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加快市工業園區建設的思考論文
加快市工業園區建設的思考論文
園區建設是加快我市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旅遊經濟為中心、工業經濟為支撐」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快園區建設,推進工業布局調整,全面提升和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區域經濟競爭能力,是我市實現「三最」目標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一、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探求園區建設發展規律。
(一)進一步加深對園區重要作用的認識。
加快園區建設,可以促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和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共享,促進產業升級,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園區建設,有助於「節約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有助於推廣節能技術,按照「三同時」,集中進行工業「三廢」的綜合治理,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園區建設,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業化的互動發展格局,同時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緩解就業壓力、拓展致富渠道、增加群眾收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創造有利條件。
(二)進一步加深對園區功能定位的認識。
工業園區是工業集聚和招商引資的載體和經濟發展的平台,說到底,園區建設是築巢引鳳。因此,園區一要上規模,二要有特色,三要有吸引力。要向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環保型方向發展,能夠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從而形成區域化生產和專業化協作的發展格局。
(三)進一步加深對園區發展規律的認識。
要有所為,就是要尊重、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已經設立的園區,尤其是市定重點園區、特色園區和發展前景好的園區,要重點培育和扶持,使這些園區在短時期內上檔次、創水平。要有所不為,就是鄉鎮建設工業園區(小區),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個模式。防止急功近利,防止超過實際承受力建設園區,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滾動發展。
二、加強科學指導,進一步發揮園區產業集聚優勢。
(一)合理優化布局,高起點抓好園區規劃。
規劃是建設的龍頭。我市園區規劃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調整,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後發效應更長、發展空間更大。第一,合理設置全市園區。目前,我市大部分園區規模偏小、起點不高,不利於做大做強。要從實際出發,給全市園區科學定位。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園區發展,可把全市園區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已定的市級以上園區,作為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開發建設。第二類是縣級重點園區,要加大建設力度,邊建設邊招商,形成規模園區、效益園區。第三類是其它城鎮園區,這類實際不是工業園而是工業小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科學規劃,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健康發展。第二,優化園區內部規劃。園區規劃堅持與城鎮規劃、交通規劃相結合,與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相結合,與本地工業遠景規劃相結合,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形成一批特色園區、精品園區,努力提升園區的品位。一個園區必須體現內涵和功能、作用和地位,體現它內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以特色的思路來培育特色產業,形成園區特色優勢,構築園區龍頭地位,凸現園區的集聚和輻射功能。
(二)立足因地制宜,高標准建設基礎設施。
良禽擇木而棲。優越的硬環境是吸引投資的首要條件,是不爭的'事實。要高標准抓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適度超前。堅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適度超前抓好園區內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不能因為資金制約就降低建設標准。二是梯度推進。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滾動發展。要依託項目建設園區,根據入園項目的多少、規模的大小,科學合理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防止開而不發,杜絕「轟轟烈烈圈地、冷冷落落開發」的行為。
(三)運用市場法則,高水平經營管理園區。
一是創新方式經營園區。採用bot、bt等方式,將園區基礎設施項目改過去由政府包攬建設為合資合作建設;嘗試公開拍賣園區公共設施的經營權、廣告使用權、道路冠名權等,把園區建設變成資本運營過程。鼓勵民間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入股等方式參與園區建設。二是創新方式管理園區。建立精幹高效的園區管理機構,按照「小機構、大服務」的模式設置管理委員會,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統一負責園區管理、對外招商、項目申報、規費收繳等事務。依照《公司法》的規定,依法成立園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運用市場法則,通過科學經營管理,增強園區自我運行能力,實現「投入—產出—回報」的良性循環,使園區建設盡可能減輕財政負擔,降低財政風險。
三、全力支持建設,進一步促進園區快速健康發展。
(一)強力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是園區建設的生命線。
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結合我市產業特色和產業優勢,開創我市園區招商引資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及早明確招商引資的工作方向。園區建設初期要爭取大中小、內外資項目一齊上,在較短時間內盡快形成園區工業集聚規模。隨著園區的發展,要適時調整招商思路,把重點放在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大項目、高科技項目上。二是積極探索招商引資的有效途徑。要利用園區的特色優勢招商,進一步挖掘園區的特色和優勢,做好園區項目包裝和推介,「走出去,請進來」,實現招商形式多樣化,同時,重視發揮互聯網在招商引資中的突出作用,力爭園區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
(二)落實優惠政策。
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我市已經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要對現有的優惠政策進行梳理完善,並認真貫徹落實。同時,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抓住重點,制定優惠政策,對重點扶持的園區採用「一園一議」的辦法,制定更為靈活有效的政策。
(三)加快科技創新。
一要建設一批高新技術型園中園,重視園區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園區的核心競爭力。二要推進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吸引他們在園中園設立研發基地,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器,加速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三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鼓勵和支持園區加快對高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利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品的科技含量。四要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擴張產業鏈、產品鏈和技術鏈,增強園區的聚集效應和聯動效應,走上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四)營造良好環境。
