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新工業體系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工業體系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03 10:18:16

㈠ 中國從哪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初步形成新中國的什麼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後建成了什麼工業體系.

中國的工業體系
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興建的幾百個骨幹企業,為全國工業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建設和發展了幾個重要工業基地和若干工業中心,初步建成了以重工業為主的大工業體系。60年代和70年代繼續加強了能源、原材料和機器製造等工業部門,並在內地建設了一批新的工業中心。改革開放後除已建成獨立完整的全國工業體系之外,在東北、華北、華東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實力、部門相對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區工業體系。西南、華中、華南的工業體系略具雛型,西北地區則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地區(工業基地)一級的工業體系。如遼中南、魯中、晉中以能源重工業為主,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輕紡、化工等加工工業為主,京津唐地區、武漢、重慶和關中地區輕、重工業較為平衡。工業中心的工業體系,雖有相當的發展程度,但大部分由於部門管理分割,使組織聯系和技術經濟聯系都受到一定影響。

㈡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三個重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三個重要特徵:
1、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具有十幾億人口大國的工業化,中國的人口超過了所有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人口的總和。
2、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長期、快速推進的工業化,世界上還很少有國家能夠長期保持如此高的工業化速度。
3、 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低成本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幾乎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夠找到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產品。
補充:
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是後發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常採用的兩種發展戰略,各有不同的優缺點。由於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在我國實施中產生了許多弊端,以及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運用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獲得成功的示範作用,我國逐漸地從進口替代轉向了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一直是比較低,我國環境污染是低付費的,我國依靠引進為主的技術進步也是低成本的,我們人民幣幣值是低估的,這構成了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也是我國可以實施出口替代戰略的基礎。

