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蘇聯為什麼成第二大工業國

蘇聯為什麼成第二大工業國

發布時間:2023-06-07 13:42:02

⑴ 蘇聯是屬於工業大國還是屬於工業強國

其實個人認為蘇聯不僅僅是工業大國,同時也是工業強國,蘇聯最後解體,不是工業本身問題,要知道蘇聯工業,代表性領域,比如航空航天、船舶製造、重型機械等都很強,有些確實比美國差一些,但是那也算世界第二,例如蘇聯已經開始量產航母。

⑵ 為什麼斯大林可以在短短十幾年間,將蘇聯建設為世界第二強國

1924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到蘇聯衛國戰爭前夕,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蘇聯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為什麼斯大林可以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讓蘇聯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呢?

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

⑶ 蘇聯迅速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亮點是什麼

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顯著優點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特別是在建設時期,社會主義體制是國家建設的一個強力助推器。
1928~1937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1932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的工業產量已從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第二位。

⑷ 蘇聯是如何「奇跡般地變成了一個工業化強國」的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20世紀3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有何突出特點 [ 標簽:社會主義 工業化,蘇聯,工業化 ] _|.黑栢配≒ 回答:1 人氣:1 解決時間:2008-06-29 18:00 滿意答案蘇聯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使機器大工業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占優勢地位的過程。1925 年12 月俄共(布)「十四大」通過了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路線,確定把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裝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裝備的國家。1926—1928 年,是蘇聯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在此期間,一方面進行工業建設,另一方面探索工業化的道路,制定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政策問題上,黨內進行了不同意見的爭論,最後確立了斯大林的主張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統一計劃,集中管理,實行高積累、高速度,迅速消滅非社會主義經濟成份。1927 年12 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的指示」的決議,指出計劃應注意消除國民經濟中的不平衡現象,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積累與消費等比例關系,但強調高速發展重工業。根據決議精神,並考慮到某些無法預測的客觀條件,國家計委起草了兩個「一五」計劃(1928—1932)的方案即最高方案(又稱最佳方案)和最低方案(又稱初步方案)。最高方案比最低方案的指標高20%。在領導機關審查討論時,布哈林、李可夫等人贊成最低方案,主張工農業的均衡發展,但遭到斯大林的批判。1929 年4 月,黨的第十六次代表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最高方案,5 月經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批准。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6469500 萬盧布。經過蘇聯人民的艱苦努力,「一五」計劃提前9 個月完成。1932 年工業總產值比1928 年增長了102%,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70.7%,但消費資料生產只完成計劃的73.5%,農業產量下降到歷史上最低水平。從1933 年起開始實施「二五」計劃(1933—1937)。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1375 億盧布,並要完成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考慮到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計劃把發展輕工業放在重要地位。計劃規定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16.5%,其中輕工業為18.5%,重工業為14.5%。「二五」計劃也提前9 個月完成。在「二五」計劃期間有4500 個工業企業投入生產,工業產量比1932 年增加120%。但由於種種原因,輕工業和農業分別只完成計劃的85.4%和76.9%,而重工業完成121.3%,因此農輕重比例失調情況沒有解決。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蘇聯基本上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消滅了工業中的非社會主義成份,使蘇聯的工業總產值由原來的世界第五位和歐洲第四位躍居為世界第二位和歐洲第一位。

⑸ 1937年美國,蘇聯工業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一,第二的直接原因

蘇聯是因為一戰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土地革命和國有化積累了初始資本,通過計劃經濟,由中央政府協調,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實現了工業化,再加上蘇聯國土面積遼闊,資源豐富,人口數量也不算少。而美國則是先天條件非常優越,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和素質都比較高,
而且加上戰前的西部開拓和對外戰爭等等完成了資本的初始積累,又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一戰這兩個大契機

