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斯大林模式以發展什麼工業為主

斯大林模式以發展什麼工業為主

發布時間:2022-03-15 17:07:50

㈠ 斯大林模式下人民如何為工業發展做出貢獻

蘇聯模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曾經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推動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確保了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的發展,為處於帝國主義包圍中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主要體現在:
1、蘇聯模式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2、為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和人員保障;
3、促進了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㈡ 「斯大林模式」是什麼

「斯大林模式」是蘇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它成為二戰後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效仿的對象
1.體制說。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葉書宗認為,所謂「斯大林模式」是指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按照斯大林的規劃所確定下來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註:葉書宗:《蘇聯的革命和建設》,上海社科聯,1996年版,第210頁。)
2.理論體系說。胡逢吉認為該模式主要是一種理論體系,他指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理論簡稱。(註:王福春:《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4期。)
3.政策實踐說。韓狄明認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種政策實踐,其重點「一是發展重工業,二是限制和消滅商品經濟。」(註:王福春:《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4期。)
4.「社會主義模式」說。孫振遠認為「斯大林模式」是一種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會主義模式,它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處於帝國主義包圍的這樣一種國際環境中,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這樣一種國度里,無社會主義建設先例的條件下形成的。(註:孫振遠:《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與赫魯曉夫的改革》,載《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

㈢ 斯大林模式的目的是什麼最好詳細一些,謝謝!

你好。希望建立完全的公有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進而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

