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為什麼這么看重工業化

為什麼這么看重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3-07-18 23:12:36

❶ 還有第四問一百多年,中國「工業化強國之夢」歷經艱辛與坎坷,今天正在逐漸變為現實,對此你有何認識

轉變產業結構的背後,實際上是轉變我們發展模式和發展的思路。我們的工業化到目前為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是世界上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我們不是製造業的強國。新興工業化本質上是要在新的生產方式基礎上來考慮我們的工業化推進。這也促使我們考慮,如何使我們的製造業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市場。
製造業實際上是一種實體經濟。我們在這方面實際上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還有很多的技術和研發要做。如果能夠結合新型工業化,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機遇,迅速地使我們趕超發達國家,成為真正的強國,這可能是我們中國夢的一部分。
新型工業化新能源使用是核心
新興工業化與城鎮化道路, 「十八大」提出了新目標,就是到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工業化的指標,從衡量的標准來講,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至少要達到60%,製造業的比重應該降到35%左右,農業大概佔GDP的5%。我們現在的比重,距離還非常遙遠。所以2020年完成工業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我看來是一個蠻難的,但是又想要完成的一個艱巨目標。
「十八大」還提到了城鄉人均收入要在目前的基礎上翻一番。人均收入翻一番,職工的收入還不止要翻一番。因為人均的收入包含你父母加小孩,是所有人。而即便是翻一番,也就是勞動力的成本會不斷增加,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怎麼辦?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如何來實現目標,「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這個新型的工業化究竟是什麼含義?從表面上看,新型工業化是綠色、節能、環保、有資源配置效率的工業化;更深入地理解,新型的工業化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而這種新的發展模式背後,實際上是生產方式發生變化,是生產組織方式發生變化,是技術發生變化,包括能源的使用方式發生很大變化。比如你要做到綠色、環保,你就不能再依賴於石油和煤炭這種一次能源的消耗,而我們要更多地依賴於再生性能源。用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這一些能源來發電,替代掉現在的化石,我覺得這是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核心所在。
沒有能源,工業化是不可能進行的。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能源是煤炭,它依賴於蒸汽機,然後開始了一輪工業化,英國成為了強大的國家。第二輪是美國,美國依賴石油、內燃機,依賴流水線,成為工業強國。到了今天,石油與煤炭越來越枯竭,在這樣的基礎上,工業化的模式有問題。所以新型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基礎之上。中國製造業轉向中國創造,並不是在現有的運行模式上能實現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不是這個思路了,如果我們還走它們二十世紀的老路,那肯定不行,我們必須和它們一起走二十一世紀的新路。
求新的路徑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再認識
新的模式,需要新的路徑,這也需要我們認清基本問題。
第一,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我認為工業化不等於一個國家的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有多大,工業化的實質是工業生產方式,工業生產的組織方式,為社會所有領域的生產方式。美國工業化的實現,大規模、大批量的生產方式,從製造業慢慢轉化到零售業,所以我們有了沃爾瑪,然後它又延伸到農業,所以它有標准化的大農場。這種大規模標准化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生活娛樂方面去,比如連鎖影城。
我們的工業化完成了沒有?沒有。我們的農業小生產方式,給食品的不安全性創造了條件,因為這么多人在生產牛奶時,稍有一個道德水準比較低的人,在裡面摻一點假,整個品質就會有問題。所以,大規模、標准化的生產方式,它與食品的安全性保證也有關。所以,新型工業化最終是這樣一種生產方式能不能夠最終在所有的領域確立起來。
第二,城鎮化。城鎮化是城市化的一種方式,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結果,我們不能離開工業化來奢談城市化。我曾參觀過所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造了很多別墅,甚至所謂的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問題是農民住進去以後,沒有就業機會,沒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沒有工業化進程,所以這種所謂的城市盲目擴張是有問題的。
