛譽的Kawasaki為品牌,向世界各國的忠實用戶提供喜悅和歡樂。
創業以來,川崎重工集團以給顧客提供高質量產品為依託,從而服務於社會作為集團使命。但是眾所周知,近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地球環境問題正在成為重大課題。在這種形勢下,作為生存於21世紀的企業,本公司集團認為需要進一步明確集團的使命和價值觀,因此我們新制訂了「川崎集團•使命宣言」,將「Global Kawasaki,為世界上人們的豐裕生活和地球環境的未來作出貢獻」作為「集團使命」。
以節能及環保技術為首,川崎重工集團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資產。本公司將最大限度地運用這些技術資產,創造新的價值,不僅企業可得以持續性發展,而且還可對社會發展和地球環境保護作出貢獻。我們將運用這些技術資產,通過其成果開發更新、更先進的技術,向下一代傳授。目前,川崎重工集團應完成的使命就是通過這種不斷的技術開發過程,在推動企業成長的同時,對社會做出貢獻。
川崎重工集團將「使命宣言」作為全體成員的共識,並且通過實行的過程,創造以各位股東、客戶、員工、當地社會為首的相關利益者的價值,進一步提高企業價值,謹請諸位今後予以進一步的支持和合作。
4. 為什麼當年日本的重工業崛起那麼快
日本的重工業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軍事化。自犬養內閣開始,對財政政策進行大轉變,大幅度擴大軍事支出,擴大公債發行量。從1931 年到1936 年間,歲出總額約擴大50%,即從14.77 億增至22.82 億日元。政府財政開支中,軍費1930 年佔28.4%,1931 年為30.8%,1932 年增至35.2%,以後均在38~40%。這些軍事負擔,都轉嫁到日本人民身上。內債總額增長近一倍(從47 億增至93 億),貨幣發行額及物價指數均約上升40%左右。1936年,每個日本人平均負擔內債90 多日元若連同外債則超過100 日元。當年全國國民收入約146 億日元,軍事支出約占國民收入的7.4%。
軍需的擴大,使以軍事為中心的重工業、化學工業得到畸形發展,工業結構亦發生重大變化。1929年重工業及化學工業只佔工業生總產值的30.28%,1933 年其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至1938 年達到54.8%。同期,輕工業所佔比重從35.1%下降到22.2%。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也大幅增加,從1929 年的23.7%增加到1939 年的53.6%。從20 世紀30 年代起,日本資本主義開始轉入重工業階段。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日本政府把民間工業納入為軍需服務的軌道,扶植了一批以軍事工業為母體的新財閥,主要有: 「日產」康采恩, 「日窒」康采恩,大型電力化學森康采恩、「日曹」康采恩、「理研」康采恩和中島飛機康采恩等。老財閥資本雄厚,在基礎工業、輕工業、國內市場和出口貿易中久居壟斷。
與之相比,新財閥一般主要靠國家資本、專業銀行的支持,採用新技術,發展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機電、化學等新興工業,以及「開發」殖民地等辦法來追逐高額利潤。他們與軍部勢力,與殖民擴張政策的聯系更密切,形成軍閥與財閥的階級同盟。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老財閥三井、三菱等也緊跟軍事形勢。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加大了對造船、煤炭、制銅、飛機、鋼鐵、制鋁等部門的投資,並從軍需通貨膨脹中獲得巨額利潤。「九·一八」事變以後,老財閥迅速地把重點轉入軍需工業。1937 年,三井財閥總資本17.2 億,其中軍工投資3.25 億日元,其它老財閥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以住友最低,但也佔14%,三菱最高佔26%。新財閥的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日產為50.7%、日窒為53.8%、日曹為93.4%、森為83.2%、理研為95.3%。
經過經濟軍事化,日本的軍事力量和裝備水平大大提高。至「七七」事變前,日軍各種炮的數量已超過了法國而接近於英美。日本資本主義從其形成伊始,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其最大特點,就是以軍事為目的、靠戰爭而繁榮、從殖民地謀取利益,具有強烈的軍事侵略性質。
5. 日本有哪三大重工
日本三大重工包括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
1、三菱重工,創立於1884年,是日本的軍工生產企業,2003年日本自防衛廳接受的軍工訂貨額為2800億日元,居日本各家軍工企業之首。
2、富士重工,前身是日本軍工企業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在1941-1945這幾年間,總共為日本海陸軍生產19561架軍用飛機,36400台航空發動機。
3、川崎重工,起家於在明治維新時代,主要製造航空宇宙、鐵路車輛、建設重機、電自行車、船舶、機械設備等。
川崎重工起家於日本明治維新時代,1878年川崎正藏在大藏省的幫助下建立了川崎築底造船所,1896年更名為株式會社川崎造船所,至大正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有蓬勃的造船業。
經歷昭和時代的二戰、戰後的日本經濟急劇增長以至日本近代史及工業史,川崎重工仍為日本企業中的老字型大小之一。
川崎公司成立後藉助政治關系,迅速成為日本最重要的重工業企業之一,1906年向日本軍隊交付了第一艘國產潛艇,並於當年建造了第一台國產蒸汽機車,1939年公司更名為川崎重工株式會社。
二戰期間該公司為日本軍隊提供了「飛燕」戰斗機、五式戰斗機、一式運輸機等空軍裝備,還建造了著名的「榛名」號戰列艦和「加賀」號航母。
6. 日本工業特徵
特點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與中國的貿易,日本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2. 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