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石油工業主要從事石油勘探、石油開發、石油加工和基礎原材料生產等工作的行業,涉及勘查技術與工程(含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測井)、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含鑽井、採油、油藏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和油氣加工等專業方向。石油工業由「上游」和「下游」兩大部分構成,上游包括石油勘探與石油開采,下游包括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
1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和利用
中國石油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人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3000多年前就已開始。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1900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這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2卓筒井的發明
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兩個階段。北宋以前開鑿的井,一般為大口淺井,以後開鑿的井多為小口深井。大口淺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鍬、鎬等簡單工具開挖出來;小口深井是用專門的打井機械開鑿而成的,人們稱它「卓筒井」。
中國發明卓筒井鑿井技術比西方早七八百年,這一鑽探技術,被譽為「世界近代中國石油鑽井之父」,堪稱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它揭開了人類開發儲存於地下深處的礦產資源的序幕,推動了石油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3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
1)延長油田——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中國陸地上最早開發的油田是陝北的延長油田。延長油田位於我國陝西省的延安縣。雖然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發現了石油,但真正投入開發卻是近百年的事了。1907年4月,開始在延長縣西門外勘定井位、安裝鑽機。當年9月正式完工,並命名為「延一井」。1985年延長油礦建礦80周年的時候,原國務院副總理兼石油工業部部長康世恩為「延一井」題詞「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圖6-1為延長石油的標志。
圖6-4中國海洋石油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98年7月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系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是實行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綜合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4位。中國石油以建成世界水平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為目標,通過實施戰略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注重質量效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到2020年主要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提升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成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領先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820億元,總部設在北京。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3位。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製造;技術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公司成立於1982年,總部設在北京。自成立以來,中國海油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國際能源公司。2013年,公司海外業務已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產比重達到40%,海外收入比重達到30%,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82%,跨國指數正在向國際一流公司邁進。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79位。
5)中國油氣資源
根據我國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特徵和勘探程度,油氣資源可劃分為6個含油氣區,它們是:
(1)東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
(2)中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重慶等地;
(3)西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
(4)南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
(5)西藏含油氣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地區;(6)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和南海海域。
現在,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近海海域共發現了700多個油氣田,形成了上述6大油氣區。陸上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新疆、長慶、四川、中原、華北、大港、吉林、江漢、青海、河南等20多個主要生產基地。