新型城鎮化「新」在哪裡?城市形態新,這是表象,本質上是要與新型工業化呼應的,應該是適應我們未來生活、工作,宜居的城市。它不光是硬體,高樓大廈建起來,更重要是軟體,比如人文、社會、社區,需要管理,需要公共服務。不能說造了房子就是城鎮化。如果人到了這個城市裡,他的行為還很落後,還很不文明,這個城市化就是虛假的。
美國的戰略眼光回歸實體經濟
美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有其重點和對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發現了一個道理:沒有實體經濟,光靠金融和互聯網,容易產生危機。奧巴馬政府開始痛定思痛,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諸如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網路技術等一些新興產業,為它未來的競爭力預先進行戰略的布局。具體來講,大概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個,全新的能源產業。美國過去的能源是不多的,53%依賴於進口石油,美國人認為這是對它的能源和經濟安全性的最大挑戰,所以最近美國大力推進油頁岩的開發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希望最終實現美國的能源獨立問題。美國能源一旦相對獨立(目前來講有獨立的趨向),它就可以把很多關注的焦點從中東撤出來,所以美國人提出重返亞太地區,重返亞洲地區。我們很緊張,重返亞太,是不是要遏制中國人?我認為不一定是遏制中國,亞太地區人口特別多,市場很大,美國重返亞太可能是爭奪亞太的市場,跟你做生意,賺你的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這個能源新政是非常厲害的戰略措施。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新能源的發展也是為美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一旦主要使用清潔能源,整個產業體系就會發生根本改變。比如只能用石油煤炭的那些產業肯定要被淘汰,所以整個產業體系會有很大變化,而這個變化才是真正可持續的——當能源本身可持續的是再生的,你的經濟和產業也是可持續的。
第二個,信息網路產業領導全局。美國的創新議程提出要繼續支持信息技術基礎和應用研究,重點是發展下一代的寬頻網路,來適合21世紀商業通訊的需要,這個叫做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反觀我國,有很大問題,我上海家裡接入了一個所謂的10M的光網通訊網路,光網到家,號稱可以有10M速度,實際上最多也就是2M,非常慢。速度提不上去,收費卻很高。高收費實際上對經濟有很大影響,因為信息網路的廣泛普及和信息廣泛利用、低成本的利用,對創新和知識傳播有極大的溢出效應。
第三個,重振製造業,向實體經濟回歸。所以美國人提出了一個再工業化的舉措,原來他們去工業化,就是把一些製造業不做了,為什麼?製造業掙不了多少錢,丟到發展中國家去。現在重提這個口號,叫再工業化,希望製造業重回美國,因為美國人做了這樣的研究,他們分析下來,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收入水平如果按照若干年再翻一番的話,已經跟美國相對比較差的州勞動力的薪水差不多,再加上如果製造業搬到美國去,運輸費用不需要了。因為原來在中國生產,還要運到美國去,還有運費,這個運費一節約,再加上生產效率的提高,完全可以回歸美國。如果是這樣,當然對我們國家的製造業沖擊是非常大的。
第四個,發展生物醫療產業。他非常重視生命科學的研發,在他的研發預算當中,50%主要是用在生命科學的研發上,推動健康產業,我覺得這個投入和發展的方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健康始終是人類最大的需求,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展生物醫療產業非常關鍵。美國在這方面已經領先,還要繼續在這方面保持領先地位。
第五個,鞏固航天、海洋的王者地位。美國也是首屈一指的航空航天和海洋方面的領先者,他新一代載人飛船正在研發,他的私人公司可以發射飛船到太空站上去,進行銜接,也開發了很多太空武器,包括激光武器,已經可以投入使用。在海洋方面,開發也是投入巨資。
所以,我們從這五個方面大概可以看到,美國在下一輪產業的發展當中有它獨到的戰略眼光,而且希望把他們已經有的,處於比較領先地位的產業,繼續保持領先,以便今後在全球的產業競爭中獲得領先的位置,所以它的戰略眼光是非常深遠的。
戰略新興產業可持續能力的比拼
美國推動了戰略新興產業有其政策措施。
第一是市場導向。市場經濟國家,在發展產業時,主要是市場導向。雖然奧巴馬上台以來政府出了很多錢,但這些錢並不是很多,跟我們的4萬億相比少很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市場導向是它們很重要的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措施。作為一個幼稚的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有一些政府的扶持,但如果我們對這種產業盲目扶持,盲目擴張產能,就會有問題。比如我們的光伏產業,理論上講,也是戰略新興產業,但在政府的支持下過度發展,結果現在整個行業處於不景氣的狀態,這實際上是一個教訓。
第二個特點,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誰擁有了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實際上就成為這個產業的控制者。歐美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的引領作用,他們重視開發這個產業的技術標准,掌握核心技術後,把這個技術標准掌握在手,然後申請專利,直接坐地收費。
可見,誰擁有了核心知識產權,誰就可能成為這個產業的價值鏈控制者,這是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第一要素。
