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農業工業體系分不開怎麼辦

農業工業體系分不開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3-07-29 10:37:36

『壹』 中國如何走向工業化

(1)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幾個判斷:實現工業化是共產黨早已確立的重大目標;中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礎部分;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純老悉道路是從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開始的。
(2)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最重要問題: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論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都提到)做乎
(3)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以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含指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這些事關國家獨立安全和國家富強)。同時,必須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這樣才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和市場,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
(4)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順序發展國民經濟。
(5)一系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並舉、重工業和輕工業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並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並舉)
以上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思想,符合中國人口多、工業基礎薄弱的實際,對加快我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貳』 科技 | 深刻解讀「工業體系」


梳理工業體系,需要從國民經濟整體結構出發,逐級劃分和解剖。

眾所周知,國家的經濟結構一般會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三個層級, 第一產業主要是農業 ,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副業等, 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兩大門類 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 ,包括運輸、餐飲、文化、教育、 旅遊 、金融等。

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雖然都屬於工業大類,但功能特徵卻不同。

非製造業主要包括發電、水利、建築等,以能源行業和建築行業為典型代表; 製造業則又進一步細分為離散型製造業和流程型製造業 ,前者以 汽車 、家電、電子器件、機械裝備等產業為代表,後者則以石化、鋼鐵、水泥、玻璃、食品等產業為代表。

不過有一類產業比較特殊,就是勘探採集類行業,包括各類礦石和石油的開采等,其功能特性屬於非製造業,但是絕大多數是流程型製造業的前端,為了方便起見,直接劃分到流程型製造業中進行分析。

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劃分比較好理解,一個是通過加工為手段可以批量生產某類產品,另一個則是則不具備這樣的功能特性。但離散型製造業和流程型製造業如何區分呢?

離散型製造業的加工過程以組合、裝配為主 ,涉及少量的物理變化,基本不涉及化學變化,而 流程型製造業的加工過程必然存在大量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同時為了推動和有效控制該變化,需要有一定的能量輸入作為支撐。

從這個區別決定了二者在加工過程本質特徵上的不同。

離散型製造業 由於加工過程可控、易控,所以 產品質量主要取決於「設計階段」 ,典型的就是大飛機的設計、高端 汽車 的設計、手機的設計、晶元的設計等等,設計環節是知識密度最高的環節,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環節,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在離散製造業領域卻少有話語權。

流程型製造業 由於加工過程本身具有不可拆分性、氣固液多相共存、多種化學反應耦合進行、高溫高壓的反應環境等特點,其復雜很高、控制難度很大,所以 最終產品的質量主要取決於「加工階段」 ,當然,加工過程工藝的選擇和設備的設計也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但關鍵階段還是加工過程的控制水平。

正是由於兩者有不同的特徵,決定了二者在面臨向智能化轉型升級時的路徑和難點也會不同。

相對而言,離散型製造業的加工過程實現數字化、無人化容易很多,但在設計階段即使已經實現了數字化,但依然僅僅是設計師的工具,各個產業能夠提出智能化設計思路的都寥寥無幾。

而流程型製造業對設計階段的要求較低,一般來說目標清晰、工藝路徑選擇有限、物理邊界明確,促使設計階段實現數字化,乃至智能化設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針對加工過程,如果選擇跟離散型製造業一樣路徑,恐怕要掉入無底深淵。

歡迎關注,點滴澆灌希望,星火照亮前方,共建鋼鐵工業美好未來!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 微信公眾號「鋼鐵工業智能製造」 ,精彩等您發現。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留言。

『叄』 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怎麼調整、產業怎麼升級

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擴大內需消費,有利於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自主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製造業占第二產業的80%以上,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因而製造業的優化升級——信息化,就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環節;新能源的發展可以改善和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09年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把結構調整和加快發展方式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地區結構,努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

具體措施:一、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高耗能。二、擺脫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多元化模式發展。 三、擴大內需消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製造業優化升級,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換。