2013年,我國石油剩餘探明儲量33.39×108t,我國排名列世界的第14位。中國原油年產量2.1×108t,目前中國的儲采比是15.9。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在近幾年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陸地和海上氣田的開發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13年,我國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4.4×1012m3,我國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居世界第11位。
21世紀,石油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材料和戰略物資。石油與全球政治、經濟和國家戰略緊密相關。
⑵ 現代石油工業是什麼時候的誕生
現代石油工業誕生於100多年前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北部群山之中有一個貧瘠的小山村,叫泰特斯維爾。小村後有一條小溪,因為水面上總是浮著一層薄薄的黑油,因而被當地人稱為「油溪」。人們發現,油溪中的黑油是從山上的石頭縫中滲出來的。當地的土著人把這種黑油稱為「神油」,認為它可以治百病。因為黑油是從石頭縫中滲出來的,人們又把它稱為石油。1853年,有一個叫喬治·比爾斯的小夥子,探親途中經過油溪,看到了人們用原始方法採油。隨後,他又在自己老師的辦公室里看到了石油樣品。比爾斯是個聰明、敏銳、善於捕捉商業機會的人,當他看到石油樣品的一瞬間,頭腦中立刻閃過一個念頭:「這石油能夠燃燒,能不能用它來做照明材料呢?」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的照明方法是靠點燃浸在動物油脂或植物油中的燈芯,富人用的是抹香鯨油,因此,人們對高質量、低價格的照明材料有著強烈的需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大機器生產對潤滑油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用做潤滑油的豬油也越來越不能滿足需要。
19世紀40—50年代,人們開始從煤和其他碳氫化合物中提煉所需的油料。1854年加拿大人阿伯爾哈曼·蓋斯納在美國申請了製造「蠟油」的專利。1869年,美國紐約的蠟油工廠日產量可達5000加侖(1加侖=3.78541升),這一年美國34家公司生產的蠟油價值達500萬美元。與此同時,紐約商人改造了一種維也納人使用的帶玻璃罩的蠟油燈,並傳銷世界各地。在這種情況下,蠟油的需求越來越大,油源日益成為問題。
比爾斯產生上述想法以後,立即找人合作,組成投資集團。他們邀請耶魯大學的西利曼教授對石油作化學分析,以便了解它是否能夠用做照明材料。1855年4月16日,西利曼教授提交了一份劃時代的試驗報告。他在報告中說:「石油作為照明材料,其蒸餾產品使用價值的研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石油能夠加熱到各種程度,通過蒸餾分離成幾個部分,每部分都含有碳和氫的成分,其中一種就是高質量的用以照明發光的油。」
但是,從哪裡能夠得到大量的石油呢?石油是一滴一滴從石頭縫里滲出來的,而商業怎麼能建立在用勺子撇油或擰干吸滿石油的毯子這些原始的採集方法上呢?比爾斯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對地下的石油進行大規模開采。1856年的一天,比爾斯在紐約百老匯大道上看見了一張巨幅廣告,廣告上畫的是幾個鑽井架,並附有文字:「在1500多年以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鑽井用來取水。現在,鑽井取水的技術已經大為改進了,這井架是當今最先進的鑽井工具……」。一道靈光在比爾斯的腦中閃現——既然能夠鑽井取水,為什麼不能通過鑽井取油呢?他將這種想法告訴了投資合夥人。盡管當時沒有先例,但是投資人深信市場需要石油,機不可失,值得一試。
但是,由誰把這個狂妄的設想付諸實施呢?比爾斯和他的合夥人找到了埃德溫·德雷克上校。這件事純屬偶然。德雷克原是鐵路客車上的列車員,由於生病離職住在紐黑文市一家旅店裡。正好比爾斯的一個合夥人湯森出差也住在這家旅店。兩人相遇以後常常在一起聊天。湯森就向德雷克講起了他們的石油生意以及鑽井取油的設想,並且談到他們現在就需要一個有恆心的人去執行這個設想。德雷克非常感興趣,決定由自己來實施這個偉大的行動。為了得到當地村民的歡迎,便於開展工作,他給自己加了個「上校」的頭銜。
1858年的春天,德雷克上校作為公司的全權代理人,帶著公司給的1000美元,來到泰特斯維爾的油溪附近開始鑽井採油。他雇的鑽井工人們都認為他在發神經,因而進展很慢。拖到1859年8月,投資人開始動搖,不願意再繼續投資了。8月底,湯森給德雷克寄去了最後一筆匯款,並囑咐德雷克付清賬單就結束鑽探。1859年8月27日下午(這時德雷克還沒有接到湯森的信),當鑽頭鑽到69英尺深的時候,好像鑽到了裂縫,下滑了6英尺。由於是周末下午,就沒有繼續鑽探。第二天,當鑽井工人到工地看時,發現水面上浮著厚厚的黑色液體。這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石油!德雷克鍥而不舍的精神終於在恰到好處的時刻得到了回報。「德雷克上校打到油了!」消息迅速傳開,四面八方的人們瘋狂地湧向泰特斯維爾,開始鑽井採油。這是美國大規模商業開採石油的開始,一般認為這也是世界范圍內大規模商業性開採石油的開始。有人評價說:「1859年美國發現了石油這種新資源,標志著人類新紀元的開始」。
從這時起,一部轟轟烈烈的石油歷史開始了,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了。
⑶ 石油化工是干什麼的
石油化工一般指石油化學工業,是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有重要作用,是我國的支柱產業部門之一。
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加工工業。石油產品又稱油品,主要包括各種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潤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氣、石油焦碳、石蠟、瀝青等。
(3)什麼是石油工業擴展閱讀
石油化工產品: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 石油工業一向以生產汽油、煤油和工業鍋爐用的燃料油為主。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更先進的煉油技術出現,以法國人荷德利發明的(催化裂化法)最為重要。所謂催化裂化就是利用熱力、壓力和催化劑把重油裂解為較輕油類,主要是汽油。
