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歐洲發達國家中,為何西班牙的工業化起步非常晚
因為西班牙那個時候農業落後。
類似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壞賬和持續赤字的負面記錄使它們的貸款利率急劇上升,這對投資極為不利。德拉拉曾經在馬德里證券交易所坦率地嘲笑西班牙信用已被埋葬在那裡。要知道,那是1836年。教育的失敗也是誘因,西班牙的教育通常遠遠落後於大多數西歐國家。在1880年代,小學等小學教育的入學人數達到了頂峰,但在隨後的30年中卻急劇下降。除了恩斯特內圖薩大學以外,西班牙的現代教育一無是處。保護性農業在國際市場部門中沒有競爭力。農業收入太低限制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原始資本積累太少不足以支持工業發展。總是赤字的政府財政擠佔了私營企業,而不是鼓勵人們投資。
② 同樣是歐洲國家為什麼俄國農奴制持續那麼久 工業化那麼晚
補充說明一點,歐洲國家的工業化是建立在大航海和殖民帶來的大量貨幣,市場和原材料的基礎上的,而俄國由於地理位置原因直到彼得大帝時期才在黑海爭取到了通向歐洲航路的出海口,這時大片的殖民地已經被歐洲列強所瓜分,海上航路的霸權也被壟斷,沒有外來輸血,依靠自身積累當然會比歐洲其他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來的緩慢。
③ 歐洲國家又懶又沒什麼工業,為什麼社會福利會那麼好
這是因為他們的經濟相對而言是不錯的,所以說社會福利比較好。
④ 中國是唯一一個全產業國家,為什麼歐美強國沒做到全產業呢
中國是唯一一個全產業國家這個是有 歷史 機遇的。
中國改革開放前期主要承接的是歐美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的產業鏈轉移,從最基礎的產品開始做起。後期隨著整個 社會 經濟的發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提高,要求我們對產業升級。這一步就需要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了。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國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就讓我們布局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了。
我們可以從最為基礎的產品,逐步做到高端的產品。雖然目前還是不是最強,但一定是面最廣的產業。
而其他國家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優勢。能同中國一樣具有這樣體量的國家有幾個:一是美國;二是印度。但美國由於發展的比較早,他們對於一些低端的產業,根本不屑,這就造成了美國產業的空心化。而印度比中國發展略慢,他們能做的是承接中國產業鏈的轉移,但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印度目前是難以承擔起這種的產業轉移的。
因此,有且只能是中國成為全產業國家了。
歐美國家他們大部分體量不足,而且只想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對於低端產業瞧不上,所以就只能中國來了,也只有中國有這樣的魄力!
我們確實是全世界全產業鏈的唯一一個國家,比歐美的工業產業鏈還要完全,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功績,因為當一個國家快速發展,迅速融入世界的時候,產業鏈幾乎都是健全的,即便不健全,邊邊角角的一些分支產業也不會影響大局。
全產業鏈說白了,功勞是要放在改革開放身上的,但同時也要必須承認,全世界對於當時開放的中國的一種認可,才會把這些產業鏈生產線搬到中國,成就中國這一美名,也成就了世界製造和世界工廠的勝利,但是我覺得並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
因為長期以來只負責加工,只負責貼牌,使得中國企業的利潤微薄,中國勞苦大眾的勞動力在40年的發展不斷輸血給外國的既得利益者,同時也給國內的既得利益者貢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和勞動力,但是那一點工資至今都無法讓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反而那些權貴們動不動就出國轉移資產?貪污腐敗,鄧爺爺曾說,如果貧富差距懸殊,那就意味著開放的失敗,現在想一想,不絕於耳。
回來再說一說全產業鏈的問題,全產業鏈確實是實行工業化的最初以及中間目標,但是全產業鏈並不能保證你的技術生產人員和 科技 不受他國左右,不受他國控制,尤其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一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十億多的人口,全產業鏈可以在表面上達到自給自足,但實際上依然是由歐美國家決定你能否發展。
別的不說,就拿市場來講,中國確實擁有最廣大的產業鏈,同時也有世界上最多的加工工廠生產出來的物品,供給全世界都不成問題,但是現在是西方發達國家動用自己在國際上的權利,被迫讓你與世界市場脫鉤,生產了如此多的東西,人力物力,還有原材料全都已經耗費在哪裡?成本都堆在了倉庫,但就是沒有市場。
國內市場確實可以消費一部分,但是不要忘了我國的生產能力是能夠滿足全世界的,但是現在只有全世界1/5的人口,會不受外界影響的市場,我們根本不能消化自己的產能,這是在經濟方面的,在國家安全方面,我們確實能夠生產發動機,還有一些粗製的晶元等。但問題在於,我們對於他們的生產僅在於模仿和復制,我們會根據發動機的比例擴大,或者是縮小發動機的大小,但是很多關鍵技術和細微的尖端領域,我們一直不知道發動機為什麼是這個形狀的,發動機的內部構件,為什麼是這么安裝的?