『肆』 農業和輕工業落後為什麼會制約重工業發展

在後發國家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幾乎都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協調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之間的比例關系?這個關系處理不好,不但影響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會導致社會的動盪,甚至社會的變革。新中國成立後仿效蘇聯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但由於蘇聯長期以來沒有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所以,這一戰略在中國學術界和人民群眾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到底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對不對,怎樣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以蘇聯為鑒,帶領億萬人民對此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尤其是毛澤東本人提出了許多正確的見解,大大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推進了毛澤東思想的發展。雖然這些理論在實踐中並沒有完全被正確的運用,但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是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價值評定

縱觀世界歷史,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基本上是先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發展重工業,如英法等國。對此,毛主席有深刻的認識,曾說:「資本主義長期著重發展輕工業。」[ 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1959年12月-1960年2月)]英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後,實行自由經濟政策,讓人民自己去發展經濟,人們當然去發展那些投資少、見效快,適合當時形勢與需求的產業了。所以,一直都在著重發展輕工業和農業,國家的主導產業部門是毛紡織和棉紡織工業,以及相關的輔助產業部門如,畜牧業、採煤業。直到工業革命時,由於科技革命使科學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工業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有了提高,才開始發展重工業,工業革命後,英國才具備用機器製造機器的能力。這種發展方式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的,馬克思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認為,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追加的資本中不變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大,由此會影響到整個預付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這樣,就要求第一部類的增長快於第二部類,而在第一部類中增產最快的又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部門。所以,正常的經濟增長方式應該是從簡單到復雜的,從農業和輕工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重工業為主的,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而後發展的國家往往會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其後再適當地增加農業和輕工業的比重,像德國、日本以及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後發國家選擇這一戰略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既充分利用了客觀條件,又滿足了本國人民的感情。
一、充分利用了後發優勢。那些從發展經濟的開始就以重工業為主的國家認為,如果先有了用機器製造機器的能力,然後再去製造機器便容易得多,而且,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技術,他們只需要學來就可以了,節省了許多摸索的時間。這就像一個想要辦養雞場的人所考慮的一樣,是先買雞蛋,再將其孵化,長大後靠這些雞生的蛋發財;還是直接買一群雞,立刻就可以賣蛋賺錢。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有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能力,應該先發展重工業。
二、後發國家基於政治上的考慮也傾向於優先發展重工業。首先,在面臨外部敵人的威脅時,或企圖去侵犯別的國家時,便會急於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德國為了和英法搶占殖民地和日本為了擺脫殖民壓迫並去壓迫別的國家都採取了這一發展戰略,還有中蘇等社會主義國家在面臨西方列強的封鎖和挑釁時也選擇了這一戰略;其次是為了實行趕超戰略,德日為了趕超英法老牌強國,與他們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中蘇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都試圖趕超美英等發達國家,當然,蘇聯實行趕超戰略還有與美國在全球爭霸這一層因素。
中國實行這一戰略,首先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其次是政治上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和軍事威脅;再次是要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吸引廣大人民投身於經濟建設的洪流中,發展經濟,保家衛國;最後是因為有了蘇聯這個榜樣,蘇聯實行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列寧在實行新經濟政策之初,他就指出:「增加財富、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於一個農民國家來說更談不上社會主義了」[ 《列寧全集》第32卷,第399頁]。又說:「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成其為獨立國家。」[ 《列寧全集》第33卷,第385頁]可見,列寧把重工業與國家的生死存亡聯系在一起了,中國建國之初與蘇聯的情況比較接近,自然會借鑒蘇聯的模式了;最後是由我國建國初期的實際狀況決定的,毛澤東曾描繪了當時的情況,他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毛澤東:《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如此薄弱的重工業,如不加以重視,則會導致:軍事上無御敵之武器,經濟上無發展之潛力,政治上無引人之魅力。國家沒有存在的基礎,沒有發展的條件,發展重工業便成為一項急切的任務。

