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看待工業新經濟

如何看待工業新經濟

發布時間:2022-03-11 17:28:29

⑴ 與新經濟相比傳統工業有哪些弊端

高新技術產業 特點: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往往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具有高於一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核心: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屬於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而且必須包括高技術領域中處於技術前沿的工藝或技術突破。根據這一標准,目前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

⑵ 1921年新經濟政策的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如何評價新經濟政策 快快快

方面:
農業
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工業
部分恢復私營經濟,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
貿易
允許自由貿易,恢復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製
如何評價新經濟政策
現實意義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第四,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長期意義
在軍事共產主義不適應新形勢的條件下,在總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經驗的基礎上,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它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膽探索,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一次積極完善,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以及現實啟示意義[11] 。
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靈活運用,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經驗基礎,歷史價值十分突出。目前的成果大多是通過「新經濟政策」對我國的影響以及通過歷史事件的相互關系,推斷「新經濟政策」的發展過程以及終結的原因,缺乏歷史資料的支撐,缺少對「新經濟政策」發展過程及真正終結原因的確切研究,多數學者較多強調的是當時國際國內的社會歷史條件,許多論著已分別從當時國內外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然而迄今研究者並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蘇聯解體後,長期封存的大批檔案材料終於可以揭開其本來的面目,還歷史一個真相[11] 。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事求是和科學的態度對待「新經濟政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本文以俄羅斯最新解密的檔案資料為基礎研究「新經濟政策」這段歷史,目的在於回顧這一段歷史片段、審視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歷史根源、剖析其失敗的原因以及對整個國家的影響,總結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教訓,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⑶ 如何看待新工業革命對需求和供給的差異

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是也為人類帶來了災難.經濟領域:生產力極大的提高;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工業結構發生了變化.政治領域:是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消極的影響:就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本身而言,他使農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工業革命伴隨著圈地運動,加速了農民的破產.第一次工業革命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⑷ 如何看待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大國紅利」。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10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發展紅利」。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一屆政府將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14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⑸ 怎麼理解信息時代的新經濟

當今世界正處在信息時代,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很多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同時也是實現綠色的經濟崛起的重要途徑。作為信息革命在經濟領域的偉大成果的信息經濟,是通過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兩個相互聯系和彼此促進的途徑不斷發展起來的。所謂信息經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為物質基礎,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於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最典型和最基本的特徵是知識作為生產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識廣泛地滲透到會一切經濟部門中去,而且知識本身也成為一種更加市場化的產品。

⑹ 試論述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對工業設計活動帶來的影響和推進作用

工業設計活動
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工業設計的設計方式和設計對象 ,設計方法從原來的的手繪、油泥變為3d、cad乃至後來虛擬現實、逆向工程,不單是設計方法的演進,更是將設計師、工程師各類設計活動相關人群和設計部門至於相互聯系充分溝通的關系之中,而設計方法的發展也開拓了設計師的想法。設計程序得到了極大的優化整合,從而使產品設計的過程更為周全完整和科學。
另外,由於互聯網的興起,新媒體的風靡,設計的對象也由原來的產品擴展到了網頁設計、交互設計等領域。

⑺ 新經濟政策為什麼不能適應工業化

你的問題沒有具象化,所謂的新經濟政策是什麼
試著答一下吧,我們的經濟政策實際上從前也不太適應工業化,本質上工業化就是標准化下的機器生產。經濟政策不適應工業化的主要部分是不能適應工業化的標准化,因為只有市場經濟的自主產生的標准才是適應市場的標准,經濟政策需要做的是管理市場底限,比如安全性環保,但是我們很多的標準是干擾市場運行。
所以,不能適應工業化的原因是超越了管理底限。

⑻ 如何抓好新形勢下工業經濟的思考

第一,要清醒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從社會結構說,任何社會都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的經濟基礎、政治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統一體。其中,作為統治階級意志集中體現的意識形態是整個社會機體的靈魂,它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提供理論依據、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從共產黨執政地位說,正因為意識形態能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提供理論依據、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意識形態工作就關繫到黨和國家的全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順利發展,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這對於黨的執政地位的維護自然十分重要。從綜合國力構成說,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是綜合國力構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軟實力,它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我們集中精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意識形態工作。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的事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全面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從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規律說,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歷來是敵對勢力同我們激烈爭奪的重要陣地,敵對勢力要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突破口,先從搞亂人們的思想下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內的蘇聯的解體、東歐的演變就是有力證明。