很多東西我們都是不知道的,我們只是單純地把它仿造出來,這雖然證明我們工業技術的強大,但是根本不能證明我們能夠真正掌握這些技術核心,而發動機也僅僅是我們受制於人的冰山一角,當然我們可以變得不要臉,把所有的東西都仿造出來,自己用就得了,但是這么做一定會失信於國際,在國際上一個沒有信譽的國家,比一個四處引發戰爭的國家更加遭人唾棄。
歐美發達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其實都是一個領土范圍不大,人口並不眾多的國家,但是他們卻有著共同的信仰和國際價值觀,以及共同的國家利益,所以在討論全產業鏈的時候,我們作為一個世界工廠,作為一個世界制度的後來者,只能被迫遵守,我們只能單槍匹馬的作戰,但是歐美國家,即便有分歧,在核心利益上,也是擰成一股繩的。
所以在討論全產業鏈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夠把歐洲和美國分開來看,甚至也不能夠把歐洲內部國家分開來看,他們是一個整體,而且他們又不僅是一個整體,他們又是一個能夠全產業鏈合作的國家,這既保證了雙方之間在核心利益方面不會起沖突,而且還保證了整個集團范圍內各國關鍵部件的供應,尋求的既是軍事平衡,也是經濟平衡,更是政治平衡。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國家擁有的朋友是否眾多,並不在於你自己有全產業鏈,什麼都能生產,什麼都能消費,而在於你的東西是否能夠得到盟友的認可,盟友的支持,盟友的購買,和盟友的合作,歐美國家就是這樣一個交互的關系,所以不單單是圍堵東方,就是曾經對抗蘇聯,多方之間也依然是一個盟友,而不像與伊朗簽訂的長期條約那樣,更像是一種臨時抱佛腳和被現實逼迫而簽訂的解決之道,為的就是解決燃眉之急,但是,根本不可能起到歐美那樣戰略同盟的作用。
改革之前中國是一個相當落後的國家,雖然地大物博,人們還是很窮困的,常受西方人譏笑。在中國政府給出優惠政策之下,中國改革開放前期主要承接的是西方國家、亞洲四小龍甚至全世界的產業鏈轉移,把一些利潤微薄的產業都移向中國,也把低效的、污染的、有毒的東西拋給中國,自己掌握定價權,坐享更高的利潤,讓中國人為它們打工,而中國從最基礎的產品開始做起。後期隨著中國的改革深入,全面調動人們進入復國的願望,經過四十年的打拚,積累大量的財富,實現小康 社會 ,整個 社會 經濟的發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提高,要求我們對產業升級。
為什麼全世界的產業都往中國轉移,那是人口眾多,各種資源是極其豐富的,還有一個巨大的市場,使得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垂涎欲滴。這就讓我們布局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了--中國實施市場經濟,需要西方國家的技術、管理和資金。
我國可以從最為基礎的產品,逐步向高端產業轉移,生產和出口高質量的產品。雖然目前還不是最強的製造國,但一定是面最廣的產業,覆蓋整個工業體系。這種優勢致使西方國家聯手制裁中國每一次都勞而無功,主要是中國除了一些高精尖產品外,什麼都不用外求,在西方列強的欺壓下,反而激起中國人的鬥志,我們高舉復興的大旗,走進新時代:中國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