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

我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基本上是正確的,尤其是我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現實上來看,重工業優先發展都是必由之路。但在實際運用這一戰略思想的時候,卻往往會出現過分地強調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造成可怕的後果。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資料優先增長,並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可以脫離消費資料生產而孤立地增長,彷彿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得越快越好。因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歸根結底要依賴於或受制於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這表現在:第一,第一部類擴大再生產所追加的勞動力對消費資料的需要,要依賴第二部類的增長來提供;第二,第一部類為第二部類製造的更多的生產資料,有待於第二部類的增長而去購買和使用;第三,第一部類為本部門製造的更多的生產資料,最終也要受第二部類發展的制約,因為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總是為了消費,否則將成為無目的的「為生產而生產」。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它會人為地加大不變資本的追加,使有機構成提高,從而降低了勞動力價值,使勞動者的工資與他們付出的勞動不相等;而且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過分發展重工業,必然就要犧牲一部分必要的輕工業和農業。這樣勞動者拿著很低的工資,也買不到足夠的消費品,使人民群眾普遍對政府不滿。尤其是德國和日本一度實行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使國民經濟軍事化,聲稱要大炮不要黃油,使人民的利益受到極大傷害,他們用血和淚換來了國家經濟的發展,軍事的強大。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卻不能這樣無視人民群眾的利益,不能只注重發展重工業,而置輕工業和農業於不顧。
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其實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工業是主要矛盾,農業是次要矛盾,在工業中重工業是主要矛盾,輕工業是次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決不能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次要矛盾解決不好,會阻礙主要矛盾的解決,以致於對整個問題的解決起了消極作用,而且,主次矛盾之間也可能會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農業和輕工業也會成為主要矛盾。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等著作中論述了這些觀點。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這篇文章中認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發展什麼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繼續說:「這里所講的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大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然後又以蘇聯和東歐為鑒說:「在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繫上,我們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我們比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做得好些。像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問題,像一些東歐國家由於輕重工業發展太不平衡而產生的嚴重問題,我們這里是不存在的。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而要求我國在以重工業為主的基礎上,加重農業和輕工業的比例,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說:「工業的發展當然要快於農業。但是,提法要適當,不能把工業強調到不適當的地位,否則一定會發生問題。」並預示會起到積極的結果。「加重的結果怎麼樣?加重的結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資金的積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發展重工業。重工業也可以積累,但是在我們現在的經濟條件下,輕工業、農業積累得更多更快些。」[ 同上]主席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也說「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它就會更快地發展。這樣,看起來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了一些,但是實際上不會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這充分體現了主席的「重工業優先發展,不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戰略思想。
主席又在思想領域針對三者的關系辨證地告誡全黨:「這里就發生一個問題,你對發展重工業究竟是真想還是假想,想得厲害一點,還是差一點?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點,那就打擊農業、輕工業,對它們少投點資。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厲害,那你就要注重農業、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積累更多些,投到重工業方面的資金將來也會更多些。」[ 同上] 「從長遠看多發展一些輕工業和農業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於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會使它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 同上]這些論述從理論上來說,都是非常正確的,但在實踐中還是沒有做好,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害,而且影響了重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沒有錯,關鍵的問題在於怎樣加大輕工業和農業的比例,總結國內、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一定不能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蘇聯從開始工業化就實行剝削農業的政策,結果實現工業化後,農業的發展還沒有達到1917年的水平。主席針對這種狀況說:「我國人民現在還要像蘇聯那個時候一樣,忍受一點犧牲,但是只要我們能夠使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都同時高速度地向前發展,我們就可以保證在迅速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適當改善人民的生活。蘇聯和我們的經驗都證明,農業不發展,輕工業不發展,對重工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1959年12月-1960年2月)]中國沒有實行蘇聯那樣的剝削農業的政策,毛澤東在《十大關系》中說:「我們對農民的政策不是蘇聯的那種政策,而是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我們的農業稅歷來比較輕。工農業品的交換,我們是採取縮小剪刀差,等價交換或者近乎等價交換的政策。我們統購農產品是按照正常的價格,農民並不吃虧,而且收購的價格還逐步有所增長。我們在向農民供應工業品方面,採取薄利多銷、穩定物價或適當降價的政策,在向缺糧區農民供應糧食方面,一般略有補貼。但是就是這樣,如果粗心大意,也還是會犯這種或那種錯誤。鑒於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我們必須更多地注意處理好國家同農民的關系。」這種想法是十分正確的,但沒有做好,實際上,農業生產還是受到了破壞,農民的利益還是受到了損害,致使農業發展緩慢,農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在注重主要矛盾的時候,不能忽視次要矛盾,所以主席又提出了「並舉」的思想。「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是一切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共同規律。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不是生產資料優先增長,他的社會生產也不能不斷增長。斯大林把這個規律具體化為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的缺點是過分強調了重工業的優先增長,結果在計劃中把農業忽略了,前幾年東歐各國也有這個問題。我們把這個規律具體化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工農業同時並舉。我們實行幾個同時並舉,以工農業同時並舉為最重要。」[ 同上]「我們把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公式具體化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實行幾個同時並舉;每一個並舉中間,又有主導的方面。例如,中央和地方,以中央為主導;工業和農業,以工業為主導。」[ 同上]並舉不是平均主義,不是要動搖重工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我們的提法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所謂並舉,並不否認重工業優先增長,不否認工業發展快於農業;同時,並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 同上]可見主席的並舉思想也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主義,而是強調要有重點的兩點論和兩點中的重點論。

