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推進柳州市的機械工業的發展
第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行現有體制機制的創新。以柳工集團為例,柳工作為柳州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其成立的60年中取得了許多非凡的成就,同時也帶動了本地區其他機械工業的產生發展,上下游關聯性極強,它對柳州機械工業具有特殊意義。然而在現今經濟形勢下國有企業這一性質就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因為政府資金、政策支持而做大做強,也能因為隸屬國有管控而積極性不高影響企業發展。相比於三一重工等民營企業,柳工在人才引進、獎勵獎勵機制、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上都有所制約。例如在實施海外拓展戰略時,其他企業為了開拓目標市場可以有很大的議價自主權,而柳工對外談判人員所獲得的自主權較少,因此在與其他經銷商或客戶商談時往往需要向上級請示,從而出現影響企業效率的情況。現階的機械產業正處於競爭激烈、產能過剩、工業機械需求下降等不利環境,所以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加強本市機械產業競爭力勢在必行。具體措施可以是擴大國有企業的自主經營權以增強企業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完善創新薪酬獎勵機制,實現與市場化的高度掛鉤;高薪聘請專業化人才為企業服務,提供質量更高的決策,規劃好企業的發展戰略等。
第二,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機械產業作為傳統的工業產業,其經濟和發展活力不如第三新興產業那麼強盛興旺。因此,為了提高柳州市機械產業的發展水平必須充分利用科技和創新的力量。柳州及其廣西地區擁有多所高等院校,再加上近年來廣西高鐵網路發展迅速,人才交流方便密切,專業人才優勢明顯且容易獲得。政府可以依此建設一批高水平、高層次的研發和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加強校企合作,運用高新先進技術和專業化人才提升改造傳統機械行業,促進柳州市機械行業轉型升級。另外,實現互聯網與機械產業的深度融合,在構建智能化工廠,數字化工廠、智能裝備等領域加大研發力度,爭取高端科研成果能應用於企業,合理利用關鍵工業技術提高傳統機械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
第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眾所周知,機械產業資金需求量大,運營成本高,時常面臨著資金不足,研發投入少,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的困境。為此,柳州市政府應該設立專為機械產業發展的基金,引導上級政府、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對其進行投資,拓寬並且完善融資渠道。此外,在稅收方面應與廣西財政廳和稅局進行商議,制定合理有效利於機械企業發展的稅收減免政策,在信貸方面,鼓勵金融機構放寬對機械產業企業的貸款條件,加大信貸力度。在政府采購方面,鼓勵優先採用本地區機械產業產品,對本地區機械產業品牌進行大力支持。
機械產業是國民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我國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有利背景下,促進柳州市機械產業的發展合情合理。該產業是柳州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也是拉動廣西經濟發展的關鍵產業之一,為了使柳州經濟更好向前發展,使廣西經濟迅速崛起,發展機械產業勢在必行。
㈡ 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
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以下幾個方面:
制定產業政策: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產業特點,制定產業政策,增加對重點產業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推動技術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中搏技術引進,推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升級和轉型,提高工業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建立多元化的企業生態系統:建立多元化的企業生態系統,促進各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加強人才培養:加強人才培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提高綠色製造水平:加強環保意識,推廣低碳、綠色製造,提高工渣培敏業產品的環保性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中國工業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水平。如枝
㈢ 學習工業機器人技術應該著重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
工業機器人技術可分為機器人本體設計、工業機器人維護維修、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應用等三大方面。其中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應用是重中之中,企業招聘也是最廣泛的,最容易就業的。此外,不光要會工業機器人編程,還要會周圍的PLC控制系統,兩個方面都是著重提高的。
㈣ 工業企業如何開展科技創新工作
一、全力推進新產品開發,確保新產品目標任務完成
為全面完成全市新產品產值3895億元目標,通過編制下發《2012年長春市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指導意見》,對其新產品產值指標進行計劃分解,落實縣(市)、區、開發區工作責任,同時重點加強對列入省百種重大新產品規模化生產以及汽車、食品、軌道及裝備優勢產業的重點新產品跟蹤,促進其批量生產投放市場進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1-6月預計完成新產品產值1950億元,為年計劃50%.