我們有很好的 社會 主義制度。莫非定律怎麼說的?「如果一個辦法笨而有效,那它就不笨」。蘇聯的經濟政策或許很笨,但它抓住了工業化的要害——增長。資本主義主導的工業化容納不下工業化創造出來的驚人生產力,非要通過戰爭來解決這個矛盾,蘇聯卻能吃下這些過剩的生產力。機器美國人當廢鐵賣,蘇聯人當寶貝。工程師、技工在美國失業,願意當藍領都沒人雇,蘇聯可以高薪聘請。所以蘇聯駐美國的大使館門外排著長隊要簽證,蘇聯人還挑挑揀揀。這反映在經濟上就是蘇聯的工業每五六年就翻一番,快速追趕上西方國家。西方不斷地把工廠廢棄。所以那時二戰後的蘇聯蒸蒸日上,最後與美國一竟高下,而別的國家卻陷入大蕭條。到了30年代,在沒有任何殖民地的情況下,蘇聯居然變成了世界第二工業國。這說明什麼呀?這說明計劃經濟的作用也非同一般,也能起過重大作用,也能與市場經濟的作用相媲美。也許正是蘇聯人看到了計劃經濟的好處,才一直堅持下去的吧。
這說明什麼呀?這說明計劃經濟具有市場經濟不具備的功能,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也跟市場經濟一樣優秀。由於計劃經濟有種種好處,在我國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縱使實行改革開放也沒有完全擯棄計劃經濟,而實行利伯維爾場化--完全自由市場化。否則,中國的將來不會成為這個樣子的。
比如說我們國家長期實行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有計劃經濟的必要,能集中必要的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目前形勢的需要為著眼點,統一籌劃,全面安排,前後兼顧,著眼長遠,把這些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解決當前的難題,使得我國工業體系建立起來了,紮根於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還有一個好處是整體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能聯合起來按政府的要求去做,參加產業鏈競爭。
2020年,一中國是首先爆發新冠疫情的國家,整個國家全面封廠、封路、封城,很多人宅在家中。受此影響,各個行業的生產一度停滯。考慮到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與全球供應鏈的融合程度較高,這將給全球經濟帶來較大的供給沖擊。
隨著主要經濟體的2019年四季度數據以及2020年1月數據陸續公布,不僅世界經濟復甦的預期終結,而且突然爆發並仍在全球范圍內擴散的新冠病毒疫情打破了短期內國際分工產業鏈的秩序,尤其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也受到最大沖擊,只是沒那麼嚴重罷了,而西方國家,因中國封需,關掉了大部分工廠,中國工廠生產大減或儀停工,結果各種元器件出現斷供的現象,就連蘋果代工廠也只好關停一些工廠,因為它們必須快速補貨,甚至考慮轉向其它國家生產所需的元器件。「一場災難」中國斷鏈危機,全球500萬企業叫苦。
一遇上低潮時,只是讓這部機器運轉慢一點罷了,而並沒有讓它停轉,製造業供應鏈強大。這個完備的工業體系使得我國經濟闖過大大小小的風浪,避免了經濟危機,使得唱空中國崩潰的陰謀屢屢落空。這又顯示了 社會 主義制度的頑強生命力!
