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河南省淮陽縣華林工業區屬於屬於哪個街道
河南省淮陽縣華林工業區不是屬於哪個街道,而是屬於周口市淮陽區城關鎮(街道與鎮是同一個級別)。
莆田市荔園工業區</P>
<P></P>
<P>荔園工業位於西天尾鎮,規劃總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工業區處於城涵中心地帶,以福廈路、南少林路、荔涵大道等主幹道形成棋盤式的路網、交通便捷。工業區內現有35KV、110KV以及擬建的220KV變電站各一座,容納3萬門程式控制電話的模塊局,日供水1萬噸位在建的1.5萬噸的自來水廠各一座,以及遍布的主幹道的污水管網。工業區工業集中,門類齊全,現有工業和物流業企業92家,已形成建材、化工、服裝、紙業、包裝、汽車銷售和科技含量較高的鞋革、傢具、生物制葯等主要產業。企業規模漸上檔次,已有規模以上企業19家。特別是煙草配送、鋼材銷售以及汽車銷售維修等物流業的異軍突起,使工業區迅速成為莆田市的物流中轉站。2002年工業區工業產值達18.8億元,規模以上產值達14.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323萬美元,企業稅收6452萬元,安排就業1.88萬人,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並初步顯示出規模集聚效益,吸引了數十家新企業欲落戶或異地搬適到工業區,掀起了一股新的投資熱潮。</P>
<P></P>
<P>荔園工業區劃所在地西天尾鎮是全國文明鄉鎮、省明星鄉鎮、省「十五」期間20個重點中心鎮、省園林式鄉鎮以及南少林武術發源地,境內有南少林寺、「九華疊翠」、「紫霄怪石」等風景名勝,有眾多蜿蜓美麗的溪流,以及布滿溪道兩旁鬱郁蔥蔥的荔枝林,可以盡享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預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荔園工業區即將形成一個以生物制葯、新型鞋業、綠色建材、軟體開發以及物流業為支柱產業,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生態型園林式工業區。 </P>
<P>優惠政策</P>
<P></P>
<P>1、由市級以上科技管理部門審定的高新技術項目依</P>
<P></P>
<P>據項目技術的先進程度(分市級、省級、國家級三個等級),按工業用地基準地價標准可分別降低20%、30%、50%。</P>
<P></P>
<P>2、固定資產投資額3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大型內資工業項目,有地價格地基準地價上最多可優惠30%;對於固定資產投資額5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大型內資工業項目,以及注冊資本5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項目,用地價格在基準地價上最多可優惠50%。</P>
<P></P>
<P>3、工業園區內的企業,凡涉及到市及以下收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按收費標准低限減半收取(工本費除外),並由園區管委會統一代收。地產、房產、會計、審計、環評等經營服務收費,按收費標准低限收限。</P>
<P></P>
<P>4、鼓勵園區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費用,允許按實計入管理費用。園區企業固定資產經有關部門批准可加速折舊。</P>
<P></P>
<P>5、進入工業園區投資的業主,其子女在莆田市范圍內選擇中小學校就讀,免交擇校費。</P>
<P></P>
<P>6、進入工業園區投資的業主及其配偶、子女,園區企業引進的高級專業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園區企業主要經營管理人員願意遷入的,可在投資地辦理常住戶口,不收城市增容費。</P>
『叄』 莆田華林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051號地塊東至規劃南庄路,西臨民房,南至規劃東孔路防護綠地、民房,北至規劃景觀路;052號地塊東至規劃景觀路防護綠地,南至規劃西許路,西北至規劃南庄路、防護綠地;053號地塊東至規劃景觀路,西至規劃南庄路防護綠地,南至金棟路防護綠地,北至規劃西許路。具體位置詳見勘測定界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肆』 華林工業區那個廠區工人最多啊
城廂區宏茂鞋面加工廠。
華林工業區的城廂區宏茂鞋面加工廠工人最多,主要都是流水線工作。
福建莆田華林經濟開發區為莆田市五大伏爛經濟開明廳碼發區之一,前身為莆田市華林工業園區,2006年4月17日經國家發激哪改委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伍』 莆田華林工業區有多少人 都有些什麼企業呢
5萬人沒有問題。都是鞋企業,還有電子企業等勞動者侍力譽嫌洞慶枯密集企業。主要是這兩大類。樓主要到這邊開店做生意吧。
『陸』 城廂區的經濟概況
1949年前,城廂工業極為落後,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工廠。1953年,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工業企業得到較快發展。1956年完成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76年10月,結束「文化大革 命」,但由於長期處在備戰前沿,工業底子薄,經濟依然落後。
改革開放以來,城廂區在324國道113公里至117公里處兩側高起點規劃建設華林工業園區,共開發土地2000多畝,初步形成以鞋業、電子、食品、針織為主導的產業格局。新引進11個企業建設項目。工業支撐作用日益突顯,品牌戰略和科技創新實現重大突破,新增1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省級名牌產品。全區有24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市科技計劃,5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分別佔全市43%和60%。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家,規模以上工業達到232家,完成產值205.68億元,增長29.7%。形成電子信息、鞋革服裝、食品加工、機械製造和工藝美術、印刷包裝、化學工業、物流配送股產業集群,產業競爭力逐步提升。
1984年城廂建區時,全區工業產值2294萬元。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61.5億元,增長24.3%,工業總產值83億元,增長26.9%,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6億元,增長33.5%,產銷率達97.2%;創稅利3.27億元。規模以上企業146家,其中億元企業達15家。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5億元,增長1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億元,增長21.4%。