二、組織實施「五大技術創新工程」,提升企業自主能力
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新產品規模化進程,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圍繞三大優勢產業和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實施「五大企業技術創新工程計劃」,即:重點新產品推進工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重點企業技術開發工程、產學研聯合創新工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工程,此計劃共計142項,技術開發投入18.1億元,項目完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180.3億元,利稅34.9億元。
在實施「五大企業技術創新工程計劃」的同時,積極將項目申請列入省技術創新工程計劃,共有94個項目列入省計劃(第一批85個、第二批9個),有38個項目申請列入省專項資金計劃,目前有13個項目參加省組織專家評審,將獲得省專項資金支持。這些項目建設,將有力推動長春市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三、加快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圍繞三大優勢產業和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制定了《2012年度工業發展資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投向指南》公共服務平台部分,重點提出公共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公共檢測實驗服務平台、產需對接服務平台、信息化服務平台、產學研成果轉化服務平台、管理創新服務平台、中小企業服務平台等建設項目。並在現有9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基礎上,擬新建乘用車研發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台、軟體外包產業化引導示範平台3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組織相應調研。通過培植和建設一批在國內有領先地位,有影響力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解決發展短板,提供系統功能,助推創新發展,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
同時,為提高我省產業公共技術服務能力,重點從長春市已建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中,組織篩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孔輝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7個單位申請認定第三批吉林省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目前已經完成申報。
四、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鼓勵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認定工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按照全市培育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指導性計劃的總體部署,對孔輝汽車、吉大博碩、一起汽四環發動機等企業進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材料前期准備工作。同時做好列入省百戶重點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組織實施。
五、完善產學研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根據省財政廳、省工信廳《關於組織推薦2012年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通知》要求,經各主管部門組織申報,對項目進行了審查篩選,長春光華微電子設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全自動鋁絲壓焊機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等6個項目申請列入2012年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計劃,這些項目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總投資4.8億元,申請國家補助資金8000萬元。目前啟明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基於車身匯流排的汽車智能遙控鑰匙進入系統研發及產業化,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補助資金600萬元。長春超維科技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嵌入式虹膜身份認證系列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補助資金200萬元。
二是鼓勵企業與清華、北航、北理工、天大、吉大、長春工大、吉林農大、東北電力大學和吉林建工學院等九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根據《關於組織申報2012年吉林省省校合作技術開發項目的通知》要求,依據省校合作技術開發項目的申報重點和條件,組織實施禹衡時代與清華合作開發的「0.05秒光電自準直儀」等17個產學研項目。這些項目合同金額1258.3萬元,已付合同金額239.5萬元。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21.4億元,利稅3.2億元。目前這批項目省里正在審理中。
㈤ 如何利用新技術,尤其是工業技術改造我國傳統的製造業
