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古代工業發展源頭是什麼

古代工業發展源頭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30 08:57:47

①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如題

一、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冶鑄業 (1)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商朝青銅鑄造規模大;西周青銅產品趨向生活化.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創造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有新的創造,出現了金銀錯新技術. (3)魏晉時期: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百煉鋼技術相當成熟;發明了灌鋼法. (4)唐朝時期: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5)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生產規模擴大. 跟蹤思考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在哪些方面領先世界? 2.紡織業 (1)商周時期:出現斜紋提花織物,還出現刺綉. (2)曹魏時期: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蜀錦聞名遐邇. (3)唐朝時期: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絲織品品種繁多,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有的絲織品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4)明朝中後期:蘇州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 跟蹤思考 魏晉、隋唐時期,我國紡織業的發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現?明朝絲織業中出現的新經濟現象是什麼?2005年,美國、歐盟等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能否說明我國的紡織技術仍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3.陶瓷業 (1)商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2)魏晉時期:制瓷技術日臻成熟.南方盛產青瓷,器皿形制美觀;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開辟了廣闊前景. (3)唐朝時期:出現了唐三彩,為後代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還出現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跟蹤思考 想一想:明清時期,陶瓷業在生產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業 唐朝時,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還能製造使用推進器的各型戰艦,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關鍵提示 宋朝指南針的發明對我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明朝鄭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國造船技術的高超水平. 5.手工業著作 (1)戰國時期出現了有關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 (2)明朝後期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朝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國外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②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素以手工業發達著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取得的輝煌成就,進而了解古代手工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特點。
一、金屬冶煉術的進步
1、青銅冶煉(二里頭文化—春秋末)
——商周成熟: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使用廣
2、鋼鐵冶煉技術
——春秋:發明冶煉生鐵和塊煉鋼的技術
——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3、冶煉燃料的進步
——漢代:開始用煤冶鐵
——北宋:用煤冶鐵普遍
——南宋末:開始用焦碳冶鐵
——明朝:焦碳冶鐵流行
青銅器時代,指主要以青銅為材料製造工具、
用具、武器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處於新石
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中國進入青銅器時代,經夏、商、西周、春秋、
大約發展了15個世紀。
二、衣被天下——紡織技術
遠 古 發明絲織業
西 周 工藝突飛猛進
漢 絲綢遠銷歐洲,號稱「絲國」
唐 出現緙絲技藝
宋末元初 棉花種植從邊疆傳到內地
元 黃道婆革新工具(捍、彈、紡、織)
元明時期 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棉紡織為新部門
明後期 棉布成為民眾主要衣料
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
上貿易交往的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
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絲綢之路
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今天,人們把
絲綢之路看作是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可見,絲綢在
古代的東西方交往中充當了重要的媒介。
新石器時代 發明陶器
東漢末 燒製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制白瓷——重大突破
隋唐 工藝成熟,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
宋 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地方特色瓷窯
元 進入彩瓷生產期,燒成青花和釉里紅
明 創造了鬥彩和五彩瓷
清 技術精良,出現了粉彩和琺琅彩
影響:
自唐起,瓷器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的新象徵
景德鎮號稱中國的「瓷都」,其燒瓷的歷史始於南朝,宋真宗景德年間朝廷派遣官吏監督燒窯,產品充當貢瓷,從此便以「景德瓷」而聞名天下,在宋代時,產品即已遠銷海外。
中國手工業的特點:
一 、手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主要以冶金、紡織、陶瓷為主。
二、手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三、盡管手工業發達,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手工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四、官府手工業與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同時並存。
五、隨著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經營方式也在變化(由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明中後期出現手工作坊\工場手工業。)
六、經濟重心南移,手工業分布也相應移至南方。

