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次工業革命如何改變世界格局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使全世界各國人民思想開始覺悟。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三次工業革命主要涉及,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因此又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1)曼徹斯特紡織工業為什麼走向衰落擴展閱讀
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計算機時代,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製造業的歷次重塑改變的不只是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有國家命運和世界格局。
2009年12月美國政府公布了《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開啟了「再工業化」的序幕,隨之而來的,是「工業互聯網」計劃的全面鋪開。2013年4月,德國推出「工業4.0」,「將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的前夜,中國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2015年,《中國製造2025》——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印發。這一次,在新時代即將開啟之際,中國和世界一道,擁抱新的機遇。
⑵ 英國紡織工業革命成功了嗎它使棉的生產發生了一個怎樣的轉換
引言
1751年,下議院的一個委員會斷定,棉「只是暫時的東西」。棉被視為越來越貴的亞麻的便宜替代品。結果,棉卻成為大部分歐洲經濟體的永久特色,成為工業化巨變的主要原因。
在1785至1830年間的英國,棉紡織生產擴大了三十倍。產業中僱用的勞動力在1806年就已多達800000人。由於棉的緣故,像博爾頓、奧爾德姆和曼徹斯特這樣的小村莊在1820年代才得以發展成為大型工業城鎮。這還僅僅是開始。
▲小羊羔
氣候和勞動力條件是羊毛成為澳大利亞相對優勢的原因自1797年美利奴羊毛從南非引進之後,澳大利亞的原毛生產就迅速發展,特別是在1840至1870年三十年間,它促進了歐洲毛紡織業的恢復。但是,增長率在1871年之後開始減緩,因為綿羊不僅僅能量轉換率較低,而且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額外的轉換者,它們每單位時間的能量轉換也很低。
結語
這就意味著,大部分植物纖維的實際生產的供應彈性要高於動物纖維。和原毛供應相比,原棉供應的增長要快得多,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要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