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桂林沒有工業和農業,那這里的人們都是以什麼生存的呢
桂林肯定是有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只是這個城市旅遊業是主導產業。桂林山水甲天下,這里有很多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的旅遊景點,還有一些人文景觀。例如壯族風情,電影《劉三姐》拍攝地等。
發展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小,而且經濟效益高。
2. 沒有工業的城市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主要消費群體有哪些,小型創業項目該如何選擇呢。本人對社會民生政治
即使沒有工業也不影響城市的繁榮,原有的分類方法是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幾乎囊括了所有行業。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機器越來越多取代人,對於食品的需求不再需要整個社會為之動員、組織、生產。
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如何創造人的需求成為聚集財富的手段。
基於以上假設,最能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出售希望」,無論政府還是企業,誰能給別人希望,誰就是他們的主宰。比如銀行許以利息,就可以引誘人存款;政府釋放出發展方向,就能誘使企業投資;企業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務,就能讓人買單。誰提供的服務更高效、便捷、成本低、風險小、回報率高,誰就擁有競爭優勢。
人的最大希望是什麼?對於一個不厭世的人來說,最大的希望是明天比今天好,明天至少不要比今天糟糕。
基於這樣的認識,教育、醫療必然成為最大的消費群體。接受教育可以讓人有上升通道,創造更多財富的能力和機會;醫療可以讓垂垂老矣、江河日下的人沒有那麼糟糕。
記得教育、醫療!!!
3. 一個城市的經濟靠什麼發展!!!!!!!!!!!
1政治地位.政治地位高經濟發展就會比政治地位低的地方好
省會、副省級城市、直轄市、單列城市比一般地級市發展好 例子不用舉吧?
2.區位優勢.中國現在是沿海富裕內地窮 可能部分沿海的朋友覺得是自己的本事大.其實不是. 例如:東莞 佛山 湖州 江陰等一披政治地位不高
的一般地級市經濟指數超過武漢 西安等很多副省級城市.
3.國家政策 國家政策對一個地方的支持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是致命的
列如.深圳30年前一個漁村 如今超過中國大部分10大城市...可見政策支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之大啊~
4.名人效應。這次李娜又得了澳網冠軍,肯定會為她的家鄉帶來很多貢獻,打名人故里這張牌是地方經濟慣用的手段。也會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帶來利益。
4. 一個城市沒有企業沒有工廠,他靠什麼發展當地經濟
沒有製造業的城市(國家),只會陷入空心化。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香港與新加坡。1999年,香港的GDP大約是新加坡的2倍;2010年前後,新加坡一度追上香港,甚至實現了超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堅守製造業,香港卻陷入了產業空心化。新加坡雖然土地面積很小,卻在航空航天、半導體、化學和生物醫學科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製造業不強的國家,不足以言強。德國、日本,無一不以製造業立國。哪怕是坐擁金融霸權的美國,也提出了要振興製造業。從來沒有國家,可以依靠房地產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增長,製造業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脊樑骨」!
說他們最給力、最可愛,因為中小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出力甚巨,說他們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毫不為過。要知道,中小企業可是佔了中國經濟大半壁的江山:它貢獻了國家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
5. 城市是靠什麼維持下去的是稅收,工業,商業,服務業,旅遊業
城市是靠稅收(稅收是國家的血脈,一個城市也一樣),要稅收,來源於工業、商業、服務業和旅遊業,工業是稅收重頭,一個城市發展先行工業,工業發展了,商業、服務業、旅遊業就會自然跟上的,工作崗位和人口也會成比例增長。
6. 印度沒有什麼工業,靠什麼有這么快的GDP增速
印度的工業發展並不快,但是印度的GDP增速在全世界來看還是比較快的的,年增速保持在8%左右,但是印度較快的GDP增速並不是靠工業拉動的,而是主要靠高科技的服務業的增長拉動的,也就是軟體業。
據《經濟時報》分析,印度製造業有穩定收入工人比例從1990-91年的10.9%降至2009-10年的3.2%,就業增長率也從1993-94年的2.61%降至2009-10年的1.03%。
印度的經濟的騰飛並沒有給老百姓帶來收入的普遍增加和就業率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現在發展的軟體業並不是勞動密集新行業,這也佐證了印度經濟發展是極其跛腿的,在印度,基礎設施非常落後,印度要想在工業上有所作為有非常長的路要走,至於印度的第三產業特別是軟體業為什麼這么發達主要是印度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印度大學特別是印度理工大學,輸出了大量軟體人才,而且印度語言是英語,這位印度軟體人才更好融入國際提供了先天條件,不過印度目前的產業結構也是代工,和中國製造業代工一樣,都是米國和歐洲的打工仔,說道這里也淚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