第二,要科學把握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形勢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意識形態領域面臨世界范圍社會思潮激盪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正確認識和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形勢極為重要。要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這些年來的酣氦豐教薟寄奉犀斧簍總形勢有個全面判斷。從主導方面看,黨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面對信息化、經濟全球化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許多新情況、新變化,全面推進理論武裝、新聞宣傳、文藝出版、思想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文化體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得到鞏固。另一方面,各種敵對勢力加緊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國內也出現了一些噪音雜音,既有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論,也有否定改革開放、否定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論,對此決不能掉以輕心。再次,要清醒認識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活動的特點:一是各種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組織越來越周密,方式越來越多樣;二是他們總是拿自由、民主、人權、民族、宗教這些議題大肆炒作,鼓吹普世價值(實際上是鼓吹美國的價值),利用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動,對我們黨和國家進行造謠攻擊;三是他們的基本手法是把個別問題擴大化、把單一問題復雜化、把一般問題政治化,,最終把所有問題都說成是我國「社會制度弊端」造成的,始終把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四是他們利用媒體特別是互聯網等現代媒體作為滲透的重要渠道,散布大量有害信息,極力抹黑中國、醜化中國、妖魔化中國。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認識和冷靜分析。還要清醒認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復雜形勢。高校處在意識形態斗爭和較量的前沿,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難度很大,高校的思想理論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第三,要大力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與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斗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表現,也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任務。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主要方面的建設。

大力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不去佔領,資產階級、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必然會去佔領。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堅決反對「意識形態趨同論」和「意識形態終結論」。許多西方學者站在各自不同立場,對意識形態進行研究,並提出相應的理論,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意識形態趨同論」與「意識形態終結論」。「意識形態趨同論」故意抹煞各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根本區別,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隨著發展,相似點越來越多,兩種制度和意識形態可以相互妥協、交融,直至趨同。20世紀50年代以後,「意識形態趨同論」向完善、成熟的理論形態發展,並且為資本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提供理論說明,其實質在於把社會主義演變成資本主義。20世紀30年代,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最先提出了「意識形態終結論」,他認為意識形態是「烏托邦」,應當把它「排斥」或「置於一旁」。二戰以後,一些西方學者掀起了否定意識形態的高潮,提出要把意識形態從「西方社會中排除出去」。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後,「意識形態終結論」更是甚囂塵上。「馬克思主義已經死亡」、「共產主義已經死亡」等類似的標題和口號在歐洲國家出版的一些論著和報刊中隨處可見。某些別有用心的西方政客大肆吹噓資本主義的「勝利」,宣告馬克思主義已破產」,稱「20世紀是最後埋葬共產主義的世紀」。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也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最後一個宏大的意識形態就要終結」,人們的思想觀念將在沒有黨派和階級性的社會共同意識中統一起來。

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來,「意識形態終結論」的荒謬性不言而喻。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是一定階級、國家和政黨根本利益的體現。只要階級、國家和政黨還存在,意識形態就不會「趨同」,也不會「終結」。因此,無論是「意識形態趨同論」還是「意識形態終結論」,其實質是要消除、否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以實現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一體化。因此,我們要堅決抵制和反對「意識形態趨同論」、「意識形態終結論」等錯誤觀點,在這個關系社會主義存亡的問題上不能有任何含糊。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重視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力量建設。值得重視的是,目前在我國某些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教學中,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盛行,馬克思主義往往被邊緣化。本應作為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的高校,有些成了錯誤思潮傳播的場所,這對社會和青年一代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對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大學,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佔領這個思想文化陣地,堅定不移地強化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指導地位,加強校報、校刊、校內廣播電視和學校出版社的建設,嚴格社團、課堂、講座和網路的管理,堅持研究無禁區、講課有紀律,堅決反對否定、詆毀、淡化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傾向,絕不以任何理由為借口,給錯誤思想提供傳播渠道,以確保導向正確。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特別是要充分調動和發揮高校廣大理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高校建設成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要組織高校理論工作者開展聯合攻關,及時總結我們黨帶領人民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努力拿出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理論成果。要組織高校理論工作者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大力促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理論體系。努力在高校造就強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為其提供良好的條件,以便他們充分發揮在鞏固馬克思主義陣地中的作用。

