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貴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優勢有哪些
最大的優勢是資源優勢,資源優勢又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方面。
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毫無疑問,唯一的途徑就是推進工業化。貴州農業基礎是脆弱,農民生存條件有限。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實踐反復證明,就農業抓農業是沒有出路的。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仍是工業經濟,工業在貴州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產業代替不了的。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以來,經過貴州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貴州省工業持續增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在認真總結經驗、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全國各地競相發展的大格局中,我省工業發展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經濟總量嚴重不足。
從工業總量上看,工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發展質量上看,高端產品、精加工深加工產品少,創新能力極弱。從工業布局和結構看,區域之間缺少分工,同時支柱產業單一,多年來主要依賴能源原材料工業,缺少「四梁八柱」。
由此可見,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既是一項帶有全局性的緊迫任務,也是一場實現追趕和超越的攻堅戰。
⑵ 為什麼要發展工業經濟工業園區在其中的作用。從著名的理論角度出發說
工業園區(1nstrial Park),日本和韓國稱工業團地,中國香港稱工業村。它是二戰後一些發達國家為發展經濟、改善城市布局結構,所採取的一種重要的企業地理集中的建設方式。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工業園區起到了引進外資、促進工業發展、解決就業、擴大出口和增加外匯收入的作用。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興辦各類工業園區對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新技術研發、振興出口導向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際上早期建設的工業園區中,美國矽谷、中國台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英國劍橋、法國索菲亞·安蒂波里斯、韓國大德、以色列拉馬特-霍瓦烏和愛爾蘭國家科技園等八大工業園區的成功都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認可,被公認為世界一流園區的代表。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發展迅速,擁有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的產業領域,關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建立了一套適合園區自身發展的模式,例如矽谷,它通過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來應對當地經濟衰退,最終成為美國甚至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之地。
我國工業園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起步於1979年的深圳蛇口工業區,到2000年底,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擁有總資產111億元,凈資產由開發時的2億元人民幣滾動發展到56.3億元,年銷售收入47億元,稅後利潤近4億元,連續8年取得AAA級信用評級,有下屬全資和合資企業 70多家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經過二十多年的創業,現在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金融、證券、旅遊文化娛樂、商貿、港口、房地產、石化儲運與銷售、供水供電及通訊、電子、軟體、信息技術等現代高科技產業於一體的現代綜合性企業集團。蛇口工業集團以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出中國改革和經濟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在這里誕生了全國第一家企業銀行———招商銀行;全國第一家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成為中國改革的「試管」、對外開放的「窗口」,並以經濟建設的「蛇口模式」為世人關注。
近30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工業園區各項政策的不斷完善,工業園區發展不斷加快,其作用日益顯現。工業園區的建設直接促進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如今,全國已經建立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含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蘇州工業園區、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寧波大榭開發區、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海南洋埔經濟開發區)。長期以來,54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都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實現工業增加值7414億元,工業總產值 30219億元,稅收收入1570億元,出口1492億美元,進口1339億美元。工業園區作為現代產業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載體,其重要性愈加凸顯。
首先,工業園區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拉動GDP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火車頭。以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為例,該工業園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二戰後,新加坡是一個缺乏資源、工業基礎落後、失業率極高的彈丸之地。為了改變這種面貌,新加坡建立了開發區,選擇了以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為主的發展道路。裕廊位於新加坡島西南部的海濱地帶,距市區約10多公里,面積為60平方公里。此地區原本為荒蕪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澤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設現代化工業區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1961年政府計劃在裕廊劃定6480公頃土地發展工業園區,並撥出1億新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1968年園區內的廠房、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力、供水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鎮管理局(JTC),專門負責經營管理裕廊工業區和全國其它各工業區。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島內已建立了30多個工業園區,共佔地8025公頃,已開發5069平方公里,包含了7000多家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對新加坡GDP的直接貢獻率為25%,僱傭了全國1/3以上的勞動力。裕廊工業園區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實現了快速工業化,且時至今日依然保持發展活力。其開發模式一直是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和模仿的對象。