優越的投資環境,是園區競爭制勝的重要保證。一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善審批行為,對確需要保留的審批事項要降低門檻,減少環節,規范操作,提高效率;改進市場准入、投資審批制度,除保留國家法律法規明令規定的前置審批外,其餘的可採取核准制辦法管理,把一些前置審批項目改為後置備案。二要進一步清理收費項目。建議有關部門對園區涉費項目徹底進行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費。三要進一步建設信用環境。建立包括政府、企業、中介機構和個人在內的全社會信用體系,健全信用管理制度,不斷提高政府和政令的公信度,努力打造誠信黃山。四要進一步確保社會穩定。要維護園區企業的合法權益,盡力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切實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利益,特別是在土地徵用上,多採用出讓、租賃形式,及時兌現土地費用。同時,積極探索多渠道安置失地農民的方法,讓農民失地後安居樂業。
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梯度開發、滾動發展,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開創園區建設的新局面,促進我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促進我市「三最」目標早日實現。
;② 都市型工業的發展對策
加快園區建設步伐,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實踐證明,都市工業園區是城市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和發展極。各級政府要加快都市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為中小企業發展及時提供施展本領的空間舞台:要注意和重視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消除和減少中小企業的顧慮和社會負擔:
一是興辦各類中介服務機構。應借鑒國內外好的做法,發揮官方機構和民間機構的積極性。興辦面向都市型工業的法律、會計、技術、金融、培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各級都市型工業協會,負責對全市都市型工業企業實行行業管理,提供各類市場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
二是拓寬都市型工業企業發展的籌資渠道,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都市型工業企業大部分是個體、私營的中小企業,受傳統體制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投融資體制方面存在很多障礙應適當採取必要的政策傾斜,擴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范圍,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和監管制度,搞好中小企業資信檔案,為其生存與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三是建立健全都市型工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條件。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快技術改造與升級。重視培養和引進各類優秀人才。技術進步是都市型工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都市產業的「二元」結構特徵為傳統工業技術與現代工業技術相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那些適合都市發展的、時尚的、時髦的和富有個性、人性化特色的產品,通常必然是傳統加工技術與現代工業製造技術的完美結合。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加快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步伐,促進都市型工業的發展。都市型工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要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加快人才隊伍建設。依據行業人才稀缺的程度,要重點加快設計人才、研發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技術人才等5類人才的建設。要以引進為主、培育為輔,加快解決都市型工業設計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放寬戶籍等人為限制,建立引才綠色通道,切實為各類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大力挖掘現有的教育資源,以學校和企業培育為主,培養一批操作能力強的熟練工人.不斷提高都市型工業企業技術工人的整體素質。
③ 十年間,滁州市何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繼而成為一匹令人矚目的「黑馬」呢
滁州經濟發展的「加快曲線圖」,該地經信局副局張正強向記者展現了2組數據信息:「十二五」期內,我市固定資產投資5360.5億人民幣,年均增長22.8%;「十三五」期內,固定資產投資8609.5億人民幣,年均增長14%。
現階段,該產業園區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車輛及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技術、健康營養四大優勢產業,總計引進項目數百個,建成投產公司百餘家。現如今,中新蘇滁高新園區已變成一座生機勃勃、活力四射的現代新城區,變成滁州甚至安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對話框和示範性服務平台。
十年來,滁州市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視作經濟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金屬催化劑」。這不僅是一場解放生產力的攻堅行動,也是一場勇蹚改革創新深水區的自我革命。逐步完善的經營環境,卻讓滁州社會經濟發展跑出來「瞬時速度」。
「只需公司確定干,一切辦理手續政府辦。」這也是滁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對前去項目投資客戶的鄭重承諾。2020年10月,滁州市舉辦上千人交流會,帶動我市左右對比外省優秀、本省一流,打造出「亭令人滿意」經營環境服務品牌。
2022年是滁州市「雙招雙引」工作中的品質提升年。新春佳節過完,滁州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就發出「奏出『爭先進位』主要基調,緊抓『雙招雙引』主抓手」的號召。
「如今創業好項目十分稀有,一旦發現務必先下手!」定遠縣招商局黨組組員張道春笑著說。他的工作日筆記本上,密麻麻地記錄著「上午去南京、在下午飛北京、夜裡回滁州」等相關信息,那樣密集的分配基本上每星期都是有。
④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如何發展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徵
欠發達地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確切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但又有較大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嚴重破壞,且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工業園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因此,資金、中高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藉助外部力量;
2.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十分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比較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優勢對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趨緊缺的發達地區必然能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圈中的有利條件;