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46億元,增長14.8%。財政總收入11.4億元,增長38.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3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8億元,增長37.5%。工業總產值148.5億元,增長29.1%。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8.2%。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41.5%。與2005年相比,「十一五」期間全區財政總收入、地方級財政收入、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和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總量翻一番或翻兩番。
2010年全年全區260個「六大戰役」項目完成投資44.7億元,完成計劃任務的111.2%。58個省、市、區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0.6億元。工業項目加快推進。城市建設步伐加大。項目用地保障有力。招商選資取得突破。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2.89億元,增長49.3%。17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4億元,增加值率達33%;新增億元以上企業10家,總數達33家;六大產業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81.5%,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猛,產值增幅超過90%;實現34家企業技術改造升級;7家企業上市步伐加快。品牌創建成效顯著,百祥車飾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全年新增省級以上品牌15件。 早在3000多年前,境內先民已有從事耕耘、養殖、捕撈等原始農事活動。唐、宋時期,境內築堤建陂,圍墾造田,灌溉耕地,先後興建泗華陂、木蘭陂,農業得到較大發展。明、清至民國時期,農業以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為主,生產技術落後,發展緩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不斷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城廂土地為封建所有制,農村土地佔有極不合理,貧富懸殊。唐時,田野初辟,始建授田制。宋代,授田制已基本形成。元代,土地高度集中於王公、貴族等少數人及寺院。明洪武年間,分官有田、地、山和民有田、地、山兩等,其「民田、地、山」多被少數人佔有,部分為村社、氏族的公有田。據城廂金紫方氏宗祠記載:有山地四處,收山租五萬六千一百支(砍伐的原木)。明、清時代,實行永佃制,佃戶按契約給土地所有者交租,若佃農出賣、抵押、典當租種權,應交納高額田租,還要負擔繁重的徭役,農民苦不堪言。民國期間,國民政府制定和公布《土地法》,規定土地有使用、買賣、出租、典當抵押權,以維護少數官僚買辦和土地佔有者的既得利益,窮苦農民因生活所迫而典當、抵押以至喪失土地。1949年後土改時統計,區境內21個鄉擁有大片土地的地主、富農計254戶,占總戶數的2%,人均土地2.1畝;無地或少地的貧、雇農有4475戶,占總戶數的35.1%,人均土地0.3畝。
1950年11月,根據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以下簡稱土地改革法),莆田縣在境內一區荔寧鄉進行土地改革試點。1951年1月,境內城廂鎮(文獻、長壽、元妙、鳳山、太平、梅峰、英龍7街和鎮海、南門、拱辰、安龍4鄉)及一區的筱塘、溝東、霞林、坂頭、南郊、頂墩、莘郊、濠浦、東陽、張鎮、西洙、雙興、暢林、延壽、北大、溪白、朱豐等17個鄉,先後參加縣一期和二期的土地改革(俗稱土改)。每個鄉(街)由縣派駐土改工作隊10多人,全面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土改工作依據國家頒發《土地改革法》及《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等文件規定,進行階級成份劃分,沒收、徵收和分配土地。
1951年6月土改結束,境內29個鄉(街)共劃分:地主159戶、半地主式富農18戶、富農77戶、工商業者225戶、小土地出租者830戶、中農3692戶、貧農4185戶、雇農272戶、手工業者和小商販、自由職業者1405戶、其他成份1838戶,沒收和徵收地主、半地主式富農、富農等多佔耕地和公田35610畝、房屋1214間、大農具26件、耕牛1頭、糧食34066公斤,分配給境內外貧苦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
1981年,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後,區境內實行集體耕種,分戶管理,小段包工,以產計酬,包產到組,冬種一季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隊將耕地(包括果樹、山林等)按人口承包給農戶耕種,建立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管理體制。
1985年,全區有各種專業戶321戶,年總收入344.65萬元;經濟聯合體36個,年總收入397.55萬元。是年,全區鄉鎮企業總數2983個,年總收入8522.51萬元。
農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確立了以龍眼、枇杷、橄欖為主的水果業,以畜禽為主的養殖業,以及無公害蔬菜三大主導產業,培植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
2010年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林牧漁業產值達15.5億元,增長4.3%。17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達23.9億元,帶動6.1萬農戶增收4億多元。 12個省、市級在建重點項目,總投資28.15億元,2010年度完成投資6.17億元,其中8個項目超額完成年度計劃投資;7個省、市級預備項目總投資16.4億元,年度完成投資1.11億元;64個區級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40.6億元,年度完成投資12.52億元,其中33個項目超過年度計劃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89億元,增長36.5%。全年新簽項目98個,總投資46.2億元,其中外資項目75個,投資總額33.9億元,內資項目23個,投資總額12.3億元。全年實現合同利用外資2.07億美元,增長14.4%;實際利用外資1.536億美元,增長34%;實現外貿出口3.80億美元,增長10.6%。