國際 社會 普遍指出,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保持自身獨立的同時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也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波蘭、塞內加爾、緬甸、突尼西亞等國政黨強調,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不僅給世界樹立了成功典範,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路徑。法國、羅馬尼亞等國政黨指出,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另一種選擇」。
改革開放充分證明,西方民主模式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並非人類發展的唯一道路。
你好,不是經常說資本無國界嗎,資本趨利性導致它們在全球范圍內獲取生產資料和開設工廠,自己牢牢把握技術專利,控制生產鏈頂端,賺取大部分利潤。 相較而言,發展中國家的場地、原材料、運輸、人力成本比起歐美更低,比如一部蘋果手機在中國生產蘋果公司可以賺300美元,在美國生產只能賺100美元,那肯定拿中國來生產更劃算。
一、我們先來看看,當今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現狀是什麼樣的?可是,這些公司基本只來源於中國與發達國家,也就是其他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在近萬億產值的半導體領域幾乎毫無建樹。
在東南亞,新加坡靠地緣位置富裕起來,韓國靠高新技術實現經濟騰飛,日本讓歐美企業節節敗退,中國台灣把電子產業做到極致,才能從原本落後走向先進。
直到1980年,歐美國家依然還保有強大基礎工業產能,而此時日本與四小龍已經實現飛躍,並且帶動了東南亞。可是東亞島鏈、東南亞諸國的工業化根本沒有沖擊到西方產業,即便是在1990年全世界驚呼「東亞奇跡」時,歐美還依然保有大量的「落後產能」。
二、在我看來,全球化才是真正使得歐美工業衰弱甚至空心化的推手歐美工業的衰弱甚至是「空心化」是近20年才明顯的,也就是中國全面開放大潮下,以龐大體量產生的向心力,即便強如美國也大感吃不消,而一些歐洲小國更是幾乎失去所有的工業生產能力。
起初,歐美等西方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誤以為資本主義是適合全球化的,但是其實資本主義與全球化有著內在的,結構性矛盾。
可是,美國不一樣,美國為了提高收益,變成了資本主義完全體,進行了資本資產化,也就是說美國的資本從掙產業發展為掙錢。
就是這個個大問題,大家都知道資本主義必然會發生經濟危機,每次經濟危機就是一次清算,然後再重新開始,後來隨著蘇聯解體,美國資本資產化,及中國加入世界經濟體系,讓經濟全球化得到極大發展。
經濟全球化給資本主義帶來更快速發展,更強大積累,符合資本主義邏輯的財團變得更高更快更強,不符合中低端產業等的逐漸衰落,這一切都正在加速變化。 可見,並不是西方選擇了空心化,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沒選擇的都衰落了。
三、最後談談,為何全球化為使得歐美的中低端產業逐漸衰弱甚至空心化?這其實是人性和利益的自然選擇,去工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然趨勢。
而歐美等西方國家,因成功於工業化,過早地佔據了當今世界財富的大頭,因此就陷入了玩虛擬經濟賺錢更容易,賺得也更多的怪圈中。所以,它們把功夫花得多,賺得少的工業大部分轉出去,維持一定高利潤率的高 科技 產業,把產業集中於收息收租收利的末產,躺著賺錢,這就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趨勢。
回顧 歷史 ,春秋的中國也是有去農業化,所以管仲踩提出重農抑商的國策,讓國家政策來平衡市場經濟的自然趨勢,穩定了中國 社會 農業發展數千年,看今天,是不是要採用類似的方法呢。
毓美美作答:工業體系不完整不代表產品體系不完整。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生產製造也具備全球化的特性,任何國家是不能完全脫離其它國家而獨立存在的,過分強調全產業鏈全產品全部自產是不現實的,這種閉關鎖國的做法終將使該國與世界脫節,使該國國力衰退。
美國雖不是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但美國的強大之處在於,即便它本國無法生產,但是它可以憑借其強大國力在世界其他國家購得,而我們中國,一旦有無法生產的東西,可能關鍵時候根本買不到。這種被逼無奈的困局,造就了我國遍地開花的工業結構。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個體,逼急了,任何困難都能想得出解決方法,方法總比困難多,這是這些年造就我國全產業鏈的真實寫照。中國的完整工業體系正是當年落後的工業水平和國際環境逼出來的。
只有工業化全產業鏈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唯有逆天的全產業鏈才能解決十幾億國民的吃飯問題。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苦難行軍雖然異常艱苦,但是卻幫助這個民族驅散百年屈辱的陰影,淬煉出民族的自信與尊嚴。勤勞隱忍的中華民族的精神特性,國民之奮發圖強程度堪稱世紀經典,吃的了任何苦,方才造就今日大國的製造奇跡。
對於中國全產業製造的能力與水平我們既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說我們已經超過歐美國家的工業設計能力,那叫盲目樂觀,說東南亞等國家製造業已經超越中國製造產業鏈那叫盲目悲觀。人口基建,工業配套體系、技術實力以及穩定的匯率,使得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地位無可撼動,面對一些高精尖產品的製造史,中國仍是最好的選擇。
國內擁有14億人口,消費市場和潛力巨大。全產業鏈布局意味著海量的市場收益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個驅動力非常大。加上國際 社會 、文化的因素,更促使國內堅定的自主研發。擁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成為 科技 強國,是我們更高的追求,也是步入強國之列的必經之路!