⑹ 蘇聯是如何崛起的僅用20年時間成為超級大國

一戰末期,沙俄爆發了二月革命,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不久後又爆發了十月革命,沙俄進入蘇聯時代。從20世紀10年代一直到30年代末,蘇聯一直大力發展工業化,到了二戰爆發前蘇聯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大國。然而出現這樣的情況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因為由於自身的環境以及技術發展的限制,19世紀末的時候俄國的國力就已經大大落後歐洲各國列強,而且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俄國基本上是油盡燈枯了,以至於引發了革命。蘇聯誕生初期,由於白俄之困再加上列強的封鎖,蘇聯幾乎沒有實力可言。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蘇聯僅用了20年就逆襲了,那麼蘇聯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點,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普及。俄羅斯地處歐洲文明圈邊緣,自然環境惡劣,沒有較好的出海通道,依然保留著極多的農耕時代殘余,因此其文明發展水平遠落後於其他列強。只不過俄羅斯憑借巨大的體量,彌補了質量的不足,才維持了列強的臉面。

不過,隨著19世界下半葉工業革命成果大范圍的普及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歐洲文明整體躍進,英、法、德、美等國因機器大工業國力得到質的突破。而俄羅斯因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後的社會結構,在機器化大工業模式的轉型初期遠遠落後於其他列強的腳步。太過落後的文明質量,已無法用規模優勢進行抵消,因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淪為「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

不過,在布爾什維克崛起時,情況好轉。蘇聯於1922年正式成立,距18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過去半個世紀。

50年的時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端技術變得更為成熟,推廣和普及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和實用性大大提升。這對於俄羅斯而言是個好的局面。

俄羅斯地處苦寒之地,自然環境惡劣,導致一些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較難在俄羅斯運用——比如鐵路,惡劣的環境大大增加了技術難度和建設成本。這也是俄羅斯在19世紀後半葉中衰落的一個主要因素。

但到了20世紀20年代,機器化大工業技術逐漸成熟,成本降低。使俄羅斯具備了大范圍運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可能——西伯利亞鐵路就是在1916年全線通車的。

俄羅斯終於等來翻身的機會。擁有兩千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俄羅斯,其地緣潛力是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的提高,讓俄羅斯有能力對大量凍土荒漠進行初步的規模工業開發,也讓俄羅斯的地緣潛力變現,國力得到大幅提升。

當然,蘇聯的崛起除了客觀物質層面的因素外,還離不開蘇共自身。

第二點,蘇共採用極端暴力的方式,顛覆舊有社會關系,建立以工業化為標準的社會結構。蘇共提托社會下層民眾,以暴力革命奪得政權。這樣的方式雖然用最短的時間一舉清除了原有社會關系和組織架構,但也存在著弊端。那就是,這樣的方式過於殘酷,短時間內會給社會帶動極大的動盪和經濟損失。因此,如果只是普通的政權更替,暴力革命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蘇聯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取代了沙俄。沙俄因經濟基礎層面保留大量農耕文明殘余,所以其內部的利益集團也是基於這種經濟結構建立,並構成政權統治的根基。

落後的利益結構決定其必然成為俄羅斯大規模工業化的絆腳石——工業取代農業時,自然會嚴重損害利益集團的原有利益,而農業轉型到工業新的經濟結構並不能保證其利益和社會地位,所以,他們抵觸經濟轉型。

如果不是用暴力革命,而是採用內部改良或較為溫和的革命,俄羅斯的工業化革命將會受到利益集團的阻礙,那麼自然就嚴重阻礙了俄羅斯的快速崛起。

因此,暴力革命是讓俄羅斯快速崛起的一劑良葯。

當然,暴力革命在短時間內,快速消耗了國家的財富,因此,一個家底殷實的國家,採用這樣的方式並不劃算。

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家底並不豐厚。工業化轉型的遲滯讓俄羅斯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國力就不斷頹靡,在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消耗,讓俄羅斯幾乎山窮水盡。因此,對於窮家破業的俄羅斯來說,暴力革命並不會讓其受到太大的損失。因此,布爾什維克的暴力革命,對俄羅斯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第三點,蘇聯的政治體制助推了蘇聯的快速崛起。蘇聯要積蓄國力,就需要在全國搞工業化開發。但這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大多為凍土和荒漠,不適宜人類生存;二是,俄羅斯疆域遼闊,在地緣和人文機構上較為復雜,大量的少數民族缺乏對國家的認同感,集居在各邊緣板塊。