3.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往往存在著不平衡性,但也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如一些區域中心城鎮,這些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並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和壯大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徵來看,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總體的經濟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各種影響經濟發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觀念是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和穩固性,直接影響著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積極引入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該地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漸改變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陳舊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先天的自然條件優勢仍是能否贏得競爭的首位因素。例如,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產地接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境外及沿海發達地區眾多生產商入園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工業園的東向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有三種: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邊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的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如淮北、宿州的東南部等地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體的招商引資載體,藉助江蘇徐州經濟圈和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迅速建立了工業化平台和城市發展新區;
(2)融入式。安徽東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了與江浙等省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內。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已經開始進入到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中,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式。在與江浙等省的地理條件相類似的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直接仿效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和借鑒其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市綜合工業園區、滁州市汊澗鎮工業園區和銅陵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地處安徽東南部,緊鄰江蘇省,貫通蘇南、蘇北,屬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南京都市經濟協作區域,其園區的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趨同於「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工業園區。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探究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建設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還是園區的規劃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採用適合該地區的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為主,也開始出現了新的管理方式。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設立的行政管理仍為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也開始注重發展多種管理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建聯合體,興辦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和社團來安徽興辦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開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業混合型、企業管理型過渡。巢湖市富煌工業園由富煌集團自主領辦,這種「企業管理」方式與「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我管理有利於園區內的招商引資,可以根據項目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精心論證、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該區發展的項目企業進園;還有利於對企業在園內的基礎建設、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內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內企業的溝通要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內外兩個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與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大量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資本、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而這卻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強項。此外,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城市傳統工業復制型的蘇南模式、市場導向型的溫州模式、進口替代型的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素材。因此,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地進行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並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本地區的工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並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合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了江浙發達地區對皖的輻射功能,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區的工業園區在東向發展戰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發達地區內部工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相對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做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安徽工業園區發展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和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區為中心輻射四周,東南部發展較快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共有32個分布在安徽東南地區及長江沿線,皖中地區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共有39個,其餘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全省經濟整體來看,東部的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的發展快於北部。