另一種煉油法是聚合法,與裂化法剛好相反:把小分子合成大分子,將提煉所得的較輕氣體聚合成汽油和其他液體。
⑷ 什麼叫石油
石油(英文、拉丁語:petroleum),又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社會全面發展,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做後盾。石油工業是經濟發展的血液,但是,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因此,發展石油工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走資源節約型之路。作為國家經濟支柱型企業的中國石油集團,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偉大工程,落實到自己工作的實處,最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發展觀來發展我們的石油工業。中國石油集團要承擔起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歷史責任,就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
⑸ 石油化工是什麼
從石油或石油氣(煉廠氣、油田氣、天然氣)製得的基本化工原料是龐大的石油化工工業的基礎。這些基本化工原料主要是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
一、重要的烯烴——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
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小分子烯烴具有雙鍵,化學性質活潑,是基本有機化學工業和高分子聚合物的重要原料,用途廣泛。在小分子烯烴中,以乙烯最為重要,產量也最大,其產量常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基本有機化學工業發展水平的標志。因此在石油裂解工業的設計中,丙烯、丁烯以及戊烯等往往作為副產品生產。
工業上獲取低級烴類的主要方法是將烴類熱裂解,即將石油系烴類原料在管式爐中經高溫作用,使烴類分子發生多種反應,生成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烯烴、烷烴、炔烴、氫氣等。烴類熱裂解過程是很復雜的,目前已知烴類熱裂解的化學反應有脫氫、斷鏈、二烯合成、異構化、脫氫環化、脫烷基、疊合、歧化、聚合、脫氫交聯和焦化等一系列反應。為了對這樣一個反應系統有一個概括認識,將烴類熱裂解過程中的一些主要產物及其變化關系用圖8-10來說明。
裂解氣是復雜的混合物,要從這樣復雜的混合氣體中分離出高純度的乙烯、丙烯等產品,需要一系列的凈化與分離過程。國內外大型裂解氣分離裝置廣泛使用深冷分離法,即利用裂解氣中各種烴的相對揮發度不同,在低溫下將除了氫和甲烷以外的其他烴類都冷凝下來,然後在精餾塔內進行多組分精餾分離,利用不同的精餾塔,將各個烴逐個分離出來。工業上一般將冷凍溫度等於或低於-100℃稱為深度冷凍,簡稱深冷。圖8-11是深冷分離流程示意圖。其分離過程可概括為三部分:氣體凈化系統——包括脫酸性氣體(二氧化碳、硫化氫以及少量有機硫化物等)、脫水、脫炔和脫一氧化碳;壓縮和壓縮系統——使裂解氣加壓降溫,為分離創造條件;精餾分離系統——包括一系列的精餾塔,以分離甲烷、乙烯、丙烯、C4餾分以及C5餾分。
圖8-13由丙烯得到的若干化工產品
2.順丁烯二酸酐
順丁烯二酸酐又稱馬來酸酐,簡稱順酐,主要用來生產熱固性樹脂、不飽和聚酯,還可用於合成增塑劑(順丁烯二酸二丁酯)、潤滑油添加劑(無灰分散劑)、農葯等的合成原料。
(四)由丁二烯得到的化工產品
丁二烯的重要工業用途是合成橡膠,用於順丁橡膠、丁苯橡膠、丁腈橡膠等的制備。另外,丁二烯與二氧化硫作用,接著加氫製得四亞甲基碸(環丁碸),可用來從石油加工廠的烴餾分中萃取芳香化合物。
二、重要的芳烴——苯、甲苯、二甲苯
由催化重整得到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用精餾的方法分離,是獲得芳烴的重要來源。典型的催化重整得到的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中含甲苯約50%(質量分數,下同),二甲苯35%~45%,苯僅有10%~45%,然而對苯的需求量較大,因而開發了將甲苯轉化為苯的氫化脫烷基方法。
(一)由苯得到的化工產品
苯的最大用途是與乙烯反應製取乙苯,由乙苯、過氧化氫可以製得環氧乙烷和苯乙烯;第二大用途是與丙烯生成異丙苯,然後再將其轉化為苯酚和丙酮;第三大用途是製造環己烷,環己烷是生產尼龍的原料。
(二)由甲苯得到的化工產品
甲苯的主要用途有氫化脫烷基製取苯,通過歧化反應得到苯和二甲苯。經硝化的二硝基甲苯可用作爆炸物組成的膠凝劑和防水劑;進一步硝化則得到三硝基甲苯(TNT),是一種黃色炸葯。
(三)由二甲苯得到的化工產品
二甲苯氧化可製得苯酐或對苯二甲酸。苯酐主要用於生產增塑劑;對苯二甲酸不僅是生產聚酯纖維滌綸的原料,也是生產樹脂的原料。
⑹ 什麼是石油加工業
石油加工一般是指石油的粗加工,比如脫水,脫鹽等初步處理,很少涉及化學反應,一般都是物理處理,這種行業一般在產油地附近,應該是原料指向性的。
石油化工是指石油的後處理,比如裂解,催化裂化以及後續的產品比如丙烯等精細產品的加工,應該是市場指向型的。
(6)什麼是石油工業擴展閱讀:
石化工業的主要原料是石油煉制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石油餾分、煉廠氣、油田氣和天然氣。以石油餾分(主要是輕質油)為原料,通過烴類裂解和熱解氣分離,可製得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烴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烴。芳烴也可以來自石油輕餾分的催化重整。
石油輕餾分和天然氣的蒸汽轉化和重油的部分氧化可制合成氣,然後制氨和制甲醇。以烯烴為原料,可生產各種醇、酮、醛、酸和環氧化合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烯烴和芳烴可以加工生產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聚合物產品和表面活性劑等一系列精細化工產品。因此,石化工業的范疇已經擴展到聚合物化學工業和精細化工工業的大部分領域。
石油化工生產一般與石油煉制或天然氣加工相結合,相互提供原料、副產品或半成品,以提高經濟效益。
⑺ 石油產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石油工業從誕生到現在的近一個半世紀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表現出一般工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徵之外,更由於石油資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業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呈現出如下特徵。