分享點亮生活,歡迎加關注,感謝留言交流!
你知道現代工業的全產業需要多少工業人口才能支撐嗎?接近2億工業人口!美國也才僅僅接近!按照專家的測算,由於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需要超過3-4億的產業人口才能支撐完整的全產業,所以有人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只有中美有機會,而中國可以單獨完成,美國還必須聯合盟友。其它國家要麼搭上中美快車要麼吃完飯歇歇吧!
這個主要還是得益於這么多年全球化發展分工的結果。
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當中,歐美發達國家逐步逐步把低端製造業遷移到發展中國家,自己只保留高端製造。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聚焦高附加值的加工製造部分,而把生產率比較低,污染比較重,資源消耗比較多的低端製造部分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一方面,享受整個產業鏈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潤,同時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污染。另外,低端製造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匹配本國的生活水平,因為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不足以支撐低端製造產品的競爭力。
中國建國之後,以蘇聯老大哥的援建為基礎,初步在東北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並逐步發展完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逐步地利用外資建立起了低端的加工製造產業。2000年之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不斷的發展,產業更新換代明顯,在這個基礎之上也逐步逐步建立起來自己的高端的製造產業。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仍然是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的布局。
這個也是目前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地方。
這個就有點吹了!唯一一個?你信么?就問你色青你有沒有?高端光刻機有沒有?有全產業鏈根本沒啥驕傲的,做大做強產業鏈才有用,人家根本不屑擁有那些低端產業鏈。
我們要客觀看待全產業鏈,既不能過高估計,也不能妄自菲薄。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全產業鏈也是被逼無奈。一些高精尖的產品要麼不賣給你,要麼過於昂貴。通過這些年艱苦卓絕的國產替代,我們的產業鏈才逐步走向健全的。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產業鏈是中端產業鏈,而不是高端的產業鏈。在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不進則退,稍不小心,有些產業又可能變得落後。
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產業分工優勢互補,這是比較合理的規劃。人才交流和思維激盪,使他們更容易在新領域取得突破。
我們要非常謙虛地汲取他們西方的優點。變人口優勢為人才優勢。變勞動力紅利為工程師紅利。最終實現變人才優勢為頂級科學家優勢。從科學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那時我們就不用在乎什麼全產業鏈了,目光所向,便是極致!