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使得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態勢不均。合肥地區和東南部發展較快,合肥位於皖中,貫通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速度較快,並帶動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區發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慶以化工工業為依託,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地區,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等地區,與東部的江浙聯系緊密,有著資金、技術、交通等條件的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地域特徵的特色產業往往是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相對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於本地區,鼓勵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內,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連帶效應,發展相關連帶產業」」。安徽各地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託,並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和環境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認真做好工業園區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堅持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託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憑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區工業園依託阜陽城區區位優勢,突出辦好高新工業項目;宿州市符離鎮政府於 2004年起開始興建符離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以符離集燒雞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的相關產業,連帶產生了養雞業、飼料業、包裝運輸業等產業連鎖效應,先後有六家企業入駐,由於這些企業規模擴大、技術含量提升,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利潤翻了幾番。六安市山區面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來,六安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形成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等農特產品的分布點多面廣。工業園區產業圍繞著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連帶效應,這是安徽各地的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製度,提高園區自我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制度逐漸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意識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由於本身的資金積累和財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緩慢,規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數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一年,大型項目也不會超過兩年。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雖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也逐漸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明確地將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想貫守到了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地理集聚體。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向有效協作轉變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內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工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分別佔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凱立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著名企業,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兩大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在建成初期,憑借其低成本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能夠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起步創造條件。但是,優惠政策畢竟有底限且極容易在短時間被其他地區模仿而具有暫時性,因此僅僅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維持的優勢不是長久之策。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趨膨脹,要素價格也會持續上升,優勢便不復存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幫助企業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便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
⑤ 如何打造工業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製造業也必然向信息化、智能化階段發展。工業4.0及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不僅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也讓智能製造成為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我國大多數城市紛紛打造智能製造產業園區,但智能製造產業園區規劃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
部署智能製造園區規劃,首先要了解這是個什麼園區種類。智能製造產業園區是指生產過程採取智能製造模式的園區,其以「園區+互聯網」為理念,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與製造活動各個環節相融合,對各項設施、服務進行升級,而不管它生產什麼產品。通俗說,智能製造產業園區就是高配版、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成本更低,生產自動化程度更高的製造類園區。由於產業園區普遍都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因此,做好產業園區規劃,才能使後續的招商運營更好地開展,避免空置等問題。
那麼在進行智能產業園區規劃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
適應性
一個地區能否構建智能產業園區,關鍵要從區域區位、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產業基礎、政策規劃、創新能力等維度來衡量發展智能產業園區的適用性。
我國工業化在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工業1.0、2.0、3.0、4.0將在各地區長期並存。工業1.0機械化,工業2.0電氣化、半自動化(用硬體控制),工業3.0信息化即數字化網路化,少人或無人自動化,工業4.0即智能化(引入人工智慧)。這是一個技術與工業發展的過程,不能割裂,也不能跳過。
不同智能產品(服務)具有技術密集度差異,不同企業在行業內的競爭地位、不同項目的投資規模與回收周期也有區別。智能產業園區需要根據園區發展戰略來選擇智能產業(或服務)、主題、企業和項目,而園區的發展戰略受制於區域發展戰略、園區開發運營主體的發展戰略。
系統性