③ 我國古代手工業發達的原因及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在幾千年中國歷史的起承轉合中,一直扮演著「民族魂」的角色。絲綢——滲透了中國女子的溫婉氣質、妖嬈多姿;瓷器——灌注了華夏民族的辛勤與執著……在西方人的眼裡,中國傳統的手工業產品就是「中國」的代名詞!
紡織、陶器、造紙、冶鐵、造船可謂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五大巨頭」。中國的絲綢在唐代便鋪成了一條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中國也因此被稱為「絲國」;明代,鄭和下西洋,乘著中國寶船,馳騁於地球東西,傳播友好文明的種子;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儼然一把開啟世界文明的鑰匙,從此,文明如狂風一般刮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此外,中國漆器、制鹽、青銅、刺綉等也是文明中的瑰寶。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古代手工業如此發達?如此引人矚目?
第一,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發展水平。即使是中國古代手工業也脫離不了這條黃金規律的約束。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到明朝,生產技術一直在進步,並遠遠領先於世界,這在冶鐵上顯得尤為突出: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這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兩漢:西漢時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遼宋時期:發明最早的濕法冶鐵術。技術的進步和發達在紡織業上也有同樣的印證:玄宗時採用夾纈發印染織物;沒有先進的技術做保證,是不會出現「遍於天下,乃為至賤所服」(唐語林》卷四《賢緩》)的景象的!
第二,與中國獨有的手工業體制有關:古代中國的手工門類最初以官營形式出現,早在春秋時期就明顯地表現為「工商食官」的特徵。戰國以後,出現了家庭手工業、個體手工業、私營手工業等其他門類,但官營仍佔主導地位。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官營手工業是「非盈利之手工業」,只是滿足於統治階級的需要。第一是權力方面的需要:例如青銅器,它就是由禮儀制度發展而來的。傳說,「夏禹曾鑄九鼎,用象九州」,「楚王問鼎」,鼎就是青銅器,它成了權力的象徵。第二,是滿足奢侈的需要。歷朝歷代,有無絲綢、瓷器、青銅器等是統治者與老百姓顯著的區別,也是皇帝在外交方面的炫耀物。而這就決定了官營手工製品在質量、外觀等方面必須有很嚴格的要求。單憑宮里為數不多的技術人員是遠遠不夠的!官府以強制或僱傭的方式網羅了社會上的能工巧匠,集社會精華於一處。有了技術人員還不夠,大量的產品還得有人生產出來呀!這時,統治者想出了絕招,利用大量的工奴、邢徒(犯罪者)、奴隸就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西漢最典型)。這樣一來,手工業不發達才難呢!
第三,農業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農業,不論是在積極方面,還是在消極方面都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積極方面: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男耕女織」成了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作為家庭副業的手工業,必然要傾注古代婦女的主要精力。像中國民間的雙面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信期綉,鋪絨綉等,其綉品的精緻、技術之高超,就是現代的技術也望塵莫及!再者,農業的發展,使得部分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出來,從事手工業的人手就增多了,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然後,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更為鋒利的開墾工具以提高單位產出。鐵制手工業產品得到發展。消極方面:由於古代土地資源的高度稀缺(相對於普通民眾來講),農業又是社會的主要產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繁榮是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上的,並且吸納人口有限),因此土地的使用費(即租金)就較高,佃農貧農和自耕農要麼接受較高的租金,要麼靠盡量增加耕地產出和從事家庭副業以維持和爭取改善生活,受社會條件的限制,他們只能選擇後者。這時,作為家庭副業的手工業就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四,與封建國家的賦役政策有關。從秦到明中期,封建國家規定農民交納麻布或絹、帛完稅,或規定可以輸絹、帛代役。如唐朝規定授田的農民要向國家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調;為國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輸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庸。即便到了明中後期和清朝,國家規定農民納稅用白銀,農民也須把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或手工業品在市場上出售,以換取銀子完稅。顯然,這會極大地推動以紡織為主的農民家庭手工業的發展。
說了國內,國外因素也同樣不可忽視。應該說,沒有西方人對中國手工業品源源不斷的需求,絲綢、瓷器的發展又會怎樣呢?至少漢唐不會獲得「絲綢之國」「瓷器之國」的美譽。
當然,我們要辯證的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達狀況。首先,這種發達並非全局性的,而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一般來說,手工業的發達程度與經濟中心的定位有關:安史之亂後,許多懷揣技術的手工藝人逃於南方,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毫無疑問,這有利於南方手工業技術的騰飛。應該說:隨著中心的南移,手工業技術中心也在南移。其次,這種發達具有差異性。從風格上,北方(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手工藝術珍品帶有豪放性、闊達性,手工業品較粗曠;而南方講究溫文爾雅,手工業產品較細膩。正是這種差異性,讓兩種風格交融。使得中國手工業品柔中有剛,剛中帶柔。這正構成了中國手工業製品在世上獨一無二的一大因素。還有如何理解發達問題。中國手工業究竟發達到那種程度?在湖南省博物館,有一件西漢出土的手工業品——的黃楊篦子,寬度僅僅5.9厘米,卻有74個齒,比現在一般篦子還要精細,且刨削光整,分齒均勻。它究竟用什麼工具做成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像這樣的情況還很多,有些用現在的科學技術也無法解釋。