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生產的後果

本人無意於將某一次要原因誇大成根本原因,而達到一鳴驚人的目的。但輕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的短缺,的確在蘇東巨變中起了促進和加速作用。讓人們不得不正視忽視輕工業和農業所帶來的惡果,彷彿是警鍾的振聾發聵的響聲在人們的腦海中回盪著。
70年代末,匈牙利的一位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科爾內正在潛心研究社會主義經濟中出現的短缺現象,短缺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正在確立。他雖然沒有把短缺的原因歸罪於重工業優先發展、忽視輕工業、農業生產的政策,只是說:「短缺,或是作為其他現象的原因,或是作為他們的後果,通過無數紐帶與經濟體制的其他環節,即與價格和工資,計劃和市場,財政和貨幣政策,物質和精神刺激,聯系在一起。」[ 亞諾什·科爾內:《短缺經濟學》,第12頁]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價格與工資,計劃與市場,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制定都不是脫離重工業優先發展這一根本政策的,所以這一理論正是社會主義國家因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生產,所導致的消費品嚴重不足的反映。
在波蘭這一現象突出地體現在對豬肉的消費上,波蘭喜歡吃豬肉,但是波蘭人為了買肉每天都要排好久的隊,還不一定能夠買到肉。「70年代末,波蘭廣為流傳著一個笑話:華沙街頭的一家肉店從早上5點開始就排起了買肉的長龍。一個排了6小時隊仍未買上肉的中年婦女疲憊不堪,顯得很不耐煩,她對排在身後的一位長者說:『不行,我得去找共產黨第一書記蓋萊克。』半個小時之後,這位婦女匆匆回到了排隊的隊伍中,嘴裡念念有詞:『媽的,蓋萊克門口排的隊比這兒還長。』這是對商品短缺的絕妙諷刺。」[ 歐陽東:《東歐大裂變紀實》,中國經濟出版社,第320頁]在波蘭商品的短缺是如此嚴重,甚至有些人發出了:「現在的生活比希特勒時期更糟」這樣無奈的嘆息,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好不到哪裡去。
在德國首都東柏林的大商店裡,幾乎看不到錄像機和錄像帶,更別提高級組合音響、激光唱機和唱片了。連兒童玩耍的遙控汽車也買不到。商店裡雖然有彩電,但價格高昂,且品種極少。小轎車造型差、噪音大、速度慢、耗油高,即便如此,買一輛小轎車,無論是衛星牌、瓦爾特堡牌,還是拉達牌,也需要等候10-12年方可得到。許多人沒有這份耐心,只好多花3倍以上的錢光顧黑市,一輛新型拉達牌小轎車索價高達7萬馬克。在柏林牆開放的日子裡,從西柏林回來的民德公民,無論男女,人人手裡都提著花花綠綠的精製塑料袋,裡面裝滿各種物品。也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去西柏林就先抓幾個空塑料袋。這在東柏林也是稀罕物。
同樣的事情也毫不例外地發生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短缺經濟嚴重地傷害了那個時代的人,使人民群眾對共產黨失去了信心,最後導致蘇東巨變,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到了最嚴重的挫折,沉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定要重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一定要為人民群眾提供足夠的生活必需品。