(1)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由於石油資源在地下蘊藏情況的復雜性和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項需要極大資金投入而未來收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行業。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業成為一旦成功就能獲得極大投資回報的高利潤行業。正所謂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一般勘探井(野貓井)的成功率僅為1%,但一旦獲得成功,所獲利潤同投資的比率可以高達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術最為先進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鑽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業風險外,石油公司還會面臨潛在的政治風險,例如資源國政府做出對石油公司投資和經營環境不利或預料之外的政策調整(產權、財政政策等的改變)。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願意「鋌而走險」,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因為,石油工業的利潤是如此巨大,成為各家石油公司無法拒絕的誘惑。甚至在東道國要求獲得風險勘探後利潤的85%~90%的情況下,國際各大石油公司依然會堅持在該國從事油氣業務。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開發中的利潤是多麼可觀。
(2)產業壟斷性。
同其他行業相比,石油行業形成集中壟斷的時間最早、壟斷程度較高、企業規模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壟斷工業公司中,石油及與石油相關的企業占據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強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5席之多。並且,石油行業的資本密集度和石油開採的高額成本也成為許多公司想進入該行業的天然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產業的壟斷性特徵與其投資巨大、風險較高、利潤極豐的基本特徵密切相關。除非資金雄厚、技術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或是藉助於國家資本的企業集團,一般的企業很難經營得起。
一個多世紀以來,石油公司通過壟斷形成的壟斷價格賺取了巨額利潤。事實上,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國際石油價格在某種意義上一直都是「壟斷價格」。
19世紀70年代中葉,洛克菲勒集團率先完成了對美國和世界石油工業的獨家壟斷,並在1882年組成了資本主義世界裡的第一個托拉斯。此後,雖然這一獨家壟斷局面由於其他壟斷集團的出現而進入了「寡頭壟斷」、「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階段,參與成員也不斷變化,但其基本的性質卻始終未變。尤其是在1928—1973年這一段時期,石油七姊妹對國際石油產業進行了長達45年之久的壟斷統治,左右國際石油價格,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70年代中期,以OPEC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資源國收回石油主權後,曾一度出現過OPEC主導世界石油價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後,才逐漸形成了美、英等發達國家的主要跨國石油公司與OPEC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六個主要國家共同影響國際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局面。
然而,這種壟斷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壟斷非但沒有消滅競爭和斗爭,反而使競爭和斗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和斗爭主要包括壟斷集團同廣大的中小生產者的競爭和斗爭,壟斷集團同力圖擠入壟斷者行列的新興起的大石油公司間的競爭和斗爭以及各壟斷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斗爭。
(3)資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產業屬於資源採掘型產業,生存發展受到石油資源的約束。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塊油藏的產量具有隨著開采而逐步遞減的規律。這意味著其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新增儲量的接替,其成長性也體現在這一點。因此,石油資源佔有量對於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以OPEC為代表的少數產油國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氣資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地則是石油儲量相對較少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石油產、銷之間的地域性差別,構成了極為復雜的石油地緣結構,使得石油產業同國際政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與沖突。
(4)戰略屬性。
進入20世紀以來,石油逐漸成為世界軍用、民用各類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一步成了許多國家的主要能源和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及日常生活穩定的基礎和保障。但由於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愈發激烈,其戰略屬性由此凸顯。
