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中國工業如何促進改革開放

中國工業如何促進改革開放

發布時間:2023-06-14 12:58:57

❶ 當下中國應該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強國夢

1.堅持改革開放原則。只有堅持改革,不斷改進,才能使工業發展更加有序高效
2.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要不斷創新,走我們自己的中國工業化發展道路,掌握原創技術和核心技術,才能不再受制於人。
3.不斷引進新技術,更要走出去。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借鑒成功經驗,把市場擴大到國外,拉動外需 ,增加知名度和認可度。

❷ 關於中國工業改革的資料

中國的工業規模化建設歷來就是中國社會各項改革重中之重的問題。自1949年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後,藉助前蘇聯的工業生產模式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建設,但是,由於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業建設帶有很強的政治目的性,因此,我們的工業生產便難以適應社會的經濟生活。1978年以來的市場經濟改革,使得眾多的國有工業企業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經營體制的問題,二是自身發展的問題。20餘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使得我們的工業企業在經營體制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能夠按照市場的需要進行生產。但是,我們依然面臨著工業企業自身發展的嚴峻問題。

改革開放的20餘年間,我們引進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進行股份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醫療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等,各種體制、制度、規則、方法的研究、探討、論證和試點,卻都很難涉及到多少思想觀念的深刻轉變,缺乏核心思想的指導,迷戀於方式化的改革,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改革呢?今年年初,在清華大學現代管理學院舉辦的「十一五計劃經濟改革」研討會上,一位學者就指出:應該把「改革」二字換成「改良」或「改進」才更為貼切。的確如此,僅僅是脫掉舊衣服穿上一件新衣服,是稱不了「革」的。改革,尤其是我們的工業企業改革,由於歷史性的原因,更需要我們進行思想層面的變革。

我原本是學工科的,具體地說就是機械鑄造,在學校學習期間,了解到很多機械化造型生產,諸如:無箱擠壓式造型、多觸頭高壓造型以及各種振動造型機等等,這些也都是國外六七十年代的生產水平。90年
畢業進入一家3000餘人的國有中型企業,實際的鑄造生產令我詫異,還是處在一種較為原始的手工造型的鑄造生產。為什麼沒有發展呢?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機械造型呢?機械造型生產不僅僅是生產效率高,在生產質量上,也能解決手工造型經常出現的,諸如:砂眼、掉砂、尺寸誤差和鑄件表面質量等等的質量問題。一位老工程師帶我到一處廢料場,指著一堆銹漬斑斑的堆積物說:「這就是你想要看的造型機,花了好幾十萬,安裝後總是出問題,人們也不太習慣,耽誤生產,最後還是扔掉了。」。由手工造型的生產狀態躍遷到機械造型的生產狀態,是完全不同的生產組織管理,這是一種改革、一種發展的實現。改革需要有信心、需要有明確的目標,更需要更新觀念,克服舊有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唯有這樣也才能夠改革成功。那時,企業正在大力實施全面質量管理,陳舊的質量觀念,先進的質量管理制度,其結果也就不難想像了。

按照社會協作論的發展理論,只有具備自組織的良好形態,從外界引入的激變條件也才可能促使協作組織整體性的發生生存狀態的躍遷式改變。自組織的良好形態表現在:信息交流、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等文化特徵上。尤其是價值觀念,它給人們提供好與壞的區分標准,為我們的社會行為提供目標和方向。探索真理、認識自然才是我們社會發展真正的源泉動力。

中國傳統的經濟社會是一個以農耕手工業為主體化的經濟社會,1949年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後,也才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建設,我們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則是基於人力勞動的認識上,以生產勞動認識為核心的價值觀念體系,諸如:生產效率的觀念、生產質量的觀念、分配原則等等,對中國的工業生產、工業企業管理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隨著社會發展、工業進步,工業生產以人力勞動為主體化的特徵被機器設備化的協作生產所替代,人的作用則是對機器設備的控制操作。現代工業企業管理大多是依據控制論的思想原理,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反饋,以動態化的排除各種干擾因素影響,追求穩定狀態的控制過程。值得特別注意的就是,這是區別於靜態化的生產技術方式的勞動創造。我們特別關注科學技術、生產技術、管理方法等等的人的行為方式,正是基於一種對工業生產的錯誤認識,或者說行為方法決定論的錯誤思想。

工業生產更集中的體現出人對自然的把握,人對自然的把握是基於人對自然的認識。如何把握自然,並不是取決於人的行為方法,更多的是與自然的屬性密切相關,如何認識自然,認識自然的哪些屬性,這也涉及到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然觀念。由於涉及很多問題的研究,這里也就不再贅述了。

中國的工業企業與國外先進的工業企業相比,表現在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等方面。還是讓我們進入具體的案例首先對生產效率進行分析。