產業園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生態系統,也是城市產業生態系統裡面的子系統,因此,產業園區規劃需要有系統思維。
第一,需要有產業系統思維。一個園區,如果佔地空間比較大,適合引進多種產業,需要明確主導產業與關聯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布局在園區,關聯產業可以布局在園區裡面或者周邊。一個園區,如果是引進一種產業的專業園區,則需要明確龍頭企業與配套企業。如果一個園區只有一個企業,譬如華為的歐洲小鎮,則需要明確園區產業、城市與資本的系統之間的協同。
第二,要有區域系統思維。園區的產業系統需要與周邊區域的產業系統協同發展。處於上中下游的同一縱向價值鏈的不同園區,考慮產業對接,共享資源與市場。處於橫向的相關聯產業的不同園區,考慮產業錯位發展,共享資源與市場。園區的產業規劃還需滿足上位政策規劃的要求,在滿足上位政策規劃要求的基礎上,再細分產業、領域、項目的規劃發展。
第三,要有戰略系統思維。產業園區是比較完整的產業生態,需要開發運營主體具有較大運營體量、足夠「自持運營」能力,這又需要園區開發運營主體制定很好的開發運營戰略。
創新性
智能產業園區規劃的創新性推進規劃質量進入新層次,園區主題、招商方式、運營服務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可以進行創新。園區主題的提煉需要精簡,定位瞄準細分領域,實行差異化經營;園區招商需要與產業規劃無縫對接,需要對目標產業與企業深入了解,建立項目庫。招商還可以聯合入園企業、行業協會與政府機構,利用企業網路拓展招商資源,實現產業聯盟招商。
產業園區需要培育企業成長、培育園區未來的現金流。智能產業園區入駐企業的更多是新生企業,更需要各種培育服務。服務創新提高園區可持續競爭優勢。
智能製造產業園的優勢在於其可構建集「科技研發+產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服務體系,並且能提供風投、融資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智能製造產業園,能夠幫助中小企業迅速轉型,搶佔大時代變革的先機。中國智能製造產業的爆發式增長,不僅激發了業內外資金的投資熱情,也使得各地形成建設智能製造產業園區的熱潮。目前人工智慧和智能製造已成為全球爭相搶占的科技、經濟制高點,中國製造業應立足長遠,為未來的智能經濟競爭做戰略布局
⑥ 如何破解發展瓶頸,加快推進我區跨越發展
近年來,###經濟開發區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提檔、 擴容、升級」和「擴大規模、完善配套、提升檔次」工作要求, 以建設國家級開發區為目標,以建設「西部新城區」為抓手, 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以爭先進位為第一目標,以招才引智 為第一要務,以轉型升級為第一主線,開發區建設取得了長足 進步,已逐步成為我市經濟增長的核心增長點。但隨著區域經 濟競爭形勢的日益激烈,開發區在加速發展與要素市場短缺之 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已經成為制約開發區經濟發展壯大的瓶頸, 為此,我區採取了許多措施,促進開發區發展,取得了不錯的 成績,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目前開發區經濟發展現狀 江蘇###經濟開發區於####年啟動建設,####年#月##日, 經省政府批准,升格為省級開發區,連續兩年蟬聯「長三角最 具投資價值開發區」。開發區總體規劃面積##平方公里,分為「一 區兩園一帶」,即中心區、錫沂工業園、生物化工產業園、新戴 運河產業帶。按照前瞻性、高起點的理念,園區累計投入建設 資金##多億元,建成「一級道路」標準的主次幹道##公里,綠 化面積###萬平方米,建成區面積達到##平方公里。區內配套設 施齊全,達到了「七通一平」。 近年來,開發區圍繞「調結構、促轉型、謀發展」這一主線,以整合、擴容、轉型為契機,著力推動轉型升級,綜合實 力不斷增強。####年實現業務總收入###.#億元,比####年同期 增長###.#%;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億元,同比增長##.#%; 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億元,同比增長##.#%;財政總 收入##.#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萬元,同比分別增 加###.#%、###.#%。####年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個,協議投 資額###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個,三產服務業項目##個。#### 年全區進出口總額為#####萬美元,同比增長##.##%。全年到賬 外資####萬美元,創造了全市、全區到賬外資規模的新記錄。 ####年共竣工項目##個,完成投資額##.##億元,主要有嘉泰化 工一期、利民化工嘧霉胺和漢菱生化等項目。目前在建和即將 開工項目##個,總投資近###億元,有投資##億元的新華宏鋼鐵、 投資##多億元的必康新醫葯、投資##億元的徐州港馬港港頭作 業區、投資##億元的藍豐離子膜燒鹼及硫磺制酸項目、投資## 億元新光機械鑄造項目、投資##億元的中紡工業園、投資#.# 億元的容納光伏等項目。 開發區牢固樹立「環境立區」的發展理念,努力打造「尊 商、親商、愛商、安商、扶商」的服務環境。積極借鑒國內先 進園區經驗,大力構建「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規范的法 制化環境,初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和國際慣例接軌的管理體系 和制度。####年通過了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連續七年運 行良好,####年又成功建立了職業健康與安全體系,成為蘇北第一家建立ISO####\#####、GB#####三項管理體系的園區。構 建了自動化OA 系統及行政審批網上運行平台,持之以恆地實施 了授權代辦、保姆式服務和「一卡通」、「綠卡清」制度,以及 優惠政策當月兌現等規章制度,建立了項目審批「一條龍」服 務、項目建設全方位服務和投產企業終身化服務的全方位服務 體系,形成了讓投資創業者滿意舒心的軟環境。 園區擁有的行政服務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農化產品 檢測中心、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等平台積極聯合眾多金融機構、 科研院所、專業團隊,為園區提供專業高效的金融、智力、孵 化支持。目前,區內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家,省、市級高 新技術企業##家,省創新型企業##家;區內企業已與國內外## 多家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關系,設立了# 個企業院士工作站,#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家省級博 士後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和##家省、徐州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 心,萃聚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 項目。####年,開發區被省有關部門和徐州市政府授予「省區 域性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省兩化融合試驗區」、「省統計達 標開發區」和「徐州市科技人才高地」等稱號,成為東隴海地 區科技研發孵化的高地和技術創新體系的主要區域。 二、開發區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瓶頸要素 #.規劃瓶頸。一是在開發區建設之初由於缺乏科學的發展 規劃,部分規劃缺乏科學性,導致有些規劃缺乏土地承載可能,空間有限;二是部分規劃之間不協調。有的規劃與城市建設總 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相銜接,部門配套設施建設缺乏 共構意識和共建行動。 #.土地瓶頸。近年來,國家嚴格控制土地供應「閘門」, 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較多的困難和問題,雖然我市採取多種措 施來保證項目用地,但是相對於快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土地後 備資源不足,會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制約園區的經濟發展。 #.環境瓶頸。多年來,開發區一直是以生物化工為主打產 業,產值和銷售均佔到開發區總產值和總銷售的一半以上,為 我區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也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環 保壓力。 #.資金瓶頸。建設資金是園區建設的根本保障,也是長期 以來困擾園區建設發展的重大難題之一。資金的短缺直接影響 著開發區經濟的投入、改革的深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各項社 會事業的發展,導致了各行業、各領域、各部門出現了諸多困 難,由於資金的緊缺遲遲不能到位,許多基礎設施項目都實施 不了,嚴重影響開發區的招商引資和投資環境。