㈣ 斯大林模式是什麼

「斯大林模式」是蘇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它成為二戰後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效仿的對象。「斯大林模式」是我國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相關的論文、專著不斷問世。同時,該問題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鑒於此,本文將對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對「斯大林模式」研究中與中學歷史教學相關的內容做一簡要概述,以供教學參考。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義
1.體制說。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葉書宗認為,所謂「斯大林模式」是指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按照斯大林的規劃所確定下來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註:葉書宗:《蘇聯的革命和建設》,上海社科聯,1996年版,第210頁。)
2.理論體系說。胡逢吉認為該模式主要是一種理論體系,他指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理論簡稱。(註:王福春:《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4期。)
3.政策實踐說。韓狄明認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種政策實踐,其重點「一是發展重工業,二是限制和消滅商品經濟。」(註:王福春:《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4期。)
4.「社會主義模式」說。孫振遠認為「斯大林模式」是一種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會主義模式,它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處於帝國主義包圍的這樣一種國際環境中,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這樣一種國度里,無社會主義建設先例的條件下形成的。(註:孫振遠:《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與赫魯曉夫的改革》,載《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時間
1.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陳之驊認為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的並在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進一步固定化的。(註:陳之驊:《改革傳統模式是歷史的必然》,載《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
2.1936年憲法的制定。當前最權威的昊於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把1936年憲法的制定作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標志,指出:「蘇聯憲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成,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註: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上卷),1994年版,第203頁。)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研究的重點,史學界一般將其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大類。
(一)客觀因素
1.俄國專制主義歷史傳統。林治華考察了自基輔公國建立至斯大林時期專制制度的發展歷程,指出:在俄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制主義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專制君主沙皇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十月革命推翻了這種封建專制政權,但是這種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根深蒂固,它的影響既廣泛又深遠。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不可能因為社會制度轉入了社會主義而自動消失,它還在繼續影響進入了社會主義的人們。至斯大林時期,蘇聯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已發展到了頂峰。(註:林治華:《蘇聯中央集權制的歷史考察》,載《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年第1期。)姜長斌認為,斯大林經濟體制的產生,和他的政治體制一樣,首先都是俄國歷史傳統和社會條件的產物。俄國地跨歐亞兩大陸,它的經濟發展戰略必然要承受兩個大陸經濟發展方式的巨大壓力,特別是在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之後,俄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很自然的就會表現為落後的亞洲式經濟基礎對先進的歐洲經濟發展成果的應戰。在近代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改革確立的經濟發展戰略對斯大林影響深遠。斯大林曾經設想,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克服彼得一世發展戰略的局限性,因而毫不猶豫地踏上了歷史的舊路。在政治方面,姜長斌認為,俄國從14世紀莫斯科公國崛起以後,歷來就是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的社會。俄國式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主要藉助於兩大傳統手段:(1)不斷地、隨時隨地地剪除一切反對派,不論是直接的或是間接的,現實的或是可能的「異己」;(2)暴力手段高於一切其他手段,如辯論的或說服的手段。斯大林繼承了這個傳統。(註:姜長斌:《論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問題》,載《史學理論》,1988年第3期。)
2.落後的經濟文化。沙皇俄國不僅具有專制主義歷史傳統,還是一個經濟文化都非常落後的國家,小農經濟占優勢,十月革命前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82%,十年後還佔80%。20年代末期,工業僅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45%,是一個典型的落後農業國。經濟落後,必然帶來文化落後,而「經濟文化落後是中央集權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註:林治華:《蘇聯中央集權制的歷史考察》,載《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年第1期。)姜長斌也認為,斯大林政治體制的產生,是受俄國文化傳統制約並有社會思想基礎的。俄國社會沒有經歷過歐洲文藝復興那樣的文化和思想發展運動,人的自我價值觀念和人對自我的無限信心,從來沒有達到西歐的開明水平,政治文化方面的民主精神和傳統幾乎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俄國百姓一貫的傳統是,把擺脫社會苦難的希望寄託於「明君」、「好沙皇」身上,對世俗統治者的敬畏和對神明的蒙昧皈依仍然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註:姜長斌:《論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問題》,載《史學理論》,1988年第3期。)正是這種落後的思想成為個人崇拜產生的溫床。
3.國內階級斗爭。畢克、周必文指出:「長期的黨內斗爭是斯大林時期蘇聯高度集中政治體制形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註:畢克、周必文:《略談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體制》,載《社會主義研究》(華中師院),1985年第1期。)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蘇聯黨內斗爭接連不斷,有時十分激烈。列寧在世時,由於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且對不同意見者很少採取組織手段,黨內民主生活是比較正常的。但在斯大林時期,往往通過組織力量爭取多數,對持不同意見者動輒採用高壓手段,甚至混淆敵我矛盾和內部矛盾。斯大林逐漸把權力集中於中央的最高領導機構,決策大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吳仁彰也認為,到列寧逝世後聯共(布)黨內激烈的斗爭是這種高度集權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註:吳仁彰:《改革蘇聯模式的歷史潮流》,載《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