從1859年世界現代石油工業建立到19世紀末,石油不過是一種新興的作照明用的礦物燃料。19世紀80年代前後,人類發明了以石油為能源的內燃機。隨後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人類相繼發明了以燃油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及軍事運載工具和武器,並把石油用作戰車、軍艦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時關繫到一國的綜合國力,戰時關繫到一國勝敗存亡的重要戰略物資,成了各大國必爭的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軍事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由於其用途擴大到發電、採暖等許多方面,在各國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成為世界主要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石油和天然氣又成為世界新興的、關繫到各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及產值以千億美元計的石油化工工業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國須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資。因此,石油的商品屬性日漸淡化,而其關繫到一個國家整體經濟與國防安全的戰略屬性卻日益增強。
(5)政治屬性。
由於石油及其產品的廣泛用途,關繫到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因而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保證本國石油供應、取得石油資源和建立本國的石油工業已成為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
除美國外,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石油工業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並且從一開始就直接或間接地負有保證本國石油供應的明確責任,例如,英國石油公司、法國的道達爾公司和埃爾夫公司以及義大利的埃尼集團等,至於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團則更是日本政府設立的一個為保證日本石油供應的官方機構。即使一貫被認為是私人公司的美國石油公司,其所開展的每一項重大海外活動也無不是秉承美國政府的意志並且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發展的。此外,以OPEC為主的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絕大多數也都是這些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國有公司。
實際上,從21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活動和發展已同世界各國對內對外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外交、軍事政策和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各國實現本國國家目標的一種重要工具。世界上沒有不支持本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國家,也不存在不靠國家的支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石油工業,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國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變動,必然迅速地對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和石油市場,乃至世界石油工業和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6)科技是決定石油工業發展和命運的根本力量。
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著石油工業的面貌。19世紀中葉,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性,石油僅能作為一種照明用的普通礦物資源。隨著內燃機等重大科技發明,石油的重要價值才被逐步發現,成為整個20世紀至21世紀人類社會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說相關產業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1860—2005年世界原油產量變化趨勢而石油工業自身的科技水平也同樣主導著石油工業的命運。第一次石油科學技術革命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石油工業由初始階段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先進技術的使用,使石油勘探與開采從僅僅利用油氣苗、山溝河谷的露頭確定井位,發展到在背斜理論指導下找油開井的階段,原油產量大幅提升,也極大地帶動了石油及相關行業的發展。
時間全球年產油量新理論新技術第一次技術革命1920—1930年由9437萬噸上升至19316萬噸石油地質由找油苗露頭轉入地下,開始採用地震反射波法,發現一批背斜構造油藏;採油以MER(最大有效產量)概念為主;鑽井以內燃機作為動力,有了牙輪鑽頭第二次技術革命1960—1970年由10億噸上升至20億噸板塊構造理論、有機地球化學、現代沉積學的進展發現一批岩性地層油藏;開始應用計算機;二次採油以強化注水為主,有了油藏工程概念;熱采工業化;鑽井採用噴射鑽井,開始有定向井,海上油田出現新技術革命當代維持30億噸左右計算機、信息技術影響深遠,油氣系統、盆地模擬、油藏描述、數值模擬大量採用;水平井、分支井技術得到發展;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勘探方法重新興起;化學驅油在中國取得突破;海洋石油大發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的應用,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將使科技面貌大改觀