㈢ 工業體系的相關簡介

18~19世紀工業革命後 100多年來,多數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上半葉先後形成了結構比較穩定、布局基本定型的工業體系。到60年代,全世界大體形成美國、西歐、蘇聯和東歐、日本 5個工業核心地區,具有獨立、完整、強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工業體系。
6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產生了世界工業體系布局的新的影響因素。同時,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促進了新時期的工業革命。這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世界工業體系在結構和布局上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如新興產業集聚區的涌現、老工業區的結構改組、傳統工業由發達國家和地區向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地區轉移、邊緣地區的開發和工業化等等,使得地區工業體系在一、二十年內發生的變化比過去數十年、上百年的過程還要顯著、深刻。但即使如此,任何工業體系一經形成,還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只有當某種重要因素發生突然變化時,才會引起整個工業體系性質的改變。工業體系的各個層次都在不斷變化,但地區一級的變化特別顯著和引人注目。關於工業體系的發展和變化的研究主要有3個方面:①該體系在功能和空間上的發展和變動;②該體系的物質流、信息流以及區際、區內聯繫上的變化;③組成單位的發展趨勢和變化動力。 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興建的幾百個骨幹企業,為全國工業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建設和發展了幾個重要工業基地和若干工業中心。60年代和70年代繼續加強了能源、原材料和機器製造等工業部門,並在內地建設了一批新的工業中心。除已建成獨立完整的全國工業體系之外,在東北、華北、華東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實力、部門相對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區工業體系。西南、華中、華南的工業體系略具雛型,西北地區則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地區(工業基地)一級的工業體系。如遼中南、魯中、晉中以能源重工業為主,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輕紡、化工等加工工業為主,京津唐地區、武漢、重慶和關中地區輕、重工業較為平衡。工業中心的工業體系,雖有相當的發展程度,但大部分由於部門管理分割,使組織聯系和技術經濟聯系都受到一定影響。
(李文彥) 1、市場機制是以小農經濟為實踐的理論
實際上,任何理論都是有前提條件和適用范圍的,同時理論也有時也有她本身所擔負的特殊使命,「看不見的手」的市場機制也不例外。「看不見的手」基本是以農業社會及典型庄園私有經濟特徵的工場手工業或處於自由競爭的工業生產社會初期為實踐的經濟理論,它的前提是分散的、獨立的、力量均勢的買家和分散的、獨立的、力量均勢的賣家,買賣雙方完全用市場價格自發地、平等地進行商品交換的行為。因此,中國的經濟學家並不真正理解現實的工業社會和工業經濟運行規律,夢想「以市場換技術」,並把「看不見的手」奉為上帝,把市場經濟與產權明晰當寶貝,以為只要建立了「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讓所有資產歸於能發財的個人,強國就指日可待,財富就滾滾而來。殊不知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一個靠「看不見的手」的自由市場而進步發展成發達國家的例子。現實中的全球經濟、國家經濟、地區經濟中都與「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前提相差甚遠,綜觀經濟現實,正處於工業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經濟也總是被處於壟斷地位的大資本所操縱。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就不能用小農經濟、自由市場經濟的眼光分析,而應當用現代工業社會的眼光來研究中國的問題。
在農業經濟時代,個人是生產的主體,使用簡單生產工具進行重復性勞動。而現代工業經濟以普遍使用先進機械,整個社會互相配合、不斷發展變化的大生產為特徵。在工業社會中,生產是由人和機器組合而成的工業體系來完成的,機器有遠遠超過人的體力和精力,能夠達到人力遠遠不及的生產效率。人在生產中只是設計和操作機器。整個現代工業社會其實就像一台機器,具有高度組織化社會結構的,需要各部門協調配合方能運轉。現代工業生產的主體是重工業體系,其生產力幾乎沒有上限,只受限於能夠獲得的資源和市場。即使農業,也是現代工業的結果,沒有現代工業提供的化肥、農葯、農機、種子等工業產品,農業的單產會大降低,不能養活這么多人口。零散的個人積極性在大工業體系這個鋼鐵怪物面前也是渺小的。至於其他行業,統一的大工業體系的效率更是遠遠超過零散的人力。早期的機器缺乏靈活性,只適合進行規范化大規模生產,但隨著計算機控制技術的進展,機器的柔性逐步增強,不斷取代人在生產中的位置。由於機器技術的發展,在整個工業生產鏈中,人工已經被大量機器取代,只是在最後的組裝環節,由於品種多,單次裝配批量小,不可能為每種裝配單獨設計自動生產線,還需要大量的人工。工業社會中的人要麼提高知識和技術水準,從事機器不能涉足的智能領域,或者提高積極性,從事簡單機構的裝配業,與機器的效率競爭,用血肉之軀對搞鋼鐵。
2、落後的根源是缺乏完整的大工業體系
農業、手工業或第三產業都不能像重工業一樣自行促進本身的產量或質量,除非同比例地增加人口。例如傳統農業,無論你為下一年的耕作準備多麼充分,在土地上流多少汗水,種下多少種子,也很難讓下一年的產量在歷史最高產量上提高10%。手工業也一樣,手工業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完全取決於手工業者的技術水平,最好找一個好的師傅,引導自己成為一個熟練工人。但農業與手工業的技術進步是單項的、孤立的,無法與其他技術成果互相促進的技術進步是不具有持續性的,一旦新技術普及,進步也就此停滯。與此相比較,現代工業不僅規模可以指數化擴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和技術可以在一代機器中積累,各種技術之間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來生產最初的機床,而機床本身又可以生產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機床,為自身生產動力機械,同時通過提供標准化的實驗器材促進整個科學的進步,再從科學進步中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最終,我們可以得到整個現代工業體系。在差不多兩世紀里的時間里,簡陋的機床和蒸汽機進化成了今天的太陽能電廠、數控機床、氣象衛星,而且能源----資源的採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還沒有觸頂的跡象,這種進步是手工業----農業社會根本無法想像的。
