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聯工業化為什麼會導致減產
不是產量降低,而是產值降低。
就如現在美國對付俄羅斯一樣,美國聯合盟友打壓石油價格,讓蘇聯產量不變的情況下,產值降低。從而財政吃緊。
2. 斯大林如何解決社會主義工業和個體小農業這對矛盾
斯大林在領導老冊全黨和全國人民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他從工業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相互關系的分析中,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領導中樞,農業是工業可籍以發展的基地。要盡快實現國家工業化,就必須正確處理好工業與農業之間的關系問題。忽視農業發展,就不能推進工業發展。固然蘇冊含漏聯農業集體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解決糧食和農產品的征購危機,事實上,農業集體化也確實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工業化進程中農業生產的滯後狀態,促進了國民經州爛濟建設。這對於經濟落後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
3. 究竟為何蘇聯早期要犧牲農業發展重工業呢原因是
我們都知道1991年12月25日蘇聯以一種任何人都沒有想到的方式轟然解體,很多人都認為蘇聯解體的根子在於其偏重於重工業發展,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能造得出衛星、原子彈,但人民的溫飽生活卻解決不了,蘇聯的百姓過著一種缺衣短糧的日子。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該體制的建立還要追溯到1928年。
這項決定的作出無疑是以農業和輕工業的扼殺為代價,這與新經濟政策保護農業的發展的政策相背離。斯大林反復強調一個詞,那就是速度。既然要有速度,就得制定高強度的計劃,經濟對蘇聯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壓榨達到了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但成效是顯著的,1932年蘇聯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1937年蘇聯第2個5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正是由於蘇聯採取了這種偏重於重工業的發展策略,才抵抗得住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瘋狂攻擊,才使蘇聯在二戰之後成為了與美國相匹敵的世界兩大強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