『伍』 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怎麼能說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

澤東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是富有遠見的科學發展道路。毛澤東所勾畫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藍圖,所確定的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以重工業優先、農輕重(國防)平衡發展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對農業的地位與作用的闡明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辦法等等見解,大大超過了10~20年後國外發展經濟學家才提出研究的水平,是對人類做出的一項最卓著的貢獻。可參看北京大學博士生郭根山發表在網路上的《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毛澤東經濟發展戰略新論》一文

毛澤東為我們黨和人民所指明的現代化道路,是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一條真正具有偉大光明前途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道路。我們應當加倍珍重,認真研究,遵照這條大道前行。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共同奮斗的宏偉目標。但是,在怎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路線選擇問題上,卻存在著許多歧見。有的主張走西方國家已經走過的資本主義工業化老路,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行。有的主張放手讓資本主義大發展,待實現了工業化之後再採取社會主義革命措施,一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誠然,毛澤東是不贊成這兩種意見的。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全面考察、分析了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和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各自所展現的不同特點和經驗教訓,從中國國情出發,指明了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條現代化發展道路,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要點。

1.對改頭換面的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戰爭本性和國內階級斗爭的長期性,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防止導致衛星上天而紅旗落地那樣的不幸結局。

蘇聯教科書增訂本加了一段話,說現在蘇聯已經不再受資本主義世界包圍了。毛澤東說,「這個說法有使人睡覺的危險。」須知,「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周圍,布滿了美國的軍事基地,這些基地的箭頭,都是朝向蘇聯和社會主義各國的。」「1959年,歐洲十幾個國家共產黨的會議中說,現在出現了永遠消滅戰爭的可能性,出現了把一切物力、財力利用來為人民服務的可能性。這種說法,沒有馬克思主義,沒有階級分析,沒有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區別開來。……不消滅階級,怎麼能消滅戰爭?」[1]其實,局部戰爭從未間斷,而無硝煙戰爭的攻勢就更是花樣翻新,無孔不入了。

毛澤東講,「有的同志說,有三類社會主義國家:一類是退回到資本主義;一類是不滿足於現狀,不停頓地向共產主義前進;還有一類是達到一定階段就停頓下來。就目前已知的情況來說,蘇聯的工業和農業,還是在發展,是不停頓的;但是在社會制度、生產關系這些方面,多年來基本上是停頓的,而且這幾年來還出現了值得引人嚴重注意的倒退現象。」[2]這一方面表現在官僚特權階層已經形成,另一方面除了存在個體經濟外,還存在大量錢權交易、投機倒把的隱形資本主義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自全盤否定斯大林後,出現了大量的地下組織、地下刊物和持不同政見者,他們與西方資產階級串通一氣,相互呼應,對蘇共的執政地位和蘇維埃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而當時蘇共領導人和蘇聯主流理論家卻一個勁地宣揚「三無世界」(無戰爭,無武器,無軍隊)和「階級斗爭熄滅論」,從而埋下了蘇共變質、蘇聯解體的隱患。

2.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點,外爭國家的完全主權,內爭無產階級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權,決不因巨大利誘而拿原則作交易。

這一條是毛澤東為我國人民確立的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不逾地遵循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則。國家主權是所在國人民能夠獨立自主地生產生活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政治權利。而要取得和維護國家的政治主權,首先必須通過革命手段,使國家政權掌握在本國人民手中,再則必須在經濟上、科技上,尤其是國防上擁有獨立自主地研製、開發、發展的能力和實力,從而不受別國的操縱和愚弄。