這是一家中日合資從事鑄造生產的小型企業,七八年前從日本引進一套樹脂砂造型生產線,參考日本企業的生產工藝進行安裝,並選派人員去日本研修。安裝後,經過調試及試生產運行,進入正常生產後每天的產量達到20箱,企業為了追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把該生產線配備的6人減至4人(減員增效的具體體現)。但是,同樣的一條生產線在日本的日產量卻達到80箱,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呢?其實在很多外資企業的管理中,並沒有勞動生產率的指標,而是產能指標。產能指標核定出單位時間下生產系統的理想產量,在實際生產中,究竟多大程度上發揮設備的使用效能,以此來考察實際的生產效率。以上述為例,該樹脂砂生產線的產能指標為日產100箱,配備10人,也就是說日本企業發揮出設備效能的80%,中國企業僅為20%。

生產效率作為價值觀念的體現,它決定人們追求「好」的方向。勞動生產率表現出生產勞動觀念下的人的行動迅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藉助於減員增效的途徑實現。發揮設備的使用效能,則是通過不斷排除生產中各種干擾因素的影響,促使設備穩定性地生產。前者,把人視為生產勞動的主體,後者,人的體現是在對設備、對物的管理控制。二者在思想認識、行為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同樣對生產效率的追求其結果就是日產80箱與日產20箱的差距。

在系統論的研究中,所謂系統效應是體現在「1+1>2」,系統化的組合並不是系統中各要素的簡單加和。

我們曾經在工業企業中,廣泛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現今又推行ISO9000的質量認證,但是我們推行的結果卻大多隻是流於形式化,並非有效地解決我們的質量生產。早在十多年前,我從一家台資企業的公司廠報上了解到台灣企業致力於質量管理的一些情況。許多台灣大企業很重視企業文化,他們邀請一些社會學家幫助塑造企業文化,樹立良好的質量觀念,以改善「台灣製造」的形象,在他們看來產品質量等同於人的品質。以下關於質量管理發展的五個階段的總結,就是我從這家公司廠報上讀到的,只是內容又做了重新解釋。

1. 質量是檢驗出來的:質量檢驗作為發現質量問題的重要手段,廣泛存在於工業化生產中,圍繞質量檢驗為核心的質量管理,即對質量把關,也已成為工業化生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2. 質量是製造出來的:隨著質量檢驗對質量問題的不斷發現,解決質量問題也就成為質量管理關注的焦點,「快速發現問題,快速解決問題」就是這種質量觀念的集中體現。以這樣的質量觀念主導下的質量管理,產生的結果就是質量問題反復而重復性的出現,難以根治。

3. 質量是管理出來的:工業化生產體現出高度協調化的組織系統,這一生產環節出現的質量問題,往往就會影響到下一生產環節的正常生產,因此,強調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要對質量負責,從物料的管理,生產設備的管理,人員的管理,生產各環節的相互協調等,樹立起質量預防的觀念,這就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它是一個刻意對結果實現的質量觀念。

4. 質量是設計出來的:質量問題的出現不可避免,生產工藝技術上的改進,管理制度上的改進,這些改進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去進行,倡導「持續滿足客戶需求」為核心的ISO9000的質量認證管理就是這種質量觀念的體現,注重各種方式方法的設計和應用,自上而下的監督落實,以客戶對其生產組織系統的認證,建造一個具有持續改進功能的系統組織來解決質量問題。ISO9000質量認證管理不同以往的質量管理就在於:⑴它是通過對一個生產組織系統的深入認識來判定其是否能夠生產出合格產品。⑵這是一種注重過程的質量觀念,區別於強調結果的質量思想。⑶它是開放型的,強調與外界的溝通交流。

5. 質量是習慣出來的:我們如何由手工造型的生產狀態躍遷到機器造型的生產狀態,如何由日產20箱的樹脂砂生產發展到日產80箱的生產水平,如何由質量把關和解決質量問題的質量管理改革到預防質量的全面質量管理和持續改進的ISO9000質量認證,如何由靜態化的方式生產變革到動態化的生產控制,如何由行動迅速的效率觀念更新到具有系統效應的協作組合以追求設備最大化使用的效率觀念等等,變革、發展、改革的實現首先需要我們克服固有的思維習慣、固有的行為習慣,更新觀念更需要一個良好的求知自然、探索真理的社會氛圍。任何一個組織系統都是以其自組織為根基,喪失了自組織形態的協作體系,無論它建構起何種華麗的體制、制度,採用何種高明的方法,也都不會產生出何種效能。