進入近代以來,落後國家可以通過出售自己的資源和勞動力,換取發達國家的機器設備、關鍵材料和部件,也進入機器大生產。引進外國成熟的設備工藝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生產能力,但由於資源和勞動力相對過剩,價格低廉,且資源開采和勞動力的數量、勞動強度的提高存在上限,因此不具備重工業技術指數增殖的特徵。依靠引進外國重工業技術來發展經濟基本呈現追趕的趨勢。
是否擁有完整全面的鋼鐵、化學、機械、電子基幹產業,是區別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的根本標志。擁有完整全面的基幹產業就是發達國家,可以設計製造幾乎一切現代化的產品。擁有大工業體系的國家也可能暫時會貧窮,也可能若干基幹產業的技術水平低,但只要全面完整,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就可以實現生物般的指數增殖和進化,在短時間內成為富裕國家。
3、西方不允許落後國家建立大工業體系
國家要長久的發展之策決非是採取「看不見的手」戰略。中國的經濟學家們還在延續農業時間的思考方式,普通百姓也沒有認識到工業時代的財富是怎麼來的,總覺得中國地大物博,順其自然就一定有好的結果。這種社會自發產生的經濟規律自然注重刺激個人積極性和維護私有產權,但個人積極性只在農業社會才有效,農夫可以早出晚歸,多種幾畝地。但是在工業社會,個體的積極性在國家大工業體系面前是渺小的,無論如何也干不過生產的自動機器----國家的大工業體系。今天我們中國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中國大工業體系腿軟。盡管經濟學家們的比較優勢理論指出了中國的優勢,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工業如何獲得核心競爭力(技術)的問題,而企業忙於組裝和加工,追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道路就更加艱難。中國企業的真實狀況是,上不能突破----開發不出先進技術,外國的投資者也不轉讓;下面臨斷裂----大量勞動力不能向工業化人口迅速轉化,大多數人只能從事簡單勞動。此外,還要面臨其他人口大國的競爭,「比較優勢」正受到後發的發展中國家的挑戰,因為這些國家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比中國更低。
從工業革命至今的世界經濟史告訴我們:發達國家幾乎都是依靠建立大工業體系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英美發展初期比較輕松,重化學工業來自私人資本,但英美大工業體系也不是市場經濟,一樣要靠政府的巨額軍費和政府采購來支持。在他們的背後還有大量的國立科研教育機構,以及許多私有但不是私營的基金會作為經濟後盾。落後國家中也因為沒有建立自己獨立的大工業體系而長期處於依附的地位、落後的行列。其中很多國家都是「看不見的手」的自由市場經濟,但是私人資本和自由市場經濟非但不會建設大工業體系,還會嚴重損害現有的大工業體系。其原因在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大工業體系的建設,是和普遍的經濟規律不相容的,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世界大同的話,整個世界只需要一套大工業體系就夠了,多了就是浪費。當相對落後的國家試圖獨立於西方體制以外建立大工業體系時,如果奉行自由競爭原則,自己未成熟的大工業體系肯定會在發達國家的競爭下破產,世界重歸於只存在一個大工業體系的狀態。
問題是,雖然在理論上世界只需要一個大工業體系,但西方大資本不會允許落後國家白白分享現代科技帶來的利益,除非落後國家用資源和人力來交換。由於這個世界上人力資源相對大工業體系是過剩的,爭相降價競爭的落後國家換不到多少外匯,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去買先進工業品,這種相對生產過剩反過來又抵制了發達國家擴大大工業體系的願望。世界經濟就是在這個死結中分化為兩個世界:擁有大工業體系的國家是獨立自主的發達國家,沒有大工業體系的國家只能是依附型經濟和落後的國家。從依附性國家到現代化國家並不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而是要麼安於現狀,要私冒風險,克服困難跨越工業化壁壘,沒有第三條道路。
4、建立完整的大工業體系才是中國強大的唯一道路
世界格局限制了落後國家的活動范圍,落後國家參與已經存在但為西方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正是大工業體系的特性和「看不見的手」相結合阻止了這些國家建立自己的大工業體系。試圖在西方大工業體系已經占絕對地位的情況下,單靠貿易和國內企業自行發展獲得工業化資源和技術,結果就會落入低水平發展的陷阱。因為根據比較效益,建立自己的生產知識體系和大工業體系,需要大量的人才培訓,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資金,而且開始時做出的工業品質次價高。如果國家政權能夠有效阻斷其他大工業體系的干涉,在一個足夠大的國家內建立獨立的經濟體系是完全可能的。後發國家要藉助西方已經崛起的歷史可借鑒,抓住經濟進步的關鍵----工業革命,更快的提高本國的科技和經濟水平。這也是在現存的西方大工業體系被資本主義所壟斷和限制,進而無法充分擴大為全體人類服務的情況下,建立獨立的大工業體系的落後國家的無奈而必然的選擇。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落後的重工業體系無法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與先進的對手進行競爭,除非努力發展縮小與先進對手的差距,才有可能改變不利的局面。但在落後國家的重工業體系不斷升級追趕中,在經濟上遇到的阻力往往越來越大,事實上,西方和買辦集體要求開放市場的理由往往正是由落後國家的工業化努力所製造並強加的。
5、西方經濟學已成為阻止落後國家走向富強十分巧妙的理論工具
我認為,「看不見的手」最致命的問題在於無視這種重工業體系的相對稀缺,或者認為這種狀態只是一種暫時的不平衡,長期的世界經濟發展自然會使這種平衡迅速消失,而在於西方經濟學沒有與工業革命以後的現實社會相結合。但為什麼這樣一個與現實嚴重沖突的理論能一直占據主流地位。
西方經濟學是工業革命以前一種提倡自由市場、私有產權、指望競爭提供經濟動力的經濟學思想,是與農業社會相適應的理論,也只有在農業社會中才會出現這樣的理論,這是與工業革命以前的歐洲和漢朝以後尤其宋朝、清朝中國社會史實一致的。而大部分農業社會也在這個階段建立了與現代西方經濟學相類似的觀念,並樂於在低關稅條件下與整個世界進行貿易。
在工業革命爆發以後,幸運的西方國家率先建立了重工業體系,得以在一個接近自由貿易的世界體系中占據了優勢,而且還能通過自由貿易來鞏固這種地位,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看不見的手」當然是一種非常合適的理論,實際上「看不見的手」這只黑手正是發達國家利益的具有貪婪本性的大資本及大資本的決定力量。而西方以外的落後國家均未能建立獨立的重工業體系。因此在這些國家,最強大的經濟集團是組織本國原材料和簡單勞動力出口、進口先進工業產品的買辦經濟集團。從短期來看,向自由貿易體系中出售更多的資源和勞動力,進口更多的先進產品也確實提高了利潤。按照社會運行決定思想文化的規律,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落後國家,都因各自的經濟結構繼承了前工業時間的經濟思想。在西方為中心的經濟格局下,未將工業革命本身納入理論的自由貿易學說得以保持了自身的主流地位。
(本節摘自小小《僅依賴市場機制無法使落後國家走向富強》一文)