三次技術革命及其給世界石油產業帶來的變化20世紀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石油逐漸取代了煤,成為各國最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業的科技創新也層出不窮,形成石油「新技術群」,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使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
自80年代中期開始,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並與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相結合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一直延續至今,並仍在向縱深發展,其影響將更加深遠。
隨著石油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以及科學技術自身的進步,僅靠單一學科已很難解決客觀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加強多學科的綜合和各有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多學科工作團組概念隨之出現。多學科工作團組一般由地質、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鑽井工程、測井、採油和地面工程人員組成,並組織研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實施各種調整方案。在石油開采日益復雜的今天,這種方式具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在老油田開發和提高採收率的應用方面越來越受重視。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顯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提升。
綜合集成在現代石油科技中意味著從企業組織各個部分,綜合原始數據和信息,將不同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有機地集成起來,在較少的時間內做出更好的決策。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憑著發達的信息整合處理能力,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控制運營成本,並成為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石油企業。
此外,盆地模擬、油藏表徵、油藏經營、高解析度地震勘探、三維及四維地震勘探、層析成像、核磁測井、油氣混相輸送、油氣生產自動化與優化運行、遠程生產、深海作業等新概念、新理論、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使石油技術革新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響了石油工業的生產、經營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觀念,極大地改變著今天石油工業的面貌。
⑻ 誰能告訴我「石油工業」的准確定義是什麼謝謝!
什麼是石油化工業?
石油化工業是指石油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總稱,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橡膠製品業、塑料製品業等。本行業不包括焦炭加工業。
⑼ 什麼是世界石油工業
1世界石油工業發展史
從石油使用的角度看,世界石油發展史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
1)煤油時代
近代石油工業是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緩慢發展起來的。當時,人們僅從石油中提煉煤油,用來點燈照明。煤油燈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時髦、最明亮的燈。至於石油中比煤油輕的汽油和比煤油重的其他組分,則被當作易燃易爆的危險品或又臟又臭的廢品,棄之唯恐不及。
2)汽油時代
1878年內燃機發明成功,1885年汽車問世。大量的汽車需要汽油;摩托車、螺旋槳飛機、汽艇等用的也是內燃機,也需要汽油。但石油中所含的汽油組分有限,於是把重質組分加熱裂化成汽油組分的裂化工藝應運而生,從而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1900—1940年,原油主要用來提煉汽油,因而被稱為汽油時代。
3)燃料和化工原料時代
1940年以後,化學工業的發展,需要用石油產品作為它的優質原料,逐步形成了新興的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的石油化學工業。從1951年起到1967年,美國等發達國家基本上完成了石油代替煤炭成為首要能源的歷史性變革。加之近代噴氣式飛機和航天事業的發展,要求高質量的石油產品作為燃料,石油工業就必然發展到燃料和化工原料時代。
1973年發生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大幅度上漲,結束了廉價油的時代。這也促進各國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並努力提高降耗節能水平,但石油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時代仍將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持續下去。
2世界油氣儲量
1)原油儲量
原油儲量在全球的分布極不平衡,大都集中於少數地區和國家。2013年世界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為2252.76×108t,其中委內瑞拉佔407.86×108t,佔世界總儲量的18.1%,居世界第一。整個中東地區的原油儲量接近世界總儲量的一半。
中東地區的原油產量高、投資少、成本低、效益高,是世界上其他地區無法相比的,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中東地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地區,也是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區。原油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和西歐等地。因此,中東地區原油產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國際原油的價格。三次中東戰爭、兩次世界能源危機以及1991年的海灣戰爭無不與中東的石油有關。