如中心區的部 分道路,破損嚴重,影響貨物運輸,企業拉運原材料的車輛有 的要繞道行駛,極大增加了運輸成本。如何突破資金緊缺的瓶 頸,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人力要素瓶頸。隨著開發區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對各類 人才需求量持續增長,需求層次不斷提高,需求程度日益緊迫,一方面用功短缺成為制約園區產業,特別是化工產業和紡織服 裝行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高素質人才的短缺成為制 約企業科技創新的又一瓶頸。 #.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滯後瓶頸。近年來,隨著開發區經濟 的快速發展,許多企業抓住市場的有利時機,積極擴大生產規 模或者招商引資落戶我區,為我區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也由此造成了原有的供電、供水、供汽管道不能滿足企業發 展需求,如何破解此項難題,擴大企業生產規模,提高企業整 體競爭力,成為考驗開發區各部門工作的又一難題。 二、採取的措施 (一)科學規劃,構築發展平台。 近年來,針對以往規劃不夠科學、合理,開發區通過認真 調查研究,並根據整體發展遵循和城市建設有機組合的原則, 統籌生產力布局和加強區域聯系的原則,集約利用資源和保護 生態環境的原則,結合開發區實際,做深做細開發區的規劃修 編工作,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構築科 學完善的發展平台。一是針對中心區的化工企業過多,且較為 靠近市區,給城市的環境保護,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也不利於 開展節能減排。因此開發區將中心區內的部分化工企業與#### 年底之前,整體搬遷到唐店化工園區。搬遷完成後,將有利於 企業開展節能減排,有利於農用化工企業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 有利於企業之間進行優勢互補,實現重點產業集聚發展。二是根據開發區的實際,我們積極打造新材料與高分子產業園,並 與####年經省商務廳批准,獲批為省級特色產業園。####年該 特色產業園實現產值XXX 億元,產業集聚效應初顯。三是根據 園區整體規劃,我們積極開始打造新戴運河產業帶,相信不久 的將來,這一產業帶必將成為我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突破土地瓶頸,促進園區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發展。 近年來,隨著開發區的招商引資和建設迅速發展,開發區用 地需求量明顯增大,用地需求與用地計劃的矛盾越來越大。為 保障項目用地和建設需要,我們努力准著力點,突破關鍵點。 一是堅持保重點的原則,把有限的用地指標用在引進高科技項 目以及能夠促進開發區產業結構轉型的項目上,並積極向省市 國土部門爭取農轉用計劃指標和優惠政策。二是積極做好建設 用地指標臵換、農用地整理指標折抵文章,努力增加全區規劃 建設用地指標。三是清理收回閑臵土地,凡是在規定的時間不 進行開發的由開發區管委會依法收回、統一儲備、統一定價後 以招標、拍賣等形式出讓。四是是合理規劃,引導部分企業想 集聚區集中,促開發區「省」地。近年來,開發區按照「布局 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的原則,進一步細化功能劃分, 完善基礎設施,將原來建設在開發區的化工企業統一搬遷到唐 店化工集聚區,形成集聚發展。同時,出台優惠政策,鼓勵和 引導工業項目大力發展多層標准廠房。 (三)破解環保瓶頸,促進開發區產業結構轉型。###經濟開發區新一輪的發展,必須緊緊圍繞"發展新產業 ",按照"發展為先、生態為大"的總體要求,根據市委、市政府 實施的「藍天、綠水、祥雲」三大工程,繼續實施"園區興業、 工業興區"戰略,全面發展新產業,展現新面貌,因此,只有全 面推進環境整治、促進產業調整,營造良好的環境,轉變機關 作風,提高服務質量,才能克服發展中的瓶頸,迎接新產業的 轉移,加快###經濟開發區的科學發展。 一是嚴把新上項目審批關,以環境保護優化產業發展。 根據###經濟開發區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我們從源頭上優化產 業發展,從嚴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對那些國家明令淘汰、禁 止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對於環境污 染嚴重,產品質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 能達標排放的項目,一律不批;對於環境質量不能滿足開發區 發展要求,一律不批,堅決杜絕已被淘汰的項目以技術改造、 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等名義恢復生產。二是大力扶持符合產業規 劃的項目,對那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特別是新材料、新技術、 新能源等產業要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批速度,使這些項目減 少審批時間,盡快進行開工建設,早日進行生產,達產達效。 三是加快推動產業集聚,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工程建 設是我區近幾年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們將中 心區的部分化工企業整體搬遷到唐店化工園區,以方便污染源 的整體治理,減少治污成本。同時在唐店化工園區建設#家大型的污水處理廠並完善排污管網鋪設,擴大污水的收集范圍,提 高活生生污水的處理率,最大發揮現有污水處理廠的減排效益。 (四)破解資金瓶頸,促進開發區經濟快速發展。 面對新的財政金融形勢和區域跨越發展的要求,開發區以 建立健全籌融資體系為抓手,以潛心研究政策為切入點,以突 破資金瓶頸為目標,全力爭資融資借資引資,推動全區經濟和 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一是完善體系,精心組織策應爭取。積極 研究省市各項扶持政策措施和投資計劃,吃透精神,明確主攻 方向,力爭將我區基礎設施建設、高效循環產業、交通工程、 企業技改創新及環境治理等項目納入上級投資計劃。督促並指 導相關部門熟悉投資政策和項目投資指南,篩選頗具特色、符 合區情、爭資前景看好的項目,為爭取上級扶持資金奠定基礎。 二是積極與銀行加強溝通,擴增信貸投放總量。按照金融機構支 持地方經濟發展考核獎勵辦法,進一步激勵金融機構支持我區 經濟發展,力爭今年各銀行金融機構對我區貸款規模保持上年 整體水平。三是定期組織銀企交流,擴大對企業信貸投放總量。 今年很多中小企業都存在融資難題,為了幫助企業緩解困境, 開發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主動介入,一方面對轄區內企業的 經營管理現狀及信譽包括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全面的了解、掌握, 並加快落實項目土地證辦理,為企業提供融資條件;另一方面 積極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加強與銀行方面的溝通、聯系, 並篩選出一批經濟能力強、經營狀況好、發展前景大、有貸款需求的企業,推薦給銀行,促進銀行與企業的合作。今年以來, 我們積極聯系工商銀行徐州支行、浦發銀行徐州支行等銀行進 行銀企對接,開發區技術開發總公司、江蘇藍豐生化股份有限 公司、江蘇花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區內#家企業與工商銀行 ###支行當場簽署合作協議,意向授信#.#億元。同時根據《市 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中小企業金融顧問制度的意見》(新 政發�6�7####�6�8##號)的文件精神,我們積極聯系市各家銀行的 金融顧問與區內企業進行包掛對接,使銀行及時了解各企業不 同的資金需求,通過此項工作的開展一方面使銀行了解了企業 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銀行也了解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有 效降低了放貸風險。 (五)破解人力資源瓶頸,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後勁 和開發區產業結構提檔升級。 近年來,隨著我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區內一些企業存在 著用工難的問題,部分企業不得不放棄部分訂單,從而導致一 些市場不能很好的進行開拓。面對用工緊缺的難題,開發區黨 工委、管委會廣辟門路,幫助企業破解招工荒。一是開發區充 分利用園區現有的人才網路,每月調度區內企業的用工情況, 將企業反饋上來的用工需求放到開發區的人才網路上,保證了 求職者第一時間了解區內企業的用工需求,並取得了良好的成 績。二是區黨群辦積極與市人社局溝通,舉辦多次人才招聘會, 10 幫助企業與求職者進行近距離溝通,使得求職者了解各企業的 各項福利政策以及人才培養體制。今年年初以來,我區已聯合 人社局舉辦了#次人才招聘會,幫助區內企業招聘了近####名職 工。三是積極幫助企業與高等院校開展校企對接,幫助企業與 高等院校簽訂用工職業技能培訓。