㈣ 科技 | 深刻解讀「工業體系」


梳理工業體系,需要從國民經濟整體結構出發,逐級劃分和解剖。

眾所周知,國家的經濟結構一般會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三個層級, 第一產業主要是農業 ,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副業等, 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兩大門類 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 ,包括運輸、餐飲、文化、教育、 旅遊 、金融等。

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雖然都屬於工業大類,但功能特徵卻不同。

非製造業主要包括發電、水利、建築等,以能源行業和建築行業為典型代表; 製造業則又進一步細分為離散型製造業和流程型製造業 ,前者以 汽車 、家電、電子器件、機械裝備等產業為代表,後者則以石化、鋼鐵、水泥、玻璃、食品等產業為代表。

不過有一類產業比較特殊,就是勘探採集類行業,包括各類礦石和石油的開采等,其功能特性屬於非製造業,但是絕大多數是流程型製造業的前端,為了方便起見,直接劃分到流程型製造業中進行分析。

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劃分比較好理解,一個是通過加工為手段可以批量生產某類產品,另一個則是則不具備這樣的功能特性。但離散型製造業和流程型製造業如何區分呢?

離散型製造業的加工過程以組合、裝配為主 ,涉及少量的物理變化,基本不涉及化學變化,而 流程型製造業的加工過程必然存在大量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同時為了推動和有效控制該變化,需要有一定的能量輸入作為支撐。

從這個區別決定了二者在加工過程本質特徵上的不同。

離散型製造業 由於加工過程可控、易控,所以 產品質量主要取決於「設計階段」 ,典型的就是大飛機的設計、高端 汽車 的設計、手機的設計、晶元的設計等等,設計環節是知識密度最高的環節,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環節,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在離散製造業領域卻少有話語權。