中國人民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人民,過去深受帝國主義侵略而喪失國家主權之苦難。喪失國家主權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本國制度腐朽,統治階級政治腐敗,經濟、科技和文化教育落後,畸形發展,國家實力軟弱,受制於人。為了擺脫落後被動挨打的局面,唯一的出路是堅持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點,實行全民大動員,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

蘇聯、東歐一些國家曾經要求我們不要搞完整的工業體系。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據理力爭,堅持要獨立自主,建設完整的工業體系。「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怎麼能說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在國與國的關繫上,我們主張,各國應當盡量多搞,以自力更生、不依賴外援為原則。自己盡可能獨立地搞,凡是自己能辦的,必須盡量地多搞。只有自己實在不能辦的才不辦。特別是農業,更應當搞好。吃飯靠外國,危險得很,打起仗來,更加危險。」[3]

毛澤東反復強調現代化建設要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點,決不是不要對外開放,不要爭取外援,不要相互支援,它的實質在於外爭國家的完全主權,內爭無產階級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權,決不因巨大得誘而拿原則作交易。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堅持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發展方向和道路,全國人民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毛澤東不但這樣說,而且在他主政期間確確實實地堅持這樣做了。為了爭取外援而又不喪失獨立自主原則,新中國剛成立兩個來月,毛澤東就啟程前往蘇聯訪問,以高超的智慧、魅力和耐心用兩個多月時間同斯大林進行了多次商談,雙方終於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個條約的簽訂,對於剛建立的新中國能夠站穩腳跟,無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此開始,中國得到了蘇聯3億美元貸款和156個經濟建設項目的技術援助,並且得到了蘇聯限期歸還中長鐵路和旅大港的承諾。1958年,赫魯曉夫向中國提出在中國建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的要求,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這是要控制中國。他頂住了蘇方壓力,經過同赫魯曉夫面對面的據理商談,當即回絕了赫魯曉夫的要求,決心依靠本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設自己的海陸空軍。當蘇聯撤走專家後,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成立了各種集體技術攻關隊伍,各自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堅持「兩參一改三結合」,克服了各種困難,起動了自主開發兩彈一星等高科技工程,卓有成效,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弘揚了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氣概。

3.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實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多快好省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還是在恢復發展國民經濟和全面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毛澤東都始終強調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堅持工人階級的領導權。這首先是由於工人階級的特性和共產黨的階級性、黨性所決定的。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唯一能夠把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的階級,是唯一能夠加強自身團結並團結、聯合其他海內外人民群眾一道革命、一道建設、一道前進的階級,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因而是共產黨的最可依靠的階級基礎,又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階級。再則,毛澤東所關注的現代化,是指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即能夠使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受益、共同享用、共同繁榮發展的全面的現代化。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才能堅持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點,外爭國家的完全主權,內爭工人階級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權,確保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還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備條件,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根本政治前提,離開了工人階級,還有什麼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可言呢?

『陸』 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業問題,以及我們應該做哪些應對措施

農業工業化

內容提要:

當前,我國已普遍進入工業化發展時期,我省也已步入了工業化中期。此時,農業怎麼發展?現在各界都在思考,社會上也流傳著各種說法,筆者認為,此時的農業必須以自身的工業化來融入整個大的工業化,實現農業工業化。本文試就此並結合農業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談點基本看法。

關鍵詞:農業 工業化 WTO

一、如何認識農業發展與工業化的關系

農業發展與工業化是高度統一的關系。作出這一結論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分析:

1、農業與工業本身是密不可分的。農業是一種基礎性很強、附加功能性很多的產業,其他各業都離不開農業,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農業聯系在一起。假設沒有農產品供給,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沒有農產品供給,部分工業如輕工業、紡織工業等就會成為無本之源。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