第三個特點,是它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為主的。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為主的綠色經濟背後,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產業、新型的工業,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也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發達國家最後的目標是謀求新發展模式的轉換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推進。當它們比較早地擺脫了對化石能源依賴,如果它們變成了主要依賴於再生性清潔能源的時候,實際上產業體系、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就會發生重大的改變。坦白講,它們也擁有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際上目前已展開了所謂誰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競爭,這是二十一世紀里最關鍵的領域競爭,所以我們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實際上就是要使我們整個國家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要擺脫土地經濟
當國家提出要發展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後,各個省市地方政府都提出了自己所要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的目錄,包括各種各樣的開發區設置,甚至不惜採取所謂各種優惠政策,比如稅收、土地等各方面的政策,來招商引資、擴大產業。這種做法背後有他的邏輯性。因為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可以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拉動GDP的增長,甚至可能產生良好的稅收,為當地的經濟和就業提供解決方案,所以政府有它的想法,這個邏輯也是合理的。但如果大家都用這個邏輯,宏觀上來講,這個邏輯就有問題。因為照此下去,新一輪戰略新興產業的產能過剩即將爆發。
我們的地方政府在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時,並沒有真正地考慮這個產業的市場究竟有多大。舉個例子,美國在推動太陽能電池產業時,它的做法是,消費者如果買這個太陽能電池板,裝在自己家裡的話,所得稅不扣。這樣一來,消費者就願意去使用這個產品,這個產品市場就擴大了,市場一擴大,光伏電池的製造商就有訂單,就會努力去競爭,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包括技術創新,這就形成了一種市場的引導良性機制。
我們現在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直接給企業補貼,比如土地。所以最後無錫尚德破產了,一大塊那時候買下來的土地,現在轉讓掉,就沒什麼事了。很多企業把圈地看成它的本事,而把附加值上的製造看作是應付,這就變味了。包括三一重工,在臨港那裡,市政府也給了一大塊地,我始終想不明白,三一重工要這么大地干什麼?顯而易見,這塊地能為它的製造業失敗找到一個可靠的資產保證,因為土地值錢。更何況它也算得上是知名企業,在這樣的條件下,我覺得有很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需要檢討。
下一輪經濟發展的上海優勢
上海有非常特殊的狀態,跟一般的省,比如浙江、江蘇不太一樣。作為一個城市型經濟,從它的產業結構、目前的人均GDP水平來講,它的服務業比重應該是60%以上,但是我們現在上海是60%不到。換句話說,我們製造業在上海依然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製造業中,重化工業又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今天看來,一個大都市發展重化工業是不夠合理的。因為重化工業污染、能耗都非常大。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政府希望把寶鋼逐步遷移出去,這個決策是政府的,但上海的重化工業改革開放之後有了很大的發展,使得它在上海的產業結構比重中起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如果全部搬遷出去,它會對現有的上海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什麼?就等於GDP的貢獻當中缺了這么一塊,而缺的這一塊要補上。如果加不上一塊的話,上海的GDP,包括人均GDP水準全部下降,而且會引發很多社會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條件下,我們進一步來反思,我們在推動重化工業發展時,實際上把我們很有品牌的一些輕工業全部扔掉了,比如我們自行車不要了,人家捷安特不是做得很好嗎?我們還有手錶,那時我們上海的手錶還是全國搶著買,買不到的。但瑞士手錶做到現在,還不是繼續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而且賣得這么貴。我們當時把這些產業都認為不是重化工業階段所需要的產業,被逐步地放棄掉。現在反思,我們覺得很可惜,實際上在一個都市型的城市經濟當中,不應該照搬教科書上的理論,說上海的工業化也要從輕工業階段到重工業化階段,再到服務經濟階段。以為一個都市型經濟都要有這樣一個過程,這個看法實際上是錯的,但不幸的是我們已經走了這條路,走了就沒有回頭之徑。
所以下一步結構的調整是放在上海面前最關鍵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把這些產業去掉的話,我們用什麼產業來補起來?戰略新興產業也要做篩選,不是說七大產業我們上海都要做,我們上海過去犯的錯誤就是什麼都要做。