第四,加強黨對宣傳文化教育單位的領導

中國的一切問題,關鍵在黨。在這方面,首先要按照中央要求配備好領導班子。各級黨委重視選拔培養意識形態領域領導幹部,配備好領導班子,確保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人手裡。並且要求各級領導班子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原則,管好自己的隊伍。要求宣傳文化教育單位領導幹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看好自己的陣地。要明辨是非,旗幟鮮明,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問題,要理直氣壯、敢於負責、及時處置,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不能敷衍塞責、互相推諉、任其蔓延,決不給錯誤思想觀點提供傳播渠道,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其次,要切實把意識形態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自覺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經常分析意識形態領域的形勢,及時掌握思想理論動向和社會輿情動態,及時發現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認真總結黨做意識形態工作的成功經驗,深入研究信息化、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意識形態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研究和探索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途徑和辦法,不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駕馭意識形態大局的本領和能力。再次,要做好新形勢下知識分子的教育引導工作。知識分子在意識形態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識形態工作,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知識分子工作。我們黨一貫重視對知識分子的團結、教育和引導工作,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更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這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首當其沖的是,要高度重視在知識分子中培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努力造就政治堅定、與黨同心同德、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理論家、思想家。這是黨在知識分子中最堅定的依靠力量。應該說,這個問題目前還未引起所有宣傳文化教育單位領導的重視,有的領導做得很好,有的負領導責任的同志卻至今是見物不見人,甚至沒有想到在這方面要做些什麼。這是一些單位多年淡化意識形態的表現,應得到糾正;同時要正確把握思想理論建設中一些重大關系,即正確處理學術自由和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關系,正確處理一元指導思想和文化多樣性的關系,正確處理先進性和廣泛性的關系,正確處理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關系。正確處理這些關系對團結大多數知識分子關系極大;要善於適應新的形勢,鼓勵和引導廣大知識分子堅持「二為」方向;要支持我國學者加強對外學術交流,不斷增強在國際學術論壇上的話語權;要多聽知識分子的意見,特別是有重大影響的知識分子的意見,加強思想引導,主動提供服務。即使對那些有不同意見甚至發表過錯誤觀點的知識分子,也要多做教育引導工作,從政治上關心和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把知識分子團結和凝聚在黨的周圍,發揮他們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的作用。

⑼ 產業經濟學如何理解新經濟

摘 要:21世紀初我國產業發展已進入了以數量擴張為主轉為以素質提高為主的新階段,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轉為相對過剩,由解決比例失調轉為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面臨著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壓力。經濟發展趨勢對產業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對此,應確定未來產業結構政策的目標方向,選擇適宜的政策,以促進21世紀產業發展。

關鍵詞;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發展趨勢

一、21世紀初的產業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產業發展實現了從少到多的轉變。從「十五」開始我國將實施第三步戰略目標,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實現從低到高的轉變,在整體素質和效率方面,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一)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新特點

1.產業發展己進入以數量擴張為主轉為以素質提高為主的新階段。我國產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除少數行業外,已主要不是在生產能力和產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在生產技術水平、產品品種和結構、單位產品物質消耗、勞動生產率方面的差距。今後我國產業發展的任務已不再是追求數量擴張,而是要在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和效率上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為此,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以數量擴張為主轉向以提高產業素質和產業增長質量為主。

2.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轉為相對過剩.目前我國大多數產品的生產能力已超出了市場需求而出現相對過剩,這是導致我國加工工業過度競爭,企業效益大幅下滑並造成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造成相對過剩的根本原因是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適應。2l世紀初我國將全面邁進小康階段,人們不僅要求商品數量的滿足,更要求質量檔次的提高,花色品種的增加,服務水平的上升。所以,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的步伐,使之與需求結構的變化相適應是解決生產相對過剩問題的根本途徑,

3.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點由解決比例失調轉為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從目前我國產業運行實際來看,各個產業之間比例失調的狀況已不明顯,結構性短缺的矛盾基本消除。當前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發展水平上的矛盾。表現在: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產業的比重低;企業生產和銷售的市場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低,產品結構落後。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一方面必須加大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的力度,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此帶動整個產業的結構升級。在21世紀初,我國的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將進入以高技術化、高加工度化的新階段。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工業新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噴漆怎麼配 瀏覽:846
寶馬x1防盜螺絲放有什麼用 瀏覽:568
工業對大氣有什麼危害 瀏覽:309
賓士錄像時怎麼錄音 瀏覽:218
長沙工業產品認證要多少錢 瀏覽:317
汽車補漏液加了以後多久能開車 瀏覽:1003
新款賓士e300l在哪裡取電 瀏覽:612
奧迪a3副駕頭如何拆卸 瀏覽:291
提賓士e送什麼 瀏覽:693
奧迪送的4年6次保養有哪些項目 瀏覽:771
買汽車坐墊套在哪裡買 瀏覽:341
四川哪裡工業廠多 瀏覽:986
一汽奧迪a6l價格多少錢 瀏覽:270
台州椒江太和工業區怎麼去 瀏覽:629
佛山工業碎鐵金屬回收多少錢一斤 瀏覽:966
汽車鑰匙用多久會沒電 瀏覽:925
曲周高開區工業地一畝多少錢 瀏覽:120
在工業上的二甘醇胺是什麼 瀏覽:776
汽車品牌日系車有哪些 瀏覽:28
家裝正在施工業主應該怎麼發微信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