④ 中國古代私營手工業是怎樣產生的

對於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學習,我們可以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去認識。其中,每個方面的最重要的知識應該是反映其本質特徵方面的知識。中國古代手工業(以下簡稱工業)發展的特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在中國工業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部門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會,工業種類很少,只有石器製造、骨角製造、陶器製造、紡織品製造、釀酒、編織等部門。奴隸社會增加了冶銅業(即青銅業),封建社會又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後有棉紡織業;其後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二、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例:春秋時期以木炭為燃料,用皮囊鼓風煉鐵;西漢時期開始用煤炭做燃料;東漢時期發明了水力鼓風機(水排),提高了爐溫;北宋以後,以焦炭為燃料,進一步提高了爐溫。同時,坩堝煉鐵法的創造和土高爐煉鐵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古代冶鐵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不論採取何種經營方式(如作坊、手工業工場),其生產單位內部的勞動分工,都是漸趨細密的。促成工業生產力提高的各種因素,往往是互相影響的。例如工業生產規模的大小,對於勞動分工粗細的程度是有直接影響的,生產規模擴大,往往促成勞動分工細密。在明清時代的某些工業部門,如制瓷、製糖、礦冶、井鹽等行業的部分手工業工場中,都已具有相當細密的勞動分工。這時的手工業工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生產體系了。

三、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工業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原始社會只能實行簡單的協作,進行簡單的生產。奴隸社會的工業生產規模較前有所擴大,在製作工業產品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勞動分工,生產效率較前提高。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又有了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密;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生產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之下來擴大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發展。如礦冶、紡織、制瓷等部門,在江南地區的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吸收了大量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例如清代前期的礦冶業中,由於鑄錢需要大量的銅,促使銅礦開採得到較大發展。

四、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並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製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

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持,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後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後,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展。

五、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南方到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遠古時代,中國的絲織生產,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區為盛。其後逐漸演變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國的絲織生產重心已經移到江南地區,尤以蘇州、杭州、南京和廣州等地為盛,不論官府絲織業還是民間絲織業都是如此。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國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官府織染局,長江流域的南直隸(今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處皆有設置,而以浙江為最多。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歷程

●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後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

夏商周三朝:手工業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出現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

●主要手工業部門及成就

①冶金業

冶銅技術:新石器時代出現銅器;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先進

冶鐵技術:

春秋出現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西漢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南北朝出現先進的灌鋼法;宋朝開始用焦炭冶鐵

②制瓷業

地位:瓷器是中國發明的,大量出口,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徵

代表性的成就:

東漢: 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 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宋代: 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體系,景德鎮成為瓷都。

元代: 青花、釉里紅,開始進入彩瓷生產

明代: 鬥彩、五彩瓷

清代: 粉彩、琺琅彩

影響:唐朝開始出口;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外銷

③紡織業(中華文明的象徵)

絲織業:最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上古時代已會養蠶繅絲 → 西漢提花機,「絲國」,絲綢之路 → 唐代緙絲技術

棉紡業:宋末元初:棉花種植由邊疆向內地傳播 → 元代黃道婆;松江成為中心,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 → 明代:棉取代絲麻毛,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古代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官營、私營、家庭)

官營手工業:

官府統一管理;規模大,分工細,水平最高;資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據手工業主導地位

私營手工業:

春秋戰國:私營工商業興起;明代中葉以後超過官營手工業,佔主導地位,並產生僱傭勞動關系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1.商業的興起

商朝時期:「商人」出現,貨幣為貝殼;特點:商業由官府控制;

春秋戰國: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特點: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秦漢時期: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表現:對外貿易發展,出現了許多商業中心