在我們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初期,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在企業實行定額化的管理制度,時至今日,這種定額化的管理制度依然廣泛存在於很多國有企業和一些民營企業中,可以說它很符合中國的現實社會但並不符合現代化的管理思想。究其原因就在於定額化的管理制度乃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價值思想的體現。在市場經濟利益追求的影響下,一些政府機關出於個人和集體的經濟利益的目的,缺乏崗位堅守,喪失執法原則,比如:一些交管部門把罰款作為謀取單位和個人福利的途徑。許多事業單位也因追逐經濟效益,像醫院,喪失救死扶傷的崇高精神,以經濟利益為其救助行為的准則等等。造成這種惡果的原因就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價值觀念的體現。更為具體地說就是利用其崗位優勢的便利,「多勞多得」,來體現所謂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政府機關和其主導下的事業單位是要以維護社會穩定、調節社會生存秩序為首要職責,個人需要樹立以維護社會穩定堅守崗位的價值觀念。據一些媒體報道:拖欠農民工工資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承包商拖欠農民工工資,一些政府機關卻又拖欠承包商的建設款。如此低下的商業信用的經濟秩序能不影響到社會安定嗎?利益化的普遍追求,被一些經濟學家和一些社會學家追捧為利益追逐化時代的來臨,難道這就是我們經濟改革的目標嗎?在維護社會穩定建立良好經濟秩序與利益追逐化的硝煙戰場之間我們究竟需要確立怎樣的價值取向呢?

在工業企業的管理中,穩定化的生產是管理的目標,這就要求個人處在各自崗位上盡職盡責,保質保量地進行生產,其物質化的分配取決於崗位的市場供求化的分配原則,如果他不能勝任該崗位,他也就喪失了在其崗位上的生存體現,不在於他在崗位上勞動數量的多少。個人所做出的貢獻大小,是要體現在能夠促使生產體系狀態發生改變,生產能力得到提高和發展,比如:合理化的建議,一項發明創造等等,這是區別體系正常生產行為之外的一種行為體現,即引入外界的激變條件而促使體系生產發生狀態性改變的發展,一個生產體系本身正常的生產行為是不可能形成生產狀態躍遷化的改變,也只是其生存形式的一種體現。對於這種促使生產體系發生生產狀態改變性發展的行為貢獻,理應獲得獎勵性的物質分配。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曾對社會分配原則進行過討論,提出食功論,即按照對社會貢獻大小進行分配,反對食志說,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按需分配,因為它帶有強烈的個體(個人或某個團體)主觀意願性,缺乏社會公正性原則。

❸ 中國如何走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
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
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
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
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
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
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
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❹ 社會主義的中國在工業化該如何做

中國的工業基礎,是在前蘇聯的支援下建立的。
但是獨立自主的初級工業體系的建立,卻是在文革時期艱難完成的。因為同時期進行的三線國防建設。
但是新中國明顯沒有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不僅是前蘇聯的,還有引進美日德的,總之就是一鍋大雜儈。
真正的完整的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的建立,是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依託龐大的廉價勞動力、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及老一輩人的艱苦奮斗,還有全民義務教育的實行等等,一系列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思想解放等條件加成
即便如此,中國新型工業化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❺ 改革開放推動我國工業化的有利因素

其實改革開放的主要因素是國內因素,要說國外因素當然也有:
1、經濟上 世界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2、政治上 世界格局多極化出現,歐共體(也就是現在的歐盟)、日本的崛起使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沖擊
3、外交上 中國與多國建交,與美國外交正常化,與日本建交等等,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穩定的國際環境

❻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為實現自己的工業夢採取了哪些措施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新中國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平抑物價,統一財經;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先合理調整後社會主義改造;超額完成一五計劃等措施使新中國的工業化全面起步。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基本建設投資近千億元,石油電力工業發展迅速,交通運輸業也有較大發展,但「大躍進」三年造成了我國工業的畸形發展。③文革時期(1966-1976年):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除交通運輸業外其他均處於倒退的局面,新中國工業出現了嚴重挫折。④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以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為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農村中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城市中企業管理體制和所有制結構的變化,沿海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辟,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從而大大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

閱讀全文

與中國工業如何促進改革開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動汽車下長坡掛什麼擋 瀏覽:933
寶馬車的冷卻液多久換 瀏覽:766
寶馬x3進口的多少錢 瀏覽:962
賓士威霆換機油三濾多少錢 瀏覽:33
小孟工業園工廠是做什麼的 瀏覽:75
民政局和工業信息化局哪個競爭大 瀏覽:273
如何防止江夏工業園爆炸 瀏覽:907
涇河工業園廠有哪些 瀏覽:543
如何比較汽車三大件 瀏覽:213
賓士在哪裡開車門 瀏覽:865
泉峰新能源工業區屬於哪個區 瀏覽:886
新款賓士e有哪些問題 瀏覽:413
寶馬裝道可視360全景要多少錢 瀏覽:260
2021蘇州工業園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798
冬天汽車開多久水箱風扇能啟動 瀏覽:920
工業sd卡是什麼意思 瀏覽:408
奧迪車型如何連接手機導航 瀏覽:16
汽車什麼叫包牌 瀏覽:366
汽車補漆藍色多少錢 瀏覽:30
汽車動力排量怎麼調節 瀏覽: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