2、工業化本身就包含著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不僅僅只有工業,與工業有關的各個產業都會大而化之。什麼是工業化?我的理解是,工業生產的爆發性的擴張,這種擴張來自工業內部的質的不斷的變化,從而導致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各個產業的全方位的嬗變。就農業對工業的影響而言其在工業化過程中要從有關方面支持工業,也就是說工業化離不開農業的貢獻。農業貢獻主要體現在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外匯貢獻和市場貢獻。從部分發達國家發展工業的經驗看,在工業化初期,工業需要農業原始積累,需要農產品原料與資金方面的支持;在工業化中期,工業離不開農業的市場貢獻,如果農村市場、農民市場不打開,沒有相應的消費工業產品的能力,工業發展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在工業化高級階段,更離不開農業,這時農業既要為80%以上非農業人口提供食品,又要為發達的輕紡工業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態平衡,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就農業自身發展而言,在工業化過程中必然積極參與,用發達的工業裝備農業,用工業的方法管理農業,在農業中實現工業化。

3、從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只有在農業與工業同時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工業化。英國之所以在歐洲能最早實現工業化,主要是這個國家歷來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業長期強於歐洲其他各國。美國也是這樣,從建國之初,美國就把農業作為其他各個產業的基礎來對待。反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如阿根延、智利,為了急於實現工業化而輕視農業,結果由於農業的衰退而影響工業的發展,至今也沒有成為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支持農業發展,把工業化過程與農業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既要建設強大的工業,又要建設強大的農業。

二、充分利用工業化機遇,構建農業工業化

總的來看,工業化是有利於農業的,是農業發展的機遇。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是工業化所推動的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二是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有利於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三是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有利於發展設施農業;四是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於農工貿一體化經營;五是工業化的廣泛影響有利於農業嫁接工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

能不能抓住上述機遇,關鍵在於工業化的過程中能不能實現農業工業化。什麼是農業工業化?本文的意思為,廣泛採用工業生產成果包括生產經營方式裝備農業,從根本上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這一概念包括七個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為七個轉向:一是農業勞動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二是農業決策由以經驗決策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三是農業現場管理由以人工為主轉向以自動化為主;四是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五是農業市場以本地區為主轉向以外地區甚至以境外地區為主;六是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產業特別是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七是農業發展由以粗放型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型再生產為主。

從農業工業化概念中可以發現,農業工業化是發生在農業內部的質的革命,必將從根本上改造現在的農業,建設能與現代化工業並駕齊驅的現代農業。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准備,高起點全方位地謀劃農業,按照農業工業化的標准發展農業。

檢驗農業是否抓住工業化機遇的標准只有一條,就是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機遇的具體體現。

三、沉著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

農業加入世貿組織進行運作,有利有弊,從目前來看,弊大於利。現在這方面的分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弱,我們不僅難以佔領別人的市場,連國內現有的市場也不容易保住,國內農產品大量過剩甚至導致農業危機的危險客觀存在。

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擇其主要而言,一是產品質量過低,二是農業生產率過低,三是農業科技含量過低,四是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這「三低一高」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也有許多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解決我國農產品在部分國家受歧視的問題,享受成員國待遇;二是可以藉助外力,進一步推進農業開放;三是可以直接應對國際市場變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四是可以利用成員國身份,參與制定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爭取主動權。在具體的產品分析上,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畜禽產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發展空間很大,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同類產品價格。因此,在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堅持開拓創新,實現難中快進。現階段要突出落實以下六個方面的措施:

1、積極跟進國際市場,高起點地調整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要有戰略眼光,要站高一點,看遠一點,氣魄大一點。這三個一點的含義:一是要站在國內、國際資源配置的高度謀劃農業結構;二是既要把握現實的農產品市場,又要根據未來的潛在待開發的農產品市場部署農業結構;三是要用效益第一的觀點運作農業結構,千方百計讓多的好起來,讓好的多起來,注重特色、規模與效益的高度統一。當前要重視發展能打進國際市場的產業,特別是養殖業、水果和蔬菜產業,但起點要高,要按照國際標准進行生產、加工,否則那怕價格再便宜、質量再好也進不了國際市場。同時,要重視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產品開發上,力爭盡快趕上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為什麼這樣要求呢?因為我國農產品已全面進入過剩時期,農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的問題上主要是銷售,也就是說農民現在生產的農產品主要是為了賣,是為了賣到國外去,所以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市場,幫助農民把農產品擠進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組建農業工業化生力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是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重要力量。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也就是農業工業化的載體和基礎,實踐證明,凡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活躍的地方,農業工業化水平就高。因此,在農業工業化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從事農村工作的幹部每人都要有一定的責任,領導幹部要帶頭扶持,積極主動地幫助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解決一些具體困難與問題。二是要落實各種扶持、獎勵措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要根據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建立相應的服務組織,提高與其發展高度一致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四是要加強對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綜合協調管理,注意處理好他們與一般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