因為不掙錢的產業。人家就不做了。他們國家人工費太高。做出來的比進口的貴的多。所以放棄了。就不全了。
⑤ 歐洲為什麼要再工業化請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近年來,歐洲國家普遍「去工業化」,西班牙等國工業地位不斷下降,產品國際競爭力變弱。歐債危機全面爆發後,「去工業化」致使抗危機能力不足這一弱點充分暴露,因而重歸實體經濟,推進「再工業化」戰略被歐洲各國提到產業結構調整的議事日程上來。「去工業化」成普遍現象
歐盟大部分成員國或多或少存在「去工業化」現象,其中以西班牙、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尤為嚴重,主要涉及紡織與服裝業、汽車等行業。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從1996年到2007年,工業占歐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1%降至18%,工業部門吸收的就業人數從20.9%降至17.9%,這意味著歐洲人因為「去工業化」失去了280萬個就業崗位。
西班牙IE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龐比隆在對比西班牙宏觀經濟相關數據後發現,1970年西班牙工業和能源產業佔GDP的比例為34%,服務業佔46.3%,而到2010年,這一比例分別為15.6%和71.6%。
導致歐洲國家「去工業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產業的崛起是一個帶有共性的因素。具體到西班牙則有其特殊原因。首先,西班牙中小企業多,普遍具有創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勞動密集等特點,非常容易轉向勞動力更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其次,西班牙長期缺乏對具備發展潛力的產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在1997年至2007年的房地產泡沫期間,大量資本和就業流向地產建築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去工業化」的勢頭。
瑞典也曾經走過很長一段「去工業化」道路。20世紀70年代後期,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給瑞典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帶來沖擊,瑞典的製造業雇員人數大幅減少。到2008年製造業雇員人數僅為70萬,不到全國勞動力的20%。同時,工業品價格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而走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不斷減少。
弱化實體經濟降低抗衰退能力
整體來說,「去工業化」並未動搖歐盟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體的地位,但歐盟智庫「羅貝爾·舒曼基金會」專家讓—弗朗索瓦·雅梅說,盡管歐盟工業競爭力尚存,但就業流失嚴重,這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龐比隆認為,「去工業化」不僅削弱了西班牙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對國內就業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過去4年,西班牙共失去了80萬個就業崗位,特別是在世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這無疑大大削弱了西班牙應對危機的能力。
瑞典的案例則更有借鑒意義。由於及早意識到「去工業化」的危害,瑞典政府重新加大對工業投入。瑞典在《2010—2011年度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排名第二,超過新加坡和美國,這與其「再工業化」密不可分。據瑞典中央統計局預測,今年瑞典工業領域總投資將達532億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6.74瑞典克朗),比去年增加10%。預計2012年工業投資還將增加7%左右。
重視製造業是德國的傳統,也是政府、企業和工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政府定期同「研究和創新專家委員會」舉行會議,分析工業國家發展現狀和德國技術生產趨勢。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英美製造業部門大量裁員,而德國通過政府扶持和補貼等手段,盡量維持製造業的就業穩定,這是危機過後德國的研發密集型製造業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因為「資本沒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師一旦被解僱就很難重返崗位了。
「再工業化」主打高端製造業
面對「去工業化」在產業結構和就業方面帶來的威脅,歐盟委員會幾年前提出了歐盟工業政策的方向與目標,其重點是促進創新,並啟動了以下方案:2007年成立歐洲研究理事會;2008年建立歐洲創新技術學院;實施聯合技術倡議,研發如衛星監測環境與地球安全、微電子工藝燃料電池、葯物創新等技術與工藝,以提升「再工業化」進程。
「去工業化」嚴重的西班牙也制訂了「再工業化」援助計劃,旨在推動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實施支持高技術和高生產力的工業計劃以創造就業。2011年西班牙政府共收到了2412份援助申請,受理908份,撥付的援助金額達4.624億歐元,這些援助將帶動16.8億歐元的投資並創造直接就業崗位4676個。
瑞典政府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也引導企業將高新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領域,大力發展電子、環保、能源、生物、制葯等高端製造業,愛立信、ABB、SKF等老牌企業煥發出新活力,走上「再工業化」之路。
瑞典工會組織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林德指出,這種製造業的再次繁榮被一些學者稱為「積極的去工業化」,而從生產率及其在實際GDP中所佔的比重看,這其實就是「再工業化」。「再工業化」代表歐盟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高端製造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⑥ 美女很多礦產豐富的歐洲國家,經濟實力為何很弱
在很多的眼中,歐洲的國家由於工業發展得早,因此其工業水平一直處於社會的領先位置,所以一般而言,這些國家都是發達國家,或者富有程度至少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歐洲也存在著貧富差距大的現象,雖然有著英法德等經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的國家,但是也有貧窮的國家,如摩爾多瓦便是其中之一。這個國家之中,美女很多,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卻比非洲還要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之前為了發展,摩爾多瓦還曾經將美女當作自己國家的戰略資源,因此很多西方國家都會到這里來買賣美女。不過後來,摩爾多瓦發現了這個發展方法並不妥當,適時停止,轉而開始保護自己國家的美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