2013年世界原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如表6-1所示。
圖6-8雪佛龍
2)石油輸出國組織
1960年9月,來自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持石油收入。9月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後來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卡達、阿聯酋等國陸續加入,成員國達到13個,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1992年1月1日,厄瓜多正式退出。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後受聯合國制裁,至今未能重返石油市場。目前,石油輸出國組織共有12個成員國,總部設在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以及共同的利益。歐佩克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斗爭:參股、石油國有化運動、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援助。
201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1644.99×108t,佔世界總儲量的73%,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國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產量為15347.7×108t,約佔世界石油產量的40.8%,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國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
4世界石油工業前景
石油資源究竟還能用多久?這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話題。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曾出現「石油資源很快枯竭,石油工業即將走向窮途末路」的悲觀論調。而事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下資源的認識不斷深化,油氣資源量在不斷增加。20世紀40年代預測石油資源量為500×108t。1983年在倫敦召開的第十一屆世界石油大會估算的全球石油資源量為2460×108t;1994年在挪威斯塔萬格舉行的第十四屆世界石油大會預計的石油資源量為3113×108t;2000年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石油大會上,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公布了他們的評估結論:全球石油資源量為4138×108t,天然氣資源量435.85×1012m3。今後,隨著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對油氣資源的評估值還會增加,石油工業發展的資源基礎還會擴大。
美國《油氣雜志》(OGJ)2013年12月2日發布年終統計數據:預計2013年全球石油(包括原油和凝析油)產量略增0.8%,至37.64×108t;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增長0.4%,至2252.76×108t,按目前開采速度還可開采60年;全球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接近199×1012m3,同比增長3.4%,根據2012年的產量數據,全球天然氣尚可開采57年。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重油、高凝油、瀝青砂、頁岩油、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也正在被普遍地開發和利用。特別是開發利用埋藏在深海以及凍土層內的儲量異常豐富的天然氣水化物,在不遠的將來也將成為現實。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油氣資源的潛力是巨大的。在未來50年內,石油和天然氣仍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仍然是維繫世界經濟、政治、軍事格局平衡的重要因素。
⑽ 石油工業下游指什麼
專家指西部是中國石油工業重要戰略接替地區 中新網西安9月6日消息:在「2001·中國西部論壇」上,有專家指出,西部 是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接替地區。 最新資料顯示,西部地區預測石油資源量和天然氣資源量分別佔全國油氣資 源總量的36%和66.3%,主要集中在塔里木、准噶爾、吐哈、柴達木、鄂爾多斯、 四川等6大盆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閻三忠說,中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自然 資源十分豐富。在西部眾多的礦產資源中,油、氣資源是基礎條件最好、市場需 求量最大、開發價值最高的資源之一。 閻三忠說,經過多年的勘探實踐,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對西部地區的 地質認識已不斷深化,近幾年不斷有新的重要發現。在塔里木、陝甘寧和准噶爾 盆地,先後發現一批儲量規模在1億-2億噸以上的大型油氣田,「十五」期間油 氣產量可望有大幅度上升。 他指出,西部地區越來越顯示出全國油氣資源戰略接替的特殊重要地位。目 前,石油石化工業在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已經佔有較大的比重。據對新疆、青 海、甘肅、陝西、寧夏5省區的初步統計,油氣田和煉化企業實現的工業總產值 ,大體佔到5省區工業總產值的12%左右,實現的工業銷售收入佔到5省區工業總 收入的13%以上。 據新華網的報道,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和生產建設還帶動了西部地區化工、交 通、電力、建築、通訊、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諸如新疆克拉瑪依、庫爾勒那 樣的石油城,已經成為西部邊陲重要的文化、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