第一,引導地方政府不要片面追求GDP的增長。若干年來我們主要以GDP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作為考核各級政府政績的主要標志,客觀上鼓勵了地方政府不顧能源消耗、資源消耗、環境惡化,單純追求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同時,財政收入又主要來源於稅收,這又鼓勵了地方政府盲目發展增值稅源豐富的傳統製造業(傳統製造業鏈條長,可以多環節征稅)。這就使得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關注傳統製造業的產值增長。為促使地方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轉變傳統製造業的增長方式,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就需要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考核指標體系。
第二,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一大重要的理論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相區別、又有聯系。「轉變發展方式」包括「三個轉變」:一個轉變是需求結構的調整,即將經濟增長由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以實現經濟長期、均衡、持續的增長。一個轉變是供給結構的調整,即將經濟增長由最近幾年主要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一個轉變是將經濟增長由過分依靠物資資源消耗,轉變到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方向上來。這實際上就是過去講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它是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通過集約化方式來促進經濟增長。可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更為豐富,既包含了九五計劃關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思想,又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想進行了新的拓展。
客觀地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本意是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而如果僅僅是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顯然還不能更為實質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因為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主要著力點在微觀層面(企業)。事實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還需要找到宏觀層面的著力點,而「十七大」找到了,這就是整個經濟的需求結構的調整和供給結構的調整。只有將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與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傳統製造業更是這樣。因為我國傳統製造業的粗放增長,除了前文提到的幾個原因之外,還有需求和供給方面的結構性障礙。
在需求方面,與其他行業相似,傳統製造業過去也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增長,如果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協調拉動,並藉助合理的政策將社會對傳統製造業產品的消費引導到適當的品種和技術含量,才會從需求的角度拉動傳統製造企業注重技術創新與進步。在供給方面,過去傳統製造業所佔市場份額較大,將經濟增長由最近幾年主要靠第二產業(含傳統製造業)帶動向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傳統製造業的市場空間相對變小了,那它就得依靠創新謀生存、謀增長。可見,從轉變發展方式的廣泛內涵去思考傳統製造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問題,更有助於「推、拉」傳統製造業轉變增長方式。因此,未來我們更多地應在「轉變發展方式」中「轉變傳統製造業的增長方式」。
第三,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過程中「轉變增長方式」。傳統製造業屬於工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三是節能降耗與環保;四是同時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傳統製造業的粗放增長根深蒂固,也必須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轉變增長方式。
一是要用高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在企業層面,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的產品設計、材料性能、工藝過程、技術裝備、生產控制、質量監測、企業管理等等,以提升企業的製造能力和整體競爭力。在產業層面,政府應對採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進行系統規劃,引導改造進程。特別是,一些傳統製造業內部各亞類之間存在緊密的價值鏈、供應鏈關系,如果改造進程安排不協調,就可能影響改造的整體進程、效果和效率。
二是要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傳統製造企業的管理水平。本文研究的14個傳統製造業總體管理水平偏低,這既表現在企業制度上,又表現在現代管理方法和計算機手段的採用上。因此,如能加快使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的管理工作,一方面,這將有助於提升傳統製造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業要實施信息化管理之前必須對業務流程、企業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等進行規范與提升,這更有助於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三是傳統製造業要在節能降耗與環保方面做大文章、做好文章。在中國當今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能耗物耗與環境污染總量中,傳統製造業的「貢獻」佔了主要部分。在傳統製造業中,僅鋼鐵工業,2004年耗能即佔全國能耗總量的15%,耗新水占工業耗新水總量的14%,佔用運力佔全社會貨運量的6%,工業粉塵年排放量占工業粉塵排放量的14%。2005年,石化工業排放的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分別佔全國工業「三廢」排放總量的16%、7%和5%。如將整個傳統製造業這些方面的情況加總,則其在中國能耗物耗與環境污染總量中所佔的比例更大。因此,應將節能降耗減污視為傳統製造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和要求。