❷ 為什麼中國會成為世界上工業化體系最完備的國家

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底子好,第二趕上全球化;

其一,底子好,是因為中國在建國後期,重工業方面持續投入,不斷發展,關鍵領域都有配套產業,這是一切的基礎;

其二,中國是在這一輪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國家,隨著發達國家的產業和技術轉移,加上中國的勤勞專研的精神,中國才發展到這一步。

感謝之前的那些默默奉獻的人,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好生活,真的,不信去其他發展中國家看看,哪有這么穩定的安全的環境,哪有這么現代化的生活水平。

❸ 工業化的本質

工業化是十六大以來的一個熱門話題。說起工業化,人們往往容易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大力發展工業,使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然而,這么定義工業化是很不全面的。工業化不僅僅是要使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更重要的是要將大工業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快速發展工業的同時,對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模式實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使農業和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得到迅速提高。中國加入WTO後,有學侍型者提出了將中國建成世界工廠的口號,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口號。這兩個口號得到各級政府和廣大企業的積極響應,全國各地發展工業的熱情十分高漲,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這是值得高興的事。但從目前各地的工業化熱潮中,大家可以看出一些認識上存在的偏向和誤區,即對工業化的認識片面化、表面化,普遍認為工業化是工業部門的事情,農業與工業化的關系就是提供原料,第三產業與工業化的關系就是為工業生產和流通提供各種服務。實際上,工業化的本質是一個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過程,既是一個產業升級和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向標准化、規范化、規模化、社會化、專業化發展的過程,還是一個社會由自然經前滑濟觀念向商品經濟觀念全面轉變的過程。認識不到這一點,只重視工業項目的建設,而不重視把工業化思想運用到各行各業,將使工業化對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大打折扣。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工業化過程中農業和第三產業效率提高的緩慢和發展的滯後,也極大地阻礙了工業本身的發展,降低了國民經濟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整體增長速度。工業化的目標確實是要提高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但這只是衡量工業化水平的重要外在指標之一,內在指標則應包括工業結構、整體技術水平、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社會化專業化組織程度等。除了這些指標外,看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還應看在農業、第三產業的生產經營中和政府的管理中多大程度上運用了工業化的組織方式,如專業化分工協作、規模化生產老悔猜、科學化管理等。這些才是工業化的本質。做不到這些,工廠建得再多、再大,但都是些大而全、小而全企業,不可能有市場競爭力,也很難說實現了工業化。

❹ 工業化怎樣影響發展中國家農村人民的生活的

總的來看,工業化是有利於農業的,是農業發展的機遇。為什麼這么說呢?
一是工業化所推動的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
二是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有利於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
三是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有利於發展設施農業;
四是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於農工貿一體化經營;
五是工業化的廣泛影響有利於農業嫁接工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

但是,工業化對農村人民生活也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
如噪音、空氣、水污染、營養不良、危險機械、不人性化工作、佔用耕地、葯物濫用等等。
並且加速了農村內部的貧富分化。

能不能處理好工業化對農村生產和民生的正反影響,關鍵在於工業化的過程中能不能實現農業工業化。
什麼是農業工業化?
即廣泛採用工業生產成果包括生產經營方式裝備農業,從根本上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
這一概念包括七個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為七個轉向:一是農業勞動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二是農業決策由以經驗決策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三是農業現場管理由以人工為主轉向以自動化為主;四是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五是農業市場以本地區為主轉向以外地區甚至以境外地區為主;六是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產業特別是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七是農業發展由以粗放型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型再生產為主。

從農業工業化概念中可以發現,農業工業化是發生在農業內部的質的革命,必將從根本上改造現在的農業,建設能與現代化工業並駕齊驅的現代農業。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准備,高起點全方位地謀劃農業,按照農業工業化的標准發展農業。

檢驗農業是否抓住工業化機遇的標准只有一條,就是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機遇的具體體現。