3、積極抓好市場信息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工業化。市場競爭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競爭,誰掌握的信息多、運用信息好,誰就能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就能贏得比別人多的利益。這是市場經濟的一條基本規律。推動農業工業化必須主動或者首先抓好信息化建設,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務與處理水平。當務之急,一是要在廣大農村建立一套上下暢通的信息服務體系,起碼要能把信息直接傳送到鄉鎮,再由鄉鎮傳送到廣大農戶。二是要幫助農民盡快提高接受、處理信息的能力,能較好地把信息資源變為物資財富。三是要注意信息篩選,提高傳送信息的准確度。對子信息,信息服務組織和農民都要注意篩選,去偽存真。

4、全面開展農民科技教育,為農業工業化提供扎實的人力基礎。廣大農民是農業工業化的主體,實現農業工業化必須先是農民知識化。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主要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水平,使廣大農民具有較強的接受、運用多種科學技術的能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大中專院校潛力,降低門檻費,把一切願意自費參加學習的農村中學生全部收進來,接受正規教育。二是要以各級農科教中心為主體,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農村科技普及與再教育培訓的體系,使學習科技知識成為農民的日常事務與需要。三是各級黨政組織要加大對農村科技教育的領導力度,多宣傳,多指導,多活動,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5、強化農業對外開放,藉助外力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相對如今的農業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單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一定要利用「入世」機遇,全面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既包括內資,也包括外資,把最大的投資,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與管理,最優秀的人才引進到本地來。這句話好說難做。怎樣引進來?一是要以誠懇的態度、良好的信譽引進外力;二是要拿出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環境引進外力。達到這兩個條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須用一攬子規劃與落實的辦法,按照要求一件一件地做好,直到外方滿意為止。

6、扎扎實實地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和環保建設,促進農業工業化的健康穩定發展。農業基礎設施與環保建設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重要問題,要先想先抓,作為最基礎最需要的條件優先建設,防止出現「回頭抓」的教訓。加入世貿組織以後,這兩項建設都應符合「綠箱」政策,更應下力抓好,爭取建設過硬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環保條件。

閱讀全文

與農業工業體系分不開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glk300變速箱油更換多少錢 瀏覽:928
廢舊工業氧氣瓶多少錢一個 瀏覽:899
奧迪a4和bba哪個好 瀏覽:36
黃坑工業區在哪裡 瀏覽:51
工業華工激光切管機多少錢 瀏覽:737
羊水在寶馬體內是怎麼循環的 瀏覽:259
奧迪q5l可以開多少公里報廢 瀏覽:64
奧迪寶馬哪個規模大 瀏覽:196
賓士大燈修理大概多少錢 瀏覽:191
泡沫混凝土在工業有哪些應用 瀏覽:779
eve工業號如何選擇 瀏覽:876
汽車美容店加盟要多少錢 瀏覽:914
賓士e級acc功能什麼情況下需要匹配 瀏覽:176
中山工業烤箱哪裡便宜 瀏覽:847
汽車重新做漆後怎麼保養 瀏覽:231
奧迪q5大屏安裝什麼品牌的好 瀏覽:658
義烏奧迪廠在哪裡 瀏覽:529
襄陽哪裡有汽車電噴 瀏覽:378
奧迪雙邊四齣是什麼意思 瀏覽:543
山西工業大學材料類專業怎麼樣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