流程型製造業 由於加工過程本身具有不可拆分性、氣固液多相共存、多種化學反應耦合進行、高溫高壓的反應環境等特點,其復雜很高、控制難度很大,所以 最終產品的質量主要取決於「加工階段」 ,當然,加工過程工藝的選擇和設備的設計也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但關鍵階段還是加工過程的控制水平。

正是由於兩者有不同的特徵,決定了二者在面臨向智能化轉型升級時的路徑和難點也會不同。

相對而言,離散型製造業的加工過程實現數字化、無人化容易很多,但在設計階段即使已經實現了數字化,但依然僅僅是設計師的工具,各個產業能夠提出智能化設計思路的都寥寥無幾。

而流程型製造業對設計階段的要求較低,一般來說目標清晰、工藝路徑選擇有限、物理邊界明確,促使設計階段實現數字化,乃至智能化設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針對加工過程,如果選擇跟離散型製造業一樣路徑,恐怕要掉入無底深淵。

歡迎關注,點滴澆灌希望,星火照亮前方,共建鋼鐵工業美好未來!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 微信公眾號「鋼鐵工業智能製造」 ,精彩等您發現。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留言。

㈤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如何起步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有何特點

在貧窮時期艱難起步,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成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並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拓展資料:
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性質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後者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僱傭勞動者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榨取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依靠對國內外人民的殘酷剝削來實現的。前者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已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目的,它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內部積累,同時也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來實現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各國無產階級尤其是原來經濟落後的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只有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進生產資料來裝備、改造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盡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加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獨立,履行工人階級的國際義務,並逐步地為在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准備好物質條件。對於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原來工業基礎比較落後的國家來說,只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使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自己的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㈥ 概括新中國建立後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工業布局的特點。分析這種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布局特點:大中型企業大部分集中在內地和中西部。(2分)
原因:原來的布局不合理,舊中國的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區;對付未來戰爭的需要。(3分,答出一點得2分)

㈦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工業化建設主要分哪幾個階段進行,有哪些特點

第一階段,1953—1957年: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一五計劃」這一階段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開端,其背景為1952底,我國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可供借鑒;其方針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具體實施為制定「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同時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的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且合理調整工業布局。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的轉變從國情出發,合理規定國民經濟的速度和比例,正確選擇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並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階段,1958—1978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受挫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提出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但是八大的方針沒有得到貫徹執行。1958年,頒布社會主義總路線,開展大躍進,使工業建設受挫。大躍進在經濟上,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使經濟結構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傾思想更嚴重。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產風」盛行生態上,生態被嚴重破壞,影響了後來的糧食生產。其後,文革對工業建設又造成嚴重破壞。文革時期,工業企業管理制度被破壞,經濟效益下降。不少企業管理混亂,勞動紀律鬆弛,一些地區和企業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爭斗,導致生產長時間上不去。不少重點工程建設受影響。不少工廠在政治運動中,設備損壞。
第三階段,1978至今:社會主義工業化新時期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現階段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有利於農村現代化建設;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增加,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閱讀全文

與新工業體系的基本特徵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奧迪本田有哪些車型 瀏覽:786
汽車還有多久春運 瀏覽:189
奧迪a六的轎車前橋屬於什麼 瀏覽:588
津南工業區到天津站怎麼坐車 瀏覽:103
奧迪a5最新價格是多少 瀏覽:709
一瓶工業氧多少公斤 瀏覽:50
宿遷汽車臨牌在哪裡辦 瀏覽:272
汽車供油提前器怎麼維修 瀏覽:82
寶馬118加機油要多久 瀏覽:769
汽車輪胎內外怎麼區分 瀏覽:864
進口奧迪q5car鍵怎麼消除 瀏覽:750
寶馬如何使駕駛員檔案更改名字 瀏覽:552
呼市哪個工業園企業工廠最多 瀏覽:441
國產汽車哪個市值最高 瀏覽:483
成都檢查工業內窺鏡多少錢 瀏覽:382
寶馬320軸距多少 瀏覽:862
工業展會怎麼稱重 瀏覽:418
汽車鎖不好關是怎麼回事 瀏覽:153
奧迪160百公里加速多少 瀏覽:428
寶馬車電瓶哪裡買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