多年來,徐州工程職業技術 學院與我區企業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共同開展科研課題研究、 技術研發、學生實習實訓指導等工作,協助徐州工業職業技術 學院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促進校企共同發展,更 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四是為積極幫助企業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近年來,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企業科技創新工作,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 園區的戰略目標,以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為中心,以體制機制創新 為保障,以企業研發平台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創建、人才引進 以及專利創造與應用為抓手,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園區企 業科技投入穩步增長,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創新體系和體制機 制更加完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實現了從 技術跟隨到技術引領的跨越,從而推動了開發區轉型升級、創 新發展。截至目前,開發區累計獲得中國名牌產品#個、中國馳 名商標#個、國家免檢產品#個、江蘇省名牌產品#個、徐州市名 牌產品##個,全區獲得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家, #家企業 榮獲江蘇省質量誠信企業,##家企業被評為徐州質量管理先進 企業,已有##家企業通過 IS#####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這些成 11 績的取得為開發區的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我區一方面聯合市科技局在我區舉辦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 培訓班,區內###多家企業分管科技創新的負責人定期參加培 訓,使區內企業充分了解科技創新企業對發展的重要性;另一 方面我區充分利用####年獲批的省級區域性博士後創新實踐基 地,積極聘請相關高學歷人才到我區開展科研工作,幫助企業 解決長期未能解決的技術難題。 (六)破解園區配套設施滯後瓶頸,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提高企業競爭力。 近年來,隨著開發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開發區相關的配套 設施建設滯後,如企業的用水、用電和用汽問題,在一定程度 上制約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為解決相關瓶頸,我們採取 了以下幾項措施:一是積極協調供電部門加快園區的供電線路 的架設,將原有的##KV 供電線路改為##KV 供電線路,優先保證 新建企業能夠盡快投產。從####年截至目前,新建供電線路XX 公里,完成了墨發線、墨工線、墨升線等線路改造工作,協助 供電部門在開發區建設化工配網及卓窯配網,完成了部分廠區 內##KV 線路改造,投資##億元的新華宏鋼廠內##KV、##kv 線路 改造、門前##KV 線路延伸改造等工作,及時保證了各企業生產 用電要求。二是針對區內化工、紡織等用水大戶產業的實際情 況,聯合市水利局開展區內企業用水實際情況調研摸底工作, 了解區內企業用水實際情況和水費上繳情況。並根據####年第 12 ##號政府會議紀要精神,將水資源獎勵獎返給區內符合水資源 獎返條件的企業,以鼓勵區內企業積極開展節水、節能的技術 改造;三是開展區內企業小鍋爐的清理工作,實行集中供熱, 減少企業生產成本。根據開發區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為研究 解決經濟開發區中心區及唐店化工園區集中用熱問題、推動集 中供熱的開展,我們立即組織人員、並從通新、陽光抽調技術 人員成立調研小組,針對區內用熱需求重新開展調研,實地了 解企業的供熱情況,為我區今後的集中供熱工作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⑦ 湖北京山經濟開發區的打造優質發展平台 推進園區跨越發展
京山經濟開發區創建於1992年8月,是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省級開發區,園區規劃總面積32.16平方公里。近幾年來,京山經濟開發區在省、市、縣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項目建設為總抓手,大幹快上強基礎,擴張產業增實力,優質服務樹形象,促進了園區建設大發展。
一、主要成績
——建成面積不斷擴大。截止2011年底,園區建成面積達11.3平方公里,比2006年園區建成面積2.3 平方公里增長391.3 %。目前在建區10.36平方公里,待建區10.5平方公里。
——產業集群初具雛形。2006年園區僅有機械製造、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三個產業,到2011年底,園區發展到五大產業,並初步形成了以京山輕機為龍頭的機械製造、以國寶橋米為龍頭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以偉嘉紡織為龍頭的紡織服裝、以凱迪生物發電為龍頭的新能源新材料、以永興水泥為龍頭的建築建材五大產業集群。五大產業各佔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稅收及規模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全區經濟快速增長。2011年全區生產總值48.5 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3.5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70億元、規模以上規模主營業務收入111.18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217.82%、294.95%、311.76%、418.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佔全縣的30.19%。
——固定資產投資加快。2011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34.63億元,比2006年增長447.94 %。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99 億元,比2006年增長424.56%。截止2011年底全區固定資產累計投入105.98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14.63億元。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2011年全區引進新項目51個,比2006年增長401%。其中過億的項目25個,比2006年增長450 %。招商引資合同額30.92億元,比2006年增長783.57 %。其中外商投資額806萬元、省外境內投資額1303億元。
——項目建設勢頭強勁。2011年在開發區建設的項目68 個,比2006年增長466.67%,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6個,比2006年增長1500%。到2011年底止,園區共有項目128家,其中億元企業15家,規模企業45家。
——農民參保全面推進。2011年底全區失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達2912人,佔全區失地勞動力總數的98.5%,其中415人已達到享受養老保險年齡,領取了養老保險金。
二、主要做法
1、突出規劃引領,明確園區發展定位。開發區既是京山城區城市建設用地,也是京山縣工業發展集中區域,因此在工業園區規劃上,我們十分注重園區規劃的超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一是注重整體規劃的科學性。按照50年不落後的標准,請武漢大學、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到開發區多次考察、踏勘、論證,做出了縣市一級具有領先水平的工業園區整體規劃。二是注重功能區劃的合理性。按照布局集中、優勢積聚、資源集約、培育集群的原則,將產品相近、產業配套的企業進行功能區劃,明確園區重點培育機械製造、農副產品深加工、建築建材、紡織服裝、新能源新材料五大產業集群,並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繪制了規劃圖,劃分了區域,落實了地塊。五大產業規劃凈面積26866.65畝,占總規的55.69%。三是注重園區建設的品位性。把工業園區當城市來建設,引入「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的理念,即考慮造成又顧及興市,做到城與市同步延伸、同步發展,與工業生產區高標準的配套企業服務區,建成後的綠化面積可達20%,不僅使園區成為京山經濟增長的新亮點,而且成為城市綠化、美化、亮化、現代化的工業新城。