隋唐時期:城市繁榮,城市中「市」「坊」分開,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

2.商業的繁榮

宋朝: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達

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

①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明清:城鎮經濟繁榮,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

★古代商業發展特點

①商業產生後不斷發展,到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②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③政府逐漸放寬對商業的限制,但長期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長足發展

④商業始終是自然經濟的補充,不佔主導地位

四.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

1.明朝產生

①產生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必要條件,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②出現部門:私營手工業中的紡織業、陶瓷業等

③出現標志:手工工場的出現(即當時「機房」的出現)

④關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和機工之間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系

⑤目的:是為了增殖利潤、擴大再生產

2.清朝發展

到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表現在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分工更細,部門和地區增多

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①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②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

4.阻礙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促使統治者實行一系列抑制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

具體表現在:

①國家政策(重農抑商、禁海與閉關政策);②國內市場狹小;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資金

★「重農抑商」政策

1.產生:

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中,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經濟政策,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

2.原因:

①「重農抑商」政策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 ②鞏固封建統治

3.推行目的:

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 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4.主要內容:

把農業作為國計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視和保護;對商業活動則進行抑制

5.重農抑商政策的特點:

①貶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經營范圍;③重稅;④禁止對外貿易

6.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積極作用:

封建社會初期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

消極作用:

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是中國在近代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導致經濟結構過於單一。

★「海禁」與「閉關鎖國」

原因:

①防範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爭 ②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是該政策產生的根源

內容:

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危害:

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拓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⑤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史

中國古代手工業:

一、按照行業分類

1、冶煉

商周:青銅。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春秋戰國:冶鐵;東漢:杜詩 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灌鋼法。

2、陶瓷

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朝:五大名窯,景德鎮成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琅彩。

3、紡織

元:黃道婆推廣先進棉紡織技術;明:紡織工業大規模發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產品精美,不進入市場,僅供皇室貴族,或武器。

2、民營手工業:明中葉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民營超過官營;明朝後期,蘇杭紡織業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僱傭關系)

3、家庭手工業:農業的補充,主要供家庭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出售。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5)古代工業發展源頭是什麼擴展閱讀: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

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⑥ 中國古代農業.商業.手工業發展特點及其原因

一)農業方面的表現是:①產於江南的水稻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向淮河和黃河流域推廣,還從越南引入了優良品種占城稻;②棉花在兩宋時期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到南宋後期擴展到長江流域。
(二)手工業方面的表現:①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江浙一帶和四川絲織業生產發達;②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迅速興起,浙江出土一條南宋時棉毯,細密厚軟,工藝水平相當高。③制瓷業:定窯、鈞窯、歌窯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出產的瓷器質地細膩,色澤瑩潤,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直到現在我們還喜歡用景德鎮的瓷器。④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規模宏大,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⑦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原因

手工業
(1)紡織業的發展概況:
絲麻織業:半坡氏族時,產生了麻紡織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絲織技術有了進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業的國家。以後經歷歷代尤其是漢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絲麻織業不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例如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並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棉織業: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南宋時,棉織業擴展到江南地區,逐漸取代麻布,成為主要的衣料;元朝時,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鎮也因棉紡織業而興盛起來。
認識: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紡織業主要體現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盛起來,並且紡織業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它始終得不到健康成長。
(2)陶瓷業:
原始社會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商周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隋唐時,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現;北宋的制瓷業水平大大超過前代水平,出現定窯、汝窯等五大名窯,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行銷海內外,南宋元朝時它成為全國著名的瓷都。
認識:中國陶瓷業的產生、發展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實現了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同時又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3)造紙業
發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傳播:幾個世紀後,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大食(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
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4)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認識: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5)造船業
秦漢時期,造船業發展迅速,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隋唐時期: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兩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長江航船最大的可載萬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廣州是造船中心,造的遠洋海船,可載糧食幾萬石;
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認識:中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航海事業和對外關系聯系密切,相輔相成,當統治者重視發展對外關系,重視發展航海事業,造船業就發達,如漢、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造船業也就發達;明中期以後到清朝時,由於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造船業受到影響。
在古代的手工業中,除以上五大行業外,還要注意制漆業、制鹽業和青銅業等。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很發達,在世界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但由於統治者都推行重農抑工商政策,它始終為農業文明經濟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無疑是產生了消極影響。