這樣的情況,會讓蘇聯在工業建設和領土開發上,面臨民眾因艱苦的條件和缺乏對國家的認同感,而不響應政府的號召。

那麼,沒有錢的蘇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只能依靠強力政治,用「強力」威懾國民,讓他們必須響應政府的號召——高強度的從事勞作而不敢要求過多報酬。通過這樣的方法,讓蘇聯花費極端的時間,就實現了國家由農業向工業的轉型,從而完成了財富的積累,助推了俄羅斯的快速崛起。

以上,就是雲石君認為的,蘇聯快速崛起的三點原因。其中既有客觀條件,也有蘇聯政權主觀上積極推動的主觀因素。當然,從人文角度出發,蘇聯的一些做法比較極端,但從現實角度來看,也真是因為這些極端的做法,才讓俄羅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深谷中爬出,躍居為與美國比肩的超級大國,在20世紀中後期,與美國一起成為世界的領導者。

⑺ 蘇聯從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變為強大的工業國的原因

1,蘇共確立了從重工業開始,即機器製造業開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正確戰略
2,實行五年計劃,五年計劃保證了在全國范圍內調動了有限的資源支持工業
3,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保證計劃實施
4,在計劃中犧牲農業完成工業的原始積累,實行農業集體化運動,壓低農業生產要素的價格,農民成為向國家繳納「超額貢賦」的「農奴」。
5,新生的蘇聯調動了工人階級的積極性
我自己寫的,可能不權威,呵呵

⑻ 為什麼蘇聯能在建國後短短十年內,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二強國呢

蘇聯成立於十月革命之後,蘇聯成立於1924年。到1936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革命前被歐洲視為落後國家的沙俄,由於種種原因,在短短十幾年裡經歷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首先,沙俄本身工業化水平比較高。雖然俄國在歐洲眼中一直是一個落後的國家,但即使在沙俄時代,俄國的工業化水平在全世界也是比較高的。特別是19世紀下半葉,俄國工業發展迅速。革命後,這些工業基地被接受,這是蘇聯迅速崛起的歷史基礎

第五,斯大林正確的領導也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後人對斯大林,有很多爭議,但沒有斯大林,就沒有強大的蘇聯是無可非議的,十月革命結束後的早期經濟政策是在斯大林時期,國內政局逐漸穩定,蘇聯成為中央集權國家,民族團結得到加強,從而能夠把全國變成一盤棋,按照中央的計劃進行統一規劃和建設,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第六,蘇聯是在一戰炮火下誕生的,革命後經歷了漫長的軍事斗爭,才排除了外來干涉。此後,蘇聯調整了外交政策,沒有繼續一戰前沙俄和英國在亞和歐全境大打出手的擴張政策,而是有選擇地支持各國革命,這也起到了擴張蘇聯、遏制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作用,從而為蘇聯進行和平建設贏得了一個窗口期。

正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段短暫的和平時期,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恢復和建設,使蘇聯能夠迅速從戰後的廢墟中崛起,成為一個強國,從而為下一次世界大戰做准備。如果不是斯大林,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恢復和建設,如果它繼續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爭奪霸權,恐怕俄國在德國強大的攻勢下也擋不住,更別說把莫斯科和斯大林蓋勒變成決定二戰戰爭勝負的關鍵。

閱讀全文

與蘇聯為什麼成第二大工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世界大戰哪裡工業最高 瀏覽:736
寶馬的資料有哪些 瀏覽:201
寶馬保養里程不會減少怎麼回事 瀏覽:594
奧迪a8的雨傘值多少錢 瀏覽:76
什麼是汽車配置 瀏覽:463
楚雄州工業用電多少錢 瀏覽:580
汽車拆機電池哪裡賣 瀏覽:41
長安汽車會漲多少 瀏覽:442
奧迪q2l評測低配多少錢 瀏覽:112
寶馬x3交車前檢查怎麼取消 瀏覽:823
汽車之家免費領車模在哪裡看訂單 瀏覽:678
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什麼衰落 瀏覽:919
工業廢水化學成分多少達標 瀏覽:412
奧迪汽車玻璃如何識別 瀏覽:717
寶山區工業蝶閥哪個好 瀏覽:707
買二手賓士去哪裡維修 瀏覽:319
賓士的晶元是什麼 瀏覽:290
沈撫新區工業企業有哪些 瀏覽:621
高新區工業南路51號是哪個居委會 瀏覽:524
蘭工業什麼時候開學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