四是要結合傳統製造業的高新技術改造,調整傳統製造業的產業結構,結合發展現代服務業,改善相關基礎設施。我國傳統製造業長期粗放增長,內在結構缺陷也是一個原因。例如,亞類產業之間價值鏈、供應鏈缺少優化設計,很少引入環境無害和清潔生產方式,同類企業的產業組織落後,產業集中度不高等等。故在對傳統製造業進行高新技術改造時,也應結合改造而調整亞類行業內部結構。另外,傳統製造企業的生產性服務普遍內化、效率不高,而現在國際上的企業生產性服務普遍專業化、外部化,甚至採取外包方式,故對傳統製造業進行改造,也應關注對企業服務性業務的剝離、專業化和整合提升。還有,多數傳統製造企業建廠時間較長,基礎設施陳舊落後,要整體提升傳統製造業的效率與效益,也應關注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的基礎設施。
㈥ 如何對陶瓷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陶瓷工業技術改造的根本目的和其他行業一樣,在於推動生產的不斷發展。因此,一切技術改造項目,應當是既先進可靠,又切合生產實際需要。同其他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比,陶瓷工業,不是不需要技術改造,而是改造的內容和重點有其特定意義。根據陶瓷工業生產特點和技術現狀,陶瓷工業技術改造的重點應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產品質量,更新產品結構。生產社會所需要的適銷對路的產品,這是社會主義企業的生產目的,而工藝技術和設備則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陶瓷工業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搶佔位置,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脫胎換骨,從廠房、設備、生產流程到工藝操作全部更新.我國陶瓷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的原因,除了戰略方針不明確、企業經營機制不適應等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技術水平不高,勞動生產率低,成品合格率不高,產品適銷能力差所造成的,也就是說,能否提高產品生產技術已成為發展我國陶瓷工業的關鍵所在。
就陶瓷工業來說,只有在產品確定之後,才能考慮采用什麼工藝來實現,而也只有在工藝確定後,才能考慮用什麼設備來加工。工藝改造,設備和技術的更新,原材料改善,技術進步等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在陶瓷產品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改造就是產品改造,目的是要生產出適應性強、經濟效益高的順應世界需要潮流的優質產品,使陶瓷工業企業具有不斷創新和形成規模生產的能力,在陶瓷產品質量、產品結構上實行一個大改變。也就是說,以陶瓷產品質量和產品結構的改革為目標,從陶瓷產品與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著手,分析對照哪些設備技術、工藝、原材料等與當代產品技術不相適應,然後就這些生產要素中最關鍵的環節逐項進行技術改造,從而提高陶瓷綜合生產能力。以日用陶瓷為例,同國外八九十年代先進技術水平相比,影響我國陶瓷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是原料精製技術、成型乾燥設備和耐火材料等。因此,我們以產品質量為中心的技術改造的重點應放在這方面。
我們的產品改造應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淘汰或限產中低檔瓷種,增加出口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扶持—批陶瓷樣板廠的改造,開發和發展國內外市場暢銷的骨灰瓷、高檔強化瓷、微波瓷等生產技術設備,並盡快實現大批量生產,轉化為新的生產能力。目前,正在實施的景德鎮瓷器工業「八五」期間第一期技術改造專項貸款2.5億元將包括高溫釉中彩瓷、高檔青花玲瓏瓷、釉中彩強化瓷三個高檔瓷技改工程;原料標准化、煤氣凈化、優質窯具、優質模具、消化翻版陶機設備五項基礎工業改造;還將完成12條燃煤隧道窯和5條燃油輥道窯的煤氣技改工程。這一期技改完成後,景德鎮出口瓷比例可由1990年的28.1%提高到52%,其中高檔瓷比例由3.8%提高到25.8%;平均每件換匯由往年的31美分增至50美分,其中高檔瓷每件2美元。
2.解決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的問題。陶瓷工業是高耗能產業,美國以51家耗能最大的企業作為調查重點,其中32家系硅酸鹽企業;英國也將陶瓷工業列為重點調查節能的對象之一。調查結果表明,在陶瓷工業生產成本中,能源消耗要佔30%左右,在我國,用於能源的平均成本費用更高達40%,為各項成本費用的首位。陶瓷工業的熱能主要是消耗在燒成和乾燥兩個工序上,其消耗比例大致為:燒成佔61%,乾燥佔25%,取暖佔8%,動力和照明佔6%,如機械化水平低,企業環境差,則前兩項合計所佔的比重當更大,我國目前即屬於這一情況。據統計,我國陶瓷工業熱利用率極低(熱效率為20%一30%),僅為發達國家的1/2(陶瓷工業發達國家熱效率為50%一60%)。大部分熱能消耗在排煙、排熱損失,窯車、窯具蓄熱損失,窯體散熱損失,輻射熱損失,化學不完全燃燒的燃料損失以及其他人為的浪費中。目前我國陶瓷工業的能源消耗,平均每萬元產值消耗標准煤15噸,噸瓷耗標准煤1.2噸,比國際上平均能耗高一倍以上,與先進制瓷國的日本、德國等相比則更為落後。
造成中國陶瓷工業能源消耗大的重要原因,是耗能設備裝置的落後。因為耗能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窯爐的先進性,我國八大產瓷區擁有豎式的倒焰窯126座,佔全部燒成窯爐的一半,耗煤比國內一般隧道窯還要高出30%一40%。而以國內隧道窯來說,其結構和材料也還是處於國外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憑人工操作,燒成溫度也很不穩定,燒成1公斤瓷耗能達18000千卡左右,比國外普通隧道窯高出50%左右。國外在燒成工藝上,目前已普遍採用氣體燃料,採用明焰快速燒成制度,窯爐結構設計已由傳統的隧道窯發展到裝配式隧道窯。目前出現的義大利推板窯、針式窯,每公斤瓷耗能只有1100—3000千卡。捷克和斯洛伐克、德國採用快燒推窯,能耗為4200千卡。就是一般的窯爐,每公斤瓷燒成能耗也僅在6000—9000千卡之問,壓力、溫度都是自動控制,燃燒穩定,熱效率高,溫差小,產品合格率高。另外,耐火材料的落後,也影響到能耗的增大,國外瓷器與匣體重量之比一般為1:2—4,而我國平均為1:6—7,高的達1:8,也就是說我國燒1公斤的瓷器就要燒6—8公斤的匣缽,僅這一項,能耗就比國外高得多。