❺ 一五計劃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 1957)》指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 時期, 為了實現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的宏偉目標, 新中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戰略確定:1952 年7 月, 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編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計劃輪廓(草案) 》及其《總說明》。該文件提出:「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 輕工業為輔」。在此基礎上, 周恩來在8 月執筆起草了《三年來中國國內主要情況的報告》, 指出: 「五年建設的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特別是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製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船舶、車輛製造、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同年12 月, 中共中央《關於編制1953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也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重點」, 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 「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 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 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斷定, 到1952 年7 月至8 月,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已基本確定, 並在中共內部達成共識。
原因:

第一, 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後期開始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只用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此工業化基礎上,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打敗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以前,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 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1954 年3 月,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強調: 「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 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榜樣。」由於此種認識的局限, 中共領導層已經把通過發展輕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稱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而把通過發展重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於是, 是優先發展輕工業, 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當時不僅關繫到發展戰略, 而且已經和堅持什麼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了。
第二, 為了盡快改變舊中國重工業嚴重落後的狀況。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 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 %以上, 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 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 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 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 1953 年12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提出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非常清楚地指出:「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 經濟上不能獨立, 國防不能鞏固, 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 「我國過去幾乎沒有重工業, 交通運輸也不發展: 在廣大的國土上只有二萬多公里鐵路, 火車頭不能自製, 鋼軌也大部分從國外輸入; 汽車公路通車的在解放前只有七萬五千多公里, 貨運客運汽車為數很少, 而且都是從國外輸入的; 內河航運和海運都不發展, 內河只有很少的古老的輪船, 幾乎完全沒有遠洋的運輸; 完全沒有自己的航空業」; 「輕工業雖有一些, 但是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並且因為我國沒有重工業, 許多輕工業的機器,尤其是精密的機器不能製造」; 「因為沒有重工業, 過去在我國農業中就幾乎完全不使用機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直到1954 年, 毛澤東還尖銳而形象地指出: 「我們現在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壺, 能種糧食, 還能磨成麵粉, 還能造紙。但是, 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都不能造。」
第三, 受國際環境的制約。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 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 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 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 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對此,周恩來曾作出具體說明: 「有了重工業以後, 才能使國防現代化。經過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的國防力量強大起來了。可是, 我們還不能製造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高級的炮(如一五二加農榴彈炮、一三○海岸炮) 。在運輸上, 我們自己還不能製造一輛汽車。你們曾經在工業展覽會上看到有一輛汽車, 那是人家的料子,我們裝配的, 不是真正我們自己製造的。既然我們還不能製造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一門高級的大炮, 那我們的國防力量怎麼能算強大呢?我們的這些東西都是從蘇聯購入的, 這等於讓蘇聯在國防上還要背這么大一個包袱。這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自己生產這些東西, 就要搞重工業。」
第四,即受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影響。所謂內向型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主要面向國內(或地區內) 市場, 基本不或很少面向國際市場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它有兩個主要特徵: 高度追求經濟獨立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前者是它的目標導向, 後者則是它的主要實施手段。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02 年第5 期--論「一五」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❻ 如何正確處理中國工業化道路中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問題

(1)要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2)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

(3)堅持「兩條腿走路」

農業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這么看重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正時汽車 瀏覽:525
工業膠帶怎麼翻譯 瀏覽:304
安踏羚跑工業園有多少配色 瀏覽:101
19款寶馬6gt怎麼樣 瀏覽:748
三陽汽車哪個牌子好 瀏覽:932
工業品怎麼做好 瀏覽:527
奧迪a1辦下來多少錢 瀏覽:110
小型汽車檢測時間是多久 瀏覽:686
賓士g63的重量多少 瀏覽:781
2017款寶馬218什麼時候 瀏覽:29
汽車怎麼上下長坡 瀏覽:584
寶馬4s店漆什麼品牌 瀏覽:229
工業設計怎麼注冊營業執照 瀏覽:987
連雲港至南京汽車多少錢 瀏覽:351
工業燃氣費多少錢 瀏覽:99
賓士231大概什麼價位 瀏覽:856
賓士配送需要多久 瀏覽:440
奧迪q7車頂有兩個孔是干什麼的 瀏覽:554
汽車配件塑膠彈簧哪裡有 瀏覽:814
思鉑睿汽車電瓶有電沒電如何看 瀏覽: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