又如,江蘇省的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十三年來,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40%左右,累計上交中央和省市各類稅收460億元。2006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0億元,增長19%,超過了青海全省GDP總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2.5億元,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395億元,增長11%;進出口總額500億美元,其中出口251億美元,分別增長23%和31%;新增注冊外資3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在較高平台上繼續穩步增長。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4% 的土地和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創造了全市15%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6%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30%的進出口總額。
其次,工業園區在產業集群化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產業集群化是21世紀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工業園區專業化開發建設是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最主要的力量。工業園區在依託一定的區域條件和資源稟賦基礎上,對產業鏈下的各個產業聚集能力越高,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就越強,也就越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進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聚至麾下。有「亞洲矽谷」之稱的印度班加羅爾軟體園就是一個突出的範例。經過20年的發展,目前該園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 IT產業集群,英特爾、微軟、惠普等IT巨頭在此均設有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又如,國內珠江三角洲各工業園的專業化發展形成了以計算機、家電為主的產業集群,百公里內即可完成90%以上計算機零部件、80%以上的手機部件以及100%的彩電部件的采購。工業園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不僅可以形成資源高地、技術高地、人才高地,還可以大幅提高輔助產業的專業協作程度和產出效率。
再次,工業園區已成為產業升級與和諧發展的孵化器。園區經濟的發展,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周邊區域逐步走向城市化,工業園區隨之也由單一工業化的經濟功能區逐漸向多元功能的新城區發展,這是工業園區發展的大趨勢。近年來一些優秀工業園區的實際情況已印證了這種轉變。崑山工業園區已經與崑山市融為一體,無錫高新技術工業園已與無錫新區融為一體,營口沿海產業基地甚至直接將市政府等行政中心機構及商務區、生活區規劃在工業園一期的核心地帶。
第四,工業園區的發展對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1955年法國發展經濟學家佩魯提出了「增長極」理論,其核心觀點是:在經濟增長中,由於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企業或行業在一些地區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並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增長極」,通過具有「增長極」的地區優先增長,可以帶動相鄰地區的共同發展。如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以政府推動型的發展模式設立若干個經濟特區,從而改變了我國傳統產業在地理上的分布特徵,建立了以新興城市為圓心、以新興產業鏈的邊界為半徑的動態的增長極。由於這種增長極的形成有著顯著的偶然性,所以在後發優勢地區內利用以政府為主的開發區建設模式,可以在資金、土地、勞動力要素供給方面提供低成本的流動,從而加速本區域內增長極的形成。增長極往往也會帶來很大的技術溢出,從而改變區域產業結構和建立區域競爭優勢。
顯而易見,工業園區的發展絕不是僅僅實現資源轉換、循環利用、增加GDP、增加稅收和解決就業,更重要的是工業園區能通過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提升全省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培育一批高素質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成為青海今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業基地。
⑶ 鄉鎮工業的地位和作用
鄉鎮工業是中國農村80年代崛起的新興產業,它正在國家確定的關於「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方針指導下,不斷自我完善,茁壯成長。
中國鄉鎮工業發展歷程的前20年,由於「左」的思想干擾和政策措施、經營形式、管理水平、社會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企業的經濟效益差,且被視為農村副業,作用不明顯。1978年以後,鄉鎮工業企業的素質和生產能力普遍不斷提高,已成為農村的支柱產業,被人們視為振興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它與城市工業之間的相互依存、補充和共同發展的關系,也逐漸被人們重視。在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事業中,它表現了以下作用:①是容納農村剩餘勞力的理想場所。農村人口增長和商品經濟發展,使剩餘勞力大量增加。扶持、幫助、指導農民興辦鄉鎮工業企業,即可在佔地不多的情況下容納大量勞力,而且,就業人員可以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從而也是促進農村分工分業、改變農村單一經濟結構的理想門路。②是強農富民的農村支柱產業。鄉鎮工業企業除了可以使從業人員取得收入外,還用獲得的利潤支援農業實現現代化、投資鄉村公共事業、增加集體農民的分配和農民的集體福利;鄉鎮工業中的化肥、農葯、農機具、小水電、小采礦、飼料及各種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企業,為農業生產提供大量的生產資料,為農副產品開辟使用途徑和打開銷路,為農村居民提供必需消費品等。這些好處,不僅隨鄉鎮工業企業的迅速發展不斷增加,而且相應地減輕了國家對農村建設的投資,同時還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③是城市工業的重要夥伴。鄉鎮工業立足於當地資源,已有一批企業能生產數百種名優產品,絕大多數企業為國營工業拾遺補缺、加工配套,這對改善中國工業布局和增強中國工業實力具有較大的意義。進入80年代以來,中國城鄉工業協調發展的實踐及其理論研究已提上議事日程。④是農村城市化的物質基礎。鄉鎮工業使鄉鎮和農民富裕起來,使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集中,從而促進老集鎮的繁榮和新集鎮的形成。這些溝通城鄉聯系並是周圍農村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小集鎮的廣泛發展,起著縮小城鄉、工農、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作用。⑤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潛在源泉。現階段國家為扶持鄉鎮工業發展,根據不同情況實行減免稅賦,但亦有相當的稅收收入,這一稅源,經過培植,國家的稅收將有可觀的增加。
⑷ 孝順鎮gdp
你好,朋友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這是我查到的資料。
日前舉行的全市「四攻堅四爭先」動員大會上,表彰了一批先進單位和企業,孝順鎮獲評「十強工業強鎮(鄉、街道)」榮譽。
據了解,2020年,孝順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33.05億元,同比增長17.09%,其中規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9.86億元,同比增長38.12%;完成工業投入7.89億元,同比增長24.06%;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2.99億元,同比增長29.25%。在全區12個鄉鎮(街道)中,各項重點經濟指標均名列前茅。
作為東城開發建設的主戰場,孝順鎮全力爭當經濟發展的示範區。「近年來,我們把『工業強鎮』作為最大抓手,依託園區產業優勢,不斷推動轉型升級。」孝順鎮黨委書記周斌說,該鎮積極推進現代化產業集聚,快速形成生產規模大、競爭能力強、發展質量好、提升空間大的塊狀經濟,融入「互聯網+」模式等高端資源要素,培育產業集群新優勢,加快推進「工業強鎮」建設步伐。
數據顯示,2020年在企業技術改造方面,孝順鎮已實施新建、技改投資項目56個,全年累計完成投資額6.54億元。在重點項目方面,孝順鎮完成低田工業園區給水管網改造工程,解決了困擾園區20多年的用水難題;緯五路西延工程穩步推進,極大改善了低田園區交通情況;鎮北工業園區已完成府前路等道路提升改造,基礎設施優化;有序推進智享美谷產業園、吉成小微園、「普萊得」鋰電工具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同時,該鎮盤活閑置土地136.5畝,新建標准廠房15.28萬平方米,舊廠房改造完成 8.4萬平方米。
望採納~ 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