2、突出基礎先行,營造園區發展環境。我們按照「七通一平」的標准,累計投入資金14.63億元,完成了建成區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一是道路路網基本成型。園區總體規劃的「四橫十四縱」道路網路,已完成「兩橫六縱」,目前有「六縱」正抓緊建設,餘下的「二橫二縱」將按規劃迅速啟動。二是管網建設同步推進。新建道路同步配套管網建設,做到弱電管線入地。排水雨污分流,綠化同步跟進。確保道路施工到哪裡,管網延伸到哪裡。三是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的開發區行政服務中心正抓緊裝修,將於五月全部竣工完成,建成後將成為省內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服務中心,真正做到園區管理及各項服務不出區。佔地30畝的開發區電力服務中心,正抓緊建設,計劃年底竣工營運,可就近為園區企業和項目提供便捷優質電力服務。佔地143畝的開發區企業服務區,兼居住、教育、醫療、購物、銀行、餐飲、休閑娛樂等諸多功能,計劃10月份營運,可為園區企業職工提供便利的配套服務。
3、突出要素保障,破解園區發展瓶頸。我們積極應對國家宏觀政策變化,想盡一切辦法優化要素保障,為園區建設和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一是保障用地需求。近幾年來共清理閑置土地7宗,可供項目用地341畝;實施遷村滕地增減掛鉤,增加項目用地165畝;推行集約用地,提供項目用地558畝。2011年我們已開始在園區實施拆遷還建房建設,改過去的「一戶一基」為集中還建上樓房,將為項目建設提供大量用地。二是保障電力需求。在園區建有35KV和110KV變電站的基礎上,根據園區項目發展需要,又投資1.8億元建220KV智能變電站,計劃年底可投產營運。三是保障資金需求。每年從縣財政籌措2億多元,全部用於園區基礎設施和項目前期工程;爭取金融機構向園區企業和項目建設投放貸款達10億多元;同時積極向上爭取園區項目貼息貸款資金。四是保障用工需求。通過組織開展企業用工招聘會,培養本地農民工,引進外來務工人員,出台優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每年為園區企業提供就業2000多人,有效緩解企業「用工難」問題。
4、突出產業興區,促進園區發展提速。我們始終把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作為園區發展的首要工作,引導優勢項目、優勢產業向園區聚集,用項目來推動園區發展。一是積極引進符合園區產業規劃的項目。富榮家紡有限公司是開發區獨立引進的一家台商投資企業,廠名由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親自題字。偶爾一次在與武漢黨校關教授的閑聊中,得知這家企業的老闆翁先生想到大陸投資,我們窮追不放,通過關教授與翁先生進行聯系,多次到武漢接他們來開發區考察,經過半年多的接觸洽談,終於使這個投資1.5億元的項目在園區紮下了根。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項目。我們積極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建設生態型經濟,力爭做到引進一個龍頭企業,培植一個產業集群,形成一個循環經濟體系。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寶橋米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實施「一袋米」工程項目,「國寶」牌大米被評為「中國名牌」。其生產出來的稻穀可供凱迪生物項目直燃發電;其加工出來的細米可供裕豐糖業製造怡糖和米汁。目前,以國寶橋米為龍頭,輻射出了製糖、制油、食品飲料、生物發電等多個利用糧食產業資源循環生產的工業項目。三是全力服務項目建設。凱迪生物發電項目在園區落戶後,由於該項目選址在一個山坡上,那裡山石堅硬,土方工程量相當大,客商老闆要求我們在3個月完成土地平整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全力以赴,組織了50台挖掘機,200輛拖土車,雨天當作晴天干,雙休當作工作日干,晚上當作白天干,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土地平整任務,並為企業節約工程資金近400萬元。
5、突出以人為本,確保園區發展穩定。征地拆遷是天下第一難,我們始終把構建和諧的干群關系貫穿於全過程,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得到了群眾的理解支持,在拆遷的近一千多戶房屋中,沒有一戶是強制拆遷,沒有一起群眾因為征地拆遷進京赴省上訪。一是征地拆遷曉之以理。2011年因國家政策的調整,征地拆遷難度相當大,但我們總是用真情來打動農戶,用行為來感動農戶,用發展來啟發農戶保證征地拆遷任務完成。被拆戶張××,屬兩層樓房,還帶有臨街門面的房子,由於房屋有一定的租賃收入,我們到他家做工作不少於50次,好話說盡,各種辦法都想到,他並不理睬,並四處揚言:「誰拆我的房子,我就用汽油在房頂上焚燒,製造開發區特別新聞」。並寫了30多頁的上訪信准備赴省、進京,但我們還是做耐心細致的工作,為他辦保險,幫助其宅基地挖腳填土來感化他,經過一年的工作,終於與我們簽約拆遷。二是把群眾冷暖始終掛在心頭。八里途二組張××已50多歲,土地和漁池被佔用後,完全無生活來源,他後來在外打工不慎將一支腿打斷後被截肢,並多次上訪,我們得知後,根據他的要求為他辦理了保險和低保,並每年堅持送1000元錢和300斤大米進行慰問,他感動萬分。三是解決群眾後顧之憂傾盡所能。我們通過與縣勞動部密切配合,與園區企業老闆協商,無償培訓鉗工、機械、葯學、紡織等專業的失地勞動力1000多人,近800人已安排就業。2007年在沒有政策和現成模式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失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新路子。開始由於農民對參保政策不理解,要求保費全部由縣政府和村集體承擔,我們在白天找不到人的情況下,利用晚上時間召集全體村民會議,請勞動部門為群眾宣講政策,動員村幹部帶頭參保,通過做艱苦細致的工作,群眾開始理解並積極投保。
三、發展規劃
(一)、總體指導思想「十二五」期間,我們將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工業新城、千億新園、生態新區」為目標,抓住中國農谷建設和省、市、縣高度重視開發區發展的機遇,突出發展靈魂,以項目建設為總抓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項目建設推進力度,加大企業服務的力度,加速實現開發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力爭在全省縣級開發區綜合考評中的位次不斷前移。
(二)經濟發展目標到十二五末,全區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600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200億元、規模工業實繳稅金1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 120億元、招商引資總額200億元。利用外資10億美元以上,出口創匯20億以上。
(三)園區建設及產業發展規劃1、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末,整個園區規劃的32.16平方公里建成面積將達到20平方公里以上,總規「四橫十四縱」道路網路全面建成,管網、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完成。
2、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園區重點培育機械製造、農副產品深加工、建築建材、紡織服裝、新能源新材料五大產業集群。
(1)機械制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末 ,全區從事機械的規模企業達到10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00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新增就業人數8000人。
(2)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末 ,全區農副產品的規模企業達到1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0億元,實現利稅10.3億元,新增就業人數3000人。
(3)建築建材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末 ,全區從事建築建材的規模企業達到3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億元,實現利稅2.5億元,新增加就業人數2000人。
(4)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末 ,全區從事紡織服裝的規模企業達到1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0億元,實現利稅4.2億元。新增就業人數4000人。
(5)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末 ,全區從事新能源新材料的規模企業達到3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0億元,實現利稅3.5億元,新增就業人數500人。
(6)其它產業,到十二五末,完成產值50億元,實現利稅2.5億元,新增就業人數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