4.國際環境的影響。一般認為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誕生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中,被西方稱為「紅色的孤島」。為了應付可能爆發的戰爭,蘇聯必須以最快速度把一些具有國防意義的工業搞上去,加之國內經濟文化落後,蘇聯只能通過高度集中,調動有限的資金、資源,發展最急需的工業部門。林治華則從更深遠的角度闡釋國際環境對蘇聯的影響,他指出,俄國早期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制的發展受到拜占廷的強烈影響,從俄國統一國家形成時起,莫斯科沿襲了拜占廷的專制統治制度,這種制度又同東方蒙古的專制形式結合在一起而長期存在。蘇維埃政權誕生後不久,就遭到十四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進攻,在這種情況下,俄共(布)被迫採取高度集中的強制政策,這一政策保證了蘇俄贏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同時它又不可避免地暫時偏離了民主的方向。然而這一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卻被斯大林長期固定下來。二戰更強化了這種體制,黨和國家的一切都由斯大林決定。(註:林治華:《蘇聯中央集權制的歷史考察》,載《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年第1期。)因此,「斯大林模式」是國際環境長期影響的必然結果。但是對於為應付可能發生的戰爭而實行高度集權這一傳統觀點,蘇聯已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把放棄列寧的「經濟核算社會主義」政策同法西斯主義上台和30年代尖銳呈現的新戰爭威脅聯系在一起,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因為開始放棄新經濟政策是1927~1928年的事。姜長斌基本同意這種觀點。(註:姜長斌:《論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問題》,載《史學理論》,1988年第3期。)
(二)主觀因素
1.斯大林個人因素。長期以來,學者們在分析「斯大林模式」產生的原因時,常常強調斯大林個人因素的作用。如沈學善認為,斯大林的粗暴專橫、權力欲極強的品格,使他固執己見,諱疾忌醫。當他感到自己的錯誤威脅其地位、威望時,他往往採取高壓手段清除對手,壓制不同意見,並伴之個人崇拜,以維護其權力。(註:沈學善:《對斯大林個人崇拜問題的歷史反思》,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2.錯誤的理論指導。姜長斌則認為,把「斯大林模式」僅僅歸因於個人品質,顯然是不夠的,實際上,支持「斯大林模式」的,是一整套的思想理論體系,即他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和文化思想。(註:姜長斌:《論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問題》,載《史學理論》,1988年第3期。)畢克、周必文也強調理論上的嚴重失誤造成的惡果。斯大林在國家問題上曾強調,「階級的消滅,不是通過階級斗爭消滅的道路,而是經過階級斗爭加強的道路達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強國家政權,才能徹底鏟除垂死階級的殘余」。(註:畢克、周必文:《略談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體制》,載《社會主義研究》(華中師院),1985年第1期。)陳之驊指出,在20至30年代的蘇聯,大多數理論家還未擺脫傳統教條主義束縛,把社會主義看成是一個沒有商品貨幣關系和實行產品直接分配的社會。(註:陳之驊:《改革傳統模式是歷史的必然》,載《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在這些錯誤理論的指導下,斯大林和蘇共中央因而無限制地強化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
四、「斯大林模式」的特徵
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斯大林模式」最明顯的特徵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權,並且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體制上。
1.政治體制特徵。賈文華等人認為,「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徵是:高度集中的以黨代政領導體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長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壞;自上而下的幹部委任制和終身制;黨和國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監督體制。(註:賈文華等著:《蘇聯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6頁。)張偉垣等認為,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徵是:黨政職權不分,以黨代政;權利過分集中於個人,總書記專權;聯邦制國家結構的高度中央集權化;踐踏法制,漠視民主制度;幹部委任制盛行。(註:張偉垣、曹長盛、楊陰滋主編:《蘇聯興亡和社會主義前景》,新華出版社,第31頁。)
2.經濟體制特徵。賈文華等認為,經濟體制的特徵是:所有制形式過於整齊劃一;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體制;片面強調指令性計劃經濟,忽視價值規律,排斥市場機制;以行政手段為主管理經濟,政治斗爭時常干預經濟生活;優先發展重工業。(註:賈文華等著:《蘇聯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6頁。)張偉垣等人認為,斯大林時期經濟體制的特點是:國家和企業經濟活動的決策,都由國家主管經濟的機關集中掌握,生產指標由國家下達,物資、技術和裝備由國家統一調撥,產品由國家統一銷售,價格由國家統一規定,企業除了有一定的利潤留成以外,對生產、分配、流通等方面沒有任何自主權、決策權。(註:張偉垣、曹長盛、楊陰滋主編:《蘇聯興亡和社會主義前景》,新華出版社,第95頁。)
3.文化體制特徵。姜長斌認為,「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徵是絕對的統一意志和大規模的情報封鎖。(註:姜長斌:《論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問題》,載《史學理論》,1988年第3期。)
五、「斯大林模式」的歷史功過
1.功大於過。盧之超認為,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是有很大弊病的,但是不管怎麼說,那種體制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是適用的,也不能說沒有調動勞動群眾的積極性。實踐證明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註:盧之超:《對斯大林問題的一些看法》,載《世界歷史》,1993年第4期。)陳之驊認為,該模式的主要歷史功績在於它使社會主義第一次從理論變為現實,並且敢於和強大的資本主義世界相抗衡。(註:陳之驊:《改革傳統模式是歷史的必然》,載《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張偉垣等指出,評價經濟建設模式同評價任何問題一樣,應該首先確定一個評價的客觀標准。這個客觀標准應該是:是否符合國情和世情,是否有利於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者認為,以此客觀標准去衡量斯大林時代形成的斯大林經濟建設模式,它的歷史功績是抹殺不了的。它強有力地利用黨和政府的權力和影響,在當時的條件下有效地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經濟建設,從而保證了蘇聯能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時間里建立起社會主義的比較強大的物質基礎,使一個原來資本主義不發達的國家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工業生產一躍而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進而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註:張偉垣、曹長盛、楊陰滋主編:《蘇聯興亡和社會主義前景》,新華出版社,第102頁。)
2.過大於功。姜長斌認為,「斯大林模式」不是,也根本不可能、不應當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只是人們走向正確所必須經過的謬誤,是走向正確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註:姜長斌:《論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問題》,載《史學理論》,1988年第3期。)