⑧ 古代手工業&商業發展原因和影響

一、原因

1、政治方面: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2、經濟方面:

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國家政策:

統治者相對寬松的政策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

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5、金融:

貨幣、金融機構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二、影響

1、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

2、秦漢以來商業艱難發展:

秦漢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有所發展,「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

3、隋唐商業的發展:

(1)邸店在各大商業城市不斷興辦,都市商業不斷發展;

(2)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

(3)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類似後世的匯票;③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

(4)市場發展:城市中「市」( 商業區:長安有東市、西市)「坊」(住宅區)分開,商業受空間限制;

(5)規定「日中為市」,商業受時間限制;

(6)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

4、宋元商業繁榮

(1)表現:

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這是隋唐城市和宋元城市的最大區別),「草市」比較普遍,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

②出現了「早市」、「夜市」,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

③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投向市場;

④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

⑤出現娛樂場所:勾欄和瓦肆;

⑥貿易發達: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發達。

(2)宋元時期商業空前繁榮的原因:

①宋朝結束分裂、元完成統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ZF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3)宋朝時期「商業革命」的表現:

①商品經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城市人口激增;

③商業中心崛起;

④海外貿易興盛;

⑤紙幣——交子的出現。

(4)宋朝的「商業革命」未能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的原因:

①傳統的自然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

②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地方缺失自主性;

③理學的保守性(存天理,滅人慾;重義輕利)使社會思想限於僵化;

④中國是大陸文明體系,缺少海洋文明的進取精神。

(8)古代工業發展源頭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重農抑商

1、政策簡介

在我國漫漫兩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重農抑商」政策總是與歷史相隨相伴的。

它產生於封建制度產生鞏固的春秋戰國,發展於封建制度興盛的秦漢,之後便被後面的朝代繼承,中古時代的中國是和波斯,緬甸,印度,埃及相似的東方專制封建農業帝國,與歐美迥異。

歷代封建王朝都強調「以農為本」。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

2、產生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工商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其實,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封閉式大陸」的獨特地理環境。「中華民族的主體從遠古開始便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

大約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漸擺脫狩獵和採集經濟,進入以種植經濟為主的原始農業經濟。先民勞動、生息、繁衍的這塊大陸,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則是極其險峻的青藏高原。

在邁入文明門檻的前夕,在交通極不方便的條件下,這里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天地,與印度次大陸類似。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於外部世界還知之甚少。

在這樣的環境中主要從事原始農業經濟,這是認識中國由氏族社會發展成國家的基點。」(摘自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制史》)顯然,這與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地中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迥異。

二、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手工業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產工具,它與農業一起,以眾多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手工技術,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

並且,它還推動著社會分工、商品貨幣關系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民間手工業行業中已經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胚胎。

但它的發展同時又受到封建經濟關系的嚴重束縛。在民間手工業內部,也還存在著手工業者墨守成規、封鎖技術、後期行會的束縛以及大型作場內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等問題,從而窒息著技術進步,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古代工業發展源頭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唯亞諾怎麼開啟電子限速 瀏覽:938
奧迪a8一年折價多少 瀏覽:793
東莞市長城工業園哪個區 瀏覽:704
深圳拓牛工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
如何製作手工汽車掛件 瀏覽:577
賓士4mtc後視鏡怎麼拆 瀏覽:715
寶馬電芯在哪裡 瀏覽:686
如何去除汽車電池干擾 瀏覽:129
汽車鑰匙鏈怎麼放手機 瀏覽:756
上海哪裡有換汽車頂棚布的 瀏覽:476
潘庄工業區汽配廠是干什麼的 瀏覽:242
工業園區天翔花園屬於哪個社區 瀏覽:745
堵車汽車如何排氣 瀏覽:703
汽車改漆一般多久 瀏覽:752
汽車漆面油漆多久可以干 瀏覽:499
仙游瑞峰工業區有哪些企業 瀏覽:859
賓士e寶馬5路虎星脈選哪個 瀏覽:542
工業配套產品怎麼做外貿 瀏覽:291
安徽生產什麼汽車品牌 瀏覽:786
工業用地調整後會有什麼後果 瀏覽: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