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二者互動關系,作法
首先,新型工業化是開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源泉。
從世界各國的城鎮化發展歷程來看,城鎮的誕生與發展本身就是工業化發展的自然結果,城市化水平呈現隨著工業化水平提高而提高的趨勢。錢納里等人對1950-1970 年約100 個國家的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做了調查,結果顯示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即工業化水平越高的國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如表1 所示。我國一些城鎮就是在一定產業集聚的基礎上崛起的。
「十二五」時期,我國工業化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將不斷加強。首先,「十二五」時期,我國的工業總量將繼續增長,工業總量的增加必然會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從而使得農村的人口流向城鎮,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其次,「十二五」時期,工業結構調整對城鎮化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國在發展和改造傳統工業的基礎上,將不斷加大對新興的戰略性產業的扶持力度。這些新興的產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效益、低污染、低耗能的優勢,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其發展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其所創造的財富有利於改善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各項軟硬體條件,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有利於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新型城鎮化的過程就是人力資本、經濟要素和技術資源的空間集聚過程。這種集聚的意義在於,通過人口的集聚帶動人才和科技資源等其他要素的集聚,促使技術創新和升級,提升區域經濟規模,優化生產力要素,重構產業鏈,有效降低發展成本,充分實現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補,切實保障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促使資源的集約和節約利用,提高了經濟效益,產生一種結構性優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綜合效應。
由此可見,在經濟上實現集約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這種集約型的發展,一方面為現代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本;另一方面,這種集約型的發展為現代工業化發展提供了經濟要素和技術資源。同時,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周邊地區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也會逐步完善,從而為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搭建一個通向市場的橋梁。
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要求勞動者必須具有相應的知識水準。而新型城鎮化在文化上具體表現為實現文明的多樣性共存,培養與時俱進的城市文化。新型城市化的文化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傳統的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統一起來,大力培養與時俱進的城市文化,形成鮮明的城市文明。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城鎮的人民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從而使得全民的素質得到提高,有利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
②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區別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工業化指的是工業水平發展到很高水平基本上能夠提供各種工業品,滿足工業生產,人民生活的需要;城市化指的是人們活動,工作的中心,絕大多數人生活在城市。
城市化側重的是民生,說白了就是生活像城市那樣便捷,把居住環境像城市那樣集成社會功能區。而工業化側重的是產業程度,指的是創造生產價值的側重手段。
簡言之,城市化著眼於無工業污染的居住環境建設。工業化著眼於產品生產的流水線與自動化和規模集約發展。
城市化
城市發展進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工業革命的伴生現象,一般是指工業化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地域空間上城鎮數量的增加和城鎮規模的擴大;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流動和集聚;城鎮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成為社會前進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方式廣泛地滲透到農村的一種持續發展的過程。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會不斷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特別是工業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工業化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
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現代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的,總是以貿易的發展、市場范圍的擴大和產權交易制度的完善等為依託的。
在工業化進程中,主要表現為工業生產量的快速增長,新興部門大量出現,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城鎮化水平和國民消費層次全面提升。
③ 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外部表現經濟論文
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外部表現經濟論文
[摘要]本文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含義出發,探討了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外部表現,對認識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及促進兩者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工業化城市化協調發展
一、工業化、城市化的含義
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化與城市化分別反映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化。一般來說,工業化意味著產業和就業結構的轉變過程,即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變,農業部門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城市化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產業、資本、市場的集中過程。工業化與城市化並不是平行發展,而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工業化與城市化能否實現協調發展將影響到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依賴於兩者的互動發展,即工業化與城市化互為動力共同發展。從理論上來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動力,城市化反過來促進工業化的發展。
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發展的理論基礎是專業化經濟和集聚經濟的存在。專業化經濟是指由於勞動分工引起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而帶來的經濟產出的增加,而集聚經濟是一種通過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獲得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統力量。分工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專業化經濟,引起商品種類的增加,與此同時也增加了產品之間的交易費用。交易費用可分為以下三種:一是運輸費用,與交易產品的數量有關;二是固定交易費用,它是每次交易中確定價格所需要固定的議價費用;三是狹義內生費用,是指交易中人們為了從分工中獲得更多利益而不惜減少別人從分工中得到的利益,結果造成分工利益不能充分利用或者資源配置產生背離帕累托最優的扭曲。而集聚經濟恰好能降低這三種交易費用。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聚可以降低運輸交易費用;交易技術或基礎設施的改善,可以降低固定交易費用;人口集聚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縮減而降低內生交易費用。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互作用關系,可簡單概括為:分工與專業化提高了生產率水平,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引起產業結構的.轉變,從而促進了工業化的不斷深化。工業企業為降低分工帶來的交易費用的提高,一般選擇將其經濟活動集聚於城市,從而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由於城市集聚經濟效益的存在,促進了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從而推動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外部表現
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過程也就是產業結構轉變及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城市集中的過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也就是非農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集中,城市的發展進一步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這一過程的良性循環。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演進關系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從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在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工業化佔主導地位,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發展動力。工業化初期階段,製造業內部分工水平相對比較低,在市場上交易的產品種類比較少,專門從事產品交易的專業服務人員也比較少。這個時期製造業相對於農業和服務業而言,專業化分工程度是比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也比較高,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吸納能力相對比較大,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雖然低於農業,但增長速度是比較快的。城市化的發展是以工業化發展為前提,城鎮的功能是為製造業的發展提供集聚場所,並提供相應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產品的交易數量與種類相對比較少;城鎮的發展主要靠工業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所吸引的人口與資本的聚集,表現為城市規模膨脹、數量增加,城市的外延擴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速度開始加快。
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中期階段,二者互動發展特徵最為明顯。隨著工業化演進,工業分工逐步深化,中間產品增加,一方面促進了生產資料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產品之間的交易成本提高,對專業中間商以及專業化服務經濟的需求提高,推動了服務經濟與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對於工業化的推動作用表現在通過共用基礎設施,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以及知識的溢出效應,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服務業的分工細化表現出對於企業的生產服務於對於人口的生活服務加強吸引人口進入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與市場范圍的擴張,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增加,為工業專業化生產提供條件。生產資料工業產生「資本排斥勞動」,使得工業對於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而降低;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其比重提高,逐漸成為吸收勞動力的主要產業。從空間轉移來看,這個時期農村剩餘勞動力快速、穩步向城市轉移,城市化率有一個大的飛躍。
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成熟階段,工業化的作用開始淡化,城市化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具體表現為服務業功能的強化。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專業化水平提高,工業生產總量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減小,工業對勞動力的吸收開始呈現負增長或者零增長。服務業分工深化,生活服務業的重要性加強,服務業對於空間上可接近性的要求,使得城市發展的主導產業由工業演變為服務業,服務業與城市化之間互相促動,現代服務業、信息產業等成為吸收勞動力的主要產業。農業勞動力的生產率水平與非農產業差距減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非常緩慢,城市化發展主要表現為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普景秋: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澳)楊小凱黃有光:專業化與經濟組織——一種新興古典微觀經濟學框架[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