㈤ 斯大林模式具體是什麼

美國經濟是蘇聯三倍但是只能和蘇聯打平手。為什麼?因為他都經濟都在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小,蘇聯的第一和第二產業比重大的多。真正打仗靠的就是第一(農業)和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蘇聯的經濟就是戰爭機器類似戰國的秦國。 ,弊端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沒美國好,人人都嚮往美國的奢侈消費,而不會嚮往蘇聯。市場經濟就是釋放慾望,過度享受。所以美國用經濟消滅了蘇聯。

㈥ 斯大林模式有什麼特點如何評價

(2018·黃岡)據斯大林在《糧食戰線上》一文中統計,20世紀上半葉,蘇聯某年度國家收購糧食達4.34億普特(一普特等於16.38千克)。同年,蘇聯計劃在東部地區建立以批工廠,經討論決定,部分工廠由外國公司負責建設,並允許私人企業參與。這反映出當時蘇聯踐行了新經濟政策的某些做法。

㈦ 斯大林模式的特點是什麼

「斯大林模式」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權利的高度集中。

在經濟方面的特點,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進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生產活動,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

在政治方面的特點,權利高度集中;忽視民主法制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權利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

(7)斯大林模式以發展什麼工業為主擴展閱讀: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歷史背景

斯大林模式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此前嘗試過「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大致從1928年開始廢止新經濟政策,逐漸形成了後來稱之為的蘇聯模式。

這種模式形成過程中,當時執政黨高層發生激烈斗爭,結果以斯大林為代表的多數派獲勝,隨後展開了三大運動:即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農業集體化運動和大清洗運動。

這三大運動的前一項是目標,後兩項是配套措施。布爾什維克黨這一代領導人認定,只有建立大工業才能為蘇聯社會主義勝利奠定物質基礎,斯大林也是抱著這種信念搞工業化運動的,所以它有以下特點:一是高速度;二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三是採取行政手段。

可是搞工業化需要資金和技術,這個難題無論是對外開放還是自力更生都是必須面對的。根據先進國家的經驗,一是通過商業活動積累資金,二是通過海外殖民掠奪。當時蘇聯要採用前者勢必費時費日,國際形勢也不允許,所以資金問題必須自己解決。

因為隨著工業化運動展開,大量投資用於重工業,消費品生產不足,無法從農民那裡換到糧食,要安排相應的輕工業生產又要佔用資金,只能讓農民為國家工業化繳納「貢稅」,這樣就必須把分散的小農經濟組織到集體農庄和國營農場,將全國農業經濟納入計劃體系。

以便於國家從農民手中得到所需糧食和農產品,於是在1929~1932年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這一運動的特點,一是時間短;二是行政命令開路;三是消滅富農。在農業全盤集體化體制下,國家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同時抬高工業品價格,以此達到積累資金之目的。

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生活嚴重扭曲,日常生活物資匱乏,城鄉關系、黨群關系出現緊張,有呼聲主張對現有工業化運動進行調整。在這種條件下怎麼辦?以斯大林為首的蘇共黨中央不願意放棄高速度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的方針與做法。

於是發動大清洗運動對於黨內持有反對意見的人士進行鎮壓。結果是,反對的聲音被壓制下去,工業化繼續保持原有高速度,可是對執政黨造成的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但相對的也鎮壓了不少黨內的修正主義者與走資派。同時「大清洗」也使蘇聯的工人和底層農民地位提升起來。

以上三大運動,它們是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彼此存在緊密內在聯系,最終形成了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為基本特徵的蘇聯模式。

㈧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推行什麼運動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以發展重工業為主,由於有了前蘇聯的重工業基礎,所以俄羅斯的重工業很發達,但輕工業就不怎麼樣了、、

㈨ 斯大林模式是什麼其優劣都有哪些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模式嗎有比其更優越的模式嗎