綜上所述,在提高燒成質量的前提下,應力求在窯爐、耐火材料等主要耗能設備裝置上加以改進和革新,提高現有設備的熱利用率,管理上合理地組織生產;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克服人為的浪費,以求得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3.提高原料質量,減少原料消耗.原料是陶瓷工業生產的重要物質條件,陶瓷工業的生產過程也就是原料的消費過程,陶瓷原料的質量和節約使用,對提高陶瓷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增加積累起著重要作用。從物質形態來說,陶瓷原料構成產品的主要實體,它們的質量決定著陶瓷產品的質量;從價值形態來說,在產品成本中,陶瓷原料費用占相當大的比重,隨著陶瓷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個比重還有繼續提高的趨勢。但目前我國陶瓷原料加工工業比較落後,大部分產瓷區還沒有專業化的陶瓷原料生產廠,瓷廠基本上是將天然狀態或粗加工的原料直接進廠,致使原料質量波動很大,嚴重影響陶瓷產品質量,適應不了工業化大生產的要求。
㈦ 各省市、各個地區應該如何發展工業互聯網,有哪些主要任務
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之後,各地紛紛加快工業互聯網的建設與發展步伐。發展工業互聯網,網路體系是基礎,平台體系是關鍵,安全體系是保障。各省市、各地區應緊緊系統構建網路、平台、安全三大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全力推進七大任務:
1.夯實網路基礎
夯實工業互聯網的網路基礎,應圍繞網路改造升級、提速降費、標識解析,推進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IPv6、工業無源光網路(PON)、工業無線、時間敏感網路(TSN)等技術,改造工業企業內網;
第二,以IPv6、軟體定義網路(SDN)以及新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即5G技術),實現工業企業外網的升級改造;
第三,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圍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推動行業性二級接機點的建設與連接。
2.打造平台體系
第一,培育工業互聯網平台,以企業為主導,構建跨行業、跨領域平台,實現多平台互聯互通。
第二,開展工業互聯網平台試驗驗證。支持產業聯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建測試驗證平台,開展技術驗證與測試評估。
第三,推動、吸引企業上雲。鼓勵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產業集聚區落地,通過財稅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的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
第四,培育工業APP,支持軟體企業、工業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
3.加強產業支撐
要加強產業支撐,必須加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力度,提升產品與解決方案供給能力:
第一,關鍵共性技術支撐。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工業互聯網核心關鍵技術、網路技術、融合應用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促進邊緣計算、人工智慧、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應用。
第二,系統解決方案支撐。圍繞智能感測器、工業軟體、工業網路設備、工業安全設備、標識解析等領域,推廣一批經濟實用的微服務化系統解決方案。
4.促進融合應用
融合創新工作應圍繞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兩大主體開展:
針對大型企業,加快工業互聯網在工業現場的應用;開展用於個性需求與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精準對接的規模化定製;
針對中小企業,實現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開展供需對接、集成供應鏈、產業電商、眾包眾籌等創新型應用。
5.完善生態體系
第一,構建創新體系: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資源,圍繞重大共性需求與行業需要,面向關鍵技術與平台需求,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
第二,構建應用生態,鼓勵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面向製造業企業提供咨詢診斷、展示展覽、行業資訊、人才培訓、園企對接等增值服務。
第三,構建企業協同發展體系,以需求為導向,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中介型共享製造、眾創型共享製造、服務型需求共享製造、協同型共享製造等新型生產組織方式。
第四,構建區域協同發展體系,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
6.強化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底線,必須切實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推動安全技術手段建設。此外,各地區還應大力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推動標識解析系統安全、工業互聯網平台安全、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工業大數據安全等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開展安全咨詢、評估和認證等服務,提升整體安全保障服務能力。
7.堅持開放合作
第一,加強地區乃至國際的企業協作,形成跨領域、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關系。
第二,建立政府、產業聯盟、企業等多層次溝通對話機制。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協同與合作,參與工業互聯網標准規范與國際規則的研討與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