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它形成的標志為蘇聯1936年憲法的通過。
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進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
由於蘇聯是在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後開始全面執行計劃經濟,斯大林從理論上對計劃經濟進行了概括,並使其成為蘇聯乃至於其他一些蘇式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劃經濟體制稱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論基礎是托洛茨基關於「超工業化」的思想,在列寧逝世後的黨內斗爭中,這成為了托洛茨基「意圖損害農民利益」的罪證。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統治者之後,很快結束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擊敗了堅持新經濟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開宣布停止實施新經濟政策,在全國范圍加速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在事實上採納了托洛茨基的建國思想。

1、積極影響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取決於當時蘇聯極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
但是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後盾。於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製作風盛行的現象,因為這些不過是鞏固國家統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現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蘇式社會主義的國有化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有化的區別在於,斯大林模式是在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作為後盾的方法來壯大資本,同時資本必須由國家實行絕對控制;社會主義國有化旨在限制和消滅資本,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來代替資本關系,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將逐漸由社會接管,並且這一切建立在資本關系發達並走向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運。隨著過度集中的體制和日益發展的市場因素的對抗性矛盾走向頂點,斯大林體制最終走向崩潰。 在空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掩蓋著經濟效率極低的現實,這表現在: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第五,國家對經濟資源的壟斷,造成國家機關內腐敗滋生。所以這種經濟增長必然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並最終造成了蘇聯1991年解體.

㈩ 對斯大林模式的認識

看問題要全面啊,我只能說斯大林模式是最適合當時蘇聯情況的。斯大林模式說簡單點就是集中國家全部資源,發展重工業。兩個五年計劃,蘇聯便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二,而蘇聯也完成了他最想達到的目標,成為軍事強國。要知道當時蘇聯是西方世界的眼中釘,蘇聯時刻處於西方的敵視中,果不其然,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如果1927-1937蘇聯沒有兩個5年計劃,德國會在蘇德戰場上失敗嗎?答案肯定是不會的,蘇聯在二戰中製造了10萬輛坦克,10萬架飛機,數量上完全壓倒了德國。所以說沒有斯大林模式,德國就可能不會在蘇德戰爭中失敗,而二戰可能也要改寫了。
我們現在許多人評價斯大林模式基本都 是負面的,比如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和國民生活,的確,二三十年代蘇聯時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很差的,可當時的中國呢?經濟總量,人口,軍隊數量都超過日本,可還是打不過日本,少的是什麼?不就是重工業嗎?斯大林曾說「我們一定要發展重工業,如果沒有重工業,我們的地位就會和中國一樣,中國沒有重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他」。
至於最後的蘇聯解體,很多人都歸結於蘇聯的斯大林模式,。蘇聯解體政治因素大於經濟體制因素,當時蘇聯經濟雖然停滯,但並沒有達到經濟危機的程度。真正的原因是戈爾巴喬夫,就是一個人的問題,好比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是個叛國者,當然他不是,但他愚蠢的所做所為和叛國者沒什麼兩樣。蘇聯解體是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宣布獨立,而誰給予他們權力 的,正是戈。

閱讀全文

與斯大林模式以發展什麼工業為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送的4年6次保養有哪些項目 瀏覽:767
買汽車坐墊套在哪裡買 瀏覽:339
四川哪裡工業廠多 瀏覽:986
一汽奧迪a6l價格多少錢 瀏覽:270
台州椒江太和工業區怎麼去 瀏覽:629
佛山工業碎鐵金屬回收多少錢一斤 瀏覽:966
汽車鑰匙用多久會沒電 瀏覽:925
曲周高開區工業地一畝多少錢 瀏覽:120
在工業上的二甘醇胺是什麼 瀏覽:776
汽車品牌日系車有哪些 瀏覽:28
家裝正在施工業主應該怎麼發微信 瀏覽:255
沈陽的工業區有哪些 瀏覽:302
汽車補胎液有哪些品牌 瀏覽:992
常州工業垃圾處理怎麼樣 瀏覽:290
寶馬5系冬天雪道怎麼開 瀏覽:365
工業革命為什麼現在棉紡織業 瀏覽:336
賓士sr500是什麼系列 瀏覽:972
工業工程ie怎麼學 瀏覽:495
賓士老款c級如何手剎 瀏覽:957